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低保户工作总结范例(3篇)

时间:2024-04-29

帮扶低保户工作总结范文

为深入贯彻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防范贫困人口新增风险,按照区委主要领导要求,区扶贫办对贫困边缘户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帮扶举措,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贫困边缘户情况

截至目前,我区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X人,分布在驻14个村,其中大多为因病、因残致贫,自我脱贫能力差,家庭经济条件薄弱,无劳动能力,还有一些农户处于贫困临界线边缘。做好贫困边缘户帮扶工作,是坚决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不仅事关脱贫攻坚整体成效,更事关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但这些贫困边缘户的界定标准,目前上级部门并无明确规定,依据我区实际情况,建议界定为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家庭无劳力等特殊群体;因病、因学等大额支出造成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接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经济困难农户以及其他应纳入的农户。

二、农村贫困边缘户界定

贫困边缘户的确定严格按照“农户申请、入户核实、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程序规范操作。

(一)非贫低收入户。即不在建档立卡范围内、不享受扶贫政策,但家庭收入较低、贫困发生风险较高的农户,以是非建档立卡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为重点,划定预警监测线(暂按当年低保标准掌握),以“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为参考,参照贫困人口识别程序、方法,建立防贫台账。

(二)非持续稳定脱贫户。即已脱贫但脱贫成果不稳定、持续稳定增收能力不强的脱贫户。对所有建档立卡脱贫户,在脱贫攻坚期内继续享受各项扶贫政策措施(不含最低生活保障等行业部门明确要求动态调整的政策)。同时,划定防贫保障线,以退出验收时核定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年国家脱贫线的1.5倍为基本标准,纳入防贫台账重点监测。

(三)其他农户。对遭受自然灾害造成收入骤减、家庭突遭重大变故造成支出骤增等情况的农户,参照以上情况纳入防贫台账监测范围。

三、农村贫困边缘户帮扶举措

通过实施贫困边缘户扶持政策,使全区贫困边缘户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生活水平保持稳步提高,不增加新的贫困人口,促进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一户都不落”。

(一)实施精准防贫保险项目。积极探索精准防贫机制,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财政拿出资金作为防贫保险金,按照每人每年50元保费标准,为全区农村贫困边缘人口购买了防贫保险。保险金“多退少补、余额结转”,主要保障因病、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

(二)突出产业就业扶持。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边缘户给予政策、技术等必要的帮扶措施。对具备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边缘户,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帮助提供就业岗位,或通过开发辅助性岗位实现就业。

(三)激发内生动力。注重防贫帮扶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同精准扶贫脱贫有效衔接,激励群众自立自强、勤劳致富,有效降低致贫风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人口稳定增收能力。

帮扶低保户工作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如东县;农村人口;贫困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一、如东县农村贫困现状与特点

至2011年底,全县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户共有19987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6.5%,贫困人口为35070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4%。其中,低保户8872户,低保人口15379人,五保户2944户,五保人口3155人。

(一)从年龄结构看,老年人多,中青年人少。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中16岁以下的1314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8%;16-40岁的4522人,占12.9%;40-50岁的5097人,占14.5%;50-60岁的5310人,占15.1%;60岁以上的老年人18827人,占53.7%。

(二)从身体状况看,体弱多病的多,健康的少。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中身体健康的8525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4.3%;体弱多病的16166人,占46.1%;患长期慢性病的人3961人,占11.3%;患有大病的1791人,占5.1%;残疾人4627人,占13.2%。

(三)从文化程度看,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中文盲及半文盲的14254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0.6%;学龄前儿童及小学文化程度的12824人,占36.6%;初中文化程度的6033人,占17.2%;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1491人,占4.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468人,占1.3%。

(四)从就业情况看,在家务农的多,外出务工的少。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中一共有11476人就业,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2.7%。其中在家务农的8705人,占就业人口数的75.8%;县内务工的2042人,占17.8%;县外省内务工的373人,占3.3%;省外务工的58人,占0.5%;其他地区(含国外)从业的298人,占2.6%。

(五)从收入结构看,收入水平低,非农收入少。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全年人均纯收入为3516元,只相当于全县农民平均水平(10786元)的32.6%。其中,农业经营(含种植业和养殖业)纯收入1380元,占贫困人口全年人均纯收入的39.2%;政策性收入(含低保、五保、养老、补贴及其他收入)1540.4元,占43.8%,务工收入595.6元,占17%。

二、如东县农村人口致贫原因剖析

(一)因病因残是致贫的主要原因。2011年,如东县农村因病因残致贫的家庭为14366户,占全县农村贫困家庭总数的71.8%,远高于其他因素致贫比例。家庭成员残疾或患严重疾病的,不仅会导致家庭劳动力的丧失,医疗费用也可能使家庭陷入沉重的债务,从而将一个家庭推向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缺劳动力是致贫的重要原因。2011年,如东县农村贫困家庭因缺劳动力致贫家庭为2754户,占农村贫困家庭总数的13.8%,位于致贫原因的第二位。贫困家庭中的劳动力人数为8162人,仅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3.3%,而丧失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为26908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6.7%,而且贫困家庭的劳动力效益相对较差。

(三)文化素质低是致贫的内在原因。贫困家庭的大部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经营手法落后,不懂种养技术,不会分析市场需求,从事农业经营收益不高,同时又没有非农就业技能,外出打工困难,就业渠道窄。2011年,如东县农村贫困人口中具备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为27078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7.2%。

三、加强如东县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经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一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收。贫困户多以经营风险大、效益低、增收少的传统农业项目为主,要促进农业增收,根本出路在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大扶持力度,对贫困农民给予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和技术扶持。二要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就业转移。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家庭信息台账,根据劳动力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帮助。

(二)加速保障救助体系建设,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一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在对农村不同贫困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应补尽补”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无固定收入或低收入的重残病等困难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及生活标准增长机制。二要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将农村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规定需由个人缴纳的参保费用可由政府医疗救助资金予以补贴;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农村特困家庭、患大病重病的要及时给予补助。三要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对农村因经济困难,而放弃子女就学的贫困家庭,给予必要的生活补助和学习资助,防止教育贫困代际传递。

(三)建立新型农村扶贫机制,构筑社会帮困格局。一是建立源头扶贫机制,扶贫工作重心下移,推动以村为中心,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扶贫网络联动机制。二是建立社会扶贫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好社会救济公益性团体和慈善机构,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活动,逐步形成社会各界参与的社会救助共同体。三是建立特殊群体扶贫机制,通过对处在农村贫困边缘而又与贫困农户关系紧密的子女或其他成员家庭这一特殊群体的开发式扶贫,达到依靠边缘农户发展带动原发贫困户脱贫的目的。

帮扶低保户工作总结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xujifeia”为你整理了这篇商务局2022年帮扶村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2年,在以市商务局为首的各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下,河棚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紧扣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和要求,以中央巡视问题整改、省市督查考核发现问题整改为重点,以“四季攻势”活动为抓手,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核心标准,持续落细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基本情况

河棚村是河棚镇最大的行政村,由原河棚村和三湾村两村合并而成。下辖35个自然村民小组,设立25个中心小组。全村共1061户,3510人,国土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7亩,山场面积9958亩。资源丰富,主产油茶、茶叶和板栗等,其中以油茶为该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德昌苗木有限公司位于于该村境内。

河棚村是舒城县8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17户、970人,贫困发生率27.38%。历年脱贫情况:2014年户脱贫25户102人;2015年户脱贫27户99人;2016年户脱贫75户308人;2017年户脱贫46户166人。2018年年底脱贫155户370人;2019年年底脱贫6户15人。还有未脱贫户6户17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4%。

河棚村现有五保户36户36人,低保户158户179人。脱贫不稳定户1户,“边缘易致贫户”2户。

二、总体思路

以党的、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公共服务一体化奋斗目标,坚持做到“四个不摘、四个不减”,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扶责任,紧紧围绕“四率一度”,以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和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为抓手,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目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三、工作成效

(一)年度脱贫任务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内河棚村在册贫困户中未脱贫户为6户17人。未出现返贫户,已脱贫户持续保持稳定收入,各项扶贫政策有条不紊细化落实。2022年预脱贫户为6户17人。

(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问题工作推进情况。

严格执行“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脱贫标准,以村组为主体,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般户生产生活、饮水安全、生活保障等情况全面进行了大走访、大排查,逐户精准核实,确保贫困群众吃得饱、穿得暖,安全饮水、住房无忧。经过排查,河棚村未发现相关问题。对全村“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常态跟踪监测,随时发现问题立行解决。

(三)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精准帮扶“三精准”情况。

三年来我们严格落实精准识别、精准退出政策。按照精准扶贫“五个一”要求,河棚村自2016年以来,到村项目33个。通过对扶贫到村项目、到户资金进行“回头看”,代表评议、公示制度、系统录入及时等程序执行良好,未发现使用不够精准问题,未发现不符合规定用途资金使用问题,并长期坚持。河棚村由市商务局牵头,县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县科协、县征收服务中心、县二中等5个市直、县直单位共157名干部,帮扶联系河棚村317户贫困户,每个帮扶责任人帮扶户没有超过3户。通过举一反三、“回头看”,帮扶责任人都能按照要求做好结对贫困户帮扶措施的落实,做到“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并取得实实在在的帮扶实效。完成一个月一次走访任务,落实微心愿和“五净一有一整齐”工作。结合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落细落实各项政策,精准到村、到户,脱贫成效明显,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四)责任落实、帮扶责任落实、工作落实“三落实”情况。

1、村两委主体责任落实。根据县级党委和政府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政策部署,建立脱贫攻坚工作机制,结合三年行动,专题研究完善脱贫攻坚措施情况、制定年度目标和任务情况、组织部署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等。

2、驻村帮扶责任落实。驻村扶贫工作队按照要求2月17日及时驻村,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各项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工作措施,指导村开展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工作,参与拟定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推动各项扶贫政策到村到户,监管扶贫资金项目使用、管理、公示,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整顿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协助村建章立制,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市商务局开展“六一”看望留守儿童、“重阳节”开展慰问困难老人活动。市商务局帮助特困供养贫困户汪定稳,县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县征管中心帮助困难老人黄文芳,维修改造老旧房屋,确保老人住房安全。

3、结对帮扶责任落实。全村317户970人全部对接市直、县直单位157名干部,认真履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双包责任制,帮扶单位班子成员联系结对到所有村民小组,每人每月深入到联系包保村民小组开展“村村到、组组进、户户访”活动,帮助解决脱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

结对帮扶人对未脱贫户坚持每月一次入户走访,对已经脱贫户坚持每2个月一次入户走访,每季度与结对户开展一次“同吃、同劳动”活动。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按步骤组织实施、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常态联系,进行政策宣传,保证了各项扶贫政策的细化落实,真正做到用心、用情帮扶贫困群众。

为克服疫情灾情影响,帮扶单位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号召,在联系乡镇、村开展“以购促销、消费扶贫”活动,帮助河棚村叶湾组贫困户叶仁周销售白鹅、张老组贫困户张宏政销售土鸡、拐弯组贫困户杜世平销售茶叶、余塝村贫困户廖克流销售牛肉等农产品价值约7.5万元。帮扶联系人主动为因疫情影响滞留在家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帮助联系就业岗位就近就业。

4、扶贫政策落实

一是产业项目扶持精准到户。2022年河棚村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主要包括光伏扶贫和特色种养业。在光伏扶贫方面,今年安排光伏受益贫困户174户,计划拨付光伏收益资金总额60.9万元,户均受益金额3500元。2022年上半年安排产业扶贫到户共计34户,产业扶贫补贴资金4.7万元全部发放到户。第二批产业扶贫到户112户,发放产业扶贫补贴资金9.2万元。

二是实施金融扶贫政策。2018年以来,河棚村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25万元,105贫困户享受贷款贴息每户3000元。今年秋季攻势期间,发放户贷户用贷款7户35万元;近期还将继续摸排贷款需求,扩大扶贫贷款发放规模。

三是就业脱贫精准到人。推荐贫困劳动力参加镇村组织的油茶、茶叶等实用技术培训350人次,帮助210户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脱贫。2022年针对疫情影响,河棚村结合上级政策要求,安排建档立卡户参与各类扶贫就业岗位。其中,利用光伏产业收入设置公益岗93人,落实护林员岗位13人,落实扶贫车间贫困户就业10人,落实扶贫基地就业(德昌苗木)24人,落实就地就近到企业就业5人,落实护路公益岗2人,落实居家就业5人。

四是教育扶贫落到实处、精准到人。全面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底数,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帮助34户中、高职贫困学生34人次申请“雨露计划”补助10.2万元;帮助92名中小学贫困寄宿生申请补助10.18万元;帮助12名贫困家庭学前儿童申请补助0.96万元。

五是危房改造项目精准施策。在前几年大力开展危房改造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又摸排并实施了4户危改项目,目前房屋均已建成或修缮完毕。

六是实施社保兜底脱贫工程。2022年,河棚村五保户36户36人,低保户158户179人,其中增加了对特殊困难户社会兜底力度,比如增加脱贫监测户程帮得户A类低保1人,增加未脱贫户毕长银户A类低保1人。贫困户包玉琪户因大病,为其申请3个B类低保。落实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护理补贴58人,落实低收入老人养老服务补贴37人,切实将党和政府的扶贫兜底政策落到实处,确保扶贫不落一户一人。

七是落实健康脱贫政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由政府代缴。大力宣传和帮助实施351、180、300健康兜底保障政策,进一步减轻贫困户看病就医的负担,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贫困人口返贫的机率。积极为残疾贫困人口争取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确保每一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健康脱贫和社会保障范围内。

八是落实生态扶贫工程。村成立党员先锋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居家就业突击队三支队伍,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河棚村选定舒棚路一线、山河路一线周汪湾村民组作为重点治理区域,重点做好“三清四拆”工作,促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协助河棚镇党委政府实施河棚河防洪工程实施,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落实护林员和防火队员13人。

九是抓好基础设施扶贫工程。2022年,河棚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其中扶贫项目6个,项目资金总额514万元,分别是拐湾东大塘改造项目,林冲大塘改造项目、周汪湾道路塌方修复项目、东湾路续建项目、河棚水厂扩建项目、河棚水厂取水口项目。

十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9年,河棚村集体经济收入17.3万元。2022年,河棚村新增集体经济项目3个,一是投资50万元的大棚蔬菜项目,目前大棚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是投资80万元的油茶籽加工项目,设备已采购到位。以上2个新项目预计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今年河棚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有望达到25万元;三是第三批产业到村项目——特色中药材产业项目,预投入项目资金85万元。本项目拟流转100亩土地,开展中药材种植,新建500平方米中药材加工仓储用房,购置耕作和药材加工机械。目前,金银花种植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在克服疫情影响上下功夫。要加大消费扶持力度,积极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稳定和增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自我创业的信心,利用各帮扶单位资源,进一步带动消费扶贫,力保贫困户收入。要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持续做好贫困劳动力到企业工作对接,稳岗拓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基地发展壮大,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支持能人大户发展特色种养殖,带动产业化发展,实现“一块土地、两份收入”,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要让贫困户受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