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认识(6篇)
时间:2024-02-02
时间:2024-02-02
【关键词】免疫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实践教学
一、基本知识点的组织
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及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通过体液传送(血液和淋巴循环)到全身并由全身不同部位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接成网络系统。
1、免疫器官。包括淋巴器官,课程标准主要要求的是骨髓和胸腺的免疫功能的了解;骨髓,是哺乳动物的造血和免疫器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是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群的起始细胞,骨髓也是人类和哺乳动物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通过切除新生小鼠的胸腺实验,其成年后外周和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显著减少,不能排斥异体移植皮肤,对抗体生成反应也有很严重的影响;若小鼠出生1周后摘除胸腺,则不易发生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的表现,这是因为出生前后大量成熟的T淋巴细胞从胸腺迁移到外周免疫器官,建立了一定的细胞免疫功能;周围免疫器官,主要包括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和淋巴管,以及皮肤和内脏器官粘膜等,这些都具有着一定的免疫功能。
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种类很多,高中课程标准主要了解抗原呈递细胞和淋巴细胞。
其中抗原细胞主要有:外周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分布在皮肤和其他器官中的树突细胞,这些细胞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把抗原呈递给T细胞,所以成为抗原递呈细胞。淋巴细胞主要有:T细胞、B细胞、NK细胞。T细胞和B细胞是最主要的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顾名思义,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免疫应答反应,就可以作用于靶细胞。
3、免疫分子。主要包括抗体、补体和各种细胞因子。其中抗体是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的重要产物,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效应B淋巴细胞,同时产生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其通过体液传送存在于体液之中,主要存在于血清中,通常将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称为体液免疫。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活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能协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的免疫溶菌、溶血作用,细胞因子是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介质,主要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分泌,具有高活性和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
4、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近代免疫概念是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的功能,是机体具有保护自己免受其他物质损害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功能主要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高中生物课标则主要学习关于免疫防御的内容,也就是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侵袭和防止感染疾病,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二、明确表述教学目标
“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学习目标,“概述”要求学习者能够在学习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理解水平。“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主要是“事实性知识”,“维持稳态的作用”则属于“原理性知识”,“事实性知识”需要记忆,“原理性知识”需要学习者在理解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因此,“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作用”的学习目标可以细化为: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三个层次上举例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说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来源、成熟部位以及参与的主要免疫过程;举例说出免疫系统的防御、监视、清除功能;概述免疫系统实现免疫防御的三道防线;说出抗原的特点和抗体的来源、本质和作用等;概述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大体过程,两种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举例说出人体的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
三、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组织
“人体免疫调节”可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内容是免疫概念和免疫系统组成,重点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免疫功能;第二课时是免疫防御功能,重点是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第三课时是免疫异常及艾滋病的预防。
1、“免疫系统的组成”的教学,从学生已经知道的简单的免疫学知识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如从人体对疾病防御入手,引导学生剖析“免疫”概念的内涵,让学生领悟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免疫系统的防御、监视、清除等功能,以此激励学习者探求免疫学奥秘的兴趣。
可以从免疫器官的认知着手,在认识各种免疫器官的同时,研究个器官间的关联,并要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错误的难免的,而在学习中纠正学习错误,才能最终达到科学学习的目标)。教学中,可以从骨髓和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开始,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淋巴干细胞,淋巴干细胞发育为各种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一部分直接在骨髓中成熟,就是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随血流进入胸腺,并发育成熟为T细胞。当然,免疫细胞种类繁多,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熟悉,从免疫细胞的主要类型开始,逐渐掌握全部类型的免疫细胞并掌握整个免疫调节过程,体现学习中循序渐进的特点。
【关键词】基层医院;自身抗体;风湿免疫疾病
昆明市官渡区中医骨科医院为一所基层医院,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为医院有骨科诊疗的传统优势,在覆盖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阿拉街道办事处近10万人口的基本医疗服务过程中,每年骨科疾病的就诊量4000余人次,而其中一部分以腰腿痛为主述来就诊的患者当中,有很多患者通过HLD-B27,ANA,ENA检测后发现不是简单地骨科问题而是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疾病,因此本文通过对风湿免疫自身抗体的重新认识,提示作为基层医生,只要认识到自身抗体检测的重要性,就有可能将风湿免疫疾病筛查出来,提高疾病的正确诊断率。
1正确认识
1.1认识盲区在基层由于医生对风湿免疫疾病的不够重视,再加上检测手段有限,使得其认识不到位。不少非专科医生对风湿免疫病的认识存在误差,据统计有70%~80%的患者长期得不到及时、有效、正确的治疗,有的患者因误诊误治而导致残废、瘫痪甚至死亡。普及风湿免疫病诊治知识、最大限度提高风湿免疫病患者专科就诊率,是风湿免疫专科发展建设的重要方向和艰巨任务。[1]
1.2加强检验手段重新认识风湿免疫疾病:作为基层医院,本院采取委托检验的方式,每一位可疑患者的血样均通过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昆明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来完成,以提高其准确性、客观性。从2011~2013年因为腰腿痛、不明原因发热、关节疼痛、肌无力等症状送检的478份样本中最终呈现阳性的有324份,随后患者转诊上级医院符合287份,符合率在74.7%,极大提高了基层医生在就诊患者中的口碑,同时也减少了误诊率,提高了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筛查率。
2检测手段的再认识
2.1识辨自身抗体检测的重要性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组织成分的抗体,其相应的抗体有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磷脂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线粒体抗体等。目前临床应用检测自身抗体的主要免疫学实验技术种类有:间接免疫荧光法(IIF)、酶免疫测定法(EIA)、颗粒凝集法(PA)、免疫双扩散法(ID)、免疫电泳(IEP)、放射免疫检验(R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2.2增加检测手段基层医生往往需要首先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可以筛查出一些风湿免疫疾病的。如骨关节炎患者症状: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骨关节炎的关节以膝、髋关节较为常见。关节疼痛的特点为:早期为轻至中度间歇性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以缓解。再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往往会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出现间断的疼痛和(或)发僵,晨起时僵硬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夜间疼痛加重,翻身困难。以后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和发僵。不对称的下肢大关节炎或单关节炎,其中以膝、髋、踝和肩关节常见。以及肌腱末端炎、臀部或髋关节痛、结膜炎、骶髂关节和椎旁肌肉压痛阳性,脊柱某个方向运动受限。以及胸廓扩展范围缩小及颈椎后突等[2]。同时结合风湿免疫检测技术来做出诊断。但是不同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差别,自身抗体的检测常常因为其存在精细复杂的免疫化学反应而出现交叉反应,少部分正常人可存在低滴度的自身抗体,故不能仅凭某一种自身抗体的存在而诊断为某一特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同分析任何检测结果一样,自身抗体的阳性或阴性不是诊断的唯一条件,必须分析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并密切结合临床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3]。
3了解抗核抗体(autoantibodytonuclearantigen,ANA)
3.1定义早期ANA的定义为抗细胞核内成分的抗体,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应用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抗核抗体所针对的抗原不再局限于核内成分,而是细胞内所有成分的抗体。有DNA、RNA、碱性组蛋白、非组蛋白、磷脂及各种蛋白酶等复杂的化学组成的更广泛的抗原成分,这些物质除细胞核内,在细胞器及细胞浆中也普遍存在,目前已被认识的ANA的靶抗原就有30多种,检测相应抗体的结果构成了抗核抗体谱(ANAs)。
3.2ANA的临床指向在许多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SSc)、干燥综合征(SS)、类风湿关节炎(RA)等均可阳性,因此是诊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筛选抗体,是SLE诊断的必须指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SLE患者也可出现ANA阴性,可能原因是:①大量蛋白尿引起的低蛋白血症。②静脉穿刺时溶血,使白细胞抗原与抗体结合。③循环抗体过量,前带现象。④技术操作问题。⑤实验方法的敏感性低。⑥免疫抑制剂治疗后[4]。如若与抗ds-DNA、抗Sm抗体同时存在,则发生狼疮性肾炎的可能性较大[5]。抗u3RNP抗体常与系统性硬化相关,且常伴有原发性肺动脉高压、骨骼肌和小肠受累[6]。抗Scl-70抗体似与心、肾受累无关[7]。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胆管炎患者血清中也可有抗着丝点抗体阳性[8]。作为基层医院的医师如何有效与检测室沟通读懂以上各项指标,对于基层临床筛查风湿免疫疾病是非常有用的。
4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ilcytoplasmicantibodies,ANCA)
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级政府部门意识到加强畜牧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相继出台一些惠农的政策,特别是对养殖扶持力度在逐年加大,我们可喜地看到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对畜牧防治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以预防为主的动物防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自己的一点工作体会,就目前农村畜牧防疫工作提出一些思考,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1农村防疫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对防疫工作重视和支持不够,对其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基层政府及其人员对动物防疫认识不足,“政府保密度”,停留在文件上,其结果让业务部门唱独角戏,孤军作战,使强制免疫流于形式,对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中的机构设置、核定编制、财政投入等支持不够;对重大动物疫情采取仅能解一时之急的应急式、突击式解决措施等,疫情转缓或过后又无人过问。
1.2养殖户对动物防疫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
养殖方式规模小,管理粗放。动物防疫人员在实施动物免疫时存在着工作量大、面广,养殖者对防疫工作不支持!不配合甚至阻挠,免疫密度难以提高。我国的动物疫情处于封闭和保密状态,社会对动物防疫的认识处于一个较为低下的层面,认为打防疫针是为了向养殖户收取费用。养殖观念受家庭经济和传统思维的影响,认为畜禽养殖仅仅是副业,发生疫病对养殖者个体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这使养殖者不重视疫病防范,基础免疫(特别是禽流感、鸡新城疫的免疫)等技术措施难以实施,随意抛弃病死畜禽和宰杀食用病死畜禽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动物疫病整体防控。
1.3法制观念淡漠
认为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打不打防疫针!畜禽病死了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权干涉。防疫人员在走村串户实施免疫时,不得不花上足够的时间去说服养殖者接受免疫。
1.4投入不足,防疫经费、报酬得不到保障
税费改革后,防疫费收缴难度更大,基层防疫员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经济报酬反差大。导致防疫工作无法到位,免疫质量和密度得不到保障,从而挫伤了群众自觉参加防疫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在增加投人,但远远不能满足防控工作的需要,平均用于免疫死亡的补贴仅为40元/头,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特别是牛、猪的扑杀或免疫死亡补贴明显低于市场价值,农民群众反应强烈。同时经费不足也导致难以正常开展疫病监测、检验、诊断等工作。
1.5防疫水平低、手段落后
常规的免疫注射、牲畜的存栏、出栏摸底和疫情报告都需要防疫员来完成,疫苗在运输和贮运过程中难免失效;站里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只有3人,初级的7人,微小规模的兽医诊疗队伍,医疗器械、设备又简陋,器械消毒敷衍了事,难以满足日趋庞大的养殖业发展需求,群众的牲畜有病寻医难、治愈难,因此群众对基层兽医和免疫工作产生了不信任感,严重影响防疫工作的开展;基层检疫工作仅凭肉眼检疫,难以保证动物疫病不通过流通渠道传播;城乡信息联网体系缺乏疫病的防治信息和技术不能及时传达,动物疫病防制体系亚待现代化。
2农村防疫工作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2.1健全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应注重可操作性和强制性,对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和管理相对人的法律责任应更加细化,使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2严格责任追究制
将防疫目标层层落实到人,加强免疫监督机制,确保基础免疫扎实有效。
2.2.1实行多层次目标责任制
将“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规定落到实处,而且要加强检查监督,切实履行政府的领导、宣传、组织职责。
2.2.2实行兽医责任制
实行分片联系责任制,县到镇、镇到村(场片),严格技术要求、目标任务、工作纪律、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2.3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查标准
免疫密度根据动物标识、免疫档案、调查养殖者、疫苗领用量等进行综合评定。免疫质量以血清学检测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2.3加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2.3.1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网络,设立村级防疫室,主要承担每年春秋两次普免和新出栏畜禽的补免、防疫档案的建立、动物标识的配戴、大面积畜禽圈舍消毒、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监督、疫情观察等公益性工作。密切与养殖户的联系,利于补免工作的开展,利于动物疫情的及早发现,利于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公共财政实行按村建制大小、畜禽饲养量多少按月定额补助,并建立养老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3.2加强乡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讲座,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动物防疫队伍,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
2.3.3增加防疫设备的配备和更新,延伸防疫设备到村防疫室,彻底杜绝使用无效苗的现象。
2.3.4加强对农村养殖者的科技普及力度,改变传统养殖陋习,并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约定家禽实行笼养。逐步形成养殖户支持防疫!配合防疫!主动防疫的局面。
2.3.5落实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
2.4积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
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其目的是促进畜牧业发展和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又是一项行政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技术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新机制,特别是作为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性措施的免疫,更应注重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强,强化防疫监督执法,确保免疫落到实处,以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结束语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23-01
医学免疫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枯燥难懂,使初学者普遍感到难以接受。特别对于专科生而言,他们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觉能力差,普遍反应免疫学课程枯燥无味致使其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学习本门课程。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成为广大师生共同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现谈谈课堂上如何讲授好免疫学理论课的一些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联系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相对不高,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高中学习文科的学生,因此在初学免疫时就有畏难情绪。如何让学生克服这种想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非常重要。免疫学第一堂课部分内容要讲到免疫学的发展史,可以重点讲解免疫学发展历程上一些典型、有趣的例子,例如天花病毒的消灭过程,牛痘种植的渊源,如此便可减少免疫学的陌生感。然后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列举一些生活的实例来介绍免疫现象,把机体的免疫系统比喻成一个军队,正是这个军队来保护我们机体不受外敌即细菌、病毒等来犯。
二、系统教学法
系统教学法主要是让知识连贯,把知识点进行归纳。免疫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如果不系统归纳,忽略相互间的联系,泛泛来讲,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会使知识显得单调、不成系统、支离破碎,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在进行系统讲解的同时为提高教学效果,还应充分利用多种直观式教学方法,例如运用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挂图式直观教学是采用实物为教具,真实、客观,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CAI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图文声茂,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这些都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列表比较法
免疫学内容知识点零散而多,很多内容之间可以对比学习,对于十分重要的内容仍然需要记忆。这时可以采取一定列表比对方法帮助掌握内容并加强记忆。如,机体的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这两种免疫应答方式首先学生应掌握它们的免疫组分,涉及到不同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这时就可以采取列表的方法,对不同参与细胞、参与分子、作用时相、识别受体、识别特点、作用特点以及维持时间等七个方面进行展示。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对机体免疫应答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其科研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性也有很大的益处。
四、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首先围绕一个临床问题展开,然后以小组研究讨论会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目前,鉴于实际条件的不同,PBL发展出很多模式,如MPBL教学方法,CBL教学方法等。PBL可以跟传统教学法、C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效果甚好。如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对一些疾病缺少形象的概念,采用PBL和CBL教学法有机结合,可以克服学生进入临床后对疾病的发展变化手足无措,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种记忆方法的应用
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记忆,但这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虽然在免疫学学习中有一些需要强记的内容,但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前后联系的内容需要更多的是思考。像CD4+和CD8+细胞与MHCII和MHCI的结合,为避免学生混淆记错,可以采用CD4+×MHCII=8=CD8+×MHCI这种便捷记忆法。
六、比喻教学法
免疫学内容抽象难懂,如何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讲解清楚,使学生理解透,运用形象贴切的比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高效提高教学效果。如,可以把该课程的骨髓、胸腺这些中枢免疫器官比喻成一个部级别的公安部门,淋巴结、脾脏和一些黏膜性免疫结构这些外周免疫器官比喻成各地公安局,各种免疫细胞比喻成一个个的公安人员。免疫系统就像担负着保卫、防御的神圣使命的国家公安系统。生命的安危与这个系统的健全与否息息相关。因为抓住了相似点,选择了恰当的比喻体,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免疫学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本文阐述了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一、牲畜病防治工作认真落实了“五强制两强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狠抓了两次强制免疫大会战工作。根据省防五指挥部的安排和部署,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牲畜口蹄疫强制免疫大会战。集中对猪、牛、羊实施口蹄疫强制免疫接种,全区出动130人,其中兽医65人,防疫员65人,对猪、牛、羊进行免疫接种,共免疫牛14343头,羊43351只,猪34578头。除仔、弱、孕、病畜外免疫率达100%。为了搞好强制免疫工作,在4月18日地区召开了由县、区畜牧局主管副局长(兽医站长)参加的县、区防五会议。会上按省2010年牲畜口蹄疫强制免疫大会战实施方案安排部署了我区强制免疫工作。地防指强调了强制免疫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一定要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搞好。要落实好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和指标,逐级分片包干确保免疫质量和免疫密度要加强领导、确保强制免疫工作的顺利实施,并要求各县、区必须做到:
1、充分认识强制免疫工作的重要性,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本次工作。
2、明确责任,确保疫苗接种质量,免疫密度达100%,做到“乡不漏一村,村不漏一户,户不漏一畜”。
3、认真准备做好疫苗接收发放工作。疫苗的运输、保管、使用一定要在冷链中循环。
4、按省要求实行免疫标识制度,对免疫接种的牲畜实行一畜一证一标识并登记造册。
5、加强监督检查,派人到基层指导实施强制免疫,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地区防五办和各县区防五办签订了责任状,责任状明确了强制免疫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责任。全区各地成立了会战领导小组,制定了会战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部署、一级对一级负责完成这项工作。塔河、漠河、呼玛、加区等地,召开了强制免疫紧急动员大会,并对强制免疫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为确保免疫质量各县、区畜牧总站对乡镇兽医进行了认真的培训,要求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注射,确保免疫接种工作安全有效。在整个免疫注射工作中,各县区都强调了必须严格执行牲畜口蹄疫免疫证制度,做到一畜一证一标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冷链运输、保管、使用疫苗,确保免疫接种的安全,并认真向畜主交待注意事项,以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由于各地坚决贯彻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通过强制免疫,保护易感动物群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加大了疫情监测力度,保证了免疫效果,目前我区没有牲畜病的发生。
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1、加大力度,抓好基础免疫工作。我区的动物防疫工作,首先抓队伍的建设,巩固和进一步完善了三级防疫网。为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呼玛县、塔河县已将乡镇兽医站三权上收,加区在白桦、加北两乡各村均配备了专职防疫人员。防疫工作中,加大了动物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养殖户进一步地认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加强了防疫工作的领导,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成立了领导机构,使动物防疫工作能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狠抓了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掌握了防疫灭病的最新技术,使畜禽防疫工作达到了规范化、科学化。全区共培训防疫人员138人次。春季防疫工作,是全年动物防疫的重中之重,全区都将此项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为了保证工作的按时开展,地区站和各县、区、局兽医站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购入防疫用的疫苗、器械、药品等,并及时下发到各县、区、局、乡镇、林场和村屯,抢前抓早地安排好春秋防疫工作,保障了春防疫的时间和质量。,以确保免疫效果。疫苗管理上按农业部2号令的要求,由各级兽医卫生防疫站统一采购、统一供苗。结合兽药药政检查,对全区兽药经营企业(个体)进行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共检查兽药经营企业(个体)22个次。主要疫病常规免疫情况为:猪瘟免疫67337头,免疫率97%;猪丹毒免疫67337头,免疫率为97.5%;口服肺疫苗65016头,服苗率94%;接种鸡新城疫I系疫苗536239只,免疫率97%;雏鸡L系免疫接种221368羽份,免疫率99%;鸡马立克氏病接种157000只。
2、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寄生虫的防治,以牛羊肝片吸虫病、畜禽线虫、蝇蛆、螨虫为重点进行药物驱虫。在4—5月集中对畜禽进行了驱虫,牛、羊、猪的驱虫率达85%以上,马、禽类的驱虫率达60%以上。
摘要医学免疫学是与临床和应用结合紧密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务必学习和掌握一门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工科院校因为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对医学免疫学内容的选择和讲授必须符合自身院校的特点。本文从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两方面来探讨在工科院校如何进行医学免疫学的教授和学习。
关键词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免疫学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与免疫学基础理论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变的一门过渡课程。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及其向医学免疫学的不断渗透,也使后者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方法上不断得到改进、发展和完善,这给医学免疫学的的讲授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尤其是工科院校由于任务重、课时少等现实特点,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不断更新的医学免疫学知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是作者对工科院校医学免疫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一点初步思考。
一、课程设置
(一)确立教学目标。在工科院校,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与免疫相关的问题。通过学习,主要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人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②掌握机体免疫应答的种类、过程和特点;③了解一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爱滋病、自身免疫病等。④了解免疫学防治的相关知识;⑤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免疫学技术,熟悉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根据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医学免疫学本身的发展特点确定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①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等内容;②临床免疫:变态反应、肿瘤免疫、移植免疫、艾滋病等内容;③免疫学防治;④免疫技术。
(三)重视实验课开设。实验课的开设是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优良科研作风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验证所学习的基础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开发创新意识,培植学生创新能力。目前,一些工科院校由于课程设置将医学免疫学定为选修课、实验条件较差等原因限制了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开设,这需要工科院校主管领导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开设实验课,重新设置课程类别和实验内容,优化实验资源,唯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培养新世纪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比如免疫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T细胞表面的CD2和绵羊红细胞结合、免疫技术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切片的制作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知识讲授后马上接着开设免疫细胞形态学观察、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玫瑰花环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的制作等实验,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验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意识。
二、教学改革
(一)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优化组织选择。工科院校学制为四年,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多,理论的教学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又不断地深化和丰富。工科院校学生学习具有课程重、授课时间短等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校内学习阶段让学生掌握大量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新观点、新知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讲课之前认真组织安排授课内容,精心选择授课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并领会、记忆丰富的理论知识。①授课内容的组织:根据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的基本框架可以将医学免疫学分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临床免疫和免疫技术等六大模块。前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是后一模块知识内容的基础和铺垫,理解和熟悉前一模块内容可以易化对后一模块内容的学习和记忆,按照如此顺序依次进行讲授,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此外,还有医学免疫学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最新进展与以上六个内容的模块没有冲突之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完善着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理论知识;②授课方式的选择:授课方式的选择也就是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课堂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易混点等来选择讲授、自学、讨论、见习、实验操作、电化教育等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最大化的理解吸收课堂知识,如对最新研究进展的讲授可以和与此有关的理论知识穿插进行。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产生猜想,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二)加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联系。医学免疫学是医学基础学科更是一门临床学科,至少也是基础和临床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过渡学科。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等多方面原因,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大大增高,特别是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在对各种免疫性疾病讲授过程中,通过电化教学手段以影视的方式将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过程完完全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这些免疫病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还要深入到理论层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与市内医院联系,带领学生到一些相关科室特别是免疫科亲自接触一些免疫病患者,观察他们的临床表现,了解诊断过程。通过电教和临床实习的结合,使学生达到对一些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学生除了对一些临床常见病例有浓厚的兴趣外,还格外关注免疫学技术在一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免疫学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学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灵感,使他们能把这些意识和灵感带到即将或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之中[2]。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科研领域中经常用到的免疫学技术外,还要联系相关企业带领学生下厂参观、实习。实践证明,加强与临床和企业的结合很受学生欢迎,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学术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医学免疫学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展它的深度和广度,生命科学的每一步进展都补充和完善着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了解和熟悉这些新的知识更新点,但工科院校由于课时少,如医学免疫学的课时一般都在30节左右,授课内容多等这些特点使授课老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过多地给学生传授这些新的进展情况,这样容易造成学习的知识和一些实践的脱节,因此,通过以下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知识的脱节。①鼓励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选择合适时间,学校鼓励任课教师或邀请一些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一方面任课教师根据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给学生进行补充和传授;另一方面,和本领域的专家近距离接触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动态;②组建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组建“自身免疫病研究兴趣小组”、“单克隆抗体制作研究小组”或:“疫苗制作研究小组”,有专职教师带领,定期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有关医学免疫学的活动,如医学免疫学知识竞赛活动、自身免疫病的调查和分析、参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改进和完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试卷测试,成绩的评价要整体上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决定成绩的高低不能不能仅凭试卷考试,可以通过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动手操作、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将各项成绩加权后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可以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论
医学免疫学不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与临床和应用结合紧密的学科,这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迅速,作为任课教师不能只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相关技术的传授,也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解而忽略最新研究进展的传递,因此,任课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医学免疫学培养目标和讲授内容的改变,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和重视实验课的开设,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即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验能力的新型生物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勇敢演讲稿
下一篇:工业互联网的意义范例(12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