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2023-12-18
时间:2023-12-18
春秋时期多战争,国与国之间的争霸,骨肉之间的相残。《郑伯克段于鄢》就是一个事例。
郑庄公和共叔段为了争夺权力而不顾兄弟关系,进行互相残杀。
郑庄公的确可在“京不度”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行动来遏制叔段这股“恶势力”的发展,但是,身为叔段的哥哥,他一定不愿意惩罚自己的弟弟,甚至形成骨肉相残的局面,所以他一忍再忍,等待自己的弟弟能够自省,然后改过自新。然而,叔段却不懂得自己哥哥的一片苦心、得寸进尺,郑庄公身为一国之君,既然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在叔段“将袭郑”的时候“给他点颜色看看”。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充分地证明了他为权力而不顾一切。他表面上是在爱自己的弟弟,让他扩大管辖范围,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弟弟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对共叔段产生怀疑,对他不满。然后,共叔段就会让为他哥哥没什幺厉害的,就更加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到处招兵买马,到时候可以自己灭了郑庄公,自己称霸。到共叔段起兵袭郑时,他哥就可以以讨伐叛徒的名义去来了共叔段。郑庄公毕竟是一国之君,有一定的兵叔,况且百姓早就对共叔段不满了。因此,郑庄公是在害他弟弟,想把他一网打尽,从此就可以后患无忧了。
后人对郑庄公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评价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分歧,就在于他身为一国之君的同时也是叔段的哥哥。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在《古文观止》第一篇中就有记述,早在春秋战国,王朝内部的权力之争就没有停止过,郑庄公多谋老练,其弟共叔段贪得无厌,尤其是他们的母亲,荒唐到以自己的好恶决定王位的`取舍,不以国家为重,实在是悲哀,在家族内部权力之争中,其母是最没正事的了。现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也是如此啊?如果一把手没有正事,工作摆布混乱,弄的下属互相猜忌,那么这个单位的一把手,也许就离下台不远了。有感郑伯克段于鄢散文
郑庄公在处理与母亲见面时,也很老练,专门挖个地洞,与母亲见面,这样既和母亲见了面,表示了孝心,同时也没违背自己黄泉下与母想见的诺言,真是虚伪老到,看来郑庄公很懂得变通学啊。目前有很多政策是很好的,可一旦落实下去,就产生了变通,最后完全走了样。虚伪啊!
春秋时期多战争,国与国之间的争霸,骨肉之间的相残。《郑伯克段于鄢》就是一个事例。
郑庄公和共叔段为了争夺权力而不顾兄弟关系,进行互相残杀。
郑庄公的确可在“京不度”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行动来遏制叔段这股“恶势力”的发展,但是,身为叔段的哥哥,他一定不愿意惩罚自己的弟弟,甚至形成骨肉相残的局面,所以他一忍再忍,等待自己的弟弟能够自省,然后改过自新。然而,叔段却不懂得自己哥哥的一片苦心、得寸进尺,郑庄公身为一国之君,既然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在叔段“将袭郑”的时候“给他点颜色看看”。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充分地证明了他为权力而不顾一切。他表面上是在爱自己的弟弟,让他扩大管辖范围,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弟弟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对共叔段产生怀疑,对他不满。然后,共叔段就会让为他哥哥没什么厉害的,就更加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到处招兵买马,到时候可以自己灭了郑庄公,自己称霸。到共叔段起兵袭郑时,他哥就可以以讨伐叛徒的名义去来了共叔段。郑庄公毕竟是一国之君,有一定的兵叔,况且百姓早就对共叔段不满了。因此,郑庄公是在害他弟弟,想把他一网打尽,从此就可以后患无忧了。
后人对郑庄公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评价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分歧,就在于他身为一国之君的同时也是叔段的哥哥。
本文出左传,春秋时期多战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兄弟内部的战争,本文主要讲兄弟内部的战争。
我觉得郑伯的人生是复杂的,对他的观点是双面的,下面我就来一一详解。郑伯出生的时候,惊吓到了家人,因为郑伯出生的时候是逆生的,也就是脚先出来,在封建社会,这样出生的人对家庭来说是很有影响的,他们觉得这样的人可能会影响到家族的兴衰。郑伯虽然是长子,但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的家人不喜欢他,偏偏喜欢公叔段,准备立公叔段为太子。于是,战前工作开始了。郑伯帐下一谋士挺身而出,看其何人?此人乃蔡仲也。蔡仲进谏,日:“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郑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顾及兄弟情谊,对公叔段一忍再忍,希望弟弟能自我反省,终有一天回头。郑伯作为兄长在这里显起来是非常关爱弟弟的,但反面观点也出来了。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郑伯的借刀杀人是狠毒的,利用民心把他的弟弟击败。一个成功的军事家,当人们看到他成功的光芒时,就会忘记他背后手段的毒辣。描述一个人要有双面性。郑伯有好的方面可以学习,但也有不足的方面还需要有待改善。
读了《郑伯克段于焉》这篇经典之作,我们不难得出一些观点,首先描述一个人要有两面性,就像郑伯一样。其次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就能名正言顺的干大事,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最后,当一个人获得伟大的成功时,人们就会忘记他背后手段的狠毒。
《郑伯克段于焉》在现代社会上也有很多实用之处,文章最后一段,提及到了“孝”字,正所谓不孝之人,人人得面诛这,哪怕是圣人,也是非常顾忌的。
以上是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文是《左传》中第一篇,记叙了春秋初期郑国郑庄公和同胞兄弟共叔段为争夺君权而钩心斗角,最后发展成军事斗争的历史事件,这是王室内部的一次政治斗争。
说实话,初读这篇文章时,我真的觉得郑庄公是一个特别好的人,特别仁慈的君主,对母亲孝顺,尽量满足母亲的要求,对弟弟一再宽容,忍让。而且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郑庄公之所以会攻打鄢,是出于不得以的原因,是因为叔段不遵守君臣之道,不顾及兄弟之情义,竟然谋反。
我们会把错误全归到叔段身上。尤其是对他说的这两句话十分赞同“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昵,厚将崩”。
殊不知,再次细细品读这篇文章,就会有更大的收获,竟然读出了与先前完全不一样的味道。至此,我才恍然大悟,竟被郑庄公的表面所欺骗,现在就让我们把他脸上的面具揭掉。
其实郑庄公一直想除掉他的弟弟叔段,只不过他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可以名正言顺的时机。一开始他是故意把京给叔段的,有意的顺从母亲姜氏的意愿。给叔段他们一个错觉,让他们放松警惕,从而更加的有恃无恐。
果然叔段中计,“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但是叔段早已利令智混,狂妄愚蠢,他不知道郑庄公早已做好了准备,他一造反,郑庄公就知道并立刻发动军队,而且很轻而易举的就取得了胜利。
不得不承认郑庄公很有政治手腕,他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于是他在给自己攻打叔段找一个完美的借口来掩饰。他让自己处于弱者的地位,从而使自己的战争成为被动的,而且是正义的。
他使民心向着自己,从“京叛大叔段”中也能看出郑庄公得人心,也就是叔段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所以叔段战败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对于郑庄公,主动与母亲和好,我本以为郑庄公是出于对母亲的真挚的爱,虽然他母亲不喜欢自己,甚至偏心弟弟,帮助弟弟加害自己,但他不计前嫌,“母子如初”,谁晓得,他这一举动也只是为自己的政治统治服务的,他把自己母亲也当做一种巩固自己的统治,得民心的工具而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郑庄公是个老谋深算与虚伪狠毒的人。
其实读这篇文章,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姜氏,作为一个母亲,怎么可以如此偏心,即使“庄公寤生”,也不能“遂恶之”而“爱公叔段”甚至“欲立之”。其实,庄公挺可怜的,从小得不到母爱,这对庄公来说,是不公平的。不得不说,叔段之所以会袭郑,跟姜氏有很大的关系,就是因为他偏爱少子并助子为虐。
她其实是害了叔段。这也是姜氏作为母亲的失败与悲哀,她并没有一个母亲应该有的慈祥与善良。
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在这长河中有过或大或小的战役数不胜数。其中也不乏会有首足相残的事情发生在这其中。
在《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中,就详细地记录了一篇关于首足相残的事情。读后我的内心十分震惊。
在这篇文章中,虽然郑庄公是主角,但我对他有很大的意见。当然,他是郑国的君主是贤明。选才能优秀者为官,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他没有尽到一个作为长兄该尽的义务。那就是教育和引导其弟弟共叔段向好的方面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放任和纵容。让我联想到了我的长兄,在儿时会因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而对我进行语言上的告诫。让我不要再有类似的事件。可见,一个长兄或者亲人说的话对我们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从他的性格方面来看,他的性格很沉稳,但又给人一种老谋深算之感。其中在文章中与大臣祭仲讨论关于姜氏与其弟的恶行和欲谋反之事时,在多次的讨论中郑庄公都表现的莫不关心,好像很无奈对这件事。但到后来说了:“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给我一种莫名的恐怖之感。同时看出其虚伪狠毒的一面。这时的他早已内心怕有了主意,并且或许已然是胸有成竹了吧!
从政治远见来说郑庄公,不得不说郑庄公有统治者的那种预判能力和做事有城府以及小心谨慎的处理朝中事物务。并且郑庄公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极富有野心。如文中所表述,今曰:“不义不昵,厚将崩”。以说明他的内心的野心巨大。在面对王位受到动摇,仍“放纵”其弟和姜氏的小动作很长时间。可见,郑庄公的内心有多强大。这也为后来郑国强大奠定了基础。我也由此认识到了一个人要有一颗坚定而强大的内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遇事和郑庄公一样沉着,镇定。可能有所成就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吧!
在这里,我认识到了郑庄公的内心多面性,和性格的多样性。我很敬佩郑庄公的遇事沉着,同时也讨厌他的老谋深算和狠毒。郑庄公这个人在历史长河中被流传是有原因的。我想学习他的优秀品质,沉着、冷静,能用在平时的为人处事方面,对他的坏的一面,弃之。这就是我眼中和内心的想法。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篇4
暑假里我读了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在康熙34年(1694)年吴楚材,吴调侯二人选定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这篇古文通过描写郑庄公阴险狡诈,其母姜氏偏心、溺爱以及其弟共叔段贪得无厌,反映了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斗争和冲突。
读了这篇古文后,我要发表一下几个看法。这件事情的根源在于母亲。由于母亲过份溺爱二儿子共叔段,使他养成骄、奢、淫、佚这种坏习惯,同时也在大儿子郑庄公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当弟弟走上歧路时,做为哥哥的他没有加以指正,做为国君,没有加以惩罚,而是步步为营,挖好陷阱等待弟弟往下跳。当弟弟私心膨胀时,准备占领郑国。郑庄公把弟弟一举击败,使弟弟溃不成军,最终逃离郑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我觉得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做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人们应该遵循这六顺。
读了这篇古文后,我受益匪浅。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也是《古文观止》的第一篇,是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
年轻时看这篇文章,不是很明白,只知道武姜这个当娘的很偏心,郑庄公最后胜利了。现在再来看,有了一些想法。
首先,武姜的确偏心,她自私、偏狭,还贪婪,因为生大儿子时难产,她受了罪,所以就一直不喜欢大儿子,还给大儿子起个“寤生”的名字,屡次请求她的丈夫让得她欢心的小儿子段做太子,好在没有成功。后来又让坐上国君之位的大儿子给小儿子远超规制的京作为封邑。更是在小儿子段要偷袭郑国都城的时候做内应,不顾大儿子的死活。她对国君位置没有决定权,所以她的好恶没有影响到庄公。设想,如果她的丈夫武公是这样的想法,那么郑国的历史必将改写。可见,为政者不得以私情干政,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影响到本职工作,否则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上至国家大事,中及集团公司,小到车间班级等等,都可推及。
共叔段是一个空有野心但是能力不足以支撑其野心的人,从庄公派人讨伐他,京地百姓立马就背叛他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没有令百姓归心的能力,他自认为万全的所有准备都是没有根基的,他唯一的倚仗就是他母亲的偏爱。母亲的偏爱养大了他的野心,却没有培养他学成与野心相匹配的本领,就成了葬送他的根源。可见,一个人能立身的根本还是自己,别人再大的帮助也得在自己立得住的基础上才能起作用。
郑庄公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他放长线,钓大鱼,深谋远虑,坐得住,忍得下,还舍得脸面,并且善于把握时机,性格果断,他具有成功者的许多特质,跟武姜与叔段相比,他的成功是理所应当的。至于后世说他狠毒、没有骨肉亲情,那都是儒家理想化的一种状态。国君之位只有一个,在以命相搏的情况下,他的隐忍与出击也就是应有之举了。何况就是从儒家的观点来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挑衅他的权威,危及他的地位和利益的人做出这样的反击也是应有之义。而且,他对于叔段并没有赶尽杀绝,而只是瓦解了他的势力,把他赶出郑国就罢手。对于母亲,他初时幽禁,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最终也在颍考叔搭了梯子后,“隧而相见”,“遂为母子如初”。最后和母亲的关系虽然充满了虚假的温情,有一种嘲讽的意味,但也“融融泄泄”,和乐无边。
综上所述,做人还是要自强。还有,有多大碗,吃多少饭。
千百年前那些蓬荜生辉的大殿之中,离权力核心最近的皇子间的关系,基本上就是——争斗。而庄公和段这对一奶同胞的兄弟生于此,便注定了将要奔向这既定的宿命。
整篇文章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所写,没有一句褒贬,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鲜明的人物性格却淋漓尽致,让人读完一遍,便有了自己的见解。
庄公自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这是一个复杂而心计深沉的人。
庄公的心思实在教人琢磨不透。对于弟弟段不知满足地不断扩张自己势力的作为,无论大臣们如何规劝,他都毫无动摇,直到最后弟弟的军队整装待发,意欲将王城一举拿下之时才反攻——这样的做法,究竟是对弟弟的疼爱宽容,还是处心积虑?
我想,后者的可能较大。
以庄公之能,能够早先得到段之大军准备攻打的消息,就说明他早已在段的人手中安插了自己的心腹。他看似与世无争,实则将段的一举一动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从未信任过段,又何言疼爱?
庄公利用了段的自私,任由其扩张版图,最终与其致命一击。若段未曾拥有过希望,那失败则不算失败,可眼见成功近在眼前,到头来却只是南柯一梦——刹那间荣华不再,由天堂直坠地狱,由一方龙头化为仓皇逃犯,曾执掌翻覆的一片江山如今却连容身之地都全无,对于一个视权力为毕生所求的人来说,又是何其大的打击!
未曾拥有,便不会真正体味到其乐,然而拥有后又瞬间失去,这样的空与痛又怎能言喻。
所以我想,这或许就是庄公的一场报复——报复姜氏对段的偏爱。
由后文可以看出,“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这说明庄公对母亲的爱是真实而由衷的,所以他很快就后悔了自己的所言。
人类对母亲的爱以及渴求母爱的心,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庄公或许不过是一个想要依赖母亲,获得母亲青睐的孩子,所以母亲对弟弟显而易见的偏爱大大伤害了他,黑暗的种子就此萌发,日益扭曲着他的心灵,终于根深蒂固,成为了铸成这场惊天报复的始作俑者。
一向被宠上了天的段或许永远不会明白,庄公渴求母爱的心,一个孩子渴求母爱的心,有多么可怜,又有多么可怕。
情感的积蓄与爆发,足以摧毁一切。一句“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便能看出姜氏对两个儿子的态度的天壤之别。
正所谓由爱生妒,由妒生恨,被母亲厌恶的痛,与对被母亲宠溺的弟弟的妒随着时间肆意生长,终将归结为一个字——恨。
这几十年积蓄的情感足以湮没理智,于是庄公亲自导演了一出叛戏,将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当大军压境,看似无力回天,实则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命令下达的一刻,他亲手为弟弟创造的幻梦顷刻崩塌,他的报复落下帷幕,可他真的快乐么?
或许将弟弟逐走于他而言是快乐的,因为他从未对弟弟施以衷心,而他也并不明白何为手足之情。但与母亲决裂所带来的,却是莫大空虚。
所以他会被颍考叔的孝心所感染,发自肺腑地道出:“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庄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的孩子。纵然他万人之上,母亲依然为弟弟处处着想;纵然他城府深藏,他也无法谋来母慈子孝的美好幻想。
常言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若不是姜氏的偏爱,或许,就没有后来亲兄弟兵戎相见的悲哀场面。
被爱,是一件何其有幸的事。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就算失败,也有所依赖、有所慰籍;就算被全世界背叛,也会有人站在背后,给予支持、给予信任。我们拥有爱,便拥有了一个莫大的避风港,为我们遮风避雨,为我们指引方向。
庄公性格上的扭曲与偏执自幼形成,他渴求母爱,却不明白自己得不到母爱的原因,其实并不全在弟弟身上。爱本来是很美好的东西,但物极必反,当爱与被爱严重失衡,必定会招致一场空前的灾难。
所以,在我们理所当然地接纳着爱时,我们也要去爱,爱是双方的,因此付出它的同时,我们也能得到它。
庄公之孤独,在于他纵然群臣环绕、美女搭肩,也无一人给予他真爱。而对于我们来说,即使孤军奋战,只要还有所爱之人,只要还有爱着我们的人,我们就拥有了拼搏的意义,就拥有了永不磨灭的信念。
只要有爱相牵,人与人间便维系着永不会断的羁绊,就算相隔两地,有爱相伴,有所信念,一如并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