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的案例(6篇)

时间:2024-02-29

环保意识的案例篇1

关键词:钳工工艺学课程改革案例教学

我校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设立已有八年,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毕业生已遍布全国,主要从事机电设备产品的维修、管理和相关服务工作,受到社会和各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为满足社会发展对机修专业人才的需要,本专业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方法改革等途径,使本专业有了新特色。《钳工工艺学》课程改革是其中一项,作为案例教学试点已初见成效,后期其他课程将全面跟进和推开。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求,通过具体实际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活动,让他们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促进高职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职高专二年级学生具有较强模仿能力和丰富想象力,本课程是在《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金属材料与成型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课程及钳工认知实习基础上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助于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通过安全案例分析与引导,对学生产生较大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进而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三、案例来源

每年我校都有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市内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在社会实践中,教师一方面学得很多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另一方面收集大量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学案例,通过收集、整理和分类,用于课堂教学,增加教学的真实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有趣、起劲。本课程案例主来源于湖南兵器资江机器有限公司、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铜冠机械有限公司、安徽铜冠电工有限公司、铜陵南科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社会劳动保障部等。

四、课程目标

1.学习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W习,培养学生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一定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方面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

2.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备机修钳工、工具钳工、装配钳工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在钳工工作岗位上必须的相关知识、技术标准、工作规范等。掌握工件画线与加工、机器装配与调试、设备安装与维修、工具制造与修理等理论知识,通过中级钳工理论考试,最终取得中级钳工职业资格证书。

3.职业素养目标

充分利用上学期钳工认知实训的实践教学环节和该课程理论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等。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实施

1.课程总体内容描述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钳工工艺基本知识和钳工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用钳工方法进行零件加工、机器装配、调试及精度检验等,并能进行有关工艺计算;通过理论学习,结合之前钳工认知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钳工工艺问题的技能,为后续装配钳工实训,并取得中级装配钳工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内容描述及实施

应用收集的教学案例于教学各个章节,对教学过程重新进行设计。

例如:千分尺的识读和使用保养案例片段展示

(1)案例分析:通过视频的实物测量和典型零件讲解,学生掌握了千分尺的结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测量范围和精度;通过视频的现场操作,学生学会了千分尺的使用和保养。

(2)任务实现:学生按操作步骤用千分尺测量长方体工件;学生现场展示千分尺的保养过程。

五、钳工实训教学环节建设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设有校内钳工实训教学基地,并于2015年对部分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在环境氛围、实践规范与要求等各方面满足教学要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使学生受益匪浅。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钳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创新实验,探索并实施了《钳工工艺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值得在机械类相关课程教学中加以推广且效果明显,以此为机械类相关专业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环保意识的案例篇2

一、基于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在理论教学中引入环保教育

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与绿色化学内涵相一致的基本体系,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了环境污染、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固体废弃物、重金属盐污染等,也十分重视有关的环境化学知识。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时,在肯定氯气作为漂白剂和消毒剂产生巨大效益的同时,还介绍了氯气作为自来水消毒剂与水中的有机物作用产生有致癌作用的有机衍生物。教师要抓住教材中与环境有关的知识点,将化学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列举一些污染给人带来危害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加深对绿色化学理念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和环境保护的使命感。

二、拓展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

如用铜和硝酸为主要原料制取硝酸铜,学生主要设计出下列三种方案:(1)3Cu+12HNO3(浓)=3Cu(NO3)2+6NO2+6H2O;(2)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3)Cu+O2=2CuO;CuO+2HNO3=Cu(NO3)2+H2O。由此可以看出,理论上制取3mol硝酸铜,方案(1)、(2)、(3)所消耗的硝酸分别为12mol、8mol、6mol,产生有毒气体NOx的量分别为6mol、2mol、0mol,其原子利用率分别为188/(188+92+36)×100%=59.5%,564/(564+60+72)×100%=81%,376/(376+36)×100%=91.3%。分析可知,方案(1)消耗的硝酸最多,生成的污染物最多,原子利用率最低,是最差方案;方案(3)消耗的硝酸最少,不产生污染环境的气体,原子利用率最高,是最佳方案。同类并举,选择渗透。

又如氮的固定有三条途径:人工化学固氮,豆科植物和苜蓿根部根瘤菌的生物固氮,雷雨时的闪电固氮。而人工化学固氮能耗高且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中易产生大量“三废”而严重污染环境。故研究如何像植物根瘤菌那样不消耗能源、不需大量厂房和机械设备并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固氮,是化学家们不懈追求的“绿色化学”目标。同归殊途,优化渗透。

三、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环保观点

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会产生废气、废液、废渣,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好机会。教师应仔细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研究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有些实验可以进行改进,将有毒、有污染的物质换成污染小的或无污染的。如无法改进的、实验尾气不易处理的或污染较大的,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实验视频,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以减少污染。学生分组实验时应尽量避免接触有毒或有污染的气体。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产生的有毒、腐蚀性尾气,给学生讲解在这些实验装置之后都应增加尾气吸收或处理装置。例如结合氯气教学过程,介绍案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将氯气投入作战,使法军5000多人死亡,15000多人中毒致伤。以此让学生了解其毒性的危害,而相关的实验就选择用多媒体展示,并通过学习氯气的性质引导学生设计进行尾气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

四、结合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污染为例,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真正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针对白色污染,可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塑料制品的使用状况,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减少白色污染。例如电池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但它们对自然界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为了防止汞、铬污染,倡导使用环保电池,在日常生活中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尽量使用充电电池,将废旧电池投入可回收垃圾箱等。采用这种与生活贴近的内容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的案例篇3

关键词:化学课堂法制教育化学危险品环境保护

中学生正是花季的年龄,同时也伴随青春期的到来,他们不仅在生理上发生急剧的变化,在心理上也承受很大的压力。叛逆期的到来,使得学校、家庭对他们的管理力不从心,全国各地未成年人违法造成的事故屡屡发生。青春期中学生的教育包括生理知识、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科学人生等的教育,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认为把法制教育带入化学课堂尤为重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知识本身是否被学生吸收。例如在学浓硫酸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浓硫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应用,而很少涉及浓硫酸的危险性。我认为这时应进行法制教育,告诉学生它是一种危险化学品,从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介绍它的强腐蚀性,因此使用时要小心,更不能随便带出实验室,否则将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理》,同时强调如果发生意外应该怎样处理。此时可引入案例:2013年5月30日,南京江宁区一12岁男孩在上学途中突然遭一男子泼硫酸,导致其双眼严重损伤,头面部深三度烧伤,右侧眼球变形,功能可能丧失,案发现场地面被酸腐蚀后发白,这是一起严重的化学危险品伤害事故,案发后第二天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逮捕。案例的引入可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犯罪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以及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最后还可介绍什么是“危险化学品”,即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在上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这节课时,引入安全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提到化学实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特别期待到实验室做实验,这时可强调学习《中小学校实验室管理暂行规定》和《化学药品管理条例》的重要性。且实验中若不遵守实验操作规则,可能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规则操作的良好习惯,认识到维护公共环境安全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学习这些规则有利于学生用更加严谨的态度做实验,同时又增强了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以下几个案例可让学生意识到违规操作带来的巨大伤害。案例一:2008年7月11日,云南大学一名博士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发生化学爆炸,面部被严重炸伤,左手手掌只剩拇指。案例二:2009年10月21日凌晨,北京一药品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存放有大量的甲醇、乙醇等易燃易爆品和化学品的柜子着火,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案例三:2009年11月18日凌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实验室因实验人员白天做完实验后未及时关闭实验仪器发生火灾。用这些事故告诉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问题。

环保意识的案例篇4

关键词薪酬与福利管理教学应用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onApplicationofCaseStudyin"CompensationManagement"

HUANGJiazhen

(GuangzhouCollegeof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510800)

Abstract"CompensationManagement"isoneofthecorecourses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withastrongtheoreticalandpracticalsense.Theteachingpracticeofitcanbedividedintothreeinterrelatedsteps:thoughtguiding,theorylearningandpracticeconducting.ThesethreestepsformulateacalculatingcircleinwhichCaseStudyplaysakeyfacilitatingrole.

Keywords"CompensationManagement";teachingpractice;casestudy

《薪酬与福利管理》是一门研究企业薪酬福利的理论思想、管原则和实践方法的学科,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选的核心课程,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薪酬与福利管理活动的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而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整合平台,通过案例中的情景分析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换位思考,从教室走出去,更有效的去学习知识,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薪酬与福利管理》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该过程可设计成以下三大阶段,这三阶段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而案例教学法则扮演着承上启下、助推教学循环上升的关键作用。

1学科思维与价值定位引导阶段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从其起源思想开始教学;因为学科的起源,正是该学科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它回答了――为什么要有这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课程的主流范式是哪些,课程的历史发展透露出什么样子的学科逻辑,还有更重要的,该门课程在当今的社会实践中处于什么位置,有何学习与实践的意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学习具体的课程知识之前,将薪酬研究对企业管理的战略重要性、薪酬福利研究的学科性质等重要内容与学生沟通说明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明确了学科脉络和价值定位,学生才不会在以后繁杂的公式、模型、理论的学习中迷失在微观的操作里,失去了分析问题的明确立场和逻辑框架。

2理论教学阶段

本阶段教学主要采取“先老师后学生、交叉互动”的教学模式,先由老师向学生讲授相关的核心薪酬理论,从理论体系上为学生构建好清晰的逻辑框架,再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习题和演练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消化理论知识。薪酬与福利管理涉及繁多的公式、理论、模型和核算技巧,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大量的讲解与练习。首先老师要完善理论模块的脉络架构,提供明晰的课程提纲让学生理解各种复杂理论背后的逻辑联系。其次,老师的理论教学不能唱独角戏,必须进行交叉互动――老师讲先行性的引导知识;再由学生上台补充细节性、具体性的理论内容,通过学生的讲演,分析学生对该部分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知识盲点,并及时给予纠正和补充,确保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都能够被学生掌握后,再进入下一个理论的学习,这样循序渐进,师生互动,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保证。最后,在完成所有理论知识点的讲授后,老师必须回到总体的理论知识框架上来,结合学生讲演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个知识点学习的薄弱环节,通过理论串讲的形式,再一次巩固加强――既强化了之前的理论学习又为下阶段的案例分析打好理论基础。

3案例实操阶段

通过第一、二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对薪酬与福利管理的课程知识有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初步理解,由于薪酬福利是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这一阶段是学生将学科思维和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本课程教学质量形成与检验的重要阶段,而案例教学法在本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教学作用,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可分成两个方面:

3.1企业案例分析与解读

由教师选择知名企业的薪酬与福利管理模式作为案例来分析,通过成功案例向学生分析具体企业的薪酬管理策略的选择逻辑,重点讲解案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和抽象模型在实际企业中的运用方法。首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案例分解成为逻辑联系清晰的若干核心部分,给定范围却不在案例细节上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给任何先入为主的具体措施建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完成细节上的分析填补。这样,学生既能体会到企业优秀案例的成功逻辑,又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毕竟,分析问题的思路比解决问题的细节技巧更重要。其次,成功的历史个案并不是永远正确的先例,在案例分析解读中,必须启发学生跳出案例中既定方案的束缚,发挥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思维去分析该案例的可推广性,鼓励学生对成功案例进行批判和改进,拓宽学生的思维,做到既能深入案例又能从案例中走出来。

3.2学生角色扮演与薪酬福利制度设计

通过模拟企业实际,要求学生分组扮演营销类、管理类和研发类人员;通过扮演体会企业不同员工的工作实际,再借助工作分析、岗位设计和薪酬因子分析等方式,确定不同类别人员的薪酬福利设计。绩效定薪、岗位定薪和能力定薪是目前主流的三种企业定薪模式,利用学校的企业管理实验室和模拟公司等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就职一次,体会不同工种人员的工作性质,有助于深化对薪酬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动手能力。

这样,第一个环节通过成功企业案例的分析和解读,为学生展示如何在管理实践层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成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全面体会不同类型员工的工作特征与付薪特征,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深刻体会薪酬制度设计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运用案例教学法,既深化了抽象的理论知识,又在案例互动中活跃了学科思维也丰富了学生看待实际问题的思考角度,是对第一、第二阶段教学的检验、巩固与提升。

4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4.1班级规模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控制合适的班级规模很重要。①我们认为,合理的班级规模应是50名学生左右,有利于场面控制和组内、小组间成员的交流和分享意见。

4.2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1)学生的准备工作。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案例与所学课程知识的联系。其次,明确分析问题的可用框架和逻辑分析的出发点。第三,选定适合分析此案例所需采取的一般分析方法。第四,明确分析的系统与主次关系,并找出构成自己分析逻辑的依据。第五,确定分析和拟扮演的角色。②

(2)教师的准备工作。首先,选择案例,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有争议的、有参考对策的案例。其次,明确案例讨论的议题,列出学生必须(但不仅限于)回答或解决的问题列表。最后,根据案例特点,选择学生分组,必要的话对案例资料进行有差别修改,如劳资谈判案例中,扮演劳方角色的学生所掌握的资料和立场比如和资方的有所不同,在案例准备时候,教师必须尊重这种不同,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内容。

4.3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1)角色分配与确定。在案例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组合搭配,尽量让学生小组内部保持高异质性而学生小组间保持高同质性,这样有利于小组间的互动讨论和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估,这种安排既可以是正式计划好的,也可以是即兴的。正如上文薪酬课程的案例,通过学生模拟企业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工作体会,这类角色扮演有助于将案例人格化,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2)小组意见。按照一定的讲演要求,通过学生小组指定或者自荐形式,选定若干同学代表其小组作意见,主要阐明小组的案例分析思路、运用的理论和最终一致(或不一致)的小组对策。

(3)案例的课堂讨论。根据其他小组所的意见,本小组的学生进行组内的讨论分析,并对自己小组的方案进行修正或对其他小组的方案提出质疑或争论。课堂讨论对于学生来说是整个案例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为它不仅包括了个人或本小组结论的梳理和总结,还涉及其他小组不同意见的交流、整合和妥协,是思维碰撞,提高学习效果的核心环节。

4.4总结归纳

案例讨论不是漫谈,课后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③案例讨论的目的不是要得到所有人都同意的一致结论,而是通过案例激发学生的个体创见。因此,案例讨论更应该注重分歧而不是共意,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见解、不同方案设计恰恰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不同理解和对现实问题的不同分析角度。我们应该鼓励这种不同,通过案例讨论的课后总结,梳理归纳分歧的意见,分析各个观点的优劣,才能够做到长短互补,让思维的火花在学生间共享传递。

5结论

《薪酬与福利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可分为学科思维教学、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三大阶段,其中案例教学是前两阶段教学效果的检验、巩固和提升阶段,也是整个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障。运用好案例教学发,能够承上启下的将该课程链接成为一个有益才课程循环(如图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先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把握科学的宏观视角,再扎实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与实操将其融合到学生自我的动手技能中去,在案例中建构牢固的理论联系,在案例中加深学科思维,既扎进案例中又跳出案例来,实现良性的学科教学循环。

图1薪酬与福利管理教学循环

注释

①李松庆.“管理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9):58-60.

②钟杏云.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吸引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22-123.

环保意识的案例篇5

关键词:环境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26-01

《环境法》是普通高校环境类专业的选修课,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运用环境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借助实际的环境问题案例引入课堂,能有效实现上述目标。

1案例教学法特色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创。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

首先,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案例教学就不一样了,一个好的案例,能真正实现案例情景“再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积极分析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案例教学法重视双向交流。传统教学方法主要由老师讲授书本知识,学生听懂多少,掌握多少,要到最后考试时才知道,且学到的都是教材中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看到案例后,首先进行吸收消化,然后查阅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无形中,学生主动地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要经过周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教师应该适时给以引导,促使教师加深学习与思考,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境法课程条文较多,尽管最初立法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但具体在学习时,免不了还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专用名词和语言。如果在教学中还一味地采取传统教法,不仅深奥难懂,学生学起来也感觉枯燥无味,课堂死气沉沉,遇到具体案例时,学生会束手无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结合所讲内容,选取适当案例,让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法律现象,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不仅加深了对抽象法学条文理解,也开阔学生视野,能辩证地看待社会实际问题。

2具体实施过程

2.1展示案例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案例。呈现方式有多种,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形式再现案例效果最佳。

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声像手段能把案例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信息更全面、更逼真地呈现给学生,使其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充分感受案例,为后面做好准备。

例如,笔者在讲授《环境法》中“民事责任”时,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在屏幕上展现出以下的案例:

某甲家住二楼,楼下为一餐厅。该餐厅每天排放大量油烟致使某甲家长期无法开窗户通风,某甲家装在二楼外墙的空调散热器由于长期被油烟熏,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于是向环保部门投诉。经环保部门检测,该餐厅油烟排放没有超过排放标准。环保部门对此纠纷进行调解,但是因餐厅坚决认为自己排放未超过标准不应赔偿而未果。

2.2案例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模式的灵魂所在。此时此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和讨论。

针对上述案例,笔者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1)该餐厅拒绝赔偿的理由成立吗?为什么?(2)你认为,该餐厅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请具体说明。

接下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旁听,或者参加某个小组的讨论。各个小组形成小组意见,由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阐述。

2.3概括总结

一般说来,在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大都会用5~10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

教师总结不一定是讲出标准答案。因为有些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关健是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当然,在总结时,对于正确的观点要给予积极地肯定,利于下一次案例教学的开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分析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将案例与所涉及的环境法学原理及条文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来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熟练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3.1案例收集

这是案例教学法良好开端。首先,选择案例应具有真实性。任何事件都有起因、经过与结果,教师选取的案例若是真人真事,通常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案例的收集都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环境民事侵权的救济、环保产业的市场化、举证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等等。

3.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若教师的训练目标不明确,听任学生自主发挥,偏离主题,那么预想结果就会达不到。教学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环境法律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用法律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当好这个“引导者”的角色。

3.3案例教学要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进度逐步展开。环境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倾向于理工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法律基础知识较弱,因此,盲目的使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无所适从,最终在讨论阶段会出现冷场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逐步掌握环境法相关的基本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规范后再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起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加强了学生对环境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良平.《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探析[J].文教资料,2006(32):50-51.

环保意识的案例篇6

关键词: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53-03一、引言

目前,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正导致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气候紊乱导致极端天气频频发生;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珍稀物种不断消失,人类在地球家园中的朋友越来越少;在周围的环境中,大量有毒化学物质随意排放,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使许多重金属元素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威胁公众健康。自20世纪末以来,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与环境危机,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此,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如何解决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问题,也成为人类热议的话题之一。所谓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现代大学生是我国解决环境问题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意识的形成也将决定我国环保事业的成败[1]。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了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类的通识课,《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其中之一。该课程以当前全球出现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危机为主线,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提高其环境素养,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而提高其保护环境的意识[2]。

经过两年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结合其他高等院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经验,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总结了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希望能对此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以及对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实时性

(一)课程内容合理化

为了紧跟学科前沿,该课程选择清华大学钱易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版)作为教材。该教材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学科的覆盖面广,本课程涉及生态学、资源学、环境学、伦理学、经济学、治理学等诸多学科,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内容丰富[3]。但教材的更新毕竟与当今发展中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不能同步,且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具有量大,面广,及时的特点,因此,如果完全以该教材作为教案,则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考虑到教材的局限性,该课程教案以本教材中的基本学科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基础,以全球最新的环境案例及环境保护形势和政策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适当结合学生的兴趣,介绍实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缩短课程内容与环境科技前沿的距离。实践证明,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环境学科的基本理论,又不使授课内容与时展脱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专题化

由于该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因此将课程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形成小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来教授,会更易于被学生掌握,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物种多样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考虑到该课程的授课对象大多数来自非环境专业,因此,此类专题大多比较熟悉,而且是热门话题,例如,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PM2.5的制定及危害等,学生很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后,学生就能接受,从而使课程内容深浅得当,难易适中。

三、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保证模式的多样性

(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是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不高,但知识面广泛,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足以完成教学目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也不高。因此,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现代多媒体技术,内容极其丰富,通过生动的图片、动画和视频,从视听两个角度来强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从而与传统的教师传授模式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课程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例如讲解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时,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文字板书的教学手段,学生对于全球环境形势的严峻性难以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在讲授该专题内容时,可以采用图片和视频的手段,介绍历史上以及当前出现的环境事件,如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2010年墨西哥湾油田漏油事故、2011年铅酸蓄电池厂污染导致的血铅超标事件等。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实例,给学生提供了图、文、声并貌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全球环境形势的严重性以及世界各国面对环境危机事件时的处理对策[4,5]。同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环保类影片及环保专题的影像资料,如《可可西里》、《美丽的西双版纳》、生态农业、工业生态园等,既贴合课程的要求,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二)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随着当今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中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几近100%。因此,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变得可行,而且会促使教学手段的创新性改革。由于环境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庞杂,仅仅依靠课堂的短暂时间,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将学生领入环境保护事业的大门。而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精髓,还要依靠网络教学的补充。

目前,很多高校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或精品课程网站,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网络平台可由任课老师进行管理,放入课堂教学的课件,学生可以自主复习,重新学习课堂上没有接受和消化的内容。同时,平台应该增加丰富的教学素材,例如关于各个专题的实时资讯,新颁布的环保政策等。由于环境科学发展的迅速,这就要求网络平台上的内容和资源及时更新,以确保其时效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同时,网络也可以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例如BBS、聊天室或者Email。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对于一些环境问题的看法,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也可以就某个知识点进行提问,老师们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为同学解疑。这样,就形成了课外互动式的学习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加强教学效果。而且,网站应当设置一些题库和试卷库,方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主检查,老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互动式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素材,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因此要引用丰富的案例素材,结合理论知识来讲解知识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以及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考虑案例的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例如在讲授“水污染状况及其治理”专题时,可以选择我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作为主要案例,利用图片和影像的形式直观地展现苏州河的变迁以及治理的各项措施。由于整个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对水污染及其整治逐渐形成一个系统清晰的知识结构。在播放影像资料之前,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案例,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邀请一些本领域的著名专家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这种形式,既缓解了紧张的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环境案例和理论,也颇受同学好评。例如,本学期,有幸邀请到了加拿大Alberta大学的JamesR.Bolton教授为本课程的学生介绍了加拿大Edmonton城将其中的一个机场改建为世界级的可持续发展社区的案例。该案例体现了人类居住社区绿色建筑,绿色能源与碳中和(CarbonNeutral)的理念,提供了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人类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图1为James教授与学生讨论的场景。结束后,学生普遍认为一个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案例更容易为同学所接受。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双向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这种教学形式上过于呆板,学生得到的知识比较肤浅,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而互动式教学可以克服以上的缺憾,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甚至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6]。因此,案例教学中,还应当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在本课程的讲授中,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可以采用大家喜爱的形式展示本组感兴趣的环保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计入一定的课堂成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创新性,同时,也加强了老师与同学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实施过程中,该形式效果良好,大家积极思考,采用的形式有电视采访,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情景剧模拟,小品等,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图2为以电视采访形式进行活动展示的场景。

(四)实践调查与专题讨论相互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环境保护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践中。但是,大多数课程都缺少实践的环节,为此,结合实际情况,给同学提供一些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实践。例如在讲授“水资源与水污染”专题时,结合我校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案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案例现场,让学生亲眼目睹正在运行过程中的水处理工艺,如我校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学校生活污水以及校内水体的生态处理技术等。这种现场教学不仅填补了实践教学的空白,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其环保意识。

另外,可以在课后布置少量环境调查项目。选择一些典型性调查项目进行课堂讨论。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有同学看到垃圾围城的图片,就提到了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处置问题。一位来自台湾逢甲大学的学生说,在台湾,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日常习惯性的行为,但来到这里以后,发现自己想分类都很难,因为在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分类或者只有很粗略的分类,也缺乏监督管理。其他同学也提出了一些在学校教学楼和宿舍楼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见与措施,学生们都希望,我们能早一天也实行垃圾分类管理,保护我们的环境。就此问题,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在学校周围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学生对于调查的结果查阅相关文献或网络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在这种自主学习和分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环境保护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当然,《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公选课,也难免有的同学是单纯为修学分而来上课的,通过了解,有的同学也直言不讳的说就是这样的目的,因此,如何结合目前全球环境和生态危机,为非环境专业的同学展现一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课程,让更多为了“挣学分”而来的学生,能为了“知识”而走进我们的公选课堂。前面的实践证明,通过以教材为理论指导,多媒体结合时事,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实地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起到了积极调动同学参与到课程中来的效果,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增强了选修课程同学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苟帅,徐吉侠,蓝增全.普通高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建设的重要性[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Z):43-45,54.

[2]韩小荣.论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0-51.

[3]朱光耀,袁飞,等.对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建设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7,22(3):135-138.

[4]曹云萍.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多种教学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4):80-81.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