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研究报告(2篇)
时间:2023-12-06
时间:2023-12-06
作为上海市智慧城市宣传周的压轴活动,本次论坛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之路”为主题,并突出强调“标准、融合、创新、协作、应用”五大关键词。从本次论坛的指导和主办单位阵营,以及参会嘉宾来看,可谓整合了政产学研用等多方资源,也决定了本次论坛的高规格和高价值,并预示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将走出一条诸多环节在统一标准之下,共同参与、协作创新、融合应用的发展道路。
本次论坛精英荟萃,出席会议的有关领导和嘉宾还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建筑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中科院高技术局副局长戴博伟,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戴海波,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嘉骏,上海浦东新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泉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爱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CSST)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涂国身,赛伯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CEO朱敏,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玲玲,以及来自其他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中国电信、华为、浪潮、思科等企业代表共300余人。
在论坛主题演讲环节中,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住建部节能建筑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分别从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政策和试点情况为大会做了报告,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爱平以《紧扣主题、融合发展》为题,分享了浦东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从前沿技术和战略思考的角度提出了智慧新城建设的构想;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CSST)首席战略官曹国辉从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商的角度,报告了CSST建设智慧低碳新城的思考与实践;赛伯乐投资CEO朱敏在报告别谈到了培育围绕智慧城市的创新创业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将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
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副主任顾德道、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李克欣、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殷康等来自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的代表在下午的主题演讲环节,也从各自角度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智慧城市尚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可资借鉴的经验不多,而且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有着浓厚的本土特色,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的探索,迫切需要产学研用等各方协作创新。基于此,为深入推进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协作与完善,在本次论坛上,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战略合作;同时,为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全球合作,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与法国知名高校InstitutMines-Telecom也在本次论坛上签署了智慧城市国际战略合作协议。
为促进政府、研究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入交流,本次论坛还特别设立了圆桌互动环节,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中科院高技术局副局长戴博伟、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软件研究室副主任袁媛、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CSST)研究院院长龚灼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共同探讨了以国际化、行业标准为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产业联盟模式,互动现场气氛热烈,令人受益匪浅。
9月15~16日,国际城市论坛2011年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以“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我国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围绕论坛主题,与会领导和专家分别从科学执政看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城市变革与城市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着力点等方面发表主旨演讲。在第二天的圆桌论坛上,获得2011年度“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城市代表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主题,以化解民怨和顺应民意为主线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积极成果。
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智慧城市重在社会管理的“智慧”
2011年被誉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元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数字)城市的目标,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更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赵长茂在论坛发言中指出,社会管理的前沿性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并推动了产业变革和社会转型。信息网络从一个技术工具正在变成与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科技的前沿性直接投射于社会层面,各种问题直接表现为社会矛盾,并呈现扩大化、关联化、整体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现有的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社会环境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趋严峻。
与会代表认为,智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从根本上优化城市治理模式、优化城市运行机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以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质量,这既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也是推动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在此次年会上,“智慧城市实验室”首次公开亮相。作为我国首家智慧城市发展研究平台,该实验室将通过打造可视化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智能化的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元化的智慧城市共享空间,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化解民怨到顺应民意创新社会管理要抓住本质规律
论坛圆桌会议期间,获得2011年度“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各城市代表阐释了他们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
山东泰安市从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探索系统化的社会管理创新,改变了过去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真正实现了社会管理惠及民利、保障民安。江苏淮安模式改变了传统事后被动处理的维稳工作方式,实现了事前主动预防,完成了对社会稳定问题由粗放式治理到集约式治理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基层基础,源头治理的现代公共治理理念。同时,把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外,还有北京市朝阳区的“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厦门市的“无讼社区”等等。
从建设智慧城市,到体制机制创新,从社会风险评价,到政府公共服务,从加强社会参与,到解民怨顺民意,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实践为我们梳理出未来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路径,那就是无论是决策层面、执行层面、监督层面还是参与层面,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化解民怨走向顺应民意。与会代表认为,民意才是需求,尊重民意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最本质规律。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顺应民意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放在社会管理的首要位置
作为此次论坛的一项重要成果,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推出的国内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城市整体上已进入一个典型的危机频发期,主要表现为五种不稳定因素与九大纠纷极易诱发和放大为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五全两信”问题正成为社会公众关心的焦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安全、生产安全、网络安全成为引发社会矛盾最敏感的“导火索”,而政府失去公信,社会失去诚信又成为隐藏在这些“导火索”背后的“炸药包”。
上一篇:教师节教师感想随笔(3篇)
下一篇:的拔河作文字 拔河(11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