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范例(3篇)

时间:2024-07-07

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范文

基本概况

星村镇位于武夷山市西南部,距市区22公里,地处东经118°34〞—118°57〞,北纬27°33〞—27°46〞之间,与建阳、光泽及江西铅山三县接壤。星村镇辖1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土地总面积686.7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3.8万亩、林地面积48万亩、竹山面积9.3万亩,茶园面积5.3万亩,森林覆盖率71.9%。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1℃,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2037.17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星村镇最高处是享有“华东屋脊”之称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辖区内拥有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自然保护区和部级森林公园,是九曲溪漂流竹筏码头所在地,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的武夷山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近60%处在星村镇行政区域内。星村镇总人口25218人,汉族占99.58%,其他畲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0.42%。其中黎前村是武夷山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全镇农业总人口20905人,占83.23%,非农业人口3213人,占16.77%。星村镇是武夷山市旅游重镇、生态重镇和茶叶大镇。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着力提高“三农”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深化农村机制改革,调动服务“三农”积极性,推动我镇生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目标

着眼于全面构建新型“三农”服务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乡镇公共服务作用,科学界定职能,优化人员结构,理顺管理体制,搞活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功能齐全,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多样,运转高效协调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三农”服务中心。

建设内容

(一)构建服务平台。

1、建立三个服务中心。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能”的工作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实际,分别建立农业服务中心(分别有农技、农机、茶叶、动物防疫服务组)、综治服务中心(、调解、315中心)、计生服务中心三个服务中心。

农业服务中心:主要把科特站(包含农业技术、林业、农机、茶叶、动物防疫服务、沼气服务)财税站、劳动保障所的服务资源和力量进行整合,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网络,把农技、农机、茶叶、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劳动力转移、沼气服务、农业综合直补、农机补贴、家电下乡补贴、信息、农产品质量监督、村财托管、土地流转等服务内容整合在一起,建立统一的服务窗口,进行一站式服务。

综治服务中心:主要是把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综治办、办、司法所、民政办、安办等部门服务内容整合在一起建立专门的服务窗口,主要提供矛盾纠纷调处、法律咨询、农村低保、救灾救济、安全生产等服务内容。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计生服务中心:主要是为计划生育服务对象提供计生咨询、免费药品发放、免费体检等,为育龄夫妇提供及时、安全、有效的生育和健康服务。进一步完善建设好计生服务所。

2、建立专业服务队。以专业类别为主,成立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林业技术、茶叶技术、动物防疫、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服务队。各服务队由镇直各专业站办所负责人员任队长,人员由各专业站办所人员和从各村优秀“六大员”中抽调组成。主要工作任务是根据镇里总体安排及时深入各村、组开展技术服务,解决村民生产技术难题,村民遇到生产技术问题,在村级无法解决的,只要一个电话,专业服务队马上派员深入农户家中指导,确保问题能及时快速地解决,建立服务人员便民联系卡,24小时畅通服务联系。

3、建立工作服务日。以镇为单位,建立服务日制度,分批次、分专业抽调各村“六大员”开展服务日工作,如动物防疫日、计生服务日、交通安全服务日等,突出重点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综治法律宣传、计生政策宣传、劳动就业转移等服务,将具体的“服务日”时间提前向村民公布,切实提高农村“六大员”的综合服务功能,在村民相对集中的重要节假日和星村、曹墩、黎源墟日,加派人员到乡村提供服务,满足广大村民多方面的需求。

4、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数字武夷”电子信息平台,把镇三农”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通过“数字武夷”网络延伸到全镇15个行政村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建立健全服务机制

“三农”服务中心实行综合服务制,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明确岗位责任制,办事限时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会议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

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市供销总社组织开展机关服务创新年主题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第十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始终紧扣机关服务创新主题,创新服务理念、服务载体、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机制,进一步深入开展“一切为了三农”优秀服务品牌的创建,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营造“便农、惠农、助农,一切为了三农”的服务环境,树立供销总社机关在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中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供销社的新贡献。

二、组织开展机关服务创新年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

1.创新服务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供销合作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供销社的根在农村,服务的对象主体是农民,农村商品流通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供销社要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创新服务理念,组织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实现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机关人员树立正确的民本理念、公仆理念、权责理念、追求时效理念和业绩理念,努力成为党委政府抓三农工作的助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帮手和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能手。

2.创新服务载体。以今年开展“村公共服务中心作用发挥促进年”活动为契机,以“建办为农服务社、构建服务三农新平台”为创新服务的载体,组织引导连锁龙头企业在农村社区建设工业品和农资连锁超市,实现村公共服务中心和工业品、农资、爱心超市相配套,完善服务功能,让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购物环境、商品质量、价格和优质的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创新服务内容。通过引进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购销服务。在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提供网点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营销策划等方面的指导服务。

4.创新服务模式。市供销系统由过去计划经济顺利转入市场经济以后,市总社的主要任务是抓改革保稳定,改制任务完成以后,市总社的主要任务转变为抓服务促发展。因此,必须创新服务模式变过去的对所属企业的经营管理为对改制企业和新社会新经济组织的牵线搭桥、指导服务。

5.创新服务机制。针对供销社改制结束以后所有制和人员隶属关系的变化,市总社机关必须创新服务机制。一是要坚持开放办社。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合作是一个广阔的领域。要把农民经纪人、农村购销大户和热爱合作事业的能人组织吸引到供销系统内来,发展供销合作事业,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坚持市场运作。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收益,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争取政策扶持。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的建设。

三、精心组织,强化领导,确保机关服务创新年主题活动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组织。市供销总社建立机关服务创新年活动领导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机关支部书记任副组长,机关5个职能科长为领导组成员,强化机关服务创新年活动工作的组织领导。

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范文篇3

创建区域农技站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被誉为陇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

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7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22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36.4%。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