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3-07-03
时间:2023-07-03
教学目标:
1、体会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童稚的活动中。
2、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艺术。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同学们提前要预习课文
2、准备相关的课件:丰子凯图片与简介;几幅名家的竹画;几幅中国画和几幅外国画;有关竹的诗句……
导入新课:
师: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我们不妨用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两篇文章来检验一下:请同学们用:“我发现了……的美,因为他(她、它)美在……”说话。
同学A:我发现了平桥村很美,因为它美在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美在热情淳朴的民风民情,美在友好好客的村民和小伙伴……
同学B:我发现了黄土高原上演的腰鼓很美,因为它美在场面的壮阔与豪迈,美在后生们的活跃与强盛,美在舞姿火烈与迅疾,美在声音的沉重与磁撞……
师:几丛青竹,在皎洁的月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它美不美呢?这节课我们将从《竹影》中找到答案。
合作达标:
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师:速读课文,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师指导: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做了什么事?
生答: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爸爸给我艺术的启蒙。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二、品味朗读:体验美,发现美师:再读课文用“我发现了……美,因为他(她、它)美在……”说出你的发现。
师提示:人物(爸爸、小伙伴);事件:小伙伴们画竹、爸爸评画;事物:小伙伴们画的竹、名人画的竹;中国画、外国画;描写等
师举例:我发现了小伙伴们画的竹很美,因为它美在自然,美在随意,美在小伙伴们的童真童趣。
师引导: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这些游戏对你现在的成长有帮助吗?
学生C:我童年时与小朋友玩积木,让我认识了多种图形,现在对我学习几何很有帮助。
学生D:我小时候对什么都很好奇,对小闹钟每天叫我起床感到很奇怪,总以为里面肯定有一个人,所以有一天我把它拆开了。虽然被父母骂了,但我认识到了闹钟里根本就没有人,因此就对这些小机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下决心一定找到它工作的原因。
师:通过本文的作者和两位同学的经历,我们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E:童年的游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
师总结:对,艺术和创造往往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学生F:老师,我发现文中的爸爸很美,因为他美在关注孩子们的游戏,美在他善于启发,善于诱导,让孩子们对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非常好,这位好爸爸对我的成长有没有帮助呢?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凯屏幕显示:丰子恺的图片,丰子恺原名丰润,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师:从丰子凯的成长和爸爸的引导中我们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G: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
学生H:童年对一个孩子的未来成长很重要。
师总结:启蒙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I:老师,我认为名人画的竹很美,因为它美在讲究集合的形体,讲究竹叶的方向,讲究疏密,讲究浓淡,讲究肥瘦……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幅名人画的竹,我给同学们展示出来,请同学们欣赏。(大屏幕展示几幅名人的竹)名人的竹画得很美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J:我发现中国画美,因为……
另一学生打断:我认为外国画美。
师:我这里也有几张中国画,也有几张外国画,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和图画来谈谈它们各自美在哪里?
生:中国画象符号,更注重神似,它关注的是神而不是形,这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
生:我认为外国画更美,因为它画得和真的一样。否则外国许多画就不会成为名画,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如凡高的向日葵……
生:我们不能说哪一种画最美,因为每一种画都有它各自特点,各自美点,我们就应该有不同的眼光去欣赏它们。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极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是不同的,我们不能一把尺子去衡量它们,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我们必须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它。
师:除了以上同学们的发现外,你还发现了文章的什么地方比较美?
生:本文的语言很美。如“天空好像一乏了油的灯,红光淅渐的减弱”这句话把天空比喻成一乏了油的灯,形象生动的写出天空中的光线越来越暗的过程。
生;再如“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人们的眼中。”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们透过竹叶去看月亮的情形。
师总结:本文描写很美,许多修辞的运用真是恰到好处,另外本文的语言很闲散,但正是这样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有童真、童趣。几丛青竹,在皎洁的月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它美不美呢?它很美,我们已经从中找到了美的事物,美的理由。竹不仅画家喜欢,诗人也喜欢,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竹的诗句吗?
三、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关于竹的名句,名篇。同学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同学乙: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师:这种写竹的诗还有许多,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上网去的搜一搜,将你喜欢的写到你的积累本上。许多人喜欢竹,因为他不仅喜欢竹的外形,更喜欢竹的气节。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认识就不同,如:有这样一幅对联: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的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现在你能从正反两方面谈对竹的感悟吗?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同学丙:竹,总是虚心向上;竹,你是一个厚脸皮的家伙。
师:请同学们选取两种事物,分别从正反两面三刀方面来谈对这个事物的认识。这是我们的课下作业。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生你一言我一语: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师: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②“能力目标”:领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着的艺术和美,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
③“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2、欣赏讨论法: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直观的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3、联想法:由儿童游戏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中国画,让学生在品读中领悟到游戏中蕴含的艺术美。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展示丰子恺的两幅漫画,并配以作者的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入手,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由漫画引入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力求创新: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三〉正音正字: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好准备。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最能表现童真、童趣的语句,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
〈六〉拓展欣赏,艺术熏陶:
展示几幅中国山水画和西洋人物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赏析,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会使语文课陷入美术课的泥坑,可以让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七〉口语交流,人文培养: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引导学生由自己童年的游戏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互相沟通、互相合作。
〈八〉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节课的心得、收获。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使语文课堂的宽度得到延伸。)
《竹影》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竹影》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竹影》教案一、知识与能力:
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四、 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A、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C、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展示自己的风采。
学生展示(课外积累"惜时"的名句)
二、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那么,我们为这仰慕的名人,他们的童年生活你了解吗?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文章,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多媒体在补充)
四、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D、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多媒体展示能体现美得意境)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多媒体打出画面)
中国画与西洋画有哪些不同点?(小组交流讨论展示)
1、 2、 3、 等
七、欣赏延伸:小组成员自己找,集体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小组交流汇报。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八、质疑大挑战:小组成员相互问?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九、走进童年:我能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 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十、追忆童年:我能写
把自己曾今经历的一段美好童年故事写下来。
《竹影》反思1《竹影》这篇文章是被我们组公认的一篇比较难讲好的文章。可能是大家的理解不同,我们在备课时对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争论不休,最后我们拟订一套基本思路,自己在备课时可以进行适当修改
首先,我的设计是想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到蕴涵在其中的艺术和美。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一方面体味孩子与生俱来的童真,另外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到更为深层次趣味那就是艺术的美。
其次,对于课文的讲解,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2、从这些活动中如何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童真童趣?3、文中爸爸这个人物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4、全文表达了什么主旨?此过程采取学生带问题读课文,学生从文中得到答案的方式进行。应该说学生的回答远远超过了我的估计,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发散讲解的语句相对就多了点。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优点在于:教学环节能自然流畅的完成,能完成教学的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回答最必要的点评或引导。
不足之处:环节设置不满意:在讲到最后一个问题之前,引导了艺术问题时,安排了一个欣赏比较活动环节,即西洋画和中国画的欣赏。这个环节设计在上完课后发现稍微显得有显宾夺主之意,原本是想拓宽学生的视野,结果却显得是教师在自我展示。
《竹影》反思2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上本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领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为目的。笔者从整体感知课文,欣赏优美句子,合作探究等三方面做了教学预设。
在课堂教学中,从回顾本单元前两课内容入手,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内容。然后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交流体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接下来是欣赏句子,学生们发言积极,表述也非常的棒。老师的心情也随着学生的激情不停地愉悦。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们探讨了三个问题。一个是领会课文的中心,一个是明确课文的线索,一个是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最后是比较阅读,让学生将本文与《童趣》进行了比较,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即深化了本课的内容,又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容量是比较大的,有朗读课文(两千多字的文章),有欣赏句子,有探讨问题等。整个课堂学生们紧张而又活跃,兴奋而又激情。老师只是一片绿叶,除了适当的点拨外,节约了很多的语言。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学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必须要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兴趣。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课堂活动的组织要克服随意性,提问、讨论及其他课堂活动,都应该事先准备充分、设计精当,以便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1、讨论: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做这些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
2、以下文字作为小结:
A、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
B、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朱光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竹影》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设计原由】
《竹影》原收录于《丰子恺文集·少年艺术》一章中。很显然这是给少年人讲艺术的,艺术是原文的主题。但本文先写了小孩子的活动,由活动引到艺术问题,这种对现实的真实描摹使我们读者发现了孩子的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正如席勒所说的:艺术起源于游戏。个人认为孩子的童心与艺术两个方面倾向于任何一方面都不足以表现原文的精神。于是根据丰子恺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根据丰子恺散文与漫画的特点,由本文入手,探讨丰子恺作品中所蕴含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对丰子恺的评价。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全文,回答本文有哪些美的地方?(明确:环境描写、孩子的行为体现的特点、父亲的言行、中国画的特点等等,只要围绕课文谈美,言之成理,就予肯定。)
2、独立思考三分钟。
3、四人小组内交流,每人谈一点美的地方。小组内推荐出最好的一点建议,派代表发言。
4、全班交流,教师即时评价。
三、课外拓展
感知丰子恺艺术对美的追求。
问题:仔细观赏幻灯片上丰子恺的漫画,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
观赏两分钟,全班交流。
四、总结
1、根据对课文的阅读和漫画的赏析,请总结:你认为什么是美的?
明确:可以归纳为生活、艺术、自然三方面。
2、教师总结语:
⑴ 这节课所接触的知识;
⑵ 同学们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以及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⑶ 美是需要靠发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 ──宗白华《美学的散步》
上一篇:《安全用电》教案(精选4篇)
下一篇:Lesson(精选8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