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能源分类(精选8篇)

时间:2023-06-25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篇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初中生物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生物知识,亲身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如影视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重现力强、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课程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有的教育观念、方法和模式,从而掀起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

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

1、课堂上教与学的准确定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提倡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让学生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实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

例如,在讲解《人类的生存环境》一课时,让学生上网搜索现代人类生存的几种环境和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等有关资料,然后讨论对现状的认识,并联系实际谈如何解决这一危机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2、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学中应尽可能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自然地接受生物科学的熏陶,了解生物和生活环境,做到生活和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为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力求直观性。

例如,在讲《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蛔虫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讲清楚寄生虫的概念和蛔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可以把蛔虫在人体小肠内寄生生活的情景通过课件展现出来,并配音叙述,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实践证明,直观、生动的生物课件,可以将大量的生物知识与情景信息输入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效果。

3、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教学设计的日的是为了支持学习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其关键在于引入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创设可以有真有假,有虚有实,但必须源于生活。同时,在创设具体情景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现有只是水平、生活经验,不要过分追求情景,另外,情景创设一定要紧扣教材通过情景教学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以下是我的一个不成功课例:在讲《海洋鱼类》一课时,由于教学资源丰富,我选用了大量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海底各种鱼类。图片精美,学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的注意力分散了,学习的兴奋点从课文转移到闪动的页面上,对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其原因在于过分注重课件的动画、色彩和音响效果,结果喧宾夺主,冲淡了主题,因此,教室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媒体的实效性。

4、教学资源的拓展性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在开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可以尝试利用网络资源,改进生物泛读课教学。

(1)从网上下载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

(2)材料处理及呈现:将选出的材料剪辑并保存到指定的文件中,设计出阅读分析题。利用网络拓展教学资源,可以弥补学校生物实验条件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生物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上的资源包罗万象,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健康,更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中学生阅读,因此,网上资源必须得到净化和优化,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原则

1、外部引进与校本资源开发相结合原则

在收集初中生物信息资源时,从教育教学资源库和视频影视库二方面进行收集,遵循外部引进与校本资源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试题素材库、教案素材库、课件素材库、学科知识库;视频影视库则着重于多媒体资源开发,如课件、影片、教学录像等。

2、教、学、研、娱乐资源开发相结合原则

在开发多媒体信息资源时,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能否使教师的教学、教研、学生的学习与校园文化娱乐相结合利用教学软件、参考资料库、录像资料等,开展理论探讨、热点研讨、专题教育,鼓励学生运用在线复习、在线自测、电子图书馆等学习方式,开发校园文化资源,如鼓励学生创办《生物》电脑小报、BBS论坛、师生信箱,让学生进行校园冲浪,视频点播等,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初中生物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教学资源开发与生物探究实验开发相结合原则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篇2

1、教师角色要转变。

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是学生物理学习的成功组织者、有效引导者与真诚合作者。教师的成功组织必须使物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营造学生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者,多途径激发学生发现、提出物理问题,引发学生进行物理问题探究,启迪物理思维,点拨物理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同时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真诚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物理活动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合作参与学习,于参与中促进教学相长。

2、重视类比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所谓物理类比法,是指在物理研究中,将将研究的物理对象与熟悉的物理对象相比较,找出它们的某些共同点、相似点或有联系的特征,从而据此推测出待研究的对象还可能具有熟知对象的另一些特征。这一逻辑推理方法就叫做物理类比法,它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初中学生运用类比法可以把陌生的对象和熟知的对象进行对比,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对比,能以旧带新,启发思路,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物理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物理新课程的学习效率。

类比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很多,例如:在电压一节的教学时,把电路模型类比水路模型从而引入电压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提供的水路模型和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然后将两幅图进行类比分析,找出一一对应关系,比如阀门对开关、水轮对灯泡、水泵对电源、水路对电路、水流对电流,等等,进而理解水流的形成是因为有水压,那么电流的形成是因为有电压。学生很容易通过类比,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再例如:初中物理新课程学习中,我们可以把声波跟水波类比,把学习电磁感应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和农民用镰刀垂直地去割水稻这样一个动作相类比。

3、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辅助教学。

在清华同方的《新课标主题资源库》中有初中物理级的全部教材、教学参考书、课件、试题等。教师可以随时选择所需要的资源辅助教学。同时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我们还可以查阅了解学科发展形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紧跟形势,在学科教学时及时作出调整。远程教育资源虽然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我们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能非常熟练地了解这些课件资源,并根据我们具体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这些课件资源来辅助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当我们选择好了我们所需要的远程资源后,有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课件,而只是一些我们上课所需要的素材,这就需要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把这些素材资源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课件,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来辅助我们的教学工作。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还得继续学习,掌握好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学生、教师和教学的特点,制作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多媒体课件,而不能简单把这些远程资源直接作为一种手段强加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4、重视教材处理。

现行物理教材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但条理性和逻辑性不是很强。如:①平面镜成像中物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不提,光的折射中没有折射角的概念,这些在教学中都是必须补充的内容。②教材后面要学的内容,有的提前会用到(如声传播中的速度计算问题),讲课的时候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稍加补充讲解,能解决问题即可,不要过多地在这里纠缠而影响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③有些内容跳跃性较大,如果处理不当,则会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缺失和思维上的逻辑混乱。例如学习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时,如果不对压力的概念稍作诠释,学生根据学习重力时意会的压力和学习摩擦力时提到的压力,就会误认为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从而对以后解释相关的问题造成误导。④有些内容教材上要求简单,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认识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作用,仅按教材上那样处理水过地皮湿,将会给以后的电学学习造成巨大的困难。相关内容较多,不再一一列举。

建议教师最好借原来的大纲版教材一阅,看看老教材中是如何处理相关内容的,这样会使你对教材的把握更准确、处理更恰当。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 大数据 应用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35-01

生物(英语:Organism,又称生命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于生物进行新陈代谢及遗传。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无生命的包括物质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陈代谢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维持了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人类生活在生物圈中,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一定影响。

以上是初中生物课中关于生物圈的一些知识,整体看来这部分知识点相对来说多且杂乱,从笔者长期生物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结论:对于生物课,不少学生比较喜欢学,但是学过就忘,翻书能想起一点,闭卷考试时大脑一片空白。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想从生物圈这部分知识点切入,通过大数据资源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探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与肯尼斯・库克耶合作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1]。大数据具有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有人把数据比喻为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煤矿,而煤炭按照性质有肥煤、贫煤和焦煤、无烟煤等分类,而露天煤矿与深埋煤矿的挖掘成本又不一样。与此类似,大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有用”,价值含量、挖掘成本比数量更为重要[2]。2015年9月,经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可见促进大数据的发展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对于很多行业而言,如何利用这些大规模数据是成为赢得竞争的关键。因此,在生物学教育过程中如何让利用好大数据资源,打造高效、优质的教育平台,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初中生物课程中生物圈这部分为例,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下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课程,还能利用近年来新兴的微课以及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来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多元化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以下重点介绍微课,所谓“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总而言之,微课就是以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而兴起的新型生物课程路径。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微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半结构化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利用好零碎、松散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4]。

对于初级中学的学生而言,生物课程不同于语数外等主科,而是相对次要的副科,也是最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科目之一。因此,通过建立学生QQ群或微信群,掌握《生物圈中的人》的最后一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的课程教学重点:一是人口增长及对环境的影响;二是人类破坏环境的后果;三是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介绍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时,除了播放相关纪录片或新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还能通过群内自由交流发表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及时反馈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误区。而且,这部分可扩展的知识很多,例如全国人口普查、计划生育的相关知识,以及近年来媒体讨论很多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以及这政策背后的一系列原因,失独家庭的困境等等。适当的课外扩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内容,还能避免学生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毕竟多了解社会知识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一定的帮助。在介绍人类破坏环境的后果时,可以加入《2012》、《后天》、《侏罗纪公园》等知名电影的经典片段,通过电影情节加深学生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森林遭受破坏,过度放牧草场破坏,河流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土壤盐碱化,物种入侵,地下水过渡抽取造成地表下降等等。讲解第三部分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首先可以在微课上介绍世界环保组织(IUCN)、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环境基金(GEF)、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之友等环保组织,还能在学生微信群里国家环保部网站链接,学生通过点击可了解最新的环保信息,知道怎么从自己做起,一点一滴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针对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我们应该尽可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思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勇于尝试新手段和新方法,以“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做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陶雪娇,胡晓峰,刘洋、2013,大数据研究综述、 系统仿真学报报,25: 142-146、

[2]http:///link?url=yR3tA91wPkvUOk2-fGfUH_mUITrl3We1wAeMuQ6SWZ13wal_YjUtEFPN4cXArk9Sn1P48FMVGsCAfGH6vPOFNSdE5kj-aK5Y0-dOdc7Gz07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篇4

秋季北黄海表层海水CO2分压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黄海西北部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北黄海典型水域秋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的昼夜变化

北黄海夏、冬季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北黄海典型水域春夏季浮游植物的昼夜变化

北黄海表层海水溶解态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青岛海域小眼绿鳍鱼耳石形态的初步研究

海洋微微型真核生物分子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山东近岸黄海海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变化研究

青岛、威海水域夏冬季表层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青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研究

春秋季山东南部近岸浮游细菌生态分布

北黄海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特征

青岛裙带菜孢子体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中国海洋药物资源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中国珊瑚礁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Ⅰ、珊瑚礁资源与生态功能

中国珊瑚礁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Ⅱ、资源衰退状况、保护与管理

中国珊瑚礁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Ⅲ、民间药用与药物研究状况

中国红树林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Ⅰ、生态功能与价值

中国红树林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Ⅱ、资源现状、保护与管理

中国红树林资源状况及其药用调查 Ⅲ、民间药用与药物研究状况

中国海洋药用生物濒危珍稀物种及其保护

海洋药用生物系列HPLC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Ⅱ、三斑海马HPLC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中国南海短指软珊瑚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蕾二歧灯芯柳珊瑚克生活性筛选及其低极性成分GC/MS分析

海绵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一种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山东半岛南部近海大气气溶胶水溶性离子的化学组成

北黄海二甲基硫(DMS)的海-气释放及其对气溶胶中非海盐硫酸盐的贡献

北黄海典型断面生源要素四季变化的研究

2006年夏季北黄海海域磷的形态和分布

北黄海营养盐结构及限制作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近30年胶州湾海水中主要化学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春、秋季北黄海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

山东近海溶解态无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研究热带三大洋海表温度和云水关系的初探

南海季风型海-气耦合模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琼州海峡冬季水量输运计算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模态

利用博弈模型分析和评价日本渔业管理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海洋鱼类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

《京都议定书》的缺陷分析

层Lowen函子及其应用

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成活与生长发育的研究

虾池中桡足类及其休眠卵携带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初步调查研究

四产地卤虫休眠胚胎的发育期及细胞数的初步观察

花鲈和鲈鱼群体的遗传分化研究

吸附交联法和包埋法固定壳聚糖酶的比较研究

氯霉素的糖基化修饰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柱前衍生-RP—HPLC方法测定水产品中生物胺

褐藻胶裂解酶产生菌Vibro sp、OY102的发酵条件优化

摄食转基因集胞藻牙鲆的安全性评价

壳寡糖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质量作用的研究

乳酸-赖氨酸/壳聚糖白组膜的制备

UV—B辐射增强对泥鳅红细胞遗传毒理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硫应激单环刺螠差异表达的初步研究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砂岩储层大孔道方法研究地下气库(LPG)洞室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青岛市近岸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其相关分析

基于VRP sdk的虚拟海大校园导航系统

一种自动分类的加权模糊C均值图像分割算法

2008奥运会帆船基地平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多维联合概率理论对三峡工程设计洪水的计算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篇5

关键词:长株潭;总量控制;初始排污权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18-02

一、总量控制与排污权分配的内涵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对规定环境单元之内的排污单位和个人排放的某一种或多种污染物的数量实行控制的制度。被控制的污染物和指标值,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单元的环境质量要求确定。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一种控制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的科学管理方法,其含义是将排入长株潭城市群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它是从定量的角度出发,把长株潭城市群看做一个整体系统,按其功能要求,确定环境质量标准,据此来反推计算和拟定长株潭城市群内各种污染负荷的允许总量及其应削减量,并研究和确定各污染源的合理负荷分摊,再通过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加以实施,达到保护和改善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环境,满足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目的。

1、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优点。对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的污染进行系统的规划,计算出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环境容量和污染源的允许污染负荷量,因而可以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环境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即使污染源发生变化,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污染负荷量也不会变化,不至于加重水质污染。在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实施合理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可以消除浓度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之间脱节和矛盾的现象,限制不符合环境质量要求的新建和扩建工程项目上马,防止“浓度控制”中不合理的稀释排放现象,促进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寻求最优化的污染负荷总量分配,达到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强化长株潭城市群环境管理就是要从简单定量管理过渡到科学、经济、实用的定量管理,其基点是在污染源与保护目标之间,在确定的时间、空间范围、确定的污染物类型条件下建立输入响应关系,“污染物总量控制”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污染物总量控制类型。按环境质量目标的不同表达方式,污染物总量控制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

容量总量控制是环境容量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它是从环境质量要求出发,运用环境质量模型计算,根据环境允许纳污量反推允许排污量。通过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优化分配污染负荷,确定出切实可行的总量控制方案。容量总量控制的特点是将污染源的控制水平与环境质量直接联系起来。

目标总量控制是根据环境目标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量的控制。它是从现有的污染水平出发,针对特定环境的质量目标要求,确定分阶段的排放总量控制和削减量,即控制削减再控制再削减的程序,将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削减到预期目标。目标总量控制的特点是将环境规划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环境目标作为总量控制的基础。

二、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

排污权是指排放者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分配的额度内,并在确保该权利的行使不损害其他公众环境权益的前提下,依法享有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排污权与水资源、矿产资源一样,属于公共资源范畴。在传统的总量控制中,控制区及污染源的排污权分配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法,另一种是管理目标总量控制法。

传统的排污权无偿分配模式不能很好地处理控制区与排污单位之间的公平性问题,环保部门不能周全的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之间也缺乏比较竞争机制。因此政府对于排放权的分配应当由有偿分配和无偿分配两种方式组成。将控制区域内的必要污染量划分为无偿分配的范围,然而对于超过企业必要排污量的排污,根据排污量的多少进行有偿分配。这样既承认了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废物污染,也考虑了地区的技术现状和行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净污工作。同时避免了无偿分配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初始排污权计算方法详见以下步骤:

1、平权排污量Qe。首先将控制区所有污染源分成I类(包括各主要行业和生活面源),由污染源资料统计各类污染源的实际排污量Qri(i=1,2,…,N)。本控制区的平权排污量,Qe为本控制区内各类污染源实际排污量的加权和,即:

Qc=■Qri・fi (1)

其中,i为第 i 类污染源的平权函数,是生产技术水平因子 ai,污染治理水平因子 bi和未来发展规划因子ci的函数。

其中,fi=■・ci (2)

ai=pi (3)

bi=ri / ri (4)

ci=(1+ei)t /(1+ei)t (5)

对于工业污染源,Pi、 ri、ei分别为本控制区第 i 类污染源的产污系数(单位产品或产值的污染物产生量)污染物去除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同级所有控制区第 i 类污染源的平均产污系数 平均污染物去除率及平均发展速度;对于生活面源,ai可直接取 1,bi和 ci分别为本控制区相对于同级所有控制区的居民生活燃料气化率及人口增长率、t 为规划时段。可见,若本控制区生产技术水平(工艺、设备、管理等)越高,ai越小;污染治理水平越高,bi越大;规划发展速度越快,ci越大、从而,平权函数值f i也就越大。

2、环境容量Qa。采用大气扩散箱模型估算控制区环境容量、该模型能基本反映在一定环境质量目标下,区域自然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承载)能力,而且简便易行,同时也与当前中国实施的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GB/T3840-93)所规定的值法相一致,从而在政策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根据箱模式,本控制区环境容量(t/a)可定义为:

Qa=31、5Cs■■Hi■+s(ud+wrR)×103 (6)

其中,s为控制区面积(km2);Cs为某污染物年均浓度标准限值(mg/m3);Hi为混合层平均高度(m);u为平均风速(m/s);ud 为干沉积速度(m/s);R 为年降水量(mm/a);wr为清洗率,取值1、9×10-5。

3、经济密度因子d。这里的经济密度主要是指控制区工业用地的比例。引入经济密度因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按照本文总量控制区的划分方法,同一级别的不同总量控制区,其经济密度是不同的,而且这种差别往往将长期存在、很明显,在式(1)中,如果不考虑经济密度的差别,很可能会对经济密度低的控制区造成控制过松而使污染源失控,而对于经济密度高的控制区造成控制过紧而使总量控制难以实施。其二,本文用以估算环境容量的箱模型,是假定箱内污染物浓度是均匀分布的,而实际上,由于污染源分布的不均匀造成浓度分布也很不均匀。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控制区各处环境质量均达标,则区域污染物所能允许的排放量(以下称有效环境容量)必然小于箱模型所估计的环境容量,而且污染源分布越不均匀,此差别越大、假定工业用地范围内污染源是相对均匀的,那么工业用地比例越大,有效环境容量 越接近于环境容量,经济密度为 1 时,两者相等。因此,可以将有效环境容量定义为环境容量与经济密度的积,它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一定经济密度下的区域污染物的承载能力。

4、权重因子a。控制区排污权 Qp(总量控制指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区域平权排污量 Qe 和区域环境容量Qa(或有效环境容量)。显然,总量控制指标(排污权)越接权排污量,就越具现实性和可行性,但环境质量目标未必能得到保障;相反,若总量控制指标越接近环境容量,则环境质量目标越有保障,但可能会因脱离实际而降低可行性。为了使区域排污权的分配既现实可行,又与环境质量目标相一致,就需要同时兼顾平权排污量和环境容量。为此,引入权重因子a来权衡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a的大小,决策者可以从宏观上控制污染治理强度和环境质量达标的速度。a的取值范围为0

5、总量调整系数β。除最高级控制区以外,以下各级控制区的初始排污权的分配是采用逐级层层分解的方法。不过,某控制区的排污权并不一定全部分解到下一级控制区,而是先扣除一定的预留量,一方面作为未来新增大型火电厂的排污指标,另一方面是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某控制区的排污权应等于该区下一级所有控制区排污权及预留控制量之和(以下称总量约束条件)。若定义:Qpu 为上一级控制区排污权;Qpr为上一级控制区预留控制量,并定义:

Qpmk=(1-ak)・Qek+ak・aak・dk k=1,2,……,k (7)

式中,K 为同级所有控制区的个数,于是,根据总量约束条件,总量调整系数为:

β=(Qpu-Qpr)/■Qpmk (8)

至此,利用式(1),便可以确定任一控制区的初始排污权 Qp。需要说明的是,若令b=1,则式(1)也可以作为确定最高级控制区排污权的重要依据。

三、初始排污权优化配置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篇6

【关键词】偏微分方程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热力学理论

如果一个微分方程中出现的未知函数只含有一个自变量,这个方程叫做常微分方程或简称微分方程;如果一个微分方程中出现多元函数的偏导数,或者说未知函数和几个变量有关,那么这种微分方程就是偏微分方程。

偏微分方程研究一个方程(组)是否有满足某些补充条件的解(解的存在性),有多少个解,解的各种性质以及求解方法等等,并且还要尽可能地用偏微分方程来解释和预见自然现象以及如何把它用之于各门科学和工程技术。

物理学中的“热传导”现象,可以用偏微分方程的形式来描述。由于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和变化方式的不同,为了确定具体的物理状态,不仅仅考虑热传导规律,还要增加其他附加条件,即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偏微分方程描述了一个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演化的动态^程,而初始和边界条件描述物体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的确定的存在状态。

一、利用热力学理论,揭示偏微分方程的物理学本质

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知道当物体内部各处的温度不同的时候,热量就会从温度高处向温度低处传递,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现象。

假设将物体G内任意选取一个由曲面L所构成的区域D,依照热量守恒定律,D内各点的温度由任意时刻t1的u(x,y,z,t1)改变为t2时刻的u(x,y,z,t2)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Q,等同于从t1到t2时间段内通过L进入(或流出)D内的热量Q1和D内热源供应的热量Q2的和。

假设该物体的比热是c(x,y,z),密度是ρ(x,y,z),那么温度从u(x,y,z,t1)提高到u(x,y,z,t2)需求的热量dQ=cρ[u(x,y,z,t1)-u(x,y,z,t2)]dV

区域D因为温度变化需求的热量是:Q=■cρ[u(x,y,z,t1)-u(x,y,z,t2)]dV (1)

依照微积分基本公式u(x,y,z,t1)-u(x,y,z,t2)=■■dt

(1)式可以写成Q=■cρ■■dtdV=■[■cρ■dV]dt

此外,在不同的时刻t1和t2内,经过该物体内部曲面L进入D的热量是:

Q1=-■[■k■ds]dt

由于物体内部或许存在着热源,假设物体内部的热密度是F(x,y,z,t),在时间[t1,t2]

体热源能够产生的热量为:

Q1=■ [■F(x,y,z,t)dV]dt (2)

依照热量守恒定律:Q=Q1+Q2 (3)

把(1)式和(2)式代入(3)中,得到:

cρ■=■(k■)+■(k■)+■(k■)+

F(x,y,z,t) (4)

(4)式是温度函数所满足的方程

假如令α2=k/cρ,则(4)式可以写作:

■=α2(■+■+■)+f(x,y,z,t),

其中f=F/cρ(5)

在没有热源的条件下,方程可以进一步化简为下面的偏微分方程形式:

■=α2(■+■+■) (6)

结论1:在物理学上,方程(6)代表着一种热传导方式:u(x,t)代表了在一根均匀质地的细长棒中各处的温度,是随着细棒的长度x和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着。

二、从物理学的角度剖析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存在的必要性

因为上面的偏微分方程展示的是热传导的一般规律,如果在某一时间t0的温度分布不一样,则它们在以后时刻t>t0的温度分布也是不一样的。并且即便是同一物体,假如所处的状态不一样,它在t≥t0时边界θG上的热学状态也不一样,那么它内部的温度分布和变化方式也会不一样,所以,为了可以确定具体的物理状态,是不能单独依靠热传导,还要增加有其他附加的条件。

结论2:微分方程描述了一个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而初始和边界条件描述的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该过程的几种确定性的存在状态。

在物理学上,初始和边界条件给出了在最初或者最后,或者某些重要的时刻,该物体的特殊存在状态,捕捉到这些特殊时刻的状态,既能保证解的存在,又能使解最优,意义重大。

三、偏微分方程边界条件的数量

在物理学中,除了描述热传导现象,其他如弹性体的形变和平衡、电磁波的传播、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规律等,都可以用偏微分方程来描述。

常见的偏微分方程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几类:

Ⅰ类:弦震动方程;Ⅱ类:热传导方程;Ⅲ类:拉普拉斯方程;Ⅳ类:特里谷米方程。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在现今的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科学的认知、思想的觉悟、个人修养、实际生活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材;光源定义;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0-0022-3

近期笔者拜读了王伟民老师发表在《物理通报》上的《谁说月亮非光源――光源定义例说》[1]一文,收益良多,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该文已发表多年,初中物理各版本教材也修订多次,但通过查阅各教材发现,编者并没有对光源定义进行修订,是编者别有深意还是另有原因?下文将对比分析多种版本物理教材及资料,对光源定义进行再认识,以期得出全面、科学的光源新定义。

1 多版本教材中的“光源”定义的表述及分析

初中物理教材版本众多,笔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版本物理教材,同时还查阅了百度百科及词典等其他权威资料,按不同分类列举如表1、表2。

由表1和表2可知,各版本教材及资料对于光源定义大同小异,但又不尽相同,下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一:文本编排

分析表1发现:(1)各版本的文本编排均先展示各种光源的插图,然后再给出光源定义,但其中有不同之处:除苏科版外,其他教材均对光源定义的引入有一定的文字叙述;各版本对插图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其中值得肯定的是苏科版,选用了充分和不充分燃烧火焰的图片,体现了“正在发光”这一前提条件。(2)从各教材的内容编排来看,都是十分重视定义的生活化,从生活实例入手,最终给出定义,其中苏科版和沪科版均列举了“燃烧的火焰”这个例子,说明必须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但与所给出的光源定义不相符。

分析二:对比分析

对比表1和表2发现:(1)这些定义中均体现了“发光的物体”这个概念,但有不同的限制条件,如人教版、沪科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限制条件为“能发光”,苏科版则要求“自身发光”,北师大在定义中未体现限制条件,但是在举例中可以看出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值得注意的是在百度百科中,要求既要“自身发光”也要“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2)对比发现,只有现代汉语词典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发出的光进行界定,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发出的光为可见光,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则认为发出的光为电磁波,包含了不可见光,定义更为科学。

2 初中物理中光源定义的再认识

对于光源的定义,各教材、各资料、各教师众说纷纭,无统一说法,笔者认为应从多角度对其重新审视,既要界定光源发出光的种类,还要对定义的限制条件进行再认识。

2、1 “发出的光”的认识

在物理学体系中,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是不同的,比如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光的认知还停留在小学科学课程和生活基础上,认识并不深刻,在他们看来光就是可见的光,不存在看不见的光。那么,如何来界定光源定义中所说的“光”?是广义的光(包含可见光和不可见光)还是狭义的光(常见的可见光)?

在各教材中均或多或少提到了不可见光中的红外线,如苏科版教材就明确指出:“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辐射的红外线的强度与温度有关。”既然所有物体都辐射红外线,同时红外线又属于光,那么就可以理解成所有物体都能发光,因此就会得到“所有物体都是光源”这个定义,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比如以月亮为例,月亮不能自身发光而是反射光,这是用来说明月亮不是光源的最流行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月亮可以发光,不同的是它发出的是红外线,符合光源的条件,属于光源,但是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这么讲吗?初中学生的认知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会造成学生的认知混乱。那么,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其实各教材给出了答案,我想这就是开篇所说的“深意”,也是编者没有盲目修订光源定义的理由之一,在各教材中所列举的光源均属于可见光,这其实是符合学生认知的,不会因超前概念造成学习障碍,这也是在默认初中阶段光源发出的光应就是可见光。

其实,我们无需纠结于光的分类,按照不同学习阶段认知不同的原则,应对光源进行分阶段定义,比如在较高阶段,光源定义就是“所有物体都是光源,但有些物体发出的是不可见光”,在初级阶段,应缩小光源的定义范围,将发出光的分类限定为可见光,同时教师可以作部分的解释和补充。

2、2 “能够发光”的认识

在上文中,我们认为光源发出的是可见光,那么是否应该给光源定义加上限制条件,人教版、沪科版、两种词典均都提出了“能够发光”这一限制条件,笔者认为该说法欠妥。“能够发光”和“发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够发光”说明该物体具备发光的本领,但不一定在发光;“发光”说明该物体正在发光,换一句话来说,光源必须是正在发光的,而不是可以发光的物体。以苏科版所举“燃烧的煤气火焰”为例,煤气燃烧后可以发光,不燃烧就不能发光,举例说煤气是光源,那就是错误的(需要注意的是煤气自身也可以发出不可见光,属于光源,但在初中阶段不考虑);燃烧的煤气火焰就是正确的。因此,“能够发光”对光源定义会造成思维干扰,需剔除。

2、3 “自身发光”的认识

初中阶段对于“自身发光”的认识更多来源于月亮的光源之争,上文已说明月亮也是属于光源,但不同于初中阶段的认识,月亮是因为自身能辐射红外线而非反射光而成为光源。初中阶段既然排除忽略了不可见光的因素,那么就要强调“自身发光”的限制条件,仍以月亮为例,如果光源定义为“发光物体为光源”,学生会认为月亮反射光而成为发光物体,从而判断其属于光源,这与月亮是光源的真正原因不一致,也是错误的。因此,虽然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认为光源发出的是可见光,但也要遵循科学原则,定义时必须加上“自身发光”的限制条件,来排除“非自身发光”的情况。在后期的学习中,老师也可以更好地解释:初中阶段,月亮只是反射光而不能自身发光,不是光源;高级阶段,月亮其实自身能够发光,只不过为不可见的红外线,是光源。

2、4 “正在发光”的认识

那么,“自身发光”的物体是否就是光源呢?答案是否定的,“自身发光”不等同于“正在发光”。笔者认为,自身发光的物体只是具备了可以不依靠外物来实现发光的本领,但不代表就是正在发光,在具备了“自身发光”的条件之后,如果“正在发光”的话,那么该物体就一定是光源。因此,在光源定义中“正在发光”这一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3 结 语

综上所述,光源应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定义,但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初中阶段光源定义不需过分强调光的分类,但教师在讲授时应做好解释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初中阶段光源定义要剔除“能够发光”的条件干扰,但要体现“自身发光”和“正在发光”两个条件,这样才能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情况又能准确表达光源的真正定义。因此,初中教材中光源的定义为“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更为全面、恰当。笔者个人的拙见,请各位读者、同行加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伟民、谁说月亮非光源――光源定义例说[J]、物理通报,2012(8):99―100、

[2]刘炳N,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4、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9、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全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4―45、

[5]阎金铎、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8、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