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口诀总结(精选8篇)

时间:2023-06-26

初中化学口诀总结篇1

[关键词] 口诀教学法 初中数学 新课改

新课改启迪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我们应该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策划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成为课堂的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巧编口诀,整堂课令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课程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将会积极地主动地把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本文就口诀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点尝试,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供同仁们商榷,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探索规律,改编口诀

我在教学分式方程的解法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探索解题的途径,继而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即“确定最简公分母――用最简公分母去乘分式方程的两边――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解整式方程――检验,验根”。这时,我因势利导,巧妙点拨,让学生再探索,再发现,再缩小,四句口诀便脱口而出,即“两边同乘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整式,求出整式方程解,不要忘记要验根。”至此,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思维的兴奋点顿时“活”起来了,探索的契合点立刻“亮”起来了,求知的冲动欲“升华”起来了,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便有画龙点睛之效。又如,在教学无理方程的解法时,我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并改编了口诀:“先移项,后平方,无理方程化整式,求出整式方程解,不要忘记要验根。”并引导学生将它与分式方程的解法对比,比较,寻找异同,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再如,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方法和步骤可编成“设出解析式,代入对应值,求出未知解,确定解析式。”又如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的关系可编成“横在前,纵在后,有序实数记心中”。再如,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可归纳口诀为“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可概括为“首平方,尾平方,积的二倍中间放。”平方差公式(a+b)(a-b)=a2-b2可归纳为“两数和乘两数差,等于两数平方差。”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式可编成“正弦对比斜,余弦邻比斜,正切对比邻,余切邻比对。”判断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编口诀为“SAS,定全等;ASA,定全等;AAS,定全等;SSA,不全等;SSS,定全等;H、L定全等。”反证法证明题的步骤和思路可概括为“反证法三步曲”即“假设错误,推出矛盾,肯定结论。”

二、寻找特征,巧编口诀

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内容中“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点的坐标”这个知识点在历届初中毕业会考中填空、选择、解答题中频频出现,且占相当权重。如何使学生面对这类题能够立竿见影,当机立断地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一直是初三数学老师苦心经营的难题。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寻找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点的特征,再巧编口诀,就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其具体引导如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对称点的位置;(2)根据对称点的位置确定对称点的坐标;(3)对比、比较对称点的横、纵坐标;(4)有特殊一般展开联想;(5)水到渠成,巧编口诀。即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点的坐标特征是“横轴横不变,纵轴纵不变,原点全改变。”

三、创设情景,再编口诀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在圆一章中具有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两个定理的语言文字表述则冗长繁杂,学生记忆起来更是枯燥乏味,费时较多。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1)创设情景(同圆或等圆);(2)分清四组量(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两条弦心距);(3)搞清题设与结论;(4)再编口诀。即“同圆或等圆,一等则三等。”又如在同心圆中,两个圆心角相等而其余三组量不等可引导学生编成“两个同心圆,一等三不等。”这样化大为小,厚积薄发,学生在通俗简捷富有情趣的口诀中悟出了深奥、抽象的几何定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平移问题可编成“左加右减,上加下减。”一次函数Y=KX+b(K≠0)数形结合的规律可概括为“K正为二声,K负为四声,b正交在正,b负交在负”。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可编为“由二得三”。即:

初中化学口诀总结篇2

【关键词】记忆策略 自主课堂

一、音乐记忆法促思维创新

美国斯佩里教授通过割裂脑的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我们知道负责形象记忆的是右脑,上课时,如果多利用一些音乐、绘图让学生利用右脑进行记忆,将会提高孩子们的记忆力。比如,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我们显而易见能看到音乐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英语语感的生成和音乐策略大有关联。在歌曲中,孩子们跟着律动的音乐,唱着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歌词,整个身心都很愉悦,在这种脑电波的刺激中,孩子们完成了思维再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歌曲《This is Mr、 Green》中,孩子们通过练唱,认识了难度较高的单词Mr、 Green,竟轻松掌握了,在此基础上还能创新――替换歌词,把Mr、 Green换成Miss Li,或换成其他人名。这种带有“替换功能”的最初级的学习策略,能让孩子们初步地体会到学以致用的。

二、口诀记忆法促语感养成

对于那些苦于死记硬背的孩子来说,含辙押韵的歌谣和首字母缩略词是两种常用的化苦为乐的记忆策略。在高年级的英语课堂中,语法的构成和枯燥的理论知识是孩子们对语法无法接受和不能理解的内在原因。利用朗朗上口的口诀,效果怎样呢?在教一般疑问句时,五年级刚刚接触语法的孩子很难理解,从Be动词的讲解到Be动词的提出,孩子们就已经犯困了!于是,让孩子仔细观察这两句的构成(There is a house in the forest、/Is there a house in the forest?)孩子们清楚地看到Be动词的顺序变化了,标点符号也从“。”变成了“?”,于是很快得出结论:一般疑问句――Be 动词往前提。总结是对了,但总感觉律动感不强,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们一起把“句号变问号”这句改成了“句末的问号莫丢弃”,这一改不仅顺口了,似乎还很解气,这么麻烦的语法似乎一下子在口诀中扎根了!紧接着,学生根据口诀来变一般疑问句,如There are some classrooms in the school、 学生只理解一般疑问句中Be动词往前提,却忽视一般疑问句中大部分some变any这个现象。于是在原有口诀再创:一般疑问句:Be 动词往前提,句末的问号莫丢弃,some改变成any。随着朗朗上口的口诀的诞生,孩子们的语法学习效果与日俱增。此后,我们还挖掘了多个小口诀,有了这些小口诀,学生多了一份学习技巧,自然也多了一份学习主动性。

三、形象联想记忆法展想象

在小学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设计图案、关键词、提炼课堂知识刚要,可以更形象地记忆重点知识。王松泉(1995)认为,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是展示作品的屏幕,是教师课堂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是开启学生思维进入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比如:沈国峰5A Unit8《At Christmas》第一课的板书,就是通过直观的图和提炼关键词,并使用连接词创作板书,通过形象化的记忆特点,学生初步尝试和学习了“知识储存的形象化”。这种一目了然让学生快速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了颇有画面感的有趣记忆,并发散了思维,也更好地促进其主动地学习。

四、游戏记忆法促思维涵养

有人曾对芝加哥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效果进行一次广泛的研究,即对比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和视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课堂做了研究。发现强调4年后的人际互动的课堂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升了!所以――何不少坐多动,进行模拟教学,游戏教学,让学生体验式的学习呢?如高年级游戏――重在思维拓展,重在生生之间的参与和合作,重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成果的生成。

五、归类记忆法显学习策略

《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2006)指出:语言和交际是人类经验的核心。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交际技能,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总所周知,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的摹写,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所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让学生在交互情境中学会体验,必须在学习策略中提高学习能动性并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沈国峰译林版5A Unit8《At Christmas》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15、04、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9、

[3]王松泉、板书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4]程晓堂、英语学习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5、

初中化学口诀总结篇3

众所周知,语音、语汇和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工具,而对于多数中学生来说,学习的最大障碍是语法。许多学生面对语法,无从下手,甚至望而却步,一提到语法就倍感头疼。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认为歌诀法可以治愈学生语法学习的不治之症,且疗效显著。在这里,笔者只是抛砖引玉,以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不断探索教学经验、优化课堂结构,并把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广和使用,以便实现英语课堂的最优化。

一、歌诀法能简单有趣地学习be动词

be动词的用法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个语法项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切忌讲授什么是语法、语法的重要性、语法是学习的难点等,以免学生对语法感到高不可攀,从一开始就对语法望而却步,无所适从。

对于be动词的用法,教师可以深入浅出,由学生脱口而出的常用句子,如I am Lily、 What is your name? He is 11 years old、 How are you等,通过自我介绍,或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好友等开始,在使用中强化am、is、are的用法,再引导学生使用儿歌的形式归纳其用法,最后教师集众家之长给予总结:我(I)用am,你(you)用are,is用于他、她、它,我们(we)你们(you)他们(they)是复数,无需考虑都用are。也可以归纳为儿歌:“一单am二单are,is连着三单他、她、它,复数后面跟着are。”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这几句简单有趣的歌诀,用起来更是简单易行。因此,在做用be的适当形式填空时,就可以杜绝有些学生不问青红皂白清一色填am、is或are,凭运气或许能蒙对一个的应付做题、随便答题的不良现象。

二、歌诀法能全面高效地学习现在进行时

现在进行时是七年级学生易错的语法项目之一,要么是使用时丢掉be(am/is/are),要么动词后不知道加ing,这一语法错误在书面表达中出现率最高,在口语中也不罕见。由此,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在教学中不容小觑。

“现在进行时表进行,结构be(am/is/are)加动ing;am/is/are用哪个,随主语人称而变更;现在分词加ing多变化,多数直接加ing,两种情况要记清:哑e结尾应去e、重读闭音节要双辅,之后再加ing。三个动词(die、tie、lie)是特例,dying、tying和lying要牢记。现在进行时很重要,学习切莫当儿戏。”

这首儿歌虽然冗长了点,但全面概括了现在进行时的重要地位,蕴含了这一语法的结构和现在分词的构成变化,点出了易错点和难点,且拓展了die、tie、lie的现在分词形式,可谓全面,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以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三、歌诀法集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学名词复数

名词的单复数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之一。对于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已经够麻烦的了,可数名词还得兼顾单、复数,复数形式的变换虽有规律但也千头万绪,如果一一让学生记忆,会事倍功半,更容易混淆。如果将知识编成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歌诀,可以避免费时、低效,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学语法,实现低时、高效学英语。

初中英语中,以f(e)结尾的名词众多,其复数形式又变化不一:有的直接加s,有的要变f(e)为ve,再加s。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个兼具故事性的儿歌来教学:“妻子持刀去杀狼,小偷吓得心发慌,躲到架后保自命,半片树叶遮目光。”借助儿歌学生可以轻松记住以f(e)结尾的名词wife、knife、wolf、thief、shelf、self、life、half、leaf,这些名词要变f(e)为ve再加s,其他都直接加s即可。

再如,有关“某国人”的复数形式有时也让学生举棋不定。其实只需要让学生记住三句儿歌即可解决这个棘手难题:“中(Chinese)日(Japanese)不用变,英(Englishman)法(Frenchman)原音迁(将man改为men),其他(American、Canadian)s添。”

教学中,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也不难发现学生总是在photo后加es的屡见不鲜。其实,只需要让学生记住“两人(黑人Negro、英雄hero)吃两菜(西红柿tomato、土豆potato)”加es,其余的都直接加s就万事大吉,这样学生就不会见到字母o结尾的名词,就习惯加es构成复数形式了。

英语中借助歌诀法教学的不止这几个语法项目,其他语法如感叹句、祈使句、句法结构、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等都可以编成儿歌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诵读儿歌,轻松学英语;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生所喜爱的形式如游戏法、表演法、竞赛法等进行教学,使课堂增趣加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其乐学。

初中化学口诀总结篇4

第十一代蒋克志所著《修道全指》一书,其特点简介如下:

一是节次分明。这里所谓节次分明,并非仅指各篇章内容明确,而是指全书是按内丹修炼由浅入深的步骤,和相关的方法要领来撰写的,分为炼己最初口诀、性命合一口诀、采取封固口诀、六候炼丹口诀、大药过关服食口诀、十月道胎口诀、胎足出神口诀、三载化身口诀、九载面壁口诀、虚空粉碎口诀、修道外护口诀等。

二是图文并茂。该书在每个篇章前,根据篇章内容绘图一幅,将重点法诀在图中标示出来,可使读者诸君加深理解。

三是理法详备。仅举“修道外护”一例,在内丹修炼的过程中是一桩不可等闲的大事,而在历代许多丹经里并不提及。该书将其专列为一个篇章,详细介绍。书后又附《文昌帝君戒淫宝训》,力求尽详尽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四是语言通俗。虽然全书所使用之语言,并非今日完全的白话语言,但也非古奥生涩的古文言。只要具备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用心阅读,大都能理解其义。

初中化学口诀总结篇5

2011年,我们的工作坊围绕“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一研究主题,以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9的乘法口诀》的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了主题教研活动。

第一阶段:工作坊主题引领,明确主题研修要旨

首先,工作坊围绕“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一研究主题,组织低年级教研组7位老师学习“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运用”的基本理论,并掌握三点基本操作策略:一是寻找前后知识的共同点和联结点,创设具体形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类推;二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对比分析、观察发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迁移类推;三是把操作、思考与表达紧密结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促进知识的迁移类推。

其次,明确如何围绕“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一研究主题,按照教研组主题教研流程(见附1),把“教材分析·策略应用·质量诊断·反馈提高”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同时运用学校针对教研组主题教研模式制订的《教学目标简析评价表》《课堂策略设计评价表》《实践活动设计评价表》《课堂教学成效评价表》《课堂教学集体评议评价表》等评价体系进行专题讲研和案例分析,以提高教研组有理有据有法地开展相关项目研究的水平,并在共同学习、分工协作、反复探讨和成果分享中形成教研组自主研修文化,促进教研组全体成员的专业发展。

第二阶段:教研组成员组内交互,实践研讨

这一阶段主要是教研组组内全体成员按照教研组主题教研模式进行集体学习、实践研究,反复研讨,不断修订教学预案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形成组内教研成果,以便大家共享。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共同学习,分工协作,形成个人研读与预设的材料

教研组内所有老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组研修活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其中某个项目的学习研究,提升老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能力,同时感受个人的深入研究为团队的成功带来的快乐。老师们在开展教研活动过程中,有合作有分工,并适时进行角色轮换。例如,教研组在进行《9的乘法口诀》的课例研究时,把研究内容分为六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目标有效落实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的科学预设、学生实践作业与目标落实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实践应用与分项观测分析、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反馈提高。每一个项目由一位老师参照项目评价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初步的个人研读与预设的材料。

二、交流研讨,形成共识

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流程,重点围绕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目标有效落实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的科学预设、学生实践作业与目标落实设计等方面开展集体交流和研讨活动。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的研讨

由教研组成员韦秀华老师负责解读“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然后由组长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精读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等相关内容,结合上课班级的学情调研分析,对目标定位、重点难点、关键项的处理及理论依据等逐项分析研讨,形成共识,再由韦老师负责形成《9的乘法口诀》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文字稿(见附2)。

附2:

《9的乘法口诀》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

1、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一部分,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它是在学生初步掌握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9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务必熟练掌握。教材在编写结构与前面乘法口诀的编排上给予了更多的探索空间,旨在让学生运用迁移的原理,形成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并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抽象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乘法口诀知识的同时,还能从中感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2)教材呈现方式

①教材主题图选用“龙舟赛”这种喜庆活动为背景教学“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明白学习口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社会活动中需要有一种朝气勃发、齐心协力的团体合作精神。

②通过袋鼠的均匀跳格(每格为9),让学生逐一算出2个9相加、3个9相加……9个9相加的结果,使学生清楚地知道9的乘法口诀中每一个积的来源,理解相邻两个积之间是一种相差9的关系,同时突出在数轴上点与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③教材没有给出完整的9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有意留出空白,旨在让学生完整地写出9的乘法算式,经历每一句口诀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1~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并基本具备了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能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已能自主地按顺序背诵9的乘法口诀,但是如果单独抽出其中一句,有的学生就对不上了,只有个别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还比较陌生。

3、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课标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联系本课内容,我们制定的知识目标为:理解和初步掌握9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计算9的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制定的过程目标是: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和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学会运用规律进行推想和记忆口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课标的理念,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我们制定的情感目标是:在编写口诀和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运用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乘法口诀的简便美;激发学生研究和记忆口诀的兴趣。

4、教学重点

因为乘法口诀是学习乘法的基础,也是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效工具,学生只有熟记这些口诀才能更好地去应用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把“理解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进行计算”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

9的乘法口诀规律比较多。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但是还不够透彻,往往不能很快找到规律,需要老师的引导。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把“探索和发现规律并用它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要突破以上教学重点、难点,我们认为: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并发现规律;如何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思考和记忆口诀是关键。这样的教学是“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既尊重和利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课堂教学策略研讨

教学策略要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分析,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有利于目标的落实。在研讨过程中,不仅要说明运用什么策略,还要弄清楚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如何使用策略。这个项目由组内成员苏毅老师具体整理并形成《9的乘法口诀》的目标有效落实策略(见附3)。

附3:

《9的乘法口诀》目标有效落实及策略运用

学生活动策略:

1、在情境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的策略。创设“算一算、填一填、编口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在交互中学,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编写9的乘法口诀。

2、在交互讨论中学,在观察思考中学,在应用中学的策略。创设“看一看、找规律;说一说、用规律背口诀;用口诀解决问题”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交互中学习,提高学习技能,在理解发现规律中记忆和掌握9的乘法口诀,能灵活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策略:

1、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导的策略。利用龙舟比赛的场景,生活中关于“9的数学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感知9的乘法。

2、直观演示与渗透类推的思想方法的策略。利用“小袋鼠跳格子的数轴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几个9相加的计算问题。

3、交流讨论与类推概括的策略。引导学生观察编出的口诀表,寻找规律,运用类推法判断和记忆口诀。

4、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记忆口诀的策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开火车、对口令、同伴互考、默记、抢答等。

教师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要特别注重学生活动策略的设计,切实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保障学生活动的有效落实。

(三)教学方案的科学预设

在教材分析与目标科学设立、教学基本策略确定之后,由组内成员奚丹丹老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共识,形成具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在形成教学方案初稿后,再次进行集体备课,对照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进行一一研讨和修正,形成《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预案(见附4)。

附4:

《9的乘法口诀》教学基本流程(节选)

1、复习旧知,促进迁移。(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激活思维,促进迁移。)

(1)对口诀。老师随机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对口令。

(2)呈现算式,口算并交流算法。

8+8+8= 8×3= 3×8=

8×3+8= 8×5-8= 6×7+7=

6×7+6=

2、创设情境,引出探究内容。(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呈现课本中的主题图,学生根据主题图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每艘船有 人,一共有 艘船。

(2)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3、自主探究,编写口诀。(设计意图:引导探究,数形结合,渗透学法。)

(1)独立填写数轴,确定“积”。

(2)汇报交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独立填写课本第84页的算式及口诀。

①根据数轴填写口诀。

②汇报反馈:展示学生作业,共同核对。

③全班读一读。

4、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记忆口诀。(设计意图:产生需要,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在活动中记。)

(1)要记住这么多口诀,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导学生找规律,用规律帮助学生推想和记忆口诀。

(2)学生自由读、背口诀。

(3)开火车说口诀。

(4)同桌互问互背口诀。

(5)对口令说口诀。

(6)听算式说口诀。

(7)举例子,推想口诀。

(8)找出下表中9的倍数,圈一圈,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你发现了什么?

(9)做手指操记口诀。

①展示手指图。

②边动手边说口诀。

(10)全班流动检测口诀。

(四)学生实践作业与目标落实设计

实践活动的设计是针对课例目标,从课内外学生学习巩固与实践活动练习来科学设计,着重考虑学生所学知识、能力在课内(课外)的巩固应用与拓展。在思考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实践内容的容量、层次性、多样次,还要考虑实践活动的方式,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以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活动设计的理论素养和实施教学技能。在《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案中的实践活动设计与目标达成在契合度、有效性和实践活动方式方面,由组内成员阮玉贞老师与教学方案设计奚丹丹老师协同进行,并在试教中有针对性进行观察、测试和分析,提出修订意见,形成设计修订稿(见附5)。

附5:

《9的乘法口诀》实践活动设计

1、新授课中的实践作业设计。

(1)编口诀、对口令。(与本课学习内容紧密相关,为有效迁移做准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

(2)填写数轴、算式、口诀三结合的实践作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效达成目标1和目标2。

(3)圈出9的倍数,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既巩固了基础知识,促进个性发展,获得观察发现的成功体验,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以上两项实践活动,主要以学生的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方式进行。)

2、巩固练习中的实践作业设计。

(1)课本第85页第1题:数字转盘,说算式和相应的口诀。

如:9×5=45 五九四十五

(顺向思维训练)

(2)补充口诀。

如:( )九五十四

(逆向思维训练)

(3)判断。

如:9×4=35可以用口诀判断正误,还可以用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来判断。

(采用多种方法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个性。)

(4)“9元超市”。

想买什么?赶紧算一算需要多少钱?

如果只给你50元,你可以买什么?

(开放性练习。两个坡度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5)延伸练习:和家长对口令,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基础练习: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不断经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乘法口诀的优越性,逐步获得对9的乘法口诀的深层理解。为了避免学生机械重复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以“闯关”形式设计了“过三关”的练习,让学生在闯关过程中激活思维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拓展练习: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道题也是开放性练习,分两个坡度。首先是“想买什么?赶紧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全体学生都可以完成;其次是“如果只给你50元,你可以买什么?”融合了大小比较、加减练习。两个坡度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五)课堂教学实践与观察分析评议

先由负责教学方案设计的奚丹丹老师选择一个班级进行第一次执教,教研组全体成员参与观测、问卷、访谈等,围绕教学目标有效落实情况、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等方面,运用《课堂教学成效评价表》针对既定观测点,分析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性,找出教与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汇总原因,组内成员共商解决策略,调整教学方案,再次进行教学与观察研讨,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成本组的主题教研成果,由教研组长填报教研组主题活动汇总表,并将主题教研材料上传到校园网《教研组主题教研成果》(见附6)文件夹,供大家学习和采用。

第三阶段:区域展评,推广辐射

在教研组开展一个阶段的组内研修后,再参加全校性的主题教研展评活动。比如,在一年一度的“园湖杯”教研组主题教育展评活动中,全校各教研组按主题教研的模式流程举行分项集中展示与评议评比活动。展评活动邀请当地教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教育专家、名师作为评委和咨询指导老师,还通过上级教研部门对外活动信息,面向城区各校及大专院校的学生开放。这个活动充分发挥了各教研组的积极主动性,在由教研组长全程组织安排本组各项展评活动中分工协作,各教研组在研讨展评中反复交互,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问题研究与反思能力不断上升,并逐步形成了默契的团队协同教研文化。

第四阶段:交互研议,总结提升

在参加全校性的展评后,围绕主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工作坊还将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后续研讨活动。

一、专题讲研活动。总结主题教研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教学建议,并以案例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示范和引领。

二、组织网络教研。利用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定期创建主题研讨贴子,以“案例研讨+问题咨询”的方式组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一方面,工作坊定期网络研讨主题或案例。比如,2011年12月2日,我校举行了第十二届“园湖杯”主题教研展评活动,工作室及时在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上主题教研贴:在“园湖杯”主题教研展评活动上,各教研组分别按“教学目标简析”“课堂策略设计”“实践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集体评议”等环节进行了展评,并请各位老师就本次展评活动,着重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进行深入思考,交流研讨。工作坊全体成员及学校全体老师都参与了本次网络交流活动,老师们对本次展评中的课例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老师们对本坊成员奚丹丹执教的《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认为该组提供的研究材料质量好,借鉴利用的价值高。又如,今年9月在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上的网络教研主题是:请各位老师研读分析人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的《认识圆》这一教学预设案例,围绕“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立”“教学流程与目标的对应性”“作业预设对目标落实的对应性、有效性”等进行几何形体的认识教学专题研讨。老师们把研读分析的意见和建议在网络平台上开展交流、讨论,同时在专家的引领下进行有针对性地研讨与答疑。此外,工作室安排一次《认识圆》的专家示范教学及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观察与评价作《课堂教学项目性评价》专题讲座,并现场利用专题理论针对现场教学进行评价交流。另一方面,鼓励老师们结合教学反思,将在实践研究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发现的典型案例等,定期在网络交流平台中和研讨。

初中化学口诀总结篇6

[关键词]基础会计 借贷方向 口诀法

一、必要的学习准备:熟练掌握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类核算的项目,会计科目的名称和内容应当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首先要求学生必须背熟基本的会计科目名称,牢记每个会计科目属于哪一类会计要素;其次在讲解中淡化“损益类”这一说法,一方面因为损益类科目既包括当期收入也包括当期费用,学生很容易混淆,另一方面因为在《会计基础》课程学习中不需要过分强调“损益”,其教学内容中几乎不涉及到这一概念;再次在讲解中重点讲解比如“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容易混淆的会计科目,学生总是容易将“预收账款”当作资产类,而“预付账款”看作负债类,通过列举学生自己的例子来分析这些会计科目,学生即容易理解又容易记住;最后通过反复的会计科目类别配比练习强化学习成果,让学生们牢牢掌握会计科目的所属要素。

二、对常规教学法的观察:初探列表法

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表示记账的方向,主要用来记录会计要素的增加金额或减少金额,反映账户的增加、减少变化情况。至于“借”和“贷”在什么情况下表示为增加,什么情况下表示为减少,完全取决于账户性质的不同。所以,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需要遵循一般账户结构的规律,就如同下表“借”和“贷”含义表。一般的《基础会计》教材通常就讲到这里,学生看着这样一张布满“增加”和“减少”字眼的表,觉得眼花缭乱,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将这张表记熟背熟的话,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三、提炼再升华:从利用综合会计等式的扩展式到“口诀法”

教材中涉及到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的会计等式有综合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将“费用”项挪到等号的左边,使得各项前面都为正,我们得出综合会计等式的扩展式: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针对综合会计等式的扩展式,我们以“=”为界,“=”左边为资产和费用,“=”的右边是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而在“T”型账户里面,左边就是“借”,右边就是“贷”。因此,我们可以非常形象进行记忆,资产类和费用类账户增加在其借方,而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增加记在对应账户的贷方。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涉及到的账户不是资产类和费用类,就是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而前者的账户结构中增加减少金额登记方向与后者的正好相反,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考虑,只要知道了 “=”一边的账户增减方向,对应的就可以知道了“=”另一边的账户增减方向。我们只看“=”左边,总结出这样一句简单实用的口诀“资费增在借”,意思就是资产类费用类账户的增加金额登记在这些账户的借方,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理得出下面的三个口诀:资费减在贷;其他增在贷(其他的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增加记在账户的贷方);其他减在借。简简单单五个字“资费增在借”,完全就解决了借贷记账法中借贷方向的难题,学生非常容易的记住这个口诀,然后根据这个口诀去判断如何将增加和减少的金额登记到账户的相应方向。

四、举例验证“口诀法”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教学过程中好的想法和累计经验进行总结,还需要对这些总结的内容进行验证,以便于在教学中进行推广,下面就以教学中例题为例验证“口诀法”。

例: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供应单位货款100000元。

【分析】这个业务也是同样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如下进行思考:该业务涉及到什么会计科目?学生可以分析出来有“银行存款”科目,教师再引导学生考虑什么是“应付账款”科目,学生也能够立刻想到这一科目;两个科目分别属于什么要素和如何增减变化的呢?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一般都能够分辨出“银行存款”属于资产类并且在业务中数量减少,而“应付账款”属于负债类且在业务中数量也减少。此时,运用“资费增在借”的口诀,“银行存款”属于“资”,增在借减在贷;“应付账款”属于其他,增在贷减在借。因此,我们知道“应付账款”在借方登记100000元而“银行存款”在贷方登记100000元。

通过上述例题的分析与解决,学生会觉得思路非常清晰且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不会再对借贷方向的判断的问题一筹莫展,轻松的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和课下练习,也为以后的会计学习打下了件事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口诀总结篇7

常言道,规画圆矩画方,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教师,自然也是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下面一一为大家讲解。

如何实现标准化

1、每周集体备课。

每次上课前,所有教师必须参与集体备课。仔细研讨讲义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旁征博引,力求在知识性和趣味性并行的课堂氛围下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英语。

2、反复试讲研讨。

集体备课是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切磋。灵感的碰撞让每一次的讲课都精彩有趣;技艺的切磋让每一次的课堂都取得进步。

3、集体智慧结晶。

标准化是一种境界。因为权威和全面,因为是真正的服务学生和家长,才吸引所有的老师往标准化的方向靠拢。但是标准版不是随便定出来的,而是全体教师在长时间的实践中积累出的智慧结晶。我们反复贡献自己的智慧,我们反复研讨实现的方法,我们不断的肯定和否定,最后实现了小升初英语教学的标准化。

已经做到的标准化

1、流程统一,模块统一。

虽说教无定法,但是在思路讲解和授课流程方面,是要统一标准的,否则在千变万化的讲解中,学生可能抓不住重点,看不清方向。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小学生。

2、考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高度统一。

我们根据历年的真题总结出常考点和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答题成绩总结出易错点和易混点,我们对症下药,事半功倍。我们以真题为依据来讲解知识,详略得当,不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

3、语法口诀和授课精华统一。

浩如烟海的语法知识,让学生们望而却步;味同嚼蜡的语法规则,让学生们朝学夕忘。于是,我们在长时间的授课经验中,创造了很多简单易记又轻松有趣的语法口诀。我们把证明行之有效的口诀标准化,这样无论孩子在哪位老师班学习,都能学到我们的语法口诀和知识精华。

名师成长历程

点击看看这篇文章,就能清楚学而思的老师是如何炼成的了。

首次公开:学而思的老师是如何炼成的?>>

作为学而思的老师,小升初的英语老师自然是符合上述情况的。但是,除了文章中所说的考验和经历,小升初英语老师还有自己的特色和成长历程。

1、坚持标准,百花齐放。

在坚持教师标准化的同时,我们更注重教师特色风格的发扬。避免千人一面,毫无特色。我们鼓励创新,相信在坚持标准化的同时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才是家长和学生最需要的。

初中化学口诀总结篇8

所谓“口诀法教学”就是采用风趣形象的教学方法将信息输入学生大脑,产生“愉悦效应”,以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一体化的“口诀法”作为识谱教学策略,重在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路,以期激发学生内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初中学生识谱的能力。

一、口诀法教学操作要点

动静相宜的口诀法识谱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愉快教育”理念,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学生最大潜力,具体操作如下。

1、视听结合,口诀法节省脑力资源

识谱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特别是“视听双向转化”的能力。口诀法为“视听协调”极大地节省脑力资源的耗用。

例如,音符的辨认是相当重要的,连最基本的音符都难以区别辨认,进行视唱是相当困难的。学生平时接触五线谱又少,因此有畏难情绪。可设计口诀让学生边打节奏边念诵。

男生:教师:女生:

全音符,圆圈圈。唱几拍4/4拍中唱四拍。

二分音符,多个竿。唱几拍?4/4拍中唱两拍。

四分音符,黑黑脸。唱几拍?4/4拍中唱一拍。

一个尾巴是八分。几拍?4/4拍中唱半拍。

两个尾巴十六分。唱几拍?4/4拍中唱1/4拍。

经过念诵、书写、比较、辨认,学生们感觉到知识有了趣味性,记忆轻松多了。穿插其中的节奏练习,对学生增强内心的节奏感觉大有帮助。

以往音乐教师们抱怨:学生学习“音符形状时值比例表”往往花上两节课,学生还是一知半解。采用口诀法记忆后,从记忆口诀到掌握书写,前后没有超过五分钟。

2、唱模结合,口诀法拓展身体律动

音乐识谱视唱学习是既包括心智技能又包括动作技能的内在学习,它是一个综合的学习过程:获取音乐信息,对音乐信息进加工,听觉反馈。识谱视唱过程,一般都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在教师帮助下的幼稚程度到独立而熟练程度的过程。

受到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教学理念启发,口诀法把跺脚、拍腿、拍手、捻指来分别代表低、中、次高、高声部,把“身体乐器”各个感觉器官调动起来,进行节奏组合活动。

例如,很多学生喜欢音乐课,但有时会表现得随便。为了让学生在上课时保持良好的坐姿,尤其是在练声时防止“懒唱”,大家编了口诀吟唱:

脚放平,腰挺直,(跺脚)

坐一半,收收腹,(拍腿)

挺挺胸,收下巴,(拍手)

肩放松,眼平视。(拍肩)

再如,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第一线,eee,C调mi,G调la。

第二线,ggg,C调sol,G调do。

第三线,bbb,C调ti,G调mi。

第四线,ddd,C调re,G调sol。

第五线,fff,C调fa,G调ti。

刚开始,学生听着特别新鲜,听几次后就有些耳熟了。划上五线谱,两个大调各唱名位置再区别、比较、记忆后,学生们都说不再“头晕”了。为了提高趣味性,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排队接龙,以律动游戏范式巩固记忆,几次练习后不仅整齐有序趣味盎然,还理清了音名和唱名之间的复杂关系。接下来的几节课每次练1―2遍,唱五线谱时唱名混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创演结合,培养学生总结创编能力

口诀法识谱视唱教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歌谣诵唱过程的伴奏乐器选择竖笛、簧片乐器(口琴、口风琴、手风琴)等。因地制宜,不过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例如,唱名、音名、键盘图对照是最让学生头痛的,学生可用拟人化手法编口诀:

七个音名排好队,CDEFGAB。(伴随着打击乐节奏型伴奏)

反反复复作准备。

相邻两白(键)EF,

还有半音B和C。

两黑(键)夹着音名D,

三黑(键)中间是GA。

两组学生分别扮演“唱名”和“音名”排队“找朋友”,并在键盘图上指出正确位置。在游戏中,学生明白音名是固定的,而唱名是流动的。由于口诀字数少,而且朗朗上口,大家特别主动地吟唱。有些学生找错“朋友”了,大家发出会心的笑声并会善意地提醒,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有序。当堂课上绝大部分学生能熟练掌握,第二节课时再复习,完成课后练习相当迅速。

二、口诀法教学法的注意问题

1、口诀法识谱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活泼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一门有声艺术。识谱视唱,从本质来看,是一个由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音乐审美升华三部分组成的学习过程,运用口诀法识谱教学既要掌握记忆规律、准确再认,又要注重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创设适宜学生学习的氛围和材料。

2、口诀法识谱激趣,应化解畏难情绪。口诀法识谱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师生的契合,教师的关心、爱护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影响,使二者心犀相通。音乐教师应提高亲和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帮助学生建立适度目标、给予真挚鼓励。识谱视唱教学中,音乐教师还应当正确面对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功能的前瞻性、教育效果的后滞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3、口诀法激发动机,要关注群体效应。在口诀法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集体创编歌谣口诀。由于课堂可支配时间短,推敲余地小,难免粗糙,教师应当注重鼓励,要求不可过高。音乐教师的引导可激发学生识谱的积极性。班级授课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群体效应”的力量是强大的,音乐教师应当努力营造独立、竞争、合作的氛围,强化群体效应的积极作用。

“功在课前,利在课上。”口诀法视唱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待实践中不断修正。音乐基础知识、识谱技能学习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爱护每个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立足于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及能力的教学方法应是值得尝试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哲、谈音乐审美体验与音乐审美理解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雷音、浅谈视唱练耳与“内心音乐听觉”[J]、江汉大学学报,1991(5)、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