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体积公式(精选5篇)
时间:2023-06-22
时间:2023-06-2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4、一个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5、拓展练习
(1)、 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器里的水面升高4厘米,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8—1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能够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学情境:怎样用学过的知识测量出老师的水杯里装了多少毫升的水?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长方体的长、宽和水的高,就能求出水的体积。
2、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压路机的车轮这样的圆柱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体会圆柱的体积和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2、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拓展交流
要求圆柱的体积只要找到它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分别讨论知道半径、直径、地面周长,该怎么求出圆柱的体积,总结出公式。
四、练习设计:
1、想一想,填一填:
把圆柱体切割拼成近似(),它们的()相等。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 ),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体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 ),“S”表(),“h”表示( ),那么,圆柱体体积用字母表示为(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3、分别计算下列各图形的体积,再说说这几个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4×3×8
6×6×6
3、14×(5÷2)2×8
=96(cm3)
=216(cm3)
=157(cm3)
4、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60×4
3、14×12×5
3、14×(6÷2)2×10
=240(cm3)
=15、7(cm3)
=282、6(dm3)
5、这个杯子能否装下3000mL的牛奶?
3、14×(14÷2)2×20
=3077、2(cm3)
=3077、2(mL)
3077、2mL>3000mL
答:这个杯子能装下3000mL的牛奶。
五、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目标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和表面积,今天学习“圆柱的体积”。(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启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会想到什么?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引导:
(1)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3)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4)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求出来的?
(5)学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用?
谈话: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跟老师想的一样。
启发: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谈话:这堂课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出示探究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温故知新,自学课本
1、提出问题
谈话: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怎样计 算的?
引导:我们已经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出上述图形)。
谈话: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统一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和今天学习的圆柱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引导:长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谈话:因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计算圆柱的体积就比较困难了。能不能直接 用体积单位去量呢?
引导: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用体积单位直接量是有困难的。
2、引发猜想
谈话: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呢?(准备三组比较圆柱体杯里饮料的多少:一组是底面积一样,高不同;另一组高一样,底面积不同;最后一组底面积、高都不同)
引导:圆柱体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3、自学课本
谈话: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求圆柱体的体积?
启发:请大家阅读课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预先准备好的平均分成16份圆柱学具拼一拼,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操作。学生阅读课本后,全班交流。)
引导:我们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
谈话:这个办法很好。那么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引导:长方体。
谈话:以前我们学习圆的面积时也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化曲为直”、“化圆为方”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用多媒体演示圆形的转化过程,边出示、边交流)
【设计意图】在不能用体积单位直接量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能够促进学生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三、合作交流 发展能力
谈话:同学们观察一下,拼成的是什么图形?
引导:近似的长方体。
启发:说得很好,为什么说是近似的长方体,哪里不太像?
引导:长都是许多弧线组成,不是直的。
谈话:这里我们把圆柱分成16等分,还能分吗?
谈话:究竟能分多少份呢?
引导:无数份,可以永远分下去。
谈话:对。这就是说,分的份数是无限的。你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分的份数越多,长就越接近于直线段,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四、师生合作 归纳结论
谈话:从分割、拼接的操作过程中,比较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形状变了,体积没有变。
谈话:要求圆柱的体积,我们只要求转化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了。
汇报:
(1)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
(2)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在课堂上拼出的图形,一边讨论,一边逐步写出推导的过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交流: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 = s h (板书)
引导:刚才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圆柱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现在请同学们把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完整地说一遍。
谈话:通过猜一猜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通过分一分、拼一拼我们把圆柱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体。
通过比一比、算一算成功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了我们前两个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打破了过去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的框框,并渗透转化、无限等数学思想,让学生自己从尝试中推导圆柱体积的公式。
教材分析
1、《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圆柱的体积》,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分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2、在充分展示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今天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师:你学过哪些体积的计算公式?(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2、圆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数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边用幻灯片演示。)得到圆面积公式S=πr2。
(二)学习新课
1、动脑筋想一想,圆柱的体积,能不能转化成你学过的形体,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2、看书自学。
(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近似长方体的?
(2)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切拼成的长方体体积?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1)讨论自学题(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长方体的?(指名叙述)再看看书和你叙述的一样吗?
把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教师加以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2)动手操作切拼,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出示两个等底等高圆柱体,让学生比一比,底面积大小一样,高相等,使学生确信,两个圆柱体的体积相等。
请两名同学按照你们的叙述,把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如有条件,每四人一个学具,人人动手切拼,充分展示切拼过程和公式推导过程。)
现在讨论自学题(2)。
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言。)
小结: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 V=Sh
(4)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例1 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审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做这道题还要注意什么?
生:已知圆柱体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体积,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2。1米=210厘米 (①用字母表示已知条件)
S=50 h=210 (②写出字母公式)
V=Sh (③列式计算)
=50×210 (④写出答题)
=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总结出做题步骤。
〖www、〗小结: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如果给半径、直径、底面周长,会求出底面积)和高。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圆柱体的底面积3。14平方分米,高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3、填表:
4、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是25厘米,高8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5、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6。28米,高20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生:学会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思考题:
一张长方形的纸长6。28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一下。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复习。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出近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第二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本节教案特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玩中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爱学、会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下一篇:二年级数学(精选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