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运输规划范例(3篇)
时间:2024-04-30
时间:2024-04-30
【关键词】城市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综合运输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16-01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城市也扩大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往往与经济增长同时发生。现在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大规模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城市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区,根本特征在于它的集中性,城市是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具有集约人口、集约经济以及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化则是指国家或区域空间系统中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各类城市环境中集中的过程,包括非城市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的过程,还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扩散过程等其他重要内容。研究表明,城市化是内生于经济增长之中的,其实质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过程。城市化也是一种经济过程,人口和经济活动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由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城市化就是指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经济活动越来越深入。
一、城市化促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一般指构成社会基础结构的固定设施,如铁路、公路、场站、港口、航道等。目前我国已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于城市化人口剧增,旅客出行需求相应增加,长期来看无法满足旅客出行需求,这就需要升级或者重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城市发展首先要求改变落后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城市土地投资成本高,合理投资土地对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特别重要。加强城市交通运输规划与基础设施用地相结合,特别是改造旧城和中心城区,合理布局城市结构,能够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运输条件,等于缩短了城乡间的空间距离,在农村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一条偏远山区公路的建成将会直接拉动整个地区经济,促进城市化发展。合理投资利用土地、应用新技术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为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长期社会经济效益。
二、城市化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自我完善
经济增长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建设、运营也拉动了经济增长。交通运输业是指拥有和利用现有车辆、船舶、飞机等移动运输工具,具体提供旅客和货物运输服务的经营部门。城市化进程中,居民的出行、物品的交换等活动都需要借助于交通运输业来完成。
城市居民的任何空间移动均离不开运输,城市公共交通运力不足会直接降低居民出行效率。城市化对城间客货运输也造成了压力,城市客货运力不足将导致居民出行和货物流通不畅、效率低下。这就需要运输企业更新运输工具、提高运营水平、应用新技术提高运输效率。解决交通运输业运力问题主要途径是根据城市发展速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前期运力投放调查和预测,再进行超前规划和超前投放。在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方面,运输业应该向能够满足旅客、货主的个性化需求方面发展。
三、城市化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运输体系
城市交通运输承担、联结和实现城市各项经济活动,因而不同城市要有配套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工具和运输组织为其服务。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低效的体系则会妨碍经济增长。城市化势必影响我国已有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
综合运输体系是指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由至少两种运输方式构成且各种运输方式能够各司其职、各展其长的运输系统。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必须因地制宜,事实表明,并非多种运输方式简单叠加或者有多种运输方式存在就形成了综合运输体系。城市化不是简单的人口增加和城市扩大,同样综合运输体系也不单单是数量增加。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不仅依赖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还要靠各种运输方式的功能衔接和协调统一,要做到优势互补。这就需要合理规划、实施和升级城市化进程中的综合运输体系。
四、总结
交通运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交通运输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众多问题之一,它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环境等各个方面,因而不能孤立的研究和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必须从整个城市化发展角度研究和解决。政府部门不仅要解决现存交通运输问题,还要制订和实施城市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规划是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未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业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形成起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未来时期的交通运输状况。
参考文献:
[1]许庆斌,荣朝和,马运.运输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Abstract:Withthetake-offofChina'surbaneconomicdevelopment,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thecity'scomprehensivetransportationwillbecomeanewtopicplacedinfrontofthecitygovernment.UrumqiundertheguidanceofautonomousregiongovernmentsispreparingUrumqiComprehensiveTransportationSystemPlanning.ThispaperdescribesthemaincontentsofUrumqiComprehensiveTransportationSystemPlanning,suchasintegratedtransportdevelopmentobjectives,developmentstrategy,theroadsystem,publictransportationsystemandsoon.Throughthisarticle,wecanlearnthemaincontentofUrumqiCityComprehensiveTransportationPlanning,theguidancerequirementsofautonomousregions,Urumqitwo-tierPartycommitteesandgovernmentsforUrumqicitycomprehensivetransportationplanning.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公共交通;综合交通规划
Keywords:urban;road;trafficcongestion;publictransport;comprehensivetransportation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072-03
0引言
乌鲁木齐市位于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的中心,南北疆交通的枢纽,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的枢纽,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由于受自然地形所限,市区三面环山,使得本市建成区呈现南北狭长、东西狭窄的“T”形分布,城市南北之间有明显的“蜂腰”;道路网络布局不规则,道路面积率较低,整体通行能力差,尤其是国道216线与312线,由于穿越城市中心区,城市过境交通与货运交通混杂,使得国道市区内段的通行效率大大降低。公交场站、客运枢纽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城市客运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首府机动车数量以年均超过16.7%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全市在籍机动车保有量正式突破60万辆,而私家车数量已占机动车总量的80%(2013年7月数据),加上长期在乌鲁木齐市停留的外阜车辆约7.5万辆,对首府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出严峻挑战,交通拥堵现象已非常严重。同时,公路客运与民航、铁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各种换乘方式之间缺乏统筹协调,未能形成有效衔接,降低了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效率,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市综合交通规划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1现状城市综合交通的基本情况
1.1现状道路基本情况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12年公安人口年报资料测算,2012年末乌鲁木齐市常住人口335万人,属于人口超过200万的大城市。目前,乌鲁木齐市现有道路里程1599公里,道路面积1922万平方米,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4.71公里,人均道路面积7.69平方米,与“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公里、人均道路面积6~13.5平方米”的国家规范标准有一定差距。
乌鲁木齐由于受山地地形和历史发展的影响,与国内其他大城市相比,首府中心城区干道网密度从其级配关系看,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比大致为1:0.7:1.3,与规范要求的1:1.3:3.5的水平有一定差距,次干路不足,支路明显缺乏。同时,老城区内相当数量的丁字、断头、畸形和错位交叉口未得到合理渠化,加上老城区土地开发强度大,城市用地被狭窄的巷道分隔,造成交叉口间距短。这些综合因素导致首府道路整体运行效率不理想。
1.2城市道路拥堵情况及解决措施堵车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了交通不便的问题。大多数欧洲城市采用了管制来减少堵车。德国和不少北欧城市都设立了大量步行商业区;雅典的机动车只能隔日进城;意大利的锡耶那和佛罗伦萨禁止汽车驶入古老的狭窄街道;罗马则只准行人和旅游大巴进入城内的历史古迹。56岁的丁靖宇是北京一家技术开发公司的管理人员,他耗时两年多,自行研究并设计制作了“智能交通信号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全部实现交通的智能化管理。路口的红绿灯可根据车流量,自动调节时间,可节省75%以上的等候时间,可以使出行更快捷。
城市交通拥堵直接影响到城市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城市长远的经济发展。交通拥堵是首府市民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乌鲁木齐市将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工作、加大城市道路网密度以及拉大城市快速道路网络建设等方面入手,真正解决首府交通拥堵问题。
2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目标、规模的定位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坚持城乡统筹和城市“南控、北扩、先西延、后东进”的发展战略,加快构建连接东西、纵横南北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积极倡导绿色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公共交通场站、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加快首府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实施,努力为将乌鲁木齐市打造成为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创造良好条件。
2.1城市性质及发展目标乌鲁木齐市作为全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以推进城市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为总体目标,促进多民族、兵地、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培育面向中亚、西亚乃至南亚地区的国际、出口加工和能源资源合作等职能,提升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商贸物流和先进制造业地位;重视生态安全和特色景观风貌塑造,建成: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2.2城市发展规模预测2022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400万人,对应2015年人口达到340万人。根据人口规模预测结果,2022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520km2,达到130m2/人的水平;远景乌鲁木齐成为直接带动半径300公里、服务800万人口的都市圈中心城市。
3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交通及枢纽规划情况
为实现将乌鲁木齐市打造成中国西部的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面向中亚、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辐射全疆的环形加放射的全方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架,通过乌鲁木齐核心经济圈辐射带动全疆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乌鲁木齐市组织并编制了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3.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目标打造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立与乌鲁木齐市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空间布局调整相协调,运输组织合理、设施网络完善、枢纽衔接顺畅、可持续发展的市域交通运输体系;对外交通重点强化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和中亚地区的交流,开辟新的出疆通道,打造我国西部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对内引导和支撑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促进乌昌核心区产业和城镇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形成网络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3.2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战略依托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及其连接线组成的路网体系,将乌鲁木齐市城区交通与铁路、民航、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公路客货运以及规划建设中的乌鲁木齐高铁客运综合交通枢纽、T4航站楼及各物流园区紧密快捷地联为一体,共同构成自治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乌鲁木齐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乌鲁木齐核心经济圈(乌鲁木齐市、昌吉市、五家渠市、阜康市)1小时通勤,通过乌鲁木齐核心经济圈引领和促进五大经济圈并辐射带动全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依托公路、铁路与民航枢纽,强化乌鲁木齐交通中枢和国际大通道的地位;以乌鲁木齐高铁客运站为中心,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
二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建设为契机,整合公共交通资源,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公交客运系统,并尽快启动公交专用道网络实施规划。
三是优化和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改善并加强快、慢行交通环境,逐步实现首府道路人、非、机的分离。
四是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增加静态交通的设置场所与设置方式,提高静态交通管理水平。
3.3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3.3.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路网骨架形成“环线加放射路”的乌鲁木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路网骨架,规划快速路由3条环线和15条放射线组成,东西向贯通新医路和西山路。老城区的道路以调整和优化为主,加密支路网络,结合街头绿地建设打通断头路,合理配置道路交通资源。
①绕城高速公路(东线、西线):全长约174.4公里,设置23处互通式立交。其中,绕城高速公路东线长79.532公里,9处互通式立交;绕城高速公路西线长约94.857公里,12处互通式立交、27处分离式立交。目前,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公路东线工程已开工建设;西线工程正在规划设计中。其中,绕城高速公路(东线)按双向八车道规划控制,按六车道实施建设;绕城高速公路(西线)、东二环路均按双向八车道实施建设,预计2015年完工。绕城高速公路在拉大乌鲁木齐市城市道路网骨架的同时,必将改善首府城市的道路交通通行效益,缓解目前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现象。
②二环线:环中心城区并承担部分过境交通,由乌奎高速连接线、乌奎高速北联络线及国道312至216连接线工程组成。需新建国道312至216连接线(东二环),总长42公里,7处互通式立交,且东二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过自治区交通厅评审,正在进行修改完善,东二环将按双向八车道实施建设;改扩建乌奎高速公路联络线(乌拉泊立交―西山立交)(西二环),总长度约17.44公里,2处互通式立交。
③内环线:核心区快速通道由西过境路、苏州路、七道湾路、五星路、东环路组成。
④连接线工程:为加强绕城高速公路与二环路和主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需新建和改建新医路西延、西虹路至西山高架、城北主干道、北京路北延等15条放射路。
3.3.2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线网规划
①铁路线网规划。一是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和乌鲁木齐高铁站。加快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的建设,按照“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生态化”的要求,将二工高铁客运站建设成为集高铁、普铁、轨道交通、城际铁路、BRT、地面公交、出租、社会车辆、长途客运为一体,实现各种换乘方式无缝对接,并与航空港、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联系便捷,具有功能完备、公平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善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高首府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效率。乌鲁木齐高铁2013年4月开工建设,2014年年底便可实现由现有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的过渡试通车,待2015年下半年可启用。
二是新建乌哈第二双线铁路,经阜康、吉木萨尔、奇台、木垒至哈密,与在建的临哈铁路衔接,构建第二条出疆铁路通道。
三是新建铁路支线,由乌准线引出服务于东部工业片区;新建甘泉堡工业区(北区)支线,拆除北疆支线、六道湾支线。
四是新建兰新线芨芨槽子至乌西段货车外绕线,新建乌西至头屯河至乌北联络线,新建三坪至头屯河联络线,建设兰新西线复线。
五是新建乌鲁木齐都市圈城际铁路。近中期规划建设乌鲁木齐至昌吉、石河子,乌鲁木齐至米东区、阜康,乌鲁木齐至达坂城、吐鲁番等3条城际铁路线;中远期规划建设乌鲁木齐市至奎屯、巴仑台、吐鲁番、木垒、阿勒泰等5条线路,形成城际铁路交通网。
②铁路枢纽布局规划。客运系统:枢纽内设一主一辅两处客运站,新建二工高铁客运站为主要客运站,改建乌鲁木齐站(火车南站)为辅助客运站。2010年9月1日,自治区党委与铁道部召开座谈会,就乌鲁木齐铁路枢纽规划建设工作进行了衔接,并形成了会议纪要。纪要中明确提出:“铁道部、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对乌鲁木齐铁路枢纽进行大规模改造,系统强化客运能力、货运能力和通过能力,实现点线协调配套,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明确新建乌鲁木齐高铁新客站站房面积10万平方米。现实际建设中的高铁新客站占地0.7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预计投资27亿元。乌鲁木齐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横跨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自兰州新西客站引出,经西宁、张掖、酒泉、嘉峪关、哈密、吐鲁番,引入乌鲁木齐站,全长1776公里。
货运系统:在三坪车站规划建设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按改造后的货运铁路外绕线确定货运(物流)中心,乌东车站为枢纽货运站,铁路西站为编组站。
3.3.3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①地铁。为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引导城市沿主要发展轴向拓展,并尽可能与大型对外交通枢纽衔接,乌鲁木齐市委托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制了《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9年)。地铁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7条线路组成,呈放射状布局,其中1、2、5号线为骨干线,3、4、6、7号线为辅助加密线。规划线网全程211.9km,中心城核心区线网密度1.24公里/平方公里,主城中心区线网密度0.53公里/平方公里,主城区线网密度0.24公里/平方公里。全线网共设车站121座,其中换乘站18座。
至2019年,建成1号线和2号线一期工程,长约47.9公里,形成南北向的轨道交通基本骨架。其中,1号线自三屯碑至机场,线路长约26.5公里,设站21座,投资179.1亿元,2013年11月30日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正式启用。2号线一期工程自边防局至棉麻车辆段,线路长约21.4公里,设站16座,投资133.3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19年,预计2022年启用。1、2号线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
②城际铁路。根据铁道部和自治区《关于乌鲁木齐铁路枢纽规划建设的会议纪要》,铁道部已安排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启动了乌鲁木齐地区城际铁路的规划设计工作,计划2011年开工建设乌鲁木齐至昌吉、石河子,乌鲁木齐至米东区、阜康,乌鲁木齐至达坂城、吐鲁番等3条城际铁路线;中远期规划建设乌鲁木齐市至奎屯、巴仑台、吐鲁番、木垒、阿勒泰等5条线路,形成城际铁路交通网。为构建五大经济圈:乌鲁木齐市核心经济圈,昌吉市、呼图壁市经济圈,石河子、玛纳斯经济圈,昌吉州东部四县(市)经济圈和吐鲁番经济圈,创造良好的综合交通环境。
3.3.4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民航规划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作为大型机场、西部门户枢纽机场,最终将形成集国际门户枢纽与区域性枢纽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枢纽机场。乌鲁木齐机场近期以吐鲁番机场做为备降机场,同时规划建设第二条近距离平行跑道,约3600米,满足2022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需求。后期将尽快启动建设一座30万平方米的第四航站楼和配套设施,以此进一步扩充机场容量。
3.3.5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规划依托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对城市物流产业进行整合和重新布局,将城市中心区物流职能外迁。近期把南郊乌拉泊国际物流园作为建设重点,按照现代化、专业化物流发展的要求,构建集综合交易、仓储、货运服务、客运枢纽服务、铁路站场、备用拓展六大功能为一体的占地面积约6.45平方公里,面向全疆、辐射中亚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园;中远期结合铁路、民航枢纽规划布局,规划建设铁路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米东化工物流园和甘泉堡物流园,这五大物流园与铁路、公路、民航交通相衔接,形成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物流中心为配套、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服务站为延伸,高效快捷的综合物流产业带,以此支撑和服务于首府经济社会发展。
3.3.6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客运主枢纽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为满足公路客运需求,近期启动国际公铁联运汽车客运站、南郊客运新站两个公路客运主枢纽项目规划建设。国际公铁联运汽车客运站计划布设在高铁客运站周边,以公铁联运功能为主,同时具有涉外国际旅客及国内旅客运输功能,按国家一级公路客运主枢纽标准规划,与高铁客运站“统一规划,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为旅客中转提供“零距离”换乘服务。南郊客运新站计划布局在南郊物流园东侧区域,主要承担乌鲁木齐至东疆、南疆五地州的旅客运送任务。
4结束语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需从城市合理规划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和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改善交通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乌鲁木齐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启动公交专用道网络实施规划,并全力推进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尽快建设中心区到城市新区(集团区)区间城市快速公交走廊,建立一个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现代化首府城市道路与铁路、民航、轨道交通、公路客货运以及规划建设的乌鲁木齐高铁站片区为一体的乌鲁木齐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参考文献:
[1]GB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1995,1.
[2]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乌鲁木齐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2010.10.
[3]乌鲁木齐市在线通讯(记者杨媛媛报道).2010,11,12.
[4]乌鲁木齐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乌鲁木齐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及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汇报[R].2010,12.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andthesurgeofmotorvehicleholdingsyearafteryear,theproblemoftrafficcongestionis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andthetraditionaltransportationplanningbegantoloosen.Thearticlefirstsummarizesthegreentransportconceptanditstransportationplanningprinciples,thenanalyzestheproblemsofurbangreentrafficandthecauses,andpointsoutthetransportationplanningstrategyundertheconceptofgreentransport,andfinallydemonstratesthefeasibilityoftheplanningmeasureswithexamples.
关键词:绿色交通理念;交通运输规划;慢行交通
Keywords:greentransportconcept;transportationplanning;slowtraffic
中图分类号:F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064-02
0引言
随着我国民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绿色交通理念也逐渐被应用到交通规划中,该过程使交通运输规划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并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战略高度统一,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价值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各国的绿色交通理念在运输规划中的研究成功颇多,但因在我国的起步研究较晚,因此仍存在交通发展与用地利用不协调、居民出行方式需求多样、交通结构比例失衡、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笔者将沿着前人的研究思路,通^对绿色交通理念在交通运输规划中应用的深入研究,为从根本上改善交通环境,促进交通系统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指明了新思路。
1绿色交通理念及其规划原则概述
1.1绿色交通理念
绿色交通理念,指的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多模式均衡发展的绿色交通,它是基于宏观和微观两大角度,构建社会经济活动中“以人为本”的一种协调的交通运输系统。实际上,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两者并不相同,绿色交通的目的在于推动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现代城市交通运输规划中,应把绿色交通理念作为其指导思想,将其融入到城市交通运输规划的优化决策中。
1.2绿色交通理念下交通运输规划的原则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交通生态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应在确保合理利用资源、降低交通成本支出、实现系统最优化的前提下,与环境建立友好关系。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哪种交通方式其实都是人们出行的一种工具选择,它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其目的在于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还能给人一种舒适、便捷的享受感。③坚持一体化原则。其内容相对较为丰富,所需整合的资源有:对外交通运输(公路)和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的有机结合;分属不同行政区间的公路网络的合理整合;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化配置;长途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整合;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的换乘;地面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联接;地面交通和快速轨道交通的合理衔接等几大方面。
2绿色交通理念推进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2.1交通发展与用地利用不协调
由于城市交通量的猛增,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土地占有率很大,不但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而且也使城市用地紧张,不少居民开始青睐在郊区居住,如此一来,不但增加了土地占用率,而且徒增居民出行时间和距离,对交通的需求也更加旺盛。而在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率应与交通发展相协调,过度开发或利用不充分都难以满通运输发展需求。这也是不少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和土地利用失衡的原因。表现如停车场的静态交通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等。
2.2居民出行方式需求多样
在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中,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其诱发因素包括交通参与个体和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各异、交通系统的容量和承载力水平限制和交通网络的局限性等。而居民选择出行方式时,更注重效用性。目前,我国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并不高、交通网络不健全、站点和线路设置不佳及公交换乘不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出行对公共交通工具的选择。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出行个体化的发展,私家车数量逐年飙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路拥堵,而公共汽车的服务质量不高和运行效率差,轨道交通、高铁、有轨电车、电动车、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多元化发展等综合因素,使选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人数下降,而公交企业的经营不善使公交运行仍需要依靠大量的政府财政补贴才得以维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个体化出行的吸引力。
2.3交通结构比例失衡
近年来,单位和私人客车的出行比例在逐年升高,公交和自行车的出行结构则出现了下滑趋势,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必然带来交通基础设施的超荷载。虽然近年来我国多数地区的交通运输规划均建立在满足机动车交通需求的基础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建设道路,但仍然无法解决交通运输的现状。这也表明,道路建设的速度与车辆增速水平不一致,而要想从根本上摆脱新建道路压力不减的死循环,则应将规划重点放在调整交通结构比例上来。
2.4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城市人口的出行方式主要有步行、自行车、公交、地铁和私家车等几种方式,而在城市交通规划和道路建设中,公众的发言权微乎其微,使得公众的实际交通需求和公众利益难以实现,这就导致公众的环保、节能意识难以被激活,对绿色交通的参与热情不高。
3绿色交通理念下交通运输规划的新思路
3.1在静态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方面
加大静态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往的交通规划中常遇到如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静态交通分布不均问题,使一些好的交通资源难以被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是静态交通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实际运行中会有非常大的需求量,最为常见的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交通拥堵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在规划中必须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特征进行规划,确保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可控性,在规划布局中也必须严格遵循有关指标,使其与动态交通系统间形成良性互动,以有效的推动子系统的良好运行。此外,交通系统的静态设计也必须科学合理,充分结合动静两方面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
3.2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方面
为了创造更好的慢行交通环境,在规划中应实行机动车道和慢行交通合理分离的管理方式,用分流管理发挥提高慢行交通方式的安全度、吸引公众主动选择自行车或步行的绿色方式出行、减少道路功能的重叠性和拥堵等优势。基于此,在慢行交通规划建设中,必须结合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尽量减少重复性,重视其可达性。
3.3在公交优先系统规划方面
要在交通运输规划中体现绿色交通理念,首先要注重公交专用道的建设规划。公交作为出行工具的人群比例很大。公交专用道的规划都是在原有道路上完成的,多采用隔离线或隔离栏的方式划出一条公共汽车的专用通道,其专属时间有一定的时间段限制,其他社会车辆是严禁在此同行的。进行此类规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交车的车型体积一般较大,而公交专用车道的规划则能很好的改善交通拥堵现状。具体规划中可划分为外侧车道、中间车道和内侧车道三种不同类型。其中外侧车道的优势更为突出,在实际规划中也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此外,在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必须结合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加大对先进的公交管控系统的引进力度。
3.4在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方面
绿色交通理念的推行不光是政府管理部门的事情,更是与公众行为和利益密切相关的,规划策略的成功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参与。基于出行方式的选择角度,如一味追求自由、舒m的个体出行需求,必然造成私家车泛滥、交通拥堵,使道路交通功能下降,另环境堪忧;而基于交通行为的角度,自由出行的无度性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使道路荷载力增强,而出行方式的合理化选择,则为城市交通的绿色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基于公众角度,绿色交通与其生活质量和生活空间又密不可分,所以在交通规划中,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绿色交通的宣教,采取有力措施唤醒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自觉节制出行,积极投身于绿色交通的实践中去。
3.5在降低交通污染方面
当前,在交通运输业的燃料中汽柴油还是主要燃料,而天然气、颜料电池等的清洁能源的应用仍不普遍,且耗油量的车不在少数,环保产品则较为奇缺。有资料显示:每年新增汽车消耗的成品油等同于一座新建的2000万吨级炼油厂,油气排出量约6万吨,而由于汽车尾气中含有成分复杂的有害物质,因此,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及人体健康均造成了不利影响。而面对当前全球化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挑战问题,加大对清洁能源的使用、控制汽车废气的排出量、加强绿化、提高路面质量是交通运输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当务之急。
4绿色交通理念下的交通运输规划策略的可行性
以石家庄为例,系列措施的实施表明当前绿色交通理念下的交通运输规划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①在静态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方面。根据城市各规划片区土地利用情况和区位特点,差异性地增加了道路网密度,成功将各区交通和各环路对接,并规划出快速路主路,有效降低了城区中心的交通运输压力;而在静态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典型代表停车场的设置为例,设置多地下及路外停车场,泊位设计便于出入,出入口设计避开城市交通的主干路,进出口的设置根据动态交通状况而定。此外,在停车场管理中引入现代管理系统和智能化停车系统,通过路内、路外停车费用差不同的方式来降低路内停车,大大节约了交通空间。②在慢行交通体系规划中,在非机动车流量大的路段进行机非分隔设置,在城市及工业园区域的主次干路上实施慢行交通一体化,使自行车和人行道共用一道、“拆墙透绿”等方式来优化步行环境,有效节约空间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交通安全。③在公交优先系统规划方面,通过进行公交优先的政策引导、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和公交优先道路、调整公交价格和线路等方法,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④在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方面,一方面完善换乘枢体系规划,将各交通方式进行快速衔接,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及媒体宣传等方式,培养公众的绿色交通环保意识,吸引公众自觉绿色出行。
5结论
综上所述,在绿色交通运输工程在当今的城市城市建设中颇受瞩目,绿色交通理念下的交通运输规划,必须找准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间的平衡点,在避免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城市慢行交通和静态交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绿色管理,以确保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国内绿色交通运输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汪文忠.绿色交通理念下的交通运输规划[J].交通与运输,2016,32(1):26-27.
上一篇:描写青春的初二作文(6篇)
下一篇:电工实训实训报告(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