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教案(精选2篇)
时间:2023-07-05
时间:2023-07-0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1)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39实验3-2(让学生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生成一种淡_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
2Na+O2==Na2O2(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1实验3-3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2)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探究】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板书】(3)钠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4)钠与硫反应:2Na+S====Na2S
【学生探究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怎样?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归纳、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课后小结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拓展、探究】
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实验探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
5、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a、4Na+O2====2Na2Ob、2Na+O2Na2O2
c、2Na+Cl22NaCld、2Na+S====Na2S
②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4、钠的存在及保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 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讲解]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习题1、2、3、4、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3篇《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上一篇:国庆节放假安全教案(精选5篇)
下一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2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