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3-07-10
时间:2023-07-10
教学内容:
欣赏《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阿尔卑斯牧场》、《丰收之歌》、《玛莱卡莱》、《弗拉门戈舞曲》、《玛组卡》、《霍拉舞曲》、《苏格兰风笛》。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乌克兰民歌《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瑞士民歌《阿尔卑斯牧场》、丹麦民歌《丰收之歌》、意大利民歌《玛莱卡莱》、与西班牙《弗拉门戈舞曲》以及苏格兰风笛曲,体味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意蕴与不同的风土人情,培养青少年对不同文化尊重和热爱的品格。
教学过程:
1、通过复习演唱上一节课《乡村花园》,吧学生带回欧洲音乐的氛围中来,从主动演唱到主动聆听,进入到较深层次的感受音乐。
2、听赏歌曲《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
3、《阿尔卑斯牧场》。
(1)用提问与讲解了解瑞士民族音乐以及阿尔卑斯风土人情。
(2)分析《阿尔卑斯牧场》的调式、调性、基本结构。
(3)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这首民歌的基本情绪。
4、《玛莱卡莱》
(1)欣赏当代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的这首意大利民歌的音像带(比如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录像带或录音带),让同学们谈谈听后感。
(2)讲述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文风景的小资料(图片)。
(3)分析这首歌曲的旋律变化与歌词情绪变化的内在联系。
(4)结合欣赏作曲家托斯蒂的其他一、二首精美的意大利民歌,如《悲叹小夜曲》、《夏夜的月亮》等。
5、弗拉门歌舞
(1)欣赏一般弗拉门戈舞曲后观赏舞蹈图片(或教学幻灯片)。
(2)讲述弗拉门戈音乐舞蹈的几种类型。
6、妈祖卡
(1)欣赏肖邦的钢琴曲——玛祖卡。
(2)介绍著民音乐家波兰“钢琴诗人”肖邦及其作品。
(3)介绍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及舞蹈特征。
7、霍拉舞曲
(1)聆听霍拉舞曲的教学录音带。
(2)介绍罗马尼亚民间舞——霍拉,以及罗马尼亚民间音乐。
8、有关资料
(1)《玛祖卡》
玛祖卡是波兰的两种民间舞的玛祖卡和用玛祖尔(波兰中部马佐夫舍地区的一种流利、活泼、欢快、热烈奔放的男女双人舞曲)体裁写的音乐作品流传到法国后的统称,18世纪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国。各国的宫廷舞蹈编导们根据波兰玛祖卡舞整理加工为舞会舞蹈和舞台形式,其音乐节拍为3/4,一重拍落在第1拍或第2拍为其特点,舞蹈以滑步、脚跟碰击,男舞者单腿脆地,女舞者绕行和以双人旋转等为主。著名舞剧《莱蒙达》、《天鹅湖》,歌剧《亿万苏萨宁》中都有玛祖卡。著名作曲家肖邦曾以此音乐体裁写成多部传世名作。
(2)《霍拉舞曲》
霍拉是一种罗马尼亚民间舞蹈,跳霍拉舞是罗马尼亚人在婚礼或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一种大众化娱乐形式,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表现了巴尔干地区人民的开朗、欢乐、热爱自由的性格特征。
舞曲由青年男女搭肩成行开始,招着女子参加进来,然后是已婚者,最后是老人。大家联成一个圆圈,向前一步,退后一步,相左三步,向右五步,如此反复进行,是圆圈逐渐逆时针旋转;间或向中心聚拢,然后散开还原队形,参加者可达数百人;往往可持续舞蹈数小时,直到尽兴。
(3)《苏格兰风笛》
风笛是一种古老的簧管乐器,至少已由三千年的历史。相传有罗马人从亚洲传入欧洲,从16世纪起,苏格兰人便将风笛与其它乐器和用,在多种场合表演。
第六单元 银屏之歌
一、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中的内容限定在中外影视音乐上。既有影视主题歌、插曲,也有器乐音乐。从选材的角度看,有较大的难度。这不仅是因为可供选择的材料比较丰富、多样,人们的喜好程度与掌握材料的范围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着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我们力求从音乐与影视这两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点出发,将音乐与影视不同的结合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力求突出音乐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比如,我们选取了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有助于学生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对电视音乐的价值体现有一个初步印象,使学生获得立体的艺术享受。《我心依旧》、《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等是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音乐,其中的音乐由大提琴家马友友、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由于影视音乐的特殊性,它的画面被美术编辑作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移植了进来,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3课时。第一课时可安排“唱歌”,第二课时为“欣赏”和一些参与性音乐活动,第三课时可安排欣赏和情景剧表演等。在教学中应结合音乐体验引导学生总结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如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等),并能够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
第六单元 第一课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送别》。
2.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教学目标:
1.背唱歌曲《送别》,并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讨论能够对《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做出分析,并能够体会每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电视连续剧中的作用。
3.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
教学过程:
(一)唱歌
1.讨论:同学们,你们看过哪些电影、电视?其中哪首影视歌曲(或器乐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教师简要介绍影视音乐的几种类型。(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
3.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人数可根据时间灵活掌握)。
4.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5.播放《送别》录音之后,回答问题。然后参看教科书上的有关文字提示。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用分小组接唱、表演唱等方式检查学习效果。
8.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9.全班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10.比一比,谁先会背唱。
(二)欣赏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吗?
2.请学生讨论四大古典名著中哪些人物形象给他们留下过深刻印象。
3.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中的音乐吗?
4.教师先分别播放《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片段(每首约20秒时间),引起学生兴趣。
5.教师:我们接下去要分别仔细听赏这四首主题歌。
6.分别播放。期间要求学生按教科书要求完成讨论及练习。
《敢问路在何方》的音乐情绪豪迈奔放、果敢有力,具有英雄性格。它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的英雄形象。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说说《西游记》中四人的不同个性。节奏练习要做到准确、整齐,应提醒学生从谱例上找出类似的节奏。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风格是宽广抒情的,同时具有雄浑、古朴、苍劲、慨叹等情绪。书中的练习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处理,风格多样,只要能够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就达到了目的。如果学生有什么疑问,教师(或请学生)可以向他们介绍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好汉歌》《枉凝眉》后有一个练习,即讨论各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其中《好汉歌》塑造的是梁山好汉的形象,而《枉凝眉》塑造的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红楼人物”形象,二者区别很大,音乐上有明确体现。
听完四首主题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主题歌的作用或意义等问题。提示学生关注影视中的主题歌等音乐。
第六单元 第二课
教学内容:
1.欣赏《我心依旧》、《啦呀啦》、《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音乐。
2.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一个真实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送别》。
2.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体会,简单讨论如何欣赏影视音乐。
3.让学生阅读《我心依旧》《啦呀啦》《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音乐后面的文字材料,然后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4.让学生提出欣赏的顺序。教师依照大多数意见逐一播放并讲解。
5.《我心依旧》的转调知识点不要求学生死记概念,只要学生能够听出音乐色彩上的变化即可。《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小提琴,它表达的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追思;《卧虎藏龙》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大提琴,它表现的是一种洒脱、清虚的情绪和意境。
6.注意让学生对这几首器乐主题音乐的作用加以评述。
7.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录音或观看电影片段。
8.分小组讨论这首歌所表现的女大学生为拯救丹顶鹤献出年轻生命的事迹。
9.各小组讨论音乐情景剧的设计方案。
10.试试用抽签的方法(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决定各组演出顺序。在教师的帮助下依次演出。
11.请同学们对各组的演出作出评价。
12.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影视音乐感想的小论文,作为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6篇《七年级音乐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学习内容
1、歌曲《中学时代》
2、歌曲常见的音乐结构一段体A;二段体AB;三段体ABA或ABC学习目标:
1、学会歌曲《中学时代》,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2、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珍惜中学时代的学习机会,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学习重难点:
能够熟练的演唱好歌曲《中学时代》,并理解其深刻的哲理。教学预设:
1、很多同学可能对中学抱有很多的想象,也会有些迷惑。
2、配乐诗的形式拿来演唱,可能学生对音高上只能听老师范唱来衡量了。
教学手段:
1、老师通过讲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黄金时代、人生的转折点等来启发学生珍憯学习光阴,树立长大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教学准备: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点名检查人数。
二)发声练习:
1=C—F
1234︱5———︱5454︱1———︱
Mima
1234︱5454︱1———‖
Mima
三)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是中学生了,对于中学时代,你曾经的理解和想象是什么呢?你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度过你的中学时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中学时代的歌曲
四)学习过程
分析歌曲:
(1)、这首歌词是非常好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生活,也是一首歌颂了美好的中学生活,主题鲜明,立深刻。《中学时代》里“系着红领巾迈进校门,戴着团徽走向未来”;这些点睛之笔读来令人感动。
(2)、想一想:中学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学生讨论(略——)
(3)、下面老师用一首歌曲来表达“中学时代”,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看看哪位同学能出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4)、老师演唱歌曲《中学时代》
学生讨论:
(略——)
师: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就是一个珍惜时间的黄金时代,只有珍惜时间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才是我们中学时代最宝贵的,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这黄金时代里快快乐乐的成长,认认真真的学习。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中学时代》
(6)、由老师引导对歌曲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A、歌曲的结构曲式:ABB、歌曲的调式、节拍等
(7)、老师带唱歌曲《中学时代》
(8)、学生跟着老师的琴模唱歌曲《中学时代》
(9)、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找出本组认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老师把每个小组找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反复教唱,全班同学跟着一起学习。
(10)、全班同学跟着老师电子琴伴奏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中学时代》。
(11)、分小组练习歌曲《中学时代》要求尽量背唱歌曲(老师巡堂批导学生练习唱歌)
(12)、全班同学有表情的跟着老师的琴声演唱歌曲《中学时代》——表扬——
(13)、师: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演唱的歌曲最棒、最有特色,请各小组长组织好本组同学有两分钟来准备(学生排练中——老师指导——)
五)创作与表演
(1)文艺委员主持歌曲展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长现场打分量化,取最后平均分为该组本节课平时成绩分数
(2)学生根据文艺委员要求进行小组展示歌曲《中学时代》——打分——亮分——
六)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歌曲《中学时代》,而且还懂得了珍惜中学时代这个黄金学习时代,把握好每一寸学习光阴,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聆听,欣赏电影《音乐之声》,体会歌声所传达的情感信息,思考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熟悉四三拍的节奏,了解多种演唱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分析:
通过学唱歌曲《音乐之声》,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面,还能让学生了解这部优秀的电影,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体会其中对于音乐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
理解插曲流露的情感,训练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在《音乐之声》的歌声中走进教室,初步体会歌曲中对于音乐的赞美之情。
2、教师简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内容,播放课件,配合视频和音乐让学生了解电影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图像、声音、内容合为一体,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为下面欣赏歌曲做好铺垫。
3、介绍并欣赏主题曲《音乐之声》创作背景及相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风格。
4、播放《音乐之声》在影片中的片段,欣赏原汁原味的电影歌曲,体会歌曲情感,分析歌曲内容,感受四四拍的节奏,让学生说出欣赏感受,并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鼓励学生跟着哼唱。提示学生注意演唱形式的变换。
5、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介绍独唱、齐唱,比较合唱与重唱的异同,并提醒学生注意在演唱二声部时第一要注意唱准自己声部的旋律,二要相互配合,和谐统一。
6、欣赏影片中的其他插曲《DoRemi》和《孤独的牧羊人》,分别播放从电影中剪辑下来的视频,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与乐趣。说出两首歌曲带给我们的感受(《哆来咪》欢乐有趣,《孤独的牧羊人》诙谐幽默)。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烘托情感,渲染气氛,让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让电影得到更完美的诠释。
7、小结及作业:
适当的时间自己欣赏《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完整体会影片和歌曲的魅力。
教学内容:
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歌曲《牧歌》
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和基本常识;了解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
3、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牧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唱歌曲《牧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和特征,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丰富的想像力和鉴赏力。
教学方法:
1、教法:视觉图-虎知道§www.kantuzuowen.net 像法、设置疑问法、启发引导法、评价激励法。
2、学法:聆听法、小组活动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播放短片(课件)
2、选择与本片内容相符的项:
A、蒙古族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
B、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C、有敬水、敬火的习俗
D、回族
二、新课
(一)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课件)
欣赏前,把学生分组,让他们用蒙古风景或历史人物为自己命名,如:“草原英雄队”、“千里铁骑队”等。
提出问题:(课件)
1、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没有伴奏,有不同人声组合,比单旋律原民歌表现力丰富。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感受
(1)、作品营造了什么场景?
营造了“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辽阔景象
(2)、作品揭示了人们什么心情?
揭示了草原人们愉快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播放乐曲](课件)
(二)学唱歌曲《牧歌》
1、聆听范唱一遍。
思考: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课件)
宽广、悠长、深情,表现了大草原的辽阔美丽及人们无限的热爱之情。
2、学唱歌曲
1)跟老师学唱谱子,并找出乐谱中旋律相近的小节,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旋律与节奏更准确地把握。(课件)
2)跟琴唱歌词。要求学生轻声唱,唱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3)学完后,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跟伴奏唱,鼓励学生创造不同的演唱形式,如“男女生合唱”、“女生唱男生哼鸣附和”等,也可加上打击乐器。
3、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一遍。
4、补充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课件)
蒙古族民歌大体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有独特的装饰音。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
(三)、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1、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比较有特色的乐器,因琴头上雕刻马头而著称,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课件)
2、播放《万马奔腾》。(课件)同时让学生想一想乐曲的情绪、节奏、旋律怎样。简单谈一谈。
三、创作与探索
1、播放歌曲《草原赞歌》。(课件)
2、分小组进行表演,可以选用上打击乐器。
四、课堂小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草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热爱草原,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蒙古草原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表达了蒙古人们对美好生活无限的热爱之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有关蒙古草原的信息。
教学内容:
1、唱歌《乡村花园》。
2、了解欧洲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及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自然地演唱英格兰民歌《乡村花园》。
重点遇难点:
1、通过学唱《乡村花园》,使学生了解欧洲各国民间音乐风格,激发学习兴趣。
2、学会歌曲《乡村花园》。注意连续出现的附点音符。
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学录音带、CD、VCD。
教学过程:
1、采用关山沟州各国著名建筑,讲述风土人情的办法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观赏欧洲各国著名建筑风景点照片时,采用对比法,说出格建筑的`特点,它们与我国著名建筑如人民大会堂、前门、上海东方明珠塔(没去过的可以布置课前查找图片)等在建筑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2、播放《乡村花园》的教学录音带,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与音乐风味,而逐渐进入到艺术气氛中去。
3、提问与讨论,谈探所听歌曲的基本情绪,以及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
4、随录音学唱乐谱。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附点音符节奏。
5、教师通过范唱或用琴带唱等方法应到学生唱准乐谱。
6、填词演唱。
7、结合练习讨论这首歌曲的基本情绪。用“天真活泼而风趣”的情绪演唱这首歌曲。
8、分小组讨论演唱形式,并分别表演唱。
小结:
课后记:歌曲基本学会。
上一篇:电子的教案(精选4篇)
下一篇:等比数列教案(精选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