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的认识(6篇)

时间:2024-04-03

健康饮食的认识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饮食健康重要性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广过程中的产物。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公办高校利用自身师资和无形资产与社会力量(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的有形投资合作开办的独立于母体高校之外的本科层次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简称为独立学院[1]。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学科设置偏重于文综学科,相对缺少理科学科。

膳食健康又称膳食平衡,是指膳食中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且与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不会过多摄入热量。膳食健康的目的是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确保各组织器官和机能正常活动,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延长寿命。

一、大学生饮食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是身体发育完全的关键时期,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营养状况是其以后身体健康的基础,同时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合理饮食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与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学校对饮食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2-4],各大高校极其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相关课程和活动。身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有赖于体内的物质代谢,身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才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加免疫功能、预防疾病、提高工作效率和运动能力等。大学阶段正是学生身体成长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对营养的要求比较高,合理健康的膳食能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但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膳食健康知识,饮食消费行为基本处于盲目状态,随意性较大,能按科学方式对待饮食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大学生存在的膳食健康与营养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膳食健康知识缺乏:大学生现有的膳食营养知识基本来自中学生物、电视、杂志及家庭教育,大学尤其我校几乎没有适当的渠道获得科学系统的膳食健康与营养知识。绝大多数同学不了解每天应该摄入哪些食品满足对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要,这些营养素主要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对食品的选择大多凭嗜好和传统观念。(2)饮食行为不良: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等现象普遍。大多数同学的早餐为牛奶、鸡蛋、包子和面包,部分同学饮食没有规律尤其周末早午餐合为一餐,挑食、偏食、平时节约星期天饱食一顿等,很多同学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特意调整饮食。(3)营养观念偏颇:由于大多数学生家长没有系统学过膳食营养与健康知识,在指导孩子饮食方式和营养摄入方面存在许多传统的错误做法。

二、调查情况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目前饮食营养情况及膳食健康知识等情况,我们通过访谈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学生的“饮食营养与膳食健康知识”做了一次全面了解与分析(见表一)。调查内容涉及日常饮食习惯、膳食健康的基本知识等。我们在全院范围内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0份。结果显示,目前我院学生饮食习惯不均衡占34.67%;对于基本的膳食营养知识相当缺乏,不到20%的学生了解一般的饮水、果蔬等基本的健康饮食知识;54%的同学认为饮食习惯很重要,说明我院学生还是比较重视饮食健康问题的。对于学校开展膳食健康教育的情况,超过48%的学生认为学校几乎无任何相关的健康教育课程,只有少之又少的一些相关的宣传活动。对于学校开设《膳食健康与保健》课程的态度,超过51.67%的学生表示会选这门课程,39%的学生视情况而定,9.33%的学生表示不会选这门课,由此可见,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非常大。

根据上表调查问卷的数据我们知道,我院超过51.67%的学生表示有兴趣选《膳食健康与保健》这门课程,可见学生对这一领域知识的渴求。结合调查问卷的内容,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研究我院大学生膳食与健康的基础上,同时为了实现该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本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大模块:

(1)食品与健康问题: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①食品与健康;②食品的保健功能及各种保健食品简介;③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及一些食品的化学污染。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吃及平衡饮食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

(2)药食同源问题:介绍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法和饮食注意原则,使学生明白食疗重于药疗,并能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调理身体、强壮体魄。

(3)中国传统饮食学习:介绍我国的菜系、各地的民族特色小吃,尤其鼓励学生亲自介绍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习惯、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丰富的中华饮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怀,并通过特色菜肴的制作视频进行实践演示和视觉冲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并培养学生动手烹饪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学会合理饮食,培养“合理膳食、平衡营养、以食促健”的健康群体饮食理念。

参考文献:

[1]潘愚元,吴玫.独立学院的崛起、问题与前景[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4,1(1):1-3.

[2]陆少明.论学校开设饮食课程.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0:20-22.

健康饮食的认识篇2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健康教育

未来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今天的大学生便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之才。现代大学生的饮食是否合理,膳食摄入是否充足,不仅影响每个人的健康,而且关系着未来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智力和体力都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膳食营养素和能量的需求极为迫切。大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学习效力的高低、生活能力及抗病力的强弱、运动力的大小等与其科学合理的营养及平衡膳食有着密切关系。然而,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饮食状况和膳食水平高低还不甚了解,缺乏基本的膳食营养知识。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饮食是大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在饮食营养健康知识的匮乏状态,本文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现代饮食工业的发展状况,就目前在高校中开设的《饮食与健康》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讨,以期通过这门课程,让大学生能够从理论到现实的角度,对自己的饮食营养状况进行剖析,从而做到合理膳食,健康成长,服务社会。

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开设《饮食与健康》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最佳时期,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对于维护其健康成长极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学生的饮食营养状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营养不足引起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例如大学生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钙摄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营养素摄入过量导致的“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今大学生健康的主要问题。为此,许多国内学者对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饮食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剖析,结果令人深思,让人警觉。就我国东部发达区域而言,周丹[1]通过对南京1400多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表明,学生的膳食结构存在着很多不足,仍然处于“高谷物膳食”类型。突出特点为总体营养水平较低,以粮谷类为主,而动物性食品和蔬菜、水果类食品摄入不足,特别是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不足。蛋白质的摄入以动物肉类为主,水产、禽肉类摄入较少。学生中有不良饮食习惯者较多,挑食现象严重以及生活没规律,甚至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使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失衡,早、中、晚餐比例严重失调。这些问题的出现,食物供应是一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营养知识的贫乏和对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我国高校中开设《饮食与健康》这一课程非常必要,将营养教育纳入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使其掌握正确的营养知识,树立正确的饮食态度,从而改变饮食行为,为成为一个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21世纪建设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现代大学生《饮食与健康》教学内容初探

目前,对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已陆续有报道,有关饮食与健康的专著和科普读物也有出版。然而对于大学生《饮食与健康》的教学,也就谢海燕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而目前市面上可见的专业教材稀少,且提出的相关教学内容不足。因此可以说,对于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样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饮食也不只是生存的自然需求,也不是一个仅与营养学相关的单一问题。正如谢海燕所指出的,从人本身来看,饮食涉及年龄、性别、民族、工作岗位与居住生活环境等;从物质的角度来看,饮食涉及种类、成分、原料产地、搭配加工,使用方式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饮食涉及民俗、习惯、经济、道德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饮食与健康》教育不仅是传播营养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良好方式。本文将从饮食健康基础、构建平衡膳食宝塔、药食同源和饮食本草、走进饮食这四个板块对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索。

1.“饮食健康基础”板块内容初探。只有对饮食健康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之后,才能够学会如何做到合理饮食和平衡营养,故而这便成为《饮食与健康》这门课程首先要讲解的内容。一个人要生存,就必须吃东西,食物进入人体后,是如何被消化吸收的呢?人体的消化系统有哪些元件组成呢?大学生要健康成长,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合理吸收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这些营养素是什么呢?每天所吃食物的营养价值是高是低呢?现代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每天都有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常见食品的卫生问题无疑是需要密切关注的。这些都属于饮食健康基础的内容。因此,本板块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包括人体的消化吸收、大学生成长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常见食品卫生问题。通过这一板块内容的学习,让大学生初步了解为什么要吃和平衡饮食的重要意义,常见食物的卫生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同时,也为之后三个板块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构建平衡膳食宝塔”板块内容初探。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食品工业也日新月异,出现在市场的食物产品更是琳琅满目。面对种类繁多的食物品种,大学生应该如何从中选择恰当的食物,构建自己的平衡膳食宝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本板块中,将紧密结合学校食堂食物供应状况和市场食品种类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置,比如一日三餐该如何选择食物,该搭配什么食物满足不同季节身体的需求。另外,面对国外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快餐在中国的崛起和国内快餐店的兴起,西式快餐和中式快餐的营养价值将有待了解。对于市场上花色多样的饮料、零食和保健品,它们的营养价值如何呢?大学生消费时应该如何选择呢?这将是现代大学生构建自己的平衡膳食宝塔时直接面对的问题。因此,本板块将由六部分内容组成,包括一日三餐、四季饮食、直视快餐、饮料消费、零食问题和保健品选择。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让学生对现代饮食业有深入的了解,能够从营养学的角度剖析市场上各种食品的价值,从而得以从品种繁多的商品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食物,合理安排饮食,健康成长。

3.“药食同源和饮食本草”板块内容初探。食疗和养生已经成为了现代人饮食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版块将针对大学生常见的疾病,包括缺铁性贫血和钙摄入不足等问题,从现代饮食的角度出发,介绍疾病的食疗方法和饮食注意原则,使学生明白食疗重于药疗,并能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强壮体魄。

4.“走进饮食”板块内容初探。中华民族源远流长,饮食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里,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我国的菜系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形成了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人们口中常提的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这菜系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可以说每种饮食后面都蕴藏着一种文化,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精彩绚烂。这些都是大学生真正“走进饮食”时,将要触及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板块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包括我国的菜系、各民族地方特色小吃、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和世界饮食文化。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的饮食状况和中华饮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同时对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有所了解,扩大知识面。

三、小结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栋梁之才,其膳食结构是否合理关系着未来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而学生饮食不平衡和其营养知识的匮乏密切相关。本文从四个板块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设置,由浅入深的使大学生了解饮食,走进饮食,并紧密结合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和食品学科发展的前沿,举例阐述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丹.大学生营养健康与科学饮食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8):199-200.

[2]刘娟.重庆师范大学学生饮食行为与健康调查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94-96.

[3]韩多红,马国泰,张锐,杨小龙,唐培礼.河西学院大学生饮食行为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西部科技,2011,(2):72-83.

[4]温青娟,李建喜.《饮食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64-66.

健康饮食的认识篇3

一科学饮食与均衡营养。

健康的饮食行为首先取决于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营养和健康认识,才有可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并坚持下去。营养教育是提高健康认识、培养饮食行为的有效手段。

1.荤素比列恰当---酸碱平衡

每个人,一旦接连吃几天的鸡鸭鱼等,就会感到油腻,这就是酸过剩的表现。而各种蔬菜瓜果,都是碱性食物,所以在饮食中一定要注意荤素搭配,保证酸碱平衡。

2.不可偏食----杂与精的平衡

杂粮是相对于稻米,小麦,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一种称呼,主要包括玉米、高粱、荞麦、薯类而言的。粗细粮均有丰富的营养,搭配吃对健康更有利。有格言说的好,“杂食为优,偏食为忌。粗食为好,淡食为利。暴食为害,慢食为宜。鲜食为妙,过食为弊”。作为家长和教师,了解和掌握了科学的饮食之道,就有能力培养和教育学生,使全体学生更加聪明、健康。

通过营养教育,可以提高儿童少年的营养知识水平,建立健康的意识和认知,逐步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

二言传身教,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儿童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家庭、学校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和学习场所。随着社

会的发展,尤其是食品和餐饮行业的日益繁荣,人们在享受物质丰富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不利于健康的因素。

家庭是儿童少年饮食行为形成的第一站。孩子会模仿父母的饮食行为,父母购买、选择食物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儿童少年对食物的选择。饭桌教育或者把食物当做奖惩孩子的一种手段,这些因素都可以增加或减少儿童对食物的喜好。我认为,现时中小学生流行的偏食与挑食,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其根源在家庭。父母给孩子吃的食物单调,孩子长大后便会对从未吃过的或不常吃的食物不喜欢,甚至厌恶。有的孩子一次吃某种东西太多,伤了食,以后也会不愿意吃,甚至表现为拒食。挑食与拒食还同家长不正确的奖惩有关,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如讨要玩具),以吃食作条件要挟家长,家长让了步,久之,孩子便养成了习惯。父母本人偏食,或者当孩子的面,说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东西不好吃,也影响孩子的心理与行为。所以说,一个人不正确的饮食行为与习惯,是自幼在家庭里形成的。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父母从小培养。专家认为,在孩子的婴幼儿期,就应喂食各种味道的食物。让舌头尽早接受各种味道的刺激,能促进味觉发育完善,产生良好的适应性。所以,年轻的父母要尽早给孩子品尝多种口味的饭菜,各种食物都要给孩子吃。每天的食物要多样,不强迫孩子吃这吃那,更不用奖励与惩罚手段刺激孩子多吃某种食品。经常使用食物作奖惩,会使孩子增加某种食物的偏爱。孩子生病后,食欲会下降,会不喜欢某种食品,这时,应劝其先吃少量,由少而多,儿童的适应能力很强,是不会长期拒绝某种食物的。对已有偏食行为的较大的儿童,则要讲道理,讲偏食的危害,讲他(她)不喜欢吃的某种食物的营养价值,鼓励孩子从少量试着吃。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一般说,中要方法适当,不断坚持,不溺爱孩子,总是可以矫正其偏食行为的。当然,越早越容易矫正。但应注意,家长不可在吃饭时训斥和责备孩子孩子,进食时应有愉快轻松的气氛。

事实证明,在中小学校推行营养餐,是纠正偏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的有效措施。学生通过集体用餐,互相影响,对自己原先不爱吃的食物,会逐渐跟着别人吃。与学生一起吃饭的教师发现学生有进步,就及时表扬,便能较快地矫正学生不良的饮食行为。我校首先重视营养早餐的搭配,单喝的这一方面,八宝粥、粉汤、醪糟汤、牛奶、稀饭等,一周决不重复,很好的保证了粗细搭配。果蔬这一块,也根据季节特点,采购应季的新鲜果蔬,桔子、橙子、苹果、梨、黄瓜等。其次强调饮食火候;乘温喝,并且一次喝好,不要喝一半,一半放凉再喝,这样就不卫生也不科学。水果,馒头等,一次把一个吃完,不要吃一半,放一半,更不允许扔一半。再次,注重用餐前后的卫生,餐具消毒,剩物处理,等,都要井然有序,科学合理。发挥班主任及教师的督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就能基本去掉挑食、偏食,浪费、不卫生等毛病。对于寄宿生,在饭菜的做法与吃法上,厨师也动了不少脑筋。把孩子不愿吃的食物与喜欢吃的食物混做、混吃,会逐渐引导孩子对不喜欢吃的食物感兴趣。比如,将胡萝卜剁碎,加入饺子馅、包子馅,或做成丸子。对喜荤厌素的孩子,吃饭时让其先吃不爱吃的青菜,后吃爱吃的肉。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所以,家长和学校既要按平衡膳食理论安排好孩子的日常饮食,更要着力教会孩子,科学地吃,应言传身教,使他们知道如何科学地获得合理营养,同时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和文明的饮食习惯。除要避免上述的各种不良的行为外,还应注意以下诸点:

(1)尽早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主性,还有助于开发智力,有人认为,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特别能促进大脑皮层发育。

(2)给孩子定时开饭,让孩子每天都能按进就餐。

(3)教会孩子讲究卫生,做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要嘱别人吃剩的东西。

(4)吃饭时,尽可能施行分餐制,避免混吃和聚餐。

(5)为孩子创造一个祥和、安宁、轻松的就餐环境与气氛,不要在吃饭前和吃饭时教训、责骂孩子。

(6)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也不要一边吃,一边看电视或看书。

(7)每餐吃饭的持续时间宜为20~30分钟,要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8)父母与子女一起吃饭时,可随时简明地告诉孩子一些有关食物与营养的知识。比如,说:“土豆是长在哪里呀?是产在土里的。”“喝牛奶有什么好处呀?天天吃奶的孩子能长高个。”在方式上,切忌唠叨。

(9)一些家庭在节假日常大吃大喝,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生,周未回家,父母往往为其准备好吃好喝。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暴饮暴食,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胰腺等病症,还会影响孩子的饮食心理,家长应该避免。

健康饮食的认识篇4

【关键词】农村;糖尿病;饮食干预;健康教育;效果观察

糖尿病作为一种具有遗传性质的、发病率高、终身性质的疾病,其发病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而饮食干预作为各种类型糖尿病的基础性治疗与护理措施,其疗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血糖高低。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农村糖尿病患者加强饮食干预的健康教育疗效观察,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所研究的50例糖尿病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随机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3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27-91岁之间。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25例患者。50例患者中,小学文化有26例,初高中文化有24例,均为农村患者且没有受过糖尿病教育。经病理学研究,这50例患者中2型糖尿病有30例,1型糖尿病有20例。

1.2方法对于对照组主要给予常规性护理的模式,其内容包括:一是药物护理,即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详细地讲解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服用方法、不良反应、服药时间以及到医院定期检查的期限;二是心理护理,即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与临床情绪变化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或心理疏导计划,认真倾听患者内心的压力与痛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痛苦的自信心;三是运动干预,即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比如说慢跑、做操、打球、快走等,其运动指标是患者不出现低血糖症状或运动稍微出汗,以达到增强患者身体素质的目的。

对于观察组患者主要给予以饮食干预为核心的健康教育模式,其内容包括:一是均衡饮食,即糖尿病患者每天需食用肉蛋类、谷类、奶制品、蔬菜水果类、油脂类的食物,而热量的分配标准是碳水化合物占据55%-64%,脂肪占据25%-30%,蛋白质低于15%;二是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即糖尿病患者坚持少吃多餐或定时定量的原则进食,同时减少高糖份食物的食用,比如说朱古力、汽水、蛋糕、蜜饯、糖果等,多食用糙米、麦片、全麦面包、豆类、蔬菜等食物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且每天的食盐摄取量应低于5克,严禁烟酒;三是根据患者不同的饮食爱好与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在制定过程中可以参考的方法包括食物交换法,减少、替换、限制法,划分餐盘法;四是在进行饮食干预的过程中要定期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以保持血糖被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非空腹血糖标准是4.4-8.1mmol/L,空腹血糖标准是4.4-6.0mmol/L;五是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与饮食干预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饮食治疗知识与饮食干预护理措施的培训与健康教育,以有效纠正患者对饮食治疗与饮食干预等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3疗效标准本组的疗效标准包括:一是无效,患者对饮食干预知识的认知程度低于40%,且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没有较大变化;二是有效,即患者对饮食干预知识的认知程度在40%-60%左右,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逐步降低;三是显效,即患者对饮食干预知识的认知程度在60%-80%左右,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降低程度明显。

1.4统计学处理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进行检查,P

2结果

从图表1中可知:经过6个月的对比性健康教育与护理,观察组患者的饮食干预知识的认知率与合理饮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患者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统计学意义。

3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农村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护理效果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高。利用以饮食干预为核心的健康教育模式对农村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有助于纠正患者对饮食干预的健康教育对缓解糖尿病病情,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作用的存在的认知误区,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与饮食干预知识的接受能力采取具有差异性的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帮助患者快速地接受饮食治疗,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需要鼓励患者家属与患者一起参与制定饮食干预计划中来,充分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帮助患者获得最为理想的血糖代谢控制状态,有效预防糖尿病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所研究的50例糖尿病患者中,观察组患者接受饮食干预的健康教育,而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护理。(见于图表1)经过6个月的健康教育与护理,观察组患者的饮食干预知识的认知率为96%,对照组患者为60%;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为(4.96±1.26)mmol/L,对照组患者为(7.81±1.06)mmol/L;观察组患者的合理饮食率为92%,对照组患者为72%,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曾红梅,智艳玲,殷秀航.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认知调查及健康教育干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10):30-31.

[2]陈芸.2型糖尿病260例健康教育干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04):70-71.

健康饮食的认识篇5

1营养饮食疗法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全面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当前,疗养院对于营养饮食疗法的各项规定和管理要求以及其防病治病作用等方面还缺少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因此,对营养饮食疗法在疗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系统地把其作为一项维持健康、促进康复的有效疗养手段和方法来进行,开展中只注重疗养员吃得安全、卫生、营养、可口,而对于疗养员个体的膳食需要和具体的科学指导等方面有所忽视,加之对营养科(室)和食堂工作人员的各项管理和技术要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之相关的检查和督导力度不够,使营养科(室)、疗养科和食堂三方面相互脱节,致使营养饮食疗法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让疗养员切实从中受益。

1.2营养科(室)建设不完善营养科(室)建设不够完善是比较常见的问题:①各项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健全,管理上不够严格,各项检查和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人员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工作积极性不强。②科室在人员和设施设备上长期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补充,导致营养专业性人员相对不足,设备设施简单且陈旧,从而造成营养科(室)偏离了正规化建设的轨道,规模和水平达不到疗养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疗养工作的需求,影响了营养饮食疗法全面深入地开展。

1.3缺乏营养专业人才缺乏高素质、高水平营养专业人才,是疗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更是营养饮食疗法不能科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由于营养科(室)建设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制约了其发展与壮大,造成科室人员工作标准不高,积极性较差,一些人员不愿在营养科(室)工作而离开,疗养院在人员方面又不能进行合理调配,从而导致了营养专业人才的不足,尤其是素质高、业务精的人才更是短缺,影响了营养饮食疗法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1.4缺乏对食堂工作人员的相关教育和培训目前,疗养院对食堂工作人员的要求还不够全面,对其在食品安全卫生、个人卫生、食品加工、操作等方面的管理和要求比较重视,而在营养饮食疗法常规和营养知识及烹饪技术的掌握上有所忽视,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对各种疾病的膳食要求和营养需要了解的不多,认识上存在不足,不能按照营养医师要求制作出符合疗养员实际需要的合理膳食,达不到营养方面的实际要求,使营养饮食疗法始终不能落到实处。

2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对策

2.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重视程度加强对营养饮食疗法的各项制度和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充分认清其在疗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按照《疗养技术常规》[1]的要求严格管理与操作实施,健全各项责任制度,加强和完善营养科(室)管理和建设,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其积极性,大力培养和引进营养专业性人才;重视食堂人员营养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使营养科(室)、疗养科和食堂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密切协作,在运行中环环相扣,确实达到针对疗养员不同的健康和营养状况,制定符合个体需求的膳食计划并认真予以实施,通过合理指导等行之有效的干预,提高其认知水平,改善不良饮食习惯,从而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2.2注重营养科(室)建设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疗养工作中,营养科(室)与其他科室一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行营养饮食疗法广泛深入开展的主体。因此,必须认清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合理地补充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努力为营养医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打造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平台;大力营造科室浓厚的工作和学习氛围,使其能在正规的、良性的状态下不断向前发展。

2.3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影响营养饮食疗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热爱本职、精通业务的营养专业人才。因此,除了加强营养科室建设外,还要充分利用本单位现有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进修、培训等方式,尽快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营养专业人才,同时,根据需要合理引进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以改变人才不足的现状。要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热衷于营养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深入实践各类膳食对人体的保健康复作用,不断增强业务素质和能力。比如,膳食营养指导和管理是营养师的基本职责之一,这就要求营养医师具有丰富的营养学知识并在工作中做到腿勤、手勤、嘴勤。要根据营养饮食的需要和供应标准,为疗养员提供普通饮食、治疗饮食和实验饮食,并对疗养员提供饮食指导、咨询及营养保健讲座[2]。经常深入疗养科室与医生沟通,及时修订疗养员的饮食治疗方案,了解疗养员对营养饮食的需求和意见,为其开具合理营养处方等。深入食堂,了解饮食方案的执行情况,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指导,传授营养卫生知识等。

2.4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食堂工作人员在营养饮食疗法的开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除了按照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其进行严格要求以外,还特别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营养饮食疗法常规学习和营养知识教育以及技术培训等,使其深刻认识到营养膳食在保健康、促康复中的作用,熟知基本饮食、治疗饮食等不同饮食类别的适用范围和饮食原则,以及它们对各种疾病的有利作用,熟练掌握各种营养配餐技术,以保证严格按照营养医师的要求,制作出各种合理营养膳食,来满足不同疗养员的需求,为增进疗养员身心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可佑.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313.

健康饮食的认识篇6

在一项针对250人以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四年研究期间,饮食健康的人和饮食不健康的人海马区的体积差异超过200立方毫米。

“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针对人类来发现饮食和海马区体积之间的联系的研究,与之前观察动物的数据结果保持一致。”由FeliceN.Jacka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写道。FeliceN.Jacka博士是澳大利亚吉朗迪肯大学营养精神病学研究学院的副教授,以及营养精神病研究国际社团的主席。他们补充说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饮食调理的介入具有这样的潜能――能够帮助改进大脑海马区的健康,降低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萎缩,防止与大脑海马区相关的不良的健康隐患。”

先前的研究表明――饮食的品质与人的精神状态和认知状态相关。动物的研究表明――这会随着大脑海马区的变化而出现转变。

特别指出――高热量的一类饮食会降低脑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水平,这将会削弱神经元的可塑性,人的学习能力以及行为能力。

在当下的研究里,研究者检查了数据:以60到64岁为年龄范围的255人完成的关于《个体与生命健康研究》的问卷――国民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饮食频率调查问卷。

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精简&健康饮食,饮食包括新鲜蔬菜,沙拉,水果,烤鱼;另一组为:西方&非健康饮食,包括烤肉,腊肠,汉堡,牛排,薯条,炸薯片以及软性饮料。每一个饮食种类消费标准为11分,两种饮食存在一分的偏差。

此外,被调查者接受了将近4年的调查左右脑海马区体积的两项T1-称重三维立体结构MRI扫描。调查者发现在清淡饮食的消耗上每一个标准偏差上升。左海马区的体积扩大了了45.7立方毫米(P=.032)。相反的,在西方饮食消耗中,每一个标准偏差的上升与左海马区体积缩小52.6立方毫米独立相关。(P=.05)

单一的影响

饮食对海马区体积的影响和个人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状态,抑郁症状,药物作用,身体活动,吸烟,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无关。

健康饮食者与非健康饮食者的左海马区体积存在203立方毫米的差距,导致四年研究期间的左海马区体积平均值下降62%。

有趣的是,右海马区体积与饮食方式不存在有实际意义的联系,即使它们之间不在研究范围以内。

在Medscape医学新闻的采访中,Jcaka博士指出这个研究在自然现象中可以观察到,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西方饮食就会导致大脑海马区的萎缩。但她说:“然而,有很多在动物上的研究表明――富含脂肪和精制糖的饮食对用来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以及加强海马区新神经元的产生的大脑蛋白有着很消极的作用。”

“同样的,很多研究表明,强抗氧化或保护脂质的食物成分,比ω-3脂肪酸,能够促使这些蛋白质的增长。还有很多研究表明,摄入‘垃圾食品’的动物削弱了海马区的学习以及记忆的独特功能。”

重要的是,Jacka博士坚信从“西方饮食”转向“精简饮食”将会使海马区体积增大。

她说:“据我们所知,神经营养蛋白水平和海马区的体积以及功能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包括饮食和运动。”

“因此很多理由可以相信不健康的饮食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改善饮食来削弱,反之亦然。”

最新的医学期刊ThenLancet的“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不健康的饮食导致全世界范围的早衰以及由精神失常导致的全球残疾。

对公众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Jacka博士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不健康的饮食与精神异常、神经变性病和神经发育异常相关。这样的研究结果对公众健康起到巨大的暗示作用。

首先,人们曾低估了不健康饮食的影响,他们没有考虑到不健康饮食对精神失常的影响。第二,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这是第一次提出一个清晰的引起变化的目标――全民防范不健康饮食的不良影响。

然而,很明显地,通过传播健康信息来催促更健康的饮食方式来改善健康水平,这样的措施的作用非常有限。像Jacka博士这样认为通过注重强调精神健康就能说服更多人吗?

“就个人角度而言,我们相信从精神和大脑层面关注饮食的讨论将会引发很大的反响。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患心脏疾病,糖尿病,或者癌症的威胁只可能在将来出现。这让人们更容易忽略健康信息,因而继续吃垃圾食品,尤其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

她补充道――通过强调健康饮食与精神和大脑健康的关系来传播健康信息,更能让人知道当下改善饮食与自己密切相关,非常重要。

她说:“当前对消化道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的新认识,便于我们提出更明确的膳食建议――比如,注重摄入纤维及发酵食物,避免吃油腻,多糖,乳化以及人工糖食物。这可能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饮食结构。”

激动人心的结果

医学博士DrewRamsey,是纽约哥伦比亚内外科医学院的精神疾病治疗临床助理教授,对Medescape医学新闻的这篇报道的评价是――太振奋啦!

这是第一次将饮食方式与大脑的具体变化结合起来研究。我们很早就知道――饮食方式与大部分大脑疾病风险有着联系,比如抑郁和痴呆,这些联系背后的原理,我们相信,与食物如何影响大脑发育的神经重构过程相关。这是第一次如此全面地展示这个原理的研究。”

Ramsey博士还说――营养学应该与精神健康治疗实践结合起来。他说:“这是我们的医学团队在最近5年来做的事。”

“我们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年度会议中进行了很多研讨,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临床医生向病人提出食物治疗,并且让他们对此充满信心。食物是精神健康临床医生应该谈论的话题,因为它对病人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这不仅有效而且还有很多乐趣,因为我们很多精神疾病的治疗期很长,像心理疗法,有些精神疾病还需要花钱,比如药物治疗,但它们都有副作用。”

Ramsey博士说:“食物疗法是很不同的方式――在降低心理健康症状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可以让病人增强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我所交谈过的精神病专家与我都达成共识,而且操作起来不难。”

他认为,下一步是教会精神病专家以及其他精神健康专家营养学,并且把它作为医学培训的重要部分。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