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中毒(6篇)

时间:2024-04-03

重金属中毒篇1

近期,重金属中毒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广西龙江水污染事件让我们知道了镉,苏泊尔“质量门”事件让我们了解了锰。苏泊尔被央视曝光称81个规格的炊具不合格,一些产品锰含量比国家标准高出近4倍,可能导致帕金森病。

其实,这些危害健康的重金属(参考附表),不仅仅存在于社会关注的健康事件中,在我们吃饭的餐具,我们吃的食物中就存在不少重金属。那么,就让这些重金属“现形”吧!

锰不锈钢炊具不宜烧太热

在炒得沸沸扬扬的苏泊尔炊具事件中,有媒体报道,人体长期食用过量的锰,可能会导致锰中毒,甚至患上帕金森症。对此,医学专家认为,虽然锰中毒有可能引起帕金森症,但如果只是接触锅中析出的锰,很难达到“锰中毒”的程度,目前临床上也并未发现因为使用金属厨具中毒的病例。实际上,科学家们通常会采用“大剂量”下得到的实验数据,来“估算”在小剂量、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对人体的影响,从而制定“安全标准”,因此不必太过恐慌。

人体的消化道对金属元素的吸收率很低,消化道有一个屏蔽系统,并不是我们日常补充得多,就吸收得多。人所能吸收的是一个固定量,多余的部分就会被排泄掉,锰中毒多是因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中有锰矿污染所致。

实际上,锰也是人体需要补充的微量元素之一,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的锰适宜摄入量成人为每日3.5毫克。而每日允许摄入的最高上限是10毫克,超过这个值会增加中毒的风险。有资料显示,不锈钢炊具空烧或烧太热,会导致锰成分析出。

镉每周最多吃两次动物肾脏

动物内脏尽管有着独特的营养成分,但同时还有重金属的沉积。如果动物所吃的饲料,喝的水被重金属如镉污染了,都要靠内脏来代谢,一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就会沉积在内脏里。有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显示,动物肾脏中,金属镉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值100倍。除了镉,动物内脏中还有可能含有铅,那些残留在内脏中的重金属,将会转移到你的身上,成为你的健康杀手。

每周最多吃一到两次动物内脏即可,而且每次食用量不要超过50克。此外,吃动物内脏时,最好多搭配一些粗粮和蔬菜,以补充膳食纤维。

汞不要常常吃海鲜

虽然海鲜是健康食谱中的明星,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营养物质,但与此同时,海鲜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污染的蔓延,贝类和海鱼已经成为食物中重金属汞、砷的最大来源。如果长期食用受污染的海鲜,有可能会导致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在体内积累而危害健康。

汞主要分为有机汞和无机汞,有机汞中的甲基汞容易穿透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而在受污染的海鲜中,鱼头和内脏一般是重金属聚集的地方。

铝少买膨胀的易拉罐饮料

易拉罐通常用铝合金做材料,罐内壁涂了一层有机涂料,使铝合金和饮料隔离。一般情况下,生产合格的铝罐,涂膜符合卫生要求,不被液体腐蚀,就比较安全。

但有些生产不合格的铝罐在加工过程中,很可能有的地方没涂上保护性涂料,或者涂得过薄,致使罐内壁铝合金与饮料接触。久而久之,铝元素逐渐溶化其中,尤其是罐中饮料带有酸性或碱性时危害更大。据科研人员对22种饮料的调查发现,易拉罐饮料中铝含量较高,比瓶装饮料高3~6倍。

有些易拉罐包装酸性饮料或酸性食物,腐蚀了包装材料,造成化学物质析出,产生了化学性胖听,虽然理论上还是可以食用,但实际上其中的重金属含量会升高,因此,在超市看到有膨胀的金属包装罐头,虽然还在保质期内也最好不要购买。

【延伸阅读】

A.把吃进肚的重金属“吃”出来

食物是人们摄入重金属的一大途径。重金属进入食物表层时,通过洗涤消毒的方法较难有效去除。但重金属对人的伤害,除了本身的理化性质外,还与人体的营养和健康状态有关。人们可通过平衡膳食,或食用一些食物,来对抗或减少重金属的危害。

1、硒有解镉、铅、砷、汞毒性作用。花豆、猪肾等都是含硒高的食物,一些高硒大米的硒含量也较丰富,但不同地区的食物,硒含量会有不同。

重金属中毒篇2

关键词褐土;镉;化学形态;植物毒性;有机质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7-0218-03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尤其是镉污染加剧。农业部调查表明,我国污灌区面积约140万hm2,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染总面积的64.8%,其中以汞和镉的污染面积最大。全国目前有涉及11个省市的25个地区约1.3万hm2耕地受到镉的污染,约有3.2万hm2的耕地受到汞的污染,涉及15个省市的21个地区[1]。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导致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降低,并且通过污染物的食物链、生态链等传递、积累和放大,对人体产生毒害。因此,土壤重金属毒性研究成为热点。

土壤重金属毒性与土壤的基本性质密切相关。土壤中的pH值、CEC和有机质等都会对重金属毒性产生影响,其中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尤为重要。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与重金属元素形成络合物的方式来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性及其生物有效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会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从而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毒性。Heetal[2]利用苔藓泥炭(sphagnumpeat)作为有机质加入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发现,在砂质土壤中加入320g/kg有机质,水溶态及可交换态的镉由27%上升到54%;而铁-锰氧化态则由19%下降到13%。张亚丽等[3]研究发现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显著降低,降幅约为40%。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当水溶性的有机质含量增加时,会提高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4]。

调查发现,北京城郊土壤也面临着镉污染的风险。郑袁明等[5]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6种土地利用类型共595个土壤样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菜地、稻田、果园的镉含量显著高于背景值。在对北京市规模化蔬菜栽培基地的54个土壤样品的分析表明,北京市菜地土壤镉积累明显,其中有两个样点土壤镉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6]。因此,本文采用褐土作为研究对象,以土培的方式,研究不同镉浓度条件下,不同有机质处理对大麦急性毒性的影响及其与土壤中镉形态的关系,探讨土壤有机质在镉生物毒性中的作用,从而为土壤镉污染的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土壤及土壤样品处理

供试土壤为采自北京市门头沟附近的褐土(0~20cm表土)。土壤样品经风干后过2mm筛贮藏备用。土壤pH值为8.1,有机碳含量为4.3%。风干后的土壤样品进行去除有机质处理,具体方法为:土样中加入30%的H2O2溶液,充分搅动使有机质分解,待样品中不再有气泡生成时,再加入少量H2O2溶液,重复至没有气泡产生,最后风干过2mm筛[7]。

1.2试验设计

将去除有机质的土壤与原土壤按1∶1、1∶2、1∶3混合,设置3个有机质浓度梯度处理由低到高依次为:1∶1、1∶2、1∶3,未进行有机质去除的处理为CK。每个处理添加6个外源镉浓度,添加镉的浓度梯度为0、10、20、30、60、120mg/kg。试验共24组处理,各处理及表示标号如表1所示。所有土壤样品添加外源镉后保持最大持水量培养2d后,风干,过2mm筛贮藏备用。

1.3毒性测试

分别取不同处理的土样360g,装入聚乙烯培养杯内,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平衡7d后,种植发芽良好的大麦种子5粒,放入人工气候箱,湿度设置为80%±5%,温度设置为白天(20±2)°C、夜晚(16±2)°C培养。培养期间,保持土壤水分为最大持水量的60%。生长7d测量大麦根长,计算相对根长(RE):

RE(%)=■×100(1)

式(1)中:REt为不同处理的大麦根伸长;REc为对照根伸长[8]。

1.4镉化学形态的提取与样品分析

土壤中镉的化学形态提取采用BCR三步提取法,其中,弱酸提取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用醋酸提取;可还原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用盐酸羟氨提取;可氧化态(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用双氧水氧化,醋酸铵提取;残渣态及镉总量用HNO3-HCl-HClO4法消化。土壤中镉各形态的含量采用ICP-OES测定。土壤pH值用pH计(Sartorius,PB-10)进行测定(pH计电极使用pH标准缓冲液4.01、7.01系列进行校准测量)。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SolidTOC分析仪(美国OI分析仪器公司)测定[9]。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外源镉浓度对大麦急性毒性的影响

不同外源镉浓度对大麦根长的影响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大麦相对根长随着镉浓度的升高呈递减趋势,说明外源镉浓度越高,镉对大麦根长的抑制作用越强。大麦根长随镉浓度的增加呈现2个变化阶段。当外源镉浓度处于0~60mg/kg之间时,大麦根长随着外源镉浓度的升高而急剧降低,当外源镉浓度由60mg/kg增加到120mg/kg,大麦根长的变化趋势有所减缓。

2.2不同有机质处理对大麦镉毒性的影响

由图1可知,当外源镉浓度同为10mg/kg时,大麦根长随着有机质浓度梯度的升高而呈递减趋势,降幅为17.8%;其他外源镉浓度条件下,大麦相对根长不随有机质浓度梯度的升高呈规律增减。在外源镉浓度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有机质处理对大麦镉毒性效应的影响不显著。大量研究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能缓解重金属毒性,如张亚丽等[10]在研究有机肥料对污染土壤中镉的有效性及其形态的影响时发现不同类型有机肥的施用明显降低了土壤中有效性镉的含量;Coveloetal[11]的研究也表明,有机物可通过吸附、螯合等作用固定重金属,同时有机物分解形成的还原条件有利于硫化镉沉淀的形成,从而降低土壤镉的有效性。然而,祖艳群等[12]在关于蔬菜中铅镉铜锌含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时,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使蔬菜中重金属含量降低,而有机质含量过高时,可能会导致重金属有效性的提高。相关资料也表明,有机质加入土壤中对植物吸收重金属没有影响或者甚至稍微增加[12]。王果等[13]研究发现猪粪和泥炭能促进红壤中分蘖期水稻根系对镉的吸收。导致这种结果间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可溶性的有机物能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增加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但是大分子的固相有机物同土壤中黏土矿物一起吸附重金属,限制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

2.3土壤中外源镉的形态分布

图2为土壤中镉形态百分比分布图。由图2可知,各组处理中镉的可氧化态占总量百分比最低,其最高百分比为2.62%;在相同有机质处理条件下,可还原态占总量百分比在外源镉浓度0~10mg/kg之间时增幅最大,为16.89%;外源镉浓度大于10mg/kg时,可还原态占总量百分比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各浓度间增幅不超过3%;弱酸提取态的镉占总量的百分比随外源镉浓度升高而增大,残渣态的镉占总量的百分比随着外源镉浓度升高而降低;如图2中处理D01、D101、D201、D301、D601、D1201即有机质梯度为1∶1,外源镉浓度在0~120mg/kg的情况下,弱酸提取态的镉占总量的百分比的增幅为60%;残渣态的镉占总量的百分比的降幅为77.69%。镉在进入土壤中后容易形成活性较高的弱酸提取态。王圆方等[14]研究发现,外源水溶态Cd2+进入棕壤30d后,58.5%转化为了可交换态镉,0.98%转化成了碳酸盐结合态镉。

2.4大麦急性毒性与土壤中镉形态的关系

大麦根长与土壤中镉的总量、弱酸提取态的镉、可还原态的镉以及可氧化态的镉都呈二次曲线显著相关,与土壤中残渣态的镉相关性不显著(表2)。由图2可知,土壤中弱酸提取态的镉和可氧化态的镉占总量的百分比高,故弱酸提取态的镉和可氧化态的镉与大麦急性生物毒性密切相关,然而土壤中可氧化态的镉占总量百分比远小于其他形态所占比例,却与大麦毒性效应呈显著相关,说明有机结合态的镉与大麦毒性效应的关系更为密切。镉对大麦急性毒性的大小不仅与其在土壤中的总量有关,而且还与其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有关,镉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毒性直接与其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密切相关。朱波等[15]研究在研究紫色土中外源锌、镉形态的生物有效性时发现交换态锌、镉有效性高,具有最大的生物活性,对植株锌、镉含量的贡献最大;其他形态如碳酸盐结合态锌、氧化锰结合态锌、镉对植株锌、镉含量也有影响,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对有效性,但都是通过交换态间接作用[16-17]。

3结论

不同镉浓度条件下,大麦根长随着外源添加镉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一镉浓度不同有机质处理条件下,大麦根长变化不明显;土壤中弱酸提取态的镉占总量百分比随着外源镉浓度的增加,由9%增至68%左右,该形态的镉与植物毒性效应显著性相关(R2=0.88);可还原态的镉占总量百分比在外源镉浓度在0~10mg/kg时,由8%增至28%,之后随着外源镉浓度增加,变化幅度趋于稳定,与植物毒性效应相关性显著(R2=0.89);可还原态的镉占总量百分比最少,各处理中最高百分比为2.62%,但其与植物毒性效应显著相关(R2=0.70);残渣态的镉占总量百分比由85%降至3%左右;与植物毒性效应无相关关系。

4参考文献

[1]崔力拓,耿世刚,李志伟.我国农田土壤镉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84-185.

[2]HEQB,SINGHBR.Cropuptakeofcadmiumfromphosphorusfertilizers.I.Yieldandcadmiumcontent[J].Water,AirandSoilPollut,1994(74):251-265.

[3]张亚丽,沈其荣,谢学俭,等.猪粪和稻草对镉污染黄泥土生物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997-2000.

[4]徐龙君,袁智.外源镉污染及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中Cd形态的影响研究[J].土壤通报,2009,40(6):1442-1444.

[5]郑袁明,罗金发,陈同斌,等.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镉含量特征[J].地理研究,2005,24(4):542-547.

[6]宋波,陈同斌,郑袁明,等.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镉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8):1343-1353.

[7]焦文涛,蒋新,余贵芬,等.土壤有机质对镉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J].环境化学学报,2005,24(5):545-548.

[8]李波.外源重金属铜、镍的植物毒害及预测模型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9]丁枫华,刘术新,罗丹,等.23种常见作物对镉毒害的敏感性差异[J].环境科学学报,2011,32(1):278-282.

[10]张亚丽,沈其荣,姜洋.有机肥料对镉污染土壤的改良效应[J].土壤学报,2001,38(2):212-218.

[11]COVELOEF,VEGAFA,ANDRADEML.Competitivesorptionanddesorptionofheavymetalsbyindividualsoilcomponents[J].JHazardMater,2007,140(1-2):308-315.

[12]祖艳群,李元,陈海燕,等.蔬菜中铅镉铜锌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3):289-292.

[13]王果,李建超,杨佩玉,等.有机物料影响下土壤溶液中镉形态及其有效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20(5):621-626.

[14]王圆方,朱宁,颜丽,等.外源Cd2+在土壤各级微团聚体中的含量和形态分步[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4):1764-1766.

[15]朱波,青长乐,牟树森.紫色土外源锌、镉形态的生物有效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5):555-558.

重金属中毒篇3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重金属(铅、镉、汞铬、砷)的污染日益严重。研究证实,这些重金属污染物可以通过食物和饮水摄入、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等进入人体,然后,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积蓄起来,造成慢性中毒,危害人体健康。

铅重金属污染物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影响人体新陈代谢功能。

镉重金属污染物镉对肾脏造成损害,可导致骨钙减少、骨质疏松、骨软化。镉污染物在人体积蓄还会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

汞重金属污染物汞在人体器官中积蓄造成慢性中毒,可导致脑和神经系统损伤,并可致胎儿和新生儿汞中毒。

铬重金属污染物铬在人体器官中积蓄造成慢性中毒,可导致鼻炎、结核病、腹泻、支气管炎、皮炎等疾病。

砷重金属污染物砷在人体器官中积蓄造成慢性中毒,可导致末梢神经炎和神经衰弱症,以及皮肤色素高度沉着和皮肤高度角化,甚至发生龟裂性溃疡。

以前,在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汞污染)和骨痛病(镉污染)等公害病,都是重金属污染引起的典型例子。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减轻重金属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呢?除了减少工业、企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治理以外,做好个人防护也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微量元素硒对上述重金属可以产生拮抗作用,有效阻挡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

重金属中毒篇4

如何减轻重金属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研究表明,微量元素硒对上述重金属可以产生拮抗作用,故被誉为“重金属的天然解毒剂”。

重金属:危害健康

通常,人体接触重金属或摄入被重金属污染的水、食品后,重金属可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积蓄起来造成慢性中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铅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影响人体新陈代谢功能。

镉可对肾脏产生慢性损害,可导致骨钙减少、骨质疏松、骨软化。镉的摄入还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等有关。

汞可导致脑和神经系统损伤,并可致胎儿和新生儿汞中毒。

砷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末梢神经炎和神经衰弱症,皮肤色素高度沉着和皮肤高度角化、发生龟裂性溃疡是砷中毒的另一个特点。

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汞污染)和骨痛病(镉污染)等公害病,都是由重金属污染引起的典型例子。

硒:解毒排毒

人体接触重金属后,体内会产生自由基和过氧化物,促使细胞死亡,导致人体功能异常。硒可以祛除人体内多余的铅、汞、镉及其他重金属,限制自由基活动,减缓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科学实验发现,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主要“克星”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只有在富硒情况下才具有活性,才能够清除体内重金属污染,使细胞生物膜免受损伤。

硒作为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与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在体内能与汞、甲基汞、镉及铅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质复合物(络合物),从而起解毒和排毒作用。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研究表明,高剂量砷可致小鼠血液、肝脏和肾脏的砷含量偏高,经硒拮抗后,小鼠血液和肾脏砷含量与单独砷实验组比较出现明显下降,说明硒对砷毒性具有拮抗作用。又如,研究人员发现,小鼠发样中汞的水平与母体相当或稍高,硒的水平基本上比母体高,这表明小鼠在其胎儿发育阶段,可从母体摄入更多硒来抵御汞毒性,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硒对汞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下列人群,容易遭受重金属污染的“侵袭”:

1.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人群;

2.女性,尤其是准妈妈;

3.嗜好海鲜人士;

4.水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

重金属中毒篇5

含重金属类矿物药的应用历史

在我国安阳出土的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就载有朱砂,据考证这是公元前1566~1120年间的古物。这证明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利用过朱砂。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21种矿物药,其中包括雄黄。《五十二病方》据考证可能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时代的产物。它不但记载了这么多矿物药,还有以矿物药组成的方剂。《山海经》是我国古供书籍之一,据考证是春秋时代的作品,其中记载矿物药4种,有朱砂、砒霜等。世界上第一部本草书《神农本草经》(公元前1世纪)记载了矿物药46种,并分上中下三品。其中有关于汞制(水银、轻粉、朱砂)和砷剂(砒石、雄黄、雌黄)的记载。

《雷公炮炙论》对药物的采集、加工、修冶一直指导着药物的加工炮制,是我国医这史上最早的一部制药专著。此时就知道矿物药炮炙加工中的煅和水飞法。这些炮制方法可以提高有效微量元素的含量,降低有毒微量元素的含量。

宋代(公元1076年)的“太医局卖药所”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局。在唐・王焘的《外治秘要方》中,矿物药朱砂、雄黄等已见于方剂中。

明代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中有矿物药253种,而李时珍(1518~1593年)著的《本草纲目》,更是集前人之大成。书中共收集1892种药物,而矿物药则发展到355种,并且都有比以前更祥细的记载和论述。

清朝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有关重金属类矿物药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有关重金属类矿物药的研究日趋深入和广泛,正在引起广大医药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含重金属类矿物药对医学的贡献

我国矿物药的发现和应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煮盐的过程中发现盐水明目,芒硝泻下,从冶炼过程中发再现硫黄壮阳,水银杀虫。

《神农本草经》中有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此时已经指出药物的相使、相须及相畏、相反作用,也就是现代所产的协同和拮抗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有石胆,即胆矾“主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症,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的记载,有关铅类矿物药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载“铅丹,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狂,除热下气”。认为朱砂“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雄黄“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由此可见,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对含重金属类矿物药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并用于治疗疾病。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用30年时间,积累和总结了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写成了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它概括和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历代的药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当时世界先进的医药科学水平。其中收载矿物药355种,对含重金属类矿物药的功能主治,毒性大小,临床应用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出,含重金属类矿物药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治疗当时的疑难病证方面功不可没。

中药中重金属元素存在状态研究

随着人类对微量元素认识的不断深化,微量元素的作用也已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探讨中医药学的一个新观点。

中药中重金属存在状态:为了全面深入地探讨中成药中微量重金属元素的作用,本文所讨论的重金属元素存在状态,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微量重金属状态主要指游离态和配合态。

重金属元素不同存在状态与生物活性的关系:中成药中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活性只有在其被人体吸收后才能表现出来。重金属元素的存在状态首先直接影响了它在人体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对人体的机能产生程度不同的作用,表现为人体有益或有害。牛黄解毒片、六应丸、喉症散等相当一部分中成药中都含有雄黄(以硫化亚砷As2S2为主要成分),雄黄含砷量很高,而砷是一种剧毒物质。

影响重金属元素存在状态的因素:中成药制剂工艺是影响其重金属元素存在状态的重要因素。同一处方的药物,剂型不同,其微量元素存在状态及含量也会有所不同。以八珍方为例对不同制剂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对同一元素,蜜丸中含量很高,其次为汤剂、冲剂、口服液。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制剂工艺。丸、散剂多含有大量的原药材料末,微量元素损失较少,状态受到影响也较小,而经过了水或醇处理后的液体剂型,微量元素则会有较多变化或损失。在制剂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如络合作用的产生等,影响了重金属元素在制剂中的存在状态、溶出率,从而直接影响了制剂的生物活性。

重金属中毒篇6

[关键词]连续重整催化剂中毒

中图分类号:TE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127-01

1.前言

当前,全球能源消耗日益增大,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国家汽油标准的逐渐提高,连续重整装置在各大炼厂中的地位逐步提升。贵金属催化剂的投入使用使重整装置实现了半再生到连续再生的突破,催化剂性能也有了大幅提高,但催化剂对进料中杂质含量的要求也更为苛刻,微量的有毒物质(如S、N、Cl、H2O、As、Pb、Cu等)就可以引起催化剂中毒,这是连续重整装置运转中最常见的事故之一。由此可见,如何快速准确分析这些微量的有毒物质是保证装置正常生产的关键。

连续重整催化剂具有金属和酸性两种功能,不同的物质对催化剂的影响不同,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处理措施也就不同,因此探究各类毒物的来源、影响及处理等内容对装置生产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讨论连续重整催化剂的硫、氮、氧化物、金属等主要毒物的来源、中毒表现及处理措施等内容。

2.重整催化剂的中毒机理

2.1酸性中心中毒

催化剂的酸性中心主要是由催化剂上的氯提供,当毒物与催化剂上的氯发生反应后就会引起酸的减弱或增强,打破了催化剂金属与酸的平衡,从而引起装置的不正常生产。最常见的酸毒物有:H2O、N、F等。

2.2金属中心中毒

催化剂的金属中心主要是由催化剂上的贵金属(铂)提供,引起金属中心中毒的毒物主要有:S、As、Cu、Pb等,它们能够与催化剂上的铂形成化合物,降低了铂加氢脱氢的金属功能,使催化剂的性能变差。

3.催化剂毒物

3.1硫

重整催化剂的硫中毒分为不可逆吸附和可逆吸附,前者是指硫不可逆地吸附在铂原子上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铂原子的氢解活性,能够改善催化剂性能,提高产品液收,装置开工初期进行硫化就是这一目的。当系统中的硫含量过高时,一部分硫就会可逆地吸附于铂原子上,引起催化剂中毒,降低了催化剂活性,是不希望发生的。

(1)硫中毒现象

氢气产量下降;循环氢纯度降低;轻组分量增加;反应器温降减小;C5+收率降低;催化剂结焦加快(稳定性下降)。

(2)硫中毒处理措施

重整各反应器入口温度降至480℃以下;适当增加注氯量(≯5ppm);迅速查明硫污染源并消除;如果硫中毒较深,停止重整进料,510℃下热氢循环除硫。

(3)可能来源

加氢处理不完全;硫重新聚合(H2S和烯烃在高温、低压下发生);石脑油加氢汽提塔操作混乱等。

虽然硫能够引起连续重整催化剂中毒,但进料中少量的硫能够抑制金属器壁的结焦,通常进料中的硫含量维持在0.2-0.5wt-ppm内。

3.2氮

氮化物在重整反应条件下主要以氨的形状存在,氨虽然能够引起铂原子中毒,但这种中毒对催化剂性能影响不大。其对重整催化剂的最主要影响是可以与催化剂表面的酸性中心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减少了催化剂表面酸性中心的数量,使催化剂酸减弱,性能变差。

重整进料中氮含量过高会加快催化剂积碳速度,缩短装置的运行周期,在一个周期内,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反应温度逐渐提高,催化剂的积碳速度会越来越快。同时,系统中生成的氯化铵会在下游管线、冷却设备、循环压缩机过滤器等部位积聚,严重时会堵塞设备,引起压缩机磨损加重等后果。氮对重整催化剂造成的中毒是暂时的,及时处理可以恢复催化剂活性。

(1)氮中毒现象

循环氢中C3、C4组分下降,氢纯度提高;一反温降增加;汽油辛烷值下降;循环氢压缩机入口过滤网出现白色粉状物造成堵塞等。

(2)操作调整

首先找出氮多的原因并加以消除;重整系统降温降量操作;适当增加注氯量(≯5ppm)。

(3)可能来源

加氢处理不完全;各种添加剂使用不当;裂化石脑油进料。

通常进料中的氮含量维持在0-0.5wt-ppm内。

3.3水

水主要影响重整催化剂的水氯平衡,由于水、氯在氧化铝载体上的竞争吸附,随着系统水含量的增加,催化剂上的氯含量降低;同时,催化剂在高温高水环境下会出现铂晶粒的聚集,影响金属功能。

(1)水中毒的现象

氢气产量降低;循环氢纯度降低;轻组分产量增加;反应器温降减小;C5+收率减低;催化剂结焦速率加快;循环气中的HCl量增加。

(2)操作调整

增加注氯量,减少或暂停注水;立即将各反应器入口温度降至480℃;加强石脑油加氢单元的脱水等。

(3)可能来源

由罐区来的重整进料直接带入;注水系统注入;原料加氢精制不足;石脑油加氢汽提塔操作混乱或换热器泄露;冷却水或蒸汽换热器泄露;再生催化剂干燥不完全。

通常进料中的水含量维持在0-5wt-ppm内,循环气中推荐的最大含水量为30wt-ppm。

3.4金属

金属在催化剂上的沉积是永久的,引起的催化剂中毒是不可逆的。

(1)中毒现象

铂金属功能减弱(产氢量降低;循环氢纯度降低;C5+液收降低);氯的酸减弱(反应器温差和收率有轻微上升)。

(2)建议的操作

检查石脑油加氢装置的操作;检测石脑油加氢单元的进料和产品中的金属含量;记录预估沉积在石脑油加氢催化剂上面的金属量;更换被污染的石脑油加氢催化剂等。

(3)可能来源

一些粗石脑油进料;含铅汽油的二次加工过程;腐蚀产物;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化合物;

注入的缓蚀剂;上游装置使用的消泡剂;油等。

常见的重整催化剂金属毒物主要有砷、铅、铜等,重整原料对它们的浓度限值一般为:砷≯1wt-ppb,铅≯10wt-ppb,铜≯10wt-ppb。

4.结论

(1)通过对重整催化剂中毒机理的分析,探讨了硫、氮、水以及金属对重整催化剂的影响,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处理措施等内容。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