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园林构成要素(6篇)

时间:2024-04-15

古代园林构成要素篇1

关键词: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95-01

前言: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慢长的发展过程中,因其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均具有独特的造林形式,被人类视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特点为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花草树木讲究自然,没有统一的格式,给人以舒适安逸的感觉。而西方古典园林的体现形式则截然不同,在其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工造林的手法来体现人工美的价值,采用对称的布局、注重花草木修剪组合而成的精美的几何图案。因此分析总结出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各自特点与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与审美的新型园林。

1、中西方古典园林概述

园林艺术与其它艺术并无大的区别,中西方古典园林分别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特征,据资料显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始于夏商时期,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被兴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从早期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汉代的上林苑简单圈地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受到佛教和玄学的影响,开始模仿自然,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以自然因素为主,创造出类似于自然园林的景观。直到唐代受到各种艺术文化的影响,园林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其宅院与自然山水风景有机结合,在北宋时期园林建筑业又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而到了清朝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高潮,连续修建一系列弛名中外的经典作品,如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西方造园艺术则始于古罗马的中央是绿地,四周围绕住宅的模式,希腊又在古罗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其典型特点是以建筑为主体,以对称的形式为本,在树木与绿篱造景时,开始应用整形修剪技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园林开始快速发展。以人工安排,布局方正的大规模的别墅庄园日益增多。直到凡尔赛宫的兴建,这种几何形式的西方古典园林艺术达到顶峰。

2、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在艺术上具有:自然与含蓄、造型与空间、借景与意境三大典型特点,主要采用人工仿造各种自然山水风景。在园林的空间布局、景观配置及其建筑群体几个方面均体现着自然式山水风光之美,在此基础上又适当融入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布局上追求自然美,可以简单的比喻为:“把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浓缩在庭院中”,在空间上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造园方法,通过空间局部的交错与曲折变化,在有限的面积内,给人以空间无限的感觉,从而形成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结合的艺术景观效果,犹如一幅完美的图画。其次是在园林的景观配置方面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点缀适当的花草树木,其典型特点是假山设计自然逼真,池沼布局错落有致,花木品种多样化,不同的季节都设有可观赏的植物且高低分布有别,注重远景与近景的层次,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自然天成之美与意境美。再次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虽然没有大型建筑,但其布置往往都很密集。经常设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功能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与山、石、水、植物之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让人无限的接触自然,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天然环境情趣。最后是绘画、诗词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采用各种山水诗、山水画的形式寄情于景,赋予园林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意境,承载着了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实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3、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属于迥然不同的两个流派,西方人认为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就应该对自然的景观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在西方古典园林造园的过程中,以排斥自然为前提,追求严谨性与合理性的相互统一,以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为基础,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其总体构图也以规则严谨、直观明晰的形式为主,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之美,由此可见,西方造园艺术主要是立足于采用人工方法来改变自然状态。

总的来说,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建筑物体积往往都比较大,在整个园林中占很大的比例,是构成整座园林的基础。所有的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都是以大型建筑为主轴,通过对称式的几何图案将园林的整体构造有序的组合在一起。其次是在园林的景观配置方面,非常讲究人为的创意,如水池、台阶、植物及道路形状、大小与位置等每一元素都设计的非常精细,各种植物也都是通过人工修剪而成各种形状供欣赏,绝不允许其自然生长,所有的园林构成元素经过严格地规划与布局后,呈现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菱形等规则的形状,在形式上给人以规则整齐的感觉,在空间上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在思维上给人以征服自然的。

结束语

总之,中西方古典园林风格各具艺术特色。一个优质的园林,无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西方古典园林,都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共同特征,只是侧重点不同而以,西方园林给人的感觉偏重于悦目,而中国古典园林则突出赏心。然而对比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并不是本文的最终目的,在日后的景观园林设计中借鉴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综合特点,将双方的优点运用到新型景观园林的创新设计非常关键,所以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借鉴与创新,充分发挥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优势,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型园林。

参考文献:

[1]祁颖;《旅游景观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玲;中国古典园林置石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10年11期

古代园林构成要素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古代园林;现代景观设计

1、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的遗存,迄今已十不一二,而时代的变迁引导人们思想情操的变迁,亦已斗转星移。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于这十不一二的遗存,流连光景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实与古人的诗文歌息息相通,一种淡泊明志的意境,使我们置身于世俗的功利之中而能超越于其上。

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创新。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点之间的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亦简洁。

2、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沿革

古代造园的萌芽期出现的比较早,可追溯至周朝至秦、汉阶段已有堆山、开池的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了初步的形成。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造园由狩猎、生产为目的向再现自然山水为基本原则的过渡。隋、唐、五代可看作是传统造园的成熟期,文人造园也已形成气候,这使得造园无论在手段和意境上都进入了更高的境界。到了宋朝,中国传统造园进入了高潮阶段。造园艺术与文学、诗词和绘画艺术的结合,对传统造园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达到顶峰,兴建园林的思潮已深入人心。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含义也是变化的,我们需要用历史唯物主意的观点来理解。古代的“园林”实为庭园的古名,而现在园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庭园的范畴,囿、苑、院池、园、园圃、第宅的宅园分,现在均用“园林”一词来概括。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但有庭园、花园.公园。还有小游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区以及沿江风光带均属于“园林”的范畴。

3、谈古论今

纵观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而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中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由此可见,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要取得进步,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这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3.1立意与布局

在古典造园中,人们通过园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意义。根据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真实的景象被转化为概念化的艺术形式。在这个阶段中,道家思想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力。建筑大师童离曾说过“: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其中,第一个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个属于人工造物,第三个要素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就产生了“意”:一种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愿望。在这样的造园过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学标准,我们可以概括为:得体合宜、含蓄丰富、寓情于景。

不管在古典私家园林设计中还是现代景观设计“,经营位置”都是首要的原则,因为空间关系是环境设计中各要素最基本的和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布置和调整空间关系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实践过程。比如,在景观设计中出现了太多建筑物,由此产生的密集的世俗气氛就会破坏景观环境中应有的闲适之美:如果缺少诸如回廊、亭、榭等附属设施的话,人们必然又会觉得不够舒适。同样重要的是各个基本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2因地制宜因

地制宜的营造适宜的景观类型,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前提条件,也是体现园林特色

的主要方向。从以下两个方面讲中国古代园林的因地制宜。

首先我们从基址现状开始考虑,《园冶》中称相地,即园林建造位置选在什么地方,划分多大的空间范围。一般地说。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相地常常从卜邻,究源,察地等几个方面考虑。卜邻就是在选择园址时,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包括地

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究源指探究水之源头;察地是了解园址地形之高下和地被情况。

卜邻:古典园林尽管建造在封闭的空间中,但并不局限于园址边界的限定,而是以场地的视觉边界为设计范围,通过巧妙的借景手法来形成完整统一的园林景观,可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许多现代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这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究源和察地:造园讲究随曲合方,得景随形。只有顺乎自然之理,才能自然合宜,故对基址的了解非常的重要。

苏州虎丘之拥翠山庄,是一组院落,依山势而建,人工台阶与自然山石巧妙衔接,空间有起伏,疏密的变化,视景也有高低,俯仰的变化,并且时而观园内之景,时而观园外之景,步移景异,变化多端。虽然建筑密度较大,但山之旧有地形、树木、岩石、使此园仍具有自然、古朴的气质。。

3.3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及西方园林中,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等,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是我国园林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发扬。

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主题和各景点创意皆可从文化上寻找源头。如一些小区从太阳、露珠、星河、自然水体等自然要素入手,体现到整体设计中,居住区园林景观显得生动而有灵魂。而局部景点的设计,更是易于从园林文化着手,如利用雕塑、景石等刻画主题,或利用有特色内涵的植物、有一定符号的园建小品等,精心刻画,将文化融于自然。

3.4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将居住区园林划分多个功能分区和景点、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亭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例如部分一层或下沉小院的设计,尤其需要小中见大,尺度适宜,而一些别墅豪宅的超大院落,则又需要适当分割整体划分,不可以显示出空旷和单调。

4、结束语

现代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刻,现代园林更具有时代性、赋有创造力,有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更容易满足现在人们对园林的审美的追求和功能需求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徐建融,庄根生.中国古典建筑美术丛书:园林.府邸[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古代园林构成要素篇3

关键词:山水画;古典园林;同一性;画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00103

1引言

诗画渗融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观,中国山水园林便是山水诗、山水画的物化形态,尤其以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1]。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及艺术表现手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园林的构园理论也遵循了山水构图基本原则。两者的创作可谓一脉相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2]。

2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在发展历程上的互动

陈传席教授将山水画的发展史分为产生期、停滞发展和突变期、高度成熟期、保守复古和变异期、抒情写意山水画的高峰期及派别林立的明清山水画等六个阶段[3]。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而漫长,周维权教授将其演变历程分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五个时期[4]。从两者的发展历程对比中不难看出,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都是相对应且紧密相连的。

2.1中国古典园林和山水画的形成期与成长期

六朝之前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的。同时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主要是用来狩猎、祭拜,而且园林的总体规划尚较粗放,只是对自然的“照搬”,谈不上多少经营设计[5]。

魏晋时期,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独立成科。宗炳开始将山水风景单纯作为审美和写生的对象并且写出了我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他说:“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比西洋早一千年发明了透视画的理论[6]。艺术领域的开拓也促进了园林了发展,这时期园林的规模由大入小,创作手法也在模仿自然中有意识的融合了更多写意的成分。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私家园林作为独立的类型逐渐崛起。

2.2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的全盛期

隋唐时期山水画开始走向成熟,山水画大师层出不穷,山水画论和作画技巧异彩纷呈。张b在《绘境》中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更是确立了山水画创作的准则[7]。山水画的发展也伴随着园林的进步,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园林也开始主动将诗情画意融入其中,这在私家园林尤为显著,皇家园林的数量和规模也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已发展到了巅峰。从董源、李成、关仝、荆浩四大家为代表的画作上,我们可以看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南宋马远、夏圭一派的留白手法,虽寥寥一角,隐隐半边,但使观者顿感无限的意境。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文人士大夫广泛参与造园活动,更加重视意境的营造,也促成“文人园林”兴盛。皇家园林虽规模变小,但规划设计更加清新、精致。山水画与山水园林的密切关系在此时已完全确立。

2.3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的成熟期

元代文人画兴盛,此时的山水画只是作为移情寄兴的手段,自由奔放、别出新意的写意画风熠熠生辉。明清时期,派别林立,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面貌,虽然宗派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水画的发展,但并未阻碍山水画走向成熟。与此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到达成熟的第二个阶段,文人、画家参与造园更加普遍,有些甚至成为专业造园家,也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私家园林出现了以山水局部来象征山水整体的创作方法,画作中的题款在景题、匾额、对联中普遍应用,意境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园林艺术密切融合诗画,意境浓郁,诗情画意在园林中更加被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我国园林自唐宋以来,已经把诗情画意写入园林,宋以后所谓园林的优劣,都以能否达到这个境界作为衡量的标准[8]。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长期互相浸润、相互借鉴,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山水画成为造园的粉本,园林的营造也因画家的参与,无意中提升了艺术境界和美学意味[9]。

3画家亦造园家

画家参与构园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典园林是画家们以山水为皴擦在三维空间里做的“画”,他们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在园中侵入了他们千丝万楼的情思。

唐文人山水画之祖、写意山水的创始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更修筑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辋川别业沿山麓、山谷布置,因地制宜,园内有山、岭、岗、坞、湖、溪、茂密植物等自然景观,风景秀丽、层峦叠嶂,展现出浓郁的山庄园林景色。王维政治上失意,心情抑郁隐退辋川,在修建别业之后心怀大畅,作诗四十首集结成《辋川集》、又以辋川别业为蓝本绘制了画卷《辋川图》。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山水园林之美与画家抒发的情感的契合,也从侧面显示出山水园林、山水诗、山水画之间的密切关系[10]。

亲自谋划、指挥造园、建造规模最大园林的人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他同时也是素养极高的艺术家,作画重形似,追求逼真。他利用自身无上的权力,亲自参与,集合众多画家的智慧,遂构造出写实派园林杰作――艮岳。艮岳称得上是一座叠山、理水、植物、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园林。他把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加以高度的概括、提炼,凝聚着宋代皇家园林风格和宫廷造园技艺的最高水平,堪称宋代造园巅峰之作。

另外,许多园林也均由画家主持设计,如南宋的俞;元代的倪云林;明代的米万钟、屠隆、文征明、文震亨、计成、石涛;清代的张涟、张然、叶洮、李渔、仇好石、戈裕良等皆擅长绘画,同时又兼及造园。据刘敦桢教授调查,苏州园林中如网师园、环秀山庄、怡园等十数处园林,其园主人往往为文人画家,或有文人画家参与造园工作[8]。因此在园林创作中,必然运用了绘画艺术的传统手法,而历代山水画论不仅对绘画起了理论指导的作用,同时对园林创作也直接起了理论指导的作用[11]。

4画理即园论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造园理论著作《园冶》成书于明代,而在此之前,当画家开始参与造园时,便将自己和前人所感悟到的绘画理论融汇于具体的园林营造,从山水画论中获得启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画理即是园论。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山水论》中开头就提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开门见山的点明了构思的重要性,这不仅在图绘山水中是重要的,在园林设计中也同样重要,只有好的立意,才能造就出一座意境深远的园林。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时同样提到:“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这里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同样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理念。“默契神会、得意忘象”、“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等画理精髓,与“片山多致,寸石生情”、“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等构园理论完全吻合[12]。可以看出,山水画论渗透在构园论的各个方面。

4.1立意

中国山水画提倡“意在笔先”,“先具胸中丘壑,落笔自然神速”,“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些都在向我们表达构思立意的重要性。中国历代画家,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得出结论,认为在作画落笔以前,必须先有腹稿[11]。山水画不仅是对自然的单纯“再现”,而是对自然进行艺术概括、提炼和升华,再经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酝酿而绘制出的作品。构园与绘画一样,同样需要先立意,有“意”就有境界。计成在著《园冶》开篇就说“相地”,即“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规划布局要合适,园林立意构成要恰到好处。成熟的山水园林多为“主题园”,都有深邃的立意,正是这个“意”引领游览者的情思意蕴,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如苏州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艺圃等皆是对隐逸江湖、归隐田园的咏叹。

4.2构图

山水画中所谓的构图是指绘画的章法,即南朝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的“经营位置”。在绘画前,对画面位置要进行周密的安排,深思熟虑、反复斟酌,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内容的安排和画面整体的美感。园林的造型布局,和画论的“经营位置、空间构图”等山水布局艺术原则一致,只不过是从绘画的二维空间转向了较为复杂的三维空间[13]。在具体的构图手法上,山水画中的很多理论被应用于园林设计。如山水画的布局安排讲究主次分明,许多山水画的论著十分强调主从关系的处理,在王维《画山水诀》中就有:“主山最易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于主”,都在深刻向我们说明构图中必须有主有从,不可平均对待[11]。园林布局同样是要遵循这样的原则,把地形山水置于突出的地位,树木屋宇、道路、桥梁是用来点缀山水,如果是主次不分,则会造成喧宾夺主。中国山水画中有“六远”之说,即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的“平远”、“高远”和“深远”和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提出的“迷远”、“阔远”和“幽远”,园林布局深得“六远”之精髓,通过对景、障景、借景等手法,对周围景物进行取舍,自然巧妙地将美好景色收入园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园林空间。

4.3元素

宋郭熙《林泉高致》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这些虽是山水画中经常采用的元素,但实际也是园林设计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及建筑[14]。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成为造园的四项基本任务,人们有意识地将这些元素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多元化的景观,给予人们美的享受以及精神的愉悦。在今天的园林之中,山水组合构成风景的主要结构骨架,造园中常用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等艺术原则和郭熙的画论同出一源[15]。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相互穿插、合理布置,形成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园林景观。

4.4透视

中国山水画采用视点运动的鸟瞰画法,即“散点透视”,又叫“移动视点透视”,与西方绘画采用的成角透视有所不同,散点透视没有消失点,视点连绵不断,随着视线的移动,空间随之流动变化。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透视方法。园林布局便是借鉴了这种动态连续的方法,构图呈线性序列,像一幅山水画长卷,构筑出蜿蜒曲折的“步移景异”的艺术特点,使人在行进的过程中感受到景致不断的变化。园林布局既遵循了这种基本法则与规律,但也未拘泥于此,而是随着作者的意境构思和环境的变化去摄取周围的景物,创造出生动的园林空间。王维《山水诀》云:“咫尺千里,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写于笔下。”这是中国山水画对透视运用的要求,也成为园林置景的基本特点。

4.5虚实

唐诗有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中国山水画家极为善于利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技法去体现山水的广阔缭绕之境。中国山水画的画面中出现的“虚”即空白区域被称为“布白”,看似是什么都没有,实则却有着“长河无点墨,但见笔纵横”的纵横气象[16]。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一老人坐舟之端,垂钓于水中,其余皆空白,简到不能再简的地步,画面以偏概全,小中见大,一虚一实强烈对比,形成了充满空灵而诗意化的意境。园林要创造出自然而又包含情思的景致来,也必须自始至终地处理好虚实的关系。园林的意境构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化实的风景空间和景象为虚的情感抒发。园林中所体现的虚实关系远比山水画复杂,而山水画论却可作为基础理论指导园林空间的塑造[17]。如园林之中所具有的简远、疏朗布局特征,就与绘画构图的“布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山水画的创作思想、创作手法对古典园林营造的影响不断地再加深,园林设计在汲取着山水画中一切美的东西并熔铸于其中,两者的发展不断交织在一起,彼此推进。当然,我们在探究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之间传统美学影响时,也应看到它们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发,正如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

5结语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自魏晋时期以来就在美术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其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它的艺术观念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重要指导理念,无论是从园林立意、造园手法上都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古典园林的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古典园林的不断发展,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参照,共同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菲.浅析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J].美与时代,2010(1):78~80.

[2]张玲.中国山水画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0.

[3]陈传席.中国山水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罗瑜斌,刘管平.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J].风景园林,2006(1):53~58.

[6]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J].新中华杂志,1949.

[7]朱志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J].文艺理论研究,1989(3):71~77.

[8]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9]张权.一脉相承:论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本体一位性”及联系性[J].艺术教育,2014(8):220~221.

[10]张兰,包志毅.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以王维山水画及其辋川别业为例[J].华中建筑,2005(S1):111~113.

[11]孙筱祥.中国山水画论中有关园林布局理论的探讨[J].风景园林,2013(6):18~25.

[12]宋宁宁.水墨山水画的景观构成――对本土化设计的启示[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2):148.

[13]刘芳.由谢赫的“六法论”分析明清造园艺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0(12):108~109,125.

[14]赵爱华,邹志荣,屈永建,等.浅析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4):188~191.

[15]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6]李莹波.分析中国山水画留白的技法[J].艺术品鉴,2015(3):190.

[17]郑金.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山水画意探讨[J].绿色科技,2012(7):30~33.

[18]蔺若.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处理中的辩证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6):85~87.

古代园林构成要素篇4

1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价值表现

1.1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受众秉承着“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具有极强的空间美感,空间层次及对比元素丰富[1]。如,“先抑后扬”的设计理念,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于主空间的好奇心,还可以达到优化人们对主空间视觉体验的效果。同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虚实相生的景观设计手法也极为常见,依托借景的方式,可以加强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以及景深感,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感。1.2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构造的重要理念,在造园手法方面,通常会通过“曲径通幽”空间感受的营造,结合植物造景,赋予整个环境空间以更为强烈的生命力。这样的设计手法能为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提供参考,达到营造自然和谐意境美的目标。

2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较为广泛,不仅对现代室内空间组织设计产生影响,也为现代室内空间布局设计提供参考。从空间组织设计方面来看,如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抑后扬”的设计理念,依托小空间与大空间之间的对比,达到优化人们对于空间视觉体验与感受的效果;从空间布局设计方面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接触提供空间支持,可以利用借景、框景等手法,深化人与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向现代建筑室内设计的渗透也是极具探究意义的。

3室内空间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分析

3.1在空间组织方面的运用。3.1.1空间形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主要是对空间形态的塑造,其中所包含的植物、山石、水体等景观要素也要以一定的空间关系、空间形态而存在。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要素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园林更注重空间的设计,除了要考虑平面上各种植物、山石、水体、建筑、道路等景观要素的布置之外,还要重视树木的天际线、山川的起伏等园林景观要素构成的垂直空间,完成对垂直变化的三维空间的设计。这样的空间形态设计理念打开了现代室内空间组织设计的思路,形成了新的设计方式。如,在强化对室内空间垂直高度的利用上,若建筑室内层高过高,尽量不使用吸顶灯,可以选用结合自然元素的垂吊灯具,或选择较高的室内植物,均可以避免产生垂直空间过于空旷的不良感受,如图1所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本身具备特定的文化底蕴,如门及其与延伸空间、堂及其与延伸空间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空间形态,这对现代室内空间组织设计具有极高的借鉴参考价值。3.1.2空间类型。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精巧、构思奇妙方面已经达到了至高境界,其空间类型包含较多种类,具体有以园林建筑为核心的庭院空间、以地形地势为核心的地理空间、以园林植物为核心的自然空间、以各个要素配合为主的空间等。由此能够看出,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普遍根据空间中包含的主要元素确定空间类型与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设计。因此,在开展现代室内空间组织的设计中,也要参考各个空间类型及功能的差异性完成设计,如普通空间、亲密空间、廊道等。3.1.3障景。在现代室内空间组织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提升室内空间组织设计的空间美。障景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艺术手法之一,主要依托对大小连接空间的对比及相互衬托,达到从视觉上扩大整个空间的效果。如,苏州古典园林空间设计中,普遍应用在住宅内加入较窄的过渡空间,达到烘托庭院广阔明亮的效果,让人在视觉与心理上感受到主空间的无限扩大。将障景的手法应用于室内空间组织设计中,能够达到提升人们对室内主空间大小感知程度的效果,形成豁然开朗之感。在现代化室内空间设计中,一般在门厅空间引入障景的设计手法,在客厅的入口设置相对狭小的空间区域,使人产生压抑之感,促使人迅速进入室内空间,进入客厅、室内主空间后,宽阔的空间、明亮的光线与人们在门厅前狭小区域的感受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人们在室内主空间的情感体验。在总体面积相对较小的住宅建筑中,普遍不会设置独立的门厅空间,一般会利用玄关替代,方便人们换鞋、脱放大衣的同时,实现对室内空间的修饰。而这样的玄关设置也能够达到障景的效果,在玄关位置设置遮挡(如镂空的隔断、鞋柜、衣帽架等)形成半开放的空间,并与室内主空间相连,可以优化人们的视觉效果,与门厅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这样的空间组织设计也能够避免人进入室内空间后对整个房间一览无余,可以暂时性的“藏匿”室内主空间,提升室内空间组织设计的趣味性,如图2所示。3.2在室内布局方面的运用。3.2.1公共空间。在较大型建筑室内中,室内空间以公共环境空间为主,面积相对较大,设计中可以充分融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要素及造景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更为舒适、理想的现代室内空间环境。布局设计是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实践中不能仅强调连续性,更应当引入中国古典园林中“曲径通幽、虚实相济”等设计手法,避免单一流线型空间设计的枯燥性。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曲折动线来说,具体表现为在园林空间的动线处理中保持“曲中有直、曲直相融”的形式,实现“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视觉体验,达到增强空间感的效果。设计中可以借用植物、山石、水体、铺装形式等古典园林设计要素,自然地过渡室内空间,避免戛然而止的空间不适;也可在室内公共空间内利用什锦窗、漏花窗或通透的屏障物体等来划分空间,避免人们在过大的室内公共空间中产生空旷和枯燥感。3.2.2小空间相对于公共空间来说,由于小空间的面积较小,所以其变化少、空间流动性弱,提升了室内空间布局设计的难度。在实际的设计中,也可以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要素,主要以空间立面分隔的层次营造作为室内小空间布局设计的主要目标,可利用借景的艺术手法来丰富小空间的视觉体验[2]。如,为保正室内空间功能的完整性,可使用“俯借”的设计方法,在室内布置天井,促使自然光线与外景进入室内,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3.2.3借景。借景也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常用的一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即将景观“虚拟的引入”室内空间,丰富室内空间布局内容,提高室内空间的趣味性,如图3所示。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所不同的是,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不仅可以利用对室外景观的借用,还可以对室内建筑景观进行借用。有时受建筑空间面积大小、环境舒适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小型室内空间中普遍不会布置大型自然景观,可以通过借景手法结合通透结构的应用,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空间布局中,从而促使室外自然景观在室内空间中得到有效延续和渗透。借景可以更好地增加室内空间的深度,在空间较为自由的室内可根据室内布局与尺度进行围合和渗透,同时借用对景、框景、隔景、漏景等艺术手法,创造室内空间步移景异的效果,使整个空间充满层次和节奏。在室内空间的隔断方面,可以应用借景的设计思路,在室内设置屏风、帷幔、博古架等通透式结构,这些分隔极具装饰性,又能产生“隔而不绝”的感受,不完全隔断,更好地延伸了空间,空间上产生极强的流动感,感觉上显示出了虚实相生的空间情趣,产生一种特殊的美的意境[3]。借景在室内空间的光色处理方面也能够发挥出较好的作用,促使室内的采光和室内的通风得到强化,同时让室内在白天也能呈现出生动的光影变化,如图4所示。

4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室内空间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要素及其造园布景的艺术手法灵活地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中,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通过在现代室内空间组织设计、空间布局设计中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要素,并结合障景、借景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既提升了受众对室内空间的视觉体验与心理感受,又推动了室内空间与自然美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姜琳,房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设计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2(20):74-75.

[2]陈燕.园林中的美学意蕴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评《建筑•园林•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技法》[J].中国食用菌,2022,39(08):270.

[3]王颖.古典园林规划设计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借鉴与应用———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表现》[J].中国食用菌,2022,39(05):49.

[4]房志勇.我装我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8.

古代园林构成要素篇5

关键词:古典艺术;旅游功能;经济价值;历史研究;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60-01

德国古典学家黑格尔曾经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对于当代社会中古典艺术存在的原因,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人的感官及精神需求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不断的重复排列,巨变的现实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心理压力,因而在现实生活中焦虑、抑郁、压力成为困扰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时常需要在紧张的生活中放缓脚步,缓解身心压力。而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的是和谐的观念和诗情画意的观念,以富有古典艺术元素的古典园林为例,存在于园林中的文字、雕塑、绘画等艺术元素的巧妙组合,以诗情画意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园林中,通过在园林内堆山叠水,理花葺木所造就的是一种意境,它使人游赏间禁不住感到心旷神怡并与自然沟通,使自然美景得到升华从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手段造就了人们获得理想美的意境。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成为世界性的一种活动。古典园林的旅游功能,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丰富的审美意趣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与旅游开发价值。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人文旅游资源,以它的审美特征和独特的艺术创意吸引着中外游客,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所以,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来说,古典园林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此外,城市中具有古典元素的古镇、商业街,同样具有古典艺术的氛围并且具有旅游的功能,如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具有中国古典艺术的元素,在城市中构建了一个可以营造古典艺术氛围的环境,吸引广大市民在闲暇之时来到这里消遣、消费。因为大多数时候,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大众不可能做到在想离开城市去旅行的时候就离开,所以这种在城市之中具有古典元素的环境会吸引广大市民的到来。

三、历史文化研究的需要

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存在于其中的各种雕刻、装饰、花木寓意等,储存了大量的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及其深广,是研究古代民俗的实物资料。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家名迹,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做历史研究的凭证。因此,从古典园林中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和变化,是研究社会发展史的实物资料,其本身起着博物馆的作用。

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现今保存园内的文献档案、文物收藏,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辉煌走向衰落灭亡的历史。颐和园保存的纸绢类文物数量众多,根据尺码和内容分别张贴悬挂于殿堂的指定位置,与店内其他装修、陈设一起构成了晚清皇家宫苑生活的真实场景和历史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资源是后人在史料档案中难以寻觅的。这些藏品对我们探讨清末御用绘画、装饰材料,研究清光绪时期,慈禧专权操纵下“画院”的编制、职能、制度、机构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能够起到重要的凭证作用和揭示相关历史的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结论

人的感官及精神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研究的需要,这三点原因是当代社会中古典艺术存在的原因。随着中国社会在工业化途中的行进、商业经济意识的普遍渗透,随着文化全球化迅速展开,中国现代的艺术精神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流行文化之潮的涌动,工具理性、技术主义的扩张,功利主义的泛滥,在艺术的领域中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效应。因此,古典艺术存在于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意义。古典艺术存在于当代社会的理由,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古典艺术的各种功能,有助于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学会如何去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古代园林构成要素篇6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景观;诗情画意;创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2-0000-00

收稿日期:2012-10-24

修回日期:2013-02-05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美,追求意境,讲求“诗情画意”,在空间处理上多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1]。探索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景观营造艺术并付诸现代园林实践,有利于传承和把握与运用中华文化精华。

诗情画意,指的是像诗画里所描摹的那样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2]。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鲜明特色和独有风格。园林景观意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山、水、植物、建筑等要素,还要考虑人们在其中的活动,以及四季变化对风景的影响。

当代各种思潮纷杂,景观设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化与多元化趋势。但“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的创造与应用在现代园林中仍受热捧。较为典型的有成都、上海的易园,杭州西湖新十景、上海世博园中的“亩中山水”、三峡风景区,等。为此,研究现代园林“诗情画意”景观的创设途径有深远的意义。

1中国诗、画与园林的关系

1.1诗情与园林

《东方庭园论》指出:中国传统造园的特点是不仅要改造自然,还要体现出“渊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2]。首先,园林建造地的诗情(即地方文化特性)影响了园林的选址;其次,诗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景观的布局。中国园林讲求幽深曲折,正所谓“造园如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错杂,方称佳构”[2]。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即如果诗歌没有诗“意或情”,只讲究对仗工整、韵律严格,就没有灵魂;而园林的创建,若没有立意也就没有灵魂,缺乏创造性。

1.2画意与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画均属于以风景为主题的艺术,被誉为“姊妹艺术”,在艺术处理手法及规律上有相通之处(如立意、层次、虚实、曲直的营造等)。造园家融画意于园林设计与建造当中,借鉴绘画的手法营造曲折婉转的环境,引起人跌宕起伏、欣赏喜欢的审美体验。由此,画论便成功地指点了园林的主题选择和结构建造等层面。

2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2.1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理上常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多用假山、建筑、廊和墙来分隔空间,还采用借景的手法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无限空间,追求“咫尺山水蕴千里江山”的山水画境。

2.2虚实对比

在园林中山体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在空间处理上,闭合为实,开敞为虚。园林景物的虚实对比,可加强艺术效果。虚实相生要做到“疏处不见其缺,旷不觉其空,方得疏旷秘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可使观赏者产生空间扩大的感觉。

古典园林常采用实中有虚的办法来造成景深的错觉。如在狭小的天井一侧,粉壁墙前,种植竹子Bambusoideae、芭蕉Musabasjoo,配几块假山石,便构成一幅立体图画,消除视线的局限性。景墙开窗,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假山留一个洞或墙上做一个假门,都能使人产生错觉,取得特殊的效果。园林中虚景(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云雾、日月星辰等)的处理更胜实景。如柳浪闻莺、雨打芭蕉中的鸟鸣与雨声便是虚景产生的美[3]。

2.3含蓄有致

明代唐志契指出:“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中国古典园林借鉴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讲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苏州拙政园进门处的一座假山是藏;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半露;至远香堂,主景映入眼帘,是露,达到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抑景效果,其高潮部分往往要“千呼万唤始出来”。

2.4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园林常运用写意和比兴、古诗画意境的再现及景题、楹联、匾额上的诗词点题等手法创设“诗情画意”,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形、色、声、香”均具备的奇妙景观。例如,扬州个园以墨石山前种有多竿修竹,比拟“春山”;太湖石山前植松树,比拟“夏山”;黄石山植古柏,比拟“秋山”;低矮的雪石山不饰植物以象征荒漠疏寒,比拟“冬山”。表达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画意境[4]。又如,苏州拙政园“听雨轩”取李商隐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远香堂”则源于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意,而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则是用宋代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画境造景,使景中有画。

3现代园林中“诗情画意”创设途径

3.1因地制宜创设“意境”

不同的园林,“意境”迥异。如:北京圆明园中的景物都是围绕着“水”的主题来设置,并较好地突出了皇家园林特点,即“因水成景,借景西山”[5]。又如承德避暑山庄以自然植物景观取胜,通过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凸显了园林景观的色彩变化和季相交替。实现山庄“春有万树梨花送暖,湖边杨柳吐绿;夏日绿荫生凉,青萍涌翠荷花飘香;秋有枫林红叶,山峦火红;冬有青松挺拔”的物象美景。

3.2借用“诗文之美”题名点景

借用“诗文”来题名或点景,不仅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还可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园林是人化的自然,景观之名往往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和“诗情画意”的共鸣。例如“爱晚亭”“留听阁”“明月楼”,以及桂林山水、苏州枫桥、寒山寺等。又如,济南小清河综合治理景观工程,该设计通过浮雕、铜雕、铁雕、线条画、马赛克拼贴的景墙、雕塑等形式布置两岸沿线各景点,将小清河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形成标题景观,如“玉带修篁”出自“清河玉带绕城飘,夹岸修篁翠色雕”,“水岸鹊华”出自“鹊华烟雨”[6]。

园林中的匾额、碑刻、对联、题咏等也是景点景观重要的文化点缀,对丰富园林景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昆明湖和万寿山中间的长廊可以称为“艺术长廊”。此外,用于点景的“名文佳诗”,还是“留之久远”的导游词。园林胜景也需要名文、佳诗的包装和点染,方能激发人们的游兴,并能起启迪、引导游人和拓展、深化意境的作用[7]。如镇江沈括的梦溪园、司马光的独乐园、苏州网师园等,诚所谓“地以诗生辉,诗以地益秀”。

3.3营造“诗情画意”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诗情画意”的创设途径主要是按照诗格画理来取材构景。古典园林中许多植物造景的技巧直接受益于咏景诗和风景画。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前后的芭蕉、修竹及雨滴蕉叶滴答有声之景便出自李中“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句意;圆明园中的“武陵春色”也是取陶渊明“紫薇花对紫薇翁,名日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得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兰下月明中”的诗意。

在现代园林中,既可借用移情、比兴、象征、隐喻等手法或古代的咏景诗和风景画进行植物造景,使景观富有“诗情”与“画意”;也可将大地艺术运用到景观中,表达设计师或艺术家的某些观念和想法。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也为表现更多的植物景观意境提供了条件。例如,利用文学作品中植物的象征意义,栽植玉兰Magnoliadenudata、海棠Malusspectabilis(Ait.)Borkh.、迎春Jasminumnudiflorum、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桂花Osmanthusfragrans、即寓意“玉堂春富贵”[8];或根据画理取裁,即借鉴山水画的构图及各要素搭配手法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可根据植物时序季相变化,选取适合观赏、吟诵的植物,增加园林文化内涵。

3.4以画理组景,借诗序安排空间

园林是讲究空间营造的艺术,所谓“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造园者可参照画理或诗文意境构建园林的空间序列。园林布局要在三维的空间中描摹自然山水,安排建筑、植物、山石等元素,营造可游可居的如画景观。例如,宋介之的休园就是按照山水的画理而以画入景的,其组景“亦如画法,不余其旷则不幽,不行其疏则不密,不见其朴则不文”[9]。足见,要精心安排园林的空间序列及其景观方可使园林布局产生起承转折、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连续流动的空间效果。

3.5叠山理水体现诗情画意

现代园林(如庭园、广场、交通岛、建筑和公园入口等处)的叠山理水也应注重写意。造园者要将大自然的雄浑或秀丽领会于心,然后结合个人的理解与认识,将无限的空间浓缩于咫尺之间,使城市居民具有更为真切的贴近自然的感觉。以叠山来说,其在堆叠章法及构图经营上,既有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炼,也有对山水画理的运用,诸如“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如是造就步移景异的立体诗画[9]。

3.6挖掘地方文化,创新景观概念

现代园林景观的底蕴来自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提炼及其序列组景。如安徽合肥的肥西老母鸡园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主题概念,园区规划注重挖掘“鸡文化”的地域特色内涵,强调“鸡文化”与“乡土性”,以保护生态、传承文化为设计理念,获得良好的文化认同。其它成功案例还有以“神农教耕”“神农坛”主题雕塑强调农耕文化的玉环观光农业园、重点挖掘梅文化的南京傅家边现代农业观光园和以葡萄和葡萄酒文化为特色,以欧式田园风情为景观基调的重庆市巴克斯葡萄公园等[10]。

对地方传统景观文化的挖掘,主要是通过“传统景观符号”的运用形成标题景观或重要景点,以唤起民族的典型情感心理,传达体验方式,引起共鸣。例如“沧浪之水”(沧浪亭)、“曲水流觞”(流杯亭)、“万”字形廊.

现代园林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成都的易园(以《易经》文化为特色的易园企业文化和易学园林文化)[11]和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园“亩中山水”系列景观的设计。上海的设计巧妙结合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土地的深情,将“亩”与“园”结合,注重现代的实用功能要求,亩中造景,形成了“亩中山水”系列作品(图1~6)[12]。此外,三峡大坝景区主要依托“三峡工程”,全方位展示了“工程”和“水利”文化;北京中关村西区的环境设计方案分别以圆形的大众娱乐舞台、楔形绿地上的艺雕、方形构图元素、矩形网格等空间形式展现“阳光与流水”“黄土地的腾飞”和“网络意境”三个主题,较好地展示了“现代科技”的理念[13]。四者均用当代的景观符号(或设计语言)较好地表现出传统中国园林的内涵或寓意。

参考文献:

[1]邵祥东.诗情画意“妆”园林[J].现代农业科技,2008(2):62,64.

[2]刘尧,徐筝.谈诗情画意与中国古典园林[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37.

[3]刘莉.诗情画意―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2-64.

[4]侯则红,陈展川.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4):128-129.

[5]路翰鹏.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追求对现代园林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10.5.

[6]方鹏.诗情画意新景观・北岸[J].走向世界,2010,18(5):62-63.

[7]程为宝,刘建国.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中国山水包装浅论之二[J].包装世界,2001(5):58-60.

[8]唐莉英.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意境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10-22511,22663.

[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2.

[10]闻佳.特色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合肥市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3.

[11]任欣,王大志.现代城市环境中的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易园形态空间构成与意境解析[J].四川建筑,2006,26(2):10-12.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