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4篇)
时间:2023-11-18
时间:2023-11-18
露珠是液化,水蒸气夜间遇冷的液化。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实现液化有两种手段,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临界温度是气体能液化的最高温度。由于通常气体液化后体积会变成原来的几千分之一,便于贮藏和运输,所以现实中通常对一些气体(如氨气、天然气)进行液化处理,由于这两种气体临界点较高,所以在常温下加压就可以变成液体,而另外一些气体如氢、氮的临界点很低,在加压的同时必须进行深度冷却,就叫液化。
(来源:文章屋网
知识梳理:
重点1: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
(2)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总结
实验室温度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样
一样
玻璃泡液体
水银,煤油,酒精等
水银
煤油,酒精等
刻度范围
-20℃----110℃
35---42
℃
-30—50℃
分度值
1℃
0.1℃
1℃
构造
玻璃泡上部分是均匀细管
玻璃泡上部分有段细而弯的‘缩口’
玻璃泡上部分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
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需要甩几下
放在被测环境中直接读数,不能甩
重点2:物态变化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3)影响熔点的因素:压强
杂质
(4)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杂质(盐水和水的凝固点)、物质种类(冰和铁的熔点不同)、压力(用细线切割冰块)、压强影响物质的沸点(在平原和高山上烧水)
(重点)
2、凝固:
(1)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3)凝固放热。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2、沸腾:(1)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沸腾图像各段的涵义(以水为例,如图3)
0A段:不断吸热,水的温度升高
AB段: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蒸发:
(1)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4、液化:液化的方法分为:①降温(遇冷、放热)液化;②压缩体积液化。
注: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一般都把“白气”误认为了是气体。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气体。我们看的“白气”,它不是气体,而是小“液滴”,是液体。
三、升华和凝华
1、升华: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
2、凝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3、用物态变化解释雨雪云雾霜冰雹的成因
自然现象
成因
物态变化名称
雨
当云层中有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合并成大水珠时候,便形成雨
液化
云
太阳照到地面上,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汽的高温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便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云
液化,凝华
雾
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
液化
露
在天气较热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为小水珠附着在它们表面上
液化
霜,雪
霜是水蒸气在地表遇到0度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凝华成固体,如果高空中温度为0度以下,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水便以雪的形式降回地面
凝华
冰雹
1,温度计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酒精或水银等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2,汽化和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面上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蒸发时有制冷作用,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而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熔化和凝固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如:冰、金属、水晶等,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4,升华和凝华及水循环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水、冰雪、冰晶、水蒸气,它们都属于水的三态,它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
二、重、难点剖析
1,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使用时应注意:①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②将玻璃泡与被测量物体充分接触,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④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在读数前,应要认清分度值,方可快速准确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2,怎样理解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3,如何认识水循环?
冰山上的积雪一部分熔化后变成水,汇入江河;另一部分积雪升华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液化成水蒸气,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凝固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大到一定程度后,向地面降落,这就是雨,云中的小冰晶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高山,这就是雪。
三、易错点扫描
1,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
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根据应用的环境而有不同,但是都比较大,而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适应人的体温范围比较小,为35~42℃,由于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当体温计的玻璃泡离开人体后,管内的水银柱能够停留在原来示数处,方便读数,因此每次使用体温计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如果不甩,体温计将显示未甩之前所测量的最高温度,而常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2,判断物质所处状态
物质的状态与物体所处的温度有关,因此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该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然后看物体所处的温度,当物体的温度低于熔点,处于固态:高于沸点,处于气态;高于熔点,低于沸点,处于液态;等于熔点,可能处于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等于沸点,则物体处于气态、液态或气液共存三种状态均有可能,对于后两种情况,究竟处于哪一种,由物体当时的时间决定可参看如图1所示的图像确定状态。
2,晶体的熔化图像
如图2所示,AB段物质处于固态,吸热温度升高;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吸热熔化且温度保持不变;CD段物质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B点和c点虽然温度相同,但物质在B点处于固态,在c点处于液态;BC段对应的温度t即是熔点(同样也是凝固点)。
3,汽化和升华
物质经历升华或汽化过程后,其最后的状态相同,都是气态,但是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之前的状态不同,只有固态物质才可能发生升华,而发生汽化的物质的初始状态是液态,物质从同态变成气态,第一种方式经历两种物态变化,依次是熔化和汽化:第二种方式经历一种物态变化即升华,因此特别强调“直接”两字的重要性同样,在理解凝华的概念时也要注意“直接”两字。
四、典型例题放送
例1有一种“固体粮虫净”,放在粮仓里能预防粮食生虫,“固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B,升华C,熔化D,汽化
解析对“同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进行分析时,我们应从所研究物质及物态变化前所处的状态人手:“固体粮虫净”在物态变化之前是以固态存在的,固体粮虫净发生物态变化后所处的最终状态是气态,然后再分析物态变化过程:“固体粮虫净”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根据升华的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因此说“固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
答案选B。
例2在探究海波熔化的规律时。小红和小明分别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a、6两种方案。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分析评价他们的方案。
(2)某同学在处理数据分析论证时,在方格纸上描出了实验数据对应的坐标点(图4),请你作出海波的熔化图线,指出海波的熔点为。
(3)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海波熔化的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项。
解析(1)在评价不同的实验方案时,应该从实验探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几个方面人手进行分析,根据图4可知,这两种方案采用的加热方式不同,小明的方案是“水浴法”加热,而小红是直接加热,易发生过热现象,不能使海波受热均匀。
(2)在应用图线处理实验数据时。应该剔除错误或误差比较大的实验数据,然后描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则所作出海波的熔化图线如图5所示,分析海波的熔化图线可以看出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在48℃不变,所以海波的熔点是48℃。
(3)在探究海波熔化的规律时的注意事项应该从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可能给实验探究造成的误差两个方面人手考虑作答。
答案(1)小明的方案是“水浴法”加热,能使海波受热均匀、缓慢;而小红是直接加热,易发生过热现象,小明的方案较好。
(2)熔化图线如图5所示;48℃
(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烧杯中的水不宜过少或海波选取要适量等。
例3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人工降雨是缓解旱情的重要手段,干冰等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撒在云层上的干冰(填物态变化)时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形成降雨。
(2)面对旱情,我们更要节约用水,写出一种生产、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方法。
1解开“有”与“无”物态变化之谜。
例把一杯冰水混合物,放入0℃的房间内()
A.冰变多。B.冰变少。
C.没法确定。D.不变。
分析如果选A,冰变多,那么就有水结成冰。晶体凝固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温度降到凝固点;第二是降到到凝固点后继续放热。该题对于第一个条件是满足的,对于第二个条件则不能满足(水、冰、空气都是0℃,0℃的水不能放热),水不能结成冰,则冰不能变多,故选A是错的。如果选B水变多,则必有冰熔化为水。而晶体融化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温度要升高到熔点,第二是升高到熔点后继续吸热。该题第一个条件满足,第二个条件则不满足(水、冰、空气都是0℃,冰不能吸热)所以冰并不能熔化,水就不会变多,故不能选B。由此可见,该题的冰水质量不变,答案应该选D。
2解开“位置”之谜。
例北方的冬天,空气气温低,在暖和房间的玻璃上有时会出现“冰花”,“冰花”是在室内或室外的哪一面呢?
分析“冰花”是水蒸气急剧降温至0℃以下(放热)形成的。房间内的空气、玻璃、室外空气三者温度分别是高、中、低。室外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它温度高的玻璃时吸热,吸热后的水蒸气不可能凝华。而室内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玻璃放热才可能凝华,所以"冰花"在室内。南方冬天虽不可能出现冰花,但可以出现水珠,使玻璃变模糊,也在室内有类似之处。当夏天温度太高的汽车内用空调时,车窗玻璃上也会出现水珠,而水珠却在车外。
3解开“时间”之谜。
例自然界中“雾、露、霜”为什么一般出现在晴朗天气的早晚气温较低时?
分析“雾、露、霜”的形成都是必须要放热量才能发生的物态变化。只有天气晴朗时,白天空气中有大量的高温水蒸气,早晚气温明显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放出足够多的热量,才可能液化而出现“雾、露”或者温度急剧下降至0℃以下时,水蒸气放热凝华成“霜”。
4解开是“谁在变”之谜。
上一篇:白露适合吃什么食物(3篇)
下一篇:重阳节致辞(8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