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急救技能(6篇)
时间:2024-03-08
时间:2024-03-08
【关键词】现代创伤特点应急对策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工业、交通运输以及高层建筑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因工伤、交通事故等导致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创伤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社会通过研究现代化创伤而引发的死亡人数、生存质量、受伤人群等,引发了人群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根据现代创伤的一些主要特点及应急对策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现报告如下。
1现代创伤的特点
现代创伤特点是突发、迅速、群体性受伤、多发伤等等。现代创伤多数是以高能量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是在创伤中所占比例也变得越来越多,导致创伤死亡的人数不断增加。虽然在全部死因当中,创伤只是占第4、5位,但在青壮年中创伤却是在首位。这些年来,人们对创伤的逐步深入了解,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那些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被放置,一些新方法、新理念同时正在接受实践的检验。
2应急方法
2.1基础创伤生命支持
对于危险严重的创伤者救治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增强院前的急救水平,普及BTLS知识,是挽救生命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必须增强第一目击者或急救人员的反映和急救水平。
2.2正确有效的液体复苏
2.2.1低血压性的复苏是确定治疗前创伤的患者液体复苏的最新办法,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液体的输入量并且维持收缩压低于正常并且被认为安全的情况。这种输液复苏的方法采取少量、多次输注晶体液,从25ml开始增加至500ml,这与历来液体复苏的方法不同。
2.2.2院前复苏液体类型(1)晶体液:理想的静脉复苏液的种类到目前为止仍有争议。晶体液的强势是既可补充组织间隙,还可以补充皿管内液体的流失,但不会引发过敏反应,不影响凝血功能,价格也更为便宜。(2)胶体液:胶体液的优势在胶体扩容作用的时间相对更长、可以改善器官血液灌流、引发组织水肿的作用较弱等。缺点就是明胶引发的过敏反应加大,影响交叉配血和凝血功能,造成肾脏的损害。
3加强创伤生命支持
3.1适时输血是救治危险重症患者主要的手段之一。
现代创伤多数情况都是伤情比较严重,失血量大,特别是失血性休克,需要尽快输血,改善组织微循环,可以取得理想的救治效果。在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创伤患者不断增加,输血也在创伤救治中显得尤为重要。
3.2全面、反复进行评估,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
严重创伤的漏诊几率相当高,通过建立规范的创伤评估程序,并借助现代影像技术全面、反复地进行评估,可以及时作出诊断和减少漏诊。笔者单位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简易呼吸机支持下快速选择性的全身螺旋CT和超声检查,能够快速、全面地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给确定性治疗提供科学根据,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代医学很多例子说明,及时有效地输血可以挽救创伤患者的生命。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输血,输血指征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统一。根绝调查因为宗教原因拒绝输血的125例手术患者在术前贫血多少和死亡率的关系,发现术前血红蛋白(Hb)在80~100g/L的死亡率为0,Hb>100g/L的死亡率为7.1%但,Hb<60g/L的死亡率高达61%,所以适度的血液稀释对手术患者是有益的。
3.3增强脏器功能监测
尽早进行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首先将严重的创伤患者及时收住ICU,针对其受伤的严重程度,加强相应脏器功能的监测和保护。比如身体严重挤压患者比较容易发生肾衰现象,这是应该注意尿量、尿性状、肾功能等监测,同时补充血容量,使用利尿、碱化尿液以及肾功能保护措施。
3.4基层医院的应急对策
在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中,进行了基础性创伤生命支持和有效的复苏方法后,在缺少CT、血库等大型高科技医疗
设备的情况下,应当立即将患者送往医疗条件的大型医院救治,以降低患者的生命危险,减少无故的医疗纠纷。
4讨论
通过以上的陈述,手术技术在现代创伤中的救治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喉管切开直到伤口清创以及胸腹部等急症手术,都应做到有备无患,一旦明确了手术指征就必须应当机立断,手术必须简捷快速,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微创技术治疗,以便减少患者的损伤及失血。严重情况下的创伤经常会利用多科一体化来救治,一个完美的创伤救治过程当中患者能够在现场迅速得到正确的救助并且立即开始复苏,然后被及时的护送到医院,立刻实行高级生命救治,比如输血、急救手术以及确定性的治疗等。
参考文献
[1]张素芬.大量输血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7)
[2]王正国.刘文军.微创外科刍议[J].医学杂志,2006,(2)
关键词交通事故多发伤院前急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数量逐年上升,交通事故引发的创伤患者逐年增多,已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此类创伤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多发性等特点。严重多发伤在此类创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1]。如何提高多发伤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已成为急诊医学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积极的院前救治已成为多发伤救治的关键一环。2007年2月~2010年2月院前出诊现场救治由于交通事故引发的多发伤患者4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32例,女16例,年龄5~68岁,平均30.6岁,其中伴有休克症状患者8例(16.67%),意识模糊或昏迷患者6例(12.5%),有窒息、呼吸困难表现者3例(6.25%),合并颅脑、胸部、腹部、骨盆、脊柱、四肢2个或2个以上部位损伤的患者41例(85.42%)。
现场救治方法:院前急救小组由一名医师,一名护士,一名司机组成。小组接到“120”指令后立即出车,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在救治现场,院前小组应对每位患者进行三方面工作,首先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立即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态,心率,呼吸,血压等,同时询问患者或目击者撞击的方向,速度,身体与撞击处的位置。其次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患者脑,胸,腹部是否存在致命伤,必要时可行诊断性腹穿以明确是否有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最后检查患者是否有神经功能障碍。经过对患者检查后,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进行现场救治。对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立即现场予以心肺复苏术;对现场昏迷患者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清除呼吸道异物,予以吸氧,必要时予以气管插管;对颅脑损伤的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颅压等治疗;胸部损伤伴张力性气胸,呼吸困难的患者可予以现场胸腔闭式引流术;有明显外伤出血患者予以包扎止血;骨折患者给予骨折固定,注意开放性骨折创面保护;在现场,对昏迷或神志不清的患者不论是否有颈椎损伤都应予以颈椎固定,避免搬运时照成2次损伤。
结果
本组48例多发伤患者经现场紧急救治后有47例成功转运回院,现场死亡1例(2.08%);转运途中出现病情变化,到达急诊室后抢救无效死亡3例(6.25%);7例(14.58%)直接送入手术室交接;总抢救成功率为91.67%。
讨论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有2个或2个以上脏器或解剖部位同时或相继遭受损伤,其中至少1处危及生命[2]。多发伤病情重,发展快,病死率高,抢救生命刻不容缓,诊断与治疗应同时进行。因时间紧迫,往往不能详细检查容易造成漏诊。而且患者伤情处于动态变化中,一旦判断与处置失误,将给患者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因此,院前急救人员如何及时有效的现场处置伤员,对多发伤患者能否接受进一步延续治疗至关重要。院前急救小组成员应在第一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抢救。
院前急救人员现场处置原则: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应将患者脱离危险状态,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护功能第二的原则。若在现场救治患者时颈椎与气道处理有矛盾时,必须先考虑气道,没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可因颈椎固定受益,如果存在症状,损伤已经存在,院前急救和院内早期救治中的手法操作一般不会加重损伤[3]。院前急救人员在进行前述现场救治的同时,是尽快转运还是进行现场初步处理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转运,可根据创伤具体情况由院前救治医师决定,原则上对于有腹腔内出血及心脏,大血管损伤的患者在补液,扩容的同时应尽早转运回院,进行紧急手术治疗,手术止血才是治疗的根本措施。试图先行复苏,达到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手术的观点是错误的。
加强院前院内救治衔接:多发伤患者院前紧急处置后,争取时间向院内转运,转运途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患者病情较重或途中出现病情变化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可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受患者准备,可直接送入手术室进行交接。暂不需要紧急手术,条件许可的患者可先送达急诊科,在进一步处置的同时,可按CRASHPLAN程序(C-心脏、R-呼吸、A-腹部、S-脊柱、H-头颅、P-骨盆、L-四肢、A-动脉、N-神经)进行全面体检,以免漏诊。再根据体检结果进行相关实验室及物理检查(包括抽血检查、CT、X线片、B超检查等)。
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处置能力:急诊医务人员应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应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掌握急救技能。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技能操作练习,巩固现场处置基本技能。此外,对特殊多发伤患者病例及现场处置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内讨论,及时总结经验,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专业技术与技术水平,加强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应急应变能力。
严重的多发伤,必须强调现场急救,立即解除创伤对生命的威胁,忽视现场急救,一味盲目转运,必将增加死亡率[4]。因此加强院前急救人员专业技术及应急能力的培训,根据现场多发伤患者创伤类型进行及时有效的院前紧急救治是提高多发伤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华积德.多发伤的紧急处理[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8):510-511.
2岳茂兴.重视和加强外科危重症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0):797-799.
1院前急救流程
采用DC护理技术,旨在规范护理流程,缩短急救各个环节的时间,使伤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治疗,为后续院内救治赢得宝贵时间[2、3]。
1.1接诊出诊接到呼救电话后迅速完成对呼救信息的采集与核实[4、5、6],立即通知当班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出诊,带齐相关药械[7],1-5分钟内出车[5、7、8、9]。以最快速度赶到急救现场。
1.2现场评估
1.2.1环境评估以排除二次事故隐患,迅速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4、9]。
1.2.2伤情评估刘小伶[5]按照D(危险程序)、R(各种反应)、A(呼吸通畅)、B(有无呼吸)、C(循环生命支持)程序检查伤情。刘永明[10]按照A(气道是否通畅)、B(呼吸:呼吸的节律、频率及胸部是否损伤造成的呼吸困难)、C(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大出血)、D(神经系统:意识、颅脑损伤及脊柱脊髓创伤)、E(肢体活动:骨折、畸形、伤口出血)进行全身情况评估。莫凤珍等[4、11]按照神志―气道―呼吸―循环―运动进行伤情评估,要求充分暴露伤员各部位,以免遗漏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要求在1min内用“听清、看清、问清”方法评估病情[5]或完成意识状态的判断,及依据足背动脉、桡动脉、股动脉、颈动脉的搏动和张力初步判断血压的大致范围[12]。郑艳玲[9]采取视、触、听的方法迅速预检患者,即观察受伤程度、意识、瞳孔、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触肢体温湿度、打动脉搏动;听有无声音及声音又无嘶哑。
1.3检伤分类检伤分类是提高现场急救成功率的关键[13]。依据伤员伤情的严重程度佩戴伤情卡,红色为立即救治,表示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进行紧急处理;黄色为紧急救治,表示伤情严重但相对稳定,允许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处理;绿色为延期救治,指轻伤员,不需要紧急处理;黑色指无救治希望者或死亡者[4、14]。
1.4现场救护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4]或“先重伤后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复苏后固定、先救治后转运”的原则[5]。
1.4.1划分收治区域对群伤者实施划分区域收治,A区收治妇产科伤员;B区收治骨科伤员;C区收治胸外、普外科伤员;D区为ICU;E、F、G区收治尚未分类的伤员,利于伤员的救护及查询[14]。
1.4.2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维持心脑肺基本功能,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如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电除颤、开通静脉通道等[4、9]。
1.4.3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及充分供氧及时清理呼吸道,加压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9]。
1.4.4不同损伤部位的应急处置技术外伤出血迅速包扎止血;骨折给予固定;颅脑损伤,注意保护头部防止脑疝发生;颈椎损伤立即戴上颈托,避免再次受伤;开放性颅脑、腹部损伤,脑组织或内脏脱出时,不予还纳,应用无菌器皿覆盖包扎;锐器插入腔体或肢体,不易拔出,应妥善固定,急送医院手术取出;开放性胸部伤,立即取半卧位,胸壁伤口封闭包扎,张力性气胸者立即穿刺排气;出现反常呼吸者,立即加压包扎[4、9、10]。
1.4.5再次进行伤情评估进一步判断伤情发展情况,预见性采取应急措[4、10]施。
1.4.6给予保暖,防止体温过低[4]。
1.4.7心理疏导稳定伤员情绪,积极配合救治和运送[4、11]。
1.5安全转运及途中病情监测按“先重后轻”[15],“轻、稳、快”安全转运[5],途中维持正确,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保持通畅,严密监测病情,确保治疗的连续性[4、7、15]。
1.6无缝交接确保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紧密衔接。
1.6.1及时向接收医院通报伤情,做好救治准备[4、7、15]。
1.6.2院内快速进行伤情交接[4、7、15]。
2急诊科救护流程
创伤后60min是“黄金60min”,应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原则[16]。李水莉等[17]采取“边诊断、边救治,再诊断、再救治”的思路。王力等[18]在严重创伤救护中,复苏、伤情诊断和紧急处理同时进行。林喜爱等[19]对群体创伤者,按创伤评分法分诊,分区域安置,监测生命体征,佩戴伤情卡,实施V(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P(查测心泵功能)C(紧急控制出血)抢救措施,护送检查、入院或手术等流程进行救治。唐群英等[20、21、22]按“初步判断伤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系统体查―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的链式创伤复苏流程。孙激等[23]按快速评估病情―迅速转入抢救区―专科化急救措施―确定性救治方案―全程急救专业监护与救护技术―检查、心理护理等急救流程。以达到快捷、全面发现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创伤,快速进行救治,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的目的。
2.1快速全面评估伤情林瑞琼等[24、25、26]按照A(气道是否通畅,有无梗阻及梗阻的性质和原因)、B(呼吸:有无呼吸及呼吸频率和深度)、C(循环:心跳、血压、末梢循环、四肢体表有无明显出血)、D(神经系统、意识状态)、E(肢体活动、有无畸形)或(脊柱、脊髓)流程评估伤情。张晶等[27、28]按A(气道有无堵塞)、B(呼吸动度和频率)、B(出血:体表主要出血部位)、C(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S(感知觉:意识、刺激反应状态)程序评估伤情。王力等[18]按①看意识、面色、表情、姿势、呼吸、瞳孔、伤处状况等;②问受伤时、伤后时间、伤员感觉、处理情况;③查摸脉搏和四肢皮肤湿冷度。测血压、脉搏、呼吸等,剪除衣物,全面查体,对严重创伤者采取CRASHPLAN检诊法进行检查,反复检查有无多系统损伤。张建波等[12、22、29]在积极处理的同时,按“C(循环)R(呼吸)A(腹部)S(脊柱)H(头颅)-P(盆腔)L(四肢)A(动脉)N(神经)”顺序检诊。并充分暴露躯干和四肢,以及时发现致命伤[22]。
2.2按伤情分类标记、分区救治应用可视化方法进行伤情分类,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2,30]。分区管理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检查和救治,使不同患者得到相应的诊疗[31]。季萍萍等[32、33]将轻度创伤标记为绿色,伤者病情较轻,意识清醒,对检查积极配合,反应也灵敏,生命体征平稳,一般处理即可,安置在各诊室;中度创伤标记为黄色,伤者只要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处理,一般不危及生命,否则伤情很快恶化,安置在抢救室;重度创伤标记为红色,伤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安置在抢救室;死亡者标记为黑色,伤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安置在太平间或闲置角落。郑艳玲等[9、34]将Ⅰ级(危急)伤员安置红区(抢救区),Ⅱ(紧急)伤员安置黄区(清创治疗区),Ⅲ级(普通)伤员安置绿区(普通诊区或急诊大厅)。
2.3准确执行抢救程序
2.3.1张晶[26]按照V(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I(输液抗休克,防止休克的恶化)C(紧急控制活动性出血)S(多功能监护)O(手术)程序救护。郑艳玲等[9、35]按照V(保证气道畅通,保持正常通气和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防休克或恶化)P(泵功能的监测)C(控制出血及骨折复位固定)程序救护。李水莉等[17]实施气道处理维持呼吸循环处理并控制出血评估神经缺损彻底暴露伤者检查背部及全身AMPLE病史采集护送手术室及住院详细记录的急救流程。温世玲等[36]采取A呼吸道管理;B循环系统、生命体征监护的管理;C静脉通道及抢救用药,配合医师行各项诊疗操作;D各种检查、术前准备、与相关科室联系的抢救程序。
2.3.2启动生命绿色通道,缩短急救时间取消常规就诊程序的多余环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快捷的检查、救治[15、26、31]。批量危急伤员每人指派专职医生护士全程负责检查治疗,并指派高年资医师指导;紧急伤员有专门急救小组负责,急救组有一定数量的医生、护士和搬运人员组成,并有高年资医师指导;普通伤员在普通诊区候诊,预诊护士定时监测生命指征,如有伤情加重及时提高分诊级别[26、37]。
2.3.3做好术前准备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性操作,做好配血、血气分析、备皮、留置导尿管等[26、38]。
2.4针对性心理护理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掌握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地获取患者潜在的服务需求信息,以便进行心理支持和预见性护理[17],并做到抢救技术娴熟、沉着冷静、忙而不乱、快捷有序[39]。使之积极配合救治。
2.5伤员分流做好转送手术室和病房前准备,提前与接收科室取得联系。转送时危重伤员专人护送,搬动动作轻稳,保持各管道通畅和输液速度。并做好病情、治疗的交接[26]。
综上所述,院前、院内急诊科急救是为后续救治创造基础条件。创伤救护流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以缩短抢救时间、抢救半径,利于抢救生命为前提,使伤者在第一时间得以准确的伤情判断及最佳的救治,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因此,科学规范的救护流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然而要使救护流程得到有效的运行,有赖于充足的急救资源、高素质的急救队伍及先进的科学管理做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
[2]何发群,孙梅芹,杨晓媛,等.损伤控制在严重地震创伤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5):539-541.
[3]张聪介,徐全高,王群英,等.院前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3(6)(上半月板):6-7.
[4]莫凤珍.严重多发伤规范化院前紧急救护流程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8):1325-1326.
[5]刘小伶.急救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1232-1233.
[6]刘晓玉,刘川,陈抗侵,等.群体性突发事故院前、院内急救护理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2):50-53.
[7][张卫青,卢佩,张伟.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63-64.
[8]赵小斐,张红娟,李冬梅,等.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36-37.
[9]郑艳玲.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车祸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2008,14(5):105-106.
[10]刘永明.基层医院急诊外科病员院前急救流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8)83-84.
[11]陈丽芳.成批交通事故创伤的特点及院前院内急救[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68-71.
[12]张建波,马俊勋,何忠杰,等.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快速判断伤情启动创伤小组[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5):339-341.
[13]颜明治,程彬,赵兴吉,等.城市突发大型灾害事件的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学杂志,2005,14(2):171-172.
[14]丁小萍,于冬梅,李舒玲,等.地震伤员的早期紧急救护[J].护理杂志,2009,26(2):70-71.
[15]刘勇.交通伤院前急救及转运923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2):144-145.
[16]冯贵新,黄小平,郭迎胜,等.多发伤创伤急诊救治216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4).
[17]李水莉,李颖,刘慧,等.高级创伤护理在创伤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23-24.
[18]王力,侯云生,张新亚,等.规范和简化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8):699-700.
[19]林喜爱,高金姣,杨林霞,等.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在群体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8):29-36.
[20]唐群英,刘小伶,乐胜.链式流程管理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22):2036-2037.
[21]张燕,张文媛,杨作勤.链式复苏护理流程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2):20-21.
[22]蓝英,黄柳妮,江汉花,等.优化创伤链式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J].当代护士,2009,(7)学术版:55-57.
[2]孙激,屈纪福,文亮,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4):444-445.
[24]林瑞琼,张英俭,林小红,等.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2006,23(18):49-50.
[25]孙海晨,许宝华,邵旦兵,等,多发伤急救流程的优化[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29-30.
[26]任燕,顾艳.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体会[J].交通医学,2008,22(5):587-590.
[27]张晶.9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4):2158-2159.
[28]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85-1886.
[29]朱晓红.标准化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8):500-501.
[30]王曼,宋雁宾,张红,等.批量伤员医院内急救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8,15(9):33-35.
[31]谢仁青.护士首诊责任制在抢救成批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51-252.
[32]季萍萍,沈秀琴.成批伤员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9):108-109.
[33]贲艳丽,周萍,摆凤兰.突发事件急诊转运流程的优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8):1226-1227.
[34]顾纪芳,庄则华,钟媛,等.急诊批量伤员接诊流程的优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08-309.
[35]王艳梅,杨玉梅,王慧,等.应急预案护理流程在颌面外科抢救大批量“7.5”事件伤员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1843-1845.
[36]温世玲,刘天惠.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142-144.
[37]孙海晨,邵旦兵,王慧娟,等.批量伤员急救流程的优化[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04-106.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开通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0例,女32例,年龄14~72岁,平均38.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7例,高空坠落伤32例,打架斗殴致伤3例。受伤部位以颅脑损伤为主者42例,以胸部损伤为主者13例,以腹部损伤为主者25例,以多发性骨折为主者12例。
1.2方法
为做好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相关工作,保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有效实施,患者得到快速高效的救治,科室护理组在护理管理及人员素质培养方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具体实施如下。
1.2.1制度建设及规范流程(1)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度,优化抢救流程,加强医护技术训练,抓好质量检查等,为急救绿色通道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规范流程,急事急办。危急重症患者到达急诊医学科后由分诊护士直接送入抢救室处置,抢救室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病情后,立即上报二线医生或创伤中心医生,由二线或创伤中心医生启动绿色通道。科室将相关表格包括病情记录单、检查单、手术通知单、手术同意书、入院证等右上方均盖上创伤救治急救绿色通道”印章,其他救治科室接到盖有印章的相关表单后,急事急办,一律执行先处理后交费”的优先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出急诊医学科后病情记录单由每个环节的医生进行填写和移交,要求护士填写好病情观察表。原始医疗资料应妥善保管,专人负责,详细记录好患者出入急诊医学科及各项辅助检查室的时间节点,便于总结和分析,查找不足,及时整改。
1.2.2人员管理(1)定人定时。创伤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无规律,伤病员时多时少,病情轻重不一,难以预测。针对此特点,护士长合理安排抢救人员,提高工作主动性,面对批量伤员时做到忙而有序。具体做法是以人定事,谁值班,谁就负责到底,时刻不离岗位,全天24h安排护士机动班、120值班等。(2)增强急救意识,提高护理质量。急诊医学科具有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加之护士人力不足,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救治的质量和成功率,科室积极开展假如患者是我亲人”的活动及医德医风教育,增强护士的急救及服务意识,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把握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3)加强在职训练。为了提高创伤急救护理的质量与水平,不贻误患者抢救时机,本科室严格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管理手册》上的要求演练,并不定时进行抽查。采用操作训练、授课、教学查房、晨间提问、情景模拟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使护士均能熟练掌握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并了解国内外急救医学的新进展。在抢救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参与抢救工作。
1.2.3物资管理(1)树立五常法”管理意识。为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科室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请专业讲师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向全科护理人员讲解五常法”管理内容与标准,提高认识。五常法包括常组织:根据急救物品的使用率进行分层管理,重新摆放,做到物必有名,物必有家;常整顿:是现场所需物品放置方法的标准化,培养护士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常清洁:保持抢救室内整洁,发现脏乱及时整理,发现损坏的仪器设备和物品及时维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监督,共同完成;常规范:制订抢救室相关管理规定和抢救制度与流程,对照标准自评互评;常自律:是五常法的最高境界,它要求护士能够自律,通过自律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2)物资齐全,确保各种抢救仪器处于功能备用状态。抢救室的急救物资做到专人专管,各班认真检查并交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因物资不足、仪器设备未处于功能备用状态而耽误患者的抢救时机,保证抢救效果及提高抢救时效性。
1.2.4把握环节质量,提高抢救时效性(1)医护一体化。强调医护之间的配合,进行医护一体化教育。护士长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采用PDCA循环管理对抢救过程中医护配合的薄弱环节进行总结,制订改进计划和进行针对性培训,保证护士能够掌握与医生沟通合作的方法,形成规范性、程序化的医护配合流程。(2)沟通与协调。各个救治环节的有效沟通,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也是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很重要的环节,当遇到批量伤员或科室人员紧张时,应通知相关人员支援,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会诊并参与协作抢救。
2结果
通过规范建设抢救相关制度与流程,进一步加强人员及物资管理,有效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及获得确切性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
2.1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由原来平均20min下降到现在15min内,得到确切手术治疗时间缩短5min。
2.2胸、腹部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缩短8min,得到确切性治疗时间缩短5min。
2.3多发性骨折患者整体救治时间缩短6min。
3讨论
急诊医学科是抢救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重要窗口站,在院内救治的最前沿,护理质量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严重创伤疾病抢救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业务素质和作风建设才能适应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工作的需要。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是急诊医学科对急、危、重症创伤患者在接诊、检查、住院、手术等环节上实施一系列快捷有效的全程急救服务。其目的是让患者快速通过,缩短在院内各救治环节中的处置或停留时间,从而提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1护理队伍的建设在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初期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科室基本保证了参与创伤急救的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其业务能力精、服务意识强、急救水平高、综合素质好。
3.2严格护理管理,实行时限服务,要求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处置停留时间不超过15min,为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急救服务。
3.3护士必须熟练掌握严重创伤的诊断及救治流程,掌握各种监护仪器及设备的性能、使用、保养、操作等。本科室通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及专业技能培训,树立急诊、急救”意识,最终做到反应迅速、思维敏捷、救治有序。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抢救;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11(c)-125-02
Experienceofemergencynursingfortraumaticshock
SHIShengchun
DepartmentofEmergency,TumenPeople'sHospital,JilinProvince,Tumen133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nursingtechniquesforrescuingpatientswithtraumaticshockbystudyingthepathologicalfeaturesoftraumaticshockpatients.Methods:56patientswithtraumaticshockpatientsweretreatedwiththeemergencynursing,variousrescuemeasureswereintegrated,andthenursingsystemwasimproved.Results:Ofthe56patientswithtraumaticshock,48casesweresuccessfullyrescuedand8casesdied.Conclusion:Traumaticshockisacommonacute,criticalandseveresymptominclinicalemergency.Onlybyestablishingandcompletingvariousrescuesystems,emphasizingonthecooperationbetweendoctorsandnursesandmasteringproficientnursingtechniquesforrescuingpatients,canimprovetherescuesuccessrateofpatientswithtraumaticshock.
[Keywords]Traumaticshock;Rescue;Nursing;Experience
创伤性休克是急诊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情复杂、变化快,不及时处理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时抢救、护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保证,笔者就本院5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6~70岁。其中颅脑损伤16例;腹部脏器破裂22例;胸腹部联合伤7例,多根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1例。
1.2方法
1.2.1评估诊断
对于急症患者护士应先做好护理评估诊断,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淡漠或者障碍,皮肤是否湿冷,有无口渴感,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加快,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等情况,从而判断是否为创伤性休克[1]。
1.2.2保证呼吸道通畅
患者进入抢救室,护士应检查气道是否通畅,首先取出停留在口腔内的大块异物,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用仰头抬颌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如患者呼吸微弱或停止,则立即做人工呼吸或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给。
1.2.3建立输液通道
急救状态下,首选上肢粗大静脉建立输液通道快速加压输液,如患者血管塌陷,应迅速进行静脉切开或者采用骨通道进行输液。未能彻底止血的患者应首先选用高渗电解质液体,提升血压,且能减少出血。扩容则多采用胶体溶液,如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不能被动等待医生把所有的医嘱全部吩咐完毕再执行,应该积极配合医生争取时间尽可能减少患者休克带来的病理变化[2]。
1.2.4紧急控制出血
伤处表面立即用敷料加压包扎,并配合医生清创、缝合、止血,骨折处用夹板固定。对有紧急手术指征者,及时做好采血、交叉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工作,通知麻醉科做好相应准备。必要时做好各种管道的插入工作,如刀刺伤导致上消化道穿孔所致的休克时,应观察胃液的颜色、量、及保证胃管的通畅这也是抗休克的另一重要措施。
1.2.5严密观察病情
休克患者在休克早中期的变化非常迅速,很多危重情况的发生都可能表现为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因此护士必须及时正确地记录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除此之外,还应及时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瞳孔、皮肤颜色等细节上的变化,以期发现病情变化的征兆;按抢救顺序准确记录各种抢救措施,液体输入量,药物剂量,各种处置,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记录尿量及患者的入水量,细致观察尿量及尿色的变化往往能够迅速判断抗休克效果和肾功能变化[3]。如果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并准确记录。
1.2.6安全转送
创伤性休克患者经密切的救护,病情稳定后尽快送病房及手术室处理。转送前通知病房或手术室做好接受准备,由医护人员护送,过程要轻稳,携带氧气袋,呕吐者头侧一边,并保证输液通畅,认真交接班。
1.3工作准备
1.3.1健全完善的抢救制度
本院制定了《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等有关规定,从而提高了对抢救工作个认识,认识到抢救患者必须做到争分夺秒。
1.3.2紧抓护士的基本功训练
护士操作基本功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抢救的速度和效果。本院紧抓创伤急救的基本功训练:如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练习、考核、心电监护的观察方法;静脉输液操作技术的考核以及理论考核,掌握了休克的判断和早期休克症状的观察,能快速的配合医生有效的纠正休克,为继续救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3同心协力,密切配合
要做到快速准确组织配合是很重要的。在抢救过程中,护士要有明确的分工,且要互相配合,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更应该竭尽全力,分工协作。一名护士负责管理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和抢救记录,一名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路,管理液体治疗、病情观察、抽血、取血等,一名护士负责手术前准备、留置导尿等工作。抢救中要做到迅速且不慌乱。
1.3.4物品的准备
急救中心或者急诊室的设置以及日常管理应充分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大批患者以及创伤带来的危重患者,应该为此类患者准备充足的抢救物品,保证抢救设施的完好并处于备用状态。
1.3.5抢救设备
对于急救常用设备如除颤器、电动吸引器、呼吸机、心电图机等,应设置专人定期检查器材性能的完好性,建立健全的制度,责任到人,及时维修,始终坚持启动的备用状态。
1.3.5.1抢救药物应派专人维护并定期对急诊室内常用的抢救药品如止血药、血管活性药物、利尿脱水药、中枢兴奋药、强心药、镇痛药、复苏液体等进行检查,防止药品过期以及不合格药物混入。
1.3.5.2无菌敷料如大小纱布、棉球、治疗巾。
1.3.5.3急救包如腹腔穿刺包、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等。在急救包的管理中必须做到标签清楚,地点固定,专人定时检查,按时交班,数量充足,绝对无菌,还应保证电源的完好性能。
2结果
通过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抢救成功48例,死亡8例。
3讨论
休克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创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创伤性休克具有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抢救工作稍有延误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抢救创伤性休克过程中,必须有高度的抢救意识,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病情鉴别观察能力,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能,熟记抢救程序、流程,熟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深静脉置管的应用,缩短受伤检查时间,积极主动地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4]。
创伤性休克患者多数合并多发性创伤,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除了平时应准备的以外,还应重点抓护理技术,快速准确的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通过了解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病情特点,对于抢救休克患者的措施和时间的重要性有了正确认识,强调抢救速度,强化训练护士掌握急救技术,熟练各种操作技能,培养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化超前护理意识和应急能力,以及严密的组织制度和齐全的物品,是保证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成功的基础[5-6]。
[参考文献]
[1]姚梅芳,急诊室对严重创伤抢救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9-40.
[2]马遇荪.实用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24-728.
[3]王克英.最新急诊临床护理与护理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7-151,181-185.
[4]牟灵英,冀玲,历德凤,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相关问题调查分析[J].山东医药,2005,44(8):52.
[5]史爱珍,姜梅,王芝.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4):302.
【关键词】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急救措施;应用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16.00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6-0015-02
TheApplicationEffectofDamageControlSurgeryintheTreatmentofSevereAbdominalTrauma/HUQiang,TANGGuang-xu,YIYu,etal.//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7,15(16):15-16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andanalyzetheeffectofdamagecontrolsurgeryinthetreatmentofsevereabdominaltraumapatients.Method:62casesofpatientswithsevereabdominaltraumawerecollected,andtheAPACHE-Ⅱscore,bloodoxygensaturation,pHvalueandbodytemperaturewereobservedandcomparedbeforeandaftertheimplementationofthedamagecontrolsurgery.Result:ComparedtheacutephysiologyscoreandtotalAPACHE-Ⅱscorebeforeandaftertheimplementation,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Severeabdominaltrauma;Damagecontrolsurgery;Firstaidmeasure;Applicationeffect
First-author’saddress:PanzhihuaCentralHospital,Panzhihua617000,China
腹部创伤被分为开放伤和闭合伤,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血尿、便血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引发腹膜炎、感染、大出血甚至休克,病情十分危重[1]。而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属于外科的新型治疗理念,认为严重创伤患者应接受分阶段治疗,从而减轻由于低温、凝血障碍、严重酸中毒等因素导致的不可逆的病理损害,达到防止生理潜能耗竭、控制污染、保肢救命的目的,为手术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2]。在本次研究中,将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应用在了严重腹部创伤的急救过程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共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8~70岁,平均(36.2±7.8)岁;42例腹部闭合伤,20例腹部开放伤;28例患者存在2处损伤,20例患者存在3处损伤,14例患者存在4处或以上损伤。纳入标准:患者内脏严重肿胀,并大量失血,预计输血量>10U,且无法关闭腹腔;循环不稳定;出现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超过16s;pH值
1.2方法
患者均接受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具体如下。
1.2.1临时关闭腹腔使用普迪斯线行连续缝合;若情况紧急,可将塑料输液袋剪开进行包扎和覆盖。临时关腹能够有效减轻脏器粘连、避免腹膜回缩,从而为延迟性关腹打下良好的基础。
1.2.2出血及感染的控制严重腹部创伤会导致患者大量失血,因此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实施当中,迅速止血是首要环节。针对有明确出血点的患者,应进行结扎止血;如果无法结扎缝合止血,应通过临时支架再通、肝气囊导管填塞、血管介入栓塞、填塞止血等方式进行间接止血。一旦出血得到控制,应及时清理消化液、粪便等异物,否则将会对患者腹腔产生持续性污染,引发感染的出现,加重患者痛苦。而如果患者出现了腹腔感染,立即关闭空腔器官破口,避免肠管长时间暴露在外,减轻蛋白、体液的流失,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2.3重症监护和确定性手术在出血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给予持续性的复苏和监护。对创伤三联征进行重点处理,包括保护胃肠功能、纠正代谢紊乱、维持呼吸功能等措施。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对其进行确定性手术,对血管、消化道进行重建,并清除填塞,对腹腔进行探查,避免损伤遗漏的发生。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实施前后的APACHE-Ⅱ评分、血氧饱和度、pH值、体温,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APACHE-Ⅱ评分包括了急性生理学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及年龄评分组成,最高分为71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病情越重。其中急性生理学评分包含体温、平均血压、心率等12项生理指标,每项最高为4分,分数与患者病情程度成正比[3]。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实施前后62例患者急性生理评分及APACHE-Ⅱ总分比较
实施后急性生理评分及APACHE-Ⅱ总分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实施前后62例患者血氧饱和度、pH值、体温比较
施后血氧饱和度、pH值、体温均显著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相关研究发现,不是所有的腹部创伤患者都适合立即接受手术治疗,大部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死亡原因是由创伤后或者术后的生理功能障碍所引发的创伤三联征导致。因此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当中,摒弃了传统的治疗理念,将生命救护、控制患者病理生理改变作为损伤控制的重点工作[3]。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接受了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干预后,62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APACHE-Ⅱ评分、血氧饱和度、pH值、体温均优于实施前[4]。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临时关腹、出血及感染的控制、重症监护是主要的3个阶段,这是因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病死率高、病情复杂、变化较多较快,而且大部分患者还会合并体温骤降、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加大救治工作的难度[5]。一旦强行手术,许多患者无法坚持到手术结束。所以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提倡先通过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病情,然后再对其进行确定性手术,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抢救的成功率[6]。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症状,应尽早恢复患者体温,从施救初始到重症监护和手术治疗,都应做好全面的保温措施,避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持续加重,增加急救的难度[7]。
综上所述,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创伤应激,改善患者症状,有助于提高急救的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闫春风,吴刚,孙培春,等.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3):98-99.
[2]黄小兰,陈仿.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5):26-28.
[3]戴睿武,汤礼军,何发群,等.损伤控制急救严重腹部创伤192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3):217-219,230.
[4]陈仿,陈宁波.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5):2376-2378.
[5]杨晖.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6,29(33):197-198.
上一篇:电工综合实训总结范例(12篇)
下一篇:参加基层干部培训心得体会(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