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方法论(6篇)
时间:2024-03-25
时间:2024-03-25
关键词:营销风险风险营销经销商竞争对手
营销风险的现状
近年来市场营销风险逐渐增大,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所谓营销风险,就是指在企业营销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从市场角度而言,企业营销有四大风险。
来自经销商的风险
经销商掌握的巨大市场资源,往往要求厂家给予相关的政策和活动支持。若有厂家不采取相应的活动来回应,那就意味着客户的流失,市场被其他竞争对手抢走。一些经销商见利忘义,跨区窜货,短期行为严重。窜货,降低营销渠道的运行效率,导致企业渠道价格体系的紊乱,渠道受阻,经销商对所经销产品品牌丧失信心,甚至会导致企业的营销渠道网络毁于一旦。经销商为了扩大销量以获得厂家高额返利,相互杀价,人为制造市场上的价格混乱。厂家的促销力度越来越大,但促销的效果越来越差。中间商恶意拖欠厂家货款,致使货款不能及时回笼。
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
假货泛滥导致营销通路不畅。假货的泛滥成了营销通路中的毒瘤,致使产品的营销通路瘫痪,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同时,企业对竞争对手的信息掌握也越来越少,在竞争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风险不断增加。
来自目标顾客的风险
随着消费需求呈多样化、细分化趋势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较大差异和随机性,个性化消费逐步兴起,厂家越来越难以把握。为了生存和发展,厂家只有联合经销商运用各种促销活动来迎合、吸引和刺激消费者,企业营销活动要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需求的难度不断加大,营销的风险也不断加大。
来自企业本身及其营销人员的风险
企业制度的不规范、不完善,以及企业营销人员自身的失误。由于营销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对风险的生成、发展和后果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或把握失准,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而酿成各种损失。
强化风险营销管理
所谓风险营销,是指企业在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开展营销活动时采取的特殊营销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因素给企业营销效果造成的不良影响。
正视营销风险
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不要说企业制度本身可能就有漏洞,即使企业的管理已经完美无缺,它也面临可能由企业营销系统存在的隐患。既然无法避免,就应该客观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找到处理问题的切入点。要树立营销风险意识,牢记“客户是上帝―一切为了客户,为了客户的一切”的现代营销理念,从人员招聘、培训、日常管理等,都要对营销人员灌输风险意识,让他们有危机感、责任感。企业要不断地稳步发展,不断地拓展市场空间,就必须树立一种风险意识。
识别营销风险
即在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营销人员能准确把握各种风险信号及其产生原因,测量出风险的危害性大小,从而确定和选择最佳的风险处理方案。
企业市场区域集中度不断下降,主打市场被竞争对手渗透和瓦解,被迫转移市场,或者企业销售战线拉得过长,企业的市场层面不断下滑,创新能力下降,从高档滑向低档市场,从城市滑向农村市场,不能主动的适应消费潮流的变化,只能被动的随消费波的扩散而转移市场,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丧失了主动权。
防范和控制风险
规范企业营销行为,提升营销管理水平。以企业信息管理为基础,使企业营销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规避营销风险首先应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制定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操作规程。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对客户实行的动态管理和实时跟踪,最终达到客户资源的有效、科学管理和利用;进行客户资信评估,根据客户资料信息,对客户划分为不同的资信等级,对于不同资信状况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信用政策,控制不同资信的客户业务往来的赊销率和赊销天数;实施货款回收控制;实施营销服务跟踪,顾客满意是营销活动完成的主要标准,也是企业不断拓展市场、获得长足发展的基础,客户反馈的信息需要及时登记、调查、处理和再反馈,并使这项工作规范化、及时化和日常化,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因素,积极采取控制措施,以消除风险因素或减少风险因素的危险性,在事故发生前,通过采取措施,降低了事故的发生概率;在事故发生后,将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企业风险营销的实施
针对经销商的风险营销
进行信用调查,对经销商和客户进行挑选。与经销商和客户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信的合作机制,规范与经销商和客户的业务关系。营销工作的重心不仅在于说服中间商,更重要的是分析消费者、竞争对手、产品、行业动态,研究如何把握机会,帮助中间商提升销售业绩。保证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一方面要及时传递企业的产品信息、销售政策等;另一方面,销售人员要经常深入终端市场与中间商进行广泛的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在销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对新经销商,要把握“从小到大”的合作原则,即先从低业务量做起,尽可能降低经销商资金占用,当对该经销商的资信状况了解透了,再开展大业务。
企业必须制定自己的赊销政策。在激烈的竞争中,赊销有时是必要的,但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赊销政策,赊销政策包括:赊销条件、赊销期、收款策略、现金折扣等。赊销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对赊销总规模进行控制,制定应收款警戒线。
针对竞争对手的风险营销
要研究竞争对手。包括竞争者、投资人、员工、中间商、供应商、服务商、媒体在内的与品牌相关的利益群体,都将影响着企业和商品的销售以及企业品牌资产的聚集和增长。因而,企业进入市场首先要有协同营销的观念,与各种利益群体建立长期互利合作的“联盟”关系,共同培育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市场。
针对目标顾客的风险营销
从适应顾客向引导顾客转变,从重视产量、销量向重视品牌建设转变。企业从产品营销到观念营销,从单纯满足顾客需求到做顾客的参谋,营销不在于适应顾客,而在于引导顾客。引导顾客的消费行为。最终把企业从渠道冲突、甚至渠道成员的自相残杀状况中解脱出来。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较高品牌价值的企业实际上处于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其产品能够以各种方式更多地被顾客了解和购买,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市场价格结构并影响其竞争者。
针对企业营销人员的风险营销
进行营销人员考核。营销人员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营销计划。对于营销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是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环节,实现有效的考核与激励,保证了营销人员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要避免因用人不当而造成的危机,建立一个严谨规范的制约机制。同时,要做好人才备份,不至于因为某一个人的离去而导致业务的中断。
对营销过程实行透明化管理。对营销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杜绝只管营销结果不管营销过程的“黑箱”式管理方式。做到对营销既管“过程”又管“结果”,从而减少个别品行不良人员钻营销管理的漏洞的机会。
建立营销巡视检查制度。企业不能单纯依靠销售人员反馈的信息对其进行管理,营销管理人员必须亲自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对销售人员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对各个目标市场的销售状况进行巡视、检查,做到防微杜渐。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1930年,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风险管理自产生以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各国中,以美国风险管理研究最为活跃,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风险管理研究。如:1931年,美国成立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究风险管理和保险问题的部门;1932年,美国成立纽约经纪人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的正式兴起;1950年,以Mowbray为首的多名学者率先在Insurance一书中对风险管理的概念做出详细阐述;1960年,美国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纽约分社和亚普沙那大学正式开始为期12周的风险管理课程;1961年,印第安纳大学成立ASIM的“风险及保险课程概念”特别委员会,表明:美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1963年,美国学者Mehr和Hedges共同编制了《RiskManagementinBusinessEnterprise》,该书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风险管理文献,对日后其他各国开展风险管理研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975年,美国将ASIM更名为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标志着美国风险管理由用保险方式处置风险逐渐向用风险管理方式处置风险转变;1983年,美国确定将“101风险管理准则”作为风险管理准则,并对明确其内容:风险管理一般准则、分析控制准则、风险财务处理准则、风险识别与衡量准则、退休年金准则、索赔管理准则、行政事务处理准则、国际风险管理准则以及管理哲学准则等。
对于英国来说,其在风险管理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首先,英国C.B.Chapman教授在《RiskAnalysisforLargeProjects:Models,MethodsandCases》中明确了“风险管理”的概念,之后,英国其他相关学者在C.B.Chapman教授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并构建起健全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同时,还将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成果正式引入项目中,不仅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而且还提高了项目的安全系数,对项目的顺利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密切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稳定阶段,各国纷纷致力于兴建大型宇航、水电、能源以及交通项目以求刺激自身经济的尽快复苏,大量的投资使得项目势必将带来一系列风险,以此,使得项目投资者越来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诸多项目投资者相继组织高端人才,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资源加大对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各国学术界逐渐对项目风险管理形成统一的看法,即风险管理的概念:如何在一个肯定的有风险的环境中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管理过程,该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目的: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风险管理方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2国内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近几年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研究主要有:
朱珊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13]中针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进行的全面论述,之后,朱珊提出高速公路项目企业需采取失败模式影响分析法度量工程风险,以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为依据计算风险概率数,以此得出高的风险概率数。
卢有杰在《项目风险管理》[14]中,以国民经济各部门项目活动中的风险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风险后果、风险来源、风险影响范围、风险是否可管理以及风险后果承担者的基础之上对工程风险进行分类,并对项目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和控制的原则、方法、技术和程度做出全面概述。最后结合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把握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陈立文在《项目投资风险理论分析与方法》[15]中,以系统和过程为出发点,对项目投资风险的收益分析、概率分析、变权分析、模糊分析、回归分析、决策分析、区间分析、可靠分析、系统分析、模拟分析等理论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赵振宇在《故障树引入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16]中,将可靠性工程研究中的故障树分析法引入工程风险管理。之后,赵振宇采用图形演绎法构建起高速公路项目风险故障树,并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识别模式和风险因素量化进行全面论述,最后依据二态系统和概率理论对项目成功度和判定项目风险成本最小化的风险源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3国内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仇一颗,李伯勋,欧莉,张胜军(2006)针对影响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投资的风险进行分析,在模糊数学原理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证明了综合评价法在风险评价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田艳(2008)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公路招投标的特点,运用风险矩阵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风险因素的计算方法。
吴竹青(2009)合理的选择20个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然后把握支持向量机的运行原理,运用以向支持量机开展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方法,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所构建模型为依据,运用LibSVM软件开展数据计算和风险估算活动,之后得出估算结果,以此,进一步验证SVM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1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适用性分析
目前,风险管理属于哪一学科是学术界尚未确定的问题,但我国已有一些高校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保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中。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能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应对手段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从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不但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理论,也应是贯穿于众多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思想,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和课程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各高校对风险管理理论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相关性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在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到安全工程专业规划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我国,通用的风险管理理论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应用较多,发展相对较成熟。但通过问卷调研得知,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各高校中对风险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项目的实践运用结合的内容还较少,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2)风险管理标准作为风险管理过程建立和实施的通用导则,包括确定范围和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处置、沟通与实时监控风险等内容,是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但现有已出版的风险管理课程教材中很少涉及国际和国内风险管理标准的相关内容。(3)有些高校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安全评价等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致使各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造成了一定的教学资源浪费。因此,设置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充实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要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的需求来适当调整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的提取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取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应包含的内容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选取50所具有代表性的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高校数目及其在全国覆盖范围。由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向这些高校的相关教师发出问卷调查函,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类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完善其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能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发展的基本情况。据问卷统计,所调查高校中已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仅占21%,但93%的高校都开设了除安全管理”课程以外与风险管理类似的课程,如风险辨识与评价、应急管理等。调查显示: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内容设置差异较大,与相关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情况。由于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重点研究的领域不同,其风险管理课程的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统计显示,所调查各高校开设的风险管理课程都涉及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共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作为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
1.2.1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按照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理论之前,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风险的相关知识,包括风险的定义、特性、分类、要素、成本以及度量方法等。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方面应介绍风险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组织、程序等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熟悉该门课程的基本内涵。
1.2.2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
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各高校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不统一。笔者认为相关内容应根据《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进行统一规范,风险管理程序应包括沟通与协商、确定环境信息、风险评估(即风险识别、分析、评价)、风险决策、风险应对、检测与评审等主要环节;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3种基本形式。表1中列出了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各环节所涉及的具体方法。
1.2.3风险管理标准
风险管理标准能够提供合理、系统的方法,使组织更加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因此该部分是风险管理课程的重点内容。在风险管理标准的指导下,学生能认识到如何更高效地识别、分析、评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给出适当的处理措施。
1.2.险管理实践
学习风险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风险管理理论在石油、电力、工程建设、矿山和钢铁等典型高风险行业领域的实践应用,也应是该课程需要重点涉及的内容。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需要利用一些软件来实施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等环节,典型的风险管理软件模型有CRM模型、Riskit模型、SoftRisk模型等。同时,在风险管理实践部分,可以吸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国外风险管理最新发展趋势。
1.3构建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取了13个普适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并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2基于DEMATEL方法的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设置
2.1DEMATEL方法介绍
DEMATEL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Gabus和Fontel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方法主要运用图论及矩阵论原理来进行系统因素分析,通过分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关系,计算出每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及被影响度,从而计算出每个要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然后判断要素之间关系的有无及其强弱程度。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将DEMENTEL方法应用到教育系统的分析研究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因此,将DEMATEL方法应用到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2结果分析
2.2.1影响度分析由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影响度计算结果,综合影响值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风险基础知识(A1)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内容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的影响程度较大,是风险管理课程整体内容框架的基础。在风险管理课程13个内容要素中,受其他内容要素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风险管理的3种基本方法,即风险规避(A6)、损失控制(A7)和损失融资(A8),这表明只有在丰富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正确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选取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这也与风险管理实施的基本程序相符。
2.2.2原因度分析
原因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个内容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若原因度指标大于0,则表明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关联程度高,反之则关联程度低。在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中,原因要素有6个,按原因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风险基础知识(A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外风险管理标准(A10)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影响度较大,应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而详细的阐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部分知识。
2.2.3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在该门课程中的重要程度,图3中各内容要素从左到右表示该部分内容越来越重要。中心度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有风险识别与分析(A3)、损失融资(A8)、风险应对(A5)、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表明这些内容要素是贯穿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内容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
3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发展对策
本文根据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问卷调查和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并针对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若要构建规范、系统的适合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需要明确风险管理课程本身的学科内涵,并结合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需求,合理规划和选择课程内容。
(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安排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注意其与安全管理等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内容重叠;同时,应把授课的重点放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方法等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上,而以往的风险管理教材很少涉及到风险管理标准的内容,在这方面应加以完善。(3)须重视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应使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等基本内容,并能够较好地应用到各行业领域的风险管理中;同时,应增加风险管理软件模型、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风险管理学科前沿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当前对安全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育要求。
4结论与建议
(1)风险管理课程内容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高校数目还很少,该课程在全国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2)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确定了风险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程序及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作为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可为开发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教材提供依据,也可为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规划设置提供参考。
(3)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识别与分析和风险管理标准是所提取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中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应在授课时重点介绍这些内容。
[关键词]风险度量极端值理论连接函数VaR
一、引言
风险与收益相伴而生,无论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微观经济主体还是整个宏观经济都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的暴露于风险之中。金融风险因其所导致的巨额经济损失和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备受人们的普遍关注。大体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中因关联方无力履行其职责所带来的风险谓之信用风险。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金融市场价格的平稳变动使信用风险居于金融风险的主导地位。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系统掀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深层变革。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土崩瓦解为重要标志的市场价格体系取代了固定价格体系,增强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金融资产的交易活动越发频繁,其流动性日益高涨,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等。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或利率的不利变动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由此造成的损失谓之市场风险。主要集中体现在利率、外汇、股票,以及普通商品上(Shcachter.2001)。尽管信用风险曾在金融风险市场独领,市场风险仍是当今金融市场的土要风险形式。
过去的十几年,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的频繁动荡,甚至某些领先机构也难逃因市场风险而遭际倒闭的厄运。著名的巴林银行的倒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等这些鲜活的例证无不叫人触目惊心。人们在痛斥、动摇现有风险管理系统之余,开始着力寻找新的风险管理方法。金融风险度量理论、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定价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管理理论的基石,三者一脉相承相互关联,其中风险度量理论是基石的基石。
二、金融风险度量的理论研究背景
统计方法(Statisticalapproach)和情景分析方法(Scenarioapproach)是金融风险度量的两种主要方法。其中统计方法是利用统计和概率理论预测金融资产未来值损失的不确定性。情景分析方法通过对现有资产在未来潜在市场情景中的重新估价计量风险。实践中常将两者结合使用,以统计风险管理模型为基础,以案例式情景分析为补充。
Markowitz(1952)假设金融资产收益率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用标准差度量市场风险,引入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Portfolio,TP),开创了定量研究风险管理之先河。然而这样的假设往往与事实相违,期望和方差作为确定服从正态分布的金融资产收益率随机变量的两个仅有的参数而失去了基础。用标准差作为惟一的风险度量指标也不攻自破。即便如此,标准差也因同时度量了上方风险和下方风险而不满足人们对风险损失的主观认识。
上个世纪90年代爆发于亚洲的金融危机风卷残云,作为一种新的风险度量方法,在险价值(Value-at-Risk,VaR)方法应运而生。Dowd(1998)给出了在险价值(VaR)的确切定义:在险价值指在给定置信水平和时期下,资产的最大期望损失。作为新时期风险度量方法它突破了传统风险度量方法的缺陷。度量了金融资产的潜在损失的部分即为下方风险,满足人们对风险的主观认识。同时它还整合了单个风险因素,用一个量化指标度量风险。此外,用货币单位的最大期望损失度量风险增强了各资产和风险因素之间的风险大小的可比性与一致性。因而在险价值(VaR)方法自提出以来,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致青睐。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久居一席之地。
为了和风险的经济意义相吻合,也为了弥补VaR的缺陷,Artzner等人在1999年提出了一个合理的风险度量应具备的条件即一致性风险度量的概念。一致性风险度量引进了次可加性的要求,与现实中利用对冲或分散化投资以降低风险的现象相符,且其他几条也符合市场风险的含义,因此满足一致性的风险度量是一个好的度量。VaR因缺少次可加性而不是一致性风险度量。作为对VaR的改进,有些学者提出了其他的风险度量,如:CVaR、ES、TCE、WCE等,它们满足一致性。
三、理论用之于实际的具体情况
1994年10月,J.P.Morgan将其RiskMetricsVaR系统首先公布于众,随后几年该方法近乎成为金融机构度量风险的半标准化方法。1996年银行监管Basel委员会提出了1998年的资本协议修正案,决定用在险价值(VaR)度量风险,进而成为决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标准。在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管署、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三大金融监管机构1996年9月6日做出决议,自1998年1月1日起美国所有的银行都必须实施在险价值(VaR)风险管理方法,并定期报告评估结果。这些都为在险价值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金融风险度量的主要问题及解决
1.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厚尾问题
金融资产的确切分布鲜为人知,各种风险计量指标竞相出现。如早期的RsikMetrics系统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EWMA)条件方法描述收益过程,并假定资产回报服从正态分布。可大量的实践却倾向于如下结论:月度或更长期限的时间序列数据往往表现为正态分布特征,周、日或高频时间序列数据更多表现为“厚尾”特征。如外汇市场(DeVries,1991),小麦玉米等实物资产(Mandelbrot,1963)等。
“羊群”理论从信息的角度出发,认为非对称信息或噪音导致了极端事件在特定方向上聚积,致使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它定性地解释了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厚尾”现象。有限方差直接关系到分布的“厚尾”程度,Mande1brot(1963,a.b)为稳定列维(Levy)分布拟合金融资产回报的分布提供了经验的证明。此时“厚尾”分布所对应资产回报随机变量的二阶矩不存在,中心极限定理无效,但根据广义中心极限定理,众多随机变量的和收敛于列维分布。随后的研究却证明金融资产回报的尾部分布遵循更强的规则,与列维(Levy)分布相违。
极端值理论(extremevaluetheory,EVT)是统计学的分支,自20世纪30年代由费舍(Fisher)与逛皮特(Tippett,1928年)首次提出以来,长期应用于水力学和保险学中。与中心极限定理一样,它也是通过利用极限准则,通过研究极端样本事件对金融资产回报的“厚尾”分布建模,负责分析和解释极端事件。大量的事实研究表明,金融资产回报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厚尾”和非对称性(Lerich1985;Mussa,1979)。用极端值理论(EVT)对金融资产回报的“厚尾”分布建模与传统的拟合金融资产回报的对称分布(如正态、t、ARCH、GAGRCH类分布等)相比更为有效。另外,还可以通过模拟一些极端市场情景,评估极端市场情景下金融资产回报的不利影响作为极端值理论用于风险度量的补充。
极值模型是测量极端市场条件下市场风险的一种方法,具有超越样本数据的估计能力,并可以准确地描述分布尾部的分位数。主要包括两类模型:分块样本极大值模型(BMM)和阀顶点模型(POT)。实践表明,BMM模型主要用于处理具有明显季节性数据的极值问题,往往造成大量数据的浪费,不能满足参数估计所需的样本量,增加了估计的误差。POT模型是一种基于超过某一阈值的极端值行为建模的有效方法,被认为是目前极值建模实践中最有用的模型之一。
2.金融资产回报极值分布的条件
同中心极限定理类似,极值分布同样依据极限准则,要求样本数据来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满足此条件的极端值样本可直接用极端值理论(EVT)拟合极端分布。此类分布称为无条件极值分布。可事实往往并不如愿,金融资产回报的时间序列样本往往表现明显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为此,McNeil(1997)提出了基于条件极值分布的在险价值(VaR)。它先用GARCH模型描述金融资产回报时间序列数据的条件异方差性,用过虑后的样本数据中的极端值拟合无条件极值分布,同时这也考虑了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动态性。
3.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完整性
极值理论用于解释分析极端事件,利于金融资产回报分布尾部的估计。在较大置信度下,用极端值理论得到的分位数估计较其他方法有效。但当置信度并不充分大时,用极端值理论得到的分位数估计的准确性则大大降低。为拟合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完整方案,可将RsikMetrics方法或历史模拟法和极端值方法相结合,其中前者用以拟合中心分布部分,极端值方法拟合尾部分布。这种拟合金融资产回报完整分布的方法通常称为混合方法。混合方法大量应用于经济学(Clark,1973)和金融学(Langari,1996.andVenkataraman,1997)等学科。
4.组合资产回报极值分布问题
对单一资产而言,极端值理论(EVT)是度量金融风险的强有力的工具。而实际应用中更多考虑的是金融产品组合的情形。其中以单项资产价值在组合资产价值中的比例为权重的加权方法,将组合资产拟合成单一复合资产,忽视了各单项资产之间的内在联系。虽具有理论的简洁性,可实践中却因投资比例的常变性而异常繁琐。
Sklar(1959)提出可将多变量的联合分布分解成单变量的边缘分布和连接函数(Copula)表示的形式。边缘分布描述单变量的分布,连接函数描述各变量的相关性。直至1999年后,该方法才正式应用于金融领域,用于组合资产的风险管理中。它将金融组合资产的风险分为两部分:单项资产的风险和组合资产的风险。
前者可完全用边缘分布描述,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完全由Copula函数决定。将单项资产回报的边缘分布代入连接函数,可得组合资产回报的联合分布的表达式。为此我们可用极端值理论拟合金融单项资产回报的极端分布,进而得到组合资产回报的联合极端分布。我国学者杜本峰(2003)介绍了用逆函数的方法模拟边缘分布,选择不同的Copula函数得到多元变量模拟的联合分布离散概率形式。实践证明,用该方法可得到一个与实际资产组合数据更为接近的联合分布,从而建立起更为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Rank,2000)。
五、结论
文章在介绍金融风险度量的理论研究背景和理论用于实际的具体情况后重点围绕金融资产回报的分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在险价值(VaR)方法仍是目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作为对VaR的改进,有些学者提出了满足一致性的其他风险度量,如:CVaR、ES、TCE、WCE等。(2)极值模型是测量极端市场条件下市场风险的一种方法,具有超越样本数据的估计能力,并可以准确地描述分布尾部的分位数。POT模型是一种基于超过某一阈值的极端值行为建模的有效方法,被认为是目前极值建模实践中最有用的模型之一。(3)先用GARCH模型描述金融资产回报时间序列数据的条件异方差性,用过虑后的样本数据中的极端值拟合无条件极值分布,同时这也考虑了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动态性。(4)可用极端值理论拟合金融单项资产回报的极端分布,进而通过连接函数(Copula)理论得到组合资产回报的联合极端分布。
参考文献:
[1]刘小茂:现代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7(1):4-6
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部门联合下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这种认识差距主要体现在: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地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管理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贪污受贿、挪用、盗窃公款等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企业控制环境不理想、控制活动不当。主要体现为公司治理结构权责不分、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董事长与总经理由同一人员兼任、人事政策不相匹配、独立董事制度不落实、内部审计虚设等,导致较多会计信息失真,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国有资产遭受重大损失。
缺乏与内控相关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于风险管理的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借助数据库和相关管理软件进行集成管理,构建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实务中,由于重视不够,投入成本高,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并不多见。
对公司内部控制及风险控制的监督薄弱。企业监管机构不健全,一些企业的内审机构,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领导,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作为外部监督体系,也不尽如人意。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各自拥有其不同的发展历程,但二者在2004年COSO的整合框架中实现了融合,笔者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如下:第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其本质都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而服务的。第二,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第三,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都是为了控制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而产生的。早期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财物侵吞和信息欺诈风险,风险控制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财产安全和信息真实,而现代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已转变为市场竞争风险,所以风险控制就更加关注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强化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法
(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管理
1.建设有效的企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体系。风险识别就是企业在风险潜伏期就要识别出其危害行为,是风险管理的第一个阶段;简单推测出风险之后,要对此风险进行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风险评估应符合全面客观的原则,对风险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规划风险预防的措施方案,规避企业风险。
2.控制战略风险。企业对战略风险的控制,应选择恰当的总体战略,控制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企业并购风险;控制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方面的风险;控制投资、融资、担保等财务方面的风险。
3.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条件的可以构建电子信息系统,没有条件的,应建立风险信息收集、识别、分析、评估的内部制度,理顺风险信息流程,确保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到达管理层,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风险信息依据。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构建以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推进和改进激励和约束机制、及时准确披露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设立董事会决策与监管的支持系统、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等。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企业最高管理者自身和其职权行为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明确职责,把公司的财务治理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合理配置。
2.加强和完善企业制度建设。首先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主体明确,最大限度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以内发力推动内部控制。其次,完善企业全员培训制度和定期考核制度,加强风险意识培训、监督和考核。
3.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三)加强社会对企业的监督
关键词:项目融资;风险管理;BOT方式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项目融资作为一种筹资方式,在国外的研究中,对项目融资也只是进行了一种方法的介绍。而对项目在融资过程中,如何去志别、分析、控制、管理风险,没有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国际上,对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学术机构和学术会议很多,但最重要的也最有影响的国际项目管理机构是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Association)。该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项目管理大会,出了论文集《ManagementbyProjects》,收集大量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文章。在出版论文和专着方面,英国的学者J.P.Turner的着作《TheHandbookofProject-baseManagement》专辟一章讨论风险管理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是英国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
N.Kartam与S.Kartam从项目订约人角度对科威特建筑行业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探讨如何评估、分散以及管理科威特建筑项目的风险,并提出了两种风险管理方法,即预防风险措施与缓和风险措施。
PatrickTILam指出电力、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面要考虑潜在的风险影响,并以BOT这种融资方式为例,通过实例分析指出风险因素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规避方法。
JyotiPGupta和AnilKSravat通过分析印度电力项目中融资和建设方面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相关的政策、电力交易、风险因素和融资等,介绍了外国投资的第一个IPP项目,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MansoorDailami和DannyLeipziger提出了在BOT融资方式中通过特许权协议降低风险的一些策略,如控制关键风险因素的变化,通过法律手段固定项目参与方和贷款银行之间的义务和权利等,并且运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也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可惜系统地研究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不多。文献首次对项目风险管理作了理论综述,文献详细介绍了风险管理体系,文献论述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各种风险评估定量方法,另外文献引进了重大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综合集成方法。
近年来,我国已经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双法)项目管理委员会发起并组织开展了中国项目管理知志体系研究,于2001年5月推出了中国项目管理知志体系,建立了项目风险管理的框架结构。目前在国内开展的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项目管理学术研究与培训等工作,使项目风险管理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目前,国内对项目融资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还不很成熟,主要是一些较为初步的定性分析。
田琦、赵凤(2004)对SCERT在项目融资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范小军、王方华、钟根元(2004)分析了大型基础项目融资风险的动态模糊评价方法。张建坤、张璞(2004)对房地产投资项目融资风险的灰色模糊评判进行了研究。屈哲(2003)对项目融资风险引入了动态分析的定量评估。王上铭、李树丞、王贵军(2002)对AHP法在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李汉军、何亚伯(2000)、张曼、屠梅曾、王为人(2004)提出了项目融资风险动态管理方法。袁业虎(2004)对融资风险测量方法的进行了探讨。钱春沁、孙晓安(2004)建立了项目融资指标体系及其风险评估方法。
徐大鹏、赵梅(1999)、王晶(2000)、李云磊(2000)、薛桦(2001)、屈哲(2002),尹昱、吴旭光(2003)对项目融资的风险规避与控制的措施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尹昱(2001)、陈赟、张凤明(2004)\范小军、钟根元(2005)、侍玉成(2008)对项目融资中风险分担与博弈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了项目融资的风险分摊和控制机制以及项目融资风险的最优分配模式。
邱晓晨、张颖(2004)对公路建设项目融资风险及其特性进行了分析。丁莉(2002)、王准、彭新民(2004)对水电项目融资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袁俊霞(1999)研究了项目融资在煤炭领域中的应用及其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上一篇:人口普查重要性(6篇)
下一篇:治理河流污染的建议范例(12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