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知识点(精选8篇)
时间:2024-03-08
时间:2024-03-08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1、对象:
①事物说明文:看标题。如:《*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②事理说明文:不能仅看标题。如《死海不死》的说明对象是“死海不死”的原因。注意:①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后在确定,不能只看标题。
②不要把说明文中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误认为是全文的说明对象。
2、特征:这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方法:
(1)直接筛选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文章的标题(《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全文的中心句(如《苏州园林》:“务必使游客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如《*石拱桥》第二段指出:“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这种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2)综合概括法:有的文段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小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提炼。
二、概括说明的内容
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原因、方法、原理等)。
三、分析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时间的先后。如:介绍事物的发展历程、介绍人物生*、讲解制作过程等)2、
2、空间顺序(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按照
(先结果后原因,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四、说明的方法及作用
1、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2、举例子:具体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了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4、列图表:直观清晰地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五、品味说明语言。
特点一: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体会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4)若删去,原句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5)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特点二:生动性。
主要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作用:形象生动地说明特点,是说明内容浅显易懂,增强文章趣味性、可读性。
通过对说明文的知识点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写作说明文。要写好说明文,需要注意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表达,以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所述主题。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写作和理解说明文。
一、说明文分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2、依语言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
1、分两类:实体事物抽象事理
2、表述形式: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3、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一般情况下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找准首尾的总结句,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4、考查说明对象:
A、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标题中表明,有时选文无标题或标题中没有直接表明,可在文中找到。
B、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间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三、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
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概括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
3、逻辑顺序:阐释事理(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表现形式有:因→果,果→因,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部分,一般→特殊
注意: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五、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
2、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3、并列式
(注意: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摹状貌、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2、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思路:
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的××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增强了文章趣味性)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地说明了××的××特征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特征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有说服力地说明了××的××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
六、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准确性。
涉及词语类型:
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平实”(大多数说明文)“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考题题型举例
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题型
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要点: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答题要点:①选例要典型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
七、其它题型
1、标题作用:①点出说明对象;②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作用;③(新颖、生动、有趣)吸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指代类——“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思路: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注意: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一部分。
说明文的方法和作用
(1)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规定性的说明。它
是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也称“界说”。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2)举例子。为了更清楚的说明事物或事理,在说明中常举出一些恰当的例子,也
成“事例说明”。举例说明虽然具有独立的功能,却不能单独使用,往往作为其
他说明方法的辅助手段。举例必须典型扼要,生动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如
《中国石拱桥》就举赵州桥、卢沟桥等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石拱桥。
(3)作比较。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如《苏州园林》
一文把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从而突出了南国园林的特色。
(4)打比方。就是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比来介绍说明人们生疏的、罕见的
事物。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5)分类别。就是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分门别类的
加以说明,又称“类说”。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分类,显出不同类别的差异,说明
各自的特性。
(6)列数字。就是《看云识天气》中按云的种类,分成八种云分别说明。通过事物
的数量或数量的变化,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点,表明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的方
法。用数字说明,既能反映事物实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对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些解释。它不像定义说明那样严格,
只要揭示概念的内涵,把事物说清楚就可以了。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
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
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8)引用说明。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古今中外的典籍极为丰富,适当引用典籍,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卢沟桥很早就以其优美的形式闻名于世就引用了马可。波罗的引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9)摹状貌。为了是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做摹状貌。《中国石拱桥》中运用了好多这种说明方法。
(10)画图表。运用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二者可单独运用,也可一起运用。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常与文字解说配合使用。
一、理清说明顺序: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A、总-分;B、总-分-总;C、分-总)
二、说明文开头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三、掌握说明方法。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模式: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1.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2.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5.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7.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具体说明了””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10.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四、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常见提问方式
1.判断XX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本篇文章的第一段有何作用?
3.XX词能不能删除/调换,为什么?
4.XX段与XX段能否调换位置?
一、基础梳理
1、说明文的类型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如:《鲸》)和事理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如文笔优美的布封的《松鼠》)。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3、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说明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A、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
B、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鲸》一文中,“鲸总得来说分两类”一句便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标志。
C、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E、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方法,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F、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G、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H、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作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I、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2)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基本模式:运用了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的特点(特征),把__说明得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等,具有__的作用或好处。
5、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
①“总(概说)——分(具体)”式
②“总——分——总”式
③“分——总”式
④并列式
⑤递进式
二、方法归纳
第一步:粗读文章
所谓粗读,就是指通读文章,整体感知。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找中心句、划出要点、搜集文章的信息,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所用的说明方法等内容。
第二步:精读文章
1、把握说明的对象或道理
阅读事物说明文,首先把握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要“三看”——看题目;看首段;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其次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A、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B、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C、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2、抓住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还要弄清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3、理清顺序和结构、中心
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4、把握方法
阅读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5、体会语言
A、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答题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说明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
B、同义词的选用: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第三步:针对考题细读文章。
指联系试题,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来再读文章。力争回答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信息提取要恰当。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
三、例题精讲
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这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②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
③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握目的性和针对性。
例:《看云识天气》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⑵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⑶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⑷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⑸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围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⑺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⑻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⑼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⑽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题目:
1、上面文段的说明对象分别是:
⑴;⑵;⑶;⑷。
2、下列语段的第一层(用“/”表示)第二层(用“//”表示)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3、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5、这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是现象,说明是本质。
【参考答案】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2、D
3、第⑽句: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4、B
5、云的形态;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状态、结构、性质等的说明文。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事理性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阐释了人类语言的形式特点和发展。
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分: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这类文章要求具体、科学和浅显易懂,所以称为平实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简洁,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方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是文章生动、活波、有趣。如《桥之美》《苏州园林》等。但它与文艺作品不同,它运用文艺手法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可靠的知识,而不是塑造形象,因此也称为生动说明文。
说明文的语言
(1)准确性
(2)严密性
(3)简洁性
在准确、简洁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以平时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波见长。鉴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文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详尽,或平易;或朴实无华,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下一篇:核心竞争力风险(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