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景点导游词(精选7篇)
时间:2023-12-11
时间:2023-12-11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始称龙门。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公元493年),历经400余年的雕刻,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是东方雕刻艺术的瑰宝,以其动人心魄的气势、鬼斧神工的造型、充满智慧的想象、美奂美轮的雕刻艺术,征服了多少游客的心,民族的自豪感与满足的审美感受,油然而生。是的,来龙门游玩,与其说是视觉的盛宴,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朝拜。充满灵性的石窟静躺在古老的河边和唐朝的天空下,历史的沧桑凝重与艺术的历久弥新,让人感叹先人的智慧创造的同时,宗教信仰与膜拜情结,也自然流露,难以掩饰……
乘车路线可从火车站前乘一日游专车到景区;乘81、53、60路公交车也可到,车程约40分钟
关林位于洛阳市南郊8公里处的关林镇,镇因关林而得名。关林是埋葬三国时期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关林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是一处宫殿式建筑群、古柏成林,隆冢丰碑,气派巍巍。
关林的主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后为关冢。
大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26米。庑殿顶,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威。正门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说的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故事。
二殿五开间,庑殿式,门上悬挂着“光昭日月”匾额,是清光绪帝御题。殿中塑关羽怒视东吴像,左侧站着手棒大印的关平、右侧站着手持大刀的周仓。二殿左右各建有一座硬山式的陪殿,左为张候殿,右为五虎殿。三殿硬山式,面阔五间,规模较小,内塑关羽夜读春秋像、关羽出行图和睡像,故又称寝殿。
石坊宽10米,高6米,三门道。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五字,坊上题联甚多,均是歌颂关羽之作,书体皆为明清书法,值得欣赏。
八角亭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构筑奇巧,别具一格。亭内有龟跌座石碑一通,高4.8米,碑头雕龙,额题“勒封碑记”四字。碑的正面书题“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为历代帝王对关羽的最高封号。旧时帝王墓称陵,王侯墓称冢,百姓墓称坟,圣人墓称林。关羽被尊为“武圣”,故其墓称“关林”。关林俗称关帝冢。相传,孙吴杀害关羽之后,怕刘备起兵报仇,遂以木匣盛关羽首级,送往洛阳。企图嫁祸于曹操。曹操识破其计。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城南。
关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经整修,设立了“洛阳古代艺术馆”,在两侧廊房内陈列洛阳出土的众多石刻、碑志精品。
关羽被过去历代王朝尊为“武圣”,是民间信仰者“忠、勇、仁、义”之楷模。关林古庙会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前往关林朝圣之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少林寺,位于登封县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若从郑州、开封、洛阳乘汽车,可直达寺院门前。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丛林茂密之处,故名“少林”。正如《说嵩》中所说:“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样地,所以又称《少林禅寺》和《大少林》.据文献记载,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来洛阳,他0幽栖,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诏于少室山阴,筑少林寺而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间,另一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国,修禅于嵩山少林寺。他广集弟子,传授禅宗,使少林寺的影响日益扩大,传说达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于石。
少林寺原有建筑较多,分布较广。现在少林寺包罗的范围除主体建筑常住院外,还有离寺西不远的塔林,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南岸的南园,钵盂峰下的二祖庵,寺东太室山麓的三祖庵,以及分散在寺周围的古塔、碑刻等。
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位于少溪河北岸,院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自衣殿、千佛殿(毗卢阁)和地藏殿等,常住院自山门至最后大殿南北长300余米,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前后六所院落。
山门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筑,创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额悬“少林寺”黑漆方匾,为清康熙皇帝御书。据《少林寺志》载:此匾原悬于大王殿正门上方,大王殿焚毁后,移于此处,入少林寺山门,是一条宽阔的慢斜坡形雨道,两旁有许多重要的碑刻,有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还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禅师道行之碑,碑文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禅师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古代中日人民的友好关系。郭沫若为此曾题诗说:“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寺内还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岳少林寺碑》、《宋苏东坡观音赞》等。另外还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米芾、赵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书写的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碑林的尽头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即藏经阁),1928年这三座重要建筑都毁于军阀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烧毁的殿堂还有:钟楼、鼓楼、客堂、库房、香积厨、东西禅堂、紧那罗殿、六祖堂、阎王殿和龙王殿,还烧了7棵大柏树和“五品封槐”等。据说,大火蔓延了40余天,这是历史上少林寺最惨重的一次火劫。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已决定对被毁的建筑进行修缮和整理,天王殿、紧那罗殿、六祖堂、东西禅房和僧院已重修复原。紧那罗殿的0、妙法、持法三尊4米多高的法身,魁梧地挺立在殿中。六祖堂内恢复了达摩、慧可等禅宗六代祖师朝拜观世音菩萨的一组泥塑。菩萨身后是一组巨型山水图景,表现的是达摩只履归西的故事,寺内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重建工程于1986年6月完成,1985年7月寺内还新建了拥有14厅的捶谱堂,堂内塑造有坐掸、念经、练功、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朝阳拳等204身拳武僧,形像逼真。特别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小山和尚挂师平倭寇等,英姿飒爽,给少林寺大增风彩。
穿过法堂是方丈室,它的面积约有250多平方米。清乾隆皇帝于十五年(1750年)游祭中岳庙,路过少林寺,当晚即以方丈室为行宫。
方丈室后是达摩亭,又称立雪亭,相传这里是禅宗二祖神光为求佛法、恭候达摩、雪没双膝的地方。檐下有雕花柱,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单檐庞殿式建筑。此亭建于明代,现石柱上有题记。亭内神龛中供奉铜质达摩坐像。龛上悬有清乾隆皇帝所题“雪印心珠”四字匾。此亭现为寺僧做佛事的场所,内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铸造的铜钟及其它鼓、钵等法器。
千佛殿在立雪亭北,又名昆卢阁,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至明崇帧三年(1630年)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先后进行重修,现为硬山建筑。殿内正中的神龛里,供奉昆卢铜佛。殿东端的神台上,有明代汉白玉雕造的南无阿弥陀佛一尊,西墙下供达摩像一尊。殿内东、西和北墙上,绘有彩色壁画“五百罗汉朝昆卢”。画面以山水云气作底衬,并将五百罗汉区别为上、中、下三层,画中罗汉,有的降龙伏虎,有的持钵显法,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朝觐上尊。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白衣殿位于千佛殿东,清代硬山建筑。因殿内绘有少林拳谱壁画,所以又称“拳谱殿”。殿内神龛中供奉白衣菩萨铜像。南北山墙画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场面。北墙绘寺僧徒手搏斗图共16组。这些画面生切地再现了古代少林拳的风姿。
地藏殿位于千佛殿西侧,原为清式建筑,近年重修。神龛内塑有地藏菩萨及左右二侍者像。
除以上主要建筑外,少林寺西侧还有塔院等。据记载,从隋代起,少林寺内就有塔院的建置,唐、宋时又加整修。现在塔院内有古塔两座,同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少林寺僧广庆所建。少林寺为千古名刹,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看过“洛阳景点导游词”的还看了: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夏季气温不超过26℃,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有动物204种,植物1991种,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被专家学者誉为“自然博物馆”。境内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37座,其中玉皇顶海拔2216米,为中原峰,是看日出观云海的处。这里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瀑布飞跌,林深谷幽。有以白云峰、玉皇顶、小黄山、鸡角尖、千尺崖为代表的险峰奇石景观;以万亩原始林、唐代银杏林、野生牡丹园、高山杜鹃园、红桦林、白桦林、箭竹林为代表的森林景观;以黑龙潭、黄龙井、珍珠潭、青龙瀑布、白龙瀑布、九龙瀑布为代表的瀑潭景观;以白云洞、青蛇洞、锣鼓洞、洞天栈道、仙人桥为代表的洞窟景观;以乌曼寺、云岩寺、玉皇阁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云海日出、盛夏避暑、金秋红叶为代表的物候景观。整个景区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鸟、兽为一体,雄、险、奇、幽、美、妙交相生辉,形成各具特色的白云峰、玉皇顶、小黄山、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成为中原地区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实习、寻古探幽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区,被誉为“人间仙境”、“中原名山”。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森林公园,1998年升格为自然保护区,1997年被社会推荐为“河南省十佳景区好去处”第三名。经过10年开发建设,公园初步形成吃、住、行、游、娱、购配套旅游服务体系,筹建10大宾馆,完善道路及服务设施,建成玉皇顶高山滑道和“亚洲跳”——白云山云飞蹦极,形成万人日接待能力。目前已成为中原地区旅游新热点和洛阳南线重点旅游区。
白云峰观光区有七个奇峰,常年白云缭绕,颇有仙山灵气。白云山主峰海拔2050m,峰顶有一白蛇洞,相传为白蛇修炼之地。山上还有一线天、金兔拜月、望夫石、天桥、白云洞、千年银杏、乌曼寺塔等景点。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春季万木吐芳,繁花似锦;夏季,青山苍翠,气候凉爽;秋季,硕果累累,红叶满山;冬季,银装素裹,冰雕玉砌。自然景观,千变万化,令人陶醉。
欢迎大家来到玄奘故里,参观玄奘故居纪念馆。
大家知道,玄奘是唐朝举世闻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杰出使者。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玄类文化。他的精神和成就,是中国人民的骄傲。1400年前,也就是公元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玄奘法师出生在偃师市级氏镇陈河村,也就是诸位脚下这块景色秀美的土地。这座玄奘故居纪念馆,坐落在陈河村中部,北依白云岭,南望伏牛山,占地25亩,期工程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依照故居遗址原有的地势层层北上。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能幸会各位与此,共同探讨玄奘大师的人生历程与思想真话,实在令人高兴。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玄奘大师故居的门前。让我们先来欣赏这一用汉白玉作材料而建成的精美石刻建筑吧--它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名字,叫做“乌头门”,和富丽堂皇的高大门闾交相辉映,成为这一儒学世家不同凡响的标志。“乌头门”的由来相当久远,据说,它是由远古母系社会群居的“衡门”演变而来。先民在自己家族的土寨子门口,竖起两根圆木立柱,上端加固横梁,形成一个大门,立柱超出横梁的柱头部分被涂上黑色,“乌头门”就成为很形象的命名。到了唐代,这种建筑形式被达官贵人接受,建筑材料被石质所替代,位置依然建在大家族聚居的出口,以显示门第的高贵。唐代以后,这种建筑形式逐渐消失。
请大家回过头来共同欣赏一下大师故居的门楼。这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大家在广场上已观赏过石碑上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玄奘故里”的精美书法,这里门匾上的“玄奘故居”四字,出自北京大学著名大师季羡林教授的手笔。这里还有启功、程思远、王任重、刘炳森等名人在玄奘故里的题词和匾额,大家不妨仔细地欣赏这些精美的书法和丰富的。
各位朋友,大家对面前这一别致的迎壁墙一定产生了兴趣。迎壁上“六尘六识”四个大字,是台湾同胞靳天锁先生题写的。它是一个佛学用语,意思是指佛学造诣达到的境界--“六根清静”的意思。因为靳先生的小名叫和尚,所以后面画了一个和尚的坐像图,而且是一笔划成,代替他的署名。请往迎壁东边走,绕过丛丛翠竹,有一座雅致的展厅,展示着玄奘家族的“世代书香”。
在玄奘故居纪念馆内,这个展室相当重要。今天我着重给大家介绍的是玄奘大师的籍贯变迁和诸多“先辈”。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俗姓陈,陈留人也”。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是玄奘祖籍。
《慈恩传》上说玄类的祖父陈康,“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周南”属河南府,即今洛阳地区。就是说,玄奘一家从祖父陈康起,迁居河南洛阳缑氏县。玄奘的父母、兄弟就住在陈河村这座大宅院里。如今,陈河村的陈姓居民都是玄类大哥的后裔。
这幅图中的中年男子,就是玄奘的父亲,名叫陈慧,文献上说他是个美男子,而且很有学问,富有正气。图中抱着小孩的妇女,是玄奘的母亲宋氏。宋氏是是隋朝洛州长史宋钦的女儿。两家结亲是标淮的门当户对。公元600年,玄奘出生时,前面已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
玄奘原名陈袆,十三岁出家和称法名玄奘。玄:深奥,奘:宏大。是一个很有气魄的法名。玄奘的先祖都精通儒家经典,到他的父母,又都喜爱佛学,这个家庭研读佛经的氛围对玄奘走向佛门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口水井,被称为陈家古井。据传,此井为北齐年间迁居于此的玄奘的祖父陈康所开。井深25米,水质清澈碧透,甘甜宜人,有人说此水可使人聪明,玄奘就是饮用此水而成世界名人,故而号称“慧泉”。祖籍孟津的台湾同胞靳天锁先生面对这口古井,深悟其妙,捐资4000美金,修建了这座古色古香的井亭。
再来看井边这棵奇树,这是一棵具有千载树龄的皂角树,需两个大汉方能合抱,俗称“望子树”,又叫“慈悲树”。
现在我们置身玄奘故居纪念馆西展厅,主要了解大师玄奘怎样在故乡的土地上皈依三宝,步人佛门。
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年方五岁的玄类经受了童年岁月次重大打击,就是母亲宋氏病故。第二年,玄类的父亲一来不满场帝的无道,二来中年丧妻,家有幼子,就辞去官职,回到缑氏故里隐居,他“早通经术”,辞官之后,很注重对少于的培养教育。因此,少年时期,玄奘就对以汉语为载体的儒家文化有很好的修养,为日后准确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玄奘的父母信佛,对玄类的吸依三宝有很大影响,可以说从童年就播下了种子。
公元609年,隋场帝大业五年,玄奘童年岁月经受了第二次重大打击,正直的父亲去世了。这年玄类十岁,在儒学和佛学的学习中,已明显地热衷佛学。加上二哥陈素早已出家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在佛门有一定地位。玄奘也就跟随二哥前往东都洛阳净土寺,成了一个少年行者(也称“童行”),开始学习佛教经典。公元612年,隋炀帝大业八年,十三年的玄奘正式剃度出家。
玄奘从十三岁起,以正式僧人的身份,在洛阳净土寺研读佛教经典,一直长到十八岁,没有离开过洛阳。公元618年,隋场帝大业十四年,瓦岗农民起义军攻占洛阳东北的兴洛仓,与隋军展开争夺洛阳的大战,十九岁的玄奘与二哥长捷法师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投奔长安,远离故里,直到四十六岁取经归来,才再度返回故乡。
到长安不久,兄弟二人很快又去了当时西南佛教中心成都,住进空慧寺,跟随高僧道基学习佛经。
在成都空慧寺一年后,玄奘受了具足戒,进入高僧行列。由于坚持要读遍全国经书,公元623年,二十四岁的玄奘在成都与二哥长捷分手,泛舟三峡,沿江而下,经荆州、游扬州、又北上至相州(今河南临漳县)、赵州(今河北赵县),一路拜师学经,收获甚丰。公元625年,(唐高祖武德八年)秋天,26岁的玄奘西赴长安,住大觉寺。第二年六月,唐太宗登基,玄奘为读真经,联合众多高僧,上表朝廷,要求西行天竺,却被刑部驳回。因为当时唐朝同西域各国尚属敌对状态,严禁关内人等出国。众僧不再申请,惟有玄奘不屈,不惜身命,伺机偷越国境。公元627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二十八岁的玄奘,混在逃荒的人群之中,开始了他西天取经的壮举。
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县),新任都督李大亮发现玄类的西行意图,通令他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慧威法师的帮助下,连夜西行瓜州,过玉门关、烽火台,穿越八百里大沙漠,九死一生,到达伊吾(今哈密),然后又到达高昌国,与国王鞠文泰结为兄弟,继续踏上天竺取经的征途。跋涉将近一年,行程14000多里,终于在公元628年夏末进人北印度国境。从这张“玄奘负笈图”,我们可以看到大师取经的可敬形象。这个展厅陈列的还有石刻莲花底座,是玄奘取归来的宝贵文物,上面原来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虽经千攫风雨,仍然清晰可见“大唐龙朔三年”等字样。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这时玄奘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慈恩堂”,是故居纪念馆的建筑,需攀登二十多个台阶,请大家拾级而上,一同前往。
这座厅堂是纪念馆前院的主体建筑,为仿唐式,歇山顶,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斗拱硕大,稳重大方。20世纪90年代初修建玄类故里纪念馆,在玄奘祖辈大厅遗址上新建展室,主要考虑展示玄奘在佛学上的辉煌业绩,并以此来纪念其父、祖营建这一故居、造福后人的恩德。故而取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在春宫当太子,为其早逝的母亲文德皇后建“慈思寺”的故事。命名大厅为“慈恩堂”。
玄奘取经归来,从公元649年五十岁起至五十九岁。奉朝廷之命,主持“大慈恩寺”,修建大雁塔,建立译经院,全身心投人弘扬佛教文化。这座“慈恩堂”,塑了玄奘和两位高足弟子的金身。请大家细看玄奘大师的塑像,高2。3米,像前译案上,放置梵文佛经,译文手稿等,整个形象端庄肃穆,深沉睿智,显示出高僧和学者的博大气质,左为高足弟子窥基,他是玄奘佛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助手,确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的法相宗(亦称慈思宗、识宗)。玄奘右侧为新罗籍(朝鲜)高僧园测,生于613年,比玄奘小13岁,十五岁就人唐朝敬习佛业,玄奘归国后,虚心向玄奘请教,甘愿为徒,弘扬佛法,对朝鲜的古代佛学影响极大。
玄奘一生的事业,可用“读经、取经、译经、建宗”八个字来概括。在西天取经十七年,有两件大事可传永恒。件大事,是公元631年,三十二岁的玄奘到达印度的佛教学府那烂陀寺。并在此求学五年,共受听三遍《瑜迎师地论》,取得了极高荣誉。再一件大事,就是公元641年,玄奘大师参加了在印度首都曲女城举行的全印度佛学辩论大会。公元64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46岁的玄奘回到长安,又昼夜兼程赶到洛阳拜遏太宗,二人相见恨晚,畅谈从早到晚,难以离开。
玄奘大师取经归来,带回了24匹马驮的物件。主要有大小乘佛经六百部,因明学、声明学经典若干(因明学即逻辑学,声明学即语言文字学,这些在古代印度也被包括在佛学之内),佛舍利一百五十粒.5高三尺三寸的金佛像、高四尺的如来银像及大小佛像若干;还有印度的帐舆,做佛事的器具,僧尼的法服、袈裟等,这些物件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流传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玄奘大师回国后的贡献是翻译佛经。从公元645年回国至664年圆寂,20年中共翻译佛学经典74部,1335卷。每卷1万字左右,共计1335万字,占整个唐代译经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印度佛经都是刻写在贝叶上的,翻出的佛经都是线装书。他还撰写了十二卷《大唐西域记》。玄奘在翻译事业上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优势,更突出的表现在质量的上乘。他开辟了佛经翻译史上完全由中国学者主持的新时期,他虽然主持译经院,实际上主要是他一人在翻译。由于青少年时期精通儒学汉语,在印度学习又精通梵文,因而翻译起来得心应手,“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水平之高,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玄奘故居纪念馆前院的观光至此告一段落,请大家到后院继续参观。故居的后院是正在修建的佛光寺。
洛阳人对于汤水丰富的传统水席,有着外人难以理解的深厚感情。它不仅是盛大宴会中倍受欢迎的席面,就是平时民间婚丧嫁娶、诞辰喜庆等礼仪场合,人们也惯用水席招待至友亲朋。当地人还把水席看成是各种宴席中的上席,以此来款待远方来客。它作为传统的饮食风俗,和传统的牡丹花会、古老的龙门石窟并成为洛阳三绝,被誉为古都洛阳的三大异风。
洛阳水席的格式非常讲究,24道菜不多不少,8个凉菜、16个热菜不能有丝毫偏差。16个热菜中又分为大件、中件和压桌菜,名称讲究,上菜顺序也十分严格。客人到齐坐定后才上凉菜。8个冷盘分为4荤4素,冷盘拼成的花鸟图案,色彩鲜艳,构思别致。水席首先以色取胜,客人一览席面,未曾动筷就食欲大振。
冷菜过后,接着是16个热菜一次上桌。上热菜时,大件和中件搭配成组,也就是一个大菜和两个略小的中菜配成一组。一组一组地上,味道齐全,丰富实惠。在水席上,爱吃冷食的人,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凉菜,爱吃酸辣菜的人,水席菜能让你辣的冒汗酸的淋漓。有人喜食甜食,第四组甜菜足以让人吃的可口,吃的惬意。如果有人爱吃荤菜,席面上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尽可饱口福。不愿吃荤想吃素菜,以普通蔬菜为原料的素菜,粗菜细作,清爽利口。
汤水多是水席的特色,赴宴人汤菜交替食用,能让人感到肠胃舒适。看到鸡蛋汤上桌,了解当地风俗的人都知道,24道菜已全部上完,这碗送客汤说明水席到了尾声,宾主皆大欢喜,纷纷起身离席。
由于洛阳水席内容丰富,味道齐全,所以它的适用面比一般的宴席宽。上到王宫贵族,吓到庶民百姓,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点菜,丰俭随意,实惠大方。据说唐代时武则天就品尝过洛阳水席,食后赞不绝口。如今,许多品尝过洛阳水席的外国元首和中外宾客也对洛阳水席倍加赞赏。
洛阳水席的名称的由来,一是紧扣水席汤水多的特点,二是指似水流云的上菜顺序。它精美的造型、丰富的品种和严格的菜序,令人耳目一新,事之不忘。来此旅游的朋友不妨亲口尝上一尝,领略一下洛阳水席的风味。相信大家吃了都说好!
洛阳导游词
景点导游词
景点导游词
关于景点导游词
景点导游词简短范文
朋友们: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01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上一篇:写冬天来了作文(精选4篇)
下一篇:景点导游词(精选8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