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整理8篇)

时间:2024-05-03

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

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四。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几千;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几。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是?

4.完成“练习四”第4、5题。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3.完成“练习四”第9题。

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集体评价。

4.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篇2

练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具准备

投影设备、邮票、口算卡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12×324×216×340×7

(2)150×2250×3160×2840×2

注意:(1)回答结果时,语言表达要完整;

(2)抽选部分题,说说计算方法。

2、计算练习。

(1)38×14

(2)47×25

(3)65×34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部分同学,检查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4页的第10题。

(1)请学生拿出语文书。

(2)打开指定的一页。

教师在课前选定4页,这时指定每一组打开其中的一页。(一般来说,选出的页面字数较为接近。)

(3)让学生先后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

要求:1)先独立完成;

2)小组中汇报,自己估算结果;

3)列出算式,计算。

4)小组校对结果。并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误差太大,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4)汇报每一组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发现这里的每一页字数都比较接近。)

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因为排版规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的字数相差不多。

2、课本第35页的第11题。

(1)出示情境图。

实物投影出示课本插图或直接打开课本。

(2)认真审视情境图。

请学生认真审视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3)讨论。

每人一瓶,35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反馈、矫正。

3、课本第35页的第12题。

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本第35页的第13、14、15题。

这类问题学生已经接触过,并已经掌握了,因此不存在难度,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第15题,可以请学生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

8×44;

8×9×4+8×8;

8×9×5-8;

8×(9×5-8);

8×(9×4+8)……

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激发求知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

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口算卡片。

教法:

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

练习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练习。(板书:练习三)

2.口算下面各题。(投影出示)

200×8=17×100=12×400=16×200=

42×20=50×60=14×200=15×50=

二、基础练习

1.复习旧知。

师:大家还记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1:先把乘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非常好,有谁能说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吗?

生2:把一个乘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并用它们分别去乘另一个两位数,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

生3:也可以用列表法或数的组成计算。

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法则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4: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生5: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

生6: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7: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生8:把其中的一个乘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师:大家都记得啊!下面我们就来用它们解决问题吧。

2.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8~39页“练习三”的第1、2、3、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做完后交流。

第1题要让学生结合图形说说算法。

第2、3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第7题要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巩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3.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交流。

三、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共有24个班。运动会前夕,学校为每个班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又买了12套飞镖玩具作为奖品。

请你算一算:

(1)买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

(2)买飞镖玩具需要多少元?

(3)—共需要多少元?

师:先估算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学生完成后,指名板演,教师明确答案。

教师分别出示教材第39页的第8题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完成后,指名板演。教师最后要明确答案。

四、师生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1:我巩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生2:我巩固了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生3:我现在算起来快多了。

师:大家学得很不错,下节课我们学些什么呢?大家可以提前预习。

【设计意图:通过整节课的回顾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使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习惯】

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基础训练

1、复习旧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一样。算式的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里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十八。

(二)指导练习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7页第1题。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完成,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2、完成教材第77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的要求,然后再根据要求填表。之后集体订正,采用开火车的方式,一位同学只说一个得数。

3、完成教材第77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计算。交流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7页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5、完成教材第77页第5题。

(1)让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

(2)解决第一个问题: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3)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78页第6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独立尝试解决。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获得的信息,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计算。

2、完成教材第78页第7、8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第三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轴对称,教学,数学,教师,空间

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楚的认识。

⒉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3、能利用已经学习得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教学准备:三角尺量角器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⒈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⒉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⑴出示三幅图,提问: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⑵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3),我们有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指出垂足。

⑶提问: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它们有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⑷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⒊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⑴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练习。

二、操作与运用

1、给一张正方形,做一组平行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2、给一张正方形纸,做一组垂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写字母中找出平行线和垂线。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盒垂线。说说操作步骤。思考,如果这一点在已知直线上,你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吗?

5、第五题:指一指,说一说。

6、看看角1和角2是不是在同一个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来水管在那里?怎样接比较合适?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话的。

8、第八题:在书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6题,第7题。

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复习乘法估算的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所学习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口算乘法和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练习课。在上一节课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把学习内容适当的.记录下来。

1、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例:30×5200×3

怎样能又准又快地计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注意末尾的“0”。)

口算练习:出示卡片,开火车算,大家判断;

60×820×9600×290×9

700×5200×470×7300×9

增加难度:一人出题,一人算;口算后针对学生情况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开火车、两人分工的游戏,同学们都能够又快又准的算出来,真棒!

2、估算:你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生:忘记近似数、忘写约等号。

师:把两位数、三位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

例:108×3≈300303×2≈600

让学生互说估算过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的有关知识,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基本练习:

1、口算。

(1)10×440×670×8300×4400×520×460×7700×3

(2)练习十五第8题

2、估算:49×465×938×854×7131×4287×7

3、完成练习十五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析。

(设计意图:为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和能力。)

综合练习

1、练习十五第11题: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

2、练习十五第1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设计意图: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其能力,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轻松过关。

90×6450-80500×880×6

200×6+200200×32000×3400×5

2、我能估算。

49×438×8131×4287×7

3、灵活解决问题。

曹冲称象: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如果我告诉大家曹冲用了8块大石头,每块石头大约有490千克左右,请问大家,这大象大约有多重呢?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进行个别指导。)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师: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口算乘法,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口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关于除法的练习题。比一比谁做得最准确。

二、综合练习

1、完成68页“填一填”。

2、完成68页第二题。

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33÷37328÷42372÷45395÷56294÷29765÷74

3、完成68页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全班交流。

4、她开学前能看完吗?估一估,算一算。

三、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部分练习题。

四、学生完成作业。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