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理论范例(12篇)

时间:2024-04-15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环境会计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理论和方法。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研究正向纵深发展,开始环境会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而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晚于西方国家20年,葛家澍教授等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标志着我国开始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随后我国会计理论学术界,从主要是介绍、借鉴、继承和局部创新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与探索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下面就我国会计理论学术界在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观点予以介绍: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虽然环境会计是围绕环境问题而展开的,但人们对环境会计的具体概念有不同的认识。有些学者如孙兴华、王维平、李祥义等从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计量单位、职能目的及学科属性等方面来定义环境会计。崔将环境会计表述为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此观点为学者们认同最多的。

二、环境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管理的内容。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内容。所以会计对象决定会计要素。环境会计的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环境会计的对象自然包括自然环境。

孙华兴、王兆蕊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全不自然资源环境,他们把环境会计对象界定为:企业环境行为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空间、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孟凡利、安庆钊认为环境会计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王辛平、韩军从资金运动的角度对环境会计对象进行阐述,认为环境会计对象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蔡昌、陈炜煜进一步指出环境会计对象是自然资源、环境的开发维护及使用成本,以及环境资源的收益和价值补偿过程。

环境会计的要素,国内学者主要提出“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李心合等学者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孙兴华、王维平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是环境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环境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环境污染收入、资源环境保护收入等)、环境会计收益(资源环境收益、环境利润等);王辛平、韩军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环境保护收益;刘永祥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四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朱学义、方文辉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有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李宏英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环境污染损失、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李武立提出“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是对环境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成本、损失收益五类,只不过它们应包含环境内容;“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没有必要重新界定会计要素,只要将传统财务会计六要素的外延加以补充,引入资源环境以弥补传统会计的缺陷。持此观点的学者包括陆玉明、陈琳、武晓玲、刘爱东、王慧等。

三、环境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活动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持一元论学者李芳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企业通过对自然环境成本的核算,在提高企业自身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刘爱东、王慧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应是传统会计目标在环境信息上的拓展,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和使用者的各种活动提供一个有用的信息平台,其别包括环境方面量化与非量化信息的披露。二元论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对此大多数学者都表示认同,但对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内容说法不一。李祥义、杨劲伟、李宏英、方文辉认为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促使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肖卫平、许磊、王辛平、韩军直接将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归结为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对于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李祥义、肖卫平、许磊、方文辉认为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杨劲伟、李宏英、王辛平、韩军的观点进一步具体化,即组织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各部门、各阶层提供与企业环境有关的信息。

四、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对环境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所作出的合理推断,是环境会计核算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那么他同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否一致呢?为此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暨南大学罗少德提出环境会计假设同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一致的,没有特殊假设。王蕊、项国闯认为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只要在传统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拓宽货币计量假设,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并用计价的假设。李永祥、刘爱东、王慧、认为环境会计假设应该在坚持传统四项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拓展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外延。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可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计量单位,甚至文字说明等多种计量属性,已全面揭示会计主体的环境信息。罗新华、何丽萍在此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持续经营假设也要有自己的特殊性,认为环境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是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孟凡利、方文辉、陈煦江在四假设基础上增加可持续发展假设,提出“五假设理论”。肖卫平提出了涉及会计主体、受托责任、环境价值和多元计量四种假设的环境会计基本假设。受托责任假设认为环境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是适用于“资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为环境会计中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

五、环境会计的基本原则

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核算时必须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但又有其独特性。项国闯认为环境会计核算时除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社会性原则(即环境会计要揭示国家及企业对环境资源的责任)、预警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的原则。孟凡利、方文辉认为环境会计的独特原则主要有七个: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刘永祥、刘爱东、王慧将七项原则进行整合,提出“三原则”即社会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充分披露原则。肖卫平提出了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推定性原则和最小差错原则。他认为环境会计在确认时,不一定要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而只需存在推定义务。由于环境会计在计量上存在较大模糊性,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但应遵循最小差错原则,做到相对准确。王蕊则抛开了传统的会计原则,单独提出真实性、充分性、一致性、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社会性和政策性原则等六项环境会计原则。

六、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对环境会计确认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环境成本的内容及确认环境成本时如何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问题上。许容、姜星明采用列举的办法,认为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监测与管理费用、环境治理费用、政府对正常和超标准排污征收的排污费、环境问题罚款以及对他人污染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害的赔付、环境因素引起的损失。对环境成本的处理,大多数学者认同对发生的环境成本,如果符合资产的标准,就应该将其资本化,并在当期级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不会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则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石中美在研究中指出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欲将通过下列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提高其效率;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为了减少或防止潜在的污染,从而保护未来环境而发生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

关于环境会计计量,学者们主要讨论的是计量单位、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对于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前面在讨论基本假设是已经述及,不多累述。对于环境会计计量基础,朱学义、方文辉、认为可以是实际成本,也可以是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安庆钊、李武立、王华等认为依据编辑价值理论和环境会计要素的特点,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

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是十分困难的,借鉴环境经济学的估价理论与实践,许多学者提出了有关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孙兴华、王兆蕊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和替代性市场法。李红英的研究指出环境会计的计量有多种计量形式和多种计量方法,如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意愿评估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同时指出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环境会计具有模糊性,只能做到相对准确。安庆钊、徐融、陈红提出了费用效益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两种计量方法。王华等认为环境资源一般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和非交易性的特点,因此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应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一般有: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生产率变动法。王凤羽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需要配合有关数学思维模式进行,提出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和模糊数学法。

确认计量环境成本后,就需要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分配,需要进行环境成本计算。学者们的一般观点是有必要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计算体系。徐瑜青等人以火力发电厂为力对采用ABC法计算环境成本进行了专门研究。

七、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

关于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多数学者主张应该将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认为当前应特别重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关于环境报告的内容,耿建新、焦若静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而后者是披露的重点。对于信息的披露方式,孟凡利、徐融、陈红、李建发、肖华、储姣、郭金华、刘伏强等提出补充环境会计报告和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至于采取哪种报告模式比较合适理论界看法不一。朱丹认为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增添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再辅之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等揭示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王辛平、韩军认为我国目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尚不完善,在短期内大范围形成较系统完备的环境会计报告形式难度较大。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对普通企业可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增列“环境资产”、“应付环保费”、“环境资本”或“环保基金”等科目核算有关内容;对于特殊企业,诸如环境污染大户,可重新设计专门的环境会计资产负债表,以体现其行业的独特性。李建发、肖华认为在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首先考虑采取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报告环境信息,待将来我国制定和颁布环境会计具体准则后,在采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模式。

从上面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基础理论不断完善、会计实务初步实践阶段,许多学者对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共识。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会计界应积极借鉴国外环境会计研究成果,特别是环境会计实务研究成果,不断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尽快制定和颁布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以改善环境会计理论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使环境会计理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许家林,孟凡利,等.环境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

[2]孙兴华,王维平.关于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探讨.北京:会计研究,2000(5).

[3]李心合,等.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综述.北京:会计研究,2002(1).

[4]李芳.试论“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建立.北京:财会研究,2003(3).

[5]张彩平,唐洋.对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状的探讨.北京:商业会计,2009(2).

[6]周发亮.我国环境会计研究文献综述.北京:会计师网.

[7]李志远,陈晨.我国环境会计发展展望.北京: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1).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2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学习环境;学习环境设计;启示

认知科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都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个体孤立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和其他人相互作用共同构筑的共同体性质的活动。因此,对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在个体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的重视,使得“学习”与“共同体”相结合而成的学习共同体成为了人们研究学习与教学中的重要对象。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

(一)定义

“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二)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1.行为主体性。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2.系统开放性。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对其必须顺应宏观社会的历史变革,作开放、动态、宏观的研究。

3.成员组织性。它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是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

4.目标整体性。它必须对成员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

5.活动整合一致性。共同活动由共同目标导向,强调分工与合作,动作相互协调,做到高度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三)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

1.社会强化: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

2.信息交流: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二、学习环境设计

随着建构主义对教学影响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国内外对学习环境的定义很多,何克抗、李文光两位学者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组合。这种观点既突破了狭隘的场所观,又比较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了学习环境的组成要素。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学习资源包括支持教学的教学媒体、教学材料及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比如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等等。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社会人员之间都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基于此观点,学习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资源环境设计和人际学习环境设计两大方面。

学习资源环境设计就是利用资源、支持性的工具和支持性的策略,方法建立具有意义建构的环境。它能支持个别化学习者查找、分析、解释和处理加工信息,满足学习者特殊的学习需要。不论特定的硬件、软件和教学方式。这种环境都能充分开发潜在的资源。其运作原理超越了特定的教学框架,能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学习工具,为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支持性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环境设计包括多个组成部分: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持/支架。为满足特定的教学情景需要,这些组成部分可以任意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特定的、灵活变化的学习资源环境。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中的人际交互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互。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学生学习的人际环境,它们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而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

人际交互环境以及学习者在人际交互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对学习者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际交互环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与学习环境的诸多因素相联系。与物理学习环境、技术学习环境相比,人际交互学习环境是隐形的,并且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人际交互的媒介、形式和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对人际交互环境的分析,可以认为人际交互环境设计应包主要括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设计、交往动机激发策略设计、课堂问题行为调控策略设计等。

三、学习共同体理论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

根据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学习环境设计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发展为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1)学习共同体理论指导下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强调人际的交流互动与协作

教师/学习者与各种学习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关系,互动是学习环境诸要素产生效力、学习共同体得以产生/维系和发展、师生关系和学习发展的灵魂。由于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关系,在进行学习环境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资源、网络技术以满足学习共同体中主体之间多方位的交流协作。其目的不在网络资源环境本身,而是学习活动中的人际交互。

(2)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能发挥学习者的个性特征

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是我们创设学习环境的宗旨。这里提及的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兴趣特点、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学习活动需要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才能确保主体真正融入到活动过程。

(3)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该体现学习的整体目标

在某一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当整个活动系统的所有要素都受同一目标导引时,活动系统的效率最高。因此,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出学习共同体整体目标指向,调动共同体中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提供足够的资源条件以确保学习活动够顺利进行,确保学习整体目标的实现。

(4)学习环境的设计要能够体现学习的社会性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能满足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室内空间;环境心理学;心理知觉

一室内空间与环境心理学概述

人类活动所创造出的室内活动的场所被称为室内空间,也就是说其包括人类周围的一切的环境元素,空间的大小以及空间的围合元素共同组成了室内空间。人类的生活不断拓展,这就会使得室内空间不断的扩大,两者相互渗透,并且会慢慢地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环境整体,当人类被室内空间的环境围起来的时候,人类所处环境将对人类的思想有极大影响,同时人类的情绪也将被所处环境深刻影响。由于人类对空间的切身体验,才形成了人类对室内空间的感觉效应,由于人类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因此每个人对空间的认知和理解迥异。人类和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物种生存所必须外界条件被称为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属于环境的范畴,生活习惯以及意识形态同样也属于环境的范畴。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环境创造了人类,与此同时,人类也不停地影响并且改造着其身边的环境。在现代哲学领域内,环境被定义为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人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二人类对室内空间的心理知觉

(1)对长度的心理知觉

对于前后方向的距离来讲,通过实验发现,影响人们对前后方向距离的感知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有80%的人的心理知觉距离相对于实际距离来讲要短。平均大约短了1/8。同时,假如正对面的墙上有窗的时候,就要比没有窗的时候的知觉距离要长大约1/5到1/20。如我们平常注意到的,当左右方向的距离越窄的时候,前后方的相对的知觉距离就显得越长。对于左右方向距离的感知,研究表明,当人处于室内,并且人的左右与墙的距离相等的时候,从心理知觉来看,感知距离与实际距离大致相同。然而,当左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不相等的时候,近的一方的心理感知距离要比实际距离长一些,同时,远的一方的感知距离要比实际距离短一些。对于头顶方向距离的感知,通过实验发现,约百分之七十的人的心理感知高度与实际高度相比要高,大约高出1/5左右。

(2)面积大小的心里知觉

至于人类对于面积大小的心理感知,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的人对于一个面积在15平米至20平米的房间的面积的变化是意识不到的。也就是说,对于面积来说,人类对此的知觉就是所谓的无差别间距。而且,与有意识的情况相比,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面积的感知会更准确,这主要是由于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人类会被许多的其他暗示因素所干扰,这会造成判断不精确的现象出现。

(3)心理感觉上的应用

由此可知,关于建筑室内的心理资料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设计上将人的心理作用充分的考虑进去,可以实现有效地并且合理的利用空间的效果。举个例子,当前方距离由于心理感觉变短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后退色(如蓝色)来调节。此外,知觉空间可以通过改变室内构造要素(开窗位置、大小、室内配色等)来进行调节。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色彩的运用

人的情绪会受到颜色的影响,同时人的温度知觉以及空间知觉也受到情绪的影响。对于色彩的冷暖感,其主要是由人类对自然界中一些事物的心理联想所带来的感觉。由于各种色彩有不同的彩度以及明度,因此会使得人类心理上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同时会有着前进、后退以及凸出、凹进的感觉。突出、前进的感觉主要通过明度高的暖色形成的,凹进、远离的感觉主要是由明度低的冷色形成的。人类的情绪同样受到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的影响。人类的活泼感可以由明亮的暖色带来,人类的忧郁感则可由深暗色带来。在设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一旦色彩美学被正确且恰当的应用,人类自身居住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

(2)材料的运用

空间分隔中的使用效果与室内空间设计中材质的选用息息相关,同时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材质也会影响到经济效益这一及其重要的环节。首先,室内空间的材质不仅仅具有使用功能,同时也对人类的心理感受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当对材质进行选择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室内的视觉感官效果,人类通过触摸所产生的直观感受以及美感也应该被充分的考虑。在创造空间当中,要特别注重表层选材以及处理,同时,素材的肌理也要被充分考虑,暗示动能性。这种过滤的空间效果可以给人带来冷静并且光滑的视觉表层性,人类的情思被其牵动,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类会不自主的进行怀旧与联想,因此,人类回归自然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补偿。

(3)光与影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没有了光也就没有了一切。空间的体现完全是通过光实现的,没有了光,空间也就没有来了。在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当中,光不仅仅有着照明的作用,同时是界定空间以及分割空间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光可以起到改变室内空间气氛的作用,光可以体现出空间格调以及文化底蕴,实现了实用性和文化性的相结合的效果,因此,光已经成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富于变化的空间环境可以通过光线、色彩的灵活以及巧妙的运用来塑造。总而言之,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光、色、质可以巧妙的融合为一体,给人类带来舒适的心灵感受。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探讨,让大家对这一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现代的设计要以人为本,现代的设计师要努力为人类营造出一个舒适并且安逸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1篇4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转贴于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形式追随功能主观性设计理念的再现与还原

在设计经历了形式追随功能的洗礼之后,张扬个性化基调的时代宣布到来。人,开始成为了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需要重视的首要对象,主观性色彩越发凸显时代特征。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变得愈发困难,市场已经从产量的竞争让位给了想象力的竞争,说服力不仅只在于功能的本身,更在于物品亦或是场所给消费者带来的某种概念上的认同,标识由此上位于身份、地位、品味的代名词。环境艺术设计越发的融入了设计者的主观性意念和独创性新奇。

形态语义本身是一系列的感知和认知符号的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形态语义实际上也就是对一系列感知和认知符号进行编码,综合色彩、造型、材质、加上空间、时间等感知因素,进而向观赏者传递特定信息。

一、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

环境艺术设计独特意义在于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人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追求更高的品味成为了必然。于是,墨子说:“食必长饱,然后求美;衣必长暖,然后求丽;居必长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

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摆脱功能唯一的局限性,根据人们的爱好而而追求更多的品质。随着人类文化与社会生产力的相应演进,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逐渐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摆脱原有单一的由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模式,满足人们跟多的精神功能与社会功能的要求,它要承载更多的内容,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形态语义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人们更乐于由设计者为他们提供一种被赋予了主观性内涵的设计成果。环境艺术设计要求人们在对其进行感知和认知的时候,能够解读并参与到其中的理念。

二、形态语义的主观性诉求

环境艺术设计通常透过设计成果的形态在我们生活周围传递着某种语境。形态不单单让我们辨明事物的本质和功能,更能传达设计者本人所要诉说的文化内涵。

形态语义所要表达的内涵给人的第一印象最为强烈和深刻,它能突破文字与文化的局限性,传达被人类所共知的信息。形态本身就是信息传达的媒介,蕴含了设计者对世界或事物的认知、经验;加上文化的积淀,情绪的变化,使设计带有更多的偶然性和联想性,是建立在设计者本人对环境的了解和认知上的。设计者赋予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因素一旦为受众解读后,受众可以凭借自己认知的经验辨明眼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成果,进而激发主动意识将其与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形态除了让受众去了解辨明一个物体以外,还能引导受众联想并探索形态元素或因素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或明或暗的情感世界。聪明的设计者不会客观的对这一领域进行限定,它会留给人们大量的思维空间去自我联想、自我创造、自我修饰。这比突兀的直白更加有效。“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这是基于人们以前对该事物的认知和经验各不一样。设计者的思想在人们的大脑中能够部分的被还原,此时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形态语义并没有用明确的文字去告诉人们这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内涵,它只是象征的、含蓄的、模糊的揭示了某些普遍的意义。

三、理念的再现与还原

环境艺术设计在创造赏心悦目的形态的同时,设计者创造的形态表情应该与人们的心理产生某种知觉上的共鸣,在高出人们理解能力的时候,应该接受人们心理的预期值。不能让使人们见到设计形态时,设计者所表达的与人们所理解的落差太大,这样的设计往往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环境艺术设计形态是以人的感受方式将设计的内在功能体现在人们感知体系中的。形态不能也不可能脱离于功能而独立于形式变化之外的。它不单单是功能被动的外在表现,更是积极地引导人们有知觉的去主动体验和把握形态本身的内在性能。设计者有意识的强调形态的形式因素和表现力,并与人们的知觉印象相吻合,已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设计者所力图表现的情感和诉求隐喻在形态的某些元素之中,并在观众解读还原的过程中能够再现或者部分还原设计者的初中和理念。不同的受众的自己的思维还原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不同的判断与理解,故而其结果必然会有所不同。

四、小结

设计者把自己要表达的主观情感和理念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形态语义表现出来,人们通过形态语义表现元素还原设计者的理念并且参杂适当的联想和自我塑造,在得到功能上的满足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韩巍.形态[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龚铁.艺术设计的造型与构成[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1篇6

一、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概述

纵观中西方会计理论,关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观点主要有7种,它们是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而其中尤以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最具代表性。本文将围绕这五种。观点进行阐述。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场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所做的合理推断。会计假设最早由w·a·佩顿于1992年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中提出,但直到50年代末才引起美国会计界的高度重视。其观点是既然把会计假设视为来自客观环城对会计的约束条件和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那么会计假设就必须作为公认会计原则的最高层次概念或命题。按照演绎法,以会计假设为出发点推导出会计程序和方法。

(二)会计本质起点论

会计本质起点论认为,本质是决定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构成,是会计这一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会计本质也是确定和解将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风靡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就是其长期研究的结果。

(三)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的客体。会计对象起点论认为会计对象决定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会计对象的原型决定会计理论模型,会计理论建立在会计对象的基础上。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中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会计理论应以会计对象作为起点。

(四)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会计目标起点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在会计信息系统论基础上,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思路深入人心并占据西方会计理论的主导地位。会计目标起点论认为,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应首先明确目标,再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计量,指导会计实务。

(五)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环境系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工作水平,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审计、财务的客观历史条件及其特殊情况o、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不仅是会计研究的必经之地及深入展开研究之依据,而且是探明会计原理、本质及规律的出发点。会计环境决定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及会计职能等,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二、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选取标准

由于不同学者研究范式的差异,导致了对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问题的五种不同见解,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会计理论研究,有必要统一选取逻辑起点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进行会计研究的切人点,理所当然地应是会计理论的组成部分。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具有初始性。它是在一定的理论领域之中和一定的认识限度内不由其它规定所组合,而且能够组合成其它规定的最简单的规定性,是一定的理论体系中对象的各种复杂的规定性的根据和构成基础。

(三)选取的逻辑起点应具有可认知性。试想;如果选取的逻辑起点不能被人们所认知,那何谈以此为基础,探究会计其他问题,推理论证会计其他概念呢?

(四)选取的逻辑起点应具有唯一性。如果将两种或更多种观点综合起来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如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起点论,表面上看使理论更成熟、更完善,但是实质上会使得研究会计理论问题变得更复杂、更混乱。

由此可见,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能够使整个理论体系浑然一体,前后一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会计根本问题。上述五种观点,都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会计理论展开更深一步的阐述,然而前四个观点缺乏理论研究的连续性,逻辑结构的严密性。

在会计假设起点论中,因为会计假设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会计人员所做出的一些合理推论,作为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前提。然而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制约会计假设生成的主观因素太多,即。使是沿续至今的货币计量假设也仍然受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环境的挑战,而且会计假设不具有初始性,因此将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不妥当的。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放弃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这一事实,从反面雄辩地说明了会计假设起点论的缺陷。

在会计本质起点论中,会计本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会计范畴。从会计本质出发,虽然可以推导出会计的目的、会计职能、会计结构等会计结构要素,但他忽略了揭示会计本质的客观基础和环境。此外,会计本质如同真理一样,人们无法完全懂得,只能无限的接近,即不具备可认知性,因此不宜将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

在会计对象起点论中,以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针对性较强,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但是起不足之处在于它所概括的范围太窄,只回答了会计客体问题,逐一阐述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作用和会计方法等问题,便会计理论结构缺乏严密性和有机的联系。

在会计目标起点论中,会计目标作为特定时空条件下会计实践活动本身的要求,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会计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当人们重新定位会计目标时,也必须重新思考和选择基础性假设,重新确定会计原则,以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由此可见,会计目标不具有初始性,不宜作为逻辑起点。、以目标为起点所演绎的会计理论,无法解释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面临的一系列会计创新问题,如对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历史成本等的挑战问题,这也正好说明了以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的局限性。

三、逻辑起点的定位:会计环境

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基于以下分析:

(一)会计环境具有可知性、初始性。葛家澍教授将会计环境分为历史、经济、文化和制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人们可以认知的。会计环境独立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具有初始性。将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不会受到其它理论要素的制约,能够揭示出更高层次的会计理论,从而建立逻辑严密的会计理论体系。

(二)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历史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还是会计目标起点论,人们对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始终没有离开会计环境这一客观背景。会计环境是衡量会计理论是否先进科学的基本标准;脱离会计环境而孤立的研究会计理论,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脱离实际,从而成为“空想”。

(三)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转换,即从会计假设起点论过渡到会计目标论,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法律及会计实践发展的产物,会计环模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这种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会计目标论向会计环境起点论转变也将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四)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利于会计理论前后一贯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因素,把会计环境视为内生变量,减少了理论的不确定性,研究的结果更为稳定,也更符合人们对“会计内涵”的界定。

(五)谢德仁教授将会计环境分为会计外环境和会计内环境,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会计的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环境中。由此可见,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由此出发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理论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从而是全面的、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思想;设计概念

Abstract:althoughpeoplehaveneverstoppedthebuildingandclimate,architecture,andtheresearchfield,butindifferentperiodofnaturalgeographicalenvironmentfactorsintheunderstandingoftheimportancedegreeandisnotconsistent,thisandpeopleintheprocessofthedevelopmentoftherelatedtonaturalattitude.Treathumangeographicenvironmentofattitudeexperienced"decidedto--nothing-acontingent-inevitable"oftheprocess.

Keywords:naturalgeographicalenvironment;Buildingthought;Design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1古代建筑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古代中国人崇拜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来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术”。“风水术”的实质不外是对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因此说地理环境因素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从而产生了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的社会理论,这就是西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希腊时代,盛行于18世纪、19世纪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古代西方虽然不象古代中国一样拥有一套完整的风水学说体系,对地理环境中各因素对建筑设计都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但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对西方古代建筑影响仍然是很明显的。例如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的石头建筑及其建筑群体的形式,均与古希腊的地质景观条件有关,古希腊内地多山,土地贫瘠,但盛产大理石,为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其建筑群体布局以自由的、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为主流。

1.2工业时代现代建筑的地理环境“虚无”论

对建筑学来说,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不像“决定论”本身在社会理论中的地位那么长久而稳固,长久以来,大多类型的建筑的设计仅从形式美学、空间、结构技术等等方面考虑,而看不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自从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建筑的出现,全球建筑形式国际化、大同化,就是普通的居住建筑也再难找到基于地理环境因素的设计,这一时期从总体上可以说是建筑的地理环境“虚无”时期,无视地理环境因素的存在,必然导致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因此,建筑成为破坏环境的主导因素,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建筑也为人类的生活前景埋下了无数的隐患,诸如地震、洪灾给城市及村庄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

1.3后工业时代建筑创作中的地理环境的“或然”论

人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从建筑的发展过程来看,是一个模仿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并最终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现代建筑时期走到了极端,其结果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恶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但城市整体视觉环境的恶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人们注意并重视到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建筑思潮的总趋势朝向多元论方向发展,这种趋向的目的是要求获得建筑与环境的个性及明显的地区性特征,地区性的特征的表现即为建筑应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反映民族、生活和文化的背景。比如“新乡土派”的创作观念,注重建筑自由构思结合地方特色与适应各地区人民生活习惯。使得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被紧密地结合起来,而生态学与建筑学的结合,更是将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关系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1.4新时代的绿色建筑创作中的地理环境“必然”论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社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严重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绿色建筑观。解析绿色建筑的概念,主要表现为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地理环境因素是绿色建筑生态体系构成部分,至此,地理环境因素在建筑创作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在绿色建筑的创作中成为必然。

2建筑设计中地理环境因素的表达

2.1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建筑思想

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学专著《建筑十书》里有不少章节涉及到建筑与气候,如对建筑的方位、房间的自然采光及建筑材料产地等问题的论述,说明了古代西方人的适应自然的思想。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研究不断地产生一些思想影响并指引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由此产生了各种与环境相关的建筑理论,对建筑的理论及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赖特与“有机建筑”理论、文脉主义建筑理论、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理论、适应气候的建筑理论及绿色建筑理论等等。

2.2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建筑设计概念

任何设计都始于对设计概念的追求,建筑师以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作为构思的依据,通过环境受到启示或引发灵感―――设计概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由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设计概念有以下几类。

1)建筑形式模仿地理景观

由模仿地理景观结构而产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可分为地理景观形态的构造模仿、地理景观形态的意境模仿两类。地理景观形态的构造模仿着重于建筑形态与自然形态的相似性,并对原有的地形地貌持一种谦恭的态度,让建筑顺应地形,从而使建筑与所处自然环境产生某种脉络关系;地理景观形态的意境模仿首先要对地理景观环境进行解读,从地理景观形态中攫取其某些显著的有代表性的因素,提炼出概括性的能表达景观意境的元素来表现建筑。

比如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设计,该建筑坐落于克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山谷中,那里的弗德台地国家公园是北美印第安人史前居住地遗迹保留地,他说:“当地印地安人的建筑就与那种自然的环境十分的相称,十分的协调.他们使用同样的石头,使用同样简单的造型,……巨型的石块,巨大的石窟,简单的几何形体,自然的造型,都是值得我借鉴的东西。”大气研究中心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

2)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观

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观的主要表现是尊重自然,尽可能地减少对地球表面的区域景观的破坏,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掩土建筑将建筑主体植入地下,以保证地表景观的完整性或者使建筑犹如从地下生长出来一样与地理景观形成有机的整体,前者如贝聿铭的“美秀美术馆”,后者如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及安腾忠雄的水御堂。

3)自然要素在建筑形式中的抽象化运用

将自然地理景观中的各要素抽象化引入建筑形式的做法,是很多优秀的建筑大师常用的手法。比如路易•康,他认为“于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因为它有情调,―――它提供了我们共识的基础,它使我们能接触到永恒。自然光是唯一能形成建筑艺术的光。”他在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再如安腾忠雄的关于光、风、水的系列宗教建筑,他着意把“绿化、水、光和风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引入建筑物之中以产生“神性”的空间境界。

4)气候建筑

建筑与气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却不断有建筑师从中感知到新的理念,使气候建筑的形式不断地获得新的生命。如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以“开放向天”的空间为中心的适应气候的设计策略;杨经文提出的“生物气候摩天大楼”的理论和实践。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8

1.1加强对Photoshop图像处理应用

案例分析总结就是一种间接的自我学习,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可以让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加强对Photoshop图像处理应用。这是一组人居环境适宜的景观设计效果处理前后变化展示,前一张图片是用3Dmax配合V-ray插件进行渲染的最终效果,为了进一步美化效果图,这是就需要Photoshop图像处理,结合中间这一张照片,采用图层处理、素材插入、调整图层、图层蒙版、创建亮度\对比度调整层等方式最终合成想要的效果。在案例分析过的成中,应注意多观察多总结多思考,设计最终效果的高低,一方面是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关,另一方面还和自己的审美能力高低有关,这就需要告诫我们平时多注意学习,学习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还应该多参观欣赏较好的作品,从中得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1.2模仿和创造相结合,提高Photoshop图像处理动手能力

模仿是人的本能天性,是人类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最基本方法。在平时的Photoshop图像处理模仿使用中,通常就是通过网上视频,如金鹰视频来自己分析Photoshop软件的各个功能。在视频观看的过程,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实例操作,最终达到理解,这个过程就是模仿。例如:模仿给图片添加阴影效果,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Photoshop菜单栏图层—图层样式—阴影就可以完成。而通过视频模仿,就可以快速的通过浮动图层菜单,选定此图片图层,并把鼠标快速放到缩略蓝色区域双击就可以打开图层样式浮动菜单完成阴影效果。在提高Photoshop图像处理动手能力上,还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给此图片添加完阴影后,图层样式还有内外阴影、内外发光、光泽、斜面和浮雕、颜色叠加等方式,我们尝试可以根据图片实际情况试着添加,达到最佳效果。这里就需要发挥创造性对图片处理创新性在里面。

1.3结合科研项目,带动Photoshop图像处理实践能力

如在科研项目:西部山地型小城市人居环境问题及保护策略研究——以商洛市商州区为例上,需要收集大量的本地环境有关的图片素材并进行美化处理,这就可以亲自参与商州区大气质量恶化、丹江主要河流体固体废物污染、交通混乱等图片的处理,

1.4参与企业设计,增强Photoshop图像处理灵活性

参与企业设计,就是参与设计公司的工作。例如:在商洛市西街片区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学生负责收集照片,并对旧城的原始照片进行处理规范化。

2小结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9

关键词:设计合作、工作营、网络评图、文化研究

一、跨国设计合作背景

任何新技术的引介,都会关涉使用行为的改变,甚或导致一种文化行为的认知转变;换言之,设计乃成为一种使用者个人或集体的后设规划,在此情况下,物品的机能或服务是根据主体的使用情境而弹性设定的。传统上,设计是「产品之形塑工作与过程,它意味着「设计乃是依附现代的或前进的讯息。但那并不能深切反映出,设计对于数位冲激的动态角色及省思意义。数位科技普及,使得世界远离自然,变得陌生。因此,「设计必须重估自己的角色并自我改造。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为「设计的孕生意义,再次开创出一个新的伦理架构。今日的产品设计开发,原本就是整合各种不同领域/团队之合作结果,其设计开发过程包括个人与机构或组织间的信息交换、各种专业者间的沟通协调....等。在强调全球化及知识经济的今日,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其团队成员往往来自不同国度。德国北莱茵邦设计中心负责人柴克即指出,在信息社会中身处网络空间所引发设计角色的转变,设计已然由实物沟通的传统价值,增加了虚拟科技之不确定性(Zec,Peter,Designgoesvirtual,1996)。以欧陆为例,跨国的企业联盟与设计委托,成为众人所普遍接受且运作良好的合作机制。显而易见地,跨国际的设计合作成为工业设计领域一个非常有效而普遍的专业活动。设计学者柴克拉主张在瞬息即变的科技环境下,我们必须善用科技所带来的技术便利性,创造出新的设计方向,关注的议题或许应由「ScienceFiction转变为「SocialFiction;而这一方面的研究课题,自然涵盖了大范围的文化经验互动与交换,以其所领导之荷兰设计中心(NetherlandsDesignInstitute)为例,在欧盟的经贸开放趋势下,1999年即与意大利Domus设计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共同针对未来情境而研发出一款命名为「Nonnogotchi的电子产品,作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工具。(Thackara,John,SzenarienfürÜbermorgen,1999)。韩国也在去年于汉城举办为期二周的国际设计工作营,以此来提升该国之设计水准,期许能成为亚洲的设计中心。而以台湾目前的产业技术、经贸条件与设计能量来说,其实具备了更良好的条件;若能尽速藉由此类跨国、跨领域的合作方式,将台湾之设计场域推升至国际舞台,方能有效蓄积具特色之研发能量,并促进学术、产业共同升级。

近年来,合作式设计(collaborativedesign)不仅是热门的研究课题(Scrivener,1993;Chiu,1995;Comairet.al.,1996;Wang,1997),更是许多设计团体积极拓展的重点工作。而面对地球村与网际网络的时代,合作的环境也由区域性拓增成为全球性。所谓「合作式设计系指一种能够让所有可能和某设计活动有关的人,均能够有意义地参与设计过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Mitchell,RedefiningDesigning,1993)。设计界应该重新思考,设计师和非设计师(制造、消费、使用...)的地位是对等的,而设计的目标市场也由区域扩展至全球,此时设计师的职责不仅是为设计的最终结果赋予实体的造形而已,更应扩及如何尽可能让所有相关的人充份参与整个设计过程,以共同确认一个满意的设计目标。因此合作式设计的本质就不局限于设计活动最后产生的实体产品,而是包括经由合作的设计互动过程,所有参与者可能从中获得满足,并增进与丰富生活的内涵。换言之,参与者从中学习设计的意义,而且设计也因而具备社会教育的功能,帮助大众的设计觉醒,并提供全民终身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所以合作式设计也具有使设计变得更加开放、让设计成为公共活动之积极目的。

德国/瑞士知名家具制造厂暨家具博物馆维特拉(Vitra)自1995年起,每年邀请世界知名设计师在法国举办青少年设计研习营,以达到寻求新产品创意来源与普及设计教育等目的,所使用的沟通媒介仍是传统的草图和模型[4]。这样的活动必须邀集青少年和设计专业人员集体创作,然而此种方式似乎有其地域限制(碍于时间、场地与经费),如何涵盖多种文化背景以达成经验的传输与交换,有其局限性。而对台湾来说,如何透过让远在外国的众多不同特性的人员参与设计教学与实务创作,以突破岛国形态的固定疆界,势必藉助实境操作与数位环境交互运作所带来之便利。当网络空间愈趋真实,其重要性已经几乎等同于实体生活世界时,这种高度压缩空间与时间的沟通形式,势必将未来设计合作的可能推展到难以想象的范畴之中,其间所带来的问题则不是纯粹技术的可行性,而是文化概念的发展影响;而在工作营的实体场所操作中,藉以理解生活行为的差异、虚实空间的利弊、集体创造的程序、文化认知的冲突、消费心理的迷思与沟通情境的设定等问题。若能借着文化差异上的交流对话,将可在设计教学发展上更进一步,寻求多数群众对设计概念的激荡与融合,从而丰富设计学子的学习经验。

在全球经济来临,网络时代具体成形之时,工业设计教育的跨国设计合作模式将产生何种变革,值得吾人深入探讨。而对于设计专业教育的冲击究竟如何,更有必要进行深刻的研究。例如,我们如何创造一个设计教学环境,利用全球设计机构的互动,能与国际间设计同侪实时而迅捷地共同研习某一门设计课程?或者师生共同开展某种设计知识?又如何将共同创造的学习环境与成果,透过网络技术来推广到社会大众与国际,形成新知识?这些问题都是设计教育必须严肃面对的课题。

二、文献分析

本文的重心乃在开展创意形成的模式,因此选择以跨国创意设计工作营作为研究重心。在工作营的实作中,寻找出生活行为的差异、虚实空间的利弊、集体创造的程序、文化认知的冲突、消费心理的迷思与沟通情境的设定等问题。当网络空间愈趋真实,其重要性已经几乎等同于实体生活世界时,这种高度压缩空间与时间的沟通形式势必将未来设计合作的可能推展到难以想象的范畴之中,其间所带来的问题势必不是纯粹技术的可行性,而是文化概念的可能发展。市场商品的流行只能让消费者在外观获得满足,成败系乎于产能的多寡,然而若借着文化差异上的交流对话,将可在观念发展上更领先一步,寻求多数群众对概念的认同,从而确立市场商机之所在,其成败则系乎于概念品质的敏锐度。

在文献分析部分,本文以国内外曾举行之设计工作营为研究标的,分别从企业组织、独立设计公司与学术单位三个方向着手,以列表方式,自概念中心、程序发展及成果归纳等切面加以综合对照。就企业组织来说,我们选择知名的跨国集团飞利浦(Philips)公司为例,因为该公司的设计组织与产品结构跨越了各个文化领域及种族关系,故多年来均持续以设计营的形式激发设计创意,在产品之设计发展与商品化活动中担任主导的角色与地位。尤其自1995年开始,在设计部门负责人马萨诺(StefanoMarzano)的指导下,不断尝试各项开创性的创意设计工作营,一开始就邀请了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师麦丁尼(AlessandroMendini)及布兰奇(AndreaBranzi)共同指导"TelevisionattheCrossroads"[5],随后几乎每一年都订立了不同的思考方向,作为设计师创意发展的核心,其成果不但使飞利浦的市场商品拥有强有力的概念基础,即使在不同市场都能明确的建立起该公司在消费性电子产品领域的优异品牌形象,其设计理念与设计风格更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主流思潮。换言之,早在市场商品出现之前,飞利浦公司就已经借着工作营的展开而掌握了时代脉动。而在独立设计公司的部分,本研究则援引著名的IDEO设计公司所开展的多项商品概念创意工作营为例,同样以前述多重切面为分析轴心,予以列表说明。IDEO公司自生活观察与预想为着眼,以剧本导引的方式作为工作营重心,将设计创意与科学条件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生活条件,并且尝试培养产品的理想形式在此一环境中生成。莫格里几(BillMoggridge)所领导的IDEO,被誉为全球最成功的设计公司之一,擅长为企业客户描绘未来新愿景以开发新产品,所使用的方法就是「拟想建构(ScenarioBuilding)。莫格里几提出了该公司设计的四个阶段:理解(understand)、观察(observe)、可视化(visualize)及评估(evaluation)。而可视化的阶段,包含了「拟想建构与「说故事两个关键手法。[6]莫格里几以为,这样的方法可以让设计师跨越自身的经验,站在使用者的立场来思考产品的发展,先排除技术与成本的限制性考量,勾勒多元的拟想境况。该公司所开展出来的观察方法与程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活动形式,并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都能验证其效度,在商品化的引导与实现上,广受认同及重视。至于学术单位所举行的设计创意工作营部分,则以台北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研究所于1999年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师喜多俊之(ToshiyukiKita)教授所举办的"HomeDesign"为分析对象。喜多俊之教授多年旅居意大利,在东方的传统性格中带着意大利式的热情,其设计作品在优雅中兼具着一丝幽默的性格,不但受到市场喜爱,更有多件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MuseumofModernArt)永久典藏。实践工设系所的参与师生透过与喜多俊之教授的对话,逐渐确立自我的概念主旨,并将其转换成为产品形式而表达出完整而强烈的创作意图。

在以下各项分析中,并不以产品类别或工作营题旨作为分的主轴,而是从一个长期观察的角度,对于不同组织所关切的概念、执行程序与成果作一比对与分析。在这样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组织设计公司与学术单位间对于所关切的议题、创意发生的方式、文化氛围的敏感度等差异。当我们尝试着要探讨数位化设计活动开展的可能时,首先必须要能在一个跨越时空架构的设计工作营中,确实掌握议题的筛选,寻找真正的问题中心,同时提出一个相互支持的活动环境及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不但能提出经验资料,更能在跨国界的设计合作中增加文化理解的可能,提供出存在于文化差异中的概念契机。此一机制的建立,不但可以让工作营的展开程序成为一种弹性的网络结构,赋予创意开展的更大可能空间,从而强化本国设计团队与国际设计组织间的合作交流,使本土设计创意大幅加值,更能将此结构落实于设计教育中,使创意学习的经验透过个案学习与网络传播成为可行的方案与理想。

根据马萨诺所叙述,飞利浦公司的设计概念中心大致上可分为七点[7]:目标与策略、家庭、医疗保健与幸福、照明、自然的都市环境、迁徙途中以及伦理与商业现实。因此对于各个工作营的观察也可以从这几个面向来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表一~三即为该公司在设计创意工作营中的各个切面比较。从以下三个表列对照中可以看出,飞利浦公司利用各种抽象的图标围绕着不同概念核心而形成概念的背景能量场,进而到程序面中借着影像媒体暗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进入概念产品的完整表现,而其独特的设计风格也就在工作营的不断激荡中渐次成形。这个程序中隐涵了许多数位发展的可能空间,尤其是基于商业观点的考量下,其工作营往往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可能带来的重要设计契机,而将思考重心放在科技技术能力的达成,甚且对于未来全球化的生活形塑提出了一个庞大的理想。

另就独立的设计公司来说,由于超脱于企业体制之外,同时企业对其期望也有所差异,因此可供发挥的范畴往往愈益庞大,IDEO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公司创作范围从立体、平面、空间到交互式媒材,不一而足,但是却一直能拥有独特的创意品质如以下四个图标表格所对照说明:

就如同以上所看到的资料对照分析所显示,IDEO在接受委托的时候,往往能集中焦点提出一个明确完整,甚至具体可行的概念方案作为工作营的目标。好处是能有效控制发展过程与产出,使往后的发展绝对能在既有的预算规划中找到出路,但是却也因为始终在既存的设计程序中寻求解决方案,而让创意的产出缺少了一丝惊喜的感受,反而众人关心的会是该公司延伸此一想法的下一步怎么走。独立的设计公司必然拥有一整套完整的设计程序与解决方案作为其核心竞争能力,在工作营中,这是长处也是短处,如何在应用设计程序时,仍能保持一些跳脱的惊喜与对社会议题的关怀,相信是此类设计公司在举行工作营时必须深入思考的。再如学术机构举行的工作营,虽能跳脱程序的囿线与商业机制的影响,却也由于议题主导的能量不足,而使得完整的创意产出难以形成设计思潮。在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系所与喜多俊之教授共同进行的工作营中,许多对于生活文化及生活型态的反省成为概念发展的中心,并跳脱制式程序,在最短时间内,将创作以计算机仿真的方式传达出来。如以下各对照分析表:从以上各个不同形式、组织与目标的设计工作营相互比较中,我们可以了解在创意价值成为台湾经济活动中心的今天,设计工作营的举行应该参照各种不同模式,再针对本土设计产业加以调整,但是从整体趋势来看,存在于数位空间中的合作机会也已在科技的进步下成熟,因此如何掌握此一趋势,有效利用工作营形式来寻找设计者的最大机会,乃是未来举行工作营的最重要目标。参照以上资料,其方法应包括:藉由与国际设计团队的交流而扩展自我视野、建立持续而长期的对话环境、集中资源创造创意价值、以创作成果引导设计议题、从人文社会观点寻求概念可能性、成为设计产业与设计教育间的共同交集以及建立弹性化的设计程序。

在我们亟欲藉由设计提升国家产品竞争力的时刻,藉由国际间的设计合作来挹注自身的设计实力,除实质互动(如工作营、研讨会与合作案)外,利用数位媒体将彼此之设计经验作横越时间、空间的扩张,让多国文化刺激成为合作式设计的趋力,应是具体可行的途径。「跨国设计合作工作营可确实提供一个异文化的设计交流空间与管道,而若进一步将工作营前期成果,建置于数位环境之下,更能发挥信息网络的特性来创造网络式设计互动。在进行的步骤上,为了能清楚地认识「跨国设计合作与「数位环境之关联应用,俾有助于未来对于跨国设计合作机制之掌握及开展,先就资料研究及工作营,由此归纳与衍生出数项异文化观察点(生活行为、空间延伸、感官认知....等),来进行实质之跨国设计交流,进而提议未来之跨国合作设计机制。研究议题如下:

■生活型态与跨国文化比较■跨国设计沟通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10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发展对环境和自然等造成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居住条件,而且对环境和自然资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想实现人类和自然地和谐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具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的关系,并对生态理念的实际应用策略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关系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同时,也对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环境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人类与自然地和谐级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众多人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大家的共同任务。而在环境艺术设计时,针对人居环境进行相应的规划,使其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显得尤为重要。而生态理念的导入,则有利于有关人员在城市布局中灵活运用,在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优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倡导着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的关系

首先环境艺术设计是针对人类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等的结合而进行一定的设计,同时融入艺术气息,将人类的审美观念充分发挥,使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等在合理布局,营造优美、便利的城市生活环境,同时,保持一定的美感。其次,生态理念需要再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的同时,始终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在对有关环境因素进行利用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保护,使其在人类经济水平不断进步的同时,使资源利用得以优化,进而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导入先进的生态理念,有助于在打造健康城市的同时,维持城市建筑、人文精神、自然环境三者的和谐共生,避免资源的闲置或者浪费,同时,将环保、节能的现代化理念代入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去,进而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1、天然材质的应用

生态理念的应用中,天然材质占据重要的内容,大自然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我们应当合理利用。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人员应当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地引入天然材料,使自然界的原材料以最优的方式体现其利用价值,从而减少对工业化产品的以来。例如在进行装饰时,选取当地有审美价值的物种对景观进行最贴近自然地设计等等。另一方面,有关设计师应当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以及加工工艺。只有对材料的特性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分辨其优劣;只有熟悉其最适加工工艺,才能使材料的用途得以最好的发挥,进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2、针对能源进行创新

传统的煤炭、石油等能源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大气污染等等,这与生态理念的环保观念极不相符。因此,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环境艺术设计的有关工作人员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在保证正常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引入新型能源,借以减少或者避免传统能源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有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对不同的能源物质进行妥善的处理,既可以使其发挥再次利用的功能,又可以构建综合性的能源利用体系,使其用途发挥到最大,避免浪费,同时,又可以实现节约的目的,与生态理念相契合。

3、因地制宜

不同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其可以利用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理应结合当地的优势,扬长避短,将环境、资源、地质等统一结合在一起,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环境。例如,针对有关的动物、植物等资源可以因地制宜。在进行公园、景观等设计时,可以将当地特色的物种引入到设计的过程之中,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形成了对植物的保护和自用,打造了属于当地的特色。再者,对当地的古树名木、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发扬,在发挥其美感和人文精神的同时,实现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新科技的力量

科学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从根本上对环境的设计产生完整而又正确的认识,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在行动上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助力。一方面,有关的设计工作者可以将科学的设计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科学的理念可以指引有关的设计思路,并对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低碳、环保、绿色等理念就应当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得以真实的体现。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对有关的资源进行最深层次的利用,同时,不同材料的回收也可以帮助其实现循环利用的价值,这样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得以提高。综上所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具有其特殊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而有关的设计工作者应当积极关注相关的信息,将生态理念充分体现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11

关键词:生态设计;可持续性发展;可再生利用;工业与环境;创新设计;产品生态学;物质规划

1可持续性和非连续性

近50年来,人类始终面临着自我毁灭的可能,而且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自身处于一种不可预料的状态,例如,我们知道核武器和生态危机不仅仅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而且也可以终结历史。现在就判断会使我们的文化产生多大的变化,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新的状况不会消逝。一旦人类的自我毁灭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一切将无法挽回,一切将结束。人类的历史也将,终结。这一情况没有人能够预见,我们只能对未来充满自信:未来可能出现的自我毁灭情况能够帮助我们催生出集体智慧来帮助我们避免这种情况。这种集体智慧即是可持续性。

1.环境可持续性的发端。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制订了一份题为“我们的未来”的报告,首次引入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简单的说,其定义可以表述为:可持续性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个报告后,开始了许多重要的国际行动。今天,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仅存在于所有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和文件里,而且在所有的社会、经济、和公共机构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交流层面的巨大成功并没有带来许多重大的实质性改变。而且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似乎也失去了原始的动力。这一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这一概念过多的应用在了事件和情景的氛围中,而这些氛围很少或根本没有与其实际意义相联系。结果,可持续性发展变成了无实际意义的空乏的名词,人们从未真正明白他的真正含义。

2.环境可持续性的先决条件。我们进行讨论的出发点虽然老套,但是这却是我们经常忽略的事实。我们的社会,以及我们和后代的生活,取决于长期形式的复杂生态系统,我们简称其为自然,取决于他们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对我们人类来说,这是最至关重要的基本原则,从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观察,我们可以引入环境可持续性的概念。其意义为:在一个系统环境中,无论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还是最至关重要的地方,人类的活动和影响力不能超过地球的最大的承受的范围,与此同时我们不能耗尽那些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的生态资源。这两个基于一个普遍的物理性质的限制将和第三个基于道德规范的限制,即公平的准则结合在一起。

3.生物环与技术环。所有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共同点可以设想为:为了保证人类活动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和避免日益恶化的生态条件,绝对有必要使它们的生态足迹轻于支持系统的适应力,特别是有必要将会使生态系统枯竭的榨取行为,以及所有积累与原物质相比有着不熟悉特征的物质和浓缩物的排放活动降到最低。作为最终原则,这些相互对立的方向是可以达到的。

2社会学习的过程

向可持续性的过渡将会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像其他学习过程一样,该过程将逐渐通过错误与矛盾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得更好、消费的最少以及如何重建我们的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必须建立并传播幸福的新概念以确保这种可能性。接下来必须有所转变,这种转变必须投资于能使幸福概念实现的生a消费系统,并能让不同的社会成员参与其中。

1.生产消费系统。生产消费系统这个术语指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技术系统,该系统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有效资源,转化为反映特定社会中幸福需求的产品、服务和公共产品。这就是所有人、机构以及国家资源之间组成的巨大互动网络。针对这种复杂性,很自然的要研究如何完成向可持续性过渡所需的系统改变,以及谁将会设计这些东西。必须补充的是,由于其复杂和矛盾的特点,任何特定时间内的生产消费系统都需要不同的发展假设:那些主导今天的假设和能够为新的社会需求提高答案的假设。

2.临界消费。临街消费是一种既有现象,他对于之前提到的关于经济和市场消费的环境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举措的目的是提高消费者的认识以及他们做选择的能力。同时,给他们一个真正的机会去做这些选择,这意味着,必须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消费者很容易的去评估自己的选择。不仅仅是消费方式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也需要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行为逐渐符合幸福的概念,从而认识到环境、社会和生态公共产品的价值。

3面向环境的可持续性设计

环境限制明确的表示,如果不考虑对自然的影响,任何设计活动都不能真正实现。现在有必要从产品开发一开始就考虑环境的需求,就如同考虑成本、性能、法律、文化和审美需求一样。这样做的益处在于预防,而不是出现了损失再补救。另外,在设计方面这也是更为有效和节能的干预手段,而不是为避免环境影响在进行补救。

1.生命周期设计。生命周期的概念要考虑到与特定的产品相关的每一阶段,从生产准备到最终处置。但是,更准确地讲,过程总和的定义指的是产品所提供的功能,这意味着,就许多产品而言,必须考虑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功能。包装是明显的例子,它是保证产品功能的附属系统。像所有其他商品一样,他也有其相应的随自然变化的输入输出,从而对环境产生影响。

2.生命周期设计策略。显然设计好的产品不能仅仅满足环境的需求,即是一个高效的节能产品。产品设计必须满足其他典型需求,如性能、技术、经济、法律、文化和审美需求。策略如下:将产品和能耗消减到最低;选择环境影响低的工艺和资源;优化产品寿命,设计时考虑到材料的回收、堆肥或焚烧,以增加材料处理掉的价值;促进拆卸,设计时以零件的可分离性为目标。其中,减少消耗和选择影响低的资源是生命周期所有阶段的目标。

以上所讲的内容解释了支持生态可持续性的某些方面和理论上能达到可持续性的路标。但还没有提供实现这些方案的实用准则。因此我们必须从仅仅概括的技术论证转向有关问题其他方面。作为这一复杂领域的第一步,应该做下面的观察:环境可持续性的完美实现,必须在转换中预见这种生活状况并付诸实践,而且社会必须认可这种生活与实际生活水平相比是一种成功。事实上,这是催化“自愿”过渡所需要的能量的前提条件:没有人会去选择一个比出发点更糟糕的目的地。因此,构想吸引人的新的生活品质,而且是可持续的生活品质,是顺利实现可持续性进程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12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理论;设计实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因此对于生活的艺术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在客观上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迫切性不断增强,因此探究两者有效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发展现状

环境艺术的发展是以人类的需求为指导的,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增长也在不断的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升,同时使得理论研究的深度不断深化,也使得实践设计的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实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理论已经在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多个领域中得到应用,因此也迅速使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学科。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在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的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理论研究中的主观性及区域性较强,虽然该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实现比较广泛的传播及交流,因此理论研究中的区域性及主观性较强;其次是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人才缺乏,相关教育机构未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市场要求严重脱离,学科建设中的盲目性比较严重;最后是设计实践中知识结构不完善,主要是由于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人员来自于艺术专业或建筑专业,而能够同时掌握两种知识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因此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严重的阻碍了设计实践水平的提升。

三、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接轨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在艺术设计中以完善的历史观为指导

通过以整体历史观作为指导,将有效的弥补环境艺术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片面性,同时避免在设计实践当中存在狭隘思维。在对该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文科专业人才应该发挥自身对于历史、经济和哲学方面的优势,将各学科的背景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应用,在设计过程中以整体性的历史观作为指导,避免由于设计风格转变以及时代转变的影响而对设计进行单一、片面性的描述,将整体设计史观作为设计实践中的指导思想,把握历史文化脉络,将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同历史的文脉进行有机的结合,避免设计中受到狭隘思想的影响。

(二)把握好艺术设计中现有历史框架

在研究和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把握好当前的历史框架将有助于将设计内容置于现在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有助于更好的将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同设计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目前存在的历史框架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俯视,这也是研究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将现阶段存在的环境艺术理论框架纳入到研究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在研究中抓住理论中的逻辑性以及设计中的历史必然性,因此能够有效的避免理论研究中的片面性和设计实践中的单一性。

(三)人才培养中以市场需求为指导

近年来随着环境设计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因此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等对于该类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类型教育机构应该以市场的需求为指导,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避免人才培养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学科建设中要了解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就业中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实现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的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四)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互依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要求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两者相结合,缺乏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不可取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也决定了在专业人员培养中要将理论研究培养和实践设计培养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两者互为依托,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两者视作一个有机统一体,促进两者的融合与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多,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将这两者进行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环境艺术理论研究中和设计实践中都能够发挥作用,并有能力将两者进行紧密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罗中霞.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评《环境艺术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6,01:116.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