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作文经典(整理9篇)
时间:2024-12-03
时间:2024-12-03
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愉快早已荡然无存。没有小姑姑的清明节就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疼爱侄女的小姑姑为什么就再也不回来了?
在以前,父亲母亲工作非常忙,都不在我身边陪我。您就陪在孤独的我身边。我的童年因您而美丽、愉快。
透过那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满山的草儿还是那么嫩绿,油菜花盛开了,还有那五颜六色的小野花寂寞地开放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极了。景物依旧,小姑姑您却早已不在了。画面再次重现,蔚蓝的天空下,一个小女孩握着风筝的.线轴,欢快地跑着。那个紧随其后的慈祥妇人不正是小姑姑吗,她的脸色为何这样苍白,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她是舍不得。
画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在妇女那唠唠叨叨的话语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节,清明果,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没有看出小姑姑眼中的忧伤,老妇人是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长着小女孩的愉快。最后就无奈地离开人世。
小姑姑您走了,在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小姑姑您却再也回不来了,而陪我度过的却是那长长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没错,今天是清明节。
今天一大早,奶奶就出门去了,我问她去干嘛?奶奶对我说:“我要去给你外曾祖父扫墓,也就是我爸爸,你在家呆着吧!”我在家里吃过饭,写了一会作业,翻起了手机,手机里有一个热搜主题是“愚人节表白不算啥,清明节表白才是正道。”发一个我喜欢你,对方会发个‘啊’你就说,不好意思,刚才被附体了。
在这一天,我从网上认识了一个朋友,但她家不在郑州,她告诉我,她去扫墓了,墓地里献的菊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阵仗。在家里门口的小孩子都跟着长辈去墓地了,我也去找奶奶了,奶奶在墓前跪着,低声说着什么。我来到墓前叫了奶奶,奶奶叫我跪下,我跪下。她说:“叫外曾祖父,给他说一些小事,让他了解一下你,你出生之前,他就去世了,还没见你一眼。”这一天,我看到了奶奶的另一面,看到了外曾祖父对奶奶的'重要。
今天的天空阴沉沉的,空中落下了丝丝雨水。天气很配合,因为今天我去扫墓了。雨纷纷,欲断魂。是呀,今天是个悲伤的日子,人悲,天悲,节悲。随着丝丝春雨,我来到了乡下的“安息堂”,里面安放着我的`老太太的骨灰。
人们拎着“金元宝”、“银元宝”、假花和纸钱来到这里。我们一家人先进入祠堂,前方是观音菩萨的塑像。我们对着菩萨拜了拜。接着进入右边的门,里面安放着每一家死去的人的骨灰,我老太太的,在东北一个角落里。爸爸踩着凳子,静静地将上一年的旧假花换成刚买的新假花,将老太太包围。虽说是假花,但每一朵都那么美丽,娇艳欲滴。接着,我们朝老太太的骨灰盒恭恭敬敬地拜了拜,便走出祠堂,准备烧纸钱了。
门外,雨似乎变大了,但燃烧着的火焰却不灭。看着铁盆中的纸钱、“金元宝”、“银元宝”慢慢化为灰烬,我不禁抬头望向天空,在心中默默地问道:老太太,你能收到我们烧给你的东西吗?你知道我今天来看你吗?你看得到我吗?铁盆中已全是灰烬,我们又回到祠堂,向着老太太的骨灰盒又是三鞠躬。
雨还在下。我望着天空想道:难道真的有天堂?难道这丝丝雨水是已逝的人们的眼泪?难道他们是因为看到子女而感动而留下了眼泪?……
众所周知,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就在这么一个清明节里,我们去了庄严的烈士纪念碑,祭拜那些为我们流过鲜血的革命战士,这些战士,可能正值青春年华,可能家中还有妻儿父母,甚至还有一大堆等着他的亲人,他们连这些亲人一眼都还没见,就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牺牲了......
天中飘着些毛毛细雨,似乎也被感动了。我走上前,将手中的一束鲜花放在纪念碑前,又庄严地行了个军礼。就在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声稚幼的声音,我回过头一看,旁边一位小朋友在妈妈怀里,摇着手中的`小国旗,断断续续的唱着国歌,我心中不由着一震——连小孩子都能如此喜爱自己的国家,尊敬那些为我们而牺牲的战士,而有些人,甚至贱骂自己的祖国!
想当年,我们中国处于腐败时代,个个国家都欺凌中国,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他们死了,可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总少不了雨。
不管是蒙蒙细雨还是粗犷的阵雨,雨带给我的感觉总是朴素,淡雅的。清明的雨是那么细,那么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好似一大张轻盈透薄的丝织布。
清明的雨,是那么清香。空气中弥漫着刚冲刷过的泥土的清香,让人马上感受到春天的来临。伴着一阵阵的春风和花草香,让人愈发喜爱这雨的气息了。
清明的雨,是那么的柔和。它像山涧里静静流淌的清泉,像云层里透出的一缕微微偏粉的阳光,像母亲的大手,抚摸着世间万物。河流和花草树木经过了雨的冲洗,变得更加干净,柔美了。
清明的雨,是那么朴素。空中飘落的几丝细雨十分不起眼,但又是清明时节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它“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滋润了万物,却默默无闻。
蒙蒙细雨,透露着多少对牺牲了的烈士的思念。我们悼念烈士们,缅怀他们为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付诸的一切行动。雨透过窗户打在我的脸上,我沉思着,对已离去的'壮士和现在的美好生活的思考,我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当思来之不易。
清明的雨,谱写着悲欢离合的乐章,柔和但又沉重。清明的雨,朴素而淡雅,是当今生活幸福美好的体现。
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很丰富,去踏青、包艾饺、祭英烈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包艾饺了。
奶奶拿出一个盆子,拿来一大袋面粉,再把面粉倒入盆里,倒入水。然后奶奶用手揉啊揉,捏啊捏,把水和面粉混合在一起形成了面团。奶奶拿出一点搓圆,压扁,放入咸菜把它包住。
看着奶奶那熟练的动作,我也拿起一点搓圆,压扁,放入咸菜,包了起来。一包我就成功了,我给我的艾饺捏了一个尖尖的发型,我叫它为“爆毛刺猬”。我又包了几个不同发型的艾饺,逗得全家哈哈笑。这时,奶奶把艾饺一同放到高压锅里蒸熟。
十几分钟过去了,奶奶把高压锅里的艾饺拿出来。哇,一开锅盖,艾饺的香气就布满了屋子。我连忙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包艾饺,多有趣!蒸熟吃,真美味,清明节的传统文化真是渊源流传啊!
清明小长假来袭,人们欢笑着叫嚷着讨论着要去哪里玩个痛快!可偏生的这里下了雪,只得憋在家里动弹不得。只得乖乖的写作业,有个时间完成功课,貌似也挺好。
窗外静静的,鹅毛般的大雪轻飘飘的浮在半空,风可见不得它这般,鼓起嘴猛的吹了几下,一时间纷纷扬扬,雪花被刮的.晕头转向,四处漂泊。老天爷起了坏心眼,吧嗒吧嗒下起雨来。雨娃娃夹杂在雪花中间连同它一起从万里高空坠落下来。
雪越下越大,我连忙跑向阳台拍下几张照上传到空间里,并附上文字:清明时节雪纷纷。呵!这也倒是个稀奇事!
老班外出拍了几张照片,发到了班群里,桃花在大片的雪花的挤压下开的异常妖艳夺目,一点没有失去本来的“妖妖”反而更加灿烂了“其华”。
我坐在床边,听着歌,抬头望着窗外飘飘洒洒的漫天雪花。忽然觉得这样也挺好,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学累了,听听歌,喝喝茶,赏赏雪,乐得清静,岁月静好。
清明,一个雪白的惊喜从天而降,洗涤了人们的心灵。
父亲退休那年我考上了学校,兄妹五个就出了我一个大学生.古时候是母以子贵,父亲完全是父以女荣.我能考上学校,父亲功不可没。假期里回矿上,一个同学让我给矿工会办的《工人之声》写篇文章,我就写了一篇《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记退休工人王师傅》,居然给登出来了,那是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当时已招工在矿上上班的.哥哥把报纸拿回家读给父亲听,老父亲知道自己上了报纸,高兴的合不拢嘴.
毕业时家里想让我回矿务局的学校任教,不会在人前说好话的耿直的老父亲又一次为了我放下尊严三番五次去找局长签字,我分到了局里刚筹建的新矿,离家有七八十里。
之后时光飞逝,上班,恋爱,结婚,生子,我不擅厨艺还挑食,身材是一天比一天苗条,每次回家就嚷着:“爸,我想吃你做的饭。”老父亲就巴巴的到厨房赶紧给我做,做完父亲坐在旁边一边抽烟斗一边慈爱的看着我吃.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家吃了只有我们家乡才吃的蒸蒸菜,我一开始听说是这个蒸的时候,觉得很奇怪,很好笑,可后来爸爸还告诉我,蒸蒸菜的蒸字是不定的,它可以读成真蒸菜、真正菜、蒸真菜……,凡是读音和蒸相同或相似的都能成为蒸蒸菜的名字,并且不同的读法表示不同的含义。一听,我就觉得更奇怪了,除了奇怪还感到三分惊讶。
爸爸说他自认为蒸蒸菜的由来是这样的:古时候,人们都很贫穷,很多都没有饭吃,清明这天,他们把捡来的'野菜、蔬菜和吃剩下的米糊和在一起做成了蒸蒸菜。他们吃了之后觉得还挺好吃,就把这种做法传给了后代,所以到现在还有蒸蒸菜这种东西,不过这种东西据我所知只有我们家乡的人会做,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东西?不过现在的做法和以前有些不同:要准备茼蒿、芥菜、小白菜生菜和葱,把这些菜切细切小,然后煮,煮完捞起来,把水沥掉,再把米磨成很小的颗粒,和菜一起拌再蒸,把油放在另外一个锅里熬。菜和米蒸熟了和油一起拌,再放一些调味的东西就好了。
其实我不太喜欢吃,因为味道太淡了。但这种传统我们会一直延续下去,我们用这种方式记住祖先的故事。
上一篇:走近母爱作文整理(6篇)
下一篇:高中理想议论文(整理4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