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康复调理方法范例(12篇)
时间:2024-02-22
时间:2024-02-22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5(b)-0182-03
Applicationofcontinuousnursinginpatientsafteroperationwith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
LAIPin-yingGUYanLIYan-qunLIANGYan-qiong
DepartmentofNeurosurgery,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ZhaoqinginGuangdongProvince,Zhaoqing52606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pplicationofcontinuousnursinginpatientsafteroperationwith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Methods90casesofpatientsdiagnosedwith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4toJanuary2016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with45casesineachgroup.Allthepatientsweregiventhesametreatmentmethodinhospital,the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continuousnursingintervention,whilethecontrolgroupweregivennonursingintervention.Thehealthbehavior,thebloodpressure,therateofrebleedingwerecomparedbetweentwogroups.ResultsThescoresofallindexesofhealthbehavior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fternursing,thelevelsofbloodpressure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low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thescoreofMBIintheobservationwas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Continuousnursing;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
脑出血为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症,该病作为高血压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该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伤残率均较高,给患者的健康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1]。脑出血一旦发病,将很难控制且病情发展迅速,临床通常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会出现程度不一的意识障碍、偏瘫等后遗症。故术后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肢体的康复,还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压,降低再出血的风险[2-3]。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关于脑出血患者术后延续护理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而护理工作在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延续性护理在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x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以上所有患者均已高血压脑出血,且经过治疗出院时意识均为清醒状态。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40~89岁,平均(59.7±5.1)岁;高血压病史2~35年,平均(12.7±2.9)年;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5例,脑叶12例,丘脑18例;平均出血量(52.4±10.4)ml。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41~87岁,平均(57.7±9.9)岁;高血压病史2~33年,平均(13.3±2.2)年;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6例,脑叶14例,丘脑15例;平均出血量(53.3±9.9)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经同一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或锥颅穿刺外引流术,两组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相同,出院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出院指导,包括饮食、药物、运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为患者进行讲解指导,出院后不进行护理。观察组出院后给予延续性护理,本科室护理人员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收集患者的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码、QQ、微信等,向患者发放高血压健康教育手册,15d进行一次电话随访,进行病友座谈会1次/月,交流出院后康复过程遇到的问题。延续护理内容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的高危因素及良好地控制血压的重要意义。不良生活方式需要改正,如吸烟、饮酒以及饮食不合理等问题,告知患者戒烟戒酒,合理饮食,生活要有规律,并且定期进行血压的检测,对于体重超标的患者,与患者沟通选择合适的减肥方式,适当减轻体重。②康复训练:调查了解患者康复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洗手、洗脸、进食以及穿衣等活动,各个训练要分步骤循序渐进的展开,对于有后遗症的患者,要帮助其进行合理的情绪疗法,培养患者正常的社会功能,给予患者信心面对生活。③用药指导:在保持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向患者重点强调规范、长期、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意义,并告知患者家属,将患者所用药物分盒放置,根据血压变化规律给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④心理指导: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是导致血压波动再出血的重要因素,告知患者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在沟通过程中教会患者一些放松情绪的方法,例如肌肉放松、向外倾诉、情绪转移等调节心理的方法。在整个延续性护理过程中,注重患者家属的重要性,鼓励其对患者进行协同护理,监督患者的康复训练进程,对其心理状态及时进行评估。两组随访时间均为1年。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健康行为的比较:结合相关文献,制定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健康行为调查问卷,包含疾病知识、饮食、药物、心理、症状、自我监测、运动、预防复发以及定期复查9个方面内容。每个内容包含若干小题,每个小题分为依从性好、大部分依从和大部分不依从,各项分别记为3、2、1分,采用百分制。②两组患者血压情况的比较:清晨起床后8:00测定,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5min,取平均值。③两组患者生活能力的比较: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odifiedBarthelIndex,MBI)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能力越好。④再出血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行为的比较
观察组健康行为各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血压、生活能力以及再出血率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水平、MBI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多发于脑内或者脑膜下,由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约占总发病率的40%。高血压脑出血起病危急,临床上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3-4]。不过手术治疗虽可以降低颅内压控制病情,但是对该病的病理及患者的生理基础无法改变,术后再出血的风险仍然存在,危及患者的健康安全[5]。根据相关文献的报道[6-7],导致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主要原因如下。①自身原因:患者的年龄较大、患病时间较长、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高血脂等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②生活原因:患者的生活不健康,经常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或者疲劳过度及脾气暴躁等原因引起血压的波动,会增加术后再出血的概率[8-9]。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一旦发生再出血则其病死率极高,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来防止患者术后再出血对患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0-11]。该病患者在术后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康复过程,而在患者出院后是否遵从医嘱进行康复锻炼和生活,对患者出现再出血具有较大的影响[12-13]。延续性护理重点关注对出院后患者的持续随访,并进行一定的干预与指导,对于帮助患者解决院外遇到各项健康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管理、药物管理、预防复发、定期复查等健康行为方面,观察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将延续性护理应用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助于患者在出院后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更加有助于血压的控制,减少再出血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小卉.延续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再出血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4-6.
[2]王冠,郑姣琳.前瞻性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病人早期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2):223-225.
[3]代建萍,陈玉娇,王丽香.预见性护理在预防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便秘中的效果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6):2370-2372.
[4]张建荣,李燕,张金秀,等.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实施及对生活能力的影响[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5,26(1):37-40.
[5]叶惠,李旭.综合护理干预在围术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26(20):3113-3114.
[6]肖艾军.优质护理理念在提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术期综合护理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6):77-79.
[7]王力伟,李学良,湛金梅,等.早期康复指导在高血压脑出血运动障碍患者护理中的评价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120-122.
[8]沈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U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21(6):366-367.
[9]刘俊俐,苏晓梅,周灵静.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整体护理效果[J].西部医学,2016,28(6):878-880.
[10]卓礼霞,赵展,黄敏华,等.护理干预预防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5,36(15):2444-2446.
[11]钟凤,骆立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延续护理干预效果的研究[J].浙江医学,2016,38(12):1031-1032.
[12]陈静,吴楠,戚晓秦.综合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56-59.
[13]王天舒,谢玉环,相艳艳,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介入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6,20(9):1797-1800.
[14]李萍.健康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11):1040-1042.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神经行为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6-1258-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窒息缺氧引起脑缺氧性损伤,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围产儿脑损伤死亡率有了明显下降,要努力达到“无后遗症生存”,最大限度挖掘大脑潜能,开发智力,促进代偿性康复,减少伤残和智力低下成为儿科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探讨早期干预对HIE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改善其预后,现将HIE患儿进行早期、综合干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辖区2001~2003年出生后48h住院的HIE患儿4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6年杭州会议修订的HIE的诊断及临床、CT分度标准[1]为中重度的足月适龄儿,其中男30例,女18例,随机分成干预组26例,对照组22例(常规治疗组);两组在生活环境、家庭经济、文化背景方面相当。
1.2方法
1.2.1加强围产医疗全部病例患儿入院后均给予系统规范地“3项支持治疗和3项对症处理”,恢复期使用脑代谢激活剂(脑活素)治疗2~3个疗程。
1.2.2干预治疗干预组对进入恢复期患儿即开始干预,尽早母婴同室,坚持行新生儿抚触,根据小儿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会行为能力发育等方面制定早期干预计划和内容;参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新生儿期后的干预――教学训练”制定干预措施,给每个家长印发新生儿期后的教学训练资料,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根据每个月龄发育标准教会家长如何进行婴儿运动、语言、认知和个人社会能力的训练,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和前庭运动的剌激训练;在新生儿期主要是对感觉的剌激、环境变更的剌激,在婴幼儿期为育儿剌激和玩耍综合干预治疗,以家庭训练为主,对有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和反射异常、出现异常运动患儿则进行物理康复治疗。由康复师采用以Bobath法为主的功能训练,并将方法交给家长,以便家中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一般的指导。
1.2.3定期随访由专人负责,随访月龄干预组为3月、6月、12月、18月,对照组为6月、12月。发现异常者,每1个月随访1次。
1.3评价方法
①新生儿期采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法测查,以便早期发现行为神经异常儿,评分>35分为正常,<35分为异常。②婴幼儿期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查精神运动发育商(DQ)(中国标准化)测试法分别对3岁以内小儿运动、应物、言语、应人四个能区进行评价(其中DQ>80为正常,70~79为可疑、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在环境因素(性别、父母文化背景、家庭居住条件、经济状况)和生物学评价(临床分度、CT分度及14dNBNA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P均>0.05);6和12个月时体重、身高、头围无显著差异(P均>0.05)。
2.2发育商评估
干预组各月龄DQ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3预后比较
干预组后遗症发生率为7.7%,脑瘫1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康复率为92.3%;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为27.2%,脑瘫2例,精神发育迟滞2例,癫痫1例,康复率为72.7%,干预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患儿最大危害是智残、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显得十分重要。
大量研究证实了0~2岁是大脑发育最迅速和代偿能力最强的时期,早期开始感知剌激和动作训练可促进脑结构和功能的代偿,富有剌激的环境对脑有积极而有利的影响,因为未成熟脑可塑能力最强,虽然由于有害因素的影响,神经细胞生理学死亡增多,但脑的某些区域甚至在出生后还能再生新的神经细胞,在某些情况下,神经元的皮层结构受到了损害,但仍能在功能上形成通路,使其得到功能上的代偿。如能从新生儿期开始对脑损伤儿早期行为评价和早期智能干预,以期能最大限度挖掘大脑潜能开发智力,促进代偿性康复,对预防心理社会因素和围产损伤所致的智力低下等伤残,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6]。
本研究包括在新生儿期干预、对新生儿家长指导、出院后干预、定期随访、康复中心治疗等。早期干预特点是从新生儿期开始,早期行为评价和早期智能干预,而且使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筛查法,能够早期发现轻微脑损伤,有利于早期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干预可明显改善HIE患儿智力发育水平,干预组6个月、1岁时的DQ比常规育儿组明显高,差异均有显著意义,从两组患儿预后来看,干预组康复率92.3%,而常规育儿组为72.7%,说明早期干预对促进HIE患儿智力发育,防治智力低下、脑瘫等后遗症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对HIE儿管理及干预治疗,提示:①对HIE儿实行新生儿期后的制度性的随访和管理,使孩子异常症状在最早的时间内得到发现及控制,是减少脑损伤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关键。②强调家长参与配合的重要性:首先提高家长对孩子康复的信心,取得家长积极参与与配合,其次干预方案个体化,应给每个家长印发新生儿期后的教学训练资料,教育家长懂得正常儿童的发育顺序,把正确的干预方法认真教给家长,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共同促进患儿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并取得较好的效果;③推广婴儿抚触、爬行训练是脑损伤康复的重要方法,通过抚触婴儿全身的皮肤,加上轻柔按摩及婴儿期的爬行训练可促进脑损伤康复;临床证实对不会爬的脑损伤患儿,进行模拟爬行的被动模式运动,可有效促进爬行动作出现,纠正错误运动姿势,调节肌张力,改善感知觉。④运动康复的时机应在轻微病变早期,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患儿及时采用Bobath法等物理康复指导与训练,这些康复方法能调整患儿肌张力,矫正异常运动模式,训练正常运动技能,并对孩子进行“评估-干预”的反复循环,调整干预方法,指导家长进行配合可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100.
[2]“九五”攻关项目HIE治疗协作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案(试行稿)[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9(6):381-382.
[3]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240-278.
[4]韩玉昆,许植之,虞人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1-240.
[5]杨华姿,施玉琪,杨冰岩,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及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6):359-360.
[6]李勇,程锐,许植之,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3):188-189.
【关键词】脑出血;精神障碍;临床护理路径;效果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66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具有突发性强、病情发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其中以老年人群的发病率最为显著[1]。随着近年来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出血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临床护理模式逐渐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护理方案的优劣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3]。本次研究为探讨脑出血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随机选取本院神经内科近年来收治的脑出血伴精神障碍患者92例,并分别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伴精神障碍者92例,所有患者均经由颅脑MRI、CT检查得到确诊,且同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相符。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3.8±8.2)岁;包括14例基底核内囊出血,18例脑叶出血和8例外囊出血;其中15例合并智能障碍,13例合并人格改变,16例合并神经样综合征,2例精神病状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7~84岁,平均年龄(64.2±7.9)岁;包括16例基底核内囊出血,17例脑叶出血和13例外囊出血;其中13例合并智能障碍,16例合并人格改变,16例合并神经样综合征,1例精神病状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出血病情及精神障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临床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病房环境营造、生命体征观察等。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具体如下。
1.2.1心理干预①脑出血伴精神障碍者多存在抑郁、幻觉、焦虑、妄想等表现,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对其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对于存在严重抑郁、焦虑问题患者,及时对其情绪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促使其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②在护理过程中,若患者出现情绪抑郁、低落,应及时对其进行开导,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可通过打牌、讲笑话、看电影等方式帮助患者转移负性情绪。③若患者幻觉、妄想症状较为严重,可给予其小剂量奋乃静、利培酮等药物实施治疗。
1.2.2饮食指导帮助患者调整膳食计划,为患者提供水果、蔬菜等高维生素食物及矿物质丰富的食物,少量进食高脂肪食物,以少食多餐为主。
1.2.3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疗7d后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脑出血相关知识(治疗及预防方法)的讲解,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患者病情大体掌握,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同时可通过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或发放脑出血防治小册子等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脑出血防治知识普及。
1.2.4功能锻炼大量临床报道均指出,早期功能锻炼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在患者开始治疗后的第4~5、10~14、20~25天指导其进行不同阶段的功能康复锻炼,如摆臂和高抬腿等,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锻炼强度和难度进行适当调整。
1.3评价标准根据谢建芳等[4]研究中的相关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率=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随着其近年来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疾病。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完善高效的护理方法能够有效促进脑出血患者的康复,其中饮食护理有助于为患者提供充足的影响,功能锻炼则可促使患者早期机体功能的恢复,健康教育则是脑出血疾病预防的关键措施[5]。但是对于脑出血伴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常规的脑出血护理措施缺乏对于患者精神障碍状态的考虑,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本次研究中,在科学分析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通过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者脑出血病情的改善和恢复,并通过加强心理护理措施,以对患者的精神障碍状态进行干预,以帮助缓解此类患者的不稳定情绪,保证临床治疗及护理的顺利进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合理分析病情的基础上对脑出血合并精神障碍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凌映月,冯秀结.风险识别的护理干预对骨科老年患者围术期精神障碍的影响.吉林医学,2015,36(8):1647-1648.
[2]李颖.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国伤残医学,2015,23(7):189-190.
[3]彭影.脑出血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4):601-603.
[4]谢建芳,张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6):51-52.
【关键词】
脑卒中;抑郁;护理;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467000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1],不仅增加患者精神上的痛苦,同时易诱发或导致脑卒中的复发,还能延缓肢体神经康复,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而早期康复护理是通过主动的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以提高其生存质量,并提高PSD患者的康复信心。选择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康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7例,经螺旋CT或磁共振(MRI)检查确诊,男48例,女39例,年龄41~77岁,平均61.5岁。诊断标准[2]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抑郁标准[3]符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m17,HAMDm17):(HAMD17评分>17分有抑郁症状,0.05)。具有可比性。
1.2康复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进行脑卒中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营养脑细胞,去除自由基,脑梗死患者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如定时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注意神志意识的变化;每2h拍背翻身1次防止压疮的发生。在饮食上多食易消化、低脂、低盐、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流食,尽量少吃油腻和较咸的食物。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1.2.1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发病比较急,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活、社交及自理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心理会产生抑郁、焦虑的心理变化,这种复杂的情绪不但不利于他们的康复锻炼,也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真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该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的思想顾忌,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分阶段康复护理分阶段康复护理是根椐患者的肢体肌力采用有针对性的肢体功能训练,如在入院后早期要由护士进行适度的被动功能训练,而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指导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即强调瘫痪肢体的要正确摆放,防止废用综合征和并发症的发生,使其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3疗效评定标准抑郁状况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e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erthel(BI)指数法,。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在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3个月治疗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性疾病。由于脑卒中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常产生抑郁情绪而导致PSD的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国外的研究报道为31%~52%,国内有研究报道[4]为25%~80%。
康复护理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的全方位的护理[5]。近年来研究也显示[6]PSD与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着直接关系,抗抑郁治疗结合早期护理不但能提高PSD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有助于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国外有文献报道[7]对于脑卒中患者提倡超早期康复,即建议从发病开始康复也就开始了,康复介入越早,越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建议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支持性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也是不可缺少的辅助治疗措施,有利于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全面康复。而急性期尤其应注意动作轻柔,语言平和、亲切,切忌对患者粗暴,这样可避免患者出现痉挛而导致不正常的运动模式的出现。以促使患者偏瘫肢体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通过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两组患者HAMD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邹立.卒中后抑郁早期药物干预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5083509.
[2]王薇薇,王新德.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4):3435.
[3]傅峻,李忠.急性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恢复.中国临床康复,2003,7(3):420421.
[4]许南艳,江先娣.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随访研究.现代康复,2000,3(9):13301331.
[5]王翠玲,王洪菊,董红,等.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调查.护理学杂志,2007,22(17):4243.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治疗依从性;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8(a)-0111-04
Influenceof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ontreatmentcompliance,nerveandlifequalityofpatientswithacuteischemicstroke
CHENAihongCAOLiminPEIJingbo
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Xiaosh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ZhejiangProvince,Hangzhou311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influenceof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ontreatmentcompliance,nerveandlifequalityofpatientswithacuteischemicstroke.Methods76casesofpatientswithacuteischemicstroke,whoweregiventhemedicaltreatmentinDepartmentofMedicineofXiaosh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inHangzhouduringtheperiodfromJuly2011toDecember2013,wereselectedanddividedintorehabilitationnursinggroupandroutinenursinggroupwith38casesofpatientsineithergroup.ThepatientsintwogroupsweregiventhesameroutinedrugtreatmentofDepartmentofMedicine.Thepatientsinroutinenursinggroupandrehabilitationnursinggroupweregiventraditionalroutinenursingand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respectivelyfor4weeks.Thechangesoftreatmentcompliance,nerveandbodymovementandlifequalityofpatientsintwogroupsbeforeand4weeksaftertheinterventionwereobservedandcompared.ResultsAfter4weeks′intervention,thetreatmentcomplianceofpatientsinrehabilitationnursinggroupwasmuchhigherthanthatinroutinenursinggroup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92.11%vs71.05%)(χ2=5.60,P<0.05).TheCSSscoresofpatientsintwogroups[(26.18±5.72),(21.04±4.15)scores]obviouslydeclinedthanbefore[(33.71±6.18),(34.02±6.54)scores],whileFMAscoresofpatientsintwogroups[(34.56±6.12),(40.12±6.17)scores]obviouslyrosethanbefore[(28.12±4.65),(27.94±4.61)scores]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t=2.41,3.32,2.23,2.89,P<0.05orP<0.01),andthedecliningorrisingrateofpatientsinrehabilitationnursinggroupweremuchhigherthanthoseinroutinenursinggroup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t=2.24,2.18,P<0.05).Thescoresofdailylife,materialfunction,socialfunctionandmentalfunction[(33.46±5.96),(22.54±4.14),(20.84±4.12),(22.12±3.75);(28.72±5.67),(18.03±3.72),(16.25±3.72),(17.37±3.49)scores]obviouslydeclinedthanbefore[(38.72±6.31),(27.52±4.72),(25.12±4.65),(26.72±4.46);(38.18±6.19),(28.06±4.45),(24.92±4.52),(26.91±4.92)scores]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t=2.31,2.43,2.41,2.39,2.93,3.12,3.06,3.11,P<0.05orP<0.01),andthedecliningrateofpatientsinrehabilitationnursinggroupwasmuchhigherthanthatinroutinenursinggroup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t=2.26,2.22,2.30,2.27,P<0.05).Conclusion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canobviouslyimprovethetreatmentcomplianceofpatientswithacuteischemicstroke,enhancetherecoveryofnerveandbodymovementofpatients,raisethelifequalityofpatientsandimprovetheprognosis.
[Keywords]Acuteischemicstroke;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Treatmentcompliance;Neverfunction;Lifequality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占全部脑卒中的80%以上,好发于中老年患者,致残率较高,50%~70%存活者常遗留神经及肢体运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活[1-2]。近年来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肢体运动的恢复及生活质量提高中起及其重要的作用[3-4]。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神经、肢体运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内科就诊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0年的中华医学会制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5],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等确诊,且病灶位于一侧大脑半球。②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神经及肢体运动障碍者。②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肝性脑病、颅内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组的76例患者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和发病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前两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表1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分别予以传统的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干预疗程均为4周。早期康复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康复:掌握并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倾听患者提出的问题并耐心解释,做好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及时进行心理调整,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患者生活自理,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实施自我护理和保健,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锻炼,加强肢体和心理康复锻炼。②认知康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方法等基本知识,提高患者对其认知,改变患者以往错误的认识,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治疗与护理康复中。③功能康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h后即可进行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患者卧床期间,鼓励患者积极正确地在床上进行四肢被动和主动运动,包括伸手屈肘、做洗脸动作、屈膝关节和髋关节,活动足趾关节等,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能站立后进行立位平衡训练,迈步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把功能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④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与患者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支持,调动其主动性,调整其心理状态,促进康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干预4周后治疗依从性、神经、肢体运动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1.3观察指标
1.3.1治疗依从性评价[6]完全依从:治疗中严格按医嘱执行,坚持规范治疗者;一般依从:治疗中基本按医嘱执行,偶有不规范治疗者;不能依从:治疗中常不按医嘱执行,不能坚持或中断治疗者。总依从包括完全依从和一般依从。
1.3.2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评估[7-8]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分别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1.3.3生活质量的评估[9]采用生活质量测评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等四项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干预4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2.11%比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干预后治疗依从性的比较(例)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和肢体运动的变化
两组患者干预前CSS评分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CS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FMA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3.32、2.23、2.89,P<0.05或P<0.01),且康复护理组下降或上升的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2.18,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和肢体运动的变化(分,x±s,n=38)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P<0.01;与常规护理组干预后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2.43、2.41、2.39;2.93、3.12、3.06、3.11,P<0.05或P<0.01),且康复护理组患者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2.22、2.30、2.27,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分,x±s,n=38)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P<0.01;与常规护理组干预后比较,P<0.05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引起脑供血障碍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和软化形成梗死灶。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其致残率和后遗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0-11]。以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只重视患者早期抢救及治疗,而忽略了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康复的重要性,治疗后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2-13],因此,寻找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和护理方式是临床的迫切需要[14-1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改善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对康复护理时间的选择,大多学者认为康复护理应早期进行,越早进行患者的机体功能恢复越好[16-23]。任慧等[24]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后遗症率。李艳霞等[25]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使其能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4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康复护理组患者CSS评分下降幅度及FMA评分上升的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表明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恢复。同时研究还发现康复护理组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等生活资料评分下降值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表明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
总之,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云鹏,哈楠,柳胜生.上海市945例脑卒中患者三年复发及死亡情况[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512-513.
[2]董静,陶志芳,蔡桂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5(5):367-368.
[3]成巧梅,宋葆云,李玮,等.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03-105.
[4]朱建玲,廖亮华,陈树丹,等.早期康复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7):628-629.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6]赵丹.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8):215-216.
[7]廖琦,谭戈,周冀英.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末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入院时各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7):652-653.
[8]李浩,张家良,杨茂轩,等.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4):240.
[9]蒋颖,华敏峰,汪建梅.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3):105-106.
[10]JohnstonSC,Nguyen-HuynhMN,SchwarzME,etal.Nationalstrokeassociationguidelineforthemanagementoftransientischemicattacks[J].AnnNeurol,2006,60(3):301-313.
[11]颜顺荣,张洪凤,孙荣.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235-236.
[12]张财莲,李德莲.急性脑卒中60例偏瘫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2):2334-2335.
[13]杨秋菊.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抑郁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99-1901.
[14]周晓娟,侯亚红,赵岳.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6-8.
[15]张新农,王海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功能恢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2):67-68.
[16]王法欣,宋爱君,邱松.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6(1):27-28.
[17]单琴.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6):16-17.
[18]杨微,李欢利.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1,28(8):26-31.
[19]毛继玲.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6-97.
[20]令丽梅,王智先,王玲,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3,26(12):142-144.
[21]陈钢妹,洪显钗,吴雪洁,等.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35-37.
[22]凌小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22-25.
[23]潘贤妃,方志红.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3):105-107.
[24]任慧,王敬荣.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近期临床影响的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71-73.
【关键词】脑出血;健康需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2.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290-01
脑出血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年发病率为60/10万~80/10万,在我国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1]。因疾病进展迅速,病情危重,预后多不良,易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表明[2],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解脑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情况,本文对138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神志清楚的脑出血患者138例。其中男107例,女,31例,;年龄38~78岁;文化程度:大学29例,中学71例,小学38例;职业:干部27例,工人39例,农民56例,其他16例。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由发卷护士按问卷内容逐项向患者解释后,患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多项教育形式及内容,依据每项内容被选择的人次进行统计后,按人次多少排序。
2结果
2.1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需求方式:
最受欢迎的教育需求方式为医患、护患交流共97例,占70.29%,其次为病友介绍康复经验76例,占55.07%,放映有关录像68例,占49.28%,发放健康宣教手册57例,占41.30%。
2.2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内容:
入院阶段患者迫切需求的内容是了解自己疾病及心理支持,分别占100%和93.48%,而住院阶段则以活动与休息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为需求最多的内容,出院阶段以继续治疗用药方法需求最多。见表1。
3讨论
3.1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健康教育:
本调查表明,脑出血患者需要形式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最受患者欢迎的健康教育方式为医护患交流进行个别指导及病友交流经验。其他方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欢迎,说明患者希望从医务人员处得到有关康复知识。医务人员应提高服务意识,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患者,把医疗护理工作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2健康教育应具有阶段性:
脑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需要了解自己病情及得到心理支持是患者在入院阶段迫切需要的信息,针对患者入院需求特点,护士应热情地接待患者,并耐心介绍患者的病情,列举治疗效果好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同时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而对环境、规章制度的介绍则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作详细介绍。住院阶段应把教育重点放在说明卧床休息与活动的重要性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方法上,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患者希望了解发病原因及治疗用药知识,护理人员应针对脑出血患者年龄偏高,理解力、记忆力下降的特点,进行反复强化健康教育。多数患者对饮食不够重视,应耐心讲明不良饮食与脑出血的关系,帮助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大部分患者对功能锻炼需求不强烈,主要原因为:患者对功能锻炼的意义认识不足,误认为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依靠药物实现,实际上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功能锻炼。在护理患者时应注意强化功能训练的意义,提高病人的认识与主动参与,同时给予功能训练指导。出院阶段的调查提示,患者对了解疾病复发诱因及先兆、出院后定期复查方面知识要求不高,分析原因:一是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二是患者对该病易复发的特点认识不足,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而突出。三是经济条件受限。对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出院指导,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3.3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形式的需求亦不一样,教师、干部等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较文化程度低的工人、农民等更为强烈,前者注重解释疾病的前因后果,后者只注重知道结果。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需求等特点给予教育,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脑动脉狭窄;心理状况;支架植入;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5(b)-0155-02
脑血管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每年新发的脑卒中患者中有40万~50万患者与脑动脉狭窄有关[1]。脑血管病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因此早期影像检查发现脑动脉狭窄,并及时给予支架植入扩张血管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新方法。但脑血管支架植入患者由于对该治疗陌生,且为脑部支架,很容易在治疗前后产生明显的心理问题。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本文笔者就本科行支架植入的患者心理状况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8月收治的患者中选择脑动脉狭窄行造影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40例(研究组),选择同期行脑动脉造影显示无血管异常的患者40例(对照组),均排除有精神病史,其中研究组患者,男29例,女11例,年龄45~67岁;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3~68岁。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同时参考朱青峰等[2]进行脑动脉狭窄研究的国内常模(常模组)。
1.2方法
本文80例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后,次日向患者详细叙述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及治疗措施,然后向患者发放SCL-90症状自评量表[3],由患者独立完成,半小时以后收回。采用16FP心理测试软件统计量表测定结果,得出SCL-9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研究组患者测评完成后进行脑动脉狭窄的健康教育,针对测评结果进行心理疏导:①向患者讲解脑动脉狭窄的发病原理,治疗现状,预后情况,支架植入治疗的优势及必要性,及并发症防治情况。②告知患者本人检查结果,并列举成功病例,介绍治疗过程,并以图片或病例的形式向患者讲解,消除患者的疑虑,增强治疗信心等。③责任护士介绍在完成常规护理的同时,安慰鼓励患者,倾听患者心声,营造温馨的治疗康复环境。心理干预1周后对研究组患者,再次进行SCL-90症状自评,测评方法同第一次。本研究中均剔除了不合格答卷,剩余有效答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SCL-90症状自评量表采用16FP心理测试软件,得出得出SCL-9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然后输入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干预前强迫、焦虑、抑郁等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研究组各项SCL-90评分较干预前降低,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恐惧、精神病性、人际关系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模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敌对、偏执、强迫评分仍高于常模组(P<0.05)。
3讨论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是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可从多方面来了解检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程度,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对象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对于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评价患者心理状况的效果,目前临床还存在争议,但是其信度得到了一致的认定[4],文献报道其同质性信度达0.97,分量表信度达0.96,此外SCL-90症状自评量表项目涵盖全面,操作简便,适合脑血管狭窄患者心理状况评价[5]。
脑血管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造成脑血管狭窄的原因很多,与动脉硬化、结节性动脉炎、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等有关[6],其中国内约1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此外颈椎病也是脑血管狭窄的诱发因素。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三种办法。其中血管内支架治疗目前应用较广泛,它对患者的创伤小,能同时处理多处狭窄病变,对于狭窄部位较多、术后狭窄复发以及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比较适合。
脑动脉狭窄可导致脑缺血,发生脑卒中,致残疾率较高,患者得知自身病情后会出现普遍的心理状况不佳,产生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症状。加之脑血管狭窄传统的药物、手术治疗方法效果不佳,而支架植入效果较好,但是脑血管支架植入是近年来临床才开展的,患者对其了解较少,加之术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时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8-9]。本文研究组患者心理干预前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恐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常模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于脑血管狭窄行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很有必要进行心理干预及疏导,以为患者恢复创造条件。本文行支架植入患者在心理干预后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恐惧、人际关系敏感评分明显降低,达到国内常模水平。
综上,脑动脉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治疗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状况问题,有必要在支架植入前后进行心理干预及相关健康教育,以消除紧张,促进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凌锋.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6-150.
[2]朱青峰.王同芳,王千,等.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后同型半胱氨酸变化及与再狭窄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7):29-31.
[3]单茂洪.正确使用SCL-90,16PF量表测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81-82.
[4]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52,41.
[5]陈树林,李陵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在比较[J].中国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23-327.
[6]陈研茹.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9):345-347.
[7]HigashidaRT,MeyersPM,ConnorsJ,etal.IntracranialangioplastyandstentingforcerebralatherosclerosisapositionsatementoftheAmericanSodetyofInterventionalandTherapeutieNeuroradioIogy,SocietyofInterventionalRadiology,andtheAmericanSocietyofNeuroradiology[J].JVaseIntervRadiol,2005,16(10):1281-1285.
[8]曲桂艳,董志领,吕建萍,等.脑血管狭窄支架治疗307例的围手术期护理[J].河北医药,2008,30(6):903.
【关键词】认可;干预措施;健康危险因素;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
我院于2008年1月,对2003年7月~2007年7月,某军区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每年的健康体检中暴露有异常指标的689名干部群体进行归类建档,对健康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现将部队中高级在职干部群体对干预措施认可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筛选2003年7月~2007年7月,每年某军区在北戴河疗养院集中理论学习、疗养、体检的部队中高级在职干部,全面系统的健康体检中的腰围、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胆固醇暴露异常指标的部队中高级干部群体。
1.1.2具有健康危险因素暴露的入选干部分组根据健康体检中暴露的异常指标,分别归类为7组(表1)。
1.2方法
1.2.1及时电话沟通对此干部群体,通过电话或发电子邮件通知入选干部本人,讲清意图和意义,争取取得理解、配合。
1.2.2适时健康教育抽组军区内各相关学科医学专家、教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通俗易懂的方法先后5次对入选干部按分组类别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拟定运动处方、膳食指导、解答咨询、发放随访健康登记表和健康教育手册。
1.2.3收集干预前的干部个体基础数据对入选干部系统体检并进行数据筛选,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胆固醇等数据填入随访健康登记表。
1.2.4制定健康指导书医学专家组以体检信息、随访健康登记表的信息为依据,明确诊断,拟定防治建议。并对每位入选干部从膳食营养、科学健身、药物干预、心理指导等方面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建议书。
1.2.5利用疗养因子进行干预每年在北戴河集中1个月时间,适时科学安排海水浴、沙滩浴、健身操、景观疗法等措施实施干预。
1.2.6定期进行随访和指导为入选干部邮寄或发放健康指导建议书和利用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每月随访1次。各项指标达标后,每3个月随访1次;前3个月未能达标干部的情况,报告专家组,及时调整干预方案。1年后全面复查各项跟踪指标。
2结果
入选的689名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中,绝大多数能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建立随访健康登记表,1年后仍接受随访调查的入选干部(表2)。
3讨论
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特点:一是在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新的军事斗争准备中起着统领和决策作用,肩负的任务重,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无暇顾及自身健康状况,致使亚健康状态干部比率增加。二是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军队中高级干部的健康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生理年龄已处在老年前期阶段,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四是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理论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理解能力强,进行健康危险因子干预活动易开展。因此做好此群体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应站在“保战斗力,保打赢”的高度来认识。
高血压前期、血脂异常、糖调节受损、肥胖、超重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大敌,往往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又有相互内在联系,在多因素作用下缓慢发病。对该干部群体开展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进行一、二级预防,对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积极作用。正是因为我们的干预对象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特点,使72%的具有暴露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部积极参与干预活动,接受健康指导、建立随访健康登记表的有75.62%。结果分析:①军队多数中高级干部健康意识较强,对健康体检中检测到的异常指标能够关注,并进行定期复查,找专家咨询。肥胖组和超重组参与率分别为68.99%和70.64%,此两组参与率较此干部群体其他组参与率低,但高于同类研究有关报告的非军队干部群体参与率。②重视亚健康状态。由于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军事斗争准备日益加强,此群体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但对阶段性的身体不适或无症状的身体指标异常,能够到医院就医检查,或岗位保健和电话咨询。在高血压前期组和糖调节受损组,参与率分别为72.99%和85.94%,多数干部能充分认识到高血压前期和糖调节受损如不加以非药物综合措施的干预,就会导致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形成缠绵不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③能充分利用医院保障机制。在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参与率均为100%,此群体每年组织集训,卫生部专家组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使此干部群体能达到知―信―行的效果。④对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态度积极,在集训期间专家组织的各形式的健康教育和疗养因子干预措施活动都能积极参与,就自身健康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⑤不足之处是部分干部确因参加非作战军事行动、到国防大学学习、外出执行任务等原因无法加入到干预组或无法坚持干预的全过程。
体重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症、糖代谢受损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特点是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因素致病,一果多因,一体多病,一因多果,相互关联,共同依存。增长幅度加快,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1]。众多研究表明,其主要危险因素是行为因素,如高盐饮食、高脂肪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心理压力等[2]。一旦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医务人员只能协助病人调整身体的机能以期与疾病相适应,而无法从根本上祛除疾病。因此,通过饮食疗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减肥疗法及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胰岛素增敏、控制体重等系列措施,全面系统、综合防治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已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新策略。预防的关键在于注意减少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和健康危险因素的复杂化,给国人的健康观、卫生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群防着眼,个入手,使个体服务融入群体防治中。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对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恶化。只有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国人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才能将疾病的风险降到最低。总之,在部队高级干部群体中开展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措施,多形式、全方位、科学地进行健康教育,从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402.
[关键词]协同教育;脑梗死;知-信-行;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23-144-02
课题组成员自2005年6月开始对我院三个社康服务中心30岁以上人群,筛选出50名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意识清楚、愿意参加并完成测试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协同教育模式对50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为评价协同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对50名研究对象进行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有关脑梗死“知-信-行”(知识、信念、行为)的重复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为深圳流花医院三个社康中心50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男性28例,占56%;女性22例,占44%。年龄39~88岁,平均年龄为66.14岁。50例患者均意识清楚、愿意参加并完成测试。
1.2方法
1.2.1调查表参考有关资料[1,2]制定(保健服务询问表)用于测量脑梗死患者有关脑梗死知-信-行的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吸烟、饮酒、脑梗死、预防保健措施、体育锻炼和饮食的有关知识、态度、行为等内容。调查量表信度为0.91,效度良好[3]。
1.2.2方法由培训通过的课题组专业护士,对入选对象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采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1.2.3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SPSS10统计软件。全部操作在计算机上处理完成。对调查量表内容进行分值计算,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脑梗死相关知识的变化(表1)
2.2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脑梗死相关信念的变化(表2)
2.3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脑梗死相关行为比较(表3)
3讨论
因为本课题研究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患者对脑梗死知识、信念、行为影响的自身对照,患者的一般情况没有统计学意义。
50例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后在对脑梗死相关知识“烟酒知识、脑梗死基础知识、饮食知识”三大方面的认知均有明显改善。这些方面回答正确分值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50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后在赞同“吸烟是坏习惯、儿童不宜吸烟、公共场所应禁烟”及吸烟者“打算戒烟”几方面认同率较干预前大大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患者对“大量饮酒不利健康”与“饮食与健康有关”这两方面,基本上宣教一次后认同率就有明显提高,在基线调查与干预后的中期调查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中期调查和终期调查经统计学分析,“大量饮酒不利健康”两组数据完全相同,不作统计学处理,说明患者对这个观点高度认同;“饮食与健康有关”中期调查和终期调查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患者对这个观点不用重复健康宣教,认同率就有明显提高(表2)。
吸烟、饮酒情况:基线调查50名患者自述吸烟和饮酒占的比例分别为38%和44%,健康宣教后中期调查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为18%和36%,终期调查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为12%和22%,健康干预前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下降了26%和22%。健康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定期血压、血糖、血脂测量及预防措施:研究对象在健康干预后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的频率有明显改善;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也有明显提高;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体育锻炼:健康干预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明显减少,而每周参加1次的明显增加。一般除脑梗死后遗症(瘫痪或偏瘫)患者没办法参加体育锻炼外,其他一般在做一次健康干预后均能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基线调查与中期调查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而中期调查与终期调查两组数据基本相同,统计学处理P=1.000,无统计学意义(表3)。
饮食行为:健康干预后饮食行为有明显改善,显著增加了每周食用蔬菜的平均天数,降低了咸食物和含油含脂肪高食物的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4-173.
[2]毕丽云.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127-129.
【关键词】行为与心理干预;脑卒中;偏瘫;预后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rognosticeffectsofbehavioraland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onrehabilitationofpost-strokehemiplegiapatients.Methods:128patientswithpost-strokehemiplegiaaccordedtotheorderofadmissionwereequallydividedthenursinggroupandcontrolgroup,thecontrolgroupweregiventheroutinecare,andthenursinggroupsweregivencomprehensivebehavioraland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thecyclewere1month.Results:Theeffectiverateofthenursinggroupwas90.6%,sothatwas68.8%inthecontrolgroupthatcomparedtothe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had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Behavioraland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stroke;hemiplegia;prognosis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39-01
脑卒中是一个全球性医疗问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是引起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也是造成成人后天残疾的主要原因[1]。然而对于大多数脑卒中后存活下来的人来说,最大的问题通常是长期的病损所导致的偏瘫[2]。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多呈弛缓状态,由于肌肉的控制或运动功能丧失或受限或移动性受限造成的,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等部位的运动功能障碍,轻者可出现偏瘫步态,严重者往往卧床不起而丧失生活能力。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3]。脑卒中后偏瘫多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行为与心理干预当前作为一种康复手段已经被广泛证明了其实效性,其有利于协调患者的康复模式,并给予肌肉额外的技能练习机会而有助于学会或完成活动,从而改善预后[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行为与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预后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28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5],并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卒中者;入院Barthel指数评分(BarthelIndex,BI)评分标准在0-60分之间者;初次发病,病程在6个月之内;患者或者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脑卒中急性期生命体征未稳定者;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等并发症,神志不清、痴呆、各种精神病患者及不愿意合作者;骨骼肌肉病变所致的四肢功能障碍者。根据入院顺序将所有病例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64例,护理组中男34例,女30例;平均年龄52.77±11.16岁,平均病程31.31±7.33天;疾病类型:脑出血29例,脑血栓形成35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29例;平均年龄52.81±11.15岁,平均病程31.40±7.39天;疾病类型:脑出血28例,脑血栓形成36例。经过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康复干预,定期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入院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针对药物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讲解。而康复方法包括坐位平衡训练、从坐到站训练、按摩、步行训练、针灸,每天1次,每次30-40min。
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的行为与心理干预,首先对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抑郁、急躁、悲观等不良情绪通过向患者讲解病情、治疗思路及预后等基本知识,说明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并通过采取治疗措施到达何种治疗效果,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不至于面对突发的病情变化过分恐慌,树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其次是鼓励患者患病1周后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并予以科学指导,用温水对病变肢体进行擦试后,由被动运动开始或者通过对肢体由近端至远端幅度由小到大进行按摩,每天2次,每次15-20min,待患者出现自主运动后,嘱患者可循序渐进的进行主动训练,以被动运动为辅助锻炼方法,并由责任护士进行监督指导,结合心理疏导,提高患者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三是进行运动想象干预,先闭目进行全身放松1min左右,然后进行运动想象10min左右,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睁开眼睛1min左右,在想象内容中,可包括想象两替上楼梯;想象从坐到站,站立后将非偏瘫侧下肢置于身体前方的台阶上,练习重心转移;想象从床上翻身坐起、坐于床边,然后从坐到站;想象在宽阔平坦的道路上两腿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交替步行。
两组的干预周期都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
总体疗效: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及生活功能评分增加90%或以上;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及生活功能评分增加46%-89%或以上;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及生活功能评分增加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及生活功能评分增加17%或以下。
同时所有患者在干预前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FMA积分法及FCA综合功能评定[6]法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所有患者干预后随访3个月进行残疾率的调查,Barthel指数评分反映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残疾的标准为BarthelIndex(BI)评分小于或等于60分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进行检验,计数数据对比采用卡方分析,P
2结果
2.1疗效对比
3讨论
脑卒中主要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临床特征以局部神经功能不全甚至缺失为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且发病年龄具有年轻化的趋势[7]。偏瘫作为脑卒中的常见的症状之一,以运动功能降低或完全丧失,肌肉和神经元继发性改变为主要特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极大影响。当前随着急救技术和溶栓技术的不断成熟,脑卒中存活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存活脑卒中患者的肢体残疾率不断提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8-9]。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与追求,越来越多的康复方法开始应用于临床,如强迫运动疗法、运动想象疗法等。现代实验研究已经证明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是脑卒中康复的主要机制[10]。通过正确的护理康复,患者体内能够出现上述改变,从而促进脑卒中偏瘫的康复。主要在于有目的反复进行康复训练可使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最终引发突触再生,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同时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其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及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帮助[11]。
在护理康复方法中,人的运动功能是维持正常人体活动的基础,也是正常人日常生活能力独立的必备条件。行为与心理干预是基于个体中枢神经系统已储存进行的行为与心理计划或“流程图”,内容从实际运动训练中提取,这就使得康复的内容在康复训练中得到强化,更能体现行为与心理干对常规康复训练的作用[12]。本文护理组的显效率为90.6%,对照组的显效率为68.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常用的脑卒中后中枢性运动功能评定有肌力的评定、肌张力的评定、Brunnstrom评定、FMA与FC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等各种评定方法[13]。我们选择了Brunnstrom、FMA与FCA评分,是因为我们实验的目的就是要判断护理干预是否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均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将康复效果用量化标准进行评定,从而客观的反应疾病的发展规律。本文两组干预后的Brunnstrom分期、FMA与FC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上述评分都呈现明显增加趋势(P
调查显示,脑卒中偏瘫后致残率极高,可以达到75%左右,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残疾率是目前脑卒中偏瘫康复的主要内容[15]。本文所有患者干预后随访3个月,护理组的残疾率为9.4%,对照组残疾率为26.6%,护理组的残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总之,全面系统的行为与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中具有显著疗效,减少残疾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翠,余绯.脑卒中护理新模式及康复护理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2):175-176.
[2]吴秀玲,卢宝全,李永秋,等.针刺对部分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3,54(14):1210-1213.
[3]刘艳,毛善平,陈光希,等.镜像神经元理论在脑梗死患者上肢关节运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3):146-148.
[4]焦丽琴,高淑凤,孙培云.综合性医院指导的社区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0):1218-1219.
[5]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313.
[6]谬鸿行.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55-156.
[7]武剑,刘晨昱,马青峰.注意静脉溶栓中的卒中模拟病[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3):3412-3414.
[8]赵华.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护理干预[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9):215.
[9]DunskyA,DicksteinR,MarcovitzE,etal.Home-BasedMotorImageryTrainingforGaitRehabilitationofPeopleWithChronicPoststrokeHemiparesis[J].ArchPhysMedRehabil,2008,89(2):1580-1588.
[10]胡永新,王强,孟萍萍,等.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4):273-276.
[11]何凤翔,徐艳,谢文龙.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0(2):811-813.
[12]CramerSC,OrrEL,CohenMJ,etal.Effectsofmotorimagerytrainingafterchronic,completespinalcordinjury[J].ExpBrainRes,2006,177(2):233-242.
[13]李丽,白玉龙.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临床应用的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2):1131-1133.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心理状态;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ffectofnurse-patientrehabilitationnursingonthementalstateofstrokepatients.Methods92patientswithcerebralapoplexywerereceivedinourhospital,andwererandomlypidedintotwogroups.Thecontrolgroupreceivedroutinenursingcareforthepatients,andtheexperimentalgroupwasgivennurseandpatienttoparticipateinrehabilitationnursingonthisbasis,andtheclinicalnursingeffectofthetwogroupsofpatientswascompared.ResultsHamiltonanxietyscale(HAMA)scoreoftheexperimental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0.05)。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scoreoftheexperimental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Nurse-patientrehabilitationnursingforstrokepatientscaneffectivelyimprovethepsychologicalstateofpatients,playagoodroleinpromotingtherecoveryofpatients.
Keyword:nurse-patientparticipationinrehabilitationnursing;stroke;stateofmind;
脑卒中在临床属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以及出血性两种,前者发病率相对较高,颈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均会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以中老年人群居多,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致残、致死率相对较高,与此同时,患者在发病以后均伴有行动困难这一症状,心理负担相对较重,所以,对脑卒中康复造成较大影响的就是不良情绪[1].根据有关研究表明[2],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能够增强护患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使患者能够主动参与到整个康复训练,对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护理的关系属于一种双向性的护患关系模式,其在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期间可以充分发挥患者的积极能动性,对护患之间的交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患者的心理状况达到一个最佳水平,为了能够使脑卒中患者在症状改善后能最大限度地回归到社会[3],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收的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一共有92例,全部符合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4],同时经过CT或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确诊。采取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当中,研究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33~76岁,平均50.32±4.13岁;对照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35~78岁,平均52.65±4.82岁。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确认,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急性脑卒中;(2)年龄≥30岁。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脏器疾病的患者;(2)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3)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为2分。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护理,责任护士对患者肌力给予有效评估,耐心讲解护患共同参与康复的作用以及目的,取得患者以及其亲属同意以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实际病情由相对应的护理人员制定康复计划表,正确指导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病情的相关变化给予密切观察,在患者康复期间,临床护理人员要耐心听取患者的反馈,保持良好的护患沟通,其具体干预内容包含有以下几点。(1)心理干预:临床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以及其亲属的主诉,交谈过程当中态度需要和蔼可亲,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有效评估,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患者以及其亲属要采取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如初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患者积极参与到康复训练当中对自身大脑刺激的重要作用。另外,临床护理人员要利用肢体语言、语言以及心理暗示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支持,同时实施组织活动以及交流等相关方式对患者心理进行调解。(2)环境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对其病房给予有效调整,如加入活动床栏,厕所需要增加扶手,地面需要做好防滑工作,进而能够有效保证整个康复训练安全进行,与此同时,临床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偏瘫方向对床位位置进行适宜调整,刺激患者不自主的患侧运动。(3)康复护理:临床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瘫痪情况和程度制定一个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目标,同时采取以下方案进行护。临床护理人员利用发放传单以及语言交流等方式,耐心向患者以及其亲属耐心讲解康复训练以及康复护理的重要作用;语言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采取语言训练,词语表达和语句表达等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康复训练的时间以及难度。(4)认知干预:临床护理人员利用良好的沟通交流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感觉到有依靠,临床护理人员需要正确引导患者,协助患者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增强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让患者能够正确认知自身疾病的整个恢复过程,加强患者对临床治疗以及生活的自信心,以免因为期望值过高或者过低耽误病情恢复。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前后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scale,HAMA)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5].(1)HAMA评分量表判定标准: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14分肯定有焦虑;>7分可能有焦虑;<7分没有焦虑症状。(2)HAMD评分量表判定标准:总分<7分为正常;总分7~16分可能有抑郁症;总分17~24分肯定有抑郁症;总分>24分有严重抑郁症。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计量资料使用均值±标准差(±s)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HAMA评分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HAMD评分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也被称之为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指的是因为患者颅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者由于血管受阻造成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而引发的脑组织损伤,其致残、致死率相对较高,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当中,其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因为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当今认为预防脑卒中是最好的干预措施[6].其中,高血压是造成脑卒中关键的可控危险因素,所以,降低血压治疗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以及复发非常关键。脑卒中最为常见的症状就是一侧脸部、腿部或者手臂突然感觉无力和昏迷,说话困难、行走困难,没有诱因的严重头痛以及昏厥等[7].目前,对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早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以及神经保护等,根据不同类型的脑卒中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式,其中溶栓是当今首选的治疗手段,然而时间要求非常严格。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8],康复护理是整个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象大部分为因为损伤以及慢性疾病所引发的功能障碍患者或者残疾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有效维持患者健康一侧部分的机体功能,协助患者患侧的康复训练,使患者亲属能够明确了解患者的需求,协助患者完成独立自我照顾,进而可以使患者的功能恢复以及再建,提高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康复护理的模式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以患者为中心,重点强调患者的心理、社会以及生物苏醒,提高整体护理,康复护理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之下,形成了整体康复护理体系,与康复医学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在患者以及亲属的共同参与之下,对患者采取符合康复训练要求的专业护理以及功能训练,进而能够有效预防继发性残疾的出现,改善疾病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满足患者的自身基本需求,进而能够以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根据有关研究表明[9],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护理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负性心理,使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进一步提高,对患者初期恢复神经和躯体的运动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脑卒中在发病以后,患者经常会出现焦虑和抑郁这两种不良心理状态,同时随着不良情绪程度的日益增加,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下降。脑卒中对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诱因就是残疾与抑郁。脑卒中发病以后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精神痛苦,对预后带来非常大的不良影响。根据有关研究表明[10],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护理指的是让患者产生主人翁的意识,从"给我治疗和护理"转变成为"接受治疗和需要护理",使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期间,患者能够始终参与到其中,同时对护理工作提出相关见解,这样能够让患者产生被认可的满足感,增强患者在康复训练期间的自身作用,并且能够让临床护理人员更加明确患者的基本需求,更好地协助患者,使其能够更好地康复,最终回归到社会。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11],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协助患者建立面对自身疾病的困难或者挫折的勇气,积极调动患者对康复训练的参与主动性,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让患者可以在舒适愉悦的环境当中积极进行术后的康复治疗以及护理。除此之外,采取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护理,还可以让临床护理人员可以明确患者的需求,及时为患者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进而对患者病情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最终使患者手术以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提高。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患者放在第一位,进而符合目前临床护理服务的要求,在日常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同时积极推广护患共同参与促进康复,与患者之间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调动患者的积极能动性,进而使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提高。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采取护患共同参与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病情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艳。神经内科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J].当代临床医刊,2019,36(2):146-147.
[2]朱雪娇。脑卒中后患者生存质量和康复护理干预的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6.
[3]杨秋杰。康复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9):210.
[4]徐敏,谭小雪。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9,18(4):72-75.
[5]张文凤。探讨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7(31):280-281.
[6]王玉花,马娜。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J].临床研究,2019,27(4):167-168.
[7]周亚,许映佩,王熙。护患共同参与型护理模式对肺癌化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2):13.
[8]吕云芳,张艳,董翠萍,等。参与型护理模式对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9,22(1):4.
[9]戚金。护患共同参与型护理模式对肺癌化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21(5):7.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护理;护理管理
1危险因素
脑卒中不是一个病名,而是泛指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意外。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公布的资料表明,在57个国家中,脑卒中的死亡顺位进入前3位的就有40个国家。脑血管意外是由几个危险因素发生在同一个体上所产生的致病作用,其结果不仅是单一危险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呈倍数的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可归为不可干预的和可干预的两类。不可干预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高脂血症、体重超重或肥胖、吸烟和长期饮酒;其他因素包括气候、不良的饮食习惯、精神和心理压力及社会因素等。2社区管理与防治原则
2.1健康人群的保健管理鉴于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之间的相关性特点,在社区尤其要加强早期预防和健康管理,在全人群整体危险因素水平未明显下降时期,应加强对健康人群健康管理与教育,以降低整体危险因素水平。一级预防是防止和减少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主要包括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控制血脂及体重,戒烟限酒以及适度的体育锻炼。
2.2高危人群的管理与高血压、冠心病相同,脑卒中病人的亲属也应确定并纳入高危人群进行管理,尤其是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亲属,应与病人同步管理,并加强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具有上述脑卒中危险因素,但未合并其他慢性病者,要加强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监测。主要监测内容为血压、血糖、血脂、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和危险因素控制。通过监测争取做到早期发现、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5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已出现脑卒中高危特征的人群,应接受定期的体格检查,着重了解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等。
2.2.1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和血液病等慢性病病人,有脑卒中家族史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肥胖者、A型行为者、妇女多胎者、吸烟酗酒者及喜食咸食和肥肉者。
2.2.2脑卒中的先兆征象突然发生面部和肢体的无力、麻木或瘫痪;突然无法说话或不能理解他人的讲话;突然发生一侧眼睛视力下降或失明;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疼;突然发生的眩晕、失去平衡或运动不协调。3病人管理
对病人的管理采取三级预防为主,主要是避免复发和防治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教育使病人在患病初期能尽快稳定情绪、接受现实,并明确脑血管意外的管理目标,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家庭中有提供预防脑血管意外合并症的护理措施。
脑卒中病人的治疗、康复护理及其管理中的大部分工作应在社区内进行。
3.1新发病人的家庭救护保持心肺功能,尽快清除病人口鼻内的粘液、呕吐物,昏迷病人应将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条件可给予吸氧。保持情绪稳定。拨打急救电话,尽早将病人送至医院。
3.2病人的转运方法病人需保持安静,卧位者忌坐起或站立;轻柔搬动病人,住楼房的病人在搬运时应注意头部向上,以减少脑部充血。4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了解脑血管意外的有关知识,能说出与该病有关的家庭护理方法;保持血压稳定;控制体重;病人情绪稳定并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自理能力与代偿能力得到改善;家庭功能进一步改善;无并发症发生。5康复护理指导
5.1康复护理的目的脑卒中病人进行康复护理不仅是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预防残疾的发生或减轻残疾程都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要帮助病人从心理上能正确面对由残疾造成残障的现实,主动参与和坚持康复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病人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5.2康复护理的内容包括保持良好的、帮助病人被动运动、鼓励病人做桥式运动、鼓励并协助病人床上翻身及训练床上起坐等,必要时进行语言、大小便的训练。
5.3康复锻炼的部位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以及桥式运动。6心理护理
发生脑卒中后,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障碍,常表现为心情郁闷、情绪不稳定、敏感易怒、自我封闭和病人角色强化等。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控制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鼓励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社交活动。7家庭支持与自我护理
7.1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7.2注重自我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7.3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7.4主动参加各项功能康复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7.5发挥家庭功能为病人营造和谐的休养环境,必要时对居家环境的布置进行改善,如家中过道上不可放置物品、马桶旁安装扶手、厨房灶台改低等。
7.6必要时家属要做好基础护理,如喂饭、翻身拍背和皮肤清洁等。
7.7家属要学会康复训练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督促病人进行锻炼。
综上所述,要提高社区居民对脑卒中的认识,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包括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对情绪的影响,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地参与预防、治疗及护理。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病人的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与护理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李春玉,主编.社区护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