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范例(3篇)

时间:2024-03-11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范文篇1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人口老龄化规模巨大,人口老龄化发展日益恶化,并逐渐呈现高龄化,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这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生理功能日益衰老、退化,躯体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之一。

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关注意识并不强,研究发现,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无价值感:不能适应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状态,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2)自卑心理: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很容易因为感到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深深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3)黄昏心理。由于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催患疾病,从而丧失生活兴趣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失望;对任何人和事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4)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因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少与人交往,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老年人晚年是否健康幸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老年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增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已广为接受。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改善,卫生保健的发展,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体育锻炼的健心作用表现在长期心理效益与短期心理效益两个方面[1]:长期心理效益是指长期系统参加体育活动对个体的一些稳定心理特质的影响,即对减少抑郁,提高认知功能,建立心理自我观念的作用;短期心理效益是指单次体育活动在较短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状态的不稳定的影响,即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水平、减少应激和紧张等作用。

有研究表明[2],老年人中参加体育锻炼的随锻炼年限的增长,能有效地缓解心里情绪;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焦虑和抑郁较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严重。还有研究显示[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不会因为离退休而变得孤独和忧虑,同时增强了自信心而且价值观念更新快。

老年人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和身体训练年限越长,越能有效地保持身体能力和心理健康,越能有效地延缓人体机能衰退过程。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以下几点:

1.体育锻炼能调节老年人心态,稳定情绪。体育锻炼可以补偿情绪上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以提高人的生活乐趣,可以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张、焦躁不安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而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老年人的心理情绪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缓慢、舒展的体育锻炼更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的心里焦虑和抑郁。

2.体育锻炼可增进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增加交流。老年人的普遍心理特点是害怕生活单调和生活孤独,他们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并且老年人在一起可以谈论许多有关老年人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起到了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老年人在这种群体的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充实。

3.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4],参与体育锻炼的健康人能预防心理疾病,对于患轻度与中度情绪心理疾病的患者,运动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体育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在运动中寻求最佳的心境,在各项运动中感受到快慰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馈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三、适合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不仅有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果,而且能避免运动中发生意外。l、老年人运动处方运动类型可以选择令人喜欢和愉快、有趣的运动项目;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秧歌、保健操、交际舞、上下楼梯、钓鱼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负荷低、获得的满意度高,能更好地整合老年人的意识和注意力,改善老年人的心境。2、运动强度对运动效果与运动安全有直接的影响,而心率是制定运动处方强度的可靠标准。老年人由于体质弱,在体力和精力方面都比中青年差,所以在运动中应严格控制运动强度尤为重要。老年人运动强度以选择本人最大心率的60%-90%为宜的体育运动,因为这个运动强度能够使其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3、运动时间一般视强度大小而定,大于5分钟的运动都属于有效的锻炼范围。每次运动时间至少20-30分钟的运动,60-90分钟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持续时间过长并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老年人只有养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获得所期望的心理效应。4、运动频率即是每日或每周运动的次数,一般每日或隔日运动一次,视运动量的大小和主体感觉而定,老年人健心运动可以选择有氧运动,采用重复的方式,每周3―5次,最好每天一次[5]。

四、结论与建议

对老年人的关爱,一方面需要培养老年人广泛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克服孤独寂寞心态;另一方面给予老年人情感支持、精神抚慰,对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因地制宜,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义务健康讲座,印制健康手册等,使老年人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法,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范文

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在品味快乐中学练、享受快乐中运动。如今很多家长过分地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了体育运动,还有个别地方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取消了体育课,大量增加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乃至加班加点,组织寒署假补习班等,使不少的学生一头扎在书堆里,陷入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中,不肯走出教室和图书馆奔向操场,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这样不仅使孩子们一个个都成了文弱书生,而且还导致了孩子们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自负和自卑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困惑,遇到困难就退缩……社会上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孩子已经不在少数,这些孩子导致的社会问题让人触目惊心。联合国世界性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障碍已成为学生健康成才的绊脚石,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忽视了体育运动就使孩子们失去了培养健康心理的机会。教师、家长有责任使孩子们的身心解放出来,享受选择体育、参与运动的权利,从而投入到体育运动的无限快乐中去。那么,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那些健康的心理品质呢?

1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感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而且必将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2体育运动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谊

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学生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

3体育运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成功的体验也刺激着学生自信心的产生。

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精神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性格;增强训练难度,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大不一样,有的喜悦,有的气馁,有的急躁、有的胆怯,有的自卑等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是需要接受艰苦的体育训练,一天天培养起来的。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5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审美教育

一、体育审美教育的基础

1.体育的美学价值

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现象之一。从古代奥林匹克到现代竞技体育,从学校体育教育到大众娱乐体育,从运动场上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到运动员的身体姿态及动作造型,从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时刻展示着美的韵味,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更是古今中外无数艺术家创造美的艺术源泉。

2.体育的美育功能

体育在具有美学价值的基础上自然就具备了美育功能。体育的美育功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在物质层面上,体育是塑造人体美最直接的方法。人们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人体进行美的塑造,使人体从基本体态和运动姿态上表现出健康、挺拔、匀称、协调等外显特征。在精神层面上,体育是培养人的性格和气质的重要手段。参与跳水、滑雪等运动使人变得勇敢;参与足球、篮球等运动促进人们彼此关爱、互助,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参与登山、耐力跑等运动能够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审美教育应该是体育和美育的融合,实现彼此间功能交互的教育行为,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体育审美教育的作用

1.使学生自觉通过体育活动塑造美的体态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的生活是否幸福总会和人的身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学生认识到拥有健美的身体将一生受益,拥有健美的体态将极大提升幸福指数,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2.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更多的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的,体育审美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变得慢慢成熟,不仅是身体上的健康发展,精神上也会得到有益的历练,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会通过体育逐渐建立起对美的享受和对美的感悟。通过体育审美教育,学生会懂得什么是运动的美,认识美的规律,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学会欣赏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创造美的人生。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

1.体育教学过程中施教者的美学诠释

(1)发挥体育教师健美体魄的榜样力量在体育审美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自身就会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体育教师自身健美的匀称体型,标准的动作技能示范,健康自信的心理状态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体态优美、动作协调都是体育教师常年从事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这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体育教师带给学生的这种榜样力量会持续地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意义重大。

(2)通过多层次的动作技能讲解传递美的讯息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教师在讲解运动技能时增加一点运动文化背景知识对启迪学生的体育审美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学习了那么多的运动技能,最难忘的可能就是了解其背后故事的动作技术。例如练习耐力跑,体育教师在讲解基本的动作技术以及呼吸技巧的基础上,再简单介绍一下马拉松跑的由来,学生了解了雅典战争中跑步报喜的人不幸死去的悲壮故事后会对长跑运动文化产生更多的感受。每一项体育运动的背后都有悠远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人类对美的追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用美学诠释传递运动文化是实施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

2.体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者的美学体验

(1)引导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感受运动的美学生体育审美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运动的亲历实践。随着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增加,运动实践带来的运动感悟和教学情感体验会愈加丰富与深刻。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动作符号,只有读懂了动作符号的含义才可能领会其中的美,只有掌握了动作技能才可能引起深刻的情感体验。当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会了篮球的基本技能,在运动场上参加过篮球比赛后再去欣赏高水平篮球比赛的时候,因为学习过,参与过,会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的技术动作和竞赛规则会引发更强烈的情感体验。

(2)提高学生的运动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运动实践并不是影响学生运动美学体验的唯一因素,具备较高的运动鉴赏能力也是影响学生美学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鉴赏包括竞技体育比赛场景的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美、动作技巧美、拼搏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等众多元素。体育教师通过课内外的综合教育教学资源,使运动技能实践教学和体育竞赛运动鉴赏相结合,不仅要教会学生健身健美的知识与方法,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运动鉴赏水平,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可以说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是蕴藏着美的宝藏。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将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美学理念,培养学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审美能力,为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积极有益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具有健美体魄和高尚情操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