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谁的多》教案好作文推荐设计与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4-04-10
时间:2024-04-10
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自主意识、自信心逐渐增强,能说出自己的长处,但合作意识淡薄、合作能力不足。《谁的本领大》描述了小猴子和梅花鹿比赛摘苹果,比本领的故事故事。故事深入浅出、寓意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但互相帮助本领会更大。因为喜爱动物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本活动借助挂图、课件,引导幼儿在思考、交流、讨论中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梅花鹿和小猴都有各自的本领;迁移生活,分享、交流自己和同伴的本领,懂得好朋友都有自己的本领,互相帮助本领更大的道理。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梅花鹿和小猴都有各自的本领。
2、能大胆说出自己和同伴的本领。
3、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互相帮助本领会更大。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各种合作的照片或视频。
2、教学挂图、教师教学资源、语言cd(盒带)。
活动建议
1、出示挂图,分段欣赏故事《谁的本领大》,理解故事内容。
(1)讲述第一段故事,鼓励幼儿说出小猴和梅花鹿的本领。提问:小猴和梅花鹿各有什么本领?谁的本领大?
(2)继续讲述第二、三段故事,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提问:谁能摘到果子?你来帮他们想个好办法。
(3)欣赏故事后半部分,让幼儿懂得合作本领会更大的道理。提问:为什么猴子和梅花鹿开始都摘不到果子?
后来他们是怎样摘到果子的?
小结:梅花鹿能过河,可是不会爬树,猴子能爬树,可是过不了河,他们各有各的本领,只有互相帮助才能摘到果子,本领也就更大了。
2、播放教学资源,完整欣赏故事《谁的本领大》,幼儿跟述故事中的角色对话。
3、认识自己和同伴的不同本领,进一步理解合作的意义。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有什么本领?你的小伙伴有什么本领?初步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本领。
(2)交流生活中的合作:请幼儿说一说在幼儿园里和小伙伴合作过吗?是怎样合作的?
(3)欣赏本班幼儿合作的视频,进一步理解合作本领大及合作的快乐。
4、幼儿进行“赛龙舟”游戏,体验合作的快乐。
(1)介绍游戏玩法:幼儿分成2~4路纵队,两脚分开,依次坐在地上,双手抓住后面幼儿的双脚,以此类推形成“龙舟”。“龙头”统一在起始线后,游戏开始,手脚并用,双手不得松开,第一个冲过终点的为获胜队。
(2)幼儿分组游戏,体验合作的乐趣。
附故事
谁的本领大
森林里,有一只猴子和一只梅花鹿。有一天,猴子碰见了梅花鹿,他俩都说自己的本领大,说着说着,就争吵起来了。最后,他们决定比比看。
梅花鹿和猴子请来大象当裁判员,大象把鼻子朝前一甩说:“你们看,河对岸有棵果树,果树上长满了果子,你们谁能先摘到果子,就算谁的本领大。”
比赛开始了,大象喊了声:“预备一跑!”梅花鹿跑得快,一眨眼就跑到了小河边,轻轻一跳,就过了河,他一口气跑到果树下。可是树太高了,他伸长脖子跳了又跳,还是摘不到果子,心里很着急。猴子呢,他跑到小河边,可他既不会游泳,又跳不过去,河上没有桥,也没有船,猴子过不了河,急得他抓耳挠腮。
猴子想了想,于是就喊起来:“梅花鹿,有办法啦!你快回来,驮我过河,我们一起去摘果子!”听到喊声,梅花鹿赶紧往回跑,驮着猴子跳过河,跑到树下。猴子飞快地爬上果树,攀着树枝很快就摘到了果子。
他们一起把果子交给了大象,大象笑眯眯地说:“现在你们明白了吧,梅花鹿能过河,可是不会爬树,猴子能爬树,可是过不了河,你们各有各的本领,只有互相帮助才能摘到果子,本领也就更大了。”
从此,猴子和梅花鹿成了好朋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进行谈话,知道各有各的用处。
2、指导幼儿以轮流的规则进行谈话,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3、体验谈话活动的乐趣,增强自信。
4、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
重难点为引导围绕话题进行谈话,让他们知道猴子与大象各自有不同的本领。
活动准备
1、大象和猴子木偶各一个,头像各一个。
2、奖花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木偶,以故事情境引出话题。
师:“森林里,住着一头大象和一只猴子,它们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俩却吵架了,为什么会吵架呀,原来,他们想比出谁的本领大,大象说,我的本领可大了,猴子说,我的本领也很大,他们比来比去,谁也分不出谁的本领。”
师:“那么,小朋友你们认为谁的本领大呢?”
2、幼儿说说自己想法并讨论一下自己的理由。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认为大象本领大,有的小朋友认为猴子本领,那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请你把你想法轻轻的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3、小小辩论会。
师:“刚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好,今天我们干脆来开个小辩论会,好吗?”
请全体小朋友起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分为两组:大象队和猴子队。幼儿面对面坐下。
教师介绍2个组,并让他们为自己加油,激励孩子的情绪。
教师宣布辩论会规则:
(1)、要求两队组员轮流讲话,不随便插嘴。
(2)、哪组小朋友爱动脑筋,遵守规则的奖一个奖花。
4、辩论会正式开始,教师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谈话,奖罚分明。
5、教师对辩论会作小结。
6、教师设置一个情境:狮子大王想吃椰子,可椰子树在河对面,狮子不会游泳也不会爬树,所以只能请大象和猴子来帮忙,小朋友你们说谁会完成这个任务啊?
教师小结:这个任务要大象和猴子互相帮助才能完成,他们的本领都很大,要比谁的本领大,要看他的本领用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7、迁移活动:
让幼儿说说你还认识哪些小动物,他们有哪些本领?
教学反思
此活动是一个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语言活动的特点。孩子们喜欢说,有机会说,还能勇敢地说。这是因为老师给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如谈话的形式有自由交谈、分组交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从而使小朋友都有锻炼的机会。而老师活动设计的思路也非常地清晰,小朋友通过引出话题—自由交谈—分组交谈—拓展谈话范围层层深入的环节,轻松地解决了整个活动中的重难点。只是由于孩子对大象和猴子只是一些常见功能的认识,谈话的中心只是围绕着大象会吸水、卷动物、身体大等。猴子会爬树、荡秋千等。能够拓展的经验不多,话题也就很难深入下去。如果在课前让孩子回家多了解这两种动物的用处,可能上课后的效果会更好些。在展示的图中因多画一艘船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是老师没有考虑周到的,在以后准备教具的时应该考虑更多一些。
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内容,感知各种脚印的特点,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2、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情节的有趣和神秘。
3、体会故事中主要角色疑惑—失望—惊喜的情感变化。
准备:
ppt课件。
过程:
一、观察扉页,引出话题
师:小朋友们,这是在哪里呀?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她发现了什么?(脚印)
师:地上真的有脚印。仔细看看这脚印是怎么样的?(长长的)
二、师幼共同阅读。了解故事情节
1、师;小姑娘发现脚印后有什么感觉?(请幼儿模仿小姑娘用疑惑的语气来说一说这是谁的脚印呢)是谁的脚印,我们一起跟着小姑娘去寻找。
2、师:小姑娘到哪儿去寻找脚印了?(引导幼儿感受画面背景的变化)她遇到了谁?(猫)小姑娘遇到小猫就问“你去过我的房间吗?那儿有个长长的脚印”你们猜猜看那是不是小猫的脚印,并说说为什么?
我们来看看小猫的脚印是不是圆圆的(鼓励幼儿想象小猫的脚印像什么)
3、师:小姑娘又遇到了谁?小鸟在哪儿呢?(请个别幼儿从画面中指出来)
师:小姑娘问小鸟……咦,小姑娘在干什么(蹲下来引导幼儿推测小姑娘在观察脚印)小鸟说……
师:又没有找到脚印的主人,小姑娘心里怎么样(伤心、失望)
4、这次,小姑娘遇到了谁?(大象)你能猜猜小姑娘怎么问大象?你们说的真好,小姑娘就是这么问的……大象的个子这么大,他的`脚印是什么样的呢?(又宽又大)房间里的脚印是不是它的?小姑娘和大象在干什么?(小姑娘坐在大象鼻子上玩)小姑娘找不到脚印,感到很难过,大象就和他玩游戏。现在小姑娘快乐吗?
5、小姑娘还没找到脚印的主人,小姑娘又怎么样了?(低着头不高兴)小姑娘回到房间,你看她是高兴还是难过?(笑了,跳起来)小姑娘为什么高兴起来了师:看,这里小姑娘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小朋友你们知道了吗?(请个别幼儿找出来)
6、来了一只小狗,脚印是它的吗?(观察画面中还出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找出来。原来是我自己的脚印。一起体验快乐的情绪
三、完整讲述
师:小姑娘遇到了谁(小猫、小狗、大象、小鸟)。
教师揭示故事的名字,观看画面,完整进行讲述。
一、活动目标:
1.知道3以内的数。
2.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
3.能看图讲述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二、活动准备:
课件《谁的多》香蕉,苹果,梨水果卡片
三、活动过程:
1.导入:谈话导入
2.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好朋友来,我们看看是谁吧?”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小猪
师:“它们遇到了一点困难想要请求我们的帮助,你们愿意帮它们吗?”
幼:“好啊”
师:让我们一起听一下他们发生了什么事?
3.教师讲述故事,边讲边提问
师:“一天,天气晴朗……”
讲到“走近一看……”
师:“看到了什么?有几个呀?”
师:“猪老大把他们捡到小车里。”
边讲述,边操作(带领幼儿一起点数)。
讲到“它往树上一看……”师:“树上这是什么?”
师:“我们帮它摘下来吧”幼:“好啊”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太有爱心了”。
讲到“树干旁边有什么……”幼儿:梨师:“有几个?”
这时它们三个走累了,想要休息一下。休息时,突然争吵了起来。
3.师:你们猜它们为什么争吵?幼儿回答:……
师:“它们在比谁的水果更多,因为这个吵呢,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它们看看,比一比”
师:“你们还记得猪老大、猪老二、猪老三分别看到了什么吗?有几个呀?”
幼:三个……
师:“那你们觉得谁的多呢?”
先让幼儿讲述,为什么它的多,为什么它的少?一样多?
师:“那你们怎么知道的呢?”幼儿猜想。
4.教师讲述方法:
1.一一点数。
2.一个对一个,对应。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好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找一找小游戏:在图片中找一找看看什么一样多?
师:“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一张图片,里面有几只小动物、几种水果让我们数一下那个一样的多,那个多那个少?”
四、活动延伸:
和爸爸妈妈数一数家里什么东西一样多。
本次的小班《谁的多》教案通用设计与反思就更新到这里啦,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到启发与灵感,那么下次再见啦~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比较多和少。
2、初步让幼儿根据瓶子发出的不同声音分辨多与少。
3、让幼儿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不透明的响瓶两个,一个装一颗豆子,一个装许多豆子。
小筐两个(上面分别贴着一个豆子和许多豆子的标志)
空塑料瓶人手两个
黄豆每人一份,每份10颗左右
活动过程:
倾听
1、分别摇动装有一颗豆子和多颗豆子的响瓶,请幼儿倾听。
教师: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教师:猜一猜,哪个瓶子里的豆子多?哪个少?
2、分别将豆子倒出来,引导幼儿区别多少。
探索
引导幼儿在空瓶子里分别装一颗豆子和多颗豆子,倾听其声音的不同。
教师: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先拧开瓶盖,放一颗豆子倒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
摇一摇,听听它的声音。
教师:拧开另一个瓶盖,放许多豆子,摇一摇,听听声音。
教师: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游戏
1、讲解游戏玩法。
教师:小瓶子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豆子少的小瓶子放到一个豆子标志的筐里,豆子多的小瓶子放到另一个筐里。
2、组织幼儿进行“送瓶宝宝回家”的游戏,引导幼儿区分多少。
3、共同体验每个幼儿是否正确送瓶宝宝回家。
活动反思:
这节课是托班的数学比较多和少,目标是让孩子掌握区分听声音辨别多与少。活动开始,我拿出两个颜色的瓶子装有一颗豆子和许多豆子来引起幼儿的注意,让孩子们听听声音,并且让孩子们说出一颗豆子的瓶子是黄颜色的,许多颗豆子的瓶子是绿颜色的。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地说出来。
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我还准备了瓶子和豆子等教具。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也较积极的参与,但是不足之处就是幼儿在操作的时候,有点乱,我应该让幼儿分别操作,先是一颗豆子,然后再操作许多豆子,这样操作就不会乱了,还有在游戏的过程中,玩游戏“送瓶宝宝回家”我准备了教具,一颗的豆子的瓶宝宝放一颗豆子的家,许多豆子放到许多豆子的.家。只有两名幼儿送对了,还有个别幼儿没有完全掌握。
个别幼儿目标是基本达到了,轻度幼儿基本掌握,中度幼儿初步掌握,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游戏这一环节,幼儿的情绪激昂,他们可能注重的是游戏本身的趣味,而忽视了活动能给他们所带来的认识。还有鼓励做得太少,虽然知道有些幼儿是用猜的,但是也是应该给与表扬,至少参与其中了,不能给予忽视。这节课突出的瑕庇是玩与学的结合不是那么的理想。通过不断的反思,我想今后,我会在教学中不断有突破的。
上一篇:销售员月度工作总结1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