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开展的护理新技术范例(3篇)
时间:2024-05-02
时间:2024-05-02
关键词急救医学现代进展系统工程
WeanEmergencyTreatmentSalveMedicineModemTimesEvolve.LiChun-lin.MaoCountyPeople’sHospital,MaoCounty6232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understandnowourcountyemergencytreatmentmedicineactualityandhistorialbackground.MethodsAdopteddevelopnewtechnicandmethodinemergencytheatmentsalvetocurrently,inordertoincreasemedicaltreatmentgualitylevelandcarrythroughandlyzed.ResultsfromICUpuactice,doctoresandnurses;iatricalinstrument;receivedpatientkindetcexplainedweanemergencytreatmentsalvemedicineisonesystemicengineeringConclusionsweanemergencytreatmentsalvemedicinemodemtimesevolvebringevangelforvastenfant
【Keywords】Emergencytreatmentmedicine;Modemtimesevolve;Systemicengineering.
1概述
当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现有的小儿急救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及安全的需要,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又具有现代及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急救网络体系呼之待出[1]。国内外较大的城市也紧相呼应,已建成或正准备筹建分中心。对于此种形势和现状,有必要提出儿科急救医学方面的现代进展情况,以引起组织急症抢救的领导者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为提高儿科急症救治水平,为祖国的未来着想,为儿童造福。
2小儿急症抢救医学的目的及历史背景
目前,我国综合性医院分科已越来越细,但当遇到小儿危重疑难病症来院就医时,当时不能马上判断属于何科(内科或外科)时,就使救治的难度增大。开展急救医学的目的,是组织抢救小组,运用现代的先进医疗设备,集思广益,积极抢救患儿提高抢救成活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治愈率。
国外小儿急救组织成立较早,1960年美国和加拿大成立了儿科ICU,西德于1965年成立。随着急救医学的临床经验积累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经常进行这方面的学术交流,因此,学术资料也不断增多。北美儿科临床杂志于1980年8月发表了ICU专利,并于1981年4月美国在Boston召开了“儿科危重病儿急救问题”会议。我国于1979年~1980年先后在陕西临潼和湖南长沙召开了两次感染性休克会议。由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主办的“小儿急救医学杂志”于1994年2月创刊,1997年12月经国家科委批准转为正式刊物,1998年第1期开始成为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杂志。于2004年为止已举行了六届全国儿科新进展、重症诊治新技术研讨会,并于2005年10月10―18日在深圳市召开第七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危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
3建立儿科ICU的实践意义
在医院中建立ICU,许多医院都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样做有很多好处:①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因为有固定的抢救室和抢救设备,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并通过监护,可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能防止经验不足或判断失误造成的不良后果。②能根据病情和需要及时进行生化检测,以判断病情及进展,随时调整治疗措施,大大提高了疗效。③通过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既提高了医疗质量又总结了经验,并使医患双方满意,提高了社会效益。
但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开展ICU工作中,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收入ICU病人指征,对于一般轻病人不宜收入ICU,以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同时又避免加大医护人员的过多的工作量。
负责ICU的医护人员,必须是受过ICU严格训练,并经过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培训的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机械人工呼吸、气管插管[2]、脑复苏、呼吸道疾病的抢救、氧气疗法、新生儿急症及各种急症诊疗等。作为ICU医师,应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及专业急救知识,能独立判断病情并有对应急抢救的处理措施能力。国外ICU中专业护士是护校毕业后,还要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才能进入ICU工作[3]。其专业学习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课及临床实习。在ICU实习中,主要学习如何密切观察病情,如何正确应用医疗仪器,以及对病情的判断和特殊护理操作规程技术。
4ICU中的医疗器械设备
在抢救危重病儿中,医院的ICU应根据医疗机构的经济条件尽可能添置必要的医疗器械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起搏器、除颤仪、气管切开包等。医护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过硬的诊疗技术知识,才能达到最大产治疗抢救成功效果。对患ARDS患儿应正确运用氧疗,包括:①鼻导管给氧,②面、头罩给氧,③皮囊加压给氧,④持续气道正压(CPAP)给氧,⑤机械通气,⑥高频道气。另外,在ICU中应备有新生儿暖箱,并有能随时检测血气分析及其它生化项目,以随时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5ICU中收治的病种
ICU中收治疾病的种类,各医疗机构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按常见的病种介绍如下:
5.1心血管疾病及休克国外报道在ICU中收治的以心血管疾病及休克者居多。先天性心脏病收住院时,术前均需在ICU中密切观察,有时病儿需作人工呼吸者CPAP(持续正压)。有的患儿通过监护仪发现心律紊乱后可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对有感染性休克病儿收入ICU治疗,必要时需作CVP(中心静脉压)监测,以判断有否循环血量不足抑或心衰存在,以指导补液。
5.2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AcuterespiratoryfailureARF)为小儿时期常见急症之一,是由于各种原因累及呼吸中枢和(或)呼吸器官而导制呼吸(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并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此症可发生于早产儿、新生儿ARDS,肺透明膜病变,急性毛细支气管炎、重症肺炎、哮喘持续状态、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炎,癫痫持续状态、化脓性脑膜炎、病脑、严重破伤风、严重中毒、以及心脏和脑外科手术前后等。治疗中,除给以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外,近年来用CPAP给氧、HFV、机械通气[4]、液体通气(PLV)一氧化氮(NO)吸入,体外膜肺(ECMO)[5]的运用,已作为儿科呼吸急救的特殊技术,其疗效逐渐得到了肯定。
5.3其它,对于小儿外科的危重病儿,如意外创伤,重度烧伤,胸、脑、肺等器官的重大手术前后,均应收入ICU中观察。
另外,对于各种危重病儿,需要作较长时间气管插管或作气管切开者,因要密切观察病情,也需收入ICU留观,以便及时处理。
6急救网络建设
目前,建立急救网络对于缩短抢救半径,减少反应时间,加快反应速度,科学分流病人,合理利用资源具有积极意义。要搞好这一工作,管理尤其重要。在抓管理工作中,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章立制,并注重责任落实;二是要实行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使其规范化并提高效率;三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并提高。
我国的急救网络建设推动了小儿急救医学的发展,并为广大儿童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参考文献:
[1]沈伟锋.试论建立区域性立体应急求援网络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1):53-54.
[2]谢苗荣,周保利,杨立沛,等.医院评审的内容及我院急救系统现状及评审标准的差别[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7-8.
[3]陈德宇.全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9,12:2-4.
关键词产妇婴儿家庭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12月开展家庭病床亲情服务1086例,全部是正常分娩的产妇,无术后并发症。
为产妇提供的服务内容:①测体温、观察子宫、恶露、会阴伤口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②做好护理,如发现肿胀或皲裂,及时处理并将处理方法教给产妇及家属;③指导产妇注意产褥期卫生,做好会阴伤口护理和拆线,观察会阴伤口愈合情况;④指导产妇饮食及产后运动。
为新生儿提供的服务内容:①测体温,指导产妇或家属如何观察新生儿面色、哭声、呼吸、皮肤、脐部、吃奶、大小便等护理情况,协助观察新生儿黄疸情况,皮测黄疸,做好记录;②为新生儿沐浴、抚触、脐部、皮肤等护理,指导并教会产妇及家属,如有新生儿游泳设施者可同时让新生儿游泳;③做好母乳喂养指导工作,如为人工喂养者,做好人工喂养指导;④指导婴儿护理知识及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组织结构: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助产士1~3人组成产后亲情服务小组。上门服务2~3天,每日去产妇家中服务2小时,尽量安排在白天上班时间出诊。
方法:①产妇顺产48小时后、剖宫产术后第5天可以向主管医生、护士提出要求经主管医生、新生儿科医生检查同意后,产妇、婴儿可出院回家;②签订协议书、知情书;③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诊断、住址、电话号码,分娩情况逐项登记并制成一览表;④穿着统一的亲情服务工作服及佩戴胸卡,按要求完成上门服务的内容;⑤记录产妇及婴儿情况并请产妇签名;⑥提供24小时母乳喂养咨询电话。
结果
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可及早发现母婴异常,降低新生儿发病率。产妇出院后在家也能得到在医院一样的护理,如给产妇及婴儿测量体温能及早发现异常,产妇子宫复旧情况,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阴道流血量、色、味。现场示范及讲解母乳喂养等护理技术,纠正产妇认识和操作上的错误。第1天亲情服务错觉、不能很好地吸吮母亲的的婴儿较多,母乳喂养率为82%。通过手把手地指导、示范、讲解,第3天发现母乳喂养率得到显著的提高,达到98%。观察会阴伤口和术后腹部伤口愈合的情况,给予伤口消毒或拆线。继续给婴儿监测黄疸,有423例婴儿属于生理性黄胆,有24例为病理性黄疸,经住院治疗均治愈。做好脐部护理等。通过亲情服务,结合家庭情况,提供实际的指导或可行的方法,实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可提高产妇自护能力,促进产褥期康复。目前,母亲多为80后初产妇,由于缺乏护理经验,面对宝宝不知如何护理。产妇在住院期间虽然掌握了一般自护、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技巧等,但掌握程度不能满足需要,产后亲情服务是护理工作的延伸。通过护理师的讲解和示范,使产妇掌握伤口清洗、消毒的顺序。产妇的护理技能得到了提高,有利于产妇的康复及新生儿成长。另外增加产妇产后早期锻炼的意识,不仅有利于产后身体各器官的恢复,而且可增强产妇的自尊心与自信感。
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可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整体护理的发展。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会遇到许多问题,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高度的责任心。我们选择具有良好素质、专业知识强的主管护师或护师进行亲情服务。整体护理的内涵不仅局限于医院,而是面向社区、面向社区的人群,既满足了医学模式、健康观念转变的需要,也保证了围生期母婴安康,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有利于新生儿抚触和新生儿游泳工作的深入开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生儿护理方面,婴儿抚触和游泳是一项新技术。抚触可以增加母子感情,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刺激消化功能,减少婴儿的焦虑,对形成独立、自信的个性有益。新生儿游泳有利于胎便早排除,促进婴儿脑神经发育,提高儿童肺活量,调节儿童免疫力促进正常睡眠的节律,减少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促进肌肉与骨骼的生长。亲情服务人员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监督和指导,使每例婴儿都得到了抚触。新生儿游泳,在0~1岁这一关键时期,对婴儿实施有效合理、科学的婴儿游泳保健,并持之以恒坚持1年,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可倡导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为防止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我们不仅要加强孕产妇在围产期的精神卫生保健,完善产后居家护理以及社区护理,为产妇及家庭提供相应的指导,而且对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产妇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从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对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争取家人的理解与配合,改善夫妻、婆媳关系,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
讨论
产后家庭病床亲情服务,这种“把爱婴医院带回家、把医生护士带回家、把人文关怀带回家”的产后护理新模式,特别受到产妇和家属的好评,他即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也极大的帮助了80后新生代的年轻父母们,可及早发现母婴异常问题,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提高母乳喂养率;提高产妇自护能力和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整体护理和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游泳的深入发展。经过我们的细心指导,年轻父母们的具体实践,使他们成为照顾婴儿的能手。新生儿护理知识给家庭带来了巨大收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生儿;新生儿知识;母婴同室;产儿合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
2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
3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1-12]。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0.
[2]文贵子.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92-93.
[3]林卫.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临床中的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10):1581-1582.
[4]赵颐柳,李丹妮.新生儿喂养和护理[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1
[5]费秀珍,王立新.新生儿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
[6]刘青,周泉.产后保健和新生儿护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7.
[7]方翠灵.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51.
[8]王延荣,耿文真,等.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06,13(1):58.
[9]刘金根.出院指导对新生儿护理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556.
[10]贺爱娥.医院开展产妇自我保健及新生儿护理常识培训的效果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08,6(15):18.
上一篇:正规公司财税流程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