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例(12篇)

时间:2024-03-07

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1篇1

我国证券市场是新兴市场,证券市场监管严重滞后。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虚假信息、操纵价格、内幕交易、极限投机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危害到证券市场自身的发展,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在行使职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头痛医头。方法单一、法规不完善、措施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充分说明其存在的问题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础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因此,研究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础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证券市场监管基础建设包括:法律法规建设、监管体制重塑、市场规律运用、证券监管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将通过中外证券市场监管的比较分析,来研究探讨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础建设。

一、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

现代证券市场监管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1929年的股票市场大崩溃根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来了大量的证券发行,同时也带来了整个20年代的经济过热和银行信用的滥用。金融危机和股灾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导致了现代证券市场监管的产生。

大危机后,美国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从立法开始的。现在,证券业是美国最严厉的立法领域,证券市场监管的法律规范形成了一个覆盖广泛、巨细无遗的完整体系。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一是30年代关于银行和证券业的立法,以《1933年银行法》、《193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为代表,精髓是银行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与管理,将证券市场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强调信息公开。3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的名言:“公开是治疗社会病和产业病的最佳药方,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证券市场立法和信息公开成了证券市场监管的两大法宝。二是1999年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顺应金融发展的要求,从法律上确认了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的原则,结束了30年代《银行法》以来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实行功能监管。

我国目前规范证券市场的法规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由国家统一颁布的法律,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二是由各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1.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分析

我国目前规范证券市场的法律有两个:《公司法》和《证券法》。但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滞后与不完备,从内容上讲则是不能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很多方面存在内容过时或者无法可依的现象,在实际运用中则存在缺少程序性规定、有法不依和有法难行的问题,甚至存在较多的法律法规互不配套、相互矛盾的问题。其原因可归纳为:首先,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在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等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证券市场的实践还不能为立法概括抽象提供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我国证券市场立法存在着法理研究和立法经验不足的问题,一些法律条款有明显的法律漏洞,缺乏必要的法理支撑。第三,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改革中设立与发展的,将在深化改革中发展与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立法不完善有其客观上的原因。

例如,《公司法》是1996年颁布的,1999年底曾作过一次修订,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在明确企业组织形式、规范企业行为、推进市场经济主体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曾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法律规范不完整,存在条款粗疏。内容空缺、缺少必要的程序性规定等问题,在公司行为、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公司法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的规定为五条,完全没有涉及监事会议事方式、表决方式等程序性的内容,目前我国公司实践中出现的监事会普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状况,应当说与公司法的不足有直接的关系。第二,对有关权利的实现缺乏必要的救济方式。公司在运作过程中涉及众多相关主体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司法》在调整相关主体间利益关系时,要制定具体有效的法律规范。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设置必要的权利救济措施。我国公司法在此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公司章程违法侵害相关主体权利时,少数股东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请求不被董事会接受,董事会、董事长不履行职责,股东大会决议出现瑕疵,法律缺少相应的救济措施,实践中出现这类情况时,权利人往往投诉无门,从而使公司法规定的权利形同虚设。

再如《证券法》,从提议制定到颁布实施,经历了一个一拖再拖,反复修订的过程,终于出台了,其存在的问题也暴露了,一些条款内容过时,一些条款与其他政策规定又相冲突。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的分业管理,在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投资运动等具体规定中,存在明显的相互不配套不协调的问题。

在我国规范证券市场的法律体系中,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证券市场的很多领域,法律规范还是空白。如证券投资基金法、投资公司法。证券投资者保护法。投资顾问法等等都暂付阙如。此外,证券市场的法律规范有一个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的过程,证券市场在发展变化,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不断出现,规范证券市场的法律也必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作出修订。国外的证券市场立法已经经过这样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则正处在对证券法、公司法作出修订最为迫切的时机。

2.证券市场的规章制度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的规章制度与行业自律规则由中国证监会、证券行业协会、证券交易所及证券商分别制定。中国证监会是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有关证券市场监管的各种规章制度由其制定;证券行业协会是自律机构,制定有关自律的各种规章制度;证券交易所不仅仅是一个证券交易市场

,也是证券监管机构,制定有关证券发行上市及证券交易的各项制度;证券商则制定内部风险管理的制度。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证券市场机构、证券市场行为进行着全方位的规范。

例如,2001年为中国证券监管年,中国证监会有19个制度办法先后出台。内容涉及对证券公司经营行为的规范与合规监管;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和设立,投资基金的投资运作;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信息披露、风险揭示:新股发行。证券交易;亏损公司的暂停上市与终止上市等。这些规定、办法和指导意见,涵盖了证券市场的方方面面,在规范市场。防范风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有的证券行为都可以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的现实则是,在规范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各种法律是最高层次的。最重要的,却既不健全又缺乏可操作性,而各种规章、制度、办法则相对要全面完整一些。

3.健全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制度的措施

(1)加紧《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者保护渤》《投资顾问或咨询法》等法律的制定,填补我国证券市场法律的空缺,健全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体系。

{2)根据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对已有的《证券法》《公司法》进行修订,以增强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进一步明确中国证监会、证券行业协会。证券交易所、证券商的权限职责,对所有证券市场的规章制度办法等进行清理、修订、完善,以确保其与法律规范的配套,以及实践中的可运用性和权威性。

(4)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使各类证券从业人员、投资者懂法、守法。

二、监管体制的重塑

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政府监管体制,监管框架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设立专门的政府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进行监管;二是自律性监管;三是社会监管。图1可以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框架:

从监管体制方面来分析,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证券监管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不够明确协调;(2)在证券监管体制、监管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方面不完整明确:(3)在政府机构监管与自律监管方面,更多地依赖政府机构监管,且存在监管缺乏权威性、独立性,监管不规范运动式的监管多于持之以恒前后一贯的常规监管等缺陷;(4)在自律监管方面,缺乏合适的制度安排使之有约束力、行之有效;

(5)未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管的作用。

如何健全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变分业监管模式,建立混业监管体制。在重新确立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方面,我们要综合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从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及金融监管的高度及证券监管的目标来考虑证券监管的体制,从保障证券监管的效率。促进市场的发展来考虑证券监管的机构设置及职权划分。

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混业经营,这是不容置疑的,与之相应的监管体制应是混业监管,这是摆在世界各国金融监管者面前的共同课题。我国现在实行的是明确的分业监管模式。今年设立了银监会,银监会根据授权统一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为保证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的超然地位,将货币政策制定、执行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分开,这是必要的。但从金融监管方面来讲,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构成了真正的三架马车体制,这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不符。我们需要选择的是:成立金融监管局,把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作为监管局的下属机构;或者仍保留现在的三足鼎立的体制。不同的监管机构在监管目标上会有差异,多重监管机构分别监管业务交叉的不同金融机构,必然导致一定的混乱。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有利于我们确定统一的监管目标,进行统一的权责划分,提高监管的效率。

2.从机构、业务两个方面来划分不同监管者的监管对象与范围,明确监管者的职责与权利。对中国证监会要明确其监管的市场机构与市场业务活动,确定哪些方面是该管、可以管好的,哪些方面是不该管。也管不好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监管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市场的活力,促进市场的创新与发展。这对我国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尤其重要。

3.在证券监管方面更多地发挥自律机构的作用。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提供制度方面的保证,为自律监管发挥作用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4.充分发挥社会监管的作用。对证券市场的社会监管包括社会媒体、投资者,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监督等多方面。财经媒体是为广大读者、包括投资者服务的,而监督从来都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职能。市场参与者对证券市场的监督也非常重要,成熟的市场上总有相互对立的利益主体,相辅相成,相克相生,各种利益主体、各方的分析师和媒体一起形成强大的市场合力,推动了市场透明度的提高。在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中,社会监管曾经发挥过很好的作用,如蓝田集团的问题因为社会监督而被揭露。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会计师事务所等证券市场服务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包庇造假者;如市场参与者相互勾结,形成“买卖一家”的垄断局面等。因此,发挥社会监管的作用,首先要规范其行为,其次要保证其发挥监督作用的渠道畅通。

5.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对监管者实施监管,是规范证券市场监管行为、保证监管措施行为的合规合法、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市场规律运用

证券市场是一种市场机制,证券市场监管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从而促进并保障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替代市场机制。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证券的价格是其价值的反映,证券价格不可能长期偏离其价值,当证券价值被高估的时候,卖出证券的行为能使其价值回归;当证券价值被低估时,买入证券能使其价格上升。市场运行。市场发展能纠正市场的无效性,证券市场有自我稳定机制。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有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弱效市场,虽然如此,我们不能否认证券市场运行中市场规律的作用。过去我国的证券市场的每一步发展都是行政力量促成的,今后证券市场则应更多地顺应市场规律来发展。对于各类证券市场机构,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竞争和强化信息披露,以完善市场机制。

发达国家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要强化政府的作用,增强行政的力量。我国则不同,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市场规律,是要实现监管方式手段的市场化。这是由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特点决定的。

四、证券市场监管的国际合作

各国证券市场在运行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具有共同性,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世界性的课题,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和市场风险在国家间的传递,使得证券监管的国际合作更为必要。国际证监会组织于1983年成立,现在共有来自81个国家的134个会员机构。

国际证监会组织于1998年5月制定了证券监管目的和原则,包括有三项目标:保护投资者原则(基本原则),确保市场公平和有效透明(核心原则),减少系统风险。证券监管国际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制约跨国界的欺诈、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行为。(2)协调资本充足度要求,加强对跨国金融联合企业的监管合作,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3)建立证券跨国发行和上市的统一的信息披露及会计标准,降低发行与上市的运行成本和管制成本,促进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4)协调解决信息技术和电脑网络发展对国际证券监管带来的新挑战,以维护全球证券市场的稳定和秩序。(5)降低国际清算风险,保证国际证券市场运行的安全性、流动性,维护全球市场一体化和市场的运行效率。

对于我国来说,加强证券监管的国际合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提高我国证券监管的效率,控制风险,特别是控制风险在国际间的传递;二是可以促进我国证券监管的规范化、国际化、现代化,这一点更为重要。

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础建设是做好证券监管的前提条件,它决定证券监管的目标取向,规范证券监管的方式方法。完整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高效的监管体制,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证券监管的国际合作,必能提高我国证券监管的效率,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黄运成,申屹,刘希普。证券市场监管: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篇2

论文题目《中国工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分析》

一、课题来源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成为了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它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现如今,它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逐渐加快,与其相关的业务与产品也在日趋完善。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进一步加强对其的应用就势在必行。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至今,任面临不少问题,有的是历史问题,有的是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金融机构都在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尤其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分散了风险,增加了服务费收入,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远远落后。在我国加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尤其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对工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加以分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它可以有效解决银行投资资金短缺,储户存款居高不下,投资渠道有限之间的矛盾;可以使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增强,从而改善资产质量,缓解资本充足的压力;可以使资金来源更为广泛,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以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从而使资金流动更为便捷。正是具备了这些优点信贷资产证券化才成了大多数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选择之一,使其得以迅速发展。

与美国欧洲等具有发达金融市场的国家相比,中国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相对较晚,对于它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则是本世纪初期。2005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随后,国内多家银行纷纷试水资产证券

化,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巨大的潜力。与发达国家规模庞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相比,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非常弱小。信贷资产证券化处于试点阶段。产品的发行量和存量都非常少,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占比微乎其微。但是,无论从供给面来看还是从需求面来看,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供给方面,规模巨大的银行的信贷资产可以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需求方面,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上应存在对资产证券化有主动需求的投资者。探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指引。

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资产流动性差,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本充足率低等突出问题。在参考国外商业银行资产经营方式及经营技术的经验后,信贷资产证券化被认为是一种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手段。

当前,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商业银行对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已达成了共识,国内学者们也专门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理论及实施做了系统的研究,取的了积极成果。但出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的复杂性,加之银行风险管理手段不足等各方面的因素,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着重重挑战。因此,加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研究,规范和化解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问题,对推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整个国家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促进金融与国民经济的协调与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及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我国国内对资产证券化的讨论最早应始于1995年,其后几年的研究几本局限于对资产证券化这种现象作基本认识。从1999年开始,我国对证券化的研究和关注开始逐渐增多,关注的角度从最初的国外经验转为对中国实施客观条件的分析:研究范围也逐渐变广,开始延伸到会计法律等领域,对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作用及如何发挥其作用也进行了探讨。

涂永红,刘伯荣(2012)通过分析国外及香港地区的经验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操作进行了设计和构想。耿明斋,郑帆(2013)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研究,认为有利于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总体盈利水平及优化资源配置,增进银行资产安全性等作用。于凤坤(2012)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原理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全面论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对如何利用资本市场,运用资产证券化机制,处理和解决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深入探讨。孙泰军(2013)以资产证券化效率为核心,系统论述了如何提高资产证券化的金融效率及如何建立提

前偿付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对定价方法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张超英(20XX)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动因的七个假说包括监督技术假说,管制税假说等,他还从宏观货币政策的角度:(1)证券化有利于缓和货币供给的增长,可以先将一定的贷款资金运用减出银行部门再增加新的贷款资金运用从而缓和资金来源下的存款货币供给。(2)证券化因素的作用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进而使得关于货币市场均衡的相关参数发生变化,使市场效率得到提高。

国外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和较科学的理论,非常值得我国借鉴。Thomas(2012)分析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财富和风险转移。Obay(2013)通过对美国200家银行资产证券化数据研究指出资本充足率与资产证券化水平不相关。Dionne等(2013)对加拿大银行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资产证券化会降低银行风险资本率,给银行带来破产风险。喻国平(20XX)系统性的研究了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优点。

StevenL.Schwartz《结构金融资产证券化原理指南》(20XX)是资产证券化的经典著作。在其最新第三版《结构金融资产证券化原理指南》(2013)中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真实销售和信用增级原理,准确解读了资产证券化实践中的税收、会计、监管和跨国证券化问题。

Giannini,Alberto和Preventative(2013)认为资产证券化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信贷风险转移到市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银行资产的管理,其中之一就是提高银行的透明度。他们认为虽然资产证券化使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各类资产支持证券不再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内容,但是这也使得金融风险通过SPV不断地向市场扩散。GustavoSuarez(20XX)认为资产证券化在降低商业银行资本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加剧而不是分散了商业银行风险。

国外资产证券化研究始于基本原理、动因以及作用研究,目前则主要集中于资产证券化定价分析、风险管理以及对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但对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风险的研究以及对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的反思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偏重定量分析,缺乏定性分析,特别是缺乏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根本性认识。

本课题的主攻方向是:对我国工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四、阅读的主要文献

[1]涂永红,刘柏荣著.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2]王中.资产证券化风险隔离机制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3]张添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信用风险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4]欧敏睿.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XX

[5]朱宇畅.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实践状况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XX(01)

[6]朱宇畅.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实践状况分析[J].商场现代化.20XX(16)

[7]林国梁.我国资产证券化法律关系及适用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3

[8]王晖.基于结构融资视角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9]李彬.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政监督.2013(16)

[10]李媛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11]贾晶.从美国次贷危机反观中国住房抵押资产证券化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3)

[12]刘蕾.华尔街进入监管新时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正式立法[J].中国金融家.2011(08)

[13]李佳,王晓.试析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J].华北金融.2012(02)

[14]马立珍.试析资产证券化的特殊功能[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

[15]DemingWu,JiawenYangandHanHong,Securitizationandbanksequityrisk[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2011.

[16]HaenselDennis,KrahnenJanPieter.DoesCreditSecuritizationReduceBankRisk?EvidencefromtheEuropeanCDOMarket[J].SSRNWorkingpaper,2007.

五、研究内容

本文一共有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述。第二部分,结合数据等分析我国工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第三部分,工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工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提出自己的建议。

1信贷资产证券化概述

1.1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1.2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及操作流程

1.3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2中国工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2.1工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

2.2工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特点

3中国工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问题

3.1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

3.2缺乏与资产证券化相配套的外部法律环境

3.3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不高

3.4风险评级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条件不足

3.5证券化信息披露不规范

4推进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4.1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实施细则

4.2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4.3丰富基础资产的种类

4.4增强信用评级能力、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4.5培养合格机构投资者

4.6建立政府支持的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

六、途径及进度

途径:主要是通过在图书馆,互联网的电子书和室查阅相关的期刊文献以及从各大金融网址下载的数据来了解这个论题发展的动态,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增进对这个论题的认识,并通过和指导老师一起探讨进一步深化理解本论题。

进度:

1、20XX年11月15日前:搜寻文献,完成外文翻译,交指导老师。

3、2017年1月30日前:提交论文初稿,期间将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批阅。4、2017年2月25日前:提交论文二稿,期间按指导老师意见进行修改。5、2017年4月30日前: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修改至少三稿完成正文定稿。6、2017年5月10日前:交毕业论文正本,质量达到规定要求。装订论文7、20XX年5月22日前:指导教师将评阅好的毕业论文交教研室。

8、20XX年5月24日:开始形式审查,上网查询。

9、20XX年5月25日:交叉评阅。

10、2017年6月2-3日:答辩2、20XX年12月15日前:交开题报告正本,质量达到规定要求

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篇3

当今中国的证券投资学教材,对证券投资的研究对象的阐述较少,国内比较知名作者吴晓裘,赵锡军、李向科等在其主编的证券投资学中都没有对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阐述,而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需要在学习中完善,在完善中学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修正,逐步完善这一学科,这一研究对证券投资理论发展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证券投资概述

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方面,直接投资是指各个投资主体为在未来获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进行的实物资产购建活动。如国家、企业、个人出资建造机场、码头、工业厂房和购置生产所用的机械设备等。间接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一切出于谋取预期经济收益为目的而垫付资金或实物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投资。

证券投资是指间接投资,即投资主体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券、公债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证券投资属于非实物投资,投资者付出资金,购入的是有价证券,而不是机器、设备、黄金珠宝等实物。证券投资的收益一般包括股息、红利收益、资本收益、债息收益和投机收益。

证券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相比,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期限性和变现性等特点。

3证券投资与投机

投机起源于古代,早期的投机以赚取地区差价为主要方式,不同区域对不同种类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差别性,为投机者赚取买卖差价创造了条件。进入商品社会后,投机范围日趋广泛,它已伸展到生产、流通、金融等众多领域。

投机的含义就是把握时机赚取利润。在证券投资学中,投机的基本含义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做出投资决策,试图在证券市场的价格涨落中获利。而这种价格波动带来的获利时机同样赋予所有的社会公众,并未偏向某种特定的人,但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把握住了这种机会。少数投机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只是他们熟悉市场的习性,具有丰富的经验,准确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更主要的是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承担较大的风险,赚取高额利润就是投机者根本的信条。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他们往往偏重于通过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图赚取正常利润的投资行为。

证券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对预测收益的估计不同。普通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时,较为重视基础价值分析,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证券投机者不排斥这些方法,但更重视技术、图像和心理分析。普通投资者除关心证券价格涨落而带来的收益外,还关注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而证券投机者只关注证券价格涨落带来的利润,而对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不屑一顾。其次是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同。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普通投资者对投资的安全性较为关注,主要购买那些股息和红利乃至价格相对稳定的证券,因而所承担的风险较小;投机者主要购买那些收益高而且极不稳定的证券,因而其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投机者既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也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证券投资与投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要把投资与投机完全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投资是不成功的投机,投机是成功的投资。

4证券投资学研究的对象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是证券市场运行的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具体地讲,就是证券投资者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如何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国家如何对证券投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等等。从学科性质上讲,证券投资学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证券投资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

证券投资的综合科学性质主要反映在它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和它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证券投资作为金融资产投资,它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因此,资本、利润、利息等慨念是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所经常使用的基本范畴。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证券市场运行,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操作,所以必然涉及到货币供应、市场利率及其变化对证券市场价格以及证券投资者收益的影响。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定购买哪个企业的股票或债券,总要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分析、判断。作这些基础分析必须掌握一定的会计学知识。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时,除了进行一些定性分析外,还需要大量地定量分析,证券投资、市场分析、价值分析、技术分析、组合分析等内容都应采用统计、数学模型进行。因此,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数学等方法对证券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

第二,证券投资是一门应用性科学。

证券投资学虽然也研究一些经济理论问题,但从学科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一门科学。证券投资学侧重于对经济事实、现象及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证券投资者所需要掌握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即如何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如何分析各种证券投资价值;如何对发行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组合等等,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这些内容可

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1篇4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模式实盘分析模拟交易

《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如何实现学生在掌握证券投资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一定实际投资分析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是完善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一、实践教学是提高《证券投资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一)《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特点

1、理论综合性强

证券投资学的理论综合性体现在它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和它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该课程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和《财务管理》等为前修课程并体现了对上述课程的综合应用。在证券投资的基本面分析中,需要运用宏微观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财务管理等知识,来对证券投资进行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在证券投资的组合管理和技术分析中,不仅需要运用金融风险管理学、资产组合理论、风险资产定价模型来构建最优风险资产组合,而且需要综合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因此该课程涉及范围广泛,理论综合运用程度较高。

2、应用性程度高

证券投资学不仅以广泛的学科知识为其理论基础,更侧重于运用这些理论来解释证券市场上的经济现实。该课程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如何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如何分析各种证券投资价值,如何对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使用技术方法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组合等,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

3、理论对现实解释程度较低

在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具有静态和单一的特点,而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具有动态和全面的特征。资本市场的瞬息变化、引致因素的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了理论教学的认知范围,这使得证券投资学的理论教学与现实往往具有较大的反差,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知往往因证券市场的过于复杂而无法准确把握,这在客观上要求做到基础理论与证券市场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1、形象性强,易于增加感性认识

实践教学,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实时行情、专业模拟交易软件以及局域网教学信息平台等,运用于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这体现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提高了学生对证券交易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证券投资的感性认识,而且将引导学生以投资者心态进入证券市场,从投资者的角度感受证券市场的涨跌变化,学习投资理念,培养投资决策能力,挖掘市场影响因素,进行价格走势分析,掌握投资的技巧和规律。除此以外,实践教学的运用,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泛泛而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带着实践的问题在理论中寻找答案,促使学生自主、全面和扎实的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可以较好实现双向互动式学习。

二、常用《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模式比较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课程的知识结构、整体框架,解决传统板书和口述中存在的教学困难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在证券投资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图形、公式、技术指标、数据资料,如K线理论、缺口理论、形态理论、波浪理论等,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这些理论与市场中价、量、时、空的相互作用通过图表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其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特点,为证券投资学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因而已成为证券投资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尽管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节省大量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教学毕竟是一种辅助式实践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但总体说来仍属一种静态的实践教学模式,相对证券市场的变化多样以及证券投资学密切联系实践的教学要求来说,这种教学形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引入证券市场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通过对案例的深刻剖析来加深对复杂理论理解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中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为证券投资学教学提供了大量丰富和鲜活的案例。在对基础理论讲解的过程中,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可以将一些难以理解、繁琐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的表现出来,而精心引导学生对案例深入分析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实现知识传授与知识运用有机结合的教学目标。

实际上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应用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主要针对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展开,但是对于证券投资学来说,其不仅是一门理论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尤其是针对技术分析的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就并不显著。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在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证券模拟投资教学

证券模拟投资教学,指的是利用已开发的应用软件,通过与证券市场同步的实时模拟操作,学习证券品种的选择和交易时机的把握,并在投资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投资策略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模拟教学主要由软件使用、行情阅读和证券模拟交易等环节构成。其具体操作一般包括:利用证券行情接收系统,实时接收证券交易所行情,演示大盘和个股行情走势;利用证券实时分析系统,演示主要技术指标,结合典型图形讲解技术指标的运用;利用模拟股票交易系统,建立操作规则,利用虚拟资金和虚拟撮合,实现交易、结算全过程的操作。

证券模拟投资的教学最大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掌握股票投资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投资意识和投资理念,同时增加学生对证券市场的感性认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自学能力。这种实践教学形式是实现证券投资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办法。它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职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网络教学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作用。

尽管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广受欢迎,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和亟待改进的地方。如这种方法侧重于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固然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证券软件操作技能和一些技术分析技能,但基于一知半解的证券知识来进行证券交易不仅使得操作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无法引导学生回归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和洞悉投资本质,因而最终会削弱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投资素质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提高《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应增加实盘分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尽管证券模拟投资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但这种形式重操作、轻分析,如果能够增加分析环节,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证券投资学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建议应增加实盘分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实盘分析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接入交易所的实时行情,运用各种行情分析软件,对证券交易进行动态观察,在看盘时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的变化、相关行业发展趋势、企业背景资料、券商信息以及技术指标的变化,研判大盘走势和个股走势,并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印证。这种教学方式既注重提高学生对市场发展变化的分析判断能力,又可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配合以证券模拟投资教学,将能够有效的提高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质量,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盘分析的应用,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也要求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我们建议一方面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引进优秀教师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提高专职教师的素质,现有教师应加强学习,关注金融创新的动态,同时要加强实践,与证券业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参与证券投资实践。加强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对现资学的全面深入了解,建议深入学习《投资学》、《金融学》、以及《公司理财》等经典教科书,透彻理解现代证券投资理论。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课程讲授中适当地把新内容加进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当前证券市场发展的动向,也吸引学生在课后去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加强实践,除了自身积极参与证券投资之外,学校也应支持教师定期到证券行业相关部门进修培训,了解证券业的最新进展,以便将新鲜的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二)进一步提高模拟交易的实践教学效果

需要积极完善证券模拟投资教学的实现形式,如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设置有差别的模拟教学层次、探索行之有效的模拟教学模式。证券投资的模拟教学一般分为模拟交易实训、金融沙盘类互动演练和金融学术实验3个层次,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基地2种模式。模拟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利用不同的模拟教学级别和模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也需要合理安排证券模拟投资教学的教学时间。要变先授课,后集中模拟交易为以模拟交易为先导,模拟交易与课堂讲授交替进行。这样做延长了投资模拟的时间跨度,可以横跨一个完整学期,从而投资业绩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学生操盘能力,如果模拟时间过短,投资业绩和教学效果就值得商榷。

还需要在证券模拟投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精心的指导。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相关投资资料,带领学生进行股市走势及投资策略讨论,及时总结投资过程中的各类经验教训,同时积极倡导“理论是依据,市场是导向”、保持平和心态以利于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投资理念。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5).

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权证;标的证券;互谱分析;波动溢出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6-0038-06

一、引言

2005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推出了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的权证管理暂行办法,权证的推出意味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到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阶段。研究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的波动溢出将有利于判断目前的权证市场是否健康发展,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监管当局提高证券市场运作效率和公平性,进一步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完善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相关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些学者研究了金融衍生产品对标的资产波动性的影响,一般认为衍生产品的推出可以降低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Kumar,Sarin和Shastri(1998)认为,从信息流动的角度看,衍生产品的推出增加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降低了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从风险转移的角度来看,衍生产品的杠杆作用使得投机成本降低,更容易吸引投机者和内幕交易者从标的资产市场转移到衍生品市场,这也会降低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Pilar和Rafael(2002)以1990~1994年西班牙的股票指数为样本,研究发现衍生产品上市后,股票收益率条件方差显著下降。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持有相反的观点,George和Gary(1993)提出衍生产品较低的交易成本可能会诱使部分噪声交易者从标的股票市场转移到衍生交易市场,这样会导致标的股票收益波动率的上升。

一些学者则研究了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对权证的影响。Ritehken和Trevor(1999)认为期权价格是资产在离散时间状态下的即时价格和滞后价格的函数;严武、吴永平(2008)认为标的股票收益率和权证收益率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标的股票收益波动率会对权证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着滞后性,同时随市场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以上这些研究大多都是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时域分析方法进行的。本文将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引入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溢出的研究中,运用互谱分析对中国权证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权证与其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之间的溢出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探讨在权证的不同存续期间,二者收益率波动间的溢出关系有何变化,权证市场波动是否受标的证券波动的引导,是否会在短期或者长期上影响标的证券的波动性,以此发现权证市场是否能发挥其价值发现功能。

三、基于SV模型的权证及标的证券波动度量

(一)方法设计

权证收益率波动即是权证收益率在未来的不确定性。SV模型能很好地刻画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集群”特征,Hansen以及Lambert和Laurent认为SkewedStudent-t分布同时具有厚尾和偏斜的特征,比正态分布能更好地描述金融时间序列的特征。因此,本文使用标准SV-t模型来进行波动度量,对SV-t模型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并使用基于Gibbs抽样方法的MCMC方法进行高维积分得到相应的参数估计值和波动率数值,利用Win―BUGS软件编程实现。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五粮液同时发行了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在权证市场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五粮液认购和认沽权证及其标的证券进行研究。在实证研究时选择各个权证及其标的证券自上市日到最后交易日整个存续期间的日度数据。为了进行对比分析,还选取了每支权证及其标的证券自权证上市日之后5天内(包括上市日)的5分钟高频数据及权证最后交易日当天的1分钟高频数据进行研究。

本文所使用的权证收盘价和证券收盘价均来自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SMAR交易数据库》。

(三)权证及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的度量

分别在t分布下利用SV模型对五粮液标的证券、五粮液认购权证与认沽权证自上市日到最后交易日的整个存续期间、上市日之后5天(包括上市日)及最后交易日3个不同时期的收益率波动进行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参数估计结果来看,各模型的参数基本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不为零的原假设检验,说明SV模型较好地刻画了五粮液标的证券、五粮液认购权证和五粮液认沽权证的波动特征;从参数v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t分布都很好地刻画了各收益率序列的“厚尾”特征。除五粮液认沽权证在最后交易日的模型以外,各模型的口值都较高,基本达到了0.9,模型的波动性呈近似单位根现象,说明收益率波动具有较高的持续性。

四、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溢出的分析

以下将通过互谱分析研究中国市场具有代表性的两支权证收益率与标的证券收益率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

(一)方法设计

互谱分析可以用来研究不同时间序列的对应频率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谱分析理论,若序列(Xt)和(Yt)是平稳的,那么,其互协方差函数Rxy(k)的傅里叶变换则为互谱密度函数hxy。(f)。由于h:re(f)具有复数性质,不太容易分析和解释,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通常引入相干谱(coherency)和相位谱(phasespectrum)作为分析工具。

(二)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溢出的互谱分析

在进行谱分析时,要求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对利用SV模型度量得到的五粮液标的证券、认购权证及认沽权证的波动率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各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因此对其进行平稳性处理。设波动率序列为Vt,则在进行互谱分析前对其取对数差分ιn(Vt/Vt-1)。对取对数差分后的波动率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各个序列都是平稳序列。

1.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的证券的波动溢出

(1)权证总持续期间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的证券的波动溢出。根据互谱分析原理,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得到权证总持续期间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的相干函数及相位谱分别如图1、图2所示。从图1可以发现,权证总持续期间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的相干函数值大部分介于0.4与0.7之间,相干性都较高,说明不论是在长期上还是在短期上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

的证券收益率的波动溢出效应都较高。从图2的相位谱图可以看出,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的相位值在整个频段区间的正负值不明显,并且接近O,说明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之间基本不存在领先一滞后关系。

(2)权证发行上市时期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的证券的波动溢出。从图3可以发现,权证发行上市时期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的相干性都不是很高,相干函数值低于0.4。从图4的相位谱图可以看出,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的证券波动的相位值在ω<0.4的低频部分为正,说明在长期上是五粮液认购权证波动领先标的证券的波动。而在ω>0.4的频段部分二者之间基本不存在领先一滞后关系。

(3)权证最后交易日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的证券的波动溢出。从图5可以发现,权证最后交易日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的相干函数值大部分在0.4以下,说明波动溢出效应不明显。在长期上是五粮液认购权证波动领先标的证券的波动;而在ω>0.4的频段部分二者之间基本不存在领先一滞后关系。

总而言之,对五粮液认购权证来说,权证总持续期间其与标的证券波动的相干性在长期和短期上都较高,说明存在一定的波动溢出效应;而权证发行上市时期和权证最后交易日五粮液认购权证与标的证券波动的相干性都很低。通过对相位谱的研究可以发现,权证总持续期间五粮液认购权证波动与标的证券波动之间基本不存在领先~滞后关系。而权证发行上市时期和权证最后交易日在长期上是五粮液认购权证波动领先标的证券的波动,而在短期上二者之间基本不存在这种领先一滞后关系。

2.五粮液认沽权证与标的证券的波动溢出

(1)权证总持续期间五粮液认沽权证与标的证券的波动溢出。通过图7可以发现,权证总持续期间不论是在长期上还是在短期上五粮液认沽权证波动与标的证券波动的相干性都不是很高。从图8的相位谱图可以看到,五粮液认沽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的领先一滞后关系不是非常明显。

(2)权证发行上市时期五粮液认沽权证与标的证券的波动溢出。从图9可以发现,权证发行上市时期五粮液认沽权证与标的证券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不明显。从图10可以发现,五粮液认沽权证波动与标的证券波动的相位值在ω<0.8的低频部分为负,说明在长期上是标的证券波动领先五粮液认沽权证波动;而在短期上二者间基本不存在领先一滞后关系。

(3)权证最后交易日五粮液认沽权证与标的证券的波动溢出。从图11可以发现,权证最后交易日五粮液认沽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的相干性都较低,相干函数值大部分在0.3以下。从图12可以看到,五粮液认沽权证波动与标的证券波动的相位值大部分为正,说明是五粮液认沽权证波动领先标的证券波动。

因此,对于五粮液认沽权证来说,在权证总持续期间、权证发行上市时期以及权证最后交易日,其与标的证券的波动溢出效应都不是非常明显。通过对相位谱的研究发现,权证总持续期间五粮液认沽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基本不存在领先一滞后关系。权证发行上市时期内在长期上是标的证券波动领先五粮液认沽权证波动,而在短期上这种关系非常微弱。在权证最后交易日是五粮液认沽权证波动领先标的证券波动。

3.权证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溢出的对比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权证收益率与其标的证券收益率的波动溢出在三个时期都较低,并且在各权证总持续期间,五粮液认购权证和五粮液认沽权证波动与标的证券波动之间基本不存在领先一滞后关系,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权证市场从产生开始基本处于和标的证券市场相互独立的状态,两个市场的相关性较低,从而使得权证产品更像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证券而不是一种衍生产品。权证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本身应具有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在权证发行上市时期,各权证收益率波动与其标的证券波动之间在短期上基本不存在领先一滞后关系;而在长期上,二者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领先一滞后关系。在权证最后交易日,大部分是权证波动领先标的证券波动,这主要是由于在权证发行上市时期和最后交易日,权证市场会对证券市场产生较大影响。权证作为具有杠杆放大效应的投资工具,知情者会优先选择权证进行投资操作,而一旦权证价格发生异动将会影响市场对标的证券的原有预期,引起其他投资者对标的证券的跟风操作,从而引起标的证券的价格波动。

五、结论

以上探寻了中国权证市场具有代表性的两支权证在权证总持续期间、发行上市期间以及最后交易日这三个时期与其标的证券收益率的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权证收益率与其标的证券收益率之间的波动溢出程度较低,但是权证收益率波动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之间存在一定的领先一滞后关系,且各个权证表现出自己的特征,而权证最后交易日权证收益率波动与标的证券收益率波动之间的领先一滞后关系较其它两个时期强,且大部分是权证收益率波动领先标的证券波动。由于当前我国权证市场还不完善,市场效率不是很高,权证的定价受到许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如市场供需、发行机制、资金供给等。另外,权证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对标的证券的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

参考文献:

[1]KumarR,SarlnA,ShastriK.Theimpactofoptionstradingonthemarketqualityoftheunderlyingsecurity=anempiricalanal-ysis[J].JournalofFinance,1998,53(2):717-732

[2]PilafC,RafaelS.Forecastingvolatilityinthespanishoptionmarket[J].AppliedFinancialEconomics,2004,14(1),1-11.

[3]GeorgeP,GaryG.SecuritybasketsandIndex-linkedsecurities[R].NBERWorkingPapers,1993,No.3711

[4]

RitchkenP,TrevorR.PricingoptionsundergeneralizedGARCHandstochasticvolatilityprocesses[J].JournalofFi-nance,1999,54(1),377-402

[5]严武,吴永平,影响我国认股权证价格的股票收益波动因素分析[U],当代财经,2008,(2);49-54

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篇6

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考虑到选择“经济周期与证券市场关系”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是否包含因果关系?如果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可能的因果关系的方向又是怎么样的呢?以此来判断我国证券市场与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之间互相推动效应的强弱,揭示证券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作用,客观地认识证券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实现资本市场改革与推动资本市场建设提供方向性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行正确的政策选择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普遍认为,证券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认为证券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比如:EveLijeblomandMarianae采用VAR方法研究了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而关于我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例如,陈朝阳,胡乐群,万鹤群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定性分析了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利率和汇率等因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再通过宏观经济一致合成指数与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的结论。

三、基于GMDH方法对证券市场与我国国民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一)GMDH自回归算法原理

GMDH算法就是建立在“遗传―变异―选择―进化”的进化论原理基础上。它从参考函数的初始模型集合出发,按照一定的法则进行组合,生成新的中间待选模型(遗传,变异),再经过筛选(选择),重复这样一个遗传,变异,选择和进化的过程,使中间候选模型的复杂度不断增加,直至得到一个最优复杂度模型。

(二)变量选取

旨在检验我国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在这里我们为了方便分析,我们选择上证综合指数作为研究对象。在宏观经济方面,选取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性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通货膨胀状况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反映对外贸易水平的进出口总额;反映财政政策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上述指标数据均采用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91年到2008年,共18组数据。本文所有数据处理均使用Eviews3.1软件。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各序列取自然对数。

(三)建立GMDH模型

利用上一节中的指标和数据来构建GMDH模型。我们以1991―2005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模型训练集,以2006―2008年的年度数据作为预测结果检验集。

应用Knowledgeminer软件建立GMDH输入输出模型,可得到下面模型结果:

下面运用已建立的模型来预测2006―2008年的上证综合指数。预测结果及其误差见表1。

由预测误差可以看出这个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具有很大的正确性。由以上具体模型分析还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滞后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滞后一期,进出口总额滞后三期,财政收入滞后一期和财政支出对上证综合指数都会产生影响。由模型中各指标的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对上证综合指数影响比较大。

(四)分析结果

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篇7

关键词:投资者行为;理性投资;均衡市场

一、投资者行为理论形成与发展

自从经济学诞生以来,“经济人”思想一直统治经济学界。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机制如同“无形之手”支配着“经济人”行为,市场价格能够随着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社会经济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均衡理论自从亚当·斯密创立以来,经新古典经济学派马歇尔、瓦尔拉斯及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理性预期学派的卢卡斯等人的深人研究,日臻完善,成为描述市场运作方式最全面、系统的理论。均衡理论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投资者行为理论是均衡市场理论的延伸,是均衡分析方法在证券市场中的运用。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柯威茨(harrymarkowitz)发表了题为《资本选择》的论文,运用收益、方差的分析方法,确立了风险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形成了最优资产组合的思想。该理论被认为是运用均衡思想建立的最早的资产管理模型。20世纪60年代,夏普(williamsharpe)和林特(johnlinter)与莫西(janmossion)以资产组合模型为基础创立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模型)。该理论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单个投资者理性选择而形成的整体市场均衡,用证券市场线来描述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即在均衡条件下证券的收益与风险成正比的关系。投资者通过分散投资化解非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则是单个证券对系统风险的敏感度(b值)。投资者依据所承担的风险得到相应的风险溢价。投资收益的正态分布和收益与风险的对称性是capm模型所揭示的均衡股票市场的实质。capm模型把均衡分析、理性选择运用到证券市场,把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看成是风险证券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来决定的,把系统风险作为风险概念运用到资本市场分析中,被称之为证券市场理论的革命。但由于capm模型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其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罗斯(ross1976)认为,在平均分散的竞争性市场中,风险证券组合的收益与风险在实证中是不可能测定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罗斯创立了投资者套利定价理论(apt模型)。与capm相比,atp放松了假设条件,认为影响证券收益的不是一个因子,而是多个因子,证券的收益同影响收益的多个因子有关(因子模型)。投资人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寻找相同因子对相同股票产生不同影响的投资机会。因子模型表明承担相同因素风险的证券应是有相同的收益,而当风险证券的价格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就产生了套利机会,套利活动将改变证券的收益,使证券市场达到均衡。

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又一个分析视角是有效市场理论。如果说资产组合理论解决了均衡证券市场中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问题,那么,作为均衡市场的又一支点的有效市场理论(emh)则解决了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问题。早在1900年法国经济学家巴歇利尔(i~uisbachelier)就提出了商品价格的随机波动原理,商品的当前价格是对其未来价格的无偏差估计,商品的现在价格等于其未来的期望价格。1938年,美国投资理论家威廉斯(williams)提出了证券的内在价值是由未来股利的折现所决定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完全信息及理性预期判断股票的价值,投资者的行为反映市场的信息。1959年英国统计学家坎达尔(kendal1)研究发现资产价格的变动呈随机游走规律,证券未来的价格独立于当前的价格,价格变化完全是随机的,不存在特定的规律。1970年法码(fama)在对过去的有效市场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有效市场理论框架,法码(fama)给有效市场的定义是,有效市场的证券价格总是可以体现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托宾认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包括:有效信息、有效组织、有效评价。即在公开信息、市场无障碍条件下,证券价格能够被市场充分反映。

资产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构成了现代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基石。“理性人”与信息充分是其共同的理论假设,均衡市场和有效市场是其理论的结论。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各种“异象”的积累,基于理性分析的均衡市场分析范式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遇到了挑战。首先,均衡市场假设的投资者完全理性及公开信息在理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质疑。andreishleifer认为投资者的偏好和理念符合的是心

理学规律并不是标准的经济学模型。“投资者心态”是基于心理学的启发,而不是贝叶斯理性的概念。其次,在实证方面,席勒(shiller1981)发现股票波动不是简单“价格由未来红利净现值决定”所能解释的。就连法马也承认,基于证券过去收益所做的预测‘与早期的研究结论不相一致。正因为股票市场存在着许多均衡理论所不能完全解释的现象,激起了非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诞生。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实体经济与证券市场并非存在完整的线性关系,股票市场并非总是均衡的市场。因为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时,并不能保证完全的理性,人们的投资行为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而且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与资产定价中具有不可缺少的影响力。

二、投资者行为理论要点及现实意义

(一)投资者行为理论要点

均衡证券市场理论由其前提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就研究方法来讲,均衡股票市场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为基础。

第一,从经济人和理性人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在行为动机上,投资者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行为方式上,能够在环境和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所以,证券投资者总是在既定风险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既定收益条件下寻求最小的风险。

第二,以“市场出清”为依据,阐述信息的作用以及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反映。首先,市场的信息是公开和真实的,不存在“非对称信息”;其次,信息的传播渠道是畅通的,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最后,投资者能够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判断所获得的信息,不存在对信息反映过度或者反映不足。

第三,同古典经济学一样,均衡证券市场理论是在既定的市场制度下,来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或者说,均衡证券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有效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下,理性人的竞争与选择以及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是均衡证券市场形成的动力。

在既定的理论前提下,投资者行为理论得出的结论是证券市场是均衡的市场,均衡市场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者具有理性选择的能力。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投资者能对证券做出合理的价值评估,在既定风险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既定收益条件下寻求最小的风险。

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篇8

一、证券投资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

1.证券投资市场风险的本质

证券投资的风险性是对于未来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的,现期进行资金的证券市场投入,而未来的收入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证券投资市场的风险。未来收入的不确定可能是由证券发行方的信誉不足造成的,也可能是资金未来流动性的变化导致的。由于证券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相互联系,并且受到多种市场因素的影响,所以证券投资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2.具有安全边际的投资

在证券投资中,投资人的目的是获取收益,利用本金的时间效益获取资金收益。投资人放弃自己持有的现金的使用权力,将使用权转移,并将消费的行为放在日后进行,并从中获取收益。证券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就是对证券的现金流进行折算,计算折现值。在进行证券投资之前,投资人首先要对证券的未来收益进行核算,并将证券的现期价格与未来收益进行比对,对与自己预期收益相符的证券进行投资。

3.多样化投资组合

金融市场的投资中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收益行性,但风险性和收益性的大小有所区别,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投资产品的流动性和经营流动状况不同。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投资人,可以进行多样化投资,将投资的风险分散到各种投资理财产品中。多样化投资组合是指投资人将资金投入到证券和其它金融领域,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的办法

4.动态再平衡策略

在投资人进行证券投资后,证券的价值可能发生动态的变化,并对投资人的收益产生影响。在投资人买入证券后,还可以进行证券的交易,在证券市场上通?^购入和卖出活动控制投资的风险,提高自己的收益。投资人对于债券的现期价值和未来收益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并将预期收益较低而现期价值较高的证券卖出,买入现期价格较低的证券,进行风险的规避。

5.投资风险的相关理论

(1)技术分析理论。其主要是以图表为基础来对证券市场的市场行为给予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对市场未来的价格变化趋势给予准确的预测,其又被称之为图表分析理论。该理论需要进行三大假设,分别是价格沿趋势运动、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信息、历史会重演。(2)基本分析理论。其是以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数据为基础来进行的投资分析和决策,是美国机构投资者常用的一种投资风险分析方法。基本分析理论中所提及到的公司真实价值是由公司的现金流、增长率和风险等财务指标决定的,并且公司股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范围进行波动,而且股票的内在价值直接决定其价格。因此,基本分析理论的核心环节就是对股票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进行合理估算。(3)现资组合理论。其是在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是关于资本市场均衡和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决策来开展的正证券投资行为。(4)行为金融理论。其是行为经济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主要是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对人们的感情、认知、态度等心理进行研究。

二、证券投资中控制市场风险的措施

1.掌握风险预测和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

要进行证券投资,首先要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和资金融通的状况,并对金融证券市场的各种业务有基本的了解。证券市场由于各种行业和市场的变动而存在证券价值的波动性变化,投资人要规避证券投资的风险,提高自身的收益,就要掌握基本的证券市场运行规律,并了解自己在证券市场中进行买卖的权利,保障自身的证券买卖行为可行,能够根据证券市场的变化情况对证券进行购入和卖出。

2.建立风险预测和控制机制

证券投资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而对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能够帮助投资人控制证券投资带来的风险。进行证券投资的风险预测,能够对证券市场中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并提前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对自身财产安全构建保障机制。通过建立风险预测和分析机制,投资人能够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各种投资活动中,通过多样化投资预先规避风险,实现现金的高效流动,并通过流动产生资金的增值。

3.减小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控制力度

证券市场能够通过供求关系的平衡实现市场的内部调节,并建立供求定价机制,通过内部资金与证券的有序流动实现市场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但我国实行有控制的证券市场交易机制,政府能够对证券市场的进行调节和控制。这就可能对证券市场的运行状况产生影响,阻碍资金的自由流通,对证券市场的自我调解和控制也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证券市场自身供需机制的平衡在政府的控制下也可能发生变动,对证券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应减少对证券市场的控制。

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篇9

证券市场效率,一直是证券市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金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金融经济理论中,关于证券市场效率问题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应首推E.F.Fama在1970年提出的“有效率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若证券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全部相关信息,则称该市场为有效率的。若证券价格并不由于向所有证券交易参与者公布了信息集中而受到影响,那么,就说该市场对信息集中是有效率的。换言之,能够有效地利用经济、金融等各方面信息的证券市场,就是“有效率市场”。规范而言,假定不同的相关信息被渗透到证券价格中,按照证券市场上信息集中的三种不同类型将市场效率划分为三种水平:(1)弱态有效市场(WeakfromEMH):是指信息集中只包括价格历史序列中的价格和信息;(2)半强态有效市场(SemistrongfromEMH):指现时的股票价格不仅体现全部历史的价格和信息,而且反映所有与公司证券有关的公开有效信息;(3)强态有效市场(StrongfromEMH):是指市场价格充分反映有关公司的任何为市场交易参与者所知晓的全部信息。

有效率资本市场理论提出之后,引发了大量关于反映在证券价格中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的实证研究。经过大量实证分析,大多数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符合弱态有效和半强有效的资本市场有效理论。但是,强态有效市场理论并不成立。

随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国内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给予了积极性关注。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股市有效性的检验主要集中于是否弱式有效,从实证支持分析,1993年以前的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非市场有效,此后的研究大多支持弱式有效,这反映了中国股市存在明显阶段性变化。此外,一些学者对中国股市若干时间区间段的子样本实证分析,结果也说明证券市场效率随发展阶段而不断提高。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证券市场的效率是否通过市场有效性来反映,市场有效性是否是检验证券市场效率的惟一指标,这一指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能否具有完全的解释能力。本文认为,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

二、证券市场效率是市场有效性,还是资源配置效率?

在经济学著作和统计中,金融效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目前学术界没有对此给出一个权威、一致、明确的内涵。尽管金融效率内涵还没有统一性涵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经济学意义上效率的基本涵义是资源配置效率。相应地,证券市场效率应为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即资金的有效动员与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前者是指该种融资以最低的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是指其能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性”使用的投资者,相当于托宾提出的功能效率。

针对证券市场效率问题,学术界从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效率角度进行分析。在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中,“有效”在多种场合中用于描述资本市场的运行特征。“一个资本市场如果在确定资产价格中能够使用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它(从信息上说)就是有效率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第346页。)然而在具体分析上,该理论将证券市场区分为有效运行(内部有效)和有效定价(外部有效)的市场两种类型。

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是指证券市场价格是否有效、完全、准确的反映市场信息,并以此通过价格机制将金融资源从储蓄者手中向生产者手中转移。没有有效运行效率,定价效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存在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股票价格的人为操纵、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对潜在投资者市场的准入限制等,那么,这样的市场运行肯定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同样,这样的市场必然导致证券市场错误的定价和稀缺资金的逆配置。而错误的标价必然导致资本错误地分配到生产效率相对较差的企业或行业,并最终提高效率较高企业的资金成本。

资本的定价效率,实质就是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指资本市场通过对证券价格的定价,使证券市场的收益率等于厂商和储蓄者的边际收益率,从而使稀缺的储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有效率的生产性投资上去。市场价格在任何时候都充分反映了与证券定价相关的所有可获得信息,这就是说,证券的有关信息会很快地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反映。证券市场定价效率的研究集中在股票价格反映的数量和质量上,在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价格充分和瞬时地反映着所有可以获得的相关信息。金融资产价格是资本配置的准确信号,不存在使投资者持续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现象,它只能使投资者的收益率与市场平均收益率之间存在较小的随机差异,并且其差异范围通常在交易费用之内。

尽管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为许多人所推崇并得到相当部分的证实,但在现实中这一理论仍然面临许多矛盾与难题。按照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理论,市场有效性本身就是证券市场效率。因为在有效率的市场中,通过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与信息机制,完全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按照资本市场有效理论,中国证券市场效率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率的。但是,这能否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整体效率是低效率或无效率的?本文认为,这种简单判断是值得商榷的,单纯用市场有效性理论难以对中国证券市场效率做出合理性解释。从证券市场效率的第一重涵义,即资源动员能力上讲,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的10年期间发挥了强有效的资源动员功能,实现了传统经济下银行主导型融资制度向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融资制度的有力切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资制度框架基本上建立起来。但是,从证券市场效率的第二重涵义上讲,中国证券市场运行效率低下,还不能有效地反映市场信息,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定价机制与信息机制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成为证券市场低效率的主要体现。

三、证券市场低效率根源: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缺陷

如前所述,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问题,已经进入我国理论界研究的视野。早在中国股票市场成立之初,学术界就开始对中国证券市场效率进行考察,但大量对证券市场低效率的分析,基本是从市场有效性理论的视角进行研究的。

市场有效性差,股票价格不能充分反映信息,能否等同于证券市场低效率?本文认为,对于这一问题显然是不能简单下此结论,关键是考察市场效率、证券市场制度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寻求造成中国证券市场低效性问题的根本原因。尽管市场有效性理论、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和制度性缺陷问题,都早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充分重视。但是,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制,来解释中国证券市场的低效率问题。这也正是本文在此领域所做的尝试和探索。

如前文所述,证券市场效率归根结底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家知道,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按照配置机制的基础作用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即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或以计划机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证券市场制度作为市场化产物,是依靠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内在功能,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与定价机制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作用过程可以概括为:市场运行效率一市场定价效率一资源的有效配置。

按照市场经济作用机制,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实施对市场信息予以反映,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的动员作用与配置效能。通过市场定价效率,实现价格信号的有效传导,既保证市场价格的合理形成,又能够实现资本的高效流动。就整个经济体系而言,是保证资本流向收益最高的企业,以此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只要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能够充分发挥,通过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定价机制,将资本配置到边际效率高的项目之中,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就可以实现。因此,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市场有效性可以通过信号传导与价格形成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可见,在完善市场制度的前提下,市场效率可以来衡量证券市场效率,即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而考察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其建立的初衷是改革设计者在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寻求持续资本供给,而这本身就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安排中实现的一项重大突破。在这样的初始条件下,政府对证券市场制度安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划经济特定路径的惯性,使政府依旧对全社会资金的配置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从而保证其执行产业政策、实现赶超战略所需的足够资本。由于行政力量作用于证券市场运行,既定制度安排下的信息难以发挥其内在的传导作用,造成市场行为的扭曲,以至证券市场运行的效率过低,定价效率也不可能有效发挥,因而难以做到市场机制下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可见,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不是市场本身错了,而是市场运行机制发生了扭曲,在证券市场运行中其内在机制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而市场机制是依靠“信号”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在我国经济转轨中,两种力量作用共生的条件中,“信号”的形成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扭曲,不同机会利益者在体制变革或制度变迁中,便利用不完善的制度安排来获取潜在的机会利益,进一步损耗了制度效率。

通过解析中国证券市场效率,不难发现制度缺陷是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问题的根源所在。那么,作为本文研究的主题,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应该是什么,如何对证券市场制度缺陷内涵进行合理界定,成为一种必要。本文认为,所谓制度性缺陷,是指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由于受初始条件的制约,证券市场的制度设置与制度安排的不完全,旧体制内涵因素作用于市场运行,造成证券市场运行效率降低,证券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扭曲,无法有效反映市场信息,从而严重弱化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从证券市场制度缺陷内涵分析,这一范畴并不是一般性制度范畴,而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体制相联系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根植于传统计划经济金融体制向市场经济金融体制过渡中产生的。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制度缺陷有别于市场缺陷,但不能同市场缺陷完全相割裂。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是证券市场发展内在性规律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之间的内生性缺陷。制度性缺陷作用于市场机制,并引致市场运行的扭曲化,使市场本来的运行机制并不能有效发挥出来。以外部生成作用于内在市场运行,信息处理渠道受阻,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反映与传递,资本市场行为扭曲,减弱了证券市场资源的内在配置能力。

四、中国证券市场制度缺陷的生成机理

从以上分析可见,证券市场的低效率的根源在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因此,要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持续性发展,首先应该对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进行深层次剖析,分析证券市场制度缺陷的生成机理。

1.超越型发展证券市场的战略安排:制度缺陷生成的主根源

中国证券市场内生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成长,政府设立证券市场的初衷是有效动员金融资源,从而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高效的资本支持。政府在证券市场制度安排上,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这种初始的制度设置与安排,无疑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提供政策支持,从而使中国证券市场很快纳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从证券市场制度本身分析,不同的经济制度与市场体制,其金融制度的安排是不同的,在证券市场制度的形成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等相对完善,金融业相当发达,金融过程已经相当成熟,其证券市场制度按市场自我强化的轨迹发展。由于市场发育已相当成熟,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主要体现在金融立法上,金融管制的共同特点在于维持金融过程的安全性,从而实现资本价格的稳定和均衡,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资本市场在较为规范的法律和制度约束下,按照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在这类证券市场制度中,金融资本的定价和配置由市场决定,而非通过行政性合约来完成。与西方自由发展证券市场制度形成不同,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约束较弱,市场信用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这种金融制度的初始条件决定了证券市场制度还不具备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模式选择。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证券市场发育了百年之后,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才试验性建立。

由于经济制度与市场条件的不同,政府主导的赶超型证券制度与西方自由市场发展的证券制度之间,存在信息租金与信息成本差异,其制度效率存在显著差别。在自由市场化证券制度中,成熟的市场制度为证券市场运作提供了完全的竞争,公司财务制度的透明性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与资本的搜寻成本,而管理行为的公开性和财务制度的透明性的存在,产生对经营绩效不良管理者进行替代(接管)的持续性外部压力。因此,发达国家自由市场化证券制度更依赖于市场和制度的完善,法律制度越健全,市场制度越完善,从市场搜集信息成本越低,通过组织内部搜集信息成本越低。而政府主导型证券制度,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地将证券市场制度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以行政性长期契约关系,降低信息成本与资本搜寻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非对称性和谈判问题,弥补了有缺陷的市场结构。但是,政府的制度安排和证券市场内在的运作规律存在一定差异,这一差异正是证券市场效率损耗的制度根据。版权所有

2.中国证券市场制度缺陷的生成解释

在政府推进型制度变迁中,政府为市场发展提供制度性安排,其突出表现为国家信用在证券市场上的过度倾斜,实质为新兴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契约”,支持证券市场赶超式发展,国家信用体现在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与发展之中。国家信用过度倾斜与行政性制度安排引致证券市场制度缺陷,造成证券市场行为的扭曲,可藉寻租理论来说明,而租金的产生主要应归因于制度或体制缺陷及政策不到位。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制度的安排与推进,市场证券制度的内生性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这种体制性缺陷,成为证券市场寻租活动的制度根源。

根据前文分析,中国的证券市场是在新旧体制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制度条件下,经济主体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在纯粹市场经济的“最小政府”和纯粹计划经济的“最大政府”的两极制度下,都不会出现寻租活动。在两种体制的共生中,政府干预市场产生“政策租金”。

政策租金的产生,本身就是证券市场制度缺陷地生成过程。在转轨经济中,政府在制度设置安排上存在支持新兴证券市场发展的意向,即“隐性担保契约”,这会给市场参与主体带来一种额外的利润,即由体制性安排产生的租金。由于证券市场的参与主体是理性的,其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并根据成本收益寻求与分享“政策租金”。在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中,证券市场制度缺陷的变化使得租金的成本收益率相应发生变化。在证券市场机制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主体依赖国家提供的“隐性担保”,寻租成为一种“廉价选择权”。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设法在证券市场谋求更多的“租金”,呈现股权融资的偏好,进而股权融资变得非常“廉价”,相应社会资本的成本无法有效体现;而在外部,缺乏对上市公司监督制约的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利用信息占有的优势地位,甚至同庄家“合谋”行为,寻求租金。对投资者而言,投资者根据政府对证券市场的“隐性担保”,对市场发展存在一个预期,并寻求投机的潜在收益。由于投机(寻租)收益远远大于正常的投资收益,而且不用付出什么代价,投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市场集体行为非理性导致了市场过度投机行为。于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出现了长期存在的一个“公开的秘密”,即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盛行。

在政府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建设,并提供“隐性担保”的前提下,市场边界与政府行为边界的界定不清,这样结果只能是:市场风险转嫁给国家,转化为系统性风险;政府的体制性风险镶嵌于市场之中,并由市场自身消化。据资料分析,纽约证券交易所系统风险(不可分散化风险)占1/4左右,非系统风险(分散化风险)占3/4左右;而上海交易所的投资风险结构与此“倒置”,系统风险占2/3,非系统风险占1/3。同时,在“隐性担保契约”下,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过于密切,产生滋生一种“唯亲资本主义(CronyCapitalism)”倾向,导致上市公司对无利可图或仅有边际利润项目的过分投资,甚至借投资项目之名取得向股东再融资的资格。

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政府有动力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当证券市场具有一定规模,在法律与市场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证券市场制度发展的市场化要求越来越突出,必然产生证券市场内在发展与政府制度安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即政府推进型制度安排与市场自身发展规律的内生矛盾。在渐进式制度推进过程中,政府认识到制度的不完全及其对市场效率的损耗,使经济活动的各种规范制度的建立健全成为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而使制度缺陷有所改进。由于制度缺陷是对证券市场机制的扭曲,最终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作为改革推动力量的政府,必然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化建设,以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这集中表现为一个“政策租金”消散过程。

五、政策建议

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篇10

一、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发展制度背景

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证券分析师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从事股票分析的专业人员,专业的分析能力和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导致分析师能够发现市场中因为偏离内在价值而被低估的股票,并以此向投资者提供盈余预测和投资评级等投资建议。按照供职部门的不同,证券分析师主要分为三类:供职于券商的卖方分析师、供职于基金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买方分析师以及供职于咨询机构的独立分析师。其中,供职于券商的卖方分析师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分析师群体,也是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我国证券分析咨询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证券公司营业部门负责对散户股民进行投资咨询的证券咨询师和媒体上发表股票评论的股评家,是我国最早的分析师。但因为这个时期市场投机氛围较浓,发展不成熟,导致分析师行业鱼龙混杂,出现许多挖掘内幕信息和帮助特定机构推荐股票的黑嘴和说客分析师。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断成熟和中介机构的不断发展,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开始出现,证券分析师行业开始进入规范发展阶段。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了《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了从事证券咨询行业人员的必须具备从业资格。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证券法》,从此我国有了正式法律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运营进行约束。《证券法》明令禁止了券商坐庄操纵市场、拆借资金和内幕信息交易等行为。2002年我国证券业协会成立,开始要求证券行业的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资格审查。2003年《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颁布为我国基金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从此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力量开始壮大。基金行业的壮大改变了我国券商原有的业务结构。机构投资者必须租用券商的交易席位才能拥有交易资格,租用交易席位需要交纳的大笔交易佣金费用成为券商收入的主要来源,交易佣金收入成为分析师业绩考核的依据,因此,提高券商佣金收入成为券商研究部门分析师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2005年我国修订了《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对分析师的职业道德、行业声誉以及独立性等问题进行了新的制度规范和要求。

在一系列制度和法律的颁布后,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逐渐走上规范化和市场化的成熟发展道路,市场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分析师活动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影响也日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维护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成为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研究分析师活动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影响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路径

金融学中估值理论认为公司价值由公司未来现金流折现值决定[2]。因此,提升公司价值的途径有两方面:提升公司未来基本面表现和降低公司资本成本。其中,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认知是影响公司资本成本的两个重要因素。基于此理论,国内外文献关于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主要从如何影响公司未来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这三条路径展开。

(一)分析师活动与公司基本面表现

关于分析师活动是否会提升公司基本面表现的研究并没有一致发现。已有文献给出了两种对立解释:监督解释和压力解释。监督解释认为,分析师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对公司的长期跟踪和走访调查导致管理层的任何不当行为都在分析师的关注之下,因此,分析师活动对公司治理发挥了积极的外部监督作用,降低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委托成本,有利于公司未来经营表现。压力解释则认为,分析师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当公司公布的真实盈余低于分析师预测盈余时,公司股价会有负面反应,管理层为了避免股价波动而调整盈余与分析师预测一致,因此,分析师跟踪活动给管理层施加了压力,导致其为了短期业绩而牺牲公司长期利益,对公司未来经营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3]。

(二)分析师活动与信息不对称程度

已有文献关于分析师是否缓解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一部分研究认为,通过对公司公开信息的专业解读和私有信息的深入挖掘,分析师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缓解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4]。不仅如此,分析师还能够帮助投资者提早发掘管理层隐藏的负面消息,有效化解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股价暴跌风险[5]。但是另一部分研究认为,早期研究没有控制住盈余公告和其他消息的共同影响,存在对分析师报告信息含量以及预测评级引起的市场反应作用的夸大解释。即使分析师能够向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师可能会将信息有选择性的提供给特定投资者,从而增加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6]。并且在利益冲突影响下,分析师向市场提供的有偏报告反而恶化了信息不对称程度[7]。

(三)分析师活动与投资者认知水平

另一个重要但是较少被研究的降低资本成本的路径是提升投资者认知水平。Merton[8]提出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投资者并不知道市场上的所有股票,知道公司股票的人数被定义为投资者认知,投资者认知越低的公司,持有的投资者越少,因为缺乏需求,股票的流动性较差,股价较低。因此,提升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最终提升公司价值。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基于投资者认知理论研究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师研究报告、进行电话访谈、安排投资者与管理层见面会等活动,能够不断引起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提高了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降低了资本成本,提升了公司价值[9]。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却较少从这一视角进行研究。

三、影响分析师活动与公司

价值关系的因素

(一)利益冲突

存在利益冲突时,分析师有有偏研究报告的动机,增加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公司股价波动的风险。利益冲突主要来源于券商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自营业务等部门。分析师会为了提升券商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向市场提供乐观报告[10]。不仅如此,分析师倾向于对具有承销关系[11]和券商自营业务关系[12]的利益关联的公司股票有偏研究报告。

(二)声誉机制

声誉机制会缓解利益冲突对分析师发挥信息中介作用的负面影响。虽然乐观倾向的研究报告会为券商带来更多交易佣金收入,但在声誉机制的影响下,分析师倾向提高自身预测准确性,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明星分析师的声誉机制能对利益冲突起到抑制作用[13]。

(三)信息披露

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对分析师活动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当分析师扮演信息解读者角色时,公司信息披露增加会吸引更多分析师跟踪,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投资者认知水平,从而提升公司价值[14];当分析师更多扮演信息提供者角色时,更多的公司信息披露会替代分析师发挥的信息供给作用,分析师活动在缓解信息不对称上的边际作用降低。

因此,鉴于分析师在缓解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并最终提升公司价值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管理层应该重视分析师活动,不仅仅是分析师预测报告的跟踪活动,分析师事前的电话访谈、投资者交流会议和实地调研等各种尽职调查活动均会对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产生影响。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在关注分析师活动的同时,应该注意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和声誉机制对其预测分析的影响,有利于投资者更好的解读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并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特别地,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我国资本市场防火墙机制的建立,保证分析师研究报告的独立性,促进我国分析师发挥更为有效的外部监督作用。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发现,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是分析师活动影响公司价值的三条重要途径,而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声誉机制以及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政策,会影响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国外文献关于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已有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证研究,但我国该领域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分析师活动对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影响的经济后果还缺乏探讨,因此,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扩展。

(一)考虑不同资本市场的影响差异

相对于西方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投资主体的成熟资本市场,我国是以个人投资者为投资主体的新兴资本市场,投资者掌握信息的不完全程度更高,投资者认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从投资者认知水平这一视角研究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考虑不同作用路径的影响差异

分析师活动可以通过对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三条路径影响公司价值,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资本市场中,三条不同路径的影响差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未来可以进一步比较三条影响路径的经济后果差异。

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证券市场超预期市场理论研究路径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1990和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相继建立,开始了我国证券市场交易的历程。1996年以前,内幕信息盛行,许多机构及其个人靠着内幕信息以及操纵股价获取大量利润,有名的如德隆系的唐万新,“万国教父”管金生等,他们的发家史充斥着资本市场的血腥与无情。随着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效,量化分析也开始兴起,机构开始招收大量做量化研究的人员来参与分析市场,以此展开交易获取利润。到了2000年左右,基本面研究开始盛行,特别是对于各行各业的分析与深入研究成了主流,如医药行业,钢铁行业,煤炭行业,等等。于是,各大金融机构又开始招收大批理工类的学生来做行业研究。到了2003年,QFII进入中国,开始在我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QFII的进入带来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与中国特色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的方法理论体系。在2003-2005年,我国证券研究体系逐渐成熟,出现了大量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的著作及其分析师。同时,金融工程和量化分析的流行,也开启了中国证券市场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局面。

证券研究的知识体系要以金融为核心,同时需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的基础。同时具备一定的金融思维和逻辑,还要关注经济的基本面,及其大众对未来基本面的预期。金融学注重策略研究,重点研究主观世界,而经济学注重宏观研究,重点研究客观世界。

在证券市场中,对证券分析研究最重要的两大理论是,有效市场理论和DDM模型理论。对于证券分析,构建模型很重要,利用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得出的结论比理论叙述要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可靠的依据。因此,作为研究员,必须要具备建模的能力,要学会利用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模型工具作为判断的依据,同时加强对于市场发展长期趋势的判断,养成利用模型的习惯,培养自己构造模型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在证券研究方面才能提高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对于一个合格的分析师或者证券行业的工作者,最重要的能力有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的知识结构。要有全面的知识层次和丰富的知识面,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口语要流利,要能轻松读懂国外第一手的研究资料。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的知识要扎实,这是在金融行业工作最基本的知识,基于这些知识才能顺利开展业务,才能不至于犯下简单的错误,才能更加精确和稳健地处理事务,利用所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研究发现投资机会。要了解法律和行业知识,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正确地开展工作。学好计算机,能熟练运用基本的办公软件,能熟练地使用编程工具,在做计算机模拟分析和量化研究时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是公关能力,在对行业或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时,要有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合理和充分推荐优秀的公司,同时在路演和承销上市公司股票时,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顺利帮助企业推销股票,帮助企业实现上市,也帮助投资者获得收益。工作中,也要认真踏实,勤勉刻苦。具备良好的价值观,顺应社会主流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在生活中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与同事和上级相处也需要良好的性格,温和、谦恭、努力、开朗等,让自己能在企业里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总之,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证券分析师,还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具有宏观经济理论知识,懂得并有效收集处理与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分析市场相关的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和国际收支状况、国民经济综合景气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各个行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各种消费信息指数以及市场预测心理状况等信息,从而作出现在或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运行趋势或方式的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根据经济运行态势,探讨管理层可能推出的财政货币调控政策,或是对单个行业具有指导性的措施;分析它们会对证券分析市场趋势产生什么作用,其力度大小、大概提前或者滞后多长时间,力求把握证券分析市场演绎趋势或波段,尽量避免犯方向性错误而误导投资者。也就是说既要懂经济金融,又了解证券分析市场。第二个条件:具有投资学知识,善于对实体经济投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考察筛选和论证,能够在上市公司公布的众多投资项目中,挑选出成功概率大、投资周期短、利润最大化、风险尽量小的项目,从而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从业者最好有在银行或者信托公司和其他投资公司工作的经历。

第三个条件:具有会计学、审计学和法律知识,能对年度报告、中期报告、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指标和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有识别“数字游戏”和剖析其水分大小的能力,不被虚假财务报表所迷惑。了解我国控制金融风险和证券发行、承销交易的有关法律体系,熟悉证券分析市场法律制度基本框架。

第四个条件:通晓证券分析市场有关技术分析的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技术分析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依据我国现阶段证券市场运行特点有所创新,形成一套独特而有效的证券分析市场技术分析方法。与此同时,还要有广交朋友的能力,增加高质量信息渠道。

第五个条件:经历过几次股市牛熊交替运行的洗礼,积累了第一手丰富的、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心理综合素质较高,对证券分析市场有悟性,很敏锐,能够始终保持冷静而清晰头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除此之外,还要有做客户心理医生的能力,能帮助客户克服心理障碍,稳定心态。

参考文献:

[1]姜继娇.股票市场情绪的关键影响因素.

基本分析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篇12

Abstract:Financeandaccountingriskmanagementisdirectlyrelatedtothecompany'scorecompetitiveness.WiththeconstantimprovementofChina'smarketeconomy,competitionbetweencompanieshasintensified,andtostrengthenthefinancialaccountingriskmanagementhasbecomeanimportantproblemfacingmanycompanies.Securitycompanyisnoexception.China'ssecuritiesmarketisbecomingmaturewithincreasinglyfiercecompetition.Againstthisbackground,tostudyanddiscussthesecuritycompany'sfinancialandaccountingriskmanagementcanhelpustoreviewthecompany'sinternalpotentialrisk,andthenimprovetheefficiencyofthecompany'sfinancialmanagementfromtheangleofriskcontrolandmanagement.Fromthesecuritycompany'sfinancialandaccountingformofrisk,andbasedonanalysisofthecausesofthefinancialandaccountingrisk,thispaperput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tostrengthensecuritiesfinancialandaccountingriskmanagementcontrol.

关键词:财务与会计处理;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Keywords:financialandaccountingtreatment;securitycompany;ris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066-03

0引言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指公司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账务管理出现偏差,致使公司存在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1]。自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开始试办以来,我国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金融市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行业加大力度进行业务创新及转型,在监管层放松管制和鼓励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证券行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证券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证券行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资产规模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证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观念冲击、市场冲击、业务冲击、人才冲击和技术冲击,证券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证券公司面临着诸多财务风险,比如净资本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收入结构不均衡,业务同质化严重,公司业绩很容易受股市行情影响等等。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识别财务风险并且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那么将极其不利于证券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随着市场的透明化、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完善化及法规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公司必须积极应对证券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面对来自各方的危机。财务风险是一种很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风险,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基础,因此,如何规避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成为公司加强管理核心问题之一。

1研究综述

在发达资本市场,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尚处在理论探讨与经验借鉴的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研究开始重点关注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刘恩禄、汤谷良(1989)第一次系统论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原因,探讨了企业该如何管理财务风险[2]。

一些学者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表现形式和特征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毕秋香等(2002)按照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的特征,将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并且针对每一个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3]。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而言,又可将其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4]。

部分研究主要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研究其风险控制。陈共炎(2005)从会计控制的角度研究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他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状况,然后总结了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并结合一些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应当通过建立集中管理的财务制度提升证券公司会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充分发挥会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5]。冯玉明(2006)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6]。王学峰(2007)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7]。张玺(2013)针对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信用评级制度管理、建立健全证券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8]。段丽巧(2013)分析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从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财务管理职务配置的优化等方面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9]。

一些学者重点关注了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用的风险管理办法。许明波(2005)通过分析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设计了全面、系统、逻辑一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指标框架及风险动态监测框架[10]。孟祥霞(2007)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应注重基础理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强化财务风险文化、风险管理教育和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观[11]。俞邵峰(2013)对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与特征以及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加强证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有效举措与建议[12]。

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而言,证券公司的数据很难获取,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数据,更是缺乏,这给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财务管理风险的基础,决定了证券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是一些证券公司希望通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更是要保证财务与会计处理的真实行与合规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结果可以为我国证券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处理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2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研究比较细致,涵盖了财务印鉴管理、发票管理、银行存款管理、涉税、会计档案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七个方面,落实到了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上面,并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证券公司日常账务处理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国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风险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研究内容都是从微观层面着手,以上研究问题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并不能涵盖财务与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并不能对整个证券行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研究缺乏普遍性。国内的研究多从某一个证券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所以研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样虽然各个公司能够处理好自身问题,但是该公司的经验不能对其他公司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缺乏共性。

再次,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风险并没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体系,导致在财务与会计的日常处理中通常是出现了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将会把证券公司置于一个风险较大的环境中,风险控制十分被动。

3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

3.1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思路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研究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理论基础。应当跳出微观层面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证券行业的财务风险,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对于现有问题及未知问题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第二,总结研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问题的共性。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严格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缺位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原因具有普遍性,研究应当针对整个证券行业,并非某个证券公司的某些财务与会计风险问题。因此,应当总结风险问题的共性,结合理论基础,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控制对策。

3.2风险识别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我国几个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较大的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进行走访调查,总结出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日常处理主要风险如表1所示。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拥有完善的内部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机制是保证证券公司成长的关键。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发现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普遍存在七种一级风险:财务印鉴管理风险、发票管理风险、银行存款风险、涉税风险、会计档案管理风险、实物资产管理风险和经纪人账务处理风险。上述风险分别对应若干个二级风险,并针对各个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4.2建议

应当建立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对于风险的把控时间提前,提高应对风险的主动性。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风险预警可以尽早发现并识别公司面临的各种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并对风险程度进行大致的评价,为中期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做铺垫。其次应当严格公司财务规章制度,明确职权分工,明确财务责任,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及控制风险的能力。最后,应当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完善风险的控制及规避,总结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的经验教训,为以后处理由此类风险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晓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控制研究[J].财会研究,2011(22):43-56.

[2]冯辞.浅析证券公词树务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4):42-43.

[3]毕秋香,何荣天.证券公司风险评估及指标预警系统设计[J].证券市场导报,2002(10):7-8.

[4]曾嵘.试论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6(5):29-31.

[5]陈共炎.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与风险控制问题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5(1):43-47.

[6]冯玉巧.刘娟娟.证券公司有效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6.

[7]王学峰.中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38-42,48.

[8]张玺.浅析证券公司风险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3(3):45.

[9]段丽巧.对加强金融企业倒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35-236.

[10]许明波.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1):48-54.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