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项目(6篇)

时间:2024-04-02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项目篇1

【关键词】:孕期;抗体效价;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

【中图分类号】R27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82-02

观察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特点,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好、简单、价廉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2013年1月开始对在我院产检的O型血准母亲、非O型血准父亲及Rh阴性准母亲进行监护、动态监测孕期抗体效价,产时脐血筛查新生儿血型及Coombs试验,结合生后临床诊断,早期发现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及早干预,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现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产科2013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O型准母亲、非O型准父亲的孕妇783例,孕期血型抗体效价监测组455例,未监测组328例。

1.2评估方法

(1)我院产科产前孕16周开始筛查出准父母亲血型不合的人群,进行孕期血型抗体效价动态监测。(2)孕期血型抗体效价监测组及未监测组在分娩前分组,对监测组孕期动态监测抗体效价,若抗体效价上升≥1:32提示胎儿可能受累,给予口服茵栀黄颗粒[2]干预。(3)对监测组分娩时筛查新生儿溶血病。(4)出生24小时内经皮测胆值≥6mg/dl时,动态监测黄疸程度加重转入新生儿科治疗,查Coombs试验,鉴别诊断和治疗干预(诊断标准见附件)[1][3][4]。(5)孕期血型抗体效价监测组及未监测组发生新生儿溶血病情况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孕期母亲抗体效价未监测组、监测组发生溶血病的两组患儿一般状况比较:

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是否有产时窒息、合并感染、红细胞增多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孕期血型抗体效价监测情况:

产前准父母血型检测、孕期母亲抗体效价高,有可能发生溶血病。见表2:

3讨论

3.1.准父母亲产前检查ABO、Rh血型,检出母婴血型不合的高危人群。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由于准父母亲血型不合造成的,人类26个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最为常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准父母亲血型不合现象很普遍,所以新生儿溶血病也很常见,但有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5]。准父母做产前血型检查,检出母婴血型不合的高危人群,加以管理。发生于胎儿期及新生儿早期,其起病早,进展快,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但早期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1]。

3.2.母亲孕期抗体效价高,新生儿有发生溶血病可能。

母亲孕期抗体效价与上次妊娠有关,本次新生儿O型血不发生溶血病。若新生儿非O型血,母亲孕期抗体效价高亦不一定发生新生儿溶血病。母亲为O型者容易产生抗A或抗B的IgG抗体,IgG抗体则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血浆中A或B抗原也与部分抗A或抗B抗体发生作用,从而减弱了A或B抗体对红细胞上A或B抗原的作用。另一原因是新生儿红细胞上的A或B抗原位点少,仅为成人的1/4,抗原性较成人弱,反应能力差,因此,准父母亲血型不合现象很普遍,临床上发生新生儿ABO溶血病较少[6]。本项目研究经过统计学处理,准母亲孕期抗体效价≥1:128时,子代有发生溶血病风险。

本项目研究中2例母亲孕期抗体效价监测由1:128下降至1:64,生后仍发生溶血病。监测另一例G1P1婴儿出生时死亡,本次G2P1孕期母亲抗体效价≥1:512,分娩时检查婴儿端脐血血型O血型,再次采集新生儿末梢血血型与脐血血型一致,除外新生儿溶血病。脐血血型筛查,可早期发现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

3.3.仍有少见ABORHD+(E、c)溶血病发生,加强生后48小时内的新生儿黄疸动态监测,发现病理性黄疸者再进一步确诊治疗。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红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2011.第四版267-306人民卫生出版社[2]KirpalaniMoorePerlman,牛余宗代旭东主译.《新生儿住院医师手册》2009.第3版,267-293.人民卫生出版社[3]李伟生,杨辅直,陈晓玲等.《广东医学》2012年10期《观察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特点》

[4]魏克伦.《新生儿急救手册》.2012.第1版.249-261.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项目篇2

【摘要】目的探讨转运系统在高危新生儿救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高危新生儿转运至我院NICU治疗,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结果转运549例,533例治愈好转出院,放弃治疗11例,死亡5例,病种以早产儿、新生儿窒息为主。结论尽早转运、加强途中监护与护理,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转运;监护

新生儿转运(neonataltransport,NT)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转运系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基层医院产科、儿科与大医院NICU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优质卫生资源,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NICU2001年至2008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49例,其中生后48h23例。

1.2方法

1.2.1转运设备及人员用新生儿转运暖箱、简易呼吸机、监护仪、微量血糖仪、微量输液泵、氧气瓶、自制急救箱(内含婴儿复苏气囊、新生儿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各种急救药品、输液器、注射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套管针、胶带等)。救护车上配备有吸痰器及备用氧气人员由一名新生儿科专科医师(有多年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经验者)、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一个转运小组,随时待命。转运范围是由深圳市政府规定的我院的转运范围。

1.2.2转运指征新生儿转运工作我国至今仍无较统一、客观、适用性强的新生儿转运指征,新生儿危重病评分对基层医院有一定帮助[1]。出生体重

1.2.3转运方法

1.2.3.1转运前我新生儿科有24h值班座机及手提电话,接到电话后,问清地址,目前各项生命体征是否稳定,需要另外备用的药物。然后启动转运系统,并与转出医院和患儿家长保持随时联系,到达后立即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转诊医师应迅速判断患儿病情,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吸氧、镇静、纠酸、扩容、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气管插管等,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备用,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监测血糖,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向家长及当地医师解释病情及转运路途中的风险,签署转运同意书,将患儿转移到转运车上。患儿在进入转运途中之前稳定病情的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准备工作扎实到位,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

1.2.3.2转运途中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暖箱保暖(且未到达目的地前均预先将暖箱预热至约32℃),静脉输液维持正常血糖,适当放宽吸氧的指征,大多数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部分患儿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时对于气管插管的深度及套管外部的固定相当牢固,故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插管滑脱或发生气漏的。患儿取仰卧位,用安全带固定患儿身体以减少途中颠簸,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以减少汽车运行时对患儿头部血流的影响,随时与NICU病房联系,做好相应的准备。

1.2.3.3转运后到达目的地后直接进入NICU,监护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血糖,值班医师据病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随车转运护士做好转运记录,总结本例转运工作。

2结果

转运病种,早产儿267例,占48.6%;新生儿肺炎95例,占17.3%;新生儿窒息70例,占12.8%;新生儿黄疸32例,占5.8%;其他还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4例;新生儿心律失常6例等。本组转运患儿中,转运病种前4位依次为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转运549例患儿,其中有11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5例死亡,其余治愈好转而出院。

3讨论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以三级医院为中心,向周围辐射,集转运、通讯联络和培训为一体的特殊医疗系统,是将移动的新生儿监护单位(包括人员、设备)送到危重新生儿身旁就地抢救,稳定病情,然后护送返回NICU继续治疗。此项工作可以将基层医院的产科、新生儿科儿科与专科医院的NICU联系起来,从而保证地区内所有危重新生儿得到最优良和及时的治疗。院前转运通过信息交流、结果反馈、临床指导等手段,为基层医院提供了高一级水平的医疗和急救技术平台[2],提高了诊断、治疗及抢救水平,增强了危重患儿家长继续治疗的信心。院前转运程序简便,危重患儿直接进入NICU病区,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尽早转运,相当部分危重新生儿,如重度窒息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外科急腹症等疾病,病情不断发展,不断加重,基层医院缺乏新生儿专科技术力量及必要的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以纠正低氧血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重点应针对ABO溶血病及G-6-PD缺乏溶血病,易发生核黄疸,若合并胎龄小、低出生体重、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等尤易发生核黄疸,故对黄疸出现早或者发展快、程度重者,应转有条件的医院观察处理,及早换血,避免核黄疸发生;无法进行急诊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延误治疗将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此类患者应及早转运。对于早产胎龄评估小于32周者,当早产难以避免时,有条件者应进行宫内转运,以赢得时间。有个别珍贵儿家长主动要求转运;部分患儿家长对基层医院缺乏信心,要求转院,对这两种患者转运指征可适当放宽,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基层医院的早期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基础,对呼吸困难或频繁呼吸暂停,头罩吸氧SaO2不能达到85%,尽早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维持SaO285%以上;对HR

为更好地开展转运工作我们采取下列措施:(1)举办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学习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和转运工作要求;(2)加强对基层新生儿科医生的培训及定期来我科进修,早期准确地抢救治疗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3)将转运患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基层医院,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增加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4)医院行政部门需由专人负责,沟通各方面的工作如医院与转运人员、与当地基层医院及患儿家长的沟通等,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各种抢救及转运设备。(5)提倡院内转运,可以减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脑损伤等的发生率,同时也确保了高危产妇的及时抢救。(6)将病情稳定、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反向转运回基层医院,反向转运提高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又提高了NICU床位使用率,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3]。

参考文献

1陈克正,吕回.新生儿疾病危重度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207-210.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项目篇3

【关键词】新生儿;转运;监护

新生儿转运(neonataltransport,nt)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转运系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基层医院产科、儿科与大医院nicu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优质卫生资源,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nicu2001年至2008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49例,其中生后<6h即转运治疗的患儿412例,6~24h68例,24~48h46例,>48h23例。

1.2方法

1.2.1转运设备及人员用新生儿转运暖箱、简易呼吸机、监护仪、微量血糖仪、微量输液泵、氧气瓶、自制急救箱(内含婴儿复苏气囊、新生儿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各种急救药品、输液器、注射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套管针、胶带等)。救护车上配备有吸痰器及备用氧气人员由一名新生儿科专科医师(有多年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经验者)、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一个转运小组,随时待命。转运范围是由深圳市政府规定的我院的转运范围。

1.2.2转运指征新生儿转运工作我国至今仍无较统一、客观、适用性强的新生儿转运指征,新生儿危重病评分对基层医院有一定帮助[1]。出生体重<1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胎龄<32~33周的早产儿;窒息,经窒息复苏后仍处于危重状况的新生儿;呼吸窘迫,进行性呼吸困难,经处理未见好转,而又无机械通气条件;重度的贫血及重症黄疸需换血治疗;各种严重先天性畸形(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胃肠道闭锁、食管气管瘘等),疑有先天性心脏病;严重感染;情况较差,原因不明。

1.2.3转运方法

1.2.3.1转运前我新生儿科有24h值班座机及手提电话,接到电话后,问清地址,目前各项生命体征是否稳定,需要另外备用的药物。然后启动转运系统,并与转出医院和患儿家长保持随时联系,到达后立即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转诊医师应迅速判断患儿病情,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吸氧、镇静、纠酸、扩容、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气管插管等,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备用,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监测血糖,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向家长及当地医师解释病情及转运路途中的风险,签署转运同意书,将患儿转移到转运车上。患儿在进入转运途中之前稳定病情的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准备工作扎实到位,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

1.2.3.2转运途中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暖箱保暖(且未到达目的地前均预先将暖箱预热至约32℃),静脉输液维持正常血糖,适当放宽吸氧的指征,大多数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部分患儿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时对于气管插管的深度及套管外部的固定相当牢固,故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插管滑脱或发生气漏的。患儿取仰卧位,用安全带固定患儿身体以减少途中颠簸,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以减少汽车运行时对患儿头部血流的影响,随时与nicu病房联系,做好相应的准备。

1.2.3.3转运后到达目的地后直接进入nicu,监护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血糖,值班医师据病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随车转运护士做好转运记录,总结本例转运工作。

2结果

转运病种,早产儿267例,占48.6%;新生儿肺炎95例,占17.3%;新生儿窒息70例,占12.8%;新生儿黄疸32例,占5.8%;其他还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4例;新生儿心律失常6例等。本组转运患儿中,转运病种前4位依次为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转运549例患儿,其中有11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5例死亡,其余治愈好转而出院。

3讨论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以三级医院为中心,向周围辐射,集转运、通讯联络和培训为一体的特殊医疗系统,是将移动的新生儿监护单位(包括人员、设备)送到危重新生儿身旁就地抢救,稳定病情,然后护送返回nicu继续治疗。此项工作可以将基层医院的产科、新生儿科儿科与专科医院的nicu联系起来,从而保证地区内所有危重新生儿得到最优良和及时的治疗。院前转运通过信息交流、结果反馈、临床指导等手段,为基层医院提供了高一级水平的医疗和急救技术平台[2],提高了诊断、治疗及抢救水平,增强了危重患儿家长继续治疗的信心。院前转运程序简便,危重患儿直接进入nicu病区,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尽早转运,相当部分危重新生儿,如重度窒息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外科急腹症等疾病,病情不断发展,不断加重,基层医院缺乏新生儿专科技术力量及必要的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以纠正低氧血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重点应针对abo溶血病及g-6-pd缺乏溶血病,易发生核黄疸,若合并胎龄小、低出生体重、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等尤易发生核黄疸,故对黄疸出现早或者发展快、程度重者,应转有条件的医院观察处理,及早换血,避免核黄疸发生;无法进行急诊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延误治疗将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此类患者应及早转运。对于早产胎龄评估小于32周者,当早产难以避免时,有条件者应进行宫内转运,以赢得时间。有个别珍贵儿家长主动要求转运;部分患儿家长对基层医院缺乏信心,要求转院,对这两种患者转运指征可适当放宽,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基层医院的早期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基础,对呼吸困难或频繁呼吸暂停,头罩吸氧sao2不能达到85%,尽早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维持sao285%以上;对hr<60次/min,心外按压30s不能恢复,予以肾上腺素(1/10000)0.1~0.3ml/kg,间隔5min静注,使心率恢复正常;对早产或低体温儿,应予保温箱保温治疗,及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对休克患儿应及时扩容纠酸;对频繁抽搐、昏迷患儿;及时予以降颅压及对症治疗。

为更好地开展转运工作我们采取下列措施:(1)举办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学习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和转运工作要求;(2)加强对基层新生儿科医生的培训及定期来我科进修,早期准确地抢救治疗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3)将转运患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基层医院,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增加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4)医院行政部门需由专人负责,沟通各方面的工作如医院与转运人员、与当地基层医院及患儿家长的沟通等,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各种抢救及转运设备。(5)提倡院内转运,可以减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脑损伤等的发生率,同时也确保了高危产妇的及时抢救。(6)将病情稳定、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反向转运回基层医院,反向转运提高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又提高了nicu床位使用率,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3]。

【参考文献】

1陈克正,吕回.新生儿疾病危重度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207-210.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项目篇4

[关键词]蓝光;新生儿黄疸;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094-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核黄疸后遗症[1]。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好,无不良后遗症,是当今常用的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我院儿科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69例,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9例中,男35例,女34例;其中,足月儿48例,早产儿21例。发生黄疸时间最短5h,最长21d。治疗时间为3~7d,均治愈出院。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治疗保暖,抗感染,供给营养,纠正低氧、缺钙、失水、酸中毒,使用酶诱导剂(鲁米那5~8mg/kg静推,1次/d),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等。

1.2.2蓝光照射治疗采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或黄疸继续加重者,经皮测黄疸仪测定胆红素≥12mg/dl,血清总胆红素达171.0~239.4μmol/L(10~14mg/dl)[2],未成熟儿光疗指征放宽,达171μmol/L(10mg/dl)者;出生后确定为ABO溶血症者,一旦出现黄疸,即可采取蓝光治疗。

2护理

2.1光疗前的器械准备

蓝光箱(宁波戴维),蓝光灯管6支,从上边单面照射,灯管与新生儿体表距离40~50cm。使用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或超时的要及时更换。用95%酒精擦拭灯管,去除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的穿透力。用0.2%的消佳净溶液擦有机玻璃床及四周玻璃,然后再用清水擦洗两次,将光疗箱温度预热到30~32℃(早产儿根据胎龄而定),相对湿度55%~65%。有机玻璃床上垫海绵垫,其上铺一层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尿布,使患儿舒适。

2.2光疗前的患儿准备

首先同患儿家属进行交流,介绍蓝光照射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黄疸的危害性,消除家长顾虑。给患儿洗澡、称体重,进行脐部护理,剪指甲,用纸尿裤遮挡会阴,充分暴露患儿的照射体表面积,并用黑布制作的眼罩遮挡眼部,妥善固定。

2.3光疗期间的护理

2.3.1一般护理将患儿裸放入蓝光床中间,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吸入窒息。每2小时翻身1次,每4小时做1次记录,有变化随时记录,12h后间断1~2h再照射。观察患儿反应,有无四肢颤抖、惊厥、异常哭闹、呕吐并观察大、小便颜色,有无腹胀、皮肤弹性、有无皮疹,黄疸有无减轻、是否出现青铜色(当血清结合胆红素>68μmol/L(4mg/dl)并且血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时,光疗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即青铜症[3]),早产儿要注意观察其有无呼吸暂停及硬肿症等。如有上述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并作记录。及时清除呕吐物及大、小便等污染物。每天温水浴1次,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2.3.2喂养最好采用母乳喂养,没有母乳或暂不能用母乳喂养的患儿,可以使用配方奶(早产儿用早产配方奶)。足月儿每3小时喂奶1次,早产儿每2小时喂奶1次,对厌食、吮吸无力、呕吐的新生儿要做到耐心、细致喂养,必要时留置胃管喂养。

2.3.3补充水和钙剂[3]光疗会增加新生儿不显性失水,加之新生儿哭闹、出汗、呕吐、腹泻等使水分丢失更加严重。对光疗患儿均要采用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补液量根据进食量、有无呕吐、腹泻及失水情况而定,适当补充钙剂,避免发生低钙惊厥。

2.3.4体温观察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要随时观察患儿的体温和箱温的变化,以保持适宜的温度。成熟儿的箱温一般维持在30~32℃,早产儿的箱温以32~34℃为宜。对于体温在38℃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暂停光疗。

2.3.5疾病观察因为核黄疸临床表现不典型,需反复评估患儿的呼吸、吸吮反应、囟门的紧张度、肌张力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4光疗后的护理

①根据经皮测黄疸仪测胆红素<8mg/dl和肉眼观察皮肤黄疸减轻或完全消退的可出蓝光箱。解除眼罩,检查眼睛有无感染,洗澡并检查皮肤有无破损,穿衣。早产儿或硬肿症的患儿需入保暖箱。②观察光疗后皮肤黄疸有无反跳现象。本组病例69例中,有30例患儿光疗后3~8h又出现皮肤轻度黄疸(多见于早产儿),1例是新生儿肺炎使黄疸再出现。如出现反跳现象可再进行蓝光照射,直至黄疸消退。③光疗结束后做好蓝光箱的消毒工作,记录灯管工作累计时间。

3结果

蓝光治疗的目的是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氧化分解为无毒的水溶性衍生物,从汗、粪便及尿中排出,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国内外把蓝光治疗作为快速、有效的降低血清游离间接胆红素的方法之一,被临床广泛应用。治疗中,精心的护理和细致的观察能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本组新生儿黄疸经蓝光照射治疗69例,其中,黄疸消退时间最短为10h,最长5d。治疗中出现烦躁30例,呕吐20例(呕吐物为所进奶汁),发热10例,皮疹5例,无一例发生青铜症。光疗后3~8h又出现皮肤轻度黄疸30例,停照后继续一般治疗,1~2d后逐渐消退。

4讨论

在光疗中要注意补充水及钙剂,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低钙抽搐。注意喂养,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注意眼睛的护理,防止眼罩脱落。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预防结膜炎。注意温箱温度,防止过高或过低,因箱温过高会引起新生儿体温发热导致水分过多丢失而产生脱水,过低则使新生儿消耗过多热量,易受凉而感染或发生硬肿症。防止患儿烦躁哭闹,过度哭闹会引起呕吐、闷热综合征、过度换气、皮肤擦伤等。及时更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并充分暴露使身体广泛照射,禁忌在皮肤上涂油类或粉类,否则将降低光疗效果,同时油类也会增加光热的吸收,使皮肤产生灼红[4]。治疗中出现皮肤皮疹,停止光疗后会自行消退[4]。治疗和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完成,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玉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10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58.

[2]陈百合.最新儿科护理学[M].7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9-93.

[3]杨锡强.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3-156.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项目篇5

(一)对象。

采用便利取样法,选择本人授课年级12级高职护理1班36名为试验组,其中男生1名,女35名,12级高职护理2班37名为对照组。其中男生2名,女35名,两组学生年龄在18-21岁,平均年龄为19.9岁。经比较,两个班的学生在年龄、户籍、性别、一年级成绩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二)方法。

1.授课阶段。授课时间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总课时44学时。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方法,同一时间由同一教师合班完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共73人理论授课。教学重点、难点一致,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同步发放给学生。

2.作业阶段。(1)试验组:①认识概念图:课后时间约50min(第一次)。概念图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组成。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4个图表特征[2]。主要介绍有关概念图的基本概念、类别及绘制方法,用图像式辅助工具(KeystoneConceptMap软件)进行绘图的操作程序,同时告知学生一些可供参考的教材、文献与网站。最后老师以已学过的内容展示1-2例概念图。②分组协作:试验组共36名,根据自由组合的原则,将学生分组,每组6名学生,各组经讨论后推荐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学习任务分配和人员协调,负责将讨论、修改后的概念图提交。③安排任务:选择儿科基础的生长发育,新生儿疾病的新生儿黄疸及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腹泻、小儿肺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6次教学内容做为课后完成概念图作业,并要求在相应的理论授课后一周内完成。④过程评价:教师将批阅后的概念图返回给学生,组长负责组织组内同学再讨论、再修改。最后老师随机抽取每组一名护生讲解合作完成概念图的思路、过程、感受。其他组学生分别以组为单位打分,平均得分即为本组护生一次小测成绩。附图为小组再次讨论合作完成的VitD缺乏性佝偻病概念图。(2)对照组:①准备复习题,包括选择题、概念题、简答题、病例题等。②布置作业,同步在生长发育、新生儿黄疸、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腹泻、小儿肺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6次教学内容理论课后完成。③批阅作业。④反馈总结。

3.评价工具。(1)问卷调查:在该课程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两组护生均填写第二军医大学姜安丽教授的《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3]。本量表共28题,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分量表构成。其中自我管理能力10题,信息能力11题,学习合作能力7题。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每题得分1-5分。课前和课后共发放问卷各73份,回收率100%。(2)知识考核:采用相同的试卷和评分标准,在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实施理论考核。

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录入,采用描述性统计(如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现况进行描述,检验水准a=0.05。

二、结果

(一)两组护生授课前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见表1)。试验组护生在授课后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106.92±9.56,在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等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两组护生考试成绩比较(见表2)。试验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优良率88.89%,不及格率2.78%,对照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优良率78.38%,不及格率8.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1.作业式概念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学生有学习热情,但动力不足,自觉性不够,如果单纯听课,容易下课就走人,如果布置书面作业,也容易从书上照抄应付。老师将学习内容安排成课后作业:绘制概念图,让学生了解到“我有事做”,“我可以做”,“我必须做”,同时这项活动过程与内容无可复制,又激发学生思考“我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做得更好”。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作业式概念图能有效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概念图的制作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考与话题有关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大脑中背景知识被激活的过程。在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学习中,通过概念图的制作,学生很容易把VitD的来源、VitD的代谢、VitD的生理作用、VitD缺乏的原因的背景知识理解和复习。概念图将背景知识可视化后,可以随时为学生复习、理解学习提供“信息”支持。

3.作业式概念图能促使学生有效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忙于记笔记,少有时间听教师讲解,或忙于听讲而无暇记笔记。概念图使知识可视化,又简洁而直观。在掌握了概念图制作的一般方法后,学生可以用来做笔记或用来整理笔记,从而抓住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结构,进而促进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书越读越薄。通过编写课后作业式概念图,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有效、高效学习。

4.作业式概念图能丰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概念图可以检测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完成的概念图“作业”可以作为教师“形成性”评价的工具。6次作业式概念图完成后,学生可以有6次“过程成绩”。教学改革不仅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应强调了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作业式概念图可以丰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5.作业式概念图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试验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优良率达88.89%,授课后试验组在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等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概念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工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老师在批阅、点评概念图时可以更客观的评价、分析学生学习中有欠缺的地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项目篇6

关键词: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护理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又称特发性妊娠黄疸,是以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或雌激素过度敏感引起的,以肝功能异常、胆汁淤积、胆汁酸增高而引起的皮肤瘙痒和黄疸为特征的一系列症状。易引起早产、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和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加强ICP患者的护理,是产科护理工作的重点。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年月~年月收治的ICP患者例,平均年龄岁;分娩孕周平均W,初产妇例;经产妇例。主诉孕期出现皮肤搔痒并实验室检查符合诊断者例;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ICP诊断者例;例患者孕期二对半均为(-)。其中阴道分娩例;剖宫产分娩例。自然早产例;干预早产(因胎儿宫内窘迫)例;产后出血例。

.实验室检查主要实验室检查参考胆汁酸>μmol/L。产后检查,血清胆汁酸、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相关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并趋向正常范围。

.产前监测产前检查中,需仔细询问孕妇的自觉症状,发现有皮肤瘙痒并呈进行性的加重,要引起重视。告诉患者自我监护的内容和自数胎动的方法(每天早、中、晚固定h自测胎动,次相加乘以。正常胎动数应大于次/h)。胎动过频或过少均提示宫内胎儿有危险,应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妊娠结局例新生儿中,死胎例,活产新生儿例,平均体重g。

护理

.心理护理焦虑是ICP患者首先出现的心理问题,由于担心胎儿及是否会传染给亲朋好友等,多数孕妇易产生紧张、担忧心理。护理人员应告之孕妇该病乃妊娠性肝功能受损,不会传染给亲朋好友。护理人员可以采用边作好解释工作,告之孕妇此症状一般于产后周内消失,边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配合物理疗法减轻症状,逐渐消除孕妇的焦虑心理。护士应针对性地向孕妇和其家属介绍成功病例,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妊娠,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帮助孕妇降低情绪的紧张度和减轻担忧心理。

.生活指导做好卫生指导,避免外界的干扰。床单被褥干净、松软,指导取左侧卧位休息,避免增大的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给予间歇吸氧,次/d,min/次,以改善胎儿缺氧状态。衣服应选全棉布料,并宽大以减少摩擦。保持皮肤清洁,不宜用碱性肥皂或热水烫洗皮肤。勤剪指甲,勿抓挠。瘙痒严重者只能用手拍,或者用炉甘石洗剂涂擦。饮食应以富含营养、高热量、低脂肪和足量的碳水化合物为主,不宜过于油腻和冷、酸、辣等。

.妊娠期的护理除给予保肝治疗外,病情较重者给予强的松以降低血雌激素和胆酸水平,以便尽快消除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孕周较小时及时给予地塞米松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以促胎肺成熟;由于ICP会造成早产、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等诸多的不良结局,目前认为加强产前监护、适时终止妊娠仍是改善ICP围生儿预后的重要手段。护士应主动指导和了解孕妇的胎动情况,正确留取血尿标本,了解雌三醇浓度,掌握胎盘变化情况。并及时协助孕妇完成胎儿监护、B超和生物物理项指标等监测,及时了解胎儿、胎盘情况。当B超监测羊水指数小于,或胎动减少、胎心异常时,应及时终止妊娠。对于瘙痒严重、血清胆汁酸明显升高或伴有妊高症等,但又未达周者,可先行促胎肺成熟营养胎儿等治疗,达周时,以剖宫产结束妊娠。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

,一旦异常升高,及时迅速地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分娩期的护理对于准备阴道分娩的ICP患者应加强动态观察和持续的母儿监测。一是观察产程进展、破膜情况和羊水丈?浠?二是加强胎心变化监测,防止发生胎儿窘迫,以便及时处理。产程中密切观察胎心音的变化,注意羊水的量及性状,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予以准确处理。宫口开全后,尽量缩短第二产程,必要时产钳助产。剖宫产应根据孕妇孕周和胎儿的具体情况,做好新生儿抢救工作。孕周较小的产妇应组织麻醉科和新生儿科一起抢救,及时转儿科治疗。ICP的产妇易发生产后出血,产后应注意保持外阴及手术切口的清洁。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及宫底高度,观察子宫收缩情况,注意阴道出血量和颜色,特别是产后h内的出血情况。正确评估出血量,遵医嘱及时有效的使用缩宫素。

.产褥期的护理产后需回乳者应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口服或麦芽煎茶饮,配合皮硝外敷乳房次/d,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外敷次数,但禁用苯甲酸雌二醇等雌激素类针剂注射回乳,因应用大剂量的雌激素可造成并加重可逆性胆汁淤积;根据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羊水混浊程度和胎龄评分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持续密切地生命观察体征、反射、肌张力、肤色、大小便、哭声等;必要时做心电图、心电监护和无创氧饱和度测定等。总之,通过护理人员对ICP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使ICP患者早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围产儿死亡率得到了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陈幼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乐杰,丰有吉.妇产科学[M].第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陆伦根.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合理用药[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