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考察报告范例(3篇)

时间:2024-04-07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与养护;管理技术

在多姿多彩的21世纪里,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它不但能美化城市面貌而且也能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高效的管理和科学养护是巩固和提高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关键环节,对确保绿化质量、发挥绿化景观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园林绿化的养护与管理。

一、影响城市绿化与养护的基本因素

影响绿化养护管理技术因素一般包括:扶正、除杂、修剪、抹芽、施肥、淋水、防止病虫害等等。但从总体上看影响绿化养护的因素主要有土壤和气候、资金投入、人员素质、科技应用水平、人为活动等等因素。

二、绿化养护管理的主要内容

1、浇水。所有乔木、灌木、花草除土壤封冻期外,除土壤封冻期外,人工草坪应适时进行浇灌,雨季应注意排水,干热天气尤其是冷季型草应适当喷水降温保护草地,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上冻前要浇足浇透冻水。在使用再生水灌溉时,水质必须符合园林植物灌溉水质要求。

2、施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植物种类、不同树龄和生长状况需求进行施肥。乔木一般在每年的春季(促进植物生长)和秋季(促进植物枝条木质化)重点施肥2次,新植苗木要施入腐熟基肥。草坪全年施肥次数不少于3次,草坪施肥必须均匀,撒施后应及时浇水。

3、除草。乔木、灌木、花草要及时清除杂草,保持草坪纯度。使用除草剂必须慎重,应先试验,再应用。对被破坏或其他原因引起死亡的乔木、灌木、花草坪草应及时更换补植,使草坪保持完整,无地面。④补植时应补种与原树木、草坪相同的草种;适当密植,并加强管理养护,尽快与周围草坪一致。⑤三年生以上草坪应采取打孔透气、疏草等措施。⑥乔木、灌木、花草的病虫害防治,应在加强养护管理的基础上,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4、修剪。修剪包括乔木、灌木、草坪修剪。

4.1乔木修剪一般在发芽前及落叶后进行常绿树种原则上不修剪,一般剪去残枝、病枝、折枝、下垂枝。行道树修剪要保持树冠完整美观,主侧枝分布匀称,内膛不空又通风,分枝点高度最低标准为2.8m,注意不能影响行人、车辆通行。树木应与架空线、路灯、信号灯、变压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4.2花灌木、草木花卉修剪。考虑每种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花灌木和草木花卉在花芽分化前进行修剪,花谢后及时剪去残花,将开花枝条进行中或重短截,以利来年促生健壮新芽。

4.3绿篱修剪。修剪绿篱及色带应使轮廓清楚,线条整齐,顶面平整,高度一致,侧面平直。每年全面整形修剪五次,并随时将凸出于平面的枝条剪去。修剪后将残留绿篱面的枝叶及时清除干净。

4.4草坪修剪。草坪的修剪应根据不同草种的习性和观赏效果,进行定期修剪,使草的高度一致,边缘整齐,剪草的高度以草种、季节、环境等因素而定。一次修剪高度原则上不大于草高的1/3,草坪植物的修剪次数依不同的草种、不同的管理水平和不同的环境条件来确定。

5、病虫害防治。在我市乔木树病虫为害主要以蚜虫为主,如国槐主要在5~6月为害严重,提前用氧化乐果喷药进行预防效果更佳,绿篱胶东卫茅一般在7~8月雨水多季白粉病为害较重,提前用多菌灵进行预防与防治。草坪的病虫害防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6、冬季防寒防冻。树木涂白,进入10月下旬后,我市对所有乔木树用生石灰与硫磺进行配制,实施树木涂白。10月中下旬开始冬浇,冬浇水要浇足浇透,以免冬季受旱。11月初用竹条对绿篱植物进行打架,进入中旬覆盖编织防寒布,使植物免受冬季积雪重压,避免风寒,安全过冬,以利次年植物较早返青。

三、管理方法

为了保障城市绿化成果,使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主要采取以下管理方法:

1、养护管理承包化。请示主管局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将有限资金真正用好。

2、经费包干。依据上述两个标准,对养护工作进行严格要求,与绿化大队签订全年绿化养护管理责任书,将局拨付的养护经费专款用于街道及广场,对辖区内所有养护地段的养护经费进行科学测算,以此作为绿化大队包干经费。

3、片区包干。养护设立七大片区,采取分段养护、分片管理、分片计酬的形式,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达到人员在岗全覆盖,不留死角。

4、管理模式。大队长总负责,队长分区负责,组长分片负责,早点名、常在岗、勤检查、日记录,达到五个标准:①养护队伍专一性;②工作进度高效性;③资料记录连续性;④报告制度时效性;⑤养护核算独立性。

5、经费拨付。管养经费按照年度综合平均得分进行拨付,养护不达标者,按照管养考核评分标准扣除其分值,月度检查综合得分在95分以上者,全部拨付管养经费;得分在90~95分者拨付95%;得分在85~90分者拨付90%;得分在85分以下者,除按相应比例核减管养经费外,还将立即中止承包合同。

四、保障措施

1、养护工作报告制。园林绿化养护内容由3部分组成:①日常常规性养护;②损毁绿地设施养护;③综合整治及突击性养护。每一部分养护内容形成书面报告,由报告人根据工作内容向主管局汇报,主管局派专人察验后做出相应的批示,园林处按照批示内容组织实施,任务完成后请主管局派专人验收。

2、苗木采购招标制。苗木补植补栽是绿化养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长态势、景观效果,即绿化养护质量,所以把好苗木质量关是其关键,为了以适当价格购回优质苗木,采取以下措施:①公开招标方式购置苗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不用人情苗,杜绝劣质苗;②采购苗木遵循就低不就高、就近不就远、就北不就南的基本原则,从最低前三位投标人中择优选择,实行价格摸底招标与现场看苗木相结合,业绩优秀者优先;③招标价格由市财政局评审中心、局纪检、监察室联合把关。

3、加强检测指导工作。①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园林绿地管护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责任落实、经费到位,效果良好。②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行政区域内城市园林绿地管护工作的指导,要实行日巡查,勤报告,督查城区各街道树木、绿地、游园、广场管护任务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园林设施完好与否,工作要纳入城市园林绿化综合考核内容,由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会同市政府督查室进行督促检查,并及时通报检查情况。

4、对社会监督公开制。城市绿化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载体,关系到人居环境的改善、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把城市绿化管理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公开透明,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听取他们的呼声,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参与到城市绿化管理中来,时刻关心、关注城市绿化发展。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篇2

一、学习考察基本情况

9月23日—24日,大连市组团赴山东省青岛市进行了为期2天的园艺博览学习考察活动。本次活动由大连市林业局牵头组织,副市长卢林同志带领市有关部门及县市区主管农业的领导共计7人参加。这次活动主要有两项日程:一是考察“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二是学习青岛市城市绿化建设和生态河治理先进经验。这次青岛之行,虽然时间较短,但内容丰富,收获很大。

二、青岛世园会及城市绿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在设计理念上,世园会的设计突出了青岛市山、海、城的海滨特色。利用城市中的山作为制高点设置观景平台,在观景平台上往东可看到大海,背面是道教名山崂山,游人和山海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互动联系。世园会的展览主要以园艺花卉为主,同时又突出青岛的海洋特色和文化特点。青岛处于南北气候带的交界带,临海而立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种植大量特色植物的独特条件。

在建设规模上,园区总规划面积约530公顷。园区选址位于李沧区东部的百果山森林公园。在保留和利用原有植物的基础上,世园会设计和配置植物共约1700余种,其中一般性常见植物805种,特色植物包括植物馆(“新奇特”植物、海洋植物)、蔬艺馆(太空植物、山东名品蔬菜、番茄树)、草纲园特色植物(药用植物、睡莲世界)专类园植物等约计900种供游客观赏游玩。

在园艺水平上,青岛世园会将园艺和园林高度结合。在植物和花卉展示方面,设计了世界植物花卉、中国各地植物花卉、体现中国文化的植物花卉等;在园林展示上,囊括了国外园林、国内各省园林、中国古代园林等内容,实现了感官体验与美得精彩结合。这届世园会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把多元化的园艺风格和人文熔于一炉。

青岛世园会在设计理念、建设规模、园艺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准。青岛世园会成功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青岛市的创新思路和先进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世园会考察结束后,考察人员还充分利用时间参观学习了青岛市城市绿化建设和生态河整治情况。作为胶东半岛最大的河流,大沽河全长179.9公里,自北而南纵贯青岛境内,流域面积4631.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44.9%。大沽河一度断流30多年,河道常常在春秋两季才有水,加上毁林、挖沙带来的破坏,水利设施发挥的蓄水作用也日益减弱。2012年2月青岛市政府下决心进行整治,在河两岸种植92种、150余万棵乔木,53种、450余万株灌木。通过这次治理,大沽河沿岸湿地面积达到6万亩;青岛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4,走在了全国前列;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为大沽河沿岸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力支撑;实现了防洪和水源工程的优化升级,完成堤防填筑227公里、整修河道护岸257公里,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

青岛市还出台了《大沽河旅游生态轴带规划》,围绕大小沽河及其两岸旅游资源,规划了大沽河旅游发展的10个主题旅游地段,陆续打造莱西姜山、即墨古城等5大旅游区和莱西店埠、平度云山在内的13个特色旅游镇,促进大沽河沿岸生态旅游的升级发展。

三、学习考察的体会和建议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园林树木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05-03

“园林树木学”是本科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基于目前对园林专业人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野外教学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愈发重要。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授课经验和实习体会,对“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和野外教学实习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园林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特点

“园林树木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习性、繁殖、栽培和园林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1]。由于园林树木丰富的物种数量和单调枯燥的专业术语给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带来不小的阻力,多数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缺乏归纳总结,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烦琐,知识点难记、易忘,尤其在实践环节上难以快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物联系起来。因此,“园林树木学”的实践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颇高,要在树种的识别特征的基础上,掌握树种生长习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等特性,以实现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应用的目的。

二、“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现状

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园林树木学”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但是传统的“园林树木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户外,重讲诉、轻讨论,重课本、轻扩展和重语言、轻感触的“五重五轻”现象[2],学生因为缺少实践,对植物的性状特征、习性和配植等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模糊,流于表面,从而很难真正地掌握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总的说来,当前“园林树木学”的野外教学实习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实践和实习过程中难以达到一个班级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实习过程中往往以研究生代替教师进行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由于人数较多,实习过程中无法顾及每个学生,部分学生因为过分拥挤无法靠近树木进行细节观察,或者因为听课效果不好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3],甚至有学生因为排斥研究生指导、认为遭到教师忽视而削弱学习兴趣。

2.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习时间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实习是“园林树木学”课程的重要补充与完善,也是课堂理论知识的感性验证与丰富。但实际上,目前园林专业的实践和实习学时极少,如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树木学”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室外讲授和实习三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和室外讲授部分,共计80学时,分为两学期(48+32),其中实践学时32(24+8)学时,较原来有所增加,但教学实习却由最初的三周改为两周,最后改为目前的一周,教学实习时间短,且安排在秋季,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树木形态特征在不同时期的直观认识,难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和掌握,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合理应用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实习方式单一,老师讲,学生记,缺乏观察思考。传统的教学实习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教师采下标本向学生逐一介绍物种的种名、科属、主要识别特征等,学生一味地听、记,对植物的认识表面化、片面化、零碎化,很少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甚至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也大多只是为应付实习考试,难以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达到有效掌握的效果。

4.考核体系简单,对能力培养体现不足。“园林树木学”课程的野外教学实习考核主要以实习报告为主,植物物种识别考试为辅的方式。实习报告所占比重通常较大,多为实习期间所学习的树种的总结和个人的收获感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习的内容有所总结,但多属“流水账式”的记录,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而植物物种识别考试一般在教学实习的最后一天进行,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对植物近距离实物感知不充分,也没有仔细地对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和消化,离开实习的特定环境后遗忘速率和比率非常高。同时,由于实习过程中,对靠死记硬背获得的间接知识不如对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获得的直接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牢固,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

三、“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措施

“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在树种资源比较丰富地域的集中实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园林树木野外调查的方法,熟悉标本的野外采集与记录和标本的制作处理过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检索表独立鉴定和识别树种的能力;并对我国丰富的园林树木种质资源,不同生态环境的树种构成,以及自然群落物种组成的丰富性、合理性做初步了解,为实际应用中建构多样的人工群落做铺垫。为此,对“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提出如下措施。

1.调整教学实习目标,加强野外实践。在以往的“园林树木学”实习过程中,实习的重点和目标往往放在认识的植物种类数量上,野外实习成了单纯的认“种”比赛[4]。然而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大量优良的野生植物资源不断应用到城市园林中,树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学实习已经难以提供充足信息,因此必须适当调整实习目标,增加野外实习的时间,把以单纯认种作为单一目标的野外实习逐步改变为以增强植物识别能力、提高个人应用能力的综合目标上来,以树种的识别特征和生长习性为基础,强化系统分类知识,通过自主归纳总结,结合实际生境分析植物群落配植模式,具备基本植物景观设计和分析能力的综合目标上来,使野外教学实习成为奠定园林应用基础的实践过程。

2.改革教学实习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必须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单纯的被动学习为积极的主动学习。因此,改变教学实习方式,将教学由“灌输式”改为“启发式”和“引导式”[5],通过对树种的观察、描述和鉴定,拍摄植物细节特征和景观图片等来分析树种的特性和应用方式,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结合发达的网络资源,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途径,加强前期的预习了解和后期的复习巩固,逐步由简单的认树形成系统的科属概念,拓展树种的认知潜力。在具体方法上还可以结合情景教学[5,6]和歌诀[7]等手段,充分应用多种教学实践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结合科研创新,加强学习兴趣。随着科研任务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比重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根据实习地区的特点、实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集中实习讲解之后利用自由实习时间加入小型科研任务,或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行拟题,如“自然群落层次结构的组成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树木类群的变化”、“自然种群对人工群落设计的作用”等等,通过实际观察、对比,加强学生的探索求知欲,了解不同树种的生态需求,获得对树种应用、景观特色的深层次理解,构建植物景观设计的独特思维,提高学生园林树木的综合认知和创新运用能力。

4.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实习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习内容,团队合作贯穿始终,不仅需要合理的分工协作,也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在无形中相互促进,提高个人能力。因此,最终的考核评价要以小组评价为基础,结合个人成绩,体现团体协作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考核评价通过计分方式实现(表1),小组集体协作成绩占40%,其中小组标本的采集制作10%,以小组为单位的实习报告20%和小组成员互评成绩10%组成;个人成绩占60%,包括个人实习报告10%,植物识别考试40%和带队教师评价10%。将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相互督促,相互促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钻空子、投机取巧的行为,以保证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

四、“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改革成效

“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改革措施在不改变教学实习时间的基础上,通过实习目标的调整和实习及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无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上对野外教学实习的重视程度都有明显加深。学生野外实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出工不出力”、“混实习”的现象明显减少,实习考核成绩及课程考试成绩都有提高。甚至在实习及课程结束后,日常参与植物景观拍摄和物种鉴定的人数也明显增加,讨论、提问的内容也从过去单纯的问“种”逐步转变到具体种类的生态适应特性、景观配植及功能应用上来。可见,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课程、自觉提高个人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实践出真知,理论源于实践同时也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野外教学实习作为“园林树木学”教学过程的重要验证和补充环节,是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对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和探索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貌掌握,还能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推成出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相互促进、提高发展,为“园林树木学”的教学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臧德奎.“园林树木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

[2]田治国,杨艳.“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03):43-45.

[3]于晓南,张启翔.“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02):62-64.

[4]姚发兴.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1):102-104.

[5]陈昕.“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5):30-32.

[6]王四川.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4-25.

[7]刘振林.歌诀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03):73-75.

ReformandExplorationinFieldPracticeofLandscapeDendrology

CHENLin1,2,LILong-na3

(1.Co-InnovationCenterfortheSustainableForestryinSouthernChina,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7,China;2.CollegeofBiologyandtheEnvironment,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7,China;3.VirtualSimulationExperimentTeachingCenterofAgriculturalBiology,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5,China)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