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6篇)

时间:2024-03-29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篇1

【关键词】家庭雾化;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应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207

在儿科门诊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达到了60%,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等。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方式为雾化吸入,应用优势为起效快、疗效强及安全性高。为了探究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家庭雾化治疗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了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门诊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112例,对其展开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112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均为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门诊收治。其中,男73例,女39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年龄(6.3±2.2)岁。112例患儿中,支气管哮喘26例,急性支气管炎23例,毛细支气管炎13例,肺炎50例。

1.2方法依照患儿发病程度及年龄的不同对其实行针对化的家庭雾化治疗方案,具体操作为:对患儿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的家庭治疗方式,用药量为0.5~1.0mg/次,雾化用药1~2次/d。依照患儿的病情缓解而对药物做减量处理。

1.3观察指标对患儿治疗前后的RR、TPEF/TE、Ti、VPEF/VE、Te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研究其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改善状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患儿治疗后的TPEF/TE、Ti、VPEF/VE、Te指标值均高于治疗前,而RR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临床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较为常见,其病变部位多为气管、肺部、支气管等[1]。轻度的疾病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障碍等;而重度表现则为呼吸困难、缺氧、呼吸衰竭等。由于受到空气污染、吸烟等因素的影响,此类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儿童自身身体发育尚不完善,其身体免疫力及抵抗力均较弱,极易受到各类致病菌的侵入,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部分致病菌会经飞沫传播,给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对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采用家庭雾化治疗方式,可帮助进一步增强用药及时性及便利性,为患儿提供一种安全科学的治疗方式。家庭雾化治疗方案的优势:①吸入装置操作及给药方式简捷易行,患儿家属易于操作;②可有效避免发生交叉感染状况;③患儿在较为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其治疗配合度较高,心理情绪较为平和稳定;④在疾病发作后,家属可及时对患儿实行科学治疗,有效控制病情发展[2];⑤节省家长反复来往医院的时间。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患儿气道的炎症状况及其高反应性,改善哮喘症状及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尽可能地减少哮喘发作次数,降低疾病致死率。布地奈德混悬液属于一种雾化吸入的糖皮质激素,其雾化吸入颗粒直径约为1~5?m,雾粒体积较小,极易被吸入至小气道、肺泡中。而且雾粒的含水量较多,可对患儿的呼吸道彻底湿化,消除掉其支气管痉挛,对痰液做稀释处理。与此同时,还可缓解呼吸道黏膜水肿状况,治疗起效较快,效果较佳[3]。另外,采用家庭雾化治疗方式,与口服激素治疗方式相比,可有效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使整个治疗安全且有效。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患儿治疗后的TPEF/TE、Ti、VPEF/VE、Te指标值均高于治疗前,而RR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邬宇芬,袁姝华,殷勇,等.家庭雾化治疗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6):631-633.

[2]殷勇,尚云晓.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临床儿科杂志,2014(9):898-900.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篇2

关键词: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应用

下文将选取2013年5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法,其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0.3~10岁,平均年龄为(5.7±2.5)岁;对比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0.4~10.5岁,平均年龄为(5.9±2.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病症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方式的药物治疗,对比组患者采取医院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采取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方式,雾化药液由1.8ml的生理盐水,1.8ml的沐舒坦药物,以及配伍而成。指导患者家属正确的雾化吸入治疗操作方式,首先将氧气管理,和雾化吸入器相连接,同时为了防止出现雾化器内药液被稀释情况的发生,严禁在湿化瓶中放水,同时在氧流量速率方面,将其值设置成5.5~7.5L/min,雾化吸入治疗时间为15min/次左右,同时在雾化吸入药液的全过程中,要使用面罩将患者的口鼻扣住,雾化吸入治疗完成后,在关闭氧气前,首先要将雾化器拿出来[1]。

2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经过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疾病治疗的情况如下:有33例(82.50%)患者显效,有6例(15.00%)患者有效,另外只有1例(2.50%)患者无效,其疾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7.50%。同时症状消退用时方面,呼吸困难消退用时为(1.3±0.5)d,咳嗽消退用时为(4.2±1.1)d,喘息消退用时为(2.5±0.8)d;对比组患者在经过医院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疾病治疗的情况如下:有21例(52.50%)患者显效,有13例(32.50%)患者有效,另外有6例(15.00%)患者无效,其疾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85.00%。同时症状消退用时方面,呼吸困难消退用时为(2.9±0.9)d,咳嗽消退用时为(7.6±1.8)d,喘息消退用时为(4.2±1.3)d.研究组患者在以上方面都要明显好于对比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十分常见的疾病,尤其在儿科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种种原因,其发病情况在我国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类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及喘息发热等,由于该病病程及治疗周期较长,较难彻底治愈,且在患病期间易引发其他各种类型的并发症,因而该病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安全及阻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加大对该病临床治疗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2]。当前在该病的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尤其是采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治疗方式,该药物对于慢性气道炎症,具有显著的疗效[3]。同时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研究发现,采用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该治疗方式操作简单,患者可在家庭接受到与医院相同的治模式,同时由于在家庭接受治疗,其极大的缓解了患者的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因而该治疗方式在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4]。本研究采用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极大的避免了家长反复往来医院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做到第一时间的治疗,还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由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及焦虑情绪,有助于稳定其情绪,以积极心态接受治疗。此外,雾化吸入治疗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口服用药的治疗方式,药物具有更好的吸收效果[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经过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疾病治疗有效率高达97.50%,而对比组患者只有85%,同时在呼吸困难,及咳嗽、喘息消退用时方面,研究组也要明显好于对比组患者。因而该治疗方式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6]。

参考文献:

[1]申昆玲,邓力,李云珠,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年修订版)[J].临床儿科杂志,2014,(06):504-511.

[2]殷勇,尚云晓.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4,(09):898-900.

[3]杨荣凤,薛秀丽,白丽华,等.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8):838-839.

[4]潘如芳.糖皮质激素在儿科和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3,(21):10.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篇3

方法:选取本院儿科140例呼吸道感染诊治病例,并将患儿随机分为人数均等的两组,实验组治疗前进行病原学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进行目标治疗;对照组治疗前不进行病原学检查,以经验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实验组在感染控制、治疗后体温、用药合理性、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住院费用方面,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

结论: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进行目标治疗,有利于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和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儿科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检查目标治疗经验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154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145-02

呼吸道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部,儿童鼻腔较短、毛细血管丰富,鼻道狭窄、粘膜柔嫩,免疫能力较差,所以上呼吸道感染成为儿童最常见的疾病[1]。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部,下呼吸道感染也是儿童常见疾病,肺炎更成为婴幼儿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立克次体、原虫等。目前,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以经验性用药为主,不但针对性差,而且由于抗生素滥用产生了耐药性和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治疗前先进行病原学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开展目标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和促进患儿康复。本院在儿科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治疗中对两种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来本院儿科治疗的14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见表1。按照临床表现、体征,两组患儿被诊断为呼吸道感染,并且入院前没有接受过其他治疗,也未发现其他并发症。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实验组。进行药物治疗前,采集患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在等待病原学检查结果之前,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先以经验性治疗为主,获得病原学检查结果后再进行目标治疗。治疗时以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用药,对病原体为细菌、支原体或衣原体的应用抗菌药物,并以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抗菌药物的类别和品种,一般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类别抗菌药物中选用敏感度高副作用小的药物,并采用对症治疗;病原体为病毒时不使用抗菌药物,主要进行对症治疗,根据病情可以选用金刚乙胺、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

1.2.2对照组。治疗前不进行病原学检查,医师利用经验性治疗方法选用抗菌药物,并进行对症治疗。

1.2.3评价标准。用药合理性参照《指导原则》并结合患儿治疗情况判断;比较两组患儿治疗7d后的体温、感染控制率;患儿全部出院后,统计各组平均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住院费用。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TX-*7〗±S表示,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比率(%)表示,两组之间采用X2检验。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对比见表2。可见实验组在体温与感染控制、用药合理性方面效果更好,平均住院时间更短,治疗、住院费用更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3讨论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由于器官和免疫功能不完善,比成人更容易感染疾病,尤其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儿童不仅抵抗疾病能力差,而且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也差,不合理的用药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同时还增加了医疗费用,对医疗资源也是巨大浪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是病毒,也有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近年来支原体感染也有增加趋势[2]。对于病毒感染,采用抗生素不但没有效果,而且会引起机体正常菌群失调,所以盲目使用抗菌药物是很不合适的。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炎,但不同国家、地区病原体存在明显差异,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呼吸道病毒等,对于不同的病原体只有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才能保证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目前,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应用病原学诊断比较少,除了认识不足,还与标本采集不规范、临床与检验脱节、检验设备与技术弱有关,因此同样要重视这些环节的改进。由于不能及时得到较客观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很多医师更愿意采用经验性治疗方法,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规范标本的采集,如痰液标本应重视采集的时间、频率和方法,时间一定要在没有使用抗生素之前,最好清晨采集,不合格标本必须重新采集,采集后立即送实验室;二是临床医师应加强与检验人员沟通,检测时有所侧重,提高检测效率和检出阳性率;三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多采用新的检测技术,如免疫学检测技术、基因诊断技术等。

总之,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前进行病原学检查,对于准确判断病情、防止滥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篇4

关键词:NIPPV;急性发作;呼吸衰竭(Ⅱ型);疗效气流受限为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特征之一,这种气流受阻常常由于肺对有害气体颗粒产生的非正常炎症反应引起,COPD发病情况增多、死亡率升高,其关注度也明显增加,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呼吸道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1]。COPD患者往往伴有呼吸衰竭现象,常规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和MV(机械通气)治疗为主,但通气的同时要插管,引起并发症,使患者痛苦且费用高,不利于COPD伴呼吸衰竭的治疗。因此一种新型的无创的通气治疗方法应运而生,NIPPV具有常规治疗所没有的优势,使用面罩鼻罩,无创、方便且副作用小[2]。为探讨NIPPV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的注意事项和其临床的优势,本文将48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NIPPV治疗,一组对照,对两组AECOPD并呼吸衰竭(Ⅱ型)血气、呼吸情况的疗效加以比较,并总结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资料来源于48例我院呼吸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确诊的加重COPD并呼吸衰竭(Ⅱ型)的患者,NIPPV组患者中有6例女性、18例男性,年龄在43~80岁,平均(63±5.9)岁,病龄3~21年,平均(12±2.1)年,有13例清醒、11例不清醒;对照组患者中有7例女性、17例男性,年龄在44~82岁,平均(64±5.1)岁,病龄2~23年,平均(12±3.8)年,有14例清醒、10例不清醒。所有患者均为心功能不全者,但均无严重的禁忌症。患者在性别、病情、年龄、病龄上无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将48例AECOPD并呼吸衰竭(Ⅱ型)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4名,药物治疗结合NIPPV治疗NIPPV组中的患者,药物治疗结合低量吸氧、RS(呼吸兴奋药剂)治疗对照组中患者,并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

1.2.2诊断方法COPD诊断:按照COPD相关标准(中呼会制定)进行诊断;呼吸衰竭(Ⅱ型)诊断:血气分析PaO2<60mmHg、PaCO2>50mmHg者符合呼吸衰竭(Ⅱ型)诊断标准。

1.2.3治疗方法常规药物治疗:GCs、祛痰药、扩张剂等解除痉挛、缓解哮喘和抗感染药物。NIPPV组:常规药物治疗、面鼻罩通氧量为3~4L/min、BiPAP通气模式、专人监护,不清醒的患者的呼吸状况异常(频次

1.2.4效果评价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呼吸、血气状况恢复正常或接近恢复正常,无需插管并出院;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呼吸、血气状况未恢复正常或有所加重的情况。

1.3统计学方法SPSS13.0处理,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数据,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NIPPV组与对照组疗效,见表1,NIPPV组的有19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率为79.2%;对照组有14例有效,10例无效,有效率仅为58.3%。NIPPV组患者的血气、呼吸等情况恢复良好,且其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COPD(慢性阻塞肺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呼吸道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气道气流受阻为其主要特点,造成肺部充气过度现象,从而使呼吸系统出现力学异常情况,增加患者的呼吸难度及负荷量,造成二氧化碳存留和缺氧状况,使患者长期处于呼吸疲劳状态,容易引起呼吸衰竭现象,而呼吸衰竭恰恰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概率[3]。常规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创口通气,创口通气的同时要切开气管切,很容易引起感染和合并病症,使患者感到十分痛苦,不利于COPD伴呼吸衰竭的治疗,一般都不被患者所采用。无创的通气治疗方法NIPPV具有无创、方便且副作用小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其分为两种通气的模式,即CPAP和BiPAP模式,CPAP出现较早,主要经过鼻腔进行正压的通气模式,后来研发的BiPAP的模式用面罩、鼻罩和通气机改良了CPAP模式,现在成为更为常见、更推崇的NIPPV模式。

NIPPV通过克服患者气道的阻力和以PEEP对抗PEEPI来实现减少患者的呼吸疲劳状况的双水平作用[4],被认为是一种高效、低风险、实用便捷的治疗COPD的手段,其特点决定了它对于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更为有效。文中的数据表明,NIPPV组的有效率为79.2%,对照组有效率仅为58.3%。NIPPV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值水平、呼吸等情况恢复良好,其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低氧通入疗法(P<0.05)。

在NIPPV治疗的过程中总结几点注意的事项,①通气量的参数的选择要注意,通气量过大,容易对肺部形成较大压力;设置过小起不到明显的改善效果;②通气量不能突然加大,应维持稳定且持续的通气及压力;③实时对患者的血气、呼吸情况进行监控,当监控参数改变,应适当调节通气量;④更具不同的情况选择正确的通气模式,如果NIPPV无效,则立即为患者插管并进行创口通气,以免耽误治疗[5]。

综上所述,双水平NIPPV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Ⅱ型)的效果显著,治疗过程的通气参数、通气模式的选择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战炜.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35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53-53.

[2]梁国鹏,曾奕华,王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4):705-706.

[3]林志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621-622.

[4]谭伟,孙龙凤,代冰,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成功的临床预测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147-150.

[5]郭伟,张新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1):38-41.

[6]李强,孙正香,李贵南.高频震荡通气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21:2468-2471.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篇5

【关键词】反复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疫苗;儿童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398-02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TI)是儿科常见疾病,尤以学龄前儿童多见。我院2005~2006年儿科门诊就诊人数61248例,呼吸道感染病例为62%,其中RTI病例占33%,可见如何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复发及转向慢性化对儿科医生是一个巨大挑战。我们于2006年2月~12月接种支气管疫苗治疗60例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我科自2006年2月~12月门诊及住院RTI患儿110例,男68例,女42例,年龄3个月~1岁19例,~3岁54例,~6岁23例,~12岁14例。诊断标准依据1987年全国儿科呼吸会议(成都)确立的标准[1]。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5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①对本品成分过敏者;②正在患急性发热性疾病者;③试验前3个月内接受过输血或免疫调节剂治疗者;④正在接受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⑤原发性免疫缺陷者。

2.方法观察组予气管炎疫苗(常州药业延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9994001,1ml/安瓿),用法: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或臂部肌内注射。初次剂量从0.1~0.5ml开始,每周注射1次,每次增加0.1~0.5ml,最后维持在0.5~1ml,疗程3个月。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两组患儿感染时根据血象化验结果选用抗病毒或抗生素及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

3.观察内容治疗后6个月内呼吸道感染次数、持续时间(d)、抗生素使用天数,治疗前后所有患儿均测定血清IgG、IgA、IgM结果进行对比。

4.疗效评估标准显效:治疗后6个月未发生呼吸道感染或仅感染1次。有效: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或未减少,但每次呼吸道感染病情较前轻,病程缩短。无效:呼吸道感染次数和疗效较前均无改变。

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土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1.两组治疗后呼吸道感染次数、感染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平均呼吸道感染次数、感染持续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或缩短(P

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对比两组治疗前血清IgG、IgA、IgM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gG、IgA、IgM值显著升高(P

3.两组疗效的比较观察组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6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1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67.04,P

讨论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对患儿身体健康成长、生活、学习造成极大影响。其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缺乏母乳喂养、挑食、偏食、大气污染、家居环境欠佳、护理不当,但最主要还是RTI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有文献报道RTI患儿免疫异常者占20.9%~36%[2]。多数学者认为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参与RTI发生,但也有学者认为RTI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明显低下状态,体液免疫功能可正常,个别可增高[3]。本研究观察组患儿血清IgG、IgA、IgM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低下,治疗后IgG、IgA、IgM均显著升高(P0.05)。气管炎疫苗系用呼吸道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奈瑟氏双球菌)经培养后,取菌体以甲醛溶液杀菌,用PBS溶液稀释而成。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刺激机体先天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它的作用并不局限于制备时使用的病原体,它也能预防其它病原菌的感染,因而能提供广泛的保护谱。经气管炎疫菌治疗后本组RTI的感染发作次数、抗生素使用情况、感染持续时间、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减少了家长误工、孩子误学的频数,且治疗方法简单,费用低廉,无明显不良反应,易于让家长、患儿接受。故可用于未经任何免疫治疗或其他免疫治疗无效的RTI患儿的预防和治疗,值得在广大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2]李文仲.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A].易著文.疑难儿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2.

[3]常克萍.反复呼吸道感染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5):316-317.

(收稿日期:2007-04-19修回日期:2007-06-28)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篇6

【关键词】呼吸内科;药物应用;抗生素;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1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33-01

抗生素曾名抗菌素,种类繁多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抗菌、抗病毒有良好的抑制与杀灭作用,单为呼吸内科对于感染疾病的治疗就已达90%,如何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引起呼吸内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其滥用后带来的副作用较为严重,本文随机抽取2010年3月一2012年3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资料,探讨抗生素的药物应用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提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一2012年3月期间,经我院内科呼吸系统治疗的资料,调查分析比较140例患者治疗期间抗生素应用情况。其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20.5~75.5岁。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抗生素的名称、用药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联合用药、进行分析,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抗生素治疗90例,经中药治疗5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调查的140例患者中,中药治疗组患者采用传统中草药方式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抗生素治疗组治疗期间使用β一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单一或采用二联、三联、四联用药,配伍联合应用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根据治疗情况比较治疗效果进行分析[1]。

1.3判定标准

治愈:即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良好,无明显内科系统类症状及不良反应;有效:患者各项恢复较好,有少量并发或不良反应;无效: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较差,有严重并发或不良反应,用药无效。

2结果

中药治疗组用药后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者12例,抗生素治疗组用药后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者10例。抗生素治疗组中头孢拉啶、青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与环丙沙星使用率较多。两组用药后效果比较见表1。

表1用药后两组效果比较(例,%)

注:与中药治疗组比较,X2=23.8206,P

3讨论

呼吸内科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2]。现今积极有效的方法为抗生素的介入,抗生素为在低浓度下对所有的生命物质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不仅能够杀灭细菌、对支原体和衣原体及其他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抑制杀菌作用,临床效果显著。与传统中医治疗相比,抗生素的使用给患者带来便捷的用药方式,减轻患者喝药的痛苦。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种类繁多高效快速给药确立病原是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3]。抗生素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用药;注意抗菌类药物的禁忌症。临床中的细菌感染可用一种抗生素控制,选择用药之前先进行痰涂片检查根据细菌磁头与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用药,确定是何种病原体的感染进行针对性的给药,避免凭经验盲目给药;严格控制给药剂量,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多以静脉给药为主,口服给药次之,肌注相对较少。

抗生素的联合配伍应用:对于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病原菌不明及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的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发挥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降低毒性、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中应严格适应症和合理配合,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药物剂量减小,减小毒性反应,应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避免导致联用不当,达不到控制感染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增加病人痛苦的情况。如联合用药后患者不良反应增多,医护人员的警惕性应提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140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中,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有90例(64.3%)。从64.3%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来看,说明抗生素的使用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X2=23.8206,P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使用抗生素应严格遵守用药指证,切忌滥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刘素云,马丙兰,姜秀春等.呼吸内科抗生素用药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08(7):73-74.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