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8篇)
时间:2023-06-28
时间:2023-06-28
[关键词]皮肤老化;皮肤纹理;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R32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7-0941-03
目前常用的非创伤性皮肤老化评价方法有肉眼形态评估,照相评估以及皮肤硅树脂膜评估。其中有些方法由医师根据Daniell脸部老化分级标准和Beag]ey-Gibson手部老化分级标准确定皮肤老化级别,结果受医师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能精确定量,影响了剂量效应关系的准确评估。另外一些方法,如皮肤硅膜评估法,方法复杂,花费时间多,限制了大样本人群的研究。本研究对生活史稳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采用非创伤性方法一数字成像技术,获取手背部皮肤形态学资料,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开展手背部皮肤老化形态学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高分辨率的Olympus C-5050数码相机,无频闪佳生护眼灯。
1、2 资料收集:通过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选择海南省三亚市崖城地区一个自然村的村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洗净双手,左手轻微握拳,手背向上平放于特制木板上,以固定光源(无频闪护眼灯)照射,将直尺轻压于手腕处作为标尺。固定拍摄距离,选定自动调焦、自动白平衡,无闪光灯,以2560×1920的分辨率,近距离拍摄。根据上述图像采集条件,获取所有被调查个体的手背部图像。选取无皮肤过敏、无化妆品使用及无手部皮肤疾病的个体,共计453人,年龄6-85岁,平均为33、57岁。其中男208人(占45、9%),女245人(占54、1%)。在其中随机抽取40%组成抽样样本进行指标筛选,抽样样本共计181人,年龄9-83岁,平均年龄33、63岁。
1、3 图像测量方法
1、3、1 确定分析区域:每张图像上选取2、3、4掌骨头至掌骨底部的区域,将该区域三等分,中间部分为分析区域。避开骨骼和血管的影响,按标尺选取5mm×5mm见方的选定区域3个,使用Im-age-Pro 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相关数据
1、3、2 测量指标
1、3、2、1 纹理宽度:在选定区域内选取边缘清晰的横向纹理和纵向纹理各1-2条,沿着纹理的边缘画线,以纹理的交界为起点和终点,用图像处理软件测量纹理边缘线之间的距离即为其宽度。以同一个体所有选取的横向纹理宽度的均值和纵向纹理宽度的均值作为该个体的横向纹理宽度和纵向纹理宽度。同时,测量该图片中标尺上3、0-3、1cm,3、5-3、6cm和3、9-4、0cm处lmm的长度,以三处的均值作为标准长度。用计算得出的纹理宽度值除以标准长度,使其标准化。
1、3、2、2 网格数:以纹理相交围成的封闭格子为一个网格,计数选定区域内的网格数。以同一个体所有选定区域网格个数的均值作为该个体的网格数。
1、3、2、3 纹理形成的角度:选定区域内以纹理交界点为起始点,沿着纹理画线,获得与角度有关的参数。每个个体图片取5个交界点,计算平均角度个数、最多角度个数、最少角度个数以及最大角、最小角的角度数及二者的角度差值。
1、3、2、4 纹理间距:在分析区域内选取相邻的横向纹理线,沿着纹理画线,以纹理交界为起点和终点,测量分析区域内临近两条横向纹理之间的平均距离。每个个体取5个纹理间距,得到该个体的最大纹理间距、最小纹理间距、二者差值及纹理间距均值。用计算所得的纹理间距值除以标准长度(同纹理宽度),使其标准化。
1、3、3 测量指标筛选:对抽样样本获得的纹理宽度、纹理间距、网格数及角度四方面的各形态学指标与年龄进行相关分析,选取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的指标作为纹理分析的最终测量指标,并应用于全体样本。
1、3、4 图像分析:应用经典的Beagley-Gibson手部老化分级标准评定方法,对调查人群的手背部图片进行老化评定,获得个体的手部皮肤老化级别。用SPSS 12、0软件分析其与本研究采用的皮肤纹理形态学指标的相关性。并用方差分析检验不同老化级别组间皮肤纹理形态学指标是否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抽样样本的皮肤纹理形态学指标和年龄的相关性:抽样样本的最小角度、皮肤纹理宽度指标与年龄均不存在直线相关性,皮肤纹理间距、网格数及其他角度指标与年龄均存在直线相关,见表1。
综合考虑上述指标的客观性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强度,选择最大纹理间距,纹理间距均值,网格数,平均角度个数,最大角度,角度差值做进一步的分析。
2、2 各测量指标与Beagley-Gibson手部老化级别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的皮肤纹理形态学指标与应用Beagley-Gibson手部老化分级标准获得的老化级别问存在相关性,其中纹理间距均值和最大纹理间距与老化级别高度相关,网格数和平均角度个数与老化级别中等相关,最大角度和角度差值与老化级别相关强度较低(见表2)。
2、3 各测量指标在不同Beagley-Gibson手部老化级别组问的差异:各测量指标在不同Beagley-Gib-son手部老化级别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01),其中纹理间距均值、最大纹理间距、最大角度和角度差值随老化级别的增加而增大,网格数和平均角度个数随老化级别的增加而减小。
3 讨论
老化的皮肤由于组织学上的改变表现为临床特征:皮肤萎缩、变薄,出现细致或粗深皱纹,原有几何图形外观明显改变或消失等。手部皮肤纹理形态可以较客观地反映皮肤暴露部位的老化状况,因此,我们选择与皮肤纹理有关的指标:纹理宽度、纹理问距、网格数和角度,用图像分析软件对抽样样本进行处理和测量。
在我们选取的四方面指标中,纹理宽度和角度指标中的最小角度与年龄均无相关性,纹理间距、网格数、角度个数和角度值均随着年龄的递增呈递增或递减的趋势。因此认为皮肤纹理间距、网格数以及部分角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皮肤老化的程度,选择最大纹理间距,纹理问距均值,网格数,平均角度个数,最大角度,角度差值六个皮肤老化指标将其用于测量全部样本。从测量结果可见皮肤老化程度越大,纹理问距均值、最大纹理间距、最大角度和角度差值越大,而网格数和平均角度个数越少。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自我。
分类号 B848、9
1问题提出
心理学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他在其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自我理论[1]。20世纪初,Cooley提出了“镜像自我”的观点[2]。之后,Mead发展了Cooley的思想,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3]。而后,由于受行为主义思潮的影响,自我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时期。到了20世纪中期,自我作为人格的重要研究内容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在各种理论的指导下,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及测量工具作为了解自我的主要手段不断得到完善。比较有影响的有Coopersmith的自尊测量问卷,Piers-Harris的自我概念量表等。但它们多是建立在单维理论模型基础上,对自我的理解过于简单,问卷结果很难全面地反映复杂的自我内容。Shavelson等人提出了一个多层级的自我概念模型[4]。在这一模型中,一般自我概念位于最顶层,一般自我概念可分成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这一理论对Marsh[5]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在Shavelson多层级自我概念模型的基础上,Marsh及同事编制了分别适用于青春期前学生、青春期学生及成人自我概念测量的3个自我描述问卷SDQⅠ,SDQⅡ,SDQⅢ。这3个问卷,特别是SDQⅡ成为后来自我测量的主要工具。
我国心理学界近二十多年来对自我问题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国外理论及方法的本土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黄希庭、石蓉华、沈德立等人都对自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6~8]。概括起来,自我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方面内容,它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得关系。在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张灵隐、边玉芳、曾向等编制了测查自我的量表[9~11],但多是对自我成分部分内容的测量。江光荣从自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角度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素质相关自我结构”模型[12],并据此理论模型编制了自我测量量表。此量表较全面地反映了自我的各方面内容,且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江光荣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12]。在自我一级阶层下是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3个维度的二级阶层。其中,自我认知由学业自我、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4个因子组成;自我评价由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2个因子组成。各因子包括数量不等的条目,量表共有35个条目。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每个条目做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的4级判断,分别记作1分、2分、3分、4分。各因子得分为所属各条目得分之和的平均分;二级阶层的3个维度得分为所属各因子得分之和的平均分;自我总分为各二级阶层维度得分之和的平均分。对于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来说,分数越高,个体的自我越积极,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越高。
自我三级结构各维度、因子的α系数分别为:自我认知(0、81)、自我评价(0、76)、自我调控(0、59)、学业自我(0、72)、身体自我(0、70)、社会自我(0、59)、情绪自我(0、62)、自尊(0、66)、一般自我效能(0、65)。以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为效标检验该量表的效度,总分相关(0、76)、学业自我―智力与学校情况(0、61)、身体自我―躯体外貌与属性(0、59)、情绪自我―焦虑(0、59)、自尊―幸福与满足(0、54),相关系数均达到了p
2、3施测及数据处理
问卷调查使用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主试为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整体自我得分的分布特点
对44063份有效问卷进行人数分布情况统计得知,青少年整体自我得分在1、05~4、00之间,平均分(M)为2、867,标准差(SD)为0、373,整体自我得分的置信区间(95%)为2、864~2、871。人数分布基本为正态分布形态。偏度值为0、099,峰度值为0、164。分布情况见图1。
从表中可以看出,整体自我得分大于3、61(M+2SD)的有1340名,占有效调查样本的3、04%;小于或等于3、61(M+2SD)、大于或等于2、12(M-2SD)的有41948名,占有效调查样本的95、20%;小于2、12(M-2SD)的有775名,占有效调查样本的1、76%。
3、2各年级青少年整体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各年级青少年整体自我得分的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整体自我的得分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一年级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89、791,p
3、3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认知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我认知得分的平均数为2、777,标准差为0、376,青少年自我认知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773~2、780。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认知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中可以看出,年级变化表现为从小五到高一下降明显,高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36、285,p
3、3、1各年级青少年学业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学业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2、555,标准差为0、530,青少年学业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550~2、560。各年级青少年学业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学业自我得分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一年级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21、546,p
3、3、2各年级青少年身体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身体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2、725,标准差为0、564,青少年身体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720~2、730。各年级青少年身体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6。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年级青少年身体自我得分波动较大,小学五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得分较高,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得分较低。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8、842,p
3、3、3各年级青少年社会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社会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3、019,标准差为0、464,青少年社会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3、015~3、023。各年级青少年社会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7。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社会自我的得分从小五到高一表现为明显下降,高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2、632,p
3、3、4各年级青少年情绪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情绪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2、808,标准差为0、594,青少年情绪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03~2、814。各年级青少年情绪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8。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情绪自我得分从小五到高三下降明显,只在高三到大学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14、141,p
3、4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评价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我评价得分的平均数为2、845,标准差为0、461,青少年自我评价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40~2、849。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评价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9。
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我评价得分随年级的增长明显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9、280,p
3、4、1各年级青少年自尊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尊得分的平均数为2、841,标准差为0、563,青少年自尊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36~2、846。各年级青少年自尊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0。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在自尊得分上的年级变化情况是,从小五到初一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初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再次有明显的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8、226,p
3、4、2各年级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得分的平均数为2、848,标准差为0、510,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43~2、853。各年级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般自我效能得分随年级的增长下降明显。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9、139,p
3、5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调控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我调控得分的平均数为2、980,标准差为0、520,青少年自我调控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975~2、985。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调控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2。
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我调控的年级变化表现为从小五到高一明显下降,高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60、030,p
4讨论
4、1青少年整体自我的分布特点
整体自我或可称之为自我,它由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构成。整体自我水平的高低意味着自我的整体功能的差异。整体自我水平越高不仅表现为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越真实,与客观评价越一致,而且表现为对自己的把握和控制也越强。对同一年龄的个体来说,整体自我分数越高,个体的自我越积极,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以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来区分的高、中、低得分水映了自我发展在真实性、客观性和控制性上的差异表现。从调查结果上看,中间以上水平的人数居多(98、24%),说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是不错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自我因素是好的。在肯定这一情况的前提下,对分布在两个极端的少部分对象必须给以足够的研究和关注。其中对位于平均数加两个标准差以上较好的(3、04%)那一部分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探究,找出有利其发展的因素,为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提供依据;而对那部分较差的对象(1、76%)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及时查明原因,及早进行干预,以避免更为严重问题的出现。
4、2青少年自我的年级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不仅快速而且其社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人格核心内容的自我,它的变化特征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规律在自我方面的具体反映,是生理、心理的内在因素与特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整体自我、各维度、各因子(除身体自我因子外)的年级变化特点具有普遍的一致性,总的看来具有先随年级增长下降,大学阶段有所回升的特点。这种变化特征的出现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它反映了个体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青少年个性的发展,思维水平的提高,社会角色的改变等与自我的年级变化特征是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自我的年级变化特征是与其它心理机能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小学五年级阶段的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多来源于外部,老师、家长甚至同学的标准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评价带有明显的不成熟、不稳定的性质,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盲目乐观地看待自己,评价标准的易变,较少约束的内外在环境,都可能是高自我得分的原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社会交往的扩大,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标准,思想也日趋成熟、稳定,到了大学阶段应该说基本形成了客观、稳定、成熟,以内在标准来看待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对自我控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且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虽然青少年自我的年级变化特征中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但自我的“他律”特征明显。随着心理机能“他律”向“自律”的变化,青少年自我的年级变化特点与其一致地表现出“自律”的特征。分数的差异只是量上的表现,正确理解自我的年级阶段特征还必须从质的角度加以分析,进行横向的比较,这样才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青少年自我变化情况;另一方面,自我结构的年级差异可能是这种趋势的又一个内在原因。随着自我研究的日趋深入,自我在年级间的结构差异、学科差异、性别差异等问题得到揭示[13~15]。不同年级间自我构成成分的不同或权重的改变,不同学科间自我水平的差异,不同性别间的不同变化特点等都可能造成自我在整体、各维度、各因子的不同变化规律。正是在这样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自我的年级变化表现出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特征。
5结论
青少年自我的整体表现是好的,对极端个体的自我状况应当给以进一步研究和关注;青少年自我的年级变化特点表现为,小学五年至高中一年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
参考文献
1 James W、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 Harverd University、 1890
2 Cooley H C、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22
3 Mead G H、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32
4 Shaveson R J、 Hubner J J、 Stanton G C、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6, 46: 407~441
5 Marsh W H, Byne B M, Shavson R J、 A multifaced academic self-concept: It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8, 80(3): 366~380
6 黄希庭, 郑涌、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7 时蓉华、 现代社会心理学、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 沈德立, 马惠霞、 论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67~571
9 张灵隐、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 博士论文、 指导教师: 黄希庭教授、 2001, 6
10 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博士论文、 指导教师: 金瑜教授、 2003, 3
11 曾向、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得研究、 硕士论文、 指导教师: 黄希庭教授、 2001, 6
12 江光荣, 胡博、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2): 95~100
13 Shapka J D, Keating D P、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self-concept during adolesc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2005, 37(2): 83~96
14 Liu W C, Wang C K, Parkins E J、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udents′ academic self-concept in a streamed setting: The Singapore contex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2005, 75: 567~586
15 Hewitt M P、 Self-evaluation accuracy among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instrumentalis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5, 53(2): 148~161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MENTAL HEALTH-RELATED SELF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DOLESCENT
Zhou Tiemin, Yin Guo′e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cademe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现有部分较为知名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回顾,指出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企业信息化测度应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建立三维立体测度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1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现状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企业信息化测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1、1、1刘凤勤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吉林大学刘凤勤于2001年2月在《情报学报》《机械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提出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综合力度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信息装备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发展潜在力。该指标体系对企业信息化测评研究具有独到新颖的见解。
但是,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并不贴切,如:指标体系中的“每百人函件数”,在电话、电子邮件十分发达的今天,函件已经不是人们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该指标值已经不能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说,指标数据的下降反而可以说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指标“信息技术经济效益值”的计算采用企业信息技术使用前后的年收人和年成本进行计算,虽然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路,但其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因为,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而且,企业的“产出”或“利润”的增加,也不能都归功于企业信息化,所以,以此来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不合适的。
1、1、2梁滨的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梁滨1999年5月的博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测评方法》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论文从人本管理的思想出发,认为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5个方面:生产过程信息化;流通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体现人本理念);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根据这5个方面,梁滨第一次提出了具有20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对各具体指标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并首次使用“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经营相关度”测算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开创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并没有完全体现他在理论分析时所提出的5个方面,没有设置反映企业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的具体指标。另外,整个指标体系的指标测算绝大部分都是以投人的经费为基点进行测算的,这样指标体系的计算结果就是经费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而实际上,经费的投人多少,只能说明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而且过多的经费投人,可能导致过度信息化,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改变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态度。因此,这一套指标体系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1、3唐志容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唐志容于2002年3月在《科学与科学管理》杂志上《企业信息化指标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5个一级指标是:信息技术投人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信息化水平;人员素质。
这一套指标体系明确的将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作为2个独立的一级指标提出来,说明作者意识到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用“生产过程自动化”作为一级指标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并不太合适,因为,“生产过程自动化”不能等同于“生产信息化”;在一级指标“管理信息化”中,虽然提出了4个非常精彩的二级指标,但是对信息化对管理变革中的组织机构变动、流程再造等并没有作出反映。
1、1、4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川。2000年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企业信息化基本测度指标试行方案”,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安全;效益指数。这一套指标体系剔除了企业特点和行业特征,是一种通用型的指标体系,使得不同行业能够在除去行业特征的情况下测评共有的信息化特征水平,如果指标能够很好地推行、应用,可以大大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的发展。
1、1、5唐小我等人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2001年6月侯伦、唐小我等人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文章《企业信息化及其指标体系探讨》,文中提出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应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
但是,该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级指标中没有考虑到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我们知道,无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多么好,没有与之匹配的信息资源,信息化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就像无论公路修得多么好、车速多么快,但是没有货运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一样。其次,指标体系中定量与定性指标显失平衡,定性指标太多,定量指标太少。第三,指标体系没有给出具体的指标测算方法,使得这套指标得应用受到限制,缺乏可操作性。
对企业信息化述评测度理论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在此文章不再赘述。
1、2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为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作者认为,现有的成果中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不足之处:
1、2、1操作性不强。通过文献查证,我国众多企业信息化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介绍性的文章,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对企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要么测度不全面,要么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指标无法准确测算,缺乏操作性。
1、2、2定量研究不足。多数文章在研究时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较少,这种从定性到定性研究,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企业信息化研究应该尽量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具体指标的定量研究到企业信息化定性结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当然,指标体系中有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很难进行定量的指标,如,“信息化效益”指标在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对持续建设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是,该指标量化的难度较大,这也给我们继续进行研究留下一些课题。
1、1、3研究角度单一。在现有的文献中,对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企业信息化静态现状着眼,强调、侧重企业信息化的现有数量、规模,研究角度十分单一,所以无论怎样顾此轻彼、顾彼轻此的指标体系研究都不能改变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应该从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质量、信息化发展能力多个角度着手,进行立体的研究。
1、1、4指标测算缺乏科学性。在现有的成果中,多数学者对信息化指标测算都使用“投人法”或“产出法”。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投人法”,其结果是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这将违背“适度信息化”原则;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产出法”或“利润法”,因信息化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测算方法缺乏科学性。
2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新方法
2、1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与方法
我国一些企业在早期信息化发展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信息化格局较好,但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于是在新的一轮竞争中逐渐落伍,最后与企业期初信息化目标相差甚远;一些企业信息化高标准、高投人,最后企业负债累累、举步为艰。导致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不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不能确保正确树立“适度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理念,于是我们在充分考虑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测度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立体测度,以改变现有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先天性不足,提出新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数量与规模)、企业信息化发展质量测度(效益和稳定性)、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测度(可持续能力)。
通过研究确定,企业信息化内容都具有“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信息系统”四大属性要素,因此,建立以这4个要素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与质量指数,建立以“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环境”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
发展水平:主要指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即信息化要素的数量和规模,建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EIDI)。
发展质量:主要测重信息化系统结构和经济效益,建立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EIQI)。
发展能力:是指信息化系统中的可持续建设能力,建立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EICI)。
企业信息化测度方法:以投人法为主,兼顾信息化效益和发展潜力。
2、2企业信息化测度的综合指数模型
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EISI):
α,β,γ分别为企业信息发展指数、质量指数和能力指数指标权重。
其中:
Ei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反映信息化发展现状水平。
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二级指标权重;dy为三级指标权重;f(Aij)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具体指标。
Ei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反映信息化的效益体现程度,包括稳定性和持续性。
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二级指标权重;qij;为三级指标权重;f(Bij)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具体指标。
Ei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二级指标权重;cij为三级指标权重;f(Cij)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具体指标。
2、3指标的处理
由于企业信息化评估涉及许多指标,而且各企业间指标数值有高有低,情况十分复杂。所以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测算之前,必须把各指标的情况综合起来形成单一指数,以符合多目标综合评价的要求。但是各指标又不能进行简单的相加和罗列,因为,首先各指标的性质和计量单位不一样,有些是总量指标、绝对指标,有些是相对指标,还有人均指标,这些不同性质和计量单位的指标无法简单相加;其次,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重要程度不同,简单相加不能体现出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因此,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摘要:
研究了考虑变质量效应的柔性两级火箭的动力学建模问题、首先采用Kane方法和模态截断法建立了变质量柔性体的动力学方程,然后将火箭简化为带喷嘴的梁模型,将变质量柔性体的动力学方程应用到火箭动力学建模过程中,分别推导了针对喷嘴和梁的动力学方程,进而组集得到整个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在建模过程中,考虑了外部气动力以及两级火箭级间分离时间间隔的影响、文章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揭示了火箭柔性效应对系统特性的影响,以及单级火箭和两级火箭在动力学特性上的差异、
关键词:
两级火箭;变质量;柔性;建模;动力特性
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针对变质量系统的研究在航天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火箭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由于燃料质量所占火箭总质量比例极大,飞行过程中燃料不断消耗导致火箭质量随时间不断变化;与此同时,随着航天发射任务越来越高,火箭尺寸也在不断增加,随之带来了火箭刚度下降、柔性效应增加的问题[1]、因此,为了更加精确地分析火箭飞行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变化,在火箭设计工作中建立一个同时考虑火箭变质量效应、柔性效应的动力学方程显得极具意义、
截至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火箭变质量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例如,Meirovitch[2]建立了具有内部气体喷射流动的时变质量参数柔性火箭结构的动力学控制方程,对时变质量轴对称火箭结构横向振动的时变系数微分方程进行了解析求解、刑誉峰等[3]提出了变质量系统振动分析的两种方法,根据虚位移原理与动量守恒定理,分析了质量变化对系统动特性的影响,推导了一般变质量动力学系统的变系数控制微分方程,给出了适用于变质量系统的改进欧拉中点辛差分格式和模态叠加方法、Huang和Zeiler[4]从Lagrange方程出发得到了自由飞行柔性火箭的动力学方程,考虑了推力对刚度的作用、质心变化和质量减少引起的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变化、缪协兴等[5]分析了变质量火箭燃料喷射带来的质量和边界的变化,将燃料运载火箭视为时变边界的挠性体,火箭的质量变化等效成为作用在时变边界上的表而力,对时变边界挠性体的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建立了挠性体的动力学方程、
本文以柔性火箭为对象,对考虑变质量效应的动力学建模问题进行研究,并且在建模中分别考虑了气动力、变质量效应、柔性效应、级间分离间隔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仿真给出火箭柔性对变质量火箭系统特性的影响,以及单级火箭和两级火箭动力学特性的差异、
1变质量柔性体动力学方程
1、1变质量质点系Kane动力学方程假定一个系统由N个质点构成,各个质点的质量变化率相同、质点系独立的广义坐标数量为f个。
1、2变质量柔性体动力学方程构建变质量柔性体模型时,变质量效应由质点系Kane方程描述,柔性效应由模态截断法描述、如图1,取柔性体上变形单元进行运动学分析、
2柔性火箭动力学模型
本文将火箭简化为喷嘴-梁模型,其中梁为变质量柔性体,喷嘴为不变质量刚体,喷嘴与梁之间为铰接关系、这种模型保留了火箭主要的动力学特性,同时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3数值仿真
本文以单级火箭和两级火箭为例,对考虑变质量效应的柔性火箭动力学问题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并且比较了两者的差异,另外通过数值仿真给出柔性效应对于火箭系统特性的影响、仿真算例中,单级火箭与两级火箭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图3对比了单级火箭在刚体和柔体的数值仿真结果、图3(a)描述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由图知,刚体和柔体水平位移几乎一致,可见柔性效应对于单级火箭水平位移影响较小;图3(b)为竖直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竖直位移差距随时间推移呈现扩大趋势,可见柔性变形效应对单级火箭竖直位移有较大影响;图3(c)为俯仰角随时间变化关系,数据显示柔性火箭相比刚体火箭俯仰角更大、综上所述,柔性效应对于火箭飞行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图4对比了单级火箭和两级火箭的数值仿真结果、两级火箭由于存在级间分离,其与单级火箭相比飞行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图4(a)、(b)为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图4(c)、(d)为水平方向速度和竖直方向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由图,两级火箭受级间分离影响,其水平速度在级间分离处发生明显变化,虽然分离之后继续增大,但增速明显放缓;两级火箭竖直速度级间分离之后逐渐减小、
4结论
科研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设计要避免高分值掩盖下的缺项现象的发生。为此,我们采用了设置控制指标,只登记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指标间不能互补等措施。就控制指标而言,本指标体系科技实力评估设控制指标35项,上述控制指标的设置对参评单位的科研实力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学术论文、著作、成果的等级质量等作了相应限定,以防某些指标间可能发生的掩盖。保持原始资料数据可靠准确,没有准确数据的结果是不可信的结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确定各项参数的统计时间为3年。同时由于科研工作受创造性、探索性和效益的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单位或个人的科技活动时涨时落。我们将统计数据取值的时间区间适当扩大,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三级指标中以其基础要素为计分单位(位、项、篇),并全部采用了量化指标,如在46项三级指标中,以其基础要素为量化单位的指标38项,占指标总项数的82%,以相对数(百分比)作为量化单位的指标8项,占指标总数的17%。
1 科研实力评估定量数据统计指标评分标准
1、1 科研项目及交流的量化设计
科技活动的二级指标分为科研项目及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又分为部级重点项目、部级一般项目、军队省部级重大课题、军队省部级一般项目,学术交流分为国际学术交流、国内学术交流。部级重点项目包括科技攻关、863;项目、973;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人才、1035;工程项目或国家创新药物基金,所有项目只计以课题负责人承担的项目。部级一般项目包括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或青年课题、国家新药研究基金课题、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课题、部级其它课题。军队、省部级重大项目包括重点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团队项目、军队重点课题及指令性课题。军队、省部级一般项目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基金课题、医学科研基金、军队面上及青年课题、其他军队省部级课题。国际交流指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在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国内交流指的是主持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
1、2 科研成果的量化设计
科研成果分理论成果、获奖成果、鉴定成果、专利成果。我们指的理论成果主要是论文、著作。考虑到目前工作中无论是科研排序还是评奖,一个成果的意义,更多的是其被引用次数来体现的,学校基础理论研究的实力更多的是以被美国四大检索收录次数来衡量。为此,我们采用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析中心提供的期刊源来作为评价论文的标准。获奖成果三级指标的所有奖项不重复计算,只取最高级别的奖励进行统计,如某项成果既获得部级二等奖,又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则只计部级二等奖,不计省部级一等奖。
1、3 人才情况的量化设计
同一个人应就高不就低如某专家是院士又是长江学者,只计入院士。学术任职也以得分最高的级别为评分根据,任多个职务不重复评分。指标说明:国内外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外院士。杰出人才: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学名师、何梁何利基金奖励人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跨世纪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学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学术任职是指:全国学会常务理事、省(部)级学会正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全国学会理事长得分10,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得分为8,全国学会副理事长得分5,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或省(部)级学会理事长得分为4,全国学会常务理事得分为3,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和省(部)级学会副理事长得分为2。
1、4 科研经费的量化设计
经费投入按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及科研人员年人均课题经费计算,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每获得100万元计10分,科研人员年人均课题经费按每万元5分计算。
1、5 科研条件的量化设计
科研条件分为硬件条件和科技情报。硬件条件分为部级科研基地和省部级科研基地,部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是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部级科研基地每项20分,省部级科研基地每项10分。科技情报分为中外文期刊和馆藏图书,中外文期刊每100种5分,馆藏图书每万册3分。
2 科研实力评估定性评议指标计分标准
2、1 科研投入的量化设计
科研投入中的二级指标人力投入分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结构。职称结构的主要参考评价信息按专业技术职务(按实际聘任计算)结构是否合理(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务为1∶3∶5∶7),年龄结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按学校高职人员中中青年比重(%),知识层次结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按高职人员拥有博士学位者比重(%)。二级指标经费投入主要参考部级科研经费占总经费的百分数,横向课题经费占课题总经费的百分数。
2、2 科研条件与环境定性指标的量化设计
科研条件与环境的定性指标校局域网医学信息满足度的主要评价等级按能够满足,基本满足、部分满足、不能满足四个等级来评价,学术氛围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室按是否能加强人才队伍、提高专业水平,积极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学科环境及参与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评价等级分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
2、3 科研管理的量化设计(表1)
3 结语
关键词: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函数思想 呈现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和所学知识的特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函数思想作为贯穿中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思想,虽然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出现函数概念,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渗透了函数思想。教材中所蕴含的函数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应关系、数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运算性质和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数、正反比例、统计图表这些知识板块中,在这些知识的呈现方式上随着年级的增高抽象化程度逐步增强。
1、对应关系
变化和对应的思想是函数思想的本质,低年级渗透的对应思想主要借助实物等一些具体的模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对应关系,中高年级渗透的对应思想主要是抽象的数与数之间的对应。
如:一年级:数一数,名数与常数之间的一一对应,认数,借助实物将同样多的部分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体验大于或小于;借助小棒建立不同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领悟十个一是一个十。二年级:认识乘法,由一个加法算式对应两道乘法算式。三年级: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一一对应,轴对称图像上的点关于对称轴一一对应。四年级:在折线统计图中数据与统计图中的点一一对应。五年级:点的位置和它的坐标一一对应。在表现形式上,既有以图解的形式体现对应关系,使学生直观的体验到“像”与“原像”之间的“一一对应”;又有以数轴的形式体现对应关系,使学生感受到越靠近右端数越大。
2、图形(数)的排列规律
“探索规律”是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标准》把“探索规律”作为渗透函数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
如在一、二年级:各种图形按照边数的变化、周期性的排列,按照颜色变化规律的排列,一年级下册:百数表中的规律,在百数表中除了可以探索数的排列规律(横着、竖着、斜着)外,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每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数的规律、每一列中相邻两个数的规律,甚至每两行与每两列相邻四个数之间的规律,这些规律中蕴含着多种变化的模式。各册教材中出现的找规律填数,也能让学生体会简单数列排列的规律,而数列的本质就是定义域在自然数集上的函数。
3、运算性质
在小学数学中,运算是主要的内容之一,各种运算性质中都渗透了函数思想。低年级主要借助计算表让学生发现加法、减法、乘法口诀中的规律。高年级让学生自己探索小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
如: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表,竖着看,学生可以发现在一个加数不变的条件下,和与另一个加数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横着看可以发现,在和不变的条件下,另两个加数都变,而且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二年级上册,在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就自然而然地对“乘法中的运算规律”进行了探索,乘法口诀的学习是一串一串的,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五年级上册,在小数乘法的学习中,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领悟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即“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大于这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小于1,积小于这个因数;另一个数越接近1,积就越接近这个因数。”小数除法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发现“除数小于1(且大于0),商会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越接近1,商越接近被除数”的规律,而且会体会到,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缩小n倍,商反而扩大n倍;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缩小n倍,商也缩小n倍。
4、计算公式
学生从三年级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开始,又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圆的面积周长公式;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些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实质上都是用解析式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圆的周长是半径的一次函数C=2πr,圆面积则是半径的二次函数S=πr2,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长与宽的二元函数。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一些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在单价不变的情况下,总价是数量的一次函数,这些计算公式给了学生对多元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感受。
5、用字母表示数
变与不变是函数思想的重要内涵,也是用字母表示数的价值所在,在例1中,当揭示摆a个三角形需用小棒的根数是a×3后,教师可以问:在a×3这个式子中,谁在变化、谁没有变?三角形的个数还可以用什么字母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小棒根数?让学生体会同一个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通过对例1和例2的比较,学生能感受同一字母在不同的情景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在想想做做第三题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在同一题中不同的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经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在变与不变中渗透函数思想,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价值,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6、统计图表
统计图直观地反映了数量的变化趋势,折线统计图在刻画连续量时,比条形统计图更全面、更直观地反映了数量的整体性和变化性,因此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做是一种函数表达式是分段函数的特定的函数图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增加的变化,可以通过折线的下降倾斜程度反映数量减少的变化,四年级教材中呈现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气温变化的情况变得直观形象;教师也可以布置让学生利用温度计,从6∶30―18∶30每隔两小时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成折线统计图的作业,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数量的增减变化。
7、正反比例
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函数关系,因此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教材首先借助表格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和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然后用字母表示数量,每个实例里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分别是路程和时间或者总价与数量,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分别是速度和单价,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然后把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表示成y/x=k(一定),并指出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字母式子表示,最后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例2是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虽然图像与真正的函数图像有一些差别,如只有第一象限的图像,横轴与纵轴的单位长度不统一,但学生仍可以初步感受到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是连续的,因此这些并不影响学生借助图像体验变量间的关系。反比例的教学首先也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并用语言描述,然后用解析式表示,最后用图像表达,综合运用函数的四种表示方法,使学生对函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学数学中渗透的函数内容注重对函数思想的多角度理解,在第一学段,主要是以图像、表格的形式渗透函数思想,在第二学段,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计算公式,掌握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这些计算公式实际上就是一些简单的函数解析式。到了六年级,正、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教材首先借助表格直观地呈现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接着用语言解释其含义,最后用代数式来表示,使得直观图形―代数式―语言描述三者之间有机结合,使学生对函数有了一个系统地认识。总之,函数思想的渗透是随着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高逐步加深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提出: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是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需要,但由于函数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直观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抓好契机,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迁移规律,从联系、发展的角度分析与处理教材,做一些有利于知识衔接的渗透,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函数思想,而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
摘 要 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理工学院学生心肺机能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跟踪研究。通过对样本对象从大一到大四的追踪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心肺机能状况的变化规律,分析研究在校大学生体质变化的影响因素,并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心肺机能 动态变化
一、前言
2010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有所改善,但身体机能水平仍呈下降趋势。身体机能是指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能力,其中循环机能和呼吸机能合在一起被称作心肺机能,心肺机能对于人体健康来说至关重要,也是体质检测指标中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体质测试成绩,对四川理工学院2009级大学生心肺机能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大学生在校期间心肺机能发展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促进在校大学生身心更好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四川理工学院2009级在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00人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生400人,女生40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数据。
2、实验法
采用中体同方SCTF-5000型学生体质测试智能化系统,按《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进行成绩评定。
3、数理统计法
对测试结果和数据资料采用Excel、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在本次追踪调查研究中,学生心肺机能测试指标主要通过《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中的肺活量和台阶试验两个项目的测试结果数据来反映。
(一)肺活量
肺活量是机体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其大小是反映肺每次通气的最大张力,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指标,能够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1]。通过表1可以发现,大一到大四年级学生肺活量测试结果数据平均数中,男生的肺活量最大值是在大学三年级,其值为3618、96ml,最低值是在大学一年级,其值为3320、68ml;女生的肺活量最大值是在大学三年级,其值为2382、72ml,最低值是在大学一年级,其值为2281、88ml。另外,从肺活量测试数据来看,从可以发现男生从大一到大三年级肺活量水平在稳步提高,而大四年级却明显下降;同时可以发现,女生从大一到大四年级肺活量水平变化较男生平稳,波动不大。但与男生相似的是,在大三年级出现最高峰后,大四年级也出现下降。
经显著性检验[2],由表2可知,大学一年级男生与大学二、三、四年级学生的肺活量平均数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出现上述动态变化特征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男性各项身体素质发展高峰的年龄在19―22岁之间,呈现单峰型,而女性各项身体素质发展高峰在11―17岁出现第一个波峰,在19―25岁出现第二次波峰,呈现双峰型;另外,我国的绝大部分高校在大三、大四年级不再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大一、大二年级相比,各种文体活动开展次数也减少了,加之撰写论文、就业工作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如前两年。如果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得以有效开展,包括肺活量在内身体机能变化特征可以有所改善,而目前仅仅依靠大学生的自我锻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如何开展体育与健康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台阶试验
台阶试验是一种测量心血管机能的方法,它利用上下一定高度台阶所持续的运动时间,与运动后心率的恢复速度之比来计算指数,从而评价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负荷的反应。同时,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水平。通过表1可以看出,大学1―4年级学生台阶试验测试结果数据平均数中,男生台阶试验指数的最大值是在大学二年级,其值为52、97,最小值是在大学四年级,其值为51、82;女生台阶试验指数的最大值是在大学四年级,其值为50、51,最小值是在大学二年级,其值为49、80。
经显著性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男生与大学二、三、四年级男生的台阶指数平均数无显著性差异;大学二年级男生与大学三、四男生的台阶指数平均数也无显著性差异;大学三年级男生与大学四年级男生的台阶指数平均数同样无显著性差异。大学一年级女生与二、三、四 年级女生的台阶指数平均数无显著性差异;大学二年级女生与大学三、四年级女生的台阶指数平均数差异也无显著性;大学三年级女生与大学四年级女生的台阶指数均数同样无显著性差异。
单从数据上来看,不管是大一、大二开设的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是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的自我锻炼均对台阶试验测试结果没有产生较大影响,台阶试验指数变化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对提高心肺机能水平的内容设置不当,有待进一步改善和调整;另一方面,有学者对台阶试验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心血管机能水平,提出质疑[3];另外,还与台阶试验测试过程中,被测试对象是否严格按照试验要求进行测试有关;最后,大多数学生对台阶试验都有抵触甚至恐惧的情绪,测试过程受被测对象心理因素影响较大。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四川理工学院2009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追踪调查,可以发现在心肺机能方面:男生从大一到大三年级肺活量水平在稳步提高,而大四年级却明显下降;女生从大一到大四年级肺活量水平变化比较平稳,在大三年级时肺活量水平出现最高峰。男、女生台阶试验指数大学四年期间变化均不明显,无显著性差异。
为了增进学生的心肺机能及其他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
(一)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提高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练、怎样去练、并且乐于去练。
(二)教师应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枯燥、陈旧的练习方法和组织形式,如只会用中长跑提高学生心肺机能水平,应运用多元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能掌握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
(三)在体质测试过程中,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监督力度,让测试人员和被测对象都能严格按照要求正确进行体质测试,最大程度防止测试数据的失真。
基金项目:四川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大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1KY17)。
参考文献:
[1] 季钢、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学测试指标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50-51、
关键词:框架;、NET;;Nhibernate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7-6788-03
在高等教育的各个科目中,大学英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英语教育的延伸,是每个大学生都必修的公共课程[1],具有范围广、普及率高、教学任务重的特点,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末端――考试管理,是一个任务量巨大而繁琐的工作[2]。为了缓解考试过程中学生多、工作量大的问题,近年来围绕大学英语考试的教学改革一直在讨论和实施当中,为了提高考试、改卷效率,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多半大学英语教改项目都和计算机、网络相关联,因此开发一套结构清晰、效率高、功能完备的大学英语考试系统就尤为必要。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考试系统例如:驾照考试系统给驾照考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公平性,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也是我们常见到的考试系统,现在正在试用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系统也必将给考务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3]。
在近几年出现了很多基于B/S模型的考试系统,但针对大学英语考试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考试系统。大学英语由于其题型得得复杂度高、题量多、题型复杂等特点,在开发设计和开发实施中都有其特殊性,针对大学英语考试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首先,数据复杂度高,传统软件架构实施难度大;
其次,考试系统软件架构不合理,不易拓展;
最后,题型、题量的复杂度决定了组卷效率不高,对试卷的出题全面性和试题唯一性的要求目前很多算法不能满足,特别是在英语考试系统中,会严重的影响组卷质量。
本文从现有的大学英语考务教改方面入手,结合高校大学英语公修课的实际需求,使用微软公司的、NET开发平台,并结合、NET的两种轻量级框架(和NHibernate)的大学英语大学英语考试系统。
1 、NET与轻量级框架
1、1 、NET中的轻量级框架
和SUN公司的JAVA开发平台中的轻量级架构一样,微软公司也在其开发平台中加入了两种轻量级框架:和NHibernate。这两种框架分别借鉴了Java中的Spring框架和Hibernate框架,并在、NET开发平台中新增了一系列新的特性。这两种轻量级框架的融入,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构建企业级应用系统的工作。目前关于这两种架构的中文书籍还比较少,在网络上可以查找各种英文的相关资料,很多对效率和透明度要求比较高的平台都可以采用这两种轻量级框架构建[3]。
1、2 框架的体系结构
很多程序开发人员都知道Spring框架是Java平台下的一种轻量级框架,这种轻量级框架以完善的设计模式,受到广大的JAVA程序开发人员的喜爱[3]。在Spring框架中提供了对一些列前沿开发思想的集成,因此大大方便了软件模型框架的设计。为了满足大多数、NET开发平台用户的需求,微软公司在、NET中也融入了基于Spring思想的新的框架――[4]。
1、3 NHibernate框架的体系结构
因为JAVA平台的轻量级框架Hibernate率先提出,对于广大程序开发的人员来说更熟悉Hibernate,Hibernate是一个目前JAVA开发平台下的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该框架实现对JDBC轻量级的对象封装。而NHibernate是一个基于、Net开发平台的轻量级框架,该框架主要针对关系型数据库的对象持久化类库,主要实现数据层的功能。该框架也是借鉴JAVA的Hibernate的框架,并加入,NET开发平台关系型持久化工具的一些新技术而形成的[5]。
2 基于轻量级框架的英语考试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分析
针对大学英语考试的特点,为了方便快捷的使用此考试系统,本系统采用、NET平台下的轻量级架构并使用B/S模式来实现。服务器端包括考试系统用到的试题库、组卷库、答题库等信息,采用B/S的模式,通过浏览器来访问系统。考试系统要求管理员或者教师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建立题库,管理员在组卷的时候需要设置试卷的名称、试题类型、数量、分值以及考试难度和考试时间长度等参数。在考试的时候学生在完成身份验证后,才能进入考试系统。为了满足题量题型相同,试题不同的要求,在考试时,系统中采用自动组卷算法,该算法自动根据管理员设置的参数从题库中随即抽取试题,动态生成试卷。考试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交卷,一旦考试时间结束系统会自动强制交卷。
2、2 总体功能设计
该系统是B/S结构的考试系统,主要实现库管理、权限管理(用户、考试、改卷权限)、考试、考试状态统计、考试评分、查询统计等功能。整个系统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如图1所示。
2、3 和NHibernate的架构设计
为了使得考试系统结构更清晰,在设计的时候将系统分为三层: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库层(数据持久层)。和NHibernate两种轻量级架构并不是软件系统的全部,而是将这两种架构和三个项目逻辑分层结成在一起,NHibernate实现数据持久层的功能,而实现业务逻辑层的功能[6]。
2、4 数据持久层
数据持久层是Web应用服务软件的底层部分,直接负责与数据库的交互。在数据持久层中需要定义应用程序所需要的类,以及与数据库的交互,该层的设计直接决定了软件的效率和好坏。在该层设计的时候要同时考虑满足现有事务的功能需求,也要考虑到底层数据库发生变化时的灵活性,并且要为顶层提供数据功能交互的接口。
2、4、1 NHibernate框架体系结构
上一篇:体育科学的性质(精选8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