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审计意见(精选8篇)
时间:2023-06-25
时间:2023-06-25
关键词:审计意见 股权集中度 相关性
一、问题的提出
从已有文献看,当前我国对于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上市公司财务敏感区间(陈晓、常睿(2003)、陈关亭(2005)、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2001)、Chen,Chen&Su(2001)、上市公司财务特征(朱小平、余谦(2003)和审计师特征(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2001)、原红旗、李海建(2003)、李补喜、王平心(2006)。其中上市公司财务敏感区间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微利区间、配股达线区间、重亏区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存货和应收账款所产生的应计项目、非核心收益线下项目、应计利润TACC、可操控应计利润DACE;公司财务特征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重、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公司规模、公司上市年限;审计师特征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声誉、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以前年度的审计意见。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研究,则属于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空白领域。从理论上讲,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能力越强,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的动机、能力和程度应该更大,独立性较强的审计师应该对该类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股权集中度和审计意见之间应该具有相关性。实践上是否如此,需要提供数据支持。研究股权集中度和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股权结构的完善提供政策建议,可以给审计师提供关注的重点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假设提出未实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普遍存在法人股不流通及股权集中度较高的现象,控股股东因为不能同流通股东一起分享股价上涨的利益,存在利用绝对控制权通过关联交易或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的动机和行为。Chi-Wen Jevons Leeand Xing Xiao(2003)实证发现:关联交易利益转移方式与股权集中度呈倒“u”型关系。李增泉、孙铮、王志伟(2006)检验发现:控股股东的控制方式以及产权性质对其资金占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审计师保持足够的独立性的话,应该基于该类公司的关联方转移利益行为对其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股权集中度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应该具有正相关性。所以提出假设:
假设1:股权集中度和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
2005年中国证监会公开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截至2006年9月,已有1169家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或进入股改程序,股改公司市值超过总市值93%。对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而言,股权分置改革可以降低股权集中度。有利于减少第一大股东利用绝对控制带来的表决权上的优势进行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空间;股权分置改革可以带来全流通,有利于抑制国有大股东因股票不流通、不能分享股价上涨利益而进行关联方利益转移的行为。该类公司因为关联方利益转移获得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应该大为降低。所以提出假设:
假设2:股权分置改革和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
(二)股权集中度的界定本文选择H5指数表示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的程度,该指数表示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该指标的效应在于对持股比例取平方后,会出现马太效应(即强者衡强,弱者衡弱),从而突出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差距。该指数越接近1,说明前5位股东的持股比例差距越大。一般认为,该指数若大于0、25则前5位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布不均衡,股权集中度较高。
(三)模型的建立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建立如下模型:
OPINION=β0+β1H5+β2INNOV+β3ST+β4LOSS+β5TACC+β6LEV+β7swrrcH+ε
具体研究变量及定义见(表1)。模型中TACC的计算公式为:TACC1=(NI1-OCF1),TAt-1其中,TACC,――上市公司第t年的应计利润总额;NIt――上市公司第t年的净利润;OCFt――上市公司第t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TAt-1――上市公司第t-1年末的资产总额。
(四)变量定义由于影响审计意见的因素除了股权集中度外,还有公司的财务敏感区间、公司的财务特征、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师特征,所以,本文加进了sT、LOSS、TACC、LEV和SWITCH五个控制变量(表1),以排除审计意见和股权集中度相关性研究中的系统误差。其中,sT公司和重亏公司(sT、LOSS)代表公司的保牌和重亏财务敏感区间,资产负债率(LEV)代表公司的财务特征,应计利润总额(TACC)代表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会计师事务所变更(sWITCH)代表审计师的特征。加进这些控制变量的依据在于:在上市公司面临财务危机(ST、*ST、重亏)时,关联方会通过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向其输送利益,帮助其保牌。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公司财务状况较差,容易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可能不满意前任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丽变更审计师。独立性较强的审计师应该对基于上述目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购买审计意见行为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即上述控制变量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一般具有相关性。
(五)样本选择通过CCER数据库,本文选取2005年所有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1325家(已经剔除了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26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使用的财务数据根据CCER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整理得到。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2、0。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2005年度样本公司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经过整理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2005年有12%的样本公司获得了非标准审计意见,有26%的样本公司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有8%的样本公司属于sT公司,有13%的样本公司属于重亏公司,有14%的公司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Z005样本公司H5指数的均值为0、000227,该指数小于0、25,说明样本公田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05年的差距较小,股权集中度较低2005年样本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62、4794%2005样本公司应计利润总额
除以年初资产总额的均值(TACC)为-5、5519%,应计利润总额的均值为负值,说明上市公司2005年净利润的均值小于当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均值,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采用了调减利润的方式,或者说存在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的现象。
(二)相关性检验结果分析
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经过整理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与股权集中度(H5)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15,但不具有显著性。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更容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与提出假设时的理论分析基本一致;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与股权分置改革(INNOV)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43,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说明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不容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与提出假设时的理论分析是一致的;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与sT公司(sT)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2,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说明ST公司更容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0PINION)与重亏公司(LOSS)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8,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说明重亏公司更容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与资产负债率(LEV)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9,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说明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更容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sWITCH)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93,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说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更容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达不到购买审计意见的目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较强;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TACC)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39,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说明审计师没有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出具相应的非标准审计意见。
(三)回归结果分析由于因变量是0、1虚拟变量,所以进行逻辑回归。2005年度样本公司的逻辑回归结果经过整理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股权集中度(H5)的估计参数为111、154,显著性概率为0、564。说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正相关,但不具有显著性。假设1得到一定程度的证实;股权分置改革(INNOV)的估计参数为-0、427,显著性概率为0、166。说明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与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负相关,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假设2得到一定程度的证实;sT公司(sT)的估计参数为1、252,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sT公司与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正相关,在0、01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重亏公司(LOSS)的估计参数为1、622,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重亏公司与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正相关。在0、01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资产负债率(LEV)的估计参数为0、037,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资产负债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正相关,在0、01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会计师事务所变更(SWITCH)的估计参数为0、533,显著性概率为0、045。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正相关,在0、0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应计利润总额(TACC)的估计参数为-0、003,显著性概率为0、693。说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OPINION)负相关,但不具有显著性。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一)研究结论
【关键词】 上市公司; 非标准审计意见; 审计报告
一、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总体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9—2011年沪深两市被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分别为118家、117家、115家,比例有所下降。
二、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类型分析
通过对2009—2011年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类型汇总,可以看出,ST、*ST、S*ST、SST上市公司每年都占公司总数的70%左右,比例较高。ST公司是指连续两年亏损,被进行特别处理的境内上市公司;*ST公司是指连续三年亏损的境内上市公司;S*ST公司是尚未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并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SST公司是指公司经营连续两年亏损,特别处理还没有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ST类公司常会出现连续巨额亏损、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所得税或诉讼案导致的或有事项等,此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相对较差,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因此,注册会计师为了规避风险,迫于客户的压力或者出于谨慎考虑,通常出具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这既迎合了客户的要求又不需要承担审计责任(如表2)。
三、非标准审计意见相关事项类型分析
根据邢海玲(2009)对2003—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事项分类方法,将非标准审计意见所涉及的事项分为六个方面:一是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事项;二是涉及诉讼事项;三是证监会立案调查未获处理事项;四是审计范围受限;五是资产权属及交易事项不确定;六是其他。由表3可以看出,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事项所占比例最高。
四、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分析
以2010年为例,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进行具体分析。
(一)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类型分析
表4为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统计表。
1、在强调事项中,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所占的比重较大,有69家,接近全部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报告的79、31%,其中ST和*ST的公司占了较大比例。具体原因有:公司生产经营处于停顿状态,资不抵债,重大借款逾期,巨额亏损,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不确定性,无法变现资产、清偿债务等。例如,*ST嘉瑞(000156),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其未弥补亏损仍达75 412、53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亦为-30 136、65万元,25 620、96万元银行借款处于逾期状态,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2、重大诉讼、逾期担保事项影响的不确定性,涉及该事项的有7家公司,占到8%以上的比例。*ST威达(000603)经营业务对单一公司依赖性较大,缺乏独立性,其未来盈利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截至审计报告日,威达公司的诉讼事项仍在审理之中,诉讼结果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3、证监局立案调查,尚未获知调查结果。有6家公司涉及该事项。ST磁卡(600800)因涉嫌违反证券法于2005年10月18日被中国证监会天津稽查局稽查,截至审计报告日尚未收到正式结论。
(二)保留意见类型分析
1、无法函证判断该项估计是否合理有4家。
2、由于审计范围受限,未能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有1家。
3、无法对存货和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有1家。
4、母子公司投资关系或关联方异常有3家。*ST沪科,无法对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母公司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已减值到零。
5、项目未启动无法确定其合理性有1家。
6、明显矛盾事项有1家。*ST三联,三联商社公司与三联集团及其所属单位的对账工作截至审计报告日,双方并未确定对账结果和差异情况,协议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7、协议尚未履行,导致事项不确定性有1家。
8、案件审理中,事项不确定性有1家。
9、会计准则的采用产生的疑虑有2家。
(三)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类型分析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续负数有8家。
2、立案稽查,截至审计报告日尚未收到稽查结果有4家。
3、不符合《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存在遭受外部处罚风险的有3家。
4、存在的问题等事项未得到落实和妥善处理的有1家。
5、历史原因有1家。
(四)无法表示意见特征分析
1、严重资不抵债,导致无法对公司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的2010年度财务报表是否适当判断的有6家。
2、被审单位出具的解释无法实施更进一步的审计程序确定其存在及合理性的有2家。(1)*ST中华A利息公司解释是由于债务人与相关文件理解差异引起的少计利息差异,无法确定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2)审计判断绿大地的某项资产已出现明显减值迹象,但绿大地公司基于对该项资产的产业规划及经营方式转变等原因而认为该项资产不会发生减值,无法就此事项对绿大地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程度进行准确判断。
3、函证结果未收回有1家。*ST广夏未收到回函,一些重要的应收款和存货无法确定可收回金额和盘查程序。
4、客观原因导致需要的信息资料难以获得有3家。*ST中华A贷款卡信息资料因未年检及贷款卡系统升级未更新相关信息等原因,造成难以核对相关担保信息等或有事项是否与披露相符;又如因为重组中达成的关于坏账计提比例的草案能否获得批准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无法评价公司对上述款项计提55%的坏账准备的会计估计以及预计负债的金额是否合理。
5、主观原因导致需要的信息资料难以获得,无法实施满意的审计程序有2家。振兴生化对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因无法获得财务资料导致此事项对公司2010年度净利润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无法确定。
6、明显矛盾有1家。*ST广夏债权人申报的债权金额与广夏实业公司账面列示应付款项金额不一致。
(五)否定意见特征分析
2010年没有出具否定意见的报告。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后,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下述情况之一时,应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严重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会计报表严重歪曲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如果审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意味着与业务单位的关系破裂,出于谨慎性考虑,一般不会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通过对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报告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总体情况分析以及出具各种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原因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
1、财务状况恶化、经营成果不佳的上市公司是被发表非标审计意见的主要对象,这从2010年非标准审计意见在不同公司中分布情况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及“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ST类公司中。
2、从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看,“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比例最大,其原因较多的在于“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重大诉讼、逾期担保事项影响的不确定性”和“证监局立案调查,尚未获知调查结果”。其次是“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其中无法表示意见有5家集中在ST类公司。“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审计意见涉及的公司数量较多,在非标意见中占的比例较高。这一方面说明上市公司的大部分非标意见涉及事项并未严重到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甚至无法表示意见的程度;另一方面,不排除少数注册会计师迫于公司压力,以带强调事项段代替其他类型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在风险意识和独立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白宪生,高月娥、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对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6)、
[2] 邢海玲、非标准审计意见注意领域研究——基于上市公司2003-2008年度报告的数据[J]、商业会计,2009(11)、
【关键词】盈余管理 审计意见 审计费用
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盈利与亏损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而财务报表是最能系统、全面的体现企业经营状况,而审计是监督财务报表内容的真实和准确,以此来监督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方面对企业盈余管理审计是检验审计成效的直接表现,另一方面,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审计有助于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准确,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一、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概述
(一)盈余管理以及非标准审计意见
对于盈余管理以及审计意见两者的关联性研究仍然处在完善阶段,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尚未达成统一共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利润同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1]。国外部分学者坚持盈余管理同非标准审计意见两者之间关联性是正相关,但是仍然有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以及审计意见之间没有一丝的关联性存在,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主要是受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同盈余管理没有关联性。
(二)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
盈余管理同审计费用之间关联性较为显著,应急项目操控金额越高,审计人员面临审计风险越大,由此会增加审计费用,审计费用的增加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利润,对于此类说法,有部分学者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审计费用同盈余管理之间没有关联性,降低审计费用只是为了提升竞争力,对于审计质量并无过大影响。我国学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倾向于两者存在关联性,盈余管理是影响审计费用增减的因素之一,根据企业不同盈余管理水平对审计费用所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
(三)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
对于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大部分人更加支持审计费用同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披露存在关联性,相反的部分学者认为审计费用的变化同审计人员的非标准意见不存在关联,并不受其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异常提升,对于审计结果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企业对于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进行利益收买,在一定程度上地增加了审计费用。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检验
(一)研究假设
由于企业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由此内部盈余管理水平同样存在差异,部分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企业,盈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合理性,对于此类企业审计人员发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几率较大,反之则不会因为企业盈余管理问题非标准审计意见。同时企业内部盈余管理受盈余目标水平以及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影响,差距越大,盈余管理幅度越大,相伴随的管理风险增加,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几率较高,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往往会面临金钱诱惑,出现违规审计现象,由此为了进一步明晰盈余管理同审计意见存在关联性,提出假设,来深入分析。
假设1:盈余管理幅度大的企业,盈余管理同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假设2:盈余管理幅度大的企业,审计费用增加会导致盈余管理同非标准审计意见关联性降低。
(二)模型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两种假设的观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具体模型为:
OP=α+β1LnDα+β2IEM+β3ROA+β4LOSS+β5LEV+β6REC+
β7RET+β8Bihten+β9SOE+β10Lntα+β11Listtime+β12OP-1+
β13Yerα+β14Industry+ε
三、模型检验结果
选取我国2012~2014年度上海和深圳两地证券市场某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模型分析。在选取研究对象过程中,去除保险类公司、数据存在异常现象的公司,以及不同年度不同行业样本量少于10个的企业。我国上市企业被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几率为8、56%,剩余的则为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且盈余管理最小值为10、2566,最大值为27、8649,标准差为1、2549,由此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差异较大。(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企业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关联性,审计意见受到上一期审计意见影响较大,为正相关,并且盈余管理同审计意见之间的关联性为正相关。
(一)假设1结果
从Logistic模型检验中可以了解到,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企业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为正相关;当盈余管理幅度较大回归,,两者的相关系数为1、5506,存在正相关性。盈余管理幅度不同,同审计意见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由此得出了假设1的观点。
(二)假设2结果
[论文摘要]本文搜集、整理了国外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外研究中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厘清,并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应用等方面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对我国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go-ing-concernopnions)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产生重大疑虑,从而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及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一类非标准审计意见,具体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意见类型。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初现于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演变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审计意见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过于强调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同质性,即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具有共同的属性。研究设计也通常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看作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一个子集来构建。于是,一个研究主题便产生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否真的同质呢?如果二者并非同质的,而是异质的。二者之间就存在显著差异,过分坚持同质性的研究视角只能使我们的研究浅尝辄止,难以厘清各自的本质属性,研究结论也缺乏现实基础。国外研究逐渐出现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或直接或间接地显现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存在异质性的实质内涵。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国外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相关研究,并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了评价,以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现有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以及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认识,进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路径。
下文将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直接研究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特性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直接研究文献就是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分别作为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通过比较二者在市场反应、贷款决策方面的不同,直接说明两类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特性研究文献表现为单独以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某一方面的独特性质。它是对直接研究的补充和完善。这两类研究或直接或间接地印证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存在异质性,有必要对两类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直接研究
firth(1978)运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选取保留审计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控制样本各247家,并将保留审计意见分为持续经营问题、资产计价、子公司保留、连续保留、偏离gaap等五类,估计期和事件期的时间窗口分别设置为(-60,1)和(-20,20)。研究运用市场模型,分别计算保留审计意见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样本、不同类型的保留审计意见样本在事件期(-20,20)的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实证结果表明:1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保留审计意见产生了显著的负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在统计上并不显著:2 不同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存在差异,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审计意见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
elliot(1982)继续研究了不同类型保留意见的信息含量问题,其研究方法与firth大体相同,选取了保留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意见控制样本各145家,同样将保留意见分为五类,差异之处在于:一是运用市场模型时所选择的估计期和事件期的时间窗口不同,分别设置为(-60,0)和(-45,14),且股票报酬率计算采用的是周报酬率。二是出于控制会计盈余的目的,将所有样本根据未预期盈余符号的不同区分为正的未预期盈余子样和负的未预期盈余子样,使得研究设计更科学,研究结论更令人信服。研究结果表明:1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市场对保留审计意见的披露有显著的负面反应;2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子样本在其公开披露前第5周内股票市场有显著的负面反应。doddanddopuch(1984)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在(-2,+2)以及(+1,+5)的时间窗口内,证券市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明显强于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
pringleandcrum(1990)认为,既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预测公司破产时有显著的作用,那么,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就会减少股票市场对公司后续提出破产申请行为的吃惊程度。他们以98家破产申请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公司申请破产前最近一次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将研究样本区分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破产公司”和“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破产公司”两个子样本组,通过观察公司申请破产前最近一次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提出破产申请后市场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检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事件研究的时间窗口为(-1,+1),采用多元回归模型,以事件期窗口的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有4个:财务破产模型预测样本公司破产的概率;破产前股票市场对有关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媒体信息披露的反应;审计报告披露前的股价变动率;是否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实证结果表明: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显著的解释变量,最近一次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破产申请公司股票的负面反应程度要比最近一次披露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破产申请公司股票的负面反应程度显著的低,结果支持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于预测公司破产具有重要作用。chen。church(1996)的研究也支持pringleandcrum的结论。fleak,wilson(1994)和blay,geiger(2001)还检验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否能被模型预测所造成的市场反应差异性。结果显示,市场对“被预期”与“未被预期”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着不同的反应,未能被市场预计到将会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其意见的公开披露能够引起比较显著的负向市场波动,表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新的增益信息。
除了在股价反应方面的差异性外,在贷款决策方面,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所发挥的作用也明显不同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由于贷款决策数据获取较为困难,故这类研究大体上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的关键是尽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贷款决策情形,以使研究结论更富有说服力。
finh(1980)向408个贷款主管寄发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48%,问卷模拟了现实贷款决策情形,要求贷款主管根据附有不同类型审计意见(无保留意见、持续经营问题、资产计价和违背gaap的保留意见)的会计报表作出“最高贷款额”的决策。研究结论显示:1 无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2 违背gaap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3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对“最高贷款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贷款决策者并不区分这两种类型的保留意见。
ljbby(1979)以预先安排的34家贷款主管为被调查者,向其提供披露持续经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的财务报表,而这些财务报表有的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有的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调查问卷中涉及的被解释变量有两个:“贷款决策”和“利率”。研究结论表明:财务报表中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事项对贷款主管的风险评估有重大影响。当财务报表附注没有披露公司持续经营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较强的信息含量,而当财务报表附注中提及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时,同时公布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贷款决策的影响大为减弱。
jennifer(2003)选取了9304家英国公司作为样本。其中431家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1748家公司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余7125则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研究以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分类的logistic模型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负债比率、上一年度审计意见类型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均显著正相关;流动比率、亏损程度、不支付股利、或有负债比例与公司是否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显著相关,而这些因素与是否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则未发现有显著相关关系:资产规模则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而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负相关。jennifer的研究结果显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在影响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melumadandziv(1997)在总结已有的关于非标准审计意见和市场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避性假设,即把非标准审计意见区分为事后可避(expostavoidable)与事后不可避(expostunavoidable)两种类型。可避审计意见因被审计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存在分歧而产生,该意见可通过遵照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对报告进行调整而避免出具。例如针对关联交易、资产处置、收入确认时机、减值准备计提充分程度以及其他违反公认会计准则的处理等事项而发表的审计意见。不可避审计意见是指被审计单位无法通过调整财务报告来避免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例如持续经营和财务危机问题。基于可避性假设,melumadandziv构建了审计意见与市场反应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据此推导出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程度与方向。melumadandziv的研究批驳了以往许多研究所沿用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市场反应为负”这一假说,并从理论模型上推定,不可避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为负,而可避审计意见既可能针对不利的内幕信息,又可能针对有利的内幕信息。因此,可避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具有不确定性,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dopuchetal(1986)的研究显示,市场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披露表现出强烈的负面反应,但其研究也表明尽管总体样本审计意见的市场负反应十分强烈,但约25%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样本产生了市场正反应,这一研究结果符合melumadandziv就审计意见与市场关系而提出的可避性假设。
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特性研究
mckeown(1991)和carcello(20(30)考察了公司规模大小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司规模大小与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显著负相关。他们的解释是:公司规模越大,出现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注册会计师对大公司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也更加犹豫不决。因为生怕失去客户从而丢掉可观的审计费收入。
goodmanelal(1995)研究了反映管理层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反映公司管理层能力的指标和财务指标构成的模型在判断正确率上显著高于单纯由财务指标构成的判断模型。国内外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均明确规定:“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被审单位财务、经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而且还要关注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以及管理层为缓解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所提出的应对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behn(2001)研究了管理层应对计划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behn选取148家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同行业、同规模的148家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将公司的负债能力、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解释变量是管理层提出的各种应对计划。回归结果表明,获得新投资和取得新的借款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显著的影响,而削减成本和处置资产对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并不显著。
carcelloandneai(2000)还研究了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成员结构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债务违约、上期的审计意见类型、公司规模、公司的发展阶段等指标作为研究控制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审计委员会成员与公司关系越密切,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国外研究的评述与启示
以上文献综述表明,国外研究逐渐显现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这些研究文献对国内研究无疑具有较强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当然,无论就学术意义还是提高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而言,上述研究文献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理论分析亟需加强
注册会计师审计不仅是一种技术性活动,也是协调资本市场各种利益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审计意见是利益相关者反复博弈的结果。对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而言,无论是企业管理层或注册会计师,还是投资者或政府监管层,他们的行为和动机明显不同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下的情形。然而,现有的研究文献对此似乎并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如当其验证发现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市场反应方面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指出投资者应该区别对待时,经验证据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却被忽略了。脱离理论的引导,研究只能止步于现象,研究结论也显得比较局限和表象化。因为如果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持,回归模型得到的就仅仅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无庸讳言,构建一个逻辑一贯、系统全面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理论框架作为研究基础,不仅可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本原属性进行系统的认识和完整的把握,而且可以拓展对审计意见的研究视角,得出新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上亟待实现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
国外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研究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横截面统计方法,以“单期”与“静态”为特征,如多元判别分析、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等。上述模型的一个重要不足是忽略了企业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时间特征。在这些模型中,将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看作一个二分法变量表示的离散事件。但事实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并不单纯是一种静止状态,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是一个动态连续的事件,往往包含了几个阶段。boritz(1991)提出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过程观,他认为企业的经营失败是一个发展过程,企业在走向经营失败的历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应着经营活动不正常的水平,从而可据以判断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程度。依赖会计年度截面数据所得到的模型无法体现以往公司绩效的相关信息及数据的变化趋势,无法体现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生成和发展这一动态过程,所得到的模型变量系数具有不稳定性,难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可见,在研究方法上,亟需实现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
(三)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国外研究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偏重于短期,通常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告前后的较短事件窗口作为观察期,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是否有别于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布前后的短期股价波动固然值得研究,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供需方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或支配下的结果,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对中长期股价、企业业绩的影响如何?有无“自我实现”效应以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对上市公司自身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审计准则;审计目标和原则;比较
一、国际审计准则的审计目标和原则
2008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独立准则制定机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在得到公共利益监督委员会的批准后,了新修订的七项国际审计准则。这些准则是按照IAASB准则清晰化项目开发的规范进行修订的,新准则将为实现趋同提供更大的推动力,并将有助于加强对审计目标和范围的理解以及有效的执行。新修订的准则包括重新修订和起草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ISA200)――《独立审计师的总体目标与按照国际审计准则执行审计》。这一基本国际审计准则包含了对审计的总体观点,有助于审计师理解审计目标和范围。准则还定义了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和指南各自的权威性,并包含了对审计师的最基本要求。该准则强调了审计师合理一致的专业判断的重要性,以及为支持审计师观点而提供充分审计证据的必要性。
新修订的ISA200一《独立审计师的总体目标与按照国际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中写到:“In conducting the audit so as toachieve its oNective,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e independentauditor is to obtain reasonable assurance about whether thefinancial statements as a whole are free from materialmisstatement,whether due to fraud Or error。and to report0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uditor’s findings,”在这里,笔者认为主要强调了以下三点:一是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这样才能保证出具的审计意见是真实公允的;二是获得合理保证,由于审计过程中客观因素的存在,如抽样方法的运用、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大多数审计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获取审计证据和形成结论时涉及大量判断、某些特殊性质的交易和事项可能影响审计证据的说服力,会使审计人员不能完全保证发表审计意见的正确,而只是作出了合理保证;三是合理保证的对象是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存在错报、欺诈舞弊,并要求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应与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一致。
二、我国审计准则的审计目标和原则
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主要强调了我国审计准则审计目标和原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
三、国际审计准则审计目标和原则与我国的比较
笔者认为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国际审计准则从审计人员自身提出了独立性的要求,并把它列为审计目标的内容之一,而我国审计准则的审计目标中并没有对审计人员作出相应的要求,只在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中提到“独立、客观、公正”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三条最重要的要求。其中独立性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证据和其他鉴证服务时,应当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并割断影响客观性和公正性的任何因素。国际审计准则将独立性纳入审计准则目标就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上加强了对审计人员的自身要求。
第二,国际审计目标和原则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只能出具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而不是完全保证,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注册会计师虽然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业务但是由于许多客观原因而出具不合适的审计意见面临法律诉讼的情况。而我国的审计目标并没有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只能出具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而只是在鉴证业务的分类中将其分为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和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没有突出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唯一能够基于事实和客观条件而提供的审计意见。而只是提到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关键词】 深市; 上市公司; 非标准审计意见
自从1997年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中首次出现拒绝表示意见(后改为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以后,盈利能力差、资产质量差、经营风险大、财务风险大以及市场风险大等成为获得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公司的基本特征,非标准审计意见昭示了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经营困境和财务风险,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一般来说更有可能存在内部控制问题,财务报表往往存在更多的重大错报和舞弊风险。因此,及时对年报审计意见进行分析,对关注报表使用者的各方人士有重大意义。
一、2006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总体分析
2006年深交所621家A股上市公司中620家公司按期披露了年报。据统计,这620家公司中,551家公司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占88、87%,69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占11、13%,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2006年深市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具体分析
(一)有关带强调事项无保留意见的情况
1、涉及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能力明确提出疑虑的公司有19家。这些公司普遍存在巨额担保、多讼、逾期债务问题,伴随着主业停顿、巨额亏损,公司面临十分被动的局面。如SST光明、S*ST亚华控股、S*ST深泰、S*ST重实、ST星源、ST兴发、SST鑫安等。
2、有重大财务风险。在获得带强调事项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中,大多由于注册会计师认为该公司面临重大财务风险,而在强调事项中说明,提请报表使用者注意,如下列事项:连续亏损,主业萎缩,借款逾期,营业资金为负,主要经营性资产被冻结,资不抵债。如ST太光、中科健公司、S*ST中辽、S石炼化、S*ST生化、S*ST深泰、S*ST炎黄、SST东海等。
3、对公司经营业绩有直接影响的事项。(1)由于计提八项准备而对公司业绩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如新都酒店所投资的北京王府井利生项目(房产),因存在所有权缺失和无法行使租赁权,新都酒店于本年度对该项目计提了人民币5 868万元的资产损失准备。(2)其他原因导致对公司业绩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如普宁市雷伊纸业有限公司尚未正常批量投产,该项目何时能正常生产受未来不确定因素影响;SST星源,由于合作一方香港春风有限公司违约,没有付清征地补偿费,预计未来开发该项目存在一定风险,可能需要补交征地补偿费和拆迁费增加开发成本。(3)对公司经营业绩有直接影响的特殊关注事项。例如北京化二因涉及环保问题,其主业正处于转换过程中。
4、对大量诉讼案件提示关注。(1)担保诉讼。如由于亚华控股、S*ST嘉瑞等为关联方提供巨额担保、诉讼产生较大的或有风险。(2)借款诉讼。如东北电气、S*ST华塑。(3)租金诉讼。如鄂武高。(4)其他诉讼与纠纷。民事诉讼,如东方电子;刑事诉讼,如深圳机场;合同纠纷,如*ST派神;股权纠纷,如新都酒店。
5、对公司具体会计处理事项的关注。例如佳纸股份2006年12月31日在工行佳木斯市分行的贷款账面数为38 850万元,该款项系因工行佳木斯市分行贷款户在佳纸股份与佳纸集团之间未能分账管理造成的。
6、其他引起注册会计师重点关注的事项。(1)有关法律手续尚未办理完结的;(2)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合同。如*ST派神、东北电气。
(二)有关保留意见(包括带强调事项的保留意见)的情况
1、因审计范围受到局部限制被出具保留意见的情况。(1)因对控股或参股公司的投资无法确认,而导致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法确认的情况。如TCL、ST南控。(2)由于对大股东大额债权坏账准备计提合理性无法确认,导致无法估计这些欠款能否收回的情况。如S三九,ST科龙。(3)公司巨额亏损,无法估计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影响的情况。如S*ST天发,S*ST聚友,SST长岭等5家公司。(4)因存在担保、诉讼等或有事项,以及股权转让等法律行为手续未办理完结,无法作出合理估计的。如S深物业、ST科龙。(5)应收账款能否收回的不确定性。如湖北迈亚、四环药业。(6)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合理性无法确认。如S*ST聚友、如意集团。(7)对债权债务真实性和完整性无法确认。如SST长岭。
2、对公司财务处理存在异议。如长岭股份在编制汇总报表环节中,将“家电销售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厂内往来”借方余额与长岭股份本部“应收账款――应交销货款”贷方余额相抵销,由于未能提供相关的资料来证明上述科目存在对应关系及抵销后差额进损益的依据,致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确认这一抵销方法的正确性。
3、重大会计差错调整的完整、准确性问题。深物业公司对短期投资进行清理,发现以前年度未入账的股票、基金等证券投资,对此作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
4、受到司法部门调查或证监会检查,结论尚未明确的情形。承德帝贤针纺股份有限公司大股东王淑贤先生承诺以所持公司173 604 000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29、49%)偿还债务,该股票已经全部被司法冻结。
(三)有关无法表示意见的情况
1、公司计提巨额准备,导致财务危机,注册会计师无法确认的情形。如S*ST大通、朝华集团公司、S*ST三农、S*ST海纳等。
2、大额逾期借款及其相关诉讼和巨额担保引发的巨额连带责任风险。此类事项所占比例较高,有ST远东、ST创智、S兰光、丹东化纤等13家公司。
3、因控股或参股公司审计范围受限,导致对上市公司报表整体反映无法确认的情况。如*ST本实,S*ST东泰、S*ST朝华等6家公司。
4、其他注册会计师无法表示意见的情况。(1)受司法部门调查或证监会等部门的检查,结论尚未明确的情况,如ST东远和ST创智;(2)巨额资金占用,如ST威达、S*ST海纳;(3)因公司上一年度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问题,如SST星美;(4)财产权属问题。如S*ST东泰、SST星美。
三、2006年非标准审计意见情况综述
(一)非标准审计意见比例仍然较高,上市公司风险水平仍不乐观
2006年年报显示,共有69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占深市主板公司的11、13%。非标准审计意见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为35家,与2005年持平;保留意见由2005年22家下降到6家,但带强调事项段保留意见由2005年的7家上升到11家;而无法发表意见的仍高达18家,其中5家公司账面实现盈利,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主要集中于盈利能力差、资产质量差,财务、经营风险大,持续经营能力低的上市公司。2006年度非标准审计意见总体比例较2005年有所下降,说明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占用资金清欠以及相结合的资产、债务重组等行为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市公司的状况,但从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来看,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风险仍处于高水平,资产质量尚无法令人乐观。
(二)亏损上市公司、S*ST公司更易获得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2006年深市按期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共620家,亏损上市公司共76家,亏损面达12、26%,审计意见类型统计见表2。
在亏损上市公司中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占51、32%,与之相对应,若以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占11、13%,亏损上市公司的比例远高于所有上市公司。亏损上市公司中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有13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72、22%。而保留意见10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62、50%。也就是说,大部分的亏损上市公司更易获得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中,ST、*ST、SST、S*ST公司占了相当大比例,占59、21%。深市上市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有76家,其中S*ST公司有22家,占28、95%,尤其是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公司几乎全部是S*ST公司。
(三)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上市公司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
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导致财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有空可钻。例如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非标意见涉及滥用会计估计的比例很大,成为部分公司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报告的主要理由,有9家上市公司在审计意见中提到计提坏账准备充分性和合理性无法确认,如ST东远、S*ST大通、S三九等。滥用会计估计行为已不是新问题,但随着财政部相关会计准则的出台,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资产置换与非货币交易等行为来操纵利润的手法已经不可能。而会计估计主要在于公司的主观判断,一些公司利用计提多少不好具体规定这个灰色地带肆意进行巨额计提,从而对业绩造成重大影响。而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并不能影响到公司对自身的“合理估计”,能做的只有出具非标意见以便免责。再有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准确性以及测算所依据的假设存在疑问,也成为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比较集中的原因之一。
四、建议
(一)注册会计师应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事项给予更多关注
注册会计师应对有重大财务风险,计提巨额准备,大额逾期借款及其相关诉讼和巨额担保引发的巨额连带责任风险等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重点关注,尤其对亏损上市公司,S*ST公司更应提高警惕。这类上市公司昭示了所面临的经营困境和财务风险,一般来说更有可能存在内部控制问题,财务报表往往存在更多的重大错报和舞弊风险,更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二)进一步规范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审计意见的运用,细化出具审计意见方面的规定
因为笔者在分析2006年注册会计师对深市上市公司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发现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不明确、不规范,个别注册会计师仍存在以强调事项段代替保留意见的情况。
(三)建立与完善相关体制制度,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笔者建议建立与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制,实行同业互查制度,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 吕先锫、注册会计师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业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07,(1)、
[2] 费爱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分析、统计与决策[J]、2006,(11下)、
[3] 张志华,王致用、谈影响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专门事项[J]、财会月刊,2006,(4)、
影响审计师做出审计结论的两大关键因素是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McClelland(1973)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个体所拥有的能在某一岗位上取得业绩的潜在、深层次特质,它表现在与工作、业绩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相似或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等方面。审计师进行审计工作需经过专业培训,在执业过程和后续教育中形成并巩固专业胜任能力。学者Claus(2000)认为,审计的知识性理论是通过正规课堂教育获得的,而程序性知识是在执业过程中形成的,后续教育是对前两个阶段审计知识的强化和更新。一般而言,独立性有两层含义:它意味着正直性的一个方面,使所有职业人员接受责任,另一方面意味着避免可能损害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人员的客观性(JohnLC,1956),该研究包括了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ThomsGH,196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师抵制客户选择性披露压力的能力(DeAngelo,1981)。TomLee(1991)认为,审计独立性是审计职业公正性的特点,是人类诚实天性总特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精神状态,不容许本人观点和结论变得依赖或屈从利害冲突方面压力和影响。这要求审计师在执行委托业务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要能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审计师个人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审计师做出审计结果。心理学研究方法提供了考察行为因素对行为结果影响的有效途径,即通过建立人口统计学特征与行为结果关系来观察不同性别、年龄、职务和政治面貌的人群是否存在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差异。本研究考察了不同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学历、毕业院校、所学专业、是否为合伙人情况、执业年限、是否为第一签字注册会计师和工作单位是否为“四大”的审计师在出具非标准报告是否存在谨慎性的差异。关于年龄,年长的审计师经验比较丰富,在工作中能够做到足够谨慎,且能准确把握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的要求,而且由于家庭和事业各个方面都已经趋于稳定,相对年轻的审计师来说更厌烦风险。本文提出了假设H1,H1表示审计师的年龄对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时有影响。关于性别,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对风险的态度有较大差别。西方学者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厌恶风险(Eckel&Grossman,2008;Fellner&Maciejovsky,2007)。Byrnes和Miller(1999)回顾了不同性别的人在风险承受方面的150个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很多情况下,女性都会比男性更加谨慎。本文提出假设H2,H2表示审计师的性别对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有影响。关于签字顺序,中国的审计师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大都比较含蓄,尤其是在签署自己的名字时,因此在签署审计意见时表现的特别谨慎。本文提出假设H3,H3表示审计师的签字顺序对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有影响。关于政治面貌,政治面貌是审计师在政治上的归属,是政治身份的直接反映,同时也间接反映表明思想倾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本文认为,政治面貌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对审计师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对于具体业务来说尤其是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带来的影响有限。本文提出假设H4,H4表示审计师的政治面貌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影响不大。关于学历,学历作为接受正式教育程度的证明,可作为衡量审计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Lichtenstein等人1977年研究发现,决策过程受教育水平影响,教育水平越高,人们就越能够全面地搜集有关决策的信息,在决策时就越加谨慎细微,从而使决策更加稳健。本研究认为,审计师学历越高,对所学专业了解就越充分和深入,在审计实践中就越能多方面考虑有关审计决策的相关信息,对具体审计工作的把握会更加准确。但并非所有的审计师都是会计审计类相关专业的,如所学专业跟审计工作不太相关,审计师做出非标准审计报告时就不会特别谨慎。本文提出假设H5,H5表示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与审计师的学历影响不大。关于毕业院校,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点建设项目如“211工程”、“985工程”以及最新实施的2011协同创新计划,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各高等学校的建设水平认可,从一定程度上认可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专业能力和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各大企事业单位在人员招聘过程过也更多地青睐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但是对于签字注册会计师来说一般都具有一定工作经历,这些经历比起在学校的影响来说应更大一些。本文提出了H6,H6表示审计师毕业院校对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影响不大。关于所学专业,审计师所学专业决定了个人认知的基础和结构,与其个人专业能力紧密相关。专业能力获取可分为知识性和程序性两个阶段(Claus,2000),知识性阶段是从课本上学习理论知识阶段,是通过正规的课堂教育来获得;程序性阶段是学习有关执行任务需要的专业技术的阶段,是在执业过程中所形成的,其中知识性阶段奠定了审计师的专业技能基础。本文提出假设H7,H7表示审计师所学专业对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形成影响。关于是否为合伙人,合伙人在事务所中承担的责任比其他人员更多,也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其声誉一旦受损,将直接影响事务所的声誉和其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判断,审计师的职位越高,在职业过程中会越加稳健,H8表示作为合伙人的审计师对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有影响。关于执业年限,审计师执业的时间越长,专业技能越强,审计经验越丰富,其知名度也会越高,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报告时候会越谨慎。本文提出了假设H9,H9表示审计师执业年限对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可形成影响。关于工作单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其他事务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四大的员工深受其企业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审计师做出审计报告时的影响力多大还有待研究。本文提出假设H10,H10表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背景对审计师在出具非标准报告时有影响。
二、研究设计
1、数据和样本
本研究从CSMAR数据库中获得出具过非标准审计报告的签字审计师的相关信息,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手工搜集到的签字审计师的个人信息,共获得2306份年度审计报告和4617人次的审计人员信息。由于行业信息系统中的签字注册会计师的信息是目前的最新信息,而审计报告中的信息是过去信息的展现,二者存在不在同一个始点上的问题。因此,本文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去除信息系统中的无效数据、重复数据以及无法收集到的签字审计师的个人信息,最后共获取1411位有效签字的注册会计师个人信息作为观测回归方程的样本。
2、模型的建立
关于被解释变量,本文把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NSAO)作为被解释变量,而非标准审计报告分为两种类型: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包括了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审计报告。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又分为三种: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包括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报告和保留因素影响不很明显。在性别方面,女性所独有的在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是出具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还是非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更具温和性。审计师所学专业对审计师影响不大的原因是当前注册会计师准入制度需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需要考过专业课六门,并需通过综合阶段考试,这种考试获取的知识影响力已经超越在学生阶段所学专业。审计师是否为合伙人对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影响不大的原因是因为,合伙人身为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之一对企业出具非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影响更为深刻,因此在道德允许范围内,合伙人可能出具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的)。工作单位是否是“四大”对审计师的影响不明显,是因为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时,受其本人知识水平和经历的影响,而工作环境影响有限。
三、结语
[论文摘要]本文搜集、整理了国外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外研究中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厘清,并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应用等方面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对我国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go-ing-concern opnions)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产生重大疑虑,从而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及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一类非标准审计意见,具体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意见类型。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初现于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演变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审计意见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过于强调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同质性,即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具有共同的属性。研究设计也通常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看作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一个子集来构建。于是,一个研究主题便产生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否真的同质呢?如果二者并非同质的,而是异质的。二者之间就存在显著差异,过分坚持同质性的研究视角只能使我们的研究浅尝辄止,难以厘清各自的本质属性,研究结论也缺乏现实基础。国外研究逐渐出现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或直接或间接地显现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存在异质性的实质内涵。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国外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相关研究,并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了评价,以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现有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以及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认识,进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路径。
下文将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直接研究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特性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直接研究文献就是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分别作为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通过比较二者在市场反应、贷款决策方面的不同,直接说明两类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特性研究文献表现为单独以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某一方面的独特性质。它是对直接研究的补充和完善。这两类研究或直接或间接地印证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存在异质性,有必要对两类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直接研究
firth(1978)运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选取保留审计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控制样本各247家,并将保留审计意见分为持续经营问题、资产计价、子公司保留、连续保留、偏离gaap等五类,估计期和事件期的时间窗口分别设置为(-60,1)和(-20,20)。研究运用市场模型,分别计算保留审计意见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样本、不同类型的保留审计意见样本在事件期(-20,20)的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实证结果表明:1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保留审计意见产生了显著的负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在统计上并不显著:2 不同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存在差异,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审计意见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
elliot(1982)继续研究了不同类型保留意见的信息含量问题,其研究方法与firth大体相同,选取了保留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意见控制样本各145家,同样将保留意见分为五类,差异之处在于:一是运用市场模型时所选择的估计期和事件期的时间窗口不同,分别设置为(-60,0)和(-45,14),且股票报酬率计算采用的是周报酬率。二是出于控制会计盈余的目的,将所有样本根据未预期盈余符号的不同区分为正的未预期盈余子样和负的未预期盈余子样,使得研究设计更科学,研究结论更令人信服。研究结果表明:1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市场对保留审计意见的披露有显著的负面反应;2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子样本在其公开披露前第5周内股票市场有显著的负面反应。dodd and dopuch(1984)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在(-2,+2)以及(+1,+5)的时间窗口内,证券市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明显强于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
pringle and crum(1990)认为,既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预测公司破产时有显著的作用,那么,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就会减少股票市场对公司后续提出破产申请行为的吃惊程度。他们以98家破产申请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公司申请破产前最近一次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将研究样本区分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破产公司”和“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破产公司”两个子样本组,通过观察公司申请破产前最近一次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提出破产申请后市场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检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事件研究的时间窗口为(-1,+1),采用多元回归模型,以事件期窗口的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有4个:财务破产模型预测样本公司破产的概率;破产前股票市场对有关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媒体信息披露的反应;审计报告披露前的股价变动率;是否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实证结果表明: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显著的解释变量,最近一次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破产申请公司股票的负面反应程度要比最近一次披露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破产申请公司股票的负面反应程度显著的低,结果支持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于预测公司破产具有重要作用。chen。church(1996)的研究也支持pringle and crum的结论。fleak, wilson(1994)和blay,geiger(2001)还检验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否能被模型预测所造成的市场反应差异性。结果显示,市场对“被预期”与“未被预期”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着不同的反应,未能被市场预计到将会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其意见的公开披露能够引起比较显著的负向市场波动,表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新的增益信息。
除了在股价反应方面的差异性外,在贷款决策方面,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所发挥的作用也明显不同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由于贷款决策数据获取较为困难,故这类研究大体上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的关键是尽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贷款决策情形,以使研究结论更富有说服力。
finh(1980)向408个贷款主管寄发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48%,问卷模拟了现实贷款决策情形,要求贷款主管根据附有不同类型审计意见(无保留意见、持续经营问题、资产计价和违背gaap的保留意见)的会计报表作出“最高贷款额”的决策。研究结论显示:1 无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2 违背gaap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3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对“最高贷款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贷款决策者并不区分这两种类型的保留意见。
ljbby(1979)以预先安排的34家贷款主管为被调查者,向其提供披露持续经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的财务报表,而这些财务报表有的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有的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调查问卷中涉及的被解释变量有两个:“贷款决策”和“利率”。研究结论表明:财务报表中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事项对贷款主管的风险评估有重大影响。当财务报表附注没有披露公司持续经营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较强的信息含量,而当财务报表附注中提及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时,同时公布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贷款决策的影响大为减弱。
jennifer(2003)选取了9 304家英国公司作为样本。其中431家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1748家公司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余7125则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研究以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分类的logistic模型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负债比率、上一年度审计意见类型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均显著正相关;流动比率、亏损程度、不支付股利、或有负债比例与公司是否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显著相关,而这些因素与是否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则未发现有显著相关关系:资产规模则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而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负相关。jennifer的研究结果显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在影响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melumad and ziv(1997)在总结已有的关于非标准审计意见和市场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避性假设,即把非标准审计意见区分为事后可避(ex post avoidable)与事后不可避(ex post unavoidable)两种类型。可避审计意见因被审计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存在分歧而产生,该意见可通过遵照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对报告进行调整而避免出具。例如针对关联交易、资产处置、收入确认时机、减值准备计提充分程度以及其他违反公认会计准则的处理等事项而发表的审计意见。不可避审计意见是指被审计单位无法通过调整财务报告来避免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例如持续经营和财务危机问题。基于可避性假设,melumad and ziv构建了审计意见与市场反应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据此推导出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程度与方向。melumad and ziv的研究批驳了以往许多研究所沿用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市场反应为负”这一假说,并从理论模型上推定,不可避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为负,而可避审计意见既可能针对不利的内幕信息,又可能针对有利的内幕信息。因此,可避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具有不确定性,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dopuch et al(1986)的研究显示,市场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披露表现出强烈的负面反应,但其研究也表明尽管总体样本审计意见的市场负反应十分强烈,但约25%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样本产生了市场正反应,这一研究结果符合melumad and ziv就审计意见与市场关系而提出的可避性假设。
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特性研究
mckeown(1991)和carcello(20(30)考察了公司规模大小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司规模大小与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显著负相关。他们的解释是:公司规模越大,出现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注册会计师对大公司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也更加犹豫不决。因为生怕失去客户从而丢掉可观的审计费收入。
goodman el al(1995)研究了反映管理层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反映公司管理层能力的指标和财务指标构成的模型在判断正确率上显著高于单纯由财务指标构成的判断模型。国内外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均明确规定:“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被审单位财务、经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而且还要关注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以及管理层为缓解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所提出的应对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behn(2001)研究了管理层应对计划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behn选取148家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同行业、同规模的148家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将公司的负债能力、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解释变量是管理层提出的各种应对计划。回归结果表明,获得新投资和取得新的借款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显著的影响,而削减成本和处置资产对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并不显著。
carcello and neai(2000)还研究了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成员结构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债务违约、上期的审计意见类型、公司规模、公司的发展阶段等指标作为研究控制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审计委员会成员与公司关系越密切,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国外研究的评述与启示
以上文献综述表明,国外研究逐渐显现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这些研究文献对国内研究无疑具有较强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当然,无论就学术意义还是提高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而言,上述研究文献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理论分析亟需加强
注册会计师审计不仅是一种技术性活动,也是协调资本市场各种利益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审计意见是利益相关者反复博弈的结果。对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而言,无论是企业管理层或注册会计师,还是投资者或政府监管层,他们的行为和动机明显不同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下的情形。然而,现有的研究文献对此似乎并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如当其验证发现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市场反应方面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指出投资者应该区别对待时,经验证据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却被忽略了。脱离理论的引导,研究只能止步于现象,研究结论也显得比较局限和表象化。因为如果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持,回归模型得到的就仅仅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无庸讳言,构建一个逻辑一贯、系统全面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理论框架作为研究基础,不仅可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本原属性进行系统的认识和完整的把握,而且可以拓展对审计意见的研究视角,得出新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上亟待实现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
国外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研究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横截面统计方法,以“单期”与“静态”为特征,如多元判别分析、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等。上述模型的一个重要不足是忽略了企业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时间特征。在这些模型中,将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看作一个二分法变量表示的离散事件。但事实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并不单纯是一种静止状态,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是一个动态连续的事件,往往包含了几个阶段。boritz(1991)提出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过程观,他认为企业的经营失败是一个发展过程,企业在走向经营失败的历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应着经营活动不正常的水平,从而可据以判断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程度。依赖会计年度截面数据所得到的模型无法体现以往公司绩效的相关信息及数据的变化趋势,无法体现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生成和发展这一动态过程,所得到的模型变量系数具有不稳定性,难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可见,在研究方法上,亟需实现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
(三)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国外研究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偏重于短期,通常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告前后的较短事件窗口作为观察期,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是否有别于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布前后的短期股价波动固然值得研究,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供需方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或支配下的结果,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对中长期股价、企业业绩的影响如何?有无“自我实现”效应以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对上市公司自身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下一篇:辩论赛流程总结(精选8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