《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2023-12-14
时间:2023-12-14
我想起来我曾经看到的一本书,非暴力沟通里面的内容,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在观察阶段,作者强调了观察与批判的区别。观察就是将自己独立于发生事情之外,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描述。评论这是基于事实,经过个人认知加工后对他人的评价。这样看两位作者实际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观察实际上对应的是学习者心态,而评价对应着是评判者心态。作者只讲了两者的区别,但是并没有告诉我怎样才能实现评判到观察的转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好久。而直到读到这本书的作者则给了我答案。作者认为通过一些工具能够实现两种心态之间的转变。我总结为以下四步:
一.赋能你的观察者。当事情发生时,不加评判的观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这里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观察是后续所有行为的基础,当你观察者的能力足够强,你就可以轻松识别目前的状态,从而选择相应的应对策略。自我觉察者是自我反思的基础,也是能让我们做出改变的基础。
二.用选择地图做向导。当你的观察者觉察到你当前的想法,你就可以调出选择地图来进行对比,来识别自己处于哪条道路并将通往何方。通过不断的对自己提问,和不断的练习,来达到轻松辨别学习者和评判者的能力。
三.与评判者做朋友。我们的大脑深处居住着一个评判者,我能不能将他驱逐,因为他是我们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本能,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应该接受评判者并且与他做朋友,从而帮他立足于另一高度,超越了评判者貌似双重束缚的表象。我们越是能接受自己和他人的评判者,越是对它友好,我们就越能得到解放,在任何情境中都更能做出最佳选择。我们对评判者的觉察和接受非常重要,因为这能增强我们转换到学习者心态的能力。
四.善用转化问题,实现评判者到学习者的转变。我们经常处于评判者的道路上是因为我们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中,总是会有一些错误的假设。这就和我们通常担心的事件百分之九十不会发生,但是他却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错误的假设使人与人之间无法建立或者保持满意的关系,并且会破坏我们为达成目标、实现内心深处的渴望而做的种种努力。因此我们要敢于质疑我们内心深处的假设,从而去探索有价值的新信息、新观点和新的可能性。然后向我们提出转换问题,以实现评判者道路走向学习者道路的“方向纠错”,从而实现评判者到学习者的转变。
从脑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评判者心态实际上来源于我们的边缘系统,学习者心态来源于我们的前额皮层。边缘系统控制的更多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也就是作者说的,我们不可能抛弃他,我们要学会接受并与他做朋友。当我们遇到事情,尤其是危险时,我们的边缘系统的处理速度要快于我们的前额皮层。而此时我们就进入了评判者道路,当我们进行观察、调用选择地图和提转化问题时,实际上是前额皮层与边缘系统争夺控制权的过程,一旦争夺成功则我们就进入了学习者道路。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理解了,我们所有的方法和训练,不过是提高前额皮层处理能力的过程,以达到对边缘系统的自如控制。
朋友们,这些就是《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这是本改变思维认知的书籍,书籍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问改变人的思考方式,进而指导改变人的行动,最后达到改变结果的效果。之前听到过一句话,说提问比答案更有魅力,因为提问是引导向未知的,而答案已经是确定的了,再无预留想象的空间。
都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同的提问方式会指引我们走向不同的方向。要学习积极的提问方式,保持学习者心态,有意识在自己陷入批评者状态时,积极做转换,尽可能将事情推着向积极的、想要的方向前进。
对文章的内容做了些摘抄:
“试着开始多问少讲。最有效的沟通通常是问多而少讲。要不你还能怎么让别人有空间提供新信息?世俗的认知刚好相反:80%是侃侃而谈,而20%是虚心发问。”
“我们遇到了某件事,并且必须要去处理这件事。我们被难住了,不管是什么情况,我们都要记得:我们如何应对这件事,是可以选择的。”
“学在昨天,或者今天,期待明天。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质疑。这是‘理性的谦恭’,是我们要培养的一种成熟的心态,要承认,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答案。”
“失败通常是学习如何做好一件事的关键。”
“言语创造世界”“非凡的结果始于伟大的问题”“学习者会招来学习者,评判者会招来评判者”“责怪会让我们直流在过去,而责任能为我们铺设更美好的未来之路”这是我在书中看到的众多能够引起共鸣的语言中的几句。本书展示了通过关注并改变我们对自己及对他人提出的问题,来改变思维方式,进而改变处事行为的方法。
书中的工具和方法叫做提问式思维(QT),它看似简单,却极有力量。作者以幽默、平实的语言,娓娓地讲述了一位高管是如何从事业和亲密关系的谷底走出来的经历。目的是要广泛地分享故事中人物所运用的方法,令有缘读者知道,有这么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自己的态度从惯于评判、简单粗暴地下结论,转变为好奇谦逊、思虑周全的提问,从而培养自己正向开放、乐于探询、理智客观地看到种种可能性并富于创造性地解决难题的品质。从教师到证券投资者,从懵懂孩童到古稀老人,若愿意实践此方法,都将受益无穷。因为提问的艺术中处处彰显着智慧的光芒,而智慧,则永远都是照亮我们内心无明暗夜的明灯。提问,不仅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梅若李在本书中讲到,通过提问,可以更好地领导他人,并认识自己、领导自己。此话千真万确。提问是引导我们思想的先遣军,思想又会指导我们的行动,行动会产生结果,从而形成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试想,有两位公司高管,一位每天不停地问自己:“我要怎样才能过上奢靡的生活?”另一位每天都问自己:“我要怎样才能做更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这两位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及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同?他们运作公司的方式和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差异?他们的公司对社会的贡献或危害又将是什么?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问题既然如此关键,它又由什么决定?
我想,粗浅地讲是由我们的习气和价值观引发的。提问,需要面对自己的无知,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于“骄傲”的现代人而言,这一点很不容易,这需要勇气。本书中甚至说,要珍视无知。因为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才有可能开启新的可能性。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人而言,提问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他们不好奇,他们盲目地认为一切尽在掌握。提问,可以对治我们与生俱来的傲慢心,培养谦卑心。
我是一个职场妈妈,即使在工作中遇到多不顺心的事情,我一定会在进家门前把所有的工作情绪都抛掉,带着童心去跟我的两个孩子去相处,如果不做一些断舍离,你的工作情绪会不自觉的跑出来带偏你跟孩子的相处模式,尤其是两个小淘气,在做了一些让你快要生气的情况下,是个正常人都会发脾气,所以这样很不好,我觉得自己在这一块可以打80分,当我看到本艾特对她妻子不耐烦的时候,我觉得是需要把心态调整一下,换位思考,或许结果就会不一样。
这本书的主旨跟书名一致:改变提问,改变人生。非凡的结果始于伟大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工具“选择地图”进行提问思维的训练,我们通过这个工具的学习,能够察觉到内心的提问并有意识地改变这些提问,从而获得提问的力量实现行为的改变。
当事情在解决进程发生困难时,小黑人评判者经常会问我们,为什么我如此失败?他们怎么都那么笨(强势)?何必白费劲?我该责怪谁?我怎么这样?他们怎么这样?等等此类问题。评判者的特点就是自发的无意识反应,聚焦于责怪与批评,以及非赢即输的关系,最终陷入评判者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不就是黄先生的处理矛盾的方式么,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同类事情的反应,这其实和人类的习惯性防卫机制有关。该机制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在遇到危险时大脑会不假思索的启动该机制以保证我们的安全,表现为“打”“跑”或“僵住”。这些表现是人类在原始社会中遗留下来的自然反应,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会表现为各种类似的情绪和行为。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评判者心态。其内容简单易懂,通过故事情节来介绍“提问力量”引入“提问思维”。故事的主人翁企业领导者Ben,通过QT顾问的帮助,从一个评判者逐步地成长为一个提问者,从事业和关系的谷底走出来,以学习者的心态在工作中启动提问风暴,促成协作。
那什么是学习者心态?当事情在解决进程发生困难时,学习者小白人会问,发生了什么?我想要什么包括对我自己和对其他人?我能学到什么?我做了哪些假设?事实真相是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感受如何?他们想要什么?我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有哪些可能的对象?我有哪些选择?现在最应该做什么?学习者的特点是周全思考后的选择,焦点在于解决问题和产生双赢关系。
读了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用现在的公司总经理对号入座,公司总经理就是个十足的评判者,从进公司以来没有归属感,虽然他对我要求不苛刻。但是每次他找我谈话,或者是我找他提问题,他都是一副鄙夷或无所谓的态度。这让我感觉他非常不尊重人。
跟我一起入职的同部门新人(现在已经离职),因为工作内容的区别,他对她的期望颇高,有事也是大部分时间找她。某天早上她因为路上轮子爆胎,迟到了,总经理就在会上说她工作态度有问题。即使她后来去解释了为什么迟到,也因为这样的事对她心生不满,之后工作中对她处处找茬。
一点点微不足道的错误就无限放大,而不是开诚布公的谈谈,这样的总经理管理一个公司可想而知。
自从他接手公司管理后,公司的业绩一直下滑。员工之间多的是斤斤计较,毫无情感。
就拿最近一次部门聚餐,公司上下只叫了老员工,今年入职几个月的都没有叫,总经理也去用餐了,费用还是公司报销。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公司文化是容不得新人的,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公司,员工的稳定性可想而知。据老员工说公司财务近两年换了不下20个,天呐,这是什么概念!据说在财务圈子这个公司臭名昭著,没人敢来做财务了。
无奈才又请回了之前公司起步时的那位“元老”回来,梳理公司账务。
读了这本书其实很想买一本给总经理看的,但是又觉得没必要。我可能也陷入了评判者思维,但是以我现在的位置,还不足以跟他促膝长谈。
这是一本讲提问思维的书。
我相信会有人像我一样认为,提问不难啊,我们都很会问问题。看完书,我才了解,原来自己提问的水平还有很高的提升空间。前边是一段评判者思维的描述,下各种无意义的结论和定义。回到根本,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
质疑一切,可以是发现可能的机会?质疑,并不是怀疑,而是保持好奇的观察。大部分人,可以用肯定句描述自己做的事情,那么可以用一个问题来描述吗?
今天有一位成都的朋友问我一系列问题,也开拓了我的思路,看到了别人关心的内容。她问我,练爱的课程有什么特色嘛?我想了想:落地可执行……现在想起来,这一个特色就可以的。有多少课堂上,说了很多深奥的道理,最终让听众们误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所以做不到。然后再来上课,再继续发现自己的不行……
我现在参与的一个心理小组里有为雷厉风行的老师,她说:咨询师的任务是,来访者不用再来,也能很好的活着。如果咨询师站在一个评判者的角色,他眼中很有可能就多了不少病人,这个也不太说得好。
问题推动结果。如果开始的问题是,你是否有病?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只有两种。如果开始的问题是,你的感受是什么?那结果就有很多。不过,也有人嘴上问:你的感受是什么?心里边想着“这人到底病在哪里才来到我面前?”所以说,提问的实质是设定了我们的行为,并决定了可能的结果。开放的问题,就会带来开放的结果。
学习者的视角是带有选择的,然而评判者只能用反应来回应。评判者,总是在捕捉可能的问题,所以出发点并不是帮助他人,有一种潜在证明自己是对的,自己是有答案的。这个世界上,谁的答案是在另一个人身上呢?很难说。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让自己进入评判者和学习者,这是我们的选择。
学习者思维模式引导我们了解自己的目标,人际关系,自我观察,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走向积极向上的途径。
通过提问,我们学习、沟通和创造,我们变得更聪慧、更高效,获得更理想的结果。我们将自己追求的目标,从固化的观点和简单的答案,转变为好奇的、思虑周全的提问,转变为心态开放的对话,因此而照亮了一条通往成功协作、探索发现和创造革新的坦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