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专题研修总结范例(3篇)

时间:2024-07-13

生命教育专题研修总结范文篇1

召开“严以修身”专题研讨交流会

6月30日,省编办中心组按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安排,围绕严以修身召开专题研讨交流会。会议由刘维寅主任主持,吸收各处局室、单位负责人参加。

这次研讨交流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启动以来的一次重要集体研讨交流,也是对第一专题学习教育情况的回顾和总结。办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会前专门下发通知,对研讨交流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措施进行了明确,要求班子成员及全体处级以上干部认真做好准备,撰写书面材料。各党支部先期召开支部专题研讨交流会,并将支部专题研讨交流情况及处级以上干部的研讨交流心得体会报送机关党委。

研讨交流中,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坚持问题导向、层层深入,由刘维寅主任带头发言,班子其他成员依次发言,然后各处局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发言。大家着重围绕“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何站稳党和人民立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如何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树立良好家风,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三个方面,谈认识、谈体会、谈感受、谈差距,深入对照查摆问题,深刻剖析症结根源,有针对性地拿出具体整改措施。

刘维寅在发言中指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做到严以修身,必须在加强政治品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上带好头、作表率,要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讲政治守规矩,牢固树立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自觉维护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刘书伟在发言中提出,“严以修身”是“三严三实”要求的核心要义和基础前提,党员干部要把坚定理想信念摆在首位,要把树立忠诚的政治品格作为根本,要把加强道德修养当作人生的必修课,把牢“定盘星”、拧紧“总开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孙书恒围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了发言,指出“三严三实”要求是价值观层面作风建设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体现,是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和行为准则,要不断加强理论武装,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勇于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永葆共产党人本色。王振乾以英雄母亲张恺的故事为主线,阐释了革命信念、人生追求、道德情操在当前需进一步传承革命传统、颂扬英雄事迹、强化信念意志的新形势下具有的特别意义,提出对照革命先辈,要更加坚定理想追求,锤炼人生价值观念,坚守精神家园。李捷从自身成长、成熟经历出发,从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道德修养等四个方面,谈了对严以修身的感悟和认识,提出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冯静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谈了体会认识,提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既有理论性,又有高度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提升党性修养的目标和手段,也是推进工作的有力武器,要在做好理论知识消化、深化、内化、转化的同时,注重联系工作实际,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办领导的带动下,研讨交流互动积极,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研讨交流,加深了对“三严三实”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把握,在思想碰撞中认识到自身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道德情操方面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在互动交流中剖析了问题症结所在,真正做到了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实际思想和工作摆进去,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加强了党性修养,增强了践行“三严三实”的自觉性。

省编办进行“严以修身”专题党课辅导

7月1日,省编办召开全体干部会议,刘书伟副主任结合专题学习研讨情况,紧密联系实际,作了题为《以“严”和“实”的要求做人干事》的专题党课辅导报告,教育引导全办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刘书伟指出,“严”和“实”是“三严三实”的核心要求,既是正心修身的思想守则,也是干事创业的行动准则,体现了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的辩证统一。开展专题教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化,是我们共产党人抓自身建设常态化的又一次重要实践。

刘书伟在辅导报告中从“我们党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要求”、“机构编制干部的本质属性”三个方面,阐述了“严”和“实”对于党员干部、对于机构编制干部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严”和“实”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对管党治党、改进党员干部作风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机构编制部门的生命基因和职业品格。辅导报告对照“三严三实”标准,对照中央、省委要求,对照机构编制部门所承担的繁重职责任务,深刻分析查摆了做人干事方面存在的“不严不实”突出问题,如,日常工作中还存在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服务意识差;办理事项时习惯靠老套路推动工作,工作上思路不清、方法不多,存在循规蹈矩的惰性思维;精神状态上萎靡不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存在为官不为的现象;缺乏担当的勇气,工作中推诿扯皮,缺乏主动性,责任心不强,影响了办事效率和部门形象。

生命教育专题研修总结范文

(一)教育目标

工程教育应当以培养工程师为己任。教育目标应该体现培养什么样的工程人才,今后能够从事的职业或岗位等内容。教育目标是对人才培养使命或教育目的的分类型、分层次的规定。6所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大多用高素质”拔尖创新”高级专门”以及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等词汇来修饰;但C大学的学校人才培养使命相对具体。关于专业教育目标,6所大学主要关注知识基础和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类型,较少关注其他方面的内容。这实质上是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知识和做事的层面。

(二)预期学习结果

教育目标和预期学习结果是课程改革的指南针”。预期学习结果是对教育目标的细化,使之达到可操作、可实施的程度。预期学习结果反映了学生在毕业时期望的和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准,它常常与学生掌握的知识、具备的技能和态度有关。6所大学工程教育的预期学习结果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这3个维度设置上大体一致。但不同学校设计的预期学习结果内涵也有差异。例如,A大学和E大学在知识要求中将经济管理知识单列;C大学特别强调工具性知识和社会发展及相关领域知识。我国大学对工程专业中知识”要求的趋同性,说明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性得到了重视,但技术知识的分化、交叉与快速变化的特性没有受重视,工程科学知识没有很好地被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高校对工程的本质和工程实践的时代特性没有精准地把握。又如,关于学习结果的技能要求,C大学独树一帜,将终身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协调、合作与竞争能力纳入其中。关于态度要求,6所大学的表述非常泛化,还停留在精神、思想、素养、意识层面。可见,我国大学对工程专业中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还需更关注21世纪工程师职业新形象和工程实践新特征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影响。

(三)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连接教育目标和最终学习结果的桥梁。课程结构包含课程类别、内容、学分比例、选课性质等要素。由于我国大学课程模块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为规范统计口径,本研究将课程类别分为以下7类:(1)通识通选课程,包括政治、军事理论课,外语、体育和计算机工具类课程以及学校单独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2)自然科学课程,指数学、物理、化学类课程;(3)学科技术基础课程,指大类学科基础课、学科平台课、技术基础知识课或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程,是指直接针对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5)专业方向课,是指单独划专业分类的课程,包括分组方向选修、分模块选修、分课程群选修等;(6)集中实践环节,是指对立于课堂教学的一类课程,不包括具体课程涵盖的实验、研讨和课外自学,但包括一门课程结束之后的课程设计;(7)单独设置的跨学科选修课。数据分析表明,6所学校课程学分总数从160~208不等;通识通选课总学分数超过40的学校有5所;自然科学课程学分平均为26;学科技术基础课学分从21.5~54,集中实践环节学分从14~45不等,这两类课程学分配置差异较大,说明课程学分设置被学校认识的重要程度有差异。各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有所不同。如果按某类课程的学分数占本专业总学分的比例超过20%这一标准来衡量,6所学校的通识通选课比例全部超过该标准,学科技术基础课比例有5所学校超过该标准,集中实践环节有3所学校超过该标准。自然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均低于总学分的20%。关于专业方向课和跨学科选修课,分别有3所和2所大学单独设置了该类型。自然科学类课程所占总学分比例变化不大,全距R=6.2;学科技术课程占总学分比例有波动,全距R=16.8,上异常值为30.2%,下异常值为13.4%;集中实践环节的下异常值为B大学的8.8%。上述数据表明,不同学校对不同类型课程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还说明了专业课程(学科技术基础、专业课、专业方向和跨学科课程)中必修与选修的学分配置情况。从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来看,比例最高的是B大学,选修学分高达32;比例最小的是C大学,选修学分低至7;这说明这两所大学对选修课程的功能和学生学习选择的灵活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其余4所大学选修课程比例大体相同。如果单从选修门数的绝对值来图2专业课程选修与必修门数看,A大学高居榜首,其值为51;C大学最少,其值为8;选修课提供门数有下异常值,为C大学的8。绝对值只表明量的多少,要说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还要考察可选门数与应选学分的比值。该比值越高,表明单位学分可选门数越多。从表3可以看出,D大学和A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高,可以推论,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高。B大学和E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低,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低。

(四)实践环节

工程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对工程教育尤为重要。从6所大学课程计划的集中实践环节设置看,集中实践环节的学分数占总学分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最低8.7%,最高24.4%。集中实践环节的类别按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认知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军训、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综合项目设计。值得指出的是,综合项目设计”本应是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无论从学分设置(4~5学分)还是采用学校(3所)来看,均没有凸显该类实践环节应有的地位。富有个性化的是,A大学设置了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2学分),旨在为学生提供课外科学研究、接触教授的机会。C大学设置了创新拓展项目(2学分),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实验室、教学基地、创新实践的学习活动。C大学还要求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专业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培养联合体。这代表着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环节方面的创新。

(五)学习经验与评价

关于学习经验,我国高校的课程计划大多没有专门规定。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学习经验,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课程与教学的要求中,个别大学还规定了课程内部各教学环节的学时要求。例如,A大学的课程计划规定,每个专业必须有2门双语教学的课程和2门研究型教学的课程(Seminar);每门课程的学时由5部分组成:授课、实验、讨论、上机和课外学时,各门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设计相应环节。又如,C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人格标准的要求,采用小班化教学、分小组学习、项目作业以及讨论式、案例式和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再如,F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了Project课程”,即项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项目设计经验,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学生还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获取科学研究的学习经验。上述教学要求为学生学习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学习评价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程度总体不高。从6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捕捉到的关于学习评价方式,大致可归结为2类。第一类是简化”模式,以E大学为典型。在课程计划中有一项考核分配”的要求,规定了所列课程是考试”或考察”,仅此而已。第二类是对应”模式,以C大学为典型。C大学除了在课程计划中表明考核方式外,还对成绩评价方法进行了限定,要求评价方法与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与人格”要求相对应。例如,对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其评价方法是数理知识通过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对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评价方法为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和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C大学的学习评价模式紧扣学习预期结果,其改革的先进性和政策力度值得借鉴。

二、讨论

上述研究结果呈现了案例大学工程教育课程现状的教育目标、预期学习结果、课程结构、实践环节、学习经验与评价等关键要素。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角度进一步考察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深入探讨这些现状背后隐藏的问题并揭示其潜在成因,是本研究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

(一)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分析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教育目标来看,无论是学校人才培养使命还是专业教育目标,大多没有体现面向实践的工程教育愿景。案例大学均是具有良好工程教育声誉的研究型大学,理应肩负培养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所需工程师的使命。但其教育目标的表述,并没有突出培养工程人才这一重点。其二,从学习结果来看,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是分离关系,没有体现工程实践的整合能力观。虽然知识要求面较广,但没有与工程实践相联系;技能要求还只是一般本科生所应达到的通用标准,没有体现工程师”的能力特质;态度要求更是泛泛而谈,不易操作和评价。其三,从课程结构来看,总学分数和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首先,总学分数偏高,这意味着课内学时太多,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可能会遏制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偏少,实践内涵不够丰富。这些现状与工程教育的实践特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相差甚远。其四,从学习经验和评价来看,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为主,学习经验的设计仅停留在研讨课、双语课等形式层面,远没有触及工程实践的本质。学习评价仍以考试”或考察”为主,从现行课程计划中几乎看不出改革与前进的步伐。唯一例外的是C大学提出采取不同的形式、与能力标准相对应进行学习评价,但这只是一个尝试,实施效果要拭目以待。

(二)课程现状隐含的问题及成因

我国工程教育课程偏离工程实践、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不高,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问题颇多。若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视角审视问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主要矛盾表现在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本研究所揭示的我国本科工程教育课程目标呈现趋同化特点,各校之间相互借鉴”表述空泛,针对性和个性化不强。同时,课程目标还呈现智性化特点,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断失了工业界需求这一活水源头”。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紧紧围绕工程师在企业环境中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没有很好地吸纳工业界对工程师特质的诉求,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也没有充分考虑工业界企业雇主的参与,似乎只在学校内部闭门造车”,脱离工业企业和工程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研究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结构存在明显的学科壁垒,仍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划分课程结构。按照严谨的知识体系划分课程结构的弊端是,在获得知识体系完备性的同时,牺牲了学科交叉的机会,而跨学科思维是工程师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可见,课程结构的分离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分离,两者缺乏必要的联结;二是学科课程之间的分离,各类知识缺乏渗透和有机联系。上述工程教育课程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为何改革从未间断但问题仍很严重?究其根源,笔者认为这与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缺乏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的指导有关。工程教育若不皈依工程本质、面向当代工程实践,如何谈及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过度科学化的课程割裂了工程实践的整体特性,而建立在大工程观”基础上的整体工程观”是指导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

三、结论与建议

生命教育专题研修总结范文

1、在业务方面:要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2、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她们的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4、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5、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6、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7、勤于动笔,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8、善于将自己积累总结的一些做法写成论文,多向刊物杂志上投稿,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