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例(3篇)
时间:2024-05-03
时间:2024-05-03
关键词:情境教学思品课教学应用
首先,激趣是提高思品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激趣是增强思品课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很多教师讲课枯燥,使学生听来索然无味,有“难熬”之感。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就是激趣,即采用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品课的吸引力。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丰富、印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如讲《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课时,我走进课堂一言不发,打开录音机,播放民乐葫芦丝乐曲《泉水响叮咚》。学生感到很新颖、放松,从而缓解了压力,联系课堂内容,自然而切合实际地导入新课。意境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达到“曲径通幽”之效。又如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学习压力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画,并提问学生:面临中考三位学生态度各怎样?不同的态度对考试及考试成绩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积极发言,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这样可将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其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思品课中,巧妙设置疑问,能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形成探索的目标,从而推动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
三、教具演示,激发兴趣
教具的运用,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设计巧妙,用得恰当,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学习压力新思维》时,我先出示三个气球,由两个同学吹,另一个原封不动,其中一个被吹爆,一个吹得不大不小,这时气氛一下活跃起来。问学生:三个气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状态?进而总结出学习压力的影响也是如此。既没压力不行,压力太大不好,适度的压力必需。学生对此感悟颇深。这种教具的运用,就起到了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作用,同时也给课堂增添了情趣,活跃了气氛,使课堂教学目标在愉快的游戏娱乐之中得到实施。
四、运用竞赛,激发兴趣
初中生的竞争意识强,自尊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比如我在讲《从容面对考试》时,就如何增强自身实力有哪些好方法这一问题采用了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六个组为六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由各队的其中一位同学回答具体方法,方法多者胜。如此大家情绪高昂,都想获胜。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通过竞赛,学生学得生动,记得牢固,更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自觉学习的习惯。
五、组织讨论,激发兴趣
围绕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争辩,让他们各抒已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获得完美的解决,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萌发了解决此问题的欲望。学生之间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然后组内讨论得出结果。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同时也给了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采用换位,激发兴趣
素质教育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教育,它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方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突出创新。
语文教学具有“全面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当前的语文教学是较为死板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高成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是很重要的,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但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有所突破,为了创新!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的指导。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创新就是空谈,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教育才会不断前
二、给学生一个放飞自我的天空
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用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给学生展示一个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在参加一项活动,而不是在完成任务似地学习知识,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感受悟社会、感悟时代的气息。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挖掘学生不同的发展潜力,并注重这些潜力的不断发展,给每一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个机会。理解学生的不足,不断修正他们在生活中的错误。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平和的心态去衡量学生的天性,促使他们不断发展,充分认识自我,去掉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得到新的提高。让学生在这种没有歧视、没有等级的良好学习氛围中去领悟知识,体验语文课堂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三、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
要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教师是连接知识和学生的纽带。教材是语文知识的集中体现,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采用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轻松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进行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学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师要加强修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美学知识、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大胆的开拓者,具备开拓的精神,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精神,教师也要从我做起,开展好自我批评,做好学生的示范。
四、以情动人,以美感人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情境教学法首先要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融合。教师可以借助电化设备,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视听形象导其入境,也可以借助诗意或是描摹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发现美。其次要激其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饱含深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教师也只有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潜心体味,并用精心锤炼的优美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最后要领其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如在教学中讲授练习时,也可以用故事导入,如用“西游记”中的分桃子和西瓜来认识分数。孙悟空和猪八戒喜闻乐见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学到知识的最好途径就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必须经过主动探索,这种探索过程是产生新认识的过程。好奇是每个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例如,教师在教学用简单方法计算时,告诉学生: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个位上的数字和等于十,教师就能很快说出它们的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76×74,教师立即说出得5624,另一个学生说45×45,教师说得2025(边说边板书)这时学生很好奇,教师没有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自己总结出结果,教师再加以指导,正确地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真诚地欢迎学生怀疑和反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这会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学习过程就是对未知探求,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是提高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行为应给予表扬。例如我在教学《除法》进行四舍五入调商时,有的学生就问和前面学习的为什么不一样,有的要少商一个,有的要多商一个呢?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探究一下,加深对试商、调商的掌握,促使他们养成好思善问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重视实践操作,增强应用意识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也就没有发明创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观摩实践、亲自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教师要激励和推动他们去学习,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内容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更为主动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所以学生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如在讲授“怎样滚得远”这节活动课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些要求:用斜面或者生活中素材来做材料,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测量不同的距离。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并让他们自己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多少度时候滚得最远。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增加了创新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
上一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精选5篇)
下一篇:朱自清《春》教学设计(整理8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