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计划范例(3篇)

时间:2024-05-01

新生儿护理计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148-02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现象[1],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出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有50%~80%的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原因复杂,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预后很差,死亡率很高。

我科对2009年1~10月148例出现黄疸的患儿实施新生儿黄疸整体护理,分析黄疸的原因,制订有效护理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加强健康宣传和教育,除3例患儿因其他并发症继续治疗外,余145例患儿均未发生核黄疸,2~3周治愈出院,现将其间整体护理体会及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48例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其中,男88例,女60例,出生时体重≥2500g,Apar评分7~10分者142例,胎龄不足37周,体重

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①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②胆红素生成多:新生儿每日生成约8.8mg/kg,成人仅为3.8mg/kg。③肠肝循环特点:因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粪胆原、尿胆原不能有效被还原,且婴儿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

1.2护理

1.2.1入院评估

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如分娩方式、母婴血型、体重、喂养、胎龄、保暖情况、体温变化、大便及尿液颜色。根据患儿尿、便颜色变化,可判断黄疸的轻重及变化,如尿液呈酱油色,提示为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注意皮肤黏膜、巩膜的颜色,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步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评价进展情况。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拒食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胎粪及胆红素排出。

1.2.2护理计划

以收集资料和护理问题为依据,制订出适合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用于指导护理活动,由于患儿胎龄不同,出生时情况各异,所致患儿的病情轻重表现均不相同,护理计划也均不相同。因新生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故黄疸新生儿喂养应耐心,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1.2.3护理措施

1.2.3.1针对病因护理,预防核黄疸的发生。我院采用上海NJ-33经皮黄疸测量监测仪对148例出现黄疸的新生儿每日进行黄疸指数监测并每天及时反馈监测结果。部位取前额正中右眉弓上方0.5~1.0cm处,紧贴皮肤垂直侧。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有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的颜色、部位等变化。每日应用经皮黄疸指数测定仪监测经皮黄疸指数,可粗略地估计血清胆红素水平。血清胆红素(mg/dl)=1.2×(经皮黄疸指数-12)。每2~3天检测血胆红素。观察有无核黄疸表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主要是监测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一旦发现胆红素浓度超过257μmol/L就该密切注意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早期发现胆红素的神经毒性,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与家长沟通,警惕核黄疸的发生。

1.2.3.2实施补充水分、配合蓝光照射疗法。我院对148例黄疸新生儿实行蓝光照光的治疗护理[2],蓝光照射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方法,同时也降低皮肤黄疸的可见度,所以照射期间血清胆红素每日监测。蓝光照射时不显性失水增加,每例患儿液体补入量增加不低于25%,可通过输液和口服葡萄糖来补充。注意保暖,光疗时用黑色眼罩保护眼睛,避免强光对眼的损伤。除会阴、部用尿布外,余均;蓝光灯管使用2000h后,能量减弱45%,每次照射记录时间,超过2000h重新更换新灯管。

我院对148例黄疸新生儿的护理,采取的是间断照射,即持续照射8~12h后停12h再照射。记录起止时间,间断照射疗法同连续照射疗效相同,但明显减少光照疗法的副作用,148例黄疸新生儿除有个别几例出现轻微腹泻和皮疹外,未再有其他不良反应。

1.2.3.3抚触护理。为我院黄疸患儿的常规护理,抚触护理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3],每日由我院护理人员采用标准抚触法,对患儿皮肤进行科学、温和的刺激,从患儿头面部、胸部、再到腹部、四肢、背部进行有序抚触,每个动作重复2~3次,每日上午下午各进行一次,抚触有效时患儿神情放松,可进行10~15min,如患儿烦躁、哭闹则停止抚触,等合适机会再抚触。抚触护理教会患儿母亲和家属,出院后可继续进行。

1.2.3.4纠正酸中毒,促进胆红素和白蛋白的结合,可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以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4]。

1.2.3.5合理安排补液计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也进入脑组织引起核黄疸。

1.2.4黄疸新生儿健康教育

使家长了解孩子黄疸的情况和程度,取得家长的配合;轻度母乳性黄疸,可嘱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新生儿25%~30%可发生母乳性黄疸,在继续喂母乳的情况下黄疸在3~12周消退,除少数胆红素>342μmol/L可发生核黄疸外,一般不必停喂母乳。若黄疸严重,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恢复母乳喂养。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球,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2结果

148例黄疸患儿均消退出院。

3讨论

我院对148例黄疸新生儿进行整体护理,向家长宣传预防新生儿黄疸的知识,生后及时喂养。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害,预后效果不佳,尽管进行了治疗也可有脑性瘫痪等后遗症,对于宫内感染患儿,治疗好转后,出院后仍需长期随访观察,多与患儿家属沟通。对148例黄疸患儿实施整体护理,必须保证住院护理质量与出院后家庭护理质量。在重视患儿病情的同时,要关注母亲的心情。全面考虑到父母、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对婴儿健康成长的影响,注重人的社会性。因工作时交接班仔细、责任明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得以使新生儿常见的护理并发症等明显减少,148例黄疸患儿均消退出院。护理工作中所做的健康教育,对于患儿及家属针对性、实用性强,深受家属欢迎。出院后上门指导服务,充分体现了整体护理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9.

[2]王秀芹,王永秀,刘晓方.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96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A):638.

[3]朱步琴,徐敏.新生儿黄疸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2A):1758.

[4]毛立英,寿文祥.62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及防治[J].临床医学,2005,25(7):79-80.

新生儿护理计划范文篇2

关键词:儿科;临床路径;护士培训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它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改善医护质量,控制医疗费用。自2013年1月开始,我院儿科结合本科特点,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儿科新护士临床护理培训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进入儿科的新护士13人作为实施临床路径培训对照组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大专11人,本科2人;2014年1月进入儿科的新护士11人作为实施路径培训干预组,均为女性,年龄19~25岁,大专10人,本科1人。两组新护士的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由资深护士进行带教与指导。

1.2方法

成立培训小组,由护理部教学专干、病区护士长、病区总带教和培训组成员共6人组成。严格执行岗前培训及入科介绍,两组新护士在进岗前均由护理部统一进行岗前培训,为期两周。对照组的新护士由各班的老师进行带教,学习内容按照我院原新护士培训计划完成。干预组实施临床路径培训:(1)护理部教学专干和病区护士长组织培训小组成员,根据培训计划及新护士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结合儿科的专科特点,制定出每阶段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2)新护士入科当天,发放路径表,新护士明确每周目标。根据路径表进行实施,病区总带教定期与老师及新护士沟通,了解培训情况,并定期召开培训小组及新护士会议,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每月底对新护士的业务培训进行考核。

1.3评价方法

(1)专业考核:专业素质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临床综合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包括疾病观察能力、应急反应及处理能力、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能力等。综合能力根据我院护理部制定的培训标准进行考核。理论、操作及综合考核每月1次,共3次,总分为百分制,取3次考核的平均值进行比较;(2)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培训结束后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共含20项,分别就带教的师德师风、带教技能水平、带教知识水平、教学管理能力、带教信心共5个维度进行调查。调查表采用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共5个等级。调查项目齐全、无空项的为有效调查表。两组新护士共发放调查表24份,回收24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数据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护士专业素质比较

干预组新护士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的整体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3.1临床路径培训详情

临床路径培训将培训期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各1个月的时间,每月按周进行目标培训。初期,新护士主要熟悉病区环境、设施设备、病房运作、工作流程、工作规范;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护理专业技术;熟悉优质护理相关理论及整体护理的流程;掌握医嘱护嘱执行制度、查对制度等核心制度;掌握儿科常用药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中期,新护士主要掌握儿科门诊各项工作处理情况,儿科沟通技巧;掌握小儿常见疾病、传染病、急症的处理规范。后期,新护士熟悉危重患儿的抢救配合及监护要点,熟悉小儿急救器械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独立完成各班次工作,对于常见的病例能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参加科室举行的业务查房和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完成个案查房和业务小讲课各一次,提高业务能力及教学水平。各阶段病区带教小讲座1次,根据计划完成考核,加强本阶段的薄弱环节。

3.2临床路径培训规范了新护士培训管理体系

设立清晰的临床路径,将培训内容分阶段,可视化,明确化,既规范了带教老师的带教行为,又使新护士对培训内容、计划及目标更加明确,减少了新护士的盲目性和无所适从性。同时在临床路径表中,有计划地将儿科专科知识及护理技能以互动形式传授给新护士,提高了新护士参与培训的主动性。

3.3应用临床路径提升了临床培训效果

在临床路径表的指引下,带教老师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并及时发现新护士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和重点强化。同时,激发老师自发地有针对性地再次学习,更好地掌握专科知识,也更好地发挥临床培训带教的教学信心。病区总带教通过检查能够发现培训中的不足之处,对存在问题及时向护理部教学专干和病区护士长反馈,组织培训小组成员进行原因分析、调整,加强带教,从而提升了培训效果。

3.4应用临床路径提升了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

满意度已成为评价护理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及改进护理培训工作的标准。干预组的新护士对带教的师德师风、带教技能、知识水平及管理水平、带教信心的满意度比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临床路径能帮助规范和统一新护士培训,全面提高临床培训的质量,是一种适合培养优秀护理人才值得推广的培训方式。

作者:梁美燕单位: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临床护理路径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125~126.

新生儿护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儿科病房;健康教育;路径

健康教育路径是指临床路径的理论和实施方法借鉴于健康教育的实施上,通过对患儿及家长的评估,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社会、文化等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实施计划是关键阶段,需要护理人员按照路径的流程共同计划完成,而传统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是随机口头宣教和书面条文或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以上做法往往不考虑患者的需求,只把他当成一项任务被动完成,在改变患者及家属知识结构、态度、行为上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常常流于形式。临床护理路径(CNP)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效果健康教育路径可使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和具体化,并具有可视性和时限性,周而复始地成为护士的一种自觉行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科研协调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大量国外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与患者的满意度直接相关,医护人员满意度较低可能导致患者对其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满意,医疗服务低下,服务质量受影响,医疗服务产出低等现象,从而影响医疗服务系统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1]。现将我院246例肺炎患儿进行健康教育路径实施的临床调查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3月期间住院的患儿,调查对象主要为呼吸道疾病-肺炎患儿及家长共个肺炎患儿。按住院一区及二区的患儿进行分组,住院一区的患儿及家长共126例作为实验组进行,把住院二区的患儿及家长共120例作为对照组,并根据制定的肺炎患儿健康教育路径图表进行宣教指导;具体见表。对照组不根据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指导,每个肺炎患儿以出院当天进行书面的调查,发放意见征询表等形式进行对比,每月进行统计。

1.2方法

由越秀区儿童医院住院二区组建健康教育路径小组,由病区主任、护长、主管护师、主治医师等人员共同参与,并建立管理网络和通讯网络。由小组成员统一发放和回收意见征询表。

1.3研究工具

本意见征询表主要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包括(1)肺炎患儿健康教育路径图表(见表1-1):首先对患儿进行健康评估,查阅资料,征求患者的需求,主管护士按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实施-评价-反馈-再实施,直至达到目标。(2)出院家长意见征询表:分五个方面①护士工作表现②工作态度③主动服务意识④住院天数⑤纠纷发生率统计等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

2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我院住院患儿平均住院日缩短,护理顺从性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提高。患儿家长及陪护人员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达到了99.21%;住院的天数平均为6天。实验组住院患儿平均住院日比对照组缩短1.8天,患儿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高1.2%,健康教育满意度上升,护士对健康宣教内容掌握程度上升,从而进一步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加了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实验组科室全年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O”。两组数据比较(表2),经t检验统计学处理,住院天数:实验组:6.00+-0.32;对照组:7.73+-0.78.t=-7.04,P

通过对肺炎患儿进行健康教育路径实施的临床调查研究,还发现患者及家属获取健康知识来源最主要是靠护理人员讲解,90%的家长渴望接受医护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调查对象认为最喜欢的宣传方式为个体针对性讲解。

3结论

通过对儿科病房护理工作,制定有效可行肺炎患儿的健康教育路径,针对患儿及家长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等不同情况径指导,掌握患儿饮食和日常护理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等,使患儿健康早日康复,防止并发症及加强护患沟通。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儿科病房开展健康教育路径,使患儿平均住院日缩短,护理顺从性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士的平均满意度提高,从而减少护理纠纷。

3.1护理路径是有护理学科专业人员完成的路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确定了由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结果的护理服务步骤路线图或表[2]。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护品质,由于它是多种专业人员合作以控制品质与经费的模式,可高度概括为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模式。而健康教育路径是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进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由于受功能制护理模式的影响,许多护士缺乏教育意识,导致传统的健康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应用健康教育路径使健康教育具有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时限性及可视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及时有效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护士积极主动的运用规范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在治疗期间得到系统的、动态的、连续的、有针对性的卫生知识教育,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患儿家属也了解护理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护理意识和能力,提高健康和生活质量,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保证临床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3]。

3.2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活动。其目的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患儿家属往往只重视治疗,而忽视护由于传统的护理计划指导护理实践,临床护理分工以任务为主,难以向病人提供主动、连续的护理,导致患儿健康教育不全面、不连贯。健康教育路径使护理人员依据路径对患儿家属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通过对患儿家属因人施教及反复评估,使健康教育多次少量进行。严格的时限性使护理人员对教育内容有预见性,提前准备资料或及时请教,避免低效教育,促进教育信息的交流,减少了中断环节,保证患儿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了医院以人为本,个性化护理新概念[4]。

参考文献

[1]杨家林.国内外护理新进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0.

[2]李德霞,张俐,任琳,等.应用临床路径对首次住院的糖尿病病人实施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55-56.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