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心得体会简洁总结,荷花淀的心得体会50字(整理4篇 )
时间:2024-04-03
时间:2024-04-03
夏天,是荷花盛开的季节,也是荷花飘香的季节。
一天,我跟随爷爷奶奶一起去荷塘,说是去看荷花。来到荷塘边,看!荷塘里长满了绿绿的荷叶,她们一片片你挨挨我,我挤挤你,好似亲密无间的姐妹!她们正在簇拥着荷梗上亭亭玉立白里带粉的荷花,老远就闻到了荷花散发出来清新而又淡雅的芳香;老远就看见了荷花引来蝴蝶飞舞,嬉戏其间,令人赏心悦目;老远就看见那调皮的蜻蜓,扇动着翅膀,从一朵荷花飞到另一朵荷花上,与荷花快乐地嬉戏着。我陶醉了,我蹑脚蹑手地向荷塘走去,生怕惊动了荷花上的小精灵,当我走近了才发现眼前的荷花也不是全开了,也还有刚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才绽开几朵花瓣儿,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向我微笑;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有的像水晶一样纯洁;有的才只有一个青里泛白的花苞;有的娇羞欲语、含苞欲放;有的只开了一半;有的一些花瓣已散下去;有的依然簇拥在花蕊旁;有的犹如一位衣衫未整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洁白素净的衣服的姑娘在翩翩起舞;还有些,花瓣都掉光了,露出碧绿碧绿的莲蓬,莲子上面的小孔,似乎是一张张小嘴巴,正放开喉咙大唱着丰收歌!
微风乍起,荷塘的表面泛起了一层层的涟漪,荷叶和荷花也轻轻的摇曳起来,她们翩翩起舞,引来几只蜻蜓在荷塘上空飞舞翩跹,这真是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画呀!我拿出照相机,给正在观赏荷花的爷爷奶奶照一张相。就在我照相时,突然下起了小雨,我们赶紧掐几个荷叶作为雨伞,遮挡风雨,不一会雨又停了。夏天就是这样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一场雨后,荷塘里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荷叶好像一个个刚淋过雨的仙女,亭亭玉立在荷塘之中。一阵微风掠过,碧绿的大叶盘上一滴滴晶莹透亮的小水珠珍珠似的滚来滚去,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又滚落进荷塘里——构成雨后独特的新景象。
荷花出於泥而不染,她无私地把她的清香奉献给人们;她用她那艳丽的丰姿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我爱那美丽的荷花,我更爱荷花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
【抛砖引玉】
(一)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白洋淀派”(即“荷花淀派”)。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揣摩的方法让学生欣赏本文,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艺术特色:成功的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从而理解小说的思想意义,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首先,指导学生用10—15分钟,快速阅读全文,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要求随手将精彩的地方划出来。
接着,提问检查速读效果。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作品的主要人物是水生嫂而不是水生?水生嫂从什么样的起点出发,往哪个方面成长?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熟悉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进而初步认识水生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接着,简介孙犁小说散文化、诗化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通过朗读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精妙,从而加深对水生嫂这一形象及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三)因教学时间限制,可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及“探夫”前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指点迷津】
本文教学难点是对小说总体艺术风格的把握。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
《荷花淀》是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描述敌我双方的殊死战斗,情节曲折复杂,文中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哀鸿遍野。如《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地道战》、《地雷战》等。孙犁则另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他不写敌后抗日游击队怎样和日本鬼子打仗(文中虽涉及打仗,但不是主要的),而是写抗日根据地的一群年轻妇女如何在战争环境里锻炼成长,他不以游击队长水生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作主要人物,通过描写、塑造她们的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不刻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精心选择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及事情,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硝烟烈火,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清风、明月、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从而形成了一种散文式的格调,具有诗歌般的意境,既清新脱俗,又含蓄隽永。
<>
【学法指要】
(一)对话描写:
1.说说“夫妻话别”一节中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思维提示: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
答案要点:
a.“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b.“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水生嫂得知丈夫晚归的原因和已参军的情况后说的话,话中既带有责怪又有赞扬,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去打鬼子,她感到自豪。
c.“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水生嫂毕竟是个女人,丈夫是要去参军打仗,这一去说不定就是生离死别,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摆在她面前的担子是多么沉重啊。
d.“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深明大义,她爱自己的丈夫,更尊重和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她所要得到的安慰只是丈夫能明白家里的难处。言为心声。这一段对话描写,细腻而又真切地写出了水生嫂复杂的内心活动。读了这一段,水生嫂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形象就在我们面前站起来了。
e.“爹呢?小华呢?”——故意岔开话题,怕立即把参军的事告诉妻子,妻子一时接受不了。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识大体、明大义的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这样一个革命战士形象。
2.下面几句话分别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思维提示:结合语境,揣测弦外之音。
答案分析:第一个妇女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说得委婉含蓄。“听说”二字告诉别人不是她自己存心主动打听的;声明“不拖尾巴”是怕别人讲她拖尾巴;不说自己想见见丈夫,而找了“忘下了一件衣裳”的借口。可见这个妇女的性格特征是文静而内向,说起话来不露痕迹。第二个妇女则不一样:“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毫无掩饰,不绕弯子。她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要去和丈夫说句“要紧的”话。显然,这个妇女的性格是心直口快,爽朗直率,感情较为外露。水生嫂讲:“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提出了大家没想到的问题,提醒大家去的路上不安全。这说明水生嫂性格稳重、谨慎,考虑事情比别人全面。但究竟去不去呢?她却没讲出来,感情是含而不露。读者能想得到,水生嫂也是希望看到丈夫的,之所以不讲,是担心大家的安全。“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从语气上就可以看出来,这话自然是第二个妇女说的。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所以不免有点冒失,看来缺乏冷静也是她的性格特征之一。最有情趣的是第四个妇女的话:“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羞羞答答,忸忸怩怩。明明自己想去,却说本来不想去,而是婆婆叫她去的:
“有什么看头啊”一句,则更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她那种忸怩含羞的神情。她爱面子说没什么看头,可她无意中说出来一个“再”字却告诉别人,她已去看过丈夫了。现在是又一次想去了。品味一下她的话,完全可以断定她是腼腆的新婚媳妇。我们说作者不愧为写人物的高手,短短一席对话,就写出了几个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写得那么逼真,传神,真所谓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细节描写: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答案分析:丈夫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这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明天”就走,又出乎意料之外。这消息无疑使她震动——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一时间,多少复杂的情感涌向心头:几年的夫妻恩爱、可能的不测风云、可恨的鬼子、可爱的家乡……激烈的情绪冲撞,使她几乎难以自持,但她终于能够自持——“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受到的震动,那是软弱的表现;她不能“拖尾巴”,她必须坚强。这就是这一细节描写的意义。
(三)景物描写:
文章开头部分二、三段的景物描述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哪此好处?请谈出你多方面的见解。
思维提示:
(1)进行发散思维,可以从创造意境、渲染气氛、增强赞颂的艺术效果、为以下情节作铺垫等方面思考。(2)注意在艺术效果方面纵深开掘,求得较深刻、较新颖的见解。
思维参考资料:
轻风、明月、凉爽的小院,这幅风景画的底色无疑是清丽柔和的。在这清丽柔和的背景上,我们又看到了一幅绝妙的鲜明生动的水粉人物画,画面上有一编席的女人;“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优美动人的比喻,很快把读者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境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水面,还有那乳白色明朗的月亮,轻盈,缥渺,和谐。这里,作者摈弃了一切艳丽的色泽,只用一种颜料——白,来为读者描绘出一个水天一色的透明世界,并且借助于浪漫主义手法,以挚诚的感情,把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刻画成了飘然欲飞的仙子,给宁静的画面添上了神奇的一笔。至此,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渐入佳境,从清静的小院子里不觉走到了一个风雅雍容的女人身边。于是,我们自然要同她一起来感受“雾”的温润,“风”的凉爽和“荷叶荷花”的清香了,作品写雾“笼起”,风“吹过”荷叶荷花的翩翩摇曳,由静态写到了动态,由色写到了香,进而由物象美写到了人情美:勤劳的水生嫂在思念着心上的人……笔墨是那样的经济,而其中的意味,却又是那样的幽远。隽永和荡人心绪。
【妙文赏析】
平时,我们练习,大都是有依托,打的也是固定目标,在各种条件下的射击虽然也练习过,但不够熟练,更没有经过实弹射击的锻炼。现在是舢板,目标两头晃,迎着阳光眼发花,气球在闪动着耀眼的波涛上起伏跳跃,距离又是200米,射击的难点确实很大。再加上机枪没有梭子,不能参加射击,优秀射手阿洪嫂因为枪摔坏了,也不能参加,这次可真是对我们民兵的普遍射击水平的一次大考验呵!
第一排枪声过后,消灭了四个目标,第二排枪声过后,又消灭了三个目标,我对射击的效果很不满意。我说:“沉住气,瞄准了再打!”结果第三排枪声过后,还是只打中了三个,还有两个目标在水上漂动,好象在取笑我们。这时方书记说:“全排停止射击!”然后对大家扫了一眼说:“你们哪一个来把这两个目标消灭掉!”方书记又来考核我们单个民兵的射击水平了。可是大家都显出缺乏信心的样子,以期待的神情望着我,好象说:“这几个目标消灭不了,就没脸回家了。”
我想的却是另外的问题——这次演习我们搞得太不象样子了,我很恼火,恼谁?恼我自己!因为我们没有达到党对我们的要求,没有实现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我惭愧而又难过。我盯着两个浮动的气球,两眼象在冒火。这哪里是气球?这分明是特务水鬼的脑袋!这是陈占整的狗脸!就因为我们集合得不快,让他们逃走了!就因为我们组织的不好,不能及时上船追赶,让他们逃走了!就因为我们射击技术不精,让他们逃走了!这是我们民兵的耻辱!
不,绝不能让他们逃掉!我毅然举起了手中的枪。我打了一发子弹,消灭了一个目标;当我正在瞄准最后一个目标时,方书记忽然说:
“海霞,你的左臂‘负伤’了,单臂射击!”
民兵们都替我着急,可是我并没有慌张。这不是因为我对单臂射击进行过练习,主要是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我把枪口抵在船板上,用一只手推上了子弹,右臂举起枪来,竟然一枪就打中了。
民兵们高兴得齐声喊道:“打得好!”竟然忘记了演习中的不快,噼噼啪啪地鼓起掌来。
【思维体操】
邮票被风吹进大海了吗?
集邮家罗斯的房间面向大海,前后都有窗户,他有两张珍贵的邮票,今天上午放在写字台上,写字台前窗台当时打开着。不料风太大,与这扇窗相对的窗户突然被风吹开,把一张邮票吹到窗户外,带进大海里。风停了半个小时之后,探长霍尔来访,罗斯约他在房前的海滩口散步,谈了这件令人惋惜的事。
霍尔边听边低头观察看着海滩下的海鸥的足迹,从足迹看,这只海鸥起飞时面朝大海,半小时前的退潮海水没有抹掉这些足迹,说明海鸥飞走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霍尔问:“是您亲眼见到邮票被吹到大海里的吗?”罗斯说:“不,是侍生告诉我的,他说幸好他及时按住了另一张。”霍尔说:“那张邮票还在。”
霍尔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答案:
海鸥是逆风起风的海鸟,海鸥的足迹说明风是从大海方向吹来的,而不是陆地,所以那张邮票绝不会被风吹进大海。
<>
【心中有数】
1.了解孙犁及“白洋淀派”的艺术风格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疏密有致安排材料以及采用纵剖面的写法
3.体会人物对话对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欣赏文章质朴、清新的语言
4.借鉴文章出色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学以致用
5.词语积累:惦记、藕断丝连、影壁、凫水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评点】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清】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上一篇:年支教教师年终工作总结(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