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理念范例(3篇)

时间:2024-07-24

体育课程的理念范文

一、实施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熟练掌握每一节课程的具体规定,以及要求的基本技能,并对具体的速度、广度、深度、强度、类别等方面,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教学篮球运动的“行进中单手肩上投篮”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这一动作细化为多项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要注意比较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素养等方面的不同,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情况将他们分为三个层次: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然后结合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根据体育新课标的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应分为基本目标、发展目标、创新目标。其中,基本目标属于低层次目标,指的是《新课标》中所规定的应掌握的基本内容;发展目标属于中层目标,指的是学生完成基本目标之后,能够对教师提出的拓展性内容有所了解;而创新目标则属于比较高级的目标,指的是学生在完全掌握所学技能以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创新。在实施分层教学时,不但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会不断发生变化,分层的学生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一节课也许某位学生还是后进生,而下一节课也许就会成为中等生,甚至优秀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发挥分层次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分配学习小组,培养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将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将远远大于学生对立思考的成果。合作学习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摆花架子,是未来对人才的呼唤,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性格差异和基础能力的高低合理分配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分配职责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例如,一个合作小组由8~10人组成,让学生分别选举组长、检查员、报告员、辅导员、教练员以及助理等职务,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共同进步。同时可以根据每个成员的专长和强项推举“助理”,比如“跳高助理”“足球助理”“篮球助理”“实心球助理”等,实行优生辅导弱生的教学方式,在互帮训练中同学之间紧密的关系会比教师指导学习更加高效,轻松融洽的氛围可以让学生快速投入训练中,互帮互助,吸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激发学生潜能,完善自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自由融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训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器材优势

体育器材作为教学活动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在提高学生训练水平和激发创造思维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体育器材的配置很难自足,严重影响高效体育教学的开展。因此,在无法改变客观因素前提下,就要从教学方法上入手,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场地器材的优势,从替代器械中追寻新的教学思路。例如,众所周知,单双杠等体育器材对学生的体能训练有着显著的辅助功效,但某些学校受到场地与经费的限制使器材配备无法达到要求,满足不了学生的日常训练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去找替代器械,借助现有资源进行弥补,比如,采取俯卧撑、长跑,或者以墙壁代替单双杠进行体能训练,同样也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另外,教师要抓住体育器材多功能性的特点,坚持一物多用,充分发挥器材的多重功能,比如,呼啦圈既可以用来锻炼身体,强化体能,同样也可以用作障碍跑的障碍物,足球场的球门,同时可以发挥师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制体育器材,既能节约经费开支,又能强化训练,一举两得。

四、重视习惯养成,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应不断拓展教学思路。在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点和体育设施配套情况,合理选择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规范他们在课堂和学校内外的行为和态度,通过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享受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良好运动习惯和体育意识是能促使一个人坚持锻炼的关键因素。学生只有先具备了良好的体育意识,了解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才能主动合理地去调整各自的运动行为,对锻炼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并最终把体育锻炼作为自已的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坚持下去。在这些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运动才能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从中获得很多技能进步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实现了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从而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大量的体育锻炼活动和情感体验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在这些充足的心理准备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慢慢在脱离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在日后工作之余也可以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取缔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增加诸如体操、武术、球类等竞赛性、趣味性和技巧性高的内容。采用多种组织方式,如各种课外活动、社会类体育项目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体育习惯。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教育,使他们能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要善于积累教学经验,总结创新,坚持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导,把握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技能专长,从目标、方法、内容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反思创新,积累实践智慧,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推进现代体育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洪周.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科学大众,2009,(5).

\[2\]王晨军.对体育新课程的再认识\[J\].成功(教育),2009,(10).

\[3\]张跃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2).

体育课程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小学生体育教学

1前言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是在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内核后发展起来的。尽管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与后现代哲学思想一样纷繁复杂、众说纷纭,但它其中也蕴涵着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因素。后现代主义纷繁复杂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完整框架,但后现代主义拥有自己的共同立场,其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反实质化、去中心和反整体性,倡导不确定内在性,对科学和技术理性进行质疑,它继承和发扬了西方传统哲学又反叛之,是哲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反省转向。本文通过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来研究后现代社会背景下体育课程发展脉络,根据后现代课程理念的特点研究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为小学体育教学向更优化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后现代课程理念

2.1后现代主义思想内涵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内部发生的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场文化革命,是对西方现代化反叛性的话语体系,是对西方现代化弊端的暴露与挞伐,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恒久的价值。首先,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种种矛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后现代主义暴露了现代社会许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人口激增、军备竞赛加剧、人文精神的失落、经济全球化和一些国家和民族被边缘化等。所暴露的问题表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命运的深思和关切,有利于得到人们的重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后现代主义反本质主义、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对“精英文化”、对知识的霸权垄断进行挑战,后现代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今世界所呼唤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多元化相呼应,与世界多数不发达民族和众多处于弱势、边缘化群体渴望被了解、被关注的期望相吻合。最重要的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向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辩证法/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同一性、静止结构、二元对立、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立场,克服了传统辩证法的实体倾向。

2.2后现代课程理念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本身并没有给出任何实际可操作的行动方案、步骤。它只给出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有益启示。客观地说它所包含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理念有利于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但不会自然而然地为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带来良好效果。我们应结合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现实情况,吸取它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因素,从而推动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向纵深挺进、向高层次和高水平发展。

3后现代课程观对小学体育课程的具体影响

3.1使小学体育课程向综合化方向

小学体育课程要向综合化趋势方向发展是目前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课程的综合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体育技能、文化或者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显然,当今世界众多的问题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合作才能解决,学科既分化又综合;另一方面,综合课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有着完整世界观完美人格的培养。体育学科课程要走出学科局限,一方面,要和其他自科学学科和技术学科有机地融合,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与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进行整合。

3.2使教学内容丰富化

体育教材是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材只有在满足特定学习情境的问题、学习兴趣时,才具有课程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导致小学体育教师的自主性、个性、创造性受到压抑,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简单单调,缺乏活力和创新性。后现代课程理论批判了传统教材以控制为旨趣的基本性格,将教材视为师生进行建设性“对话(eonversation)”的“文本(text)”“材料(material)”。这样的教材观有利于使师生从精神上获得解放,寻回他久久失去的主体意识,感受对话及成长带来的乐趣,同时,在师生互对话中获得多重解释。因此,通过体育新课改,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创设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小学生容易接受,并形成一种有助于建设一批不论在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于多种情景中进行积极建设性对话的“文本”教材。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启发性,并且有利于达成一种促进探索和对话的课堂气氛。这样的体育课程有利于实施交互主体一一教师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建设性的对话,激发学生参与对话和发挥他们丰富的甚至离奇的想象力,在益智的同时达到娱乐健身的效果。

3.3使小学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中小学都形成许多校本体育课程计划,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注重课程实施,往往就造成课程改革良好的出发点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体现出来,甚至结果与出发点相去甚远。后现代课程理论对这种课程模式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认为这种课程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忽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最终导致失败。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不仅要重视课程实施,而且要尊重参与者的主体性,致力于师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批判性对话。因此在具体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要突出体育课程的特点,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同时要突出本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小学生毕竟思想上生理上都不成熟,心理和行为一般不能很好的自控,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和激发。同时,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实践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去进一步的指导学生,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4结论

21世纪,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想潮流的侵袭,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小学体育课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担任着强国的责任。小学体育课程在后现代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等都发生了变化,体育课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实践性,体育课堂更加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并且体育老师也不断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身健体的方法,形成强健的体魄,为祖国建设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赵光武.怎样认识后现代主义哲学[J].求是杂志,2002,(8).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金吾伦.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整合[J].新华文摘,2001,(10).

体育课程的理念范文篇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它既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又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既考虑到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考虑到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力求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的体系,以适应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对整体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随着我国加入WT0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亟需改革。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1.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新课程的目标正确处理了学生本位。学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教育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反映的是一种教育全人化的价值取向。又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3.新课程实施中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因素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4.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改变学生过多地接受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体育课程的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

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如果不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常常遭遇学习的失败,他们就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四、新体育课程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往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单纯竞技运动技术传习式教学力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齐划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学生处于被动练习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

五、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设计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体育的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教学方式上,采取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育。注重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凡是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可及之事,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其中只是创造条件,指导帮助,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1.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例如,进行投掷教学,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劳。采用选择性的练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替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2.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在学生本人。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以促进身心发展。

从学习环境中得到体验,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是从他接触的周围环境中得到的。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环境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学习环境,另一类是隐性的学习环境。显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场地。器材、教具、学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物情景等;隐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学中的模拟情景等。小学生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景中游戏玩耍。他们的学习环境往往需要把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有机结合组成具有情节的故事和具有主题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锻炼身体学习动作,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单、双脚跳”教材时,教师把教材内容通过“小青蛙与小花猫”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的故事,通过游戏贯穿全课。课的导人采用图片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视。听和本体感觉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一上课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情景交融,整个练习过程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

3.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以往,人们常常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方面。而新的课程除重视这些方面外,还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例如身体锻炼过程中的体力问题,学习动作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也有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冲突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勿庸置疑,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六、构建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

1.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

2.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3.树立现代体育健康教育观,构建体育课程教学新体系

创设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探索一条提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途径和新的教学模式。

4.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新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减少理念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