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概况范例(3篇)
时间:2024-05-02
时间:2024-05-02
关键词:碳足迹;棉纺织企业;现状
1引言
“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已被人们熟知,但是其基本的量化参数,即碳的排放量和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们知之甚少。碳足迹是衡量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碳足迹(CarbonFootprint)表征了人类生产与消费行为引起的直接与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近几年中,随着国际相关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大力推行,碳足迹开始在工业节能减排、产品生态标识等领域广泛应用。
我国棉纺织行业受到国内纺织工业整体较低水平的限制,整个行业并不能够完全摆脱高能耗、高排放及劳动密集型的落后状态。棉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和碳足迹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对政府而言,可以使政府能够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监测高碳排放环节,有助于政府制定棉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的效率,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对于企业而言,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核算生产阶段碳排放的自检方法;最后,国际上碳足迹认证正成为一种潮流,我国的棉纺织行业要在碳认证上取得主动权,必须要在自身行业碳排放研究工作上迎头赶上。
2碳足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1碳足迹的定义
碳足迹首先是由英国[1]提出,具体通过测量碳消耗产生过程中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元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碳足迹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或产业周期内直接与间接的碳排放量的一种方法。
“碳足迹”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况,反映的是评价对象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以二氧化碳当量作为计算单位)以及对气候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对于碳足迹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表述,各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对碳足迹的定义见表1。
其中,以英国碳信托公司(CarbonTrust)所提出的定义较为全面、较为准确。在定义中,对碳足迹的描述不仅包括了CO2,还包括了其他5种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全氟化合物(PFC)和六氟化硫(SF6)的系列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的碳足迹都通过CO2当量来进行计算。整个产品的碳足迹通过全球变暖潜值GWP(GlobalWarmingPotential),即单位质量的某种温室气体排放在给定时期内(比如100年),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与CO2的相对比值来量化[1]。
2.2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及比较
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SETAC)欧洲生命周期评价(LCA)指导委员会于2008年讨论了对于碳足迹衡量方法的需求及相关标准,认为根据ISO 14040系列标准,现行的LCA方法完全可以计算与产品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碳足迹可视为LCA中关于全球变暖潜力(GWP)的评价结果。目前主要使用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可以分为:流程分析法(ProcessAnalysis,PA)和输入输出分析法(EconomicInput2Output,EIO)。
2.2.1流程分析法
从产品端头向源头追溯,连接与产品相关的各个单元过程(包括资源、能源的开采与生产、运输、产品制造等),建立完整的生命周期流程图,再收集流程图中各过程单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并进行定量的描述,最终将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统一使用CO2作为当量表征。不同温室气体之间的转换可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的温室效应当量因子[3],见表2。完整的流程分析方法计算较为精确,多用于评估产品或企业的碳足迹;而简化的流程分析法的操作性较好,多用于评估个人或是家庭的碳足迹情况。
2.2.2输入输出分析法
与PA相反,EIO从源头(原材料开采、农作物种植等)开始向后延伸,直至最终废弃。评价中使用国家层面各个部门(采矿、运输、产品制造、销售等等)的平均数据,并通过将产品相关部门间的供应链强度相乘来计算整个系统的碳足迹。该方法数据收集简单,在分析宏观碳足迹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用于城市或国家层面的碳足迹计算。
3棉纺织行业的碳足迹研究
3.1棉纺织行业实施碳足迹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已经从1978年的5.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9年的30.5亿吨标准煤。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60亿吨,占全球约四分之一。预计到2022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与美国并驾齐驱。2010年5月27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各地下达了2010年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其中涉及纺织服装业的内容主要有,印染产业淘汰31.3亿m相关产能,化纤产业淘汰55.8万t相关产能。2010年8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社会公告制革、印染、化纤等3个行业中遭到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其中涉及到印染企业201家[4]。2010年12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其中涉及纺织行业的有35项。政府对纺织行业节能减排的规划从宏观到具体,并在年底以专文的形式对减排的具体工作做出了指导。棉纺织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有必要切实注重棉纺织品生产的每道工序的低碳排放,运用LCA技术,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到最后的处置阶段,计算棉纺织品的碳足迹;根据每段工序的碳足迹值,提出降低排放的建议和措施;据调查,发达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会要求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印染等企业在产品上贴有碳标签,以明确说明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内的碳排放,以此来判断产品是否符合生态要求,是否符合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要求。
3.2棉纺织行业的碳足迹研究现状
3.2.1棉纺织行业碳足迹调查
近年来国内外逐步开展了对碳足迹的研究。如Sovacool等[5]对全球12个大都市区的碳足迹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提出了减少碳足迹的政策建议。碳足迹是在生态足迹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在大部分研究中被用来表征碳排放量[6-8]。在纺织企业里面,旭荣集团和海东青集团已经开始在做碳足迹研究这项工作。在检验机构里面,SGS和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也已经在进行纺织品碳足迹、碳标签认证这一方面的研究。
棉纺织行业协会通过对2010年经济效益指标排名前100名(主营业务收入)棉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相关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其工业用电量同比增加了6%,扩大产能是用电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纱线平均号数为20.03tex,平均号数同比降低0.32%,没有明显变化。吨纱用电量2010年为2585千瓦时/吨,同比略有上升,只有0.89%。吨纱线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38%。通过“2011棉纺节电会”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100家国内棉纺织企业中,对碳足迹不了解的57家,了解碳足迹但没有进行实施的30家,了解碳足迹且进行实施的13家。可见棉纺织企业对于碳足迹实施的意识十分薄弱,节能减排工作落实不到位,任务十分艰巨。
目前,有关棉纺织行业碳标签的研究报告很少,棉纺织企业对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现阶段提出计算棉纺织品碳足迹并给予实践的棉纺织企业则相对更少,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也比较缺乏。目前国家也尚未出台针对棉纺织企业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刺激下,很多棉纺织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实施节能减排,但是就目前来看,棉纺织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仍然不容乐观。棉纺织品生产过程碳足迹计算还缺少实际模型,一些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节能减排空间,节能减排任务依旧艰巨。
3.2.2棉纺织行业碳足迹讨论
在现阶段的纺织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的调查中,分析发现一些需要明确思考的问题。(1)由于碳足迹的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义,导致计算过程中的边界难以确定。例如天然植物性纤维原料在生长过程中的碳足迹涉及到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植物自身生长代谢等),而且农业阶段碳足迹的可控性效果欠佳,基本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因此较难确定农业阶段的碳足迹。(2)不同的碳足迹理论对数据的使用与否具有不同的选择。例如我国天然植物性纤维的种植较难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降低农业生长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特殊数据计算统计的标准及可靠性是目前的难点。例如纺织品的使用频率和方法以及洗涤方式情况较多,现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计算使用阶段及回收阶段碳足迹的方法。(4)从原料种植到工业生产,再到产品使用阶段乃至产品最终废弃阶段的整个周期较长,最终产品碳足迹的计算精确度难以保证。(5)从纺织原材料的生产加工直到成衣制造都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产品的质量评价指标的基准点不确定,易让碳足迹的评价建立在不健康的竞争基础之上。
现阶段可以尝试将核算重点放在产业周期上,研究范围界定为从纺织原材料进厂直到最终成品出厂的整个工业生产过程。这样就可以解决产品生产周期长、农业阶段和使用阶段碳足迹核算困难等问题。参照产品碳足迹的概念,尝试定义产业周期碳足迹:纺织品在生产加工阶段,从原材料进厂之后直到最终成品出厂之前所涉及到的所有直接与间接碳排放量。纺织品产业周期碳足迹的计算采用过程分析法,计算过程如下:(1)绘制产品工业生产阶段的工序流程图,范围包括从原材料进入工厂到成品出厂,如图1为棉纺工业生产阶段的工序流程图;(2)确定边界,在此过程中应当及时更新信息并修正过程图;(3)收集产品工业生产阶段的材料数量、活动和排放系数的资料;(4)计算产品碳足迹,计算过程应尽量合理分配公共管理部分的碳足迹;(5)评估碳足迹计算的精确度。计算纺织品产业周期碳足迹同时能够有效地确定出工业生产阶段碳排量较高的环节,引导相关部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
4结语
碳足迹对减少碳排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政府、企业而言,确定碳足迹是减少碳排放的第一步,有助于企业真正了解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了解自己在产品生命周期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以利于制定有效的减少碳排放的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根据碳足迹的分析结果,还可以预测采用的减排措施对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影响,从而实现对不同减排措施的择优与改进。企业还可以通过碳足迹的计算宣传自己的碳减排行动。企业通过碳足迹分析向消费者提品碳足迹信息,让消费者对产品生产的环境影响有一个量化认识,继而引导其消费决策。
在遏制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以及低碳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开展棉纺织企业的产品碳足迹以及碳标签的研究势在必行。碳足迹作为衡量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的工具,可以有效地为棉纺织企业提供节能减排的方向。中国作为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大国,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展碳足迹、碳标签的研究,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碳壁垒,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ETAP.TheCarbonTrustHelpsUKBusinessesReduceTheirEnvironmentalImpact[R].2007.
[2]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ISOInternationalStandard14040:EnvironmentalManagement-LifeCycleAssessment-PrinciplesandFramework[M].Geneva: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1997.
[3]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2006GuidelinesforNationalGreenhouseGasInventories(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M].Geneva:IPCC,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EB/OL].2010C08C08.
[5]SovacoolBK,BrownMA.TwelveMetropolitanCarbonFootprints:APreliminaryComparativeGlobalAssessment[J].EnergyPolicy(2009),doi:10.1016/j.enpol.2009.10.001.
[6]WeidmanT,MinxJ.ADefinitionofCarbonFootprint[EB/OL].2007.Http://.uk/docs/ISA2UKReport07-01carbonfootprint.PDF.
[7]BP.WhatisaCarbonFootprint[EB/OL].Http://Bp.com/liveassets/bpinternet/globalbp/STAGING/globalassets/downloads/A/ABPADVwhatonearthisacarbonfootprint.PDF.
一是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出口增速正在逐步放缓。2008年,纺织品出口总额增速较2007年历史同期水平减缓趋势明显。几个主要市场中。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增长下滑21.3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继续负增长,下滑13.69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增长乏力,较上年同期下降37.33个百分点。纺织出口的“井喷”时代已基本结束。二是2008年纺织品产量指数连续下滑。截至2008年11月,全年累计布产量同比仅增长4.8%,累计丝产量同比仅增长15.7%。三是纺织工业品价格波动下调,成品、半成品价格显著下滑。2008年1-4季度,纺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呈现波动下调趋势。截至2008年11月,纺织机械行业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5.11%,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0.56%。纺织成品、半成品价格也降幅明显。截至2008年11月份,国内棉花价格跌至10500元/吨左右,创造了20年来的新低点。四是行业利润下滑,增速趋于零。2008年,纺织行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加9.3%,为2003年以来首次跌破10%。全年利润增速也不断放缓,前三个季度,全行业利润增速处于2002年以来最低点。五是投资增速持续下降,首次出现收缩。2008年。纺织全行业投资增速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了5年来首次低于全社会水平。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后,2008年纺织投资实际增速已出现负增长。
回首2008年纺织行业运行状况,我们可以概括出四忧三喜。值得忧虑的是:第一,生产增速持续放缓。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增幅同比下降超过7个百分点,而且情况仍在恶化。第二,出口继续下挫。受国际需求锐减、人民币持续升值、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加工贸易门槛提高、企业融资环境趋紧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继续放缓。第三,企业效益不断下滑。行业平均利润率较上年同期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第四,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在行业盈利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企业投资信心明显不足。值得欣喜的是:第一。纺织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及时。第二,资金周转加快,截至2008年四季度,纺织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同比增长率为2年来最低点。第三。纺织行业库存控制得比较好。
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纺织行业未来发展必定一路艰辛。可以预见:纺织行业在国际国内经济严冬的大环境下,短期内很难出现小阳春的景象。但是长期来看,中国纺织行业目前仍处于正常的运行区,如果能够抓住历史机遇,转变发展模式,还是能扭转短期下滑的局面。为此,我们将详细分析影响纺织行业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
消极因素有:1、纺织出口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金融危机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随着时间会更加复杂多变,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衰退程度还难以预料,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变化莫测。国际市场消费信心何时复苏难以预测。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内需出现低迷迹象。2008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而且粮油等基础生活必需品价格持续高涨,这将影响服装等纺织消费品的支出。3、一般性生产过速增长,先进技术发展滞后。目前,国内纺织行业大部分使用的是旧技术、老工艺,许多投资项目仍采用的是相对落后的设备。低端纺织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而高档产品及研发能力相对不足,
【关键词】棉纺织;纺织面料;新技术
0引言
国家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有机遇的同时也有着新的挑战。现阶段中国内纺织行业在国际市场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优势也逐渐的取代。
1纺织面料的发展趋势
1.1纺织面料的发展过程介绍
进行新品种开发第一步就是对于原本产品所具备的手感以及面貌进行新的改变,可以在下面两点进行分析研究:
1.1.1织物面料分工交叉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自20世纪开始,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改变,这种局限性已经被突破了,在国际市场中已近出现了较为普遍性的改变,高档货物之间的手感以及风格是有着明显的交叉的。
1.1.2夏季面料市场中开始出现毛纺织品
原本传统情况下毛纺织产品所具备的保暖性,大部分只是在寒冷的时候使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夏季面料市场中开始出现了羊绒产品。
1.2纺织品所需要新功能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对于纺织品还是单向性的需求,但是在会起就开始增加了新的性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样的新型概念更加明确,已经不再是单向性的需要,需要纺织产品有着多项的功能需求,这只是最简单的一部分,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纺织品所需要的功能以及性能更加严格。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的纺织产品,不单单需要对于其风格、手感、外观都要做到重视,同时对于其功能性也要加大织女故事,这就是多项性的要求。在下面几个方面可以进行纺织产品新功能的叙述:
1.2.1机洗性。这样不单单需要棉纺织产品需要通过洗衣机的方式进行清洗,同时要求毛纺织产品也能通过洗衣机进行清洗。但是新阶段内确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对于毛纺织品以及丝纺织品都是使用最特别的方式进行清洗,在最近的一个世纪中才开始使用干洗方式。高档毛纺织品在进行水洗之后性能会有所改变,出现这样情况主要是因为羊绒有着缩绒性。
1.2.2即洗即穿。在纺织品脏了之后能够容易的进行清洗,很快就能快,之后不需要通过烫熨,也能保证纺织品的平整性。在1964年之后这项技术开始使用,这项要求的已经在所有面料中开始推广使用。
2新材料在棉纺织工程中的应用
2.1关于天然纤维
2.1.1绒棉很长,能实现手扯达到38mm,甚至更多,每根的细度只有0.8dtex(超过10000公支,公制支数和线密度的换算包含多种概念),一般情况下能纺出3.9tex以上(150S以下)。
2.1.2中长绒棉有两个品种,分别是陆地棉系列、海岛棉和陆地棉的混合系列,二者的染色体对数有很大的差距,达到1倍之多,并在国内多地都有种植,手扯能达到33mm,并已经在长绒棉的范畴,细度1.6dtex(550公支),能纺织7.4tex~9.8tex纱(60S~80S),北方的天津、西北的甘肃、陕西都有种植范围。
2.1.3绵羊毛。我国纺绵羊毛产品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步较晚,主要是丝光棉羊毛纱。但是丝光羊毛的概念却与全球各国有不同的内容,中国将羊毛去掉磷片就可称作丝光羊毛,但其他国家认为绵羊毛经过蒸透之后,将其拉长到20%-50%,再进行冷水冷却固定,那些拉长拉细的绵羊毛手感非常柔滑,光泽较好才是丝光羊毛。不过,在进行纺织时,棉纺设备会更适合绵羊毛。
2.1.4绢丝。根据绢丝的特性,在棉纺设备上的加工产品多为短绢丝。在制作上,多采用中长设备、纤维设备进行加压,将其他品种的棉、纤维和绢丝共同压在中间的胶辊上,进行混纺纱。
2.1.5苎麻及其他麻纤维。苎麻主要是通过将精干麻进行脱胶,再和其他棉、化学纤维、羊毛进行混纺。早在改革开放后,全球上这类的混纺差评非常多,大多是半脱胶后进行混纺。这是由于如果彻底脱胶后,单纤维会变得更短,仅有2mmm-5mm之间,这是不能纺纱。我国的棉纺产品也开始生产,罗布麻产品也在全球得到重视,其保健功效更是得到世界各国的热捧。鉴于罗布麻种植周期需要至少2年以上的时间,其产量并不多。
2.2关于化学纤维
2.2.1化纤长丝
1)氨纶。氨纶有两个方面的品种,分别是莱卡纤维,经过美国杜邦公司的特殊任名;氨纶纤维,普通类型的氨纶。尽管二者的纤维分子结构类似,纺织工艺却不一样。作为传统的氨纶纤维,其原料主要是乙氰酸酯,容易在聚合分解中形成氰酸,虽然只有极小一部分,但具有严重的毒性,即便2个多世纪也不会消解,造成生态污染。在我国的部分氨纶厂,鉴于环境保护的条例,已经有超过10个省市的氨纶厂没有建立。另一方面,莱卡纤维的生产原料没有使用二乙氰酸酯,所以不会产生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还能保护环境,但莱卡纤维的价格相对较高。
2)新型纱线骨架丝。天然纤维的很多成分都比较细,尤其是山羊绒等产品,不仅手感柔和,而且材料温和。但是由于纤维较细,纺织出来后弹性度不足,挺括性也不够优良,但是加入粗制的长丝作骨架芯丝,就能避免这种弊端,并在国际上已经广泛使用。
3)新型纱线包缠丝。纤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起毛球,尤其是棉纤维、绢丝纤维,但是骨架丝作芯丝,将性能优良的纤维裹在外层,通过细的包缠丝进行反向捻动,能避免毛球的发生。
2.2.2化学短纤维
1)Lyocell或Tencel纤维,这是技术革命下的新型纤维,Lyocell纤维国际化学协会的专业任名,其品种根据厂家的名称进行冠名。Tencel纤维是港台地区的译名,经常看到作为商品名称出现,最大优势是极易原纤化,尤其是在碱处理的过程中。
2)大豆蛋白纤维。大豆榨油后会形成很多豆饼,将豆饼中的蛋白质进行提取,进行纺丝合成就得到了大豆蛋白纤维。这是在所有化纤产品种只有在中国最先研制出来的化学纤维,能达到丝绸和山羊绒的光滑手感效果。不过,大豆蛋白纤维容易出现褶皱,还需要进一步研发。
3)海岛型复合纤维。通过涤纶和可溶性涤纶复合纤维进行复合纺纱,单纤细度非常之细。如今,我国的复合纤维达到0.04dtex,能够和棉纤维进行混纺,最终得到极细的桃皮绒,能有效过滤颗粒。
4)不锈钢丝。直径在5m~8m,也有2m~4m的不锈钢丝,没有良好的效果。我国的企业已经有近20年的生产历史,大多是直接应用在牵切纺过程中。凭借不锈钢丝的极强韧性,并不会随意伸直,经过短纤维的混纺制作,油田的工作服都是通过这种混纺方法生产。
5)水溶性维纶。广泛使用在超细纺纱过程中,将其和超长绒棉进行50/50的比例进行纺织,能有效避免断头的发生,还能达到浆纱的功效。3新技术在棉纺织工程中的应用
3.1新型纺纱技术
3.1.1喷气纺纱。不同于传统的环锭纺,喷气纺纱的速度非常快,效能是环锭纺的10倍多。即便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棉纺工具逐渐得到大幅的改善,尤其是喷气纺纱设备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棉纺织工程的革新。
3.1.2赛络纺纱(SILO)。赛络纺纱有继承传统环锭纺纱的技术,主要通过控制两根须条形成的牵伸系统,从而进行加捻、股线,弥补了纱布断头多的缺点,平衡了均匀度,尽管纺纱看起来比较蓬松,但是质感却比较好,不论是单纱还是股线的捻回数均达标。
3.1.3短纤维与长丝并捻纺纱。牵伸加捻的技术进一步革新,须条先用长丝喂入,然后共同捻在一起。而且会根据纺纱张力的不同,长短丝都能对应捻成,这一技术已经相对比较娴熟。
3.1.4空心锭纺纱。捻合有正方两方向,空心钉纺纱能实现一次包裹捻纱,一般一根纱就可捻成3层,最多6层。此外,平行纱的技术更加得到改善,虽然纱线较松,但能避免起毛球的风险。
3.2功能性产品开发新技术
产品的发展需要技术对应的革新,而功能性产品开发更是如此。不仅实现了永久性抗静电技术的突破,还有抗紫外线方面的产品技术,而且在轻薄、舒适、抗菌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技术革新。
4几点建议
4.1纺织工业脱困要注意建立系统工程的概念
纺织工业的发展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头脑,不光在技术设备上进行摸索创新,更要有完整系统的工艺、整理剂,保证产品的质效。
近年来,我国的服装业发展迅速,对技术和产品的要求更加严格,尤其是面料、衬料、纺线等方面,即便是小到扣子、拉链等细节都要求完美,打造优良的服装精品。
4.2当前宣传工作应内外有别
在宣传用语方面,一些描述型的产品特征语言能广泛传播,但也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因为我国自从加入世界性市场中后,与全球性的联系更加密切,产品的宣传和质量要符合一致。比如,生态纺织品市场,欧洲国家对棉纺的要求非常苛刻,生产棉花的土壤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施肥、打药,保证绿色棉产品的质量。即便棉花种植地非常容易遭受病虫的侵害,也不能违法规定,必须使用人工治理的方法。这样,棉花成熟采摘后,就能在纺织环节有较好的质量,生产出优良绿色的生态纺织品。
4.3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自从我国开始角逐国际市场以来,内部的知识产权问题非常突出,很多固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范畴受到了挑战,没有健全完善的保护环境,甚至造成我国棉纺企业的竞争弱势。所以,必须亟需建立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许云辉.纤维素酶和壳聚糖多元羧酸对纯棉针织物多功能整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
[2]张淑洁.拉伸细化羊毛纤维的性能及其产品开发[D].天津工业大学,20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