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精选3篇)
时间:2023-07-03
时间:2023-07-03
三上语文 第四单元教案
13、花钟(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湿度、密切、关系、娇嫩、适宜、适应、昆虫、传播、植物学家、修建、陆续、大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喜欢鲜花,因为它装扮了我们的世界,但你是否留意过鲜花的开放?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花钟》,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花的?
板书课题:13、花钟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借助拼音,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检查学生阅读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凌晨 蔷薇 绽开 怒放 暮色 昙花 干燥 灼伤 淡雅 花蕾 昆虫 吻合 花圃 大致 传播 修建 陆续
2、积累词语
鲜花朵朵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留心观察 欣然怒放 昙花一现
3、与同学交流,怎样记忆课文中的生字。并相互听读词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熟读课文,说说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各种花开花的时间不同。
第二自然段: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
第三自然段:植物学家根据这一现象的巧妙运用。
五、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新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归纳现象
读一读:你发现了一个什么有趣的现象?
牵牛花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 _________________
睡莲 __________________
万瘦菊 _________________
烟草花 ________________
月光花 _________________
昙花 _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作者描述花的开放,用的句式有什么不同?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它的美。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揭示原因
思考: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同学交流::通过读书,你找到了答案了吗?
集体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揭示原因: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联系。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花钟制作的巧妙
回顾全文,说说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妙在哪里?
齐读课文,读出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三、交流感想:
你从这位植物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课外扩展:
1、自制花钟。学习花钟的方法,仔细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开花的时间,按它们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植物的名称记录在自画的钟面上。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2、根据学校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并记录好观察日记,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14、蜜蜂(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学习这篇课文,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植物的奇妙,今天我们走进昆虫的世界,去了解昆虫的奥秘。板书课题:14、蜜蜂
读题,了解蜜蜂吗?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1、阅读课文(可以找同学一起读),遇到生字做上记号,有拼音的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
(1)认读生字词(集体读,个人读,开火车读)
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
(2)指导理解词语
试验:为考察某事物的效果和性能,先在实验室或较小的范围内试用或试作。
证实:证明其确实。
推测:根据已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迷失:弄来清(方向),走错(道路)。
本能:人类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三、再读课文。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1、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读一读,口头组词。
3、正确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认读生字词。
二、分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自然段:
“听说”了什么?我想做什么试验?为什么要做试验?
这段讲了作者做试验的目的。体现作者求实的科学态度。
2、第二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找出关键的词句来。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是你,你将怎样做这个试验?
这段讲了做者做试验的方法和推测。
3、第三自然段:
我是怎样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蜜蜂有几只回来了,是什么时间吗?
这段写了作者的观察的推测,试验的最初结果。
4、第四自然段:
这段写了什么?
这段写了作者对蜜蜂飞行时间的分析,说明蜜蜂飞行速度很快。
5、第五自然段:
蜜蜂都飞回来了吗?
这段写了作者对试验的观察,发现蜜蜂飞回来了。
6、第六自然段:
蜜蜂靠什么飞回来的?
这一段写了试验的结果。
三、思考:
1、课文写了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他分了几步来做?我们按作者的试验过程,给课文重新分分段怎样分?
(可分三个部分:说明做试验的目的;做试验的过程;对试验的结论。)
2、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作者通过观察与推测得出试验的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3、课文体现了作者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科学态度,你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来?
(课文中用了“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读读课后“资料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15、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四、【教学准备】
实物显微镜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实物显微镜,说说它有哪些用途。问:知道显微镜是谁发明的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列文虎克是怎样发明显微镜这一过程的,板书课题。(15、玩出了名堂)
二、阅读课文
1、边读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想想课文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什么名堂?
3、读一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三、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固定、皇家学会、俄国
2、比一比,组词。
镜( ) 阅( ) 拜( ) 固( )
境( ) 闻( ) 湃( ) 古( )
看kàn(看见)磨mó(磨刀)调tiáo(调节)待dài(期待)
看kān(看守)磨mò(磨坊)调diào(调查)待dāi(待会儿)
四、再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五、练习写字。
正确书写本课要求书写的12个生字及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发明显微镜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认读本课生字词。
二、指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自然段
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这问题?
这段写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2、第二、三自然段
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样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做放大镜。
3、第四自然段
列文虎克再一次玩放大镜,是怎样玩的?发明了什么?
列文虎克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4、第五自然段
这段写了什么?
写了列文虎克玩出的大名堂对人类的贡献之大,轰动了世界。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交流讨论:
1、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他的工作是什么?他是怎样玩镜片的?
2、列文虎克是怎样做成显微镜的?他用显微镜看到了什么?
3、“小人国”“居民”“玩具”为什么用上引号?
4、读一读课后的资料袋。
5、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知识就在我们的玩耍之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三上语文 第七单元教案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第七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读题。
理解: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如矛头、自相矛盾。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盾
集合——①许多分散的人和物聚在一起:全校同学已经在操场集合了。②汇集:集合各种材料,加以分析。这里指矛和盾聚在一起。
二、阅读课文。
1、与同学一起阅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可分段阅读)。
3、交流:说说自己读课文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熟记:
矛máo(矛盾、矛头) 盾dùn (盾牌、金盾)
集jí(集合、集体) 持chí(手持、坚持)
般bān(雨点般、一般) 架jià(招架、架子)
龟guī(乌龟、海龟) 攻gōng(进攻、攻击)
炮pào(炮口、炮火) 坦tǎn(坦克、坦白)
战zhàn(战胜、战场) 神shén(神威、神话)
兵bīng(士兵、当兵) 退tuì(后退、退步)
2、读一读:
戳chuō(戳不到、戳穿) 蜗wō(蜗牛、蜗居)
履lǚ(履带、履行)
3、说说课文后面田字格中的生字的结构,然后写一写。
四、课外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矛( ) 盾( ) 持( )
予( ) 质( ) 诗( )
般( ) 架( ) 龟( )
船( ) 驾( ) 鱼( )
攻( ) 炮( ) 坦( )
功( ) 跑( ) 担( )
神( ) 兵( ) 退( )
伸( ) 丘( ) 腿( )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练习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语。
指名读一读课文中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二、分段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课文。
2、问题探讨。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的?
我们来看看发明家的想法: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这样想后,又发现了什么不足?怎样解决的?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样就解决了什么问题呢?有什么优点?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结合发明家发明坦克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你还能举别的例子来说明吗?这句话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
3、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三、正确朗读课文。
四、课文里有不少用得好的词,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再找找抄写下来。
2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二是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讲外国小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26、科利亚的木匣。读题。
科利亚是人名,课文主要是写“木匣”,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围绕“木匣”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木匣 手锯 台阶 挖坑 冰鞋
斧头 免得 屋里 抢走 难过
当初 管用 敌人 懂得 喀山
玩意 算术 随便 仍然 所以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1、要求在朗读中对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批注,读后问同学或老师。
指导做批注的方法:可以用课文中泡泡的方法,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记录在泡泡里,要注意画泡泡的位置不要影响我们以后的阅读和课本的美观。
2、想想课文叙述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
五。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
1、说说课文中的生字结构,认真观察田字格中字的书写位置。
2、仿照田字格中的写法,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课文,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
个人读,小组读等方式。
二、课文的叙述顺序。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记叙。
三、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一、科利亚什么时候埋的木匣?他为什么要埋木匣?
(战争开始的时候。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他仿照妈妈的办法埋下了木匣。)
问题二、科利亚是怎样仿照妈妈埋下木匣的?
(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他只会数到十,就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不着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
问题三、战争结束了,妈妈怎样挖出了她埋下的东西?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问题四、科利亚也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他挖出了木匣吗?
(没有找到匣子。)
问题五、他是怎样思考的?后来挖到他的木匣了吗?
(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他这样做果然找到了匣子。)
问题六、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吗?
(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三、总结全文
科利亚通过埋木匣找木匣,明白“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想法?
四、练习巩固。
举一个自己经历的例子,说说“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27、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盘古开天地》是什么故事?(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27课《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这是一篇课文的体裁是童话故事。
读题:陶罐和铁罐
谁说说“陶罐”和“铁罐”有什么区别?
指导:陶,部首“阝”,音序“t”,除部首还有几画“8画”,注意右边的写法,谁来写一写(让学生写写)。
二、读课文,学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陶táo罐 御yù厨 奚xī落 懦nuò弱
轻蔑miè 争辩biàn 恼nǎo怒 和睦mù相处chǔ
羞耻chǐ 流逝shì 覆fù灭 宫殿diàn
倒塌tā 朴pǔ素sù 哟yō
2、读一读课文后田字格中的字,并口头组词。
陶(陶罐) 谦(谦虚) 虚(虚心) 嘴(住嘴)
恼(恼怒) 怒(发怒) 吵(争吵) 感(感动)
荒(荒凉) 捧(捧起) 朴(朴素) 素(素质)
值(价值) 受(难受)
3、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奚落——讥笑;嘲笑。
懦弱——不坚强;软弱无能。
轻蔑——轻视;看不起。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和睦相处——友好地在一起,不争吵。
羞耻——感到耻辱。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三、读熟课文。
与身边的同学一起读课文,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边读边体会陶罐和铁罐语气和神态。
四、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先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的字形结构,再认真的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二、分色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课文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课文讲了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许多年以后,陶罐仍然完整无损,而铁罐连影子也找不到了。
问题2、你觉得铁罐像什么样的人?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说。
骄傲的铁罐……、傲慢地问、轻蔑的神气、恼怒……
问题3、你觉得陶罐像什么样的人?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说。
谦虚地回答、争辩、和睦相处……
问题4、你从陶罐和铁罐的事中想到了什么?
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四、作业。
1、把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语抄下来。
2、组词:
恼( ) 虚( ) 覆( ) 扑( )
脑( ) 虑( ) 复( ) 朴( )
辩( ) 骄( ) 罐( ) 需( )
辨( ) 娇( ) 灌( ) 懦( )
五、课外练习。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8*、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二是通过自读自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是课文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狮子和鹿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等。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今天我学习《狮子和鹿》这篇课文,看看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板书课题,读题。
介绍:狮子、鹿。(教师演示文稿)
二、阅读课文。
1、学生找同伴一起读课文,了解课文讲的故事。
2、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读一读。
咦yí 匀称yúnchēn 珊瑚shānhú 泛fàn起
撅juē起 配pèi得上 抱怨yuàn 逼bī近
犹豫yóuyù 撒sā开 凶xiōng猛 甩shuǎi在后面
使劲一扯chě 挣zhèng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听。
三、阅读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小结: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
2、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听。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3、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教师小结: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细长的腿,接着写狮子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差点让它送了命。
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4、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段落。学生互相评议。
四、作业。
找出课文中优美词句,抄写下来。
如“痛痛快快”“精美别致”“层层波纹”“没精打采”“蹦来蹦去”
“灰心丧气”“池水清清”“匀称”“犹豫”“凶猛”“挣脱”等。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次园地“口语交际”内容是以谈自己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与本组学过的课文内容有很大的联系;“习作”安排了想象作文,编写动物童话;“我的发现”让学生认识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日积月累”有“读读背背”八个字的成语和学习8个生字;读“成语故事”体会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以自己生活中不便之处为题,流利地表自己的想法;
2、学习编写童话故事,做到叙述完整,表达明白,语句通顺。
3、积累词语,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4、学习成语,了解成语所表达的比喻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编写童话故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几篇童话故事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读一读四组词语:通过认识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了解语言的一些现象,并积累词语。
傲慢 懦弱 丑陋 愚蠢
谦虚 勇敢 美丽 聪明
说说自己从这四组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这四组词语是反义词,其中“傲慢、懦弱、丑陋、愚蠢”带有贬意感情色彩,“谦虚、勇敢、美丽、聪明”带的褒意感情色彩。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先读一读,查查字典或资料书,读读成语的意思,再背下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后还要继续努力,向前发展。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如眼见,亲眼见到才是实的。强调深入实际,亲自调查的重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金子不全是纯金,人都有缺点,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2、连连认认:先借助拼音,读读生字把生字与拼音连起来,再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写一写。
谎huǎng(说谎) 笛dí(竹笛)
棍gùn(木棍) 港gǎng(海港)
愤fèn(愤怒) 袜wà(袜子)
捆kǔn(捆书) 妇fù(妇女)
三、“成语故事”
学生自己阅读“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借助拼音把文中的生字读准,然后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读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察今篇》,讲的是有个人坐船过江,把宝剑掉进江中,他用刀在船舷上刻个记号,准备船靠岸后按照记号去找剑。
这个故事讽刺了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题意。
二、故事引入:
1、小故事:王亮家新装修好了房子,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家的电灯开关附近雪白的墙面上,有几个手指印,仔细观察发现,几乎家里所有的开关边上都有这种难看的印痕,而且他在同学家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帮帮他吗?
2、小组讨论:怎样帮助王亮解决问题?
3、课堂交流:
(1)各小组的代表说说解决的办法。
(2)教师把学生想出的办法中的闪光点板书出来,对有明显缺陷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小结归纳:
(1)教师说明这是一件真人真事,王亮最后受到电冰箱的启发,发明了新型开关(非接触式霍尔开关),获得全国青少年发明大赛一等奖。
(2)引导学生从王亮的发明过程中归纳出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联想启发──解决问题。
二、联系生活,商讨问题
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便之处。
2、小组合作,按照基本思路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内相互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确定参加全班交流的同学。
4、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
——此教学设计引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设计举例,有改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讲讲童话故事,初步感知
同学们已经读过了很多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哪一篇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能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和你读后的感受么?
教师小结:像我们学过的课文,《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狮子和鹿》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这些童话故事都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让大家受到教育。一般都把动物、植物等当作人来写。
爱读童话的孩子都有一颗好奇、纯真的心,学写童话则需要有想象力。今天就让我们开动脑筋,拿起笔来编写童话故事吧!
二、读读准备的童话故事,深入体会童话故事的写法。
1、范读几篇童话故事:
《小河和大海》;《梅花鹿吓跑了大老虎》; 《苍蝇与蜜蜂》。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确定好内容。
(1)故事的人物不宜选得过多,可以是书上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选择的。
(2)想象的“故事”要注意说清楚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结果怎样。
(3)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可以直接写出来,也可以蕴含在故事里面。
(4)模仿也是一种学习,可以模仿刚才读的几篇童话故事来写,老师愿你们在模仿中有创新。
三、写写童话故事,动笔尝试
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1、写时要有一定的顺序,故事的过程要写清楚,看谁编写得有趣。2、语句要通顺。3、写完多读几遍。
写好后可以读给同学听听,让他们帮你提出修改意见。
附:童话故事
苍蝇与蜜蜂
一天,苍蝇正在垃圾上,看见一只小蜜蜂采蜜回来。苍蝇气愤地对蜜蜂说:“这里的人真凶狠,千方百计要害我,用拍子打我,用毒药水喷我……我决定搬家了。”
蜜蜂说:“这儿的人们并不像你讲得那样坏,他们待我很好,还替我造新的房子呢!原因是你不讲卫生,整天停在肮脏的东西上,专门去吃人们的食物,把细菌带到食物上,使人生病。”
苍蝇不服气,还想争辩。蜜蜂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你要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无论搬到哪里,都会遭到人们的驱逐和攻击。”
苍蝇听了这一番话,呆呆地站着,无话可说。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此教学设计引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设计举例,有改动。
第10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内容:书P23
教学目标:1、认识计算工具算筹、算盘和计算器,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一些数学事实的教育。
2、使学生认识计算器的结构 。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计算器的结构 。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计算器的结构 。
教学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能用口算和笔算进行计算。你还看到过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吗?你见过哪些计算式具?你使用过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吗?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见到过像算盘、计算器这样的计算工具,我们一些同学还用计算器进行过一些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板书课题)
二、认识计算工具
1、认识数的产生。
我们已经学习过数的产生,你们能说说数是怎样产生的吗?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老师简单说明数的产生和计数方法、计算工具的发明和创造。
2、认识算盘及其计数方法。
出示算盘。说明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更为简便的计算工具。
3、让学生自学第23页关于算盘及它的计数方法。
提问:哪位同学来指着算盘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它的数位是怎样确定的?
哪位同学平说说在算盘上是怎样表示1-4各个数的?5是怎样表示的?6-9呢?
在日常生活里,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使用算盘进行计算?
4、引入计算器。
说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工具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其中,计算器(出示计算器)就是一种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的计算工具。那么,怎样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计算器,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
5、认识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
出示计算器挂图。
请同学们拿出计算器。
说明:计算器的面板由键盘和显示器绘成。
现在请大家指一指键盘,再指一指显示器。
键盘有数字键和符号键。
请大家看一看你的计算器上的数字键和符号键。
提问;有哪些数字键你认识论哪些符号键?
提问:有哪些数字键?你认识哪些符号键?
6、说明:各种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和功能不完全相同,使用时可以先看配套的说明书,按说明来操作。
但不同的计算器,四则运算的操作一般是相同的。
三、计算器的历史。
看书P25的阅读资料。
教学小记: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内容在课堂上交流学习,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了数学和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