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论文(6篇)

时间:2024-03-29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1

Basedonelaboratingtheconceptsoflandscapeandlandscapearchitecture,thisarticlesummarizedthehistoryofAmricanlandscapearchitecture,representativelandscapearchitectswiththeirideasandtheprofessionalarealandscapearchitectdealtwith,aimingatintroducingArmericanlandscapearchitecturetogreatmasters.

1"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

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

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T.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1971)。Simonds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著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Law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

1900年,Olmsted之子F.L.Olmsted.Jr.和A.A.Sharcliff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SturgisPray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俞孔坚摄;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吉庆萍摄)。

2.5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and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代表人物及思潮

3.1Olmsted三父子FrederickLawOlmsted以其长达30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他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Park,1857);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Park,1866);芝加哥的滨河绿地(RiversideEstate,1869);波士顿的公园道(Parkway,1880);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1893)。此外他还促成的国家公园运动,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Olmsted极少著书立说,但是他的经验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JohnCharlesOlmsted,Olmsted继子,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桥梁。他继承并拓展了Olmsted的思想和业务,规划和设计无数公园、公园系统、学校等,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的品质影响很大。FederickLawOlmsted,Jr,并不是由于他的父亲Olmsted而是由于他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和深入,尤其是在区域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声誉极旺,他曾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规划和设计长达几十年,后来也担任过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

Olmsted三父子和起来超过100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塑造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3.2CharlesEliot

Eliot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890年的WaverlyOaks一文,呼吁对Belmont山的一片处女林进行保护。这篇文章促使1890年MIT保护美丽风景的会议的召开和次年美国公共保护协会(theTrusteesofPublicReservations)的成立,以及1893年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Eliot,1893)的产生。今天,Eliot作为"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之父"而被人们所怀念。

3.3HenryVincentHubbard

Hubbard是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学位的第一个获得者。作为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的早期教育家,Hubbard1929年主持设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同时,作为LandscapeArchitecture和CityPlanning这两本权威杂志的创始人和主编,Hubbard发表大量有关20世纪景观规划设计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文章,并出版了OurCitiesTo-dayandTo-morrow:ASurveyofPlanningandZoningProgressintheUnitedStates(1929)一书。

3.4Steele

Steele倾向于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学院派寻求灵感,并试图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现代的概念。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欧洲前卫的思想和作品被他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1938年他设计的"蓝色的阶梯(BlueStairs)"具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的特征。他是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启蒙人之一。

3.5ThomasChurch

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Church,致力于地中海地区花园设计的传统在加州的应用。受现代建筑、现代艺术的影响,Church创造了一个新的景观设计风格-"加州花园学派"。Church的近2,000个花园中,Donnel花园(1948)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在GardensareforPeople一书中,他认为景观的形式取决于场地的特性、建筑的风格和业主的生活方式,反对绝对的形式主义。

3.6Eckbo

Eckbo,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家。早在1938年Eckbo即发表了SmallGardensintheCity一文,探索了各种条件下的城市花园设计。1939-1941年,Eckbo和Rose、Kiley合作发表LandscapeDesignintheUrbanEnviroment,LandscapeDesignintheRuralEnviroment和LandscapeDesigninthePrimevalEnviroment等一系列文章,1950年他又发表LandscapesforLiving一书,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老传统进行了强列的抨击,奠定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他的主要观点是:"人"作为景观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景观的规划设计都应该为之服务;景观的形式取决于由场地、气候、植物等条件;"空间"是设计的最终目标。

3.7D.Kiley

Kiley这位重实践而少理论的设计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人物,所设计的重要作品有:MillerGerden(1955)、加州的奥克兰博物馆(1969)、达拉斯的喷泉广场(1985)、佛罗里达北卡罗利纳国家银行的露台花园(1988)等。他常常用网格来确定景观元素的位置,除圆以外很少用曲线,几何元素的变换表现出强烈的秩序,但却和周围环境、建筑相协调一致而不刻意突出自己。

3.8L.Harprin

Harprin,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代的代表人物。1961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包括LovejoyPlaza、PettigrovePark和AuditoriumForecourtPlaza在内的一系列广场和绿地,显示出他对直线、折线等形式语言的娴熟应用和对水、水泥等材质的天才把握。在理论上,Freeways(1966)探讨高速公路带来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RSVPCycles(1970)、NotebookofLawrenceHarprin(1972)、TarkPart(1974)等著作分析人们在景观中运动时的空间感受和其它感官的感受,认为设计不仅是视觉意象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参与。

3.9IanMcHarg--生态规划的倡导者

二次大战后,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IanMcHarg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于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quot;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图6,I.McHarg,俞孔坚摄)。

3.10PeterWalker

PeterWalker,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60年代的大地艺术和极简艺术对Walker影响极大,以致他在以后的设计中经常运用这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哈佛大学的Tanner喷泉(1979-1984),德克萨斯州的IBM研究中心(1990)设计是其代表作。Walker所注重的更多的是由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从而把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图7,PeterWalker和SWA作品,加州IRVINE表演艺术中心,俞孔坚摄)。

480年代后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McHarg的"千层饼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5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职业范围

5.1城市规划(CityPlanning)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城市规划角色开始很早,1858年Olmsted和CalvertVaux设计纽约中央公园,及其以后直至二十世纪初城市公园系统的演进,都是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十九世纪中期Olmsted、JedHotchkiss、H.W.S.Cleveland等人设计的郊区城镇,也是第一个有组织的城市化观念。1901年FrederickLawOlmsted,Jr.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设计,此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

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契机?quot;城市美化运动",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动力。记者Char1esMulfordRobinson创造了"城市美化"(TheCityBeautiful)一词,后来他从事规划并写出一本影响极大的书,即ModernCivicArt,ortheCityMadeBeautiful(C.M.Robinson,l903)。

当时负责组织城市规划专业的多是景观建筑师。1909年第一届城市规划会议召开,FrederickLawOlmsted,Jr.和JohnNolen在会议上都有重要的。同年Nolen说服威斯康辛州的立法委员通过法案,首次授权各城市成立规划委员会并筹办城市规划。JamesS.Pray也于同一年在哈佛景观建筑系开设第一个城市规划课程。1915年十四个景观设计师带头创立美国城市规划学会(也即现在美国的规划协会),1923年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系中增加城市规划组,并在1929年由HenryV.Hubbard主持设立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接下来几十年,城市规划专业日渐茁壮并获得立法支持,规划设计师一直是众多的城市规划合作小组的主要成员,有时甚至担任领导人。

5.2新镇和社区规划(NewtownsandCommunitiesPlanning)

这里的"新镇"和"社区"特别指模范村(modelvillages)、郊区社区(suburbancommunities)、社会社区(socialcommunities)、田园城市(gardencities)等。19世纪最有名的新镇和社区规划是Olmsted规划的Riverside(1868-1870),它通过铁路和芝加哥相联,以穿越该社区的河流为媒介,Olmsted沿河两边规划了大片的绿地,并和社区内次一级的绿地相联系,从而构成该社区的开放空间系统。这些环境优美的新镇和社区是1870-1930年有钱的美国人的房产,或是公司企业为员工休建的模范村。

1900年以后,霍华德的田园都市在美国引起一定的反响,比较成功的的是联邦政府一战期间组织的社区开发和纽泽西州Radburn(C.Stein、HenryWright、M.Cautley,1928-1929)的规划。Radburn理念包括:邻里单位的设定、人车分离的交通、以公园为邻里中心等。新镇和社区规划任务之多,以致许多景观规划设计师不太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业。

二战以后的新镇和社区规划产生新的思想。最有名的是休士顿附近的Woodlands(Wallace、McHarg、RobertsandTodd,1972)新镇规划,生态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在一些快速成长的地区能看到一些大的分区外,新建的城镇已很少见。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新镇和社区规划中的作用。

5.3城市公园(UrbanParks)

城市公园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最本行的业务之一。1630年设立的波士顿公园(BostonCommon),是美国第一个公共公园性质的牧场,而直到19世纪真正的公园才在美国出现。以纽约的中央公园(OlmstedandVaux,1857)为起点,美国各城市纷纷建立大型自然式的城市公园,如费城费蒙公园(1865)、圣路易森林公园(1876)、旧金山金门公园(1870)等。到了19世纪末,公园成为民主和理想的象征,于是更多的公园被修建。城市公园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

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公园的作用和形式也不断变化。运动和比赛成为日益重要的活动,19世纪末建造的大型公园增加了运动场、溜冰场和游泳池等设施以加强休闲活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岸(Char1esbank)(Olmsted,1892)便是最早出现的城市康体休闲场地之一。"袖珍"型的公园是50年代以后的产物,如纽约市的Paley公园(1965-1968)的面积只有一栋建筑物那么大,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人情味的空间之一;也有整个区域被指定为公园的实例,如费城的IndependenceNationalHistorical公园(1956),该公园包含有历史建筑物、广场、景观区和花园等;此外,还有计划经济复苏的区域整个被指定为公园的例子,如马萨诸塞州洛威(Lowell)的LowellNationalHistorical公园等。

5.4城市广场(Plazas)

中古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是美国殖民地时期许多城镇和广场仿效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经过了修改,但至今仍可明显看出一些痕迹。这些公共绿地和广场用于放牧、游行及自卫队操练,或作为观赏、教堂和市政活动的空间。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城市急剧膨胀,但城市中心绿色空间并未随之大幅增加。许多城市都因为缺乏舒缓的空间而显得非常拥挤。189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曾提出一个拥有宽广街道和许多广场的城市梦想,而这个梦想也多半未能实现。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城市规划实行区划奖励来鼓励私人开发公共广场,这也使人们付出沉重的代价:高大的建筑物遮挡住街道阳光,开放空间分布不协调,广场通常只考虑到私人而不顾及大众利益等。

60年代以后,城市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城市中心更美丽,也更适合居住。这主要得益于在修建摩天办公大楼的同时,修建了许多富有人情味、符合现代生活的广场。广场成为地方性的开放空间,不仅是市民活动的场所,也是年轻的上班族午餐时聚集的地方。旧金山的GhirardelliSquare("Wurster,BernardiandEmmons"and"LawrenceHarprinandAssociates",1962)、波士顿的FanueilHallMarketplace(BenjaminThompsonAssociates,1976-1978),都是私人拥有、私人经营的广场;波士顿的thebrickexpanseofBoston''''sCityHallPlaza("Kallman,McKinnellandKnowles",1968),明尼亚波利的PeavyPlaza(M.PaulfriedburgandPartners,1975)以及波特兰的AuditoriumForecourtPlaza(Harprin,1968-1981),它们属于市政广场;明尼阿波利斯的NicolletMall(Harprin,1968-1981),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的theStateStreetMall(M.PaulfriedburgandPartners,1975-1981),则是在城市中心地区设立的露天购物广场,它们使工作和购物更富有乐趣。

5.5社会机构和企业园景观(InstitutionalandCorporateLandscape)

景观设计师参与设计社会机构和企业环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Olmsted曾任美国卫生委员会主管,他设计了几个重要的机构,例如华盛顿特区的哥伦比亚聋人院(1866)。H.W.S.Cleveland设计的Mt.Pleasant的爱荷华精神病院计划(1871)则让病患在医院场地种植乡土树木和灌木。

二次大战后的工业快速发展促使企业园景观的出现。如果企业拥有宽广的开放空间和休闲资源,如网球场、排球场、慢跑道、雕塑花园和湖区等,不但能使员工的工作提高效率,也可以增加企业的不动产价值。许多企业场所甚至取代昔日的"大街"而成为社区生活的中心。在高度竞争的企业文化中,企业园景观还作为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来表达企业的形象、地位、权力、名声和产品的品质。纽约州Purchase的百事可乐公司(EdwardD.Stone,Jr.Associates,1965)融合了景观设计、建筑及雕塑,代表当时企业园景观新的创造力,其雕塑品展示在花园梯坛上,成为大众的户外美术馆。德州LasColinas的WilliamSquare(SWA,1984)硬朗开放的形象是对德州草原风光的再现。PeterWalker设计的位于得克萨斯州索拉那的IBM研究中心园区(1990),一些极端化的几何要素与自然的树林草地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5.6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NationalParksandNationalForests)

1872年美国国会将怀俄明州200万英亩的土地划定为黄石国家公园,标志着全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建立(图12,黄石国家公园,俞孔坚摄)。美国首先提出将具有很高生物、地质、美学和文化价值的自然、历史、文化与风景资源保护起来成立国家公园,成为其它国家竟相效仿的模式。到1980年,美国已拥有300多个国家公园。轰轰烈烈的国家公园运动对人类文明作出了极大贡献。

美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和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是分不开的。早在1864年林肯总统签署立法将优胜美地山谷(YosemiteValley)和美利坡撒大树林(MariposaBigTreeGrove)划归加利福尼亚州管理,以供"大众使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此渡假和休?quot;的时候,Olmsted就主张制定设立国家公园以保护这些壮丽景观的政策,这为后来的国家公园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当1916年国家公园署正式成立时,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会也通过决议案支持国家公园署法案,并讨论了根据地形和景观单位来设定边界、拟定综合计划等管理国家公园的问题。

国家公园署第一位主管StephenMather及其继任者都极重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建议,并倚重景观设计师来指导国家公园系统的发展。在小Olmsted,Pray,WarrenH.Manning,HaroldCaparn,JamesGreenleaf(这些人都担任过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等顾问的协助下,国家公园署继续加快进行设定边界、营地、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公园设施的工作。大萧条时期制定和实行的CivilianConservationCorps计划,以及1956年开始的Mission66整修计划中,景观设计师对自然、历史、文化和风景资源的保护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国家公园署是受景观设计师影响最大的政府机构之一。

联邦森林处于1886年成立,1891年设立了森林保护区。1905年改由美国农业部新设立的森林服务处负责。洛杉矶附近的SanGabriel森林保留地及怀俄明州的黄石森林保留地,都被最先列入保护名单。这些国家森林保护地具有提供木材、保护水资源和野生生物等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作为牧场和休憩娱乐等场所的功能。

由于国家公园署的成立,森林服务处失去对大峡谷及其它一些宝贵土地的管辖权(这使得这两个机构从此处于竞争状态)。森林服务处于1917年聘请FrankWaugh为景观设计顾问,Waugh大力主张雇用景观设计师来进行营地、野餐区、度假区等休闲区的设计,以增加大众使用国家森林的机会。从1919年洛矶山分处雇用ArthurCarhart开始,森林服务处广泛聘请景观设计师来进行规划和设计。1958年开始的重建休闲地的计划-"户外行动"(OperationOutdoors)之后,专注于森林休闲地设计的景观设计师人数持续增加,1980年达到300人。

EdwardH.StoneII1965年成为总景观设计师,他对景观设计专业的扩展和结合有很大的影响。受到当时环境运动和森林砍伐争议的影响,他在上级管理阶层的支持下,开始一个创新的包含训练、土地管理、和监察等功能的视觉资源管理计划。WarrenBacon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景观设计教授R.BurtonLitton等人是这个新计划的关键人物,前者甚至设立了一套维护风景品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准则。

5.7景观规划和自然景观重建(landscapeplanningandRestoredNationalLandscapes)

美国丰富的资源以及广阔多变化的景观可以使国民拥有健康、美丽的环境--但这只有在普遍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规划时才有可能达到。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发者聘请景观设计师来为其进行场地规划,以使其开发更吸引人、更适于环境、也更合乎经济效益。

Olmsted之基于经验生态思想的景观规划,使其成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景观规划师之一。二次大战后,IanMcHarg成为六十年代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环境运动为景观规划者提供了许多机会,他们被邀请去做土地利用的重要决定,评估大区域的视觉及文化特色,评估各种景观特质并协助决定都市化地区应进行哪种形态的发展及其发展程度。七十年代以后景观科学的发展,为景观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脑技术的进步,尤其是ESRl公司的地理信息系统,使得其在各层次土地利用政策的决策上更为明智。Phi1ipH.LewisJr.在威斯康辛州进行的极富创意的全州休闲计划和设立遍州的环境保护带便是重要的实例。美国东海岸的一些生态规划,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强调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

景观规划能使我们比以往更明智地使用我们的资源,自然景观重建--将有种群关系的乡土物种重新生长在可以繁衍的场地上以恢复一个地方原有自然风貌的过程,则是整修景观的积极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重新建立人类移居前的原生植被,模仿当时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和分布模式。

美国进行景观重建最有名的景观设计师大概要算JensJensen和他的芝加哥公园设计。深受植物学家HenryCowles影响的Jensen,从1918年芝加哥哥伦布公园的"草原河"到1936年设计的伊利诺州春田林肯纪念花园,一直致力于景观重建。植物生态学家EdithA.Roberts和景观设计师ElsaRehmann合著的AmericanPlantsforAmericanGardens(1929),提出了重要的生态观念,提倡根据自然植物的种群关系将乡土植物配置一起,并列出景观设计可以使用的乡土植物种类。

自然景观的重建一度为景观设计专业所遗忘,直至1970年"地球日"的创立,又成为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范围。七十年代,中西部长草草原(Tal1grassPrairie)区不同的几个基地显示出植物种群的重建可能带来的生态和美学潜力,这包括威斯康辛州由DarrelG.Morrison设计的住宅和企业园区,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机场入口的道路(FrenMarkhamandAssociates,1973),以及高速公路局在中西部进行的一些公路旁草原重建。在东北部,AndropogonAssociates以落叶林和东部草原为范本进行了一些生态规划及设计服务。

重建自然土地这种艺术首先必须要熟悉区域的自然景观和原生植物种类,接着是要将它简化并形成某种风格,但不能失去设计场地内原有复杂系统的美感,还要具备植物种植的技术。最后一点是要了解自然景观需要明智的管理,特别是经过重建的自然景观,只有在维持设计的空间结构的同时,才能永久保有充满活力的自然特色。

5.8滨水区(Waterfronts)

在19世纪后半叶,经过设计的公共滨水区开始出现。Olmsted做过几例设计,其中包括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中的翡翠项链;芝加哥博览会(1893)等。CharlesEliot曾协助设计好几个休闲滨水区,如麻州若费尔(Revere)海边的若费尔海滩保留地(1896)。Eliot和Olmsted等景观设计师的自然主义形式和城市美化运动的艺术理念作为滨水区规划的理论一直被延用到二战时期。

二战后,特别是50年代州际公路的建立,水运交通逐渐被取代,许多城市滨水区的工业和仓储用地被废弃。当时的景观设计师,面对处于转型期的滨水区以及城市日益增加的人口对开放空间及游憩地的需求等挑战,便以公园及其它开放空间形式等形式来取代衰败的滨水区。而Harprin的Cities(1963)和英国人GordonCal1en的Townscape(1961),则向美国民众传达欧洲对独特的公共空间和滨水区的喜爱。越来越多的海边城市、湖边社区、河边城镇的滨水区被做为公共空间提供居住、游憩、商业、办公等使用功能。1969年圣安东尼奥举行"半球展览"(Hemisfair),使得全国注意到该市的PaseodelRio河道;辛辛那提的Serpentine(l975),是处理俄亥俄河水患的一个成功设计;密歇根州佛林特的河岸公园(CHNMB,1979),其重要组成物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而建的几何雕塑形渠道;在俄克拉何马州,AthenaTacha设计的Blair喷泉(1982)用灯光和水创造了独特的水坝、瀑布和雕塑;渥太华的Rideau运河,以传统的水道和水闸将新公园、餐馆和其它设施连接起来。

90年代以后,滨水区再度成为设计对象,设计创新、历史特质维护与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新的设计重点。

5.9乡村庄园(CountryEstates)

美国的乡村地产源自法国文艺复兴城堡、意大利别墅以及英国乡村庄园,这些庄园是财富的象征。华盛顿的佛农山(1799年)和杰斐逊的蒙地梭罗(1768-1809),一方面保留了英国文艺复兴的一些特色,另一方面又将18世纪英国景观园艺家BattyLang1ey和HumphryRepton的浪漫主义原理融入美国独特的景观中。

19世纪初富有的工业巨子远离城市,到森林中寻找安静的住所。这种占地广阔的地产首先出现在波士顿及美丽的哈德逊河谷。景观设计师将英国景观学派的理念运用于此,纽约州Dutchess郡的海德公园(1828年),便是典型的自然主义景观设计。Olmsted采用类似新英格兰乡村景观的自然形式,拓展了美国景观设计的浪漫学派。马萨诸塞州Philips庄园(1881)和北卡罗来纳州的Biltmore庄园(1888-1895),是他乡村地产设计浪漫时期的巅峰之作。

1880年到二战,乡村庄园设计受到美术学院的影响,将建筑上均衡、对称和空间等级的观念直接移转到花园和景观设计上。许多庄园是建筑师如莱特等创作的成果,但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合作的情形也很普遍。FerruccioVitale,FletcherSteele,Olmsted兄弟,WarrenH.Manning和Jensen等人设计设计了许多庄园。

二战以后,加利福尼亚州的Donnel住宅使用自然的曲线(1948年,ThomasChurch),衬托出附近小山和沼泽的牧野景观,1955年DanKiley设计印第安纳州Miller住宅中的小路和灌木林,则将法国传统的规则式和美术花园融入现代设计中。这些设计都是当时最前卫的设计,并预示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到来。美国经济的繁荣使乡村地产的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主要的实践领域。

5.10花园(Gardens)

直到18世纪末,美国人除了拥有种植具有实用价值的植物的花园外,很少有时间再做其它园艺工作。AndrewJacksonDowning、Olmsted,在英国自然风景式花园的影响之下,主张风景画式的花园设计。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多利亚式的观赏花园、流线设计和野生花园仍颇受欢迎,这些花园将最新的园艺品种和对自然的浪漫情怀结合起来。

1893年万国博览会激起人们对法国和意大利花园的兴趣,以至许多美国人认为规则整齐式的花园是地位的象征。弗吉尼亚州威廉堡殖民复兴花园(1828~1837,ArthurA.Shurcliff)的小规模装饰花坛,成为小型的规则或花园设计所喜爱的模式,特别盛行于南部和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而加利福尼亚州的花园设计,则从地中海国家寻找灵感。FlovenceYoch,康乃尔和LockwoodDe-Frost等加利福尼亚州景观设计师的设计受意大利规则花园影响很大,通常是规则式草坪和精心组织的植物交互出现的设计。GreeneandGreene大量制造具有手工特质的精巧小屋、供睡眠用的门廊和引入户外生活的平台,这明显受到日本花园的影响。

Steele把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的法国现代园林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但一直等到"国际式"建筑的出现,美国景观设计师才逐渐摆脱了古典的设计。30年代末,Rose、Eckbo和Kiley等人受到新建筑原理的影响和催化,开始寻找适合现代的花园形式。Rose和Eckbo最重要的观念都收集在Eckbo写的LandscapesforLiving中,Kiley将现代建筑的线形结构及开放设计用在花园上。加利福尼亚州再次成为倍受关注的地方,红木阳台、游泳池、以及草坪图案,一时成为"加州花园"的同义词。日本花园中常见的青苔地、常绿树、蕨类、石景,也被大量运用在这里。

70年代以后,环境运动再次激起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兴趣,使人们注意到多年生花园、观赏草类及花园建筑带来的美感。历史保护运动也对花园设计造成不小影响,借用古典形式的花园大量出现。美国花园的历史可说是源于欧洲复兴的花园,但却发展到探索美国社会、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新的形式和方向仍在发展中。5.11墓园(Cemeteries)

早在景观设计成为专业以前,墓园就成为表达景观品味的媒介。墓园的设计训练出好几代景观设计师,并对人造环境产生持久的影响。纽约的艺术评论家ClarenceCook在1869年对Downing所说的墓园"大为盛行"深表赞同,并认为墓园是观光者爱去的地方和休闲场所。

1796年JosiahMeigs设计的NewHaven墓园,一扫传统坟地和教堂墓地的荒凉气氛,成为美国第一个经过设计的墓地景观。1831年马萨诸塞州园艺协会在波士顿建造第一个"乡村"花园式墓园--MountAuburn,设计师Dr.JacobBifelow受英国花园结构物的启发设计了埃及式大门、歌特式小教堂和诺曼式塔楼。。后来的LaurelHill(1836)、Green-Wood(1838)、Holly-Wood(1848)、Bellefotaine墓园(1848),基本上都是模仿它而建。

辛辛那提的园艺家在1845年根据建筑师HowardDaniels的设计建造了Spring墓园,Daniels的事业从此得到极大扩展。景观设计师AdolphStrauch1855年成为Spring墓园的总监督后,把杂乱的园塔、石头和观赏植物改为大片的草坪、湖、石碑形成的景观。他的这个所谓"景观草坪计划"使美学品味成为墓园设计的原则之一,并影响到后半个世纪的墓园设计。O.C.Simonds1883年担任芝加哥Graceland(1860,Cleveland)的主管时,成为Strauch景观草坪计划的有力支持者。他1887年创立美国墓园管理协会,并通过F.J.Haight的ModernCemetary(1890)宣告"墓园设计师"的专业化。

5.12休闲地(RecreationalAreas)

早期墓园、公园因为景色秀丽,是人们野餐和散步的好去处。后来城市、国家、州立公园相继设立,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去处。但是公有土地仍不能提供所有的休闲设施,加上美国从19世纪中期起经济逐渐繁荣,私人或一些非营利机构便开始为大众另外建立公园、动物园、花园、度假区、俱乐部和露营地。

传统上这些游憩区的设计一直都有景观设计师参与,因为必须要有规划,才能既供人们活动,又能保护现有的环境。例如动物园的设计,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园中动物的生态区或展示场必须兼顾动物种类和当地的植物。像圣地亚哥Balboa公园(1926)之类的展览场或世界博览会,便是早期游憩场所同公园、文化节目、娱乐区相结合的例子。

在设计度假区和俱乐部时,土地、水、植物、空气等自然环境非常重要。俱乐部通常是只开展一、两项活动,像高尔夫球、网球、游泳、划船、骑马、或滑雪;另外设有用餐设施或俱乐部建筑物。度假区则常设有旅馆、公寓、渡假屋等居住条件,再加上休闲设施。密歇根州Macklina岛上的"大旅馆"(1887)、和圣地亚哥附近的科罗那多旅馆(1888),都是19世纪末度假区的好例子。现代建设的度假区,有在70年代早期由Johnson,JohnsonandRoy在密歇根Traverse市附近设计的Homestead等。

游憩通常也要有幻想和梦想。迪斯尼乐园(1957)模仿本世纪初的大街、威斯康星OldWorld(1976)的族裔农地、及70年代末JonesandJones重新设计的西雅图Wood1andParkZoo,都显示出景观设计师在扩大规划休闲游憩经验上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Appleton,J.1975.TheExperienceofLandscape.JohnWiley,Chichester.

Beveridge,C.E.andRocheleau,P.,1995.FederickLawOlmsted:DesigntheAmericanLandscape.RizzoliInternationalPublications.

Faludi,A.,1987.ADecision-centeredViewofEnvironmentalPlanning.PergamonPress.

Forman,R.T.T.andGodron,M1986.LandscapeEcology.JohnWiley,NewYork.

Forman,R.T.T.,1995.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sandReg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Forman,R.T.T.,1995.Somegeneralprinciplesoflandscapeandregionalecology.LandscapeEcology,Vol10(3):133-142.

Gadgil,M.,1987.Diversity:Culturalandbiological.TrendsinEcologyandEvolution.2:369-373.

Gunn,C.A.,1988.Vacationscape,DesignTouristRegions(2ndEd.).VanNostrandReinhold,NewYork.

Kaplan,R.(1985)."Theanalysisofperceptionviapreference:Astrategyforstudyinghowtheenvironmentisexperienced."LandscapePlann12:162-176.

Kaplan,S.andKaplan,R.,1982.CognitionandEnvironment:FunctioninginAnUncertainWorld.Praeger,NewYork.

Lyle,J.T.,1994.RegenerativeDesig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JohnWiley&Sons,Inc.

McHarg,I.(1969).DesignWithNature.JohnWiley&Sons,Inc.

McHarg,I.(1981)."HumanecologicalplanningatPennsylvania."LandscapePlanning(8):109-120.

Miller,E.andPardal,S.1992.TheClassicMcHarg,AnInterview.LandscapeArchitectureCESURU.T.L.

Steiner,F.Young,G.andZube,E.,1987.Ecologicalplanning:restrospectandprospect.LandscapeJournal,2:31-39.

Steinitz,C.(1979a).DefensibleProcessesforRegionalLandscapeDesign.WashingtonD.C.,Sept.1979.,LATIS.,ASLA.

Thayer,R.L.,Jr.1993.GrayWorld,GreenHeart:Technology,Nature,andtheSustainableLandscape.JohnWiley&Sons,Inc.

Wilson,E.1992.TheDiversityofLife.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MA..

PeterWalkerandMelanieSimo.1994.InvisibleGardens:theSearchforModernismintheAmericanLandscape.PressCataloging-in-PublicationData.

NormanT.Newton.1971.DesignontheLand:theDevelopmentofLandscapeArchitecture.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andLondon,England.

WilliamH.Tishler.1989.AmericanLandscapeArchitecture.Washington

Maun,Willian.1993.LandscapeArchitecture,NewYork

JohnOrmsbeeSimonds.1997.LandscapeArchitecture:aManualofSitePlanningandDesign.theMcGraw-HillCompanies

Johnson,Jory.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RedefingTheGarden.Abbeville

Treib,Marc(Editor).1992.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ACriticleReview.Londen

ProcessArchitecture33.1986.LandscapeDesign:WorksOfDanKiley.Tokyo

ProcessArchitecture103.1992.LandscapeDesignAndPlanningAtTheSWAGroup.Tokyo

AnnouncementofaFourYears''''ProgramofCoursesinLandscapeArchitecture,HarvardUniversityLawrenceScientificSchool,March,1900(哈佛设计研究生院Loeb图书馆内部资料)

HarvardUniversityLawrenceScientificSchool,InstructioninLandscapeArchitecture,1904-05(哈佛设计研究生院Loeb图书馆内部资料).

TheOfficialRegisterofHarvardUniversity,InstructioninLandscapeArchitecture,1906-07,1908-09(哈佛设计研究生院Loeb图书馆内部资料).

OfficialRegisterofHarvardUniversityGraduateSchoolofAppliedScience,SchoolofLandscapeArchitecture,1912-13(哈佛设计研究生院Loeb图书馆内部资料).

FacultyofArchitecture,SchoolofLandscapeArchitecture,1915-16,HarvardUniversity(哈佛设计研究生院Loeb图书馆内部资料).

TheOfficialRegister,HarvardUniversityGraduateSchoolofDesign,1986-1987,1988-1989,1990-1992,1992-1993,1994-1995,1996-1997.

CourseBulletin,HarvardUniversityGraduateSchoolofDesign,Fall1992,1993,1994,1995,1996;Spring1993,1994,1995,1996(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内部资料)

LandscapeArchitectureDepartmentMemorandum,DistributionalElectives,由LA专业主任CarlSteinitz教授提供,1994-1995。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2

摘要:城市不仅表达着生活,也表达着秩序、观念和历史。随着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成熟和完善,公园景观设计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纯粹的美学问题,往往通过特定的纪念性的表达形式使其上升到精神领域,实现心灵的寄托与追求。这其中的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特色便是突出的表达与展现。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的游览观赏,对纪念性公园的设计特色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并做了初步的总结与体会。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纪念性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学习和研究,阐述了纪念性公园的设计特色。

关键词:景观设计;纪念性;设计特色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欣赏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于生活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需求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停留于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上,而是向往更加美好更具特色的精神追求。城市中公园景观的建设即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个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与平台,其中纪念性公园的建设正随着国内红色旅游的盛行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各地方及城市大力发展城市建设,纪念性公园及有地方特色的公园等也越发红火。纪念性公园作为众多景观中的一个独立、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位与表达方式,鲜明的主题也使其在设计中拥有了别具一格的设计特色。

纪念性公园的创建均是以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背景,依据美学设计原理,采用景观设计方法来进而完成整体项目规划。在设计中怎样使其与普通的公园景观区别开来,一目了然的展现出纪念性特征,是纪念性景观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从建筑设计、植物配置、景观小品、铺装材质等等方面都是其特色的展现。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案例的学习,以景观设计相关理论为依据,针对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特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并做了认真的学习和思考,研究尚不够深入透彻,但希望能为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的理论系统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一、主题鲜明文化浓郁

无论哪一种纪念性景观都是以怀念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中心思想的,以重现逝去的岁月与沧桑为轴线,闪耀着历史的余晖。在众多的公园设计中,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主题尤其的鲜明与突出。其中以时代为背景,以事件为主题,以教育为目的是纪念性公园的独有特征。《史记·本纪注》索隐曰:“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说文》记载:“念,常思也。”包括人物、史实和传说,凡值得纪念者,必有其凝结历史、滋养人心之处。远者如黄帝龙驭之桥山,近者如萧红故居,斯人已去,其事其情动于一方民众,才有留其故地旧物以资纪念之事。这种对物凭吊的传统在华夏文明中源远流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剧的人为灾难,在二战中有多次人类大悲剧,其中德国在波兰的集中营大屠杀,遇难者50余万人;日本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30余万人;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大爆炸等等数不尽的灾难。人类针对每一次的杀戮与悲痛建造了与之对应的纪念馆,时刻警醒着人们战争曾带给人类的伤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柏林犹太人博物馆、长崎原爆死没者追悼平和祈念馆等等,而这些所有的纪念性空间都以同一个表达悲愤与和平精神主题为基本的设计思路和依据。无论从纪念馆的庭院、外在形态还是内部空间的设计上都处处传递着同一个思想即“悲愤与和平”,使每一个亲临其中的参观游览者从内心对残酷的战争产生悲痛与愤怒,一种渴求和平的信念油然而生。

二、寓教于乐精神追求

近些年,随着国内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许多纪念性的景观以雨后春笋般的势头在各个城市或地方崛地而起。红色旅游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革命史、光荣史在中华大地上的凝结,是爱国主义与革命精神的高度凝聚和展现。数不尽的那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革命遗址,英雄纪念碑等以各样的红色景观向人民诉说着那些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和传统美德。因此,这是一个向现代人进行思想教育的鲜活的生动的课堂,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圣殿。这是纪念性景观本身所固有的特色,是其他任何景观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尤其是近现代的红色革命纪念性景观。

同时,在红色旅游景观中又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与知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的反映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艰苦卓绝和光荣历史。从环境中了解历史、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使党的红色文化以最简洁直观的方式得到深入的学习和广泛的传播,它是指导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方法和渠道。因此,纪念性景观的建设尤其是红色革命景观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设计,是以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趋势科学发展的。

红色旅游的建设用事实证明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了社会主义体制。例如杨柳青烈士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是后人对先烈们的深深怀念之情,再如抗日山,是一座用红军血脉染红的山,是抗日英雄魂魄凝聚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走在这些景观之中,重温着革命之路,呼吸着历史的空气,警醒着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不遗忘历史、不骄不躁,珍惜用鲜血换来的今天,将个人的成长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密结合起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人。

三、时间轴线时代气息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一切宏观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都具有持续性和不可逆性,此性质是它们共同的属性,而此连续事件的度量称为时间。时间是一个计量“事件过程长短”的类别名词,可以说没有“事件”就没有“时间”。胡塞尔在时间问题上有两个重大的发现:首先,是保留或滞留现象与其对称物“前瞻”或预期现象之间的区别;其次,是滞留或初级的记忆现象与回想或第二级记忆之间的区别。人类一直以时间来划分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现在正在发生的和将来会发生的一切事物。

在众多的纪念性景观中均以事件的发生时间为背景向游览者讲述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或一个人,将游览者带入过去的某一段时间长河中。光阴似箭,时间可以冲淡一切,而留下的是人们的记忆。为纪念中美两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联盟,缅怀献身于抗日战场的中国和盟军将士,昆明规划建设了一座具有二战纪念意义的公益性项目——昆明中美二战友谊公园。公园作为二战历史中的一个浓缩,以战争为背景,用叙述性的手法进行多场景的设计,其中有生命之路、时光通道、胜利之光等景区设计,每一处都将游览者从现实拽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参考文献

[1]尹安石.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第1版)[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3

本文以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对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内容的探索与资源评价,分析郑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一种强调生态文明、促进交流、回归生活、文化体现、市民参与的新的设计美学范式。

[关键词]

环境美学;生态文明建设;郑州市;景观设计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探源

(一)解析环境美学内容的本质

公共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起居、休闲娱乐的物质要求,而且还应该满足人们对心理、审美、归属感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受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健康受到威胁,迫切需要对公共环境的审美意识上升到一定高度,扩展美学理论本身的内容,彻底改变狭隘的理解。因此,目前环境美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形式表现,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强调的是环境的重要性,研究的是生态与文化、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关系问题,具体体现在人居环境中生态结构的保护和完善,目的为了让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导致污染物排放过度、空气污染严重、常规能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转换传统观念中对大自然的粗暴破坏和掠夺,把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切实把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环境美学理论在本质上相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不高

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多样性和景观功能多样性。景观结构多样性指的是景观类型、大小、形状、组合的多样性;景观功能多样性除了物种在景观单元中的流动的多样性外,还包括观赏、游憩、生态、文化等功能的多样性。目前郑州市各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显示,金水区虽然绿地类型较为全面,但是面积分布不均匀,导致景观多样性下降;高开区、经开区、邙山区的景观类型较少,但面积较为均匀,多样性指数中等。分析说明,郑州市各个城区存在的绿地分布不均匀、景观类型不够全面等问题[1]。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是指景观分割的破碎程度,通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高,表示人为改造越大。从各城区来看,二七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主要是因为该区为老城区,建筑密度较高,绿地面积少而分散,另一方面是新开发的居住区,开发商在景观规划中的投入较少,导致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经开区和高开区为新建城区,其景观的绿地率较低,有部分空地未进行开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原因是缺少大型公园或者多以小广场形式存在[1]。

(三)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风格差异较大

目前来看,郑州东部的新城区和西部的老城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西部老城区只有少数的城市公园,后来建设的公园大部分是根据城市的发展改建而成,公共绿地景观具有古典园林气息,且各个公共绿地较为孤立。相对于老城区的高密度人群,公共绿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东部的新区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是包含于城市规划中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并且兼具生态性和文化性,充满了国际化的现代气息。

(四)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

目前郑州市区中心与城市边缘区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在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心,公共绿地实属奢侈品,大多数绿地景观规模较小,例如街头绿地、带状公园等,如文化公园、学梓公园、文博公园、绿茵公园等。在城市边缘区则分布着大型的公共绿地景观,如植物园、绿博园、方特游乐场、黄河湿地公园、绿源山水园等。

(五)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忽略市民的参与性

郑州市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的规划设计与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中,缺乏市民的参与性这一社会功能。例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规划中没有听取和采纳市民的期望与意见,许多新建的公共绿地熟知度并不高;一些专类园区,在冬季缺少观赏价值,大大减少了游人的视觉享受;一些公共绿地缺少静态赏景和市民参与其中的功能场所,最终成为以户外健身活动为主的公共绿地。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公共绿地只可远观,缺少景观亲近感和城市归属感。

(六)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缺乏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指导

郑州市较为集中的公共绿地大多是以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的形式存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以自然山体和枝叶茂盛的植物为主,人工景观要素以筑山理石、人工挖湖为主。但由于建设时间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园区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为群众提供休闲游乐的场所,在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体现较少,很多场所在早期看来有一定的主题或意义,而如今看来却破坏了整体园林景观的和谐性。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生态审美,推动城市生态安全

首先,通过宣传、说教等方式向全体市民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市民的生态审美意识;其次,在公共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生态原则,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比如位于郑东新区的湿地公园,通过污水净化系统为如意湖进行污水净化,让市民在游赏玩乐的同时,了解真实的净水程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然后,绿地景观本身要生态稳定、能流通畅,能够与城市的结构相统一、关系相和谐,比如城市之林的园内景观与园外道路绿化风格就统一和谐,使公共绿地与城市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主题。

(二)提倡艺术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艺术创新是指将生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用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做指导,用尽可能少的财力、物力,对周围环境尽可能少的干扰来绿化和美化环境,通过景观这一设计表达形式所反映出的创新设计观。比如选择乡土材料来节省维护成本,就像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演绎了关于农耕文化的田园耕读故事;或是对报废的材料进行分类筛选,既能节约材料,又能产生出新的艺术效果,就像德国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景观设计的主要入口处,设计师利用报废的混凝土预制板,创新出类似于中国山石的园林小品,极具创新意识。(三)重视回归生活,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回归生活是指赋予公共绿地景观以人的属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绿地景观和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仅是对当今人类生活和历程的写照,而且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抑或是一种存在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同时,重视人在景观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公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将景观设计与人的生活意象产生联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城市归属感,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营造环境良好的空间场所,满足人们观赏、游览、学习、活动、趣味、运动等多功能需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提高景观的使用率。

(四)融入中原文化,推动美丽河南建设

将极具荣耀感的中原文化融入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能更好地尊重并延续地方生态特征、历史文化印记和民俗习惯,赋予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每个公园都应有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形象,不然被动的景观往往容易被人遗忘,就如碧沙岗公园,很少人会来到园内的北伐烈士纪念碑去参观悼念。因此,规划者在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设计之初,就应充分了解公园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尽可能地将中原文化转化为人文活动,增强市民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追求,让每个市民都能通过公共绿地景观参与到美丽河南的建设中来。

(五)强调整体体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整体体验是强调市民与自然应该时刻保持着互动关系,它不仅仅包括建设初期参与设计、建设完成与场地互动、设计成果开放评价,还表现为对生态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展示、认知、体验。比如设计师可以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对部分场地留有发展的余地,留待今后的使用者在体验中慢慢完成;或是提供果实采摘、耕作农场、垃圾堆肥等这一特定区域让市民享受亲近自然、体力劳动的快乐;又或者通过景观生态设计,以教育为目的向市民展示自然现象的发展规律、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技术的运用与生态的恢复过程。

(六)促进市民交往,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公共绿地景观还应该兼顾社会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特别是在生活节奏飞快、信息化程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交流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交谈,也可以是常见的某些交流活动,如交谊舞、乐团合唱、戏曲演唱、下棋、打牌、亲子活动、健身项目等。因此,设计者应该着重为此类活动提供专属、舒适、互动的场所,增强市民的存在感和归属感[2]。

四、结语

将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融入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是人类发展新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改变生存环境的新目标。郑州市应该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地充分、高效地发挥生态效益和使用功能,倡导人与自然协调有序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晓曦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4

1引言

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在2003年举办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中,各种各样的景点实际上是每个方案的主角。在中外专家评委选出的3个获奖方案中,其景点的营造和描述,显然比落选的方案更加全面和到位[1、2]。因此,通过对景点营造行为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当前的园林设计思潮。

何谓“景点”?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2002年)规定:“景点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3]。《标准》把“景点”放在“风景名胜区”篇,就是说景点主要存在于风景名胜区。然而,当前几乎所有的园林设计方案中,从公园到庭院,甚至道路,都有“景点”的出现。然而在实践中,景点概念是被普遍使用的,并不局限于风景名胜区。

2景点的形成原因

2.1控制场地空间

景点的形式和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园中园”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期,广州运用此前宾馆庭园的设计经验,在公园建设中,把公园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形成各自独立的小景域,布置各种公共活动的游览点和服务设施。重要的区域,多采用“园中园”式布局,在大园中套有不同内容的小园,从而丰富全园的景致[4]。它与圆明园中的小园林在形式上差不多,即成组的建筑物与叠山理水或天然地貌所构成的幽闭或比较幽闭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个在布局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形环境。无论设置墙垣与否,都可以视为一座独立的小型园林,即“园中之园”[5]。显然,这与后来拟定的景点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

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城市公园布局曾受到前苏联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以功能来分区,但是到了60年代,却认为分区理论对于我国城市中较大面积的综合公园的初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对于较小面积的公园就舒展不开,因为没有足够的用地来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4]。而“园中园”的设置比功能分区更适宜场地规划,实际上反映了景点的灵活性。因此,90年代后,虽然园林建设的面积越来越广阔,功能分区理论却并没有被重新明确地应用,景点的设置继续成为设计师控制场地空间的主要手段,技法也由院落式布局拓展到雕塑、构筑物、植物、地形地貌等安置和命名。

2.2追求文化意境

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当代园林的建设。而且,这时期对传统园林建筑继承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被认为有“文学意味”,即主景建筑一般都赋有题目,或以诗词、楹联、匾额等提出造景立意[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点的名称或景题受到普遍的肯定。《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的“综论”认为:“这批园林新作中,有不少匠心独运的点景题名,画龙点睛,颇具深意。如深圳东湖宾馆园林的’思源’题刻,唤起游子思乡报国之情;鹃园的’醉红坡’、’映红渡’、’踯躅廊’、’沁芳涧’等,语意双关,渲染了红花遍园的热烈气氛[6]。

2.3获取经济收益

景点的建设与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是设施集中的区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也是集中的观光游览区,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在探索园林行业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时,国家也曾经鼓励景点“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各类活动”,获取经济收入[7]。

简言之,景点的功效在各种类型的绿地中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如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园区的园林设计[8]和2003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方案[2]。

3不良的后果

3.1片面强调景物的形式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形式美学的多样与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9~11],是园林界研究的热点。这些概念基本上源于西方的古典主义美学领域,中国古代匠人在造园时是否遵循这些原则,值得怀疑和探讨,而且它也不一定就是新园林的主要发展方向。可是,由于它和景点的“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园林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准则和必然的结果。

上述现象反映了景点的审美特征实质上被主要放在视觉上,即作为被“看”而存在,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全方位的相互交融。所以,观光的方式成为景点设置的最强大的动力。理论界也重点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如景物观赏点的“合适视距”理论等。其他领域如地质、气象、生态、经济、社会、生活、生理、心理、体验、参与等,则很少被涉及。

3.2以个人主观来制造景物

中国古代园林的“景”一般是在游者亲身感受过程中被“点”出来的,就像红楼梦的大观园,是先有环境后有命名。可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已经成为主流。很多设计师在谈论设计由来时,总是说到希望营造某种意境或境界,如“一园红艳醉坡坨”、“访花蝶径”、“小洲林中有人家”、“秋霞”等[6]。景物与景题的先后关系被颠倒过来,于是景观不再产生于对场地与文脉的艰苦探寻和挖掘,而是产生于诗文或作者的主观。由此,景点脱离了物象,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签。转贴于4问题与讨论

园林界对景点设置的观念认可,令人深思。问题是复杂的,可引发的讨论也是多元的。

其一,过度重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过于强调“诗情画意”。需要承认,我们的先辈的确是重诗画的,尤其是园林的建造者和主要欣赏者——士大夫阶层,但是,当代的园林设计师是否还具备如此的教育背景和修养,且有能力再现古典的诗画情趣呢?普通民众是否在游园中只是通过背诵唐诗宋词来获得审美愉悦呢?

应该承认,现代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在古典文化方面的修养是严重不足的。例如在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带设计方案中,有一个景点叫做“杨柳东岸”,据说源于柳永的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殊不知站在东岸向西看,是看不到残月的。又如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校园设计中,有一景“知鱼池”,据作者的解说文本,是取“知鱼”是“知遇”的谐音,谬误何其大也!

打开一本我国自编的园林设计教科书,绝大部分内容是构图法则、造景手法、意境题词之类[12],而在国外教科书中占据主要内容的景观产生过程(自然和社会)、景观感受心理、人类行为规律、地理和技术影响等等,几乎完全阙如。长此以往,对我国园林教育影响的后果是可以预知的。

其二,意境是景点设置的主要目标,可它总是被当代设计师的词语所构筑。如前所述,设计师们总是在设计之前关心意境问题,而且基本都是通过诗文来寻找。但是,《园冶》中却没有这样的词语,开篇《兴造论》即是:“……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3]”所以,意境本是文学语言,用文学谈论园林,最终还是体验文学的情趣而非园林。

其三,如果只是借用文学、绘画和雕塑来充实园林景观,那么,是否需要承认它们只是与园林有横向联系的艺术门类?实际上,很多学者都认为即使它们在园林中能够锦上添花,但其与园林还是有区别的,正如建筑与室内家具、摆设的区别一样。所以,需要追问园林的基本问题,即它因何而存在?园林是空间艺术,它作为一个容器,承载了多种物质设施和精神元素。但设计师是否能够意识到它们并非园林的核心,或者说,每种艺术(学科)门类总有自己的界限,比如散文、诗歌更适于表达个人瞬时的游园感悟,而非设计师预先设定的不变的景题。这对于我们重新评价中国古代园林在清朝中后期的成就以及指导中国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其四,如果景点设置是设计师的基本技法,那么问题会更加棘手。为什么我们必须用景点来控制空间,从最初的小至1hm2的园中园,到现在的大至1135hm2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虽然,350余hm2的圆明三园中的建筑群以及能成景的个体建筑物有一百多处,但是,它在150多年来,经过多次扩建,所谓的“四十景”也是后来题署的,它们不是造园者最原初的手段。应该思考尺度的变化是否导致工作方法的差异。小比例尺只是设计,大比例尺只能是规划。如果我们承认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区别,那么,土地区划固然存在,但是景点的设置并非必然。在规划层面,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相关资源、能源,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是主要问题,而非审美层面的营造。即使在设计层面,设计师关心的首要问题也不应是审美、教育、文化等,而是在合理使用场地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要求。

5结语

景点的概念实际上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形成和被发展的。如果想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应该对新中国的园林发展史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尤其要关心园林观念的生成和演变。否则,我们在迷失中,是无法对一些被扭曲的现象进行辨析和批判的。当专家评委、设计师和公众都以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观念来评判、设计和欣赏园林时,我们就失去了寻找正确的园林设计方向的可能性。

笔者对景点营造的考察,是试图对现在园林界的一些主流观念提出质疑,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发更多对园林设计思想的讨论,共同促进中国当代园林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张婷.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征集评选过程[J].中国园林,2004,20(2):29.

[2]易道公司,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简介[J].中国园林,2004,20(2):1-28.

[3]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周维权.人间天上诸景备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新探[A].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6]刘少宗.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第二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7]马松.深化门票价格改革健全价格协调体制[J].中国园林,1994,10(3):16-18.

[8]中国园区[J].中国园林,2000,16(增刊——世博园大观):22-107.

[9]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0]李征.园林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1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5

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缺乏高水平的、现代化的风景园林设计教育

由于中国古代园林景观设计往往与风水学等相互关联,在特定时期园林设计甚至被看作为一种封建文化糟粕,被剔除与高等教育教学课堂之外。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风景园林设计教育教学理论的不足。其实,风景园林设计并不是现代化的产物,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风景园林历史都漫长而久远历史。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我国园林学研究处于受压制的状态,我国传统的景观园林设计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对西方景观设计理论也缺少辩证的分析与汲取。更不要说建设成那种多层次、多规格的系统制度、完善的理论和教学培养体系了。而今年来在我国园林设计领域又出现了一股盲目学习西方的“拿来主义”式的不正常观念,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研究兴趣,认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诗情画意”“意境”等都是过时的产物,是封建腐朽的东西,更愿意一切向欧美看齐,花大量时间去盲目模仿一些西方的“极简主义”和“后现代”的做法。

2园林设计受政治因素干扰严重,难以充分体现出园林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的本质力量

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建筑其实都是长官意志的产物,在设计中为了迎合个别领导的意识需要,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为求变、求新、求洋、求大,不严格执行城市景观规划,而致使许多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产生。这些建筑,不仅缺乏美感,甚至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建议

1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机制

实行专家领导制度,防止“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的发生。园林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域特点进行设计,充分结合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城市发展规划预期,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增强城市生态功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园区;景观设计;影响因素;设计要点

1.引言

高技术产业园区不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城市空间环境景观营建方面也有着深远影响。它们大多依托大中城市设立,地处城市边缘,既依赖于城市完善的服务设施,又有较好的区域绿色环境,这里高技术人才集聚,智力密集型产业集中,创新能力强大,生态环境良好。[1]在规划建设上,高技术产业园区要求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工作环境、优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符合高技术发展的空间创造等。[2]基于此,它的景观设计必然有别于城市一般区域的景观设计。

2.高技术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影响因素

2.1所依托城市的本底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在城市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城市格局与肌理、建筑形式和风格,加上当地居民的素质、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本底特色,决定了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点,这是景观特色形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3]城市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必须兼顾城市本身,与所依托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空间结构、城市定位、社会经济、未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2园区总体定位与功能布局

不同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具有不同的定位和经济实力,在创新能力、文化氛围、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这些基调对园区景观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园区的景观设计必须以其总体定位为出发点,对文化基质和经济基础加以分析,从而处理物质环境和进行空间与景观设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般由生产、研发、教育、居住以及公共服务等五大功能构成,各功能要素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呈现功能混合布局的特点,使功能组合达到有机、自然、高效的最优组合状态。园区景观设计要考虑功能分区来进行具体布置,使其既要各具特色,又多样统一,布置丰富多彩。[4]

2.3居住工作者的特点

高技术产业是研发投入高,研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构成了从业人员的主体。这些从业人员面临着不断创新、保持竞争、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这样的工作特点对具体的环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景观环境要有助于缓解从业人员疲劳和压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的质量。[5]要吸引和留住高技术人才并使之愉快的生活、工作,除了具备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便捷的信息交流、奋发创新的工作氛围、适于居住的生活氛围外,营造良好的园区景观,创造自然、生态、宜人的整体环境也是重要条件。

2.4园区不同功能空间的特点

生产空间以厂房为主,造型相似、形式单调,室外空间组织简单,久而久之会使工作者容易疲劳,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应增加活跃元素,丰富建筑形式、变化建筑色彩、美化室外环境,产生刺激,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研发工作枯燥而艰苦,需要有优美、宜人的环境来缓解压力,松弛神经,激发创造力。办公空间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场所,对于自主和交流的要求都很高,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交流与协作。居住空间则应多样化,注重多层次、趣味性等特点,增强归属感、识别性,提供高档次、高质量的休闲娱乐空间,以满足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人对居住环境舒适、宜人且能够展现个性的要求。[2]

3.高技术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要点

3.1因地制宜、保护生态

作为高技术活动承载体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应亲和山水,在景观设计中应遵循自然式、乡土化、保护性的原则,借助当地自然环境,突出地方特色。要将园林景观建设与当地景观基底相结合,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植物群落、维持原生地形,充分利用既有自然地形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形象。要多了解园区文化,挖掘出园区文化特色,将景观建设与弘扬园区文化、彰显园区现代文明相结合,把高技术产业园区真正建设成体现差异,体现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区。

3.2合理的园区布局结构

园区总体布局应力求做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相统一,有效地保护好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在产业功能布局中,突出体现人本精神,方便高效为先。[1]由于高技术产业一般无污染,并且其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又有多层次的需要,使得生产生活混合布局成为可能,呈现出功能混合的特性,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空间连续性,形成动态平衡的城市空间体系,进而塑造出协调有序、多样丰富的城市景观。

3.3网络化的园区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与整体绿化空间的衔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一方面结合园区范围内较大的河湖水系、山体坡地集中布置成片的“面”状绿地,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园区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小游园、边角地、庭院,以及道路、市政设施走廊绿化,形成“点、线”状绿地,丰富城市环境景观。绿化环境设计中,尽可能地维持原生地形,力求做到富有文化内涵、人工与自然相结合,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相结合,不同季相、不同花期的植物相结合,追求立体式园林,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3.4优美的道路交通环境

园区道路联接建筑群及景观节点,成为整个园区形态环境的骨架,是构成园区整体形象的主要因素。[6]园区道路设计除了满足行人行车安全畅通、地下管线布局、消防、避灾等要求外,还应着力创造特征明显,环境优美的道路交通景观。在路网规划上,推行“细而密”的路网体系,缩小道路宽度、提高路网密度,建立分级系统,形成安全、快捷、舒适的交通环境。在道路线型方面,直线与曲线结合使用,既容易与标志建筑形成对景,又利于道路沿线形成变化的景观。园区内还应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统,与绿地系统相互融合,与商业设施和主要建筑的公共空间相贯通,建立起各个建筑间及建筑与绿地、广场之间的联系。在步行道设计上,可结合不同地段的主题功能与标志建筑,确定不同的母题,沿街建筑、开敞空间、绿化、硬地、小品等被整合在一个完整的母题内,形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步道景观。

3.5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

公共空间作为园区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旨在创造一个供园区人员交流、休憩的场所,一个展示园区形象的舞台,其品质的提高对整体空间环境质量的提升和形象的改善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一是要体现时代感和地域性:在景观创作元素、素材、表现风格、造型、技法、材料等方面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品位,并对特定地域及其文化给予足够关注,体现地方特征,展示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二是要强调亲和力与和谐性:从立意、尺度、要素、材料、色彩等方面强调公共空间的亲和力,注重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强调景观要素与环境的和谐性,创造一种和谐完美的人文环境;三是要体现公共空间景观形式的多样性,运用建筑、雕塑、绘画、地景、影像、LED、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造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环境。

3.6丰富的建筑空间形态

建筑空间形态是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技术产业园区的“硬件”环境。[2]建筑空间形态的塑造,要从建筑体量、建筑形式、群体组合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建筑体量方面,要考虑建筑高度和面宽对开敞空间尺度感的影响,并合理组织建筑群体的高度关系,提供错落有致的天际轮廓线,创造良好视觉效果。在建筑形式和风格方面,应体现现代、简洁、高技术的时代特征,并承载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在群体组合方面,通过灵活的组合形式构成有层次、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形成各具特色的场所环境。具体来说,富有特色的大型公共建筑其本身就是一处现代景观,应从园区整体形象考虑,通过优美的建筑造型、高技派的建筑风格、高品质的建筑环境,打造地标建筑,提升园区吸引力;工业厂房应从厂房群体布局、工艺流程等方面考虑,并精心设计绿化、创作有特色的造型、配置不同的色彩,提升员工舒适度;居住建筑应注重社区环境的塑造、空间的识别性的树立,同时精心设计居住区内的绿化环境、人们的交往场所等。

3.7富有个性的色彩系统

城市色彩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它比空间实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营造景观特色。高技术产业园区色彩体系的建立首先应与城市文化、地方文化相融合,进而塑造富有个性的色彩环境。应避免出现工业区色调过冷或者商业区过于热烈等偏差过大的现象,避免杂乱无章的园区色彩造成视觉负担,甚至成为色彩污染。具体而言,在商业区使用倾向于醒目鲜艳、富于刺激的色彩,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娱乐空间倾向于活泼、鲜明、富于朝气并能调动乐观情绪的色彩;商务办公区倾向于含蓄的色彩;居住区倾向于温暖、明亮、柔和的色彩;工业区倾向于平和色彩,但应考虑适当采用亮色以活跃气氛等。[2]

3.8精致的环境小品设施

城市环境小品设施的主要功能是美化城市环境、陶冶情操、增加空间的艺术水平,“点缀”城市环境景观。[7]在高技术产业园区中,环境小品设施的设计更能体现环境品质,彰显园区特色。[2]在城市环境小品设施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它们的比例尺度、色彩、主次关系以及形象的连续性,形成系统,在变化中求得统一。可以将小品设施的多种实用功能复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多种可能方式。还可将园区、企业的一些有特色内容,如历史元素、特色产品、卓越人物、精神象征等抽象为小品,既反映了历史文化特色,又展示了园区和企业形象,既增强开发区凝聚力,又提升了员工自豪感和归属感。

4.结论

高技术产业园受所托城市本底特色、园区定位、居住工作者、不同功能空间的影响,景观设计有别于城市一般区域的景观设计,在设计中应注意因地制宜,通过合理的园区布局结构、网络化的绿地系统、优美的道路交通环境、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丰富的建筑空间形态、个性的色彩系统、精致的环境小品设施等要点来提高园区环境景观水平,提升园区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叶岱夫,杨志英.论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园林景观设计[J].武汉科技学报,2005(2):18-20.

[2]娄延辉.大城市边缘型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设计初探一以西安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6-260.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