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主任跟村书记那些事范例(3篇)

时间:2024-07-25

妇联主任跟村书记那些事范文

三年不知不觉问过去。李济远夫妇的宝德书院,已由最初单纯的图书借阅室,发展为教授国学、书法、音乐、绘画、体育的课堂,不变的是,所有这一切依旧是免费的。

在李济远和单美华夫妇的熏陶带动下,他们上初中的儿子李德正也加入到这项爱心行动中,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书法知识,回到宝德书院教授村里的孩子练习书法。李济远的母亲和继父则承担起后勤保障工作,帮着照看孩子;大伯是村里的五老志愿者,经常到书院给孩子们讲村史;二叔见李济远家大部分房间都供孩子学习,就把自己的房屋腾出一部分,让李济远夫妇居住;三叔是特教学校的教师,闲时会来教课;小叔爱好传统文化,曾协助李济远编写《宝德童蒙录》;舅舅则腾出房屋让远道而来的志愿者居住。

不仅如此,李济远单美华夫妇身边的朋友、同事也加入到爱心行动中,高密市太极拳协会的志愿者每周六都来教孩子们打太极拳,李济远的同事毕立刚闲时来书院教篮球课。青岛农业大学的志愿者每年都会来支教,教孩子们绘画、手语、魔方、九连环、象棋、武术、舞蹈和手工制作。

创办书院免费教授孩子国学知识

李济远在高密市张鲁小学教五年级语文,单美华则在冯家庄小学教语文,夫妻二人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参与了多项志愿服务活动。

长期生活在农村,李济远夫妇发现,周边村庄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在家,生活单调枯燥。而且,冯家庄村西是胶河,村东是潍胶路,安全悲剧时有发生。

2013年“五一”期间,在李济远任教的张鲁小学,一名二年级学生溺水,抢救52天后不幸去世,这深深触动了李济远的神经。

“再不行动,更待何时?”回家后,李济远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单美华,两人―拍即合。

说干就干,二人腾出结婚以来一直居住的南屋,自费购置电脑、空调、课桌、图书等。当年7月8日,宝德书院正式开张,供周边村庄的孩子免费读书、自习。

“很多人以为时间长了肯定要收费”

“一开始来读书的孩子不到五个人。”回想起书院创办之初,李济远略带尴尬地笑了起来,“很多人以为―开始不收费,时问长了肯定要收费,就不敢来了。”

为了践行自己的承诺,李济远到当地民政部门申请了民间非营利性组织,自己担任法人代表。与此同时,他还对书院进行档案式管理,将书院发展中的大小事情以图片形式存档。“之所以建立图片档案,就是想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更好地将这件事做下去。”

如今,李济远家的南屋,俨然是一个图书室的模样。一排书架占据了很大空问,文学、社科、漫画等各类图书整齐摆放。李济远夫妇还制作了读书卡,上面除了借书人的姓名、借阅时间等基本信息外,还记录着图书摘要、认识了哪些生僻字和词语、精彩段落摘抄、读书感想、家长评语等。

此外,李济远夫妇还将西厢房、阳台和大门过道部腾出来,摆上课桌,改造成教室的模样。

如今,每年暑假前来读书学习的孩子达到五六十人甚至上百人,每天下午放学后前来读书学习的孩子更是不计其数;图书室藏书也达到上万册。

宝德书院六成学生是留守儿童

在宝德书院学习的孩子中,留守儿童占到了六成以上。

“宝德书院所在的冯家庄村位于胶河边上,村民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平日村里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在外打工,只留下孩子跟爷爷奶奶在家。”李济远告诉记者,在留守儿童中,约有八成是家长白天外出打工晚上回家;约一成是家长在外地打工,仅在节假日回老家陪父母孩子;还有―成是外来务工子女。

农村生活比较单一,学生放学回家后不像城市孩子读兴趣班、辅导班,有些孩子会帮父母干农活,更多的孩子则是窝在家里或者去大街上玩耍,以此打发时问。宝德书院的成立,不仅是冯家庄村的孩子受益,周边村落的孩子也跟着沾了光。

“孩子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以往暑假都把孩子圈在家里,怕跑出去惹事;在家里就是看电视打发时间,时间长了对孩子眼睛不好,但又没别的好去处,出去还担心安全问题。”此前采访过程中,冯家庄村村民李秀美告诉记者,书院成立后,她就让小孙女到书院W习,“可满意了,能学到知识,家长上班也没了心事。”

为了教孩子吉他,自己练了一手泡

“读师范的时候学过吉他、口琴和竖笛,这些多年没碰,如今又拾起来了。”为丰富孩子们的假日生活,李济远自费购买了竖笛、口琴和吉他,免费教授学生。

为了重拾吉他,李济远的左手指尖磨破了皮。“十来年没弹吉他了,自己熟悉了才能教学生。”

单美华也不甘落后,教《论语》之余自学画画,然后再教授学生。

在此前的采访中,记者看到宝德书院的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上午第一节打太极、跳舞,第二节国学,第三节绘画,第四节阅读;下午第一节书法,第二节《论语》,第三节艺术;周六上午太极拳。

“我们不以文化课为主,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绘画、书法等活动上,让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李济远说,非假期时,孩子们每天下午放学后来书院看书、写作业。周六则安排社会实践,带领孩子们到敬老院服务,到胶河畔植树,或是到莫言文学馆当志愿者,周日则是学习国学知识。

为了教授国学,李济远编写了《宝德童蒙录》,录入国学常识和高密当地人文知识。单美华说,那段时间,李济远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个暑假瘦下来十多斤。

“像这样义务教课的,不大好找了”

冯家庄村村民单既海的小外甥在高密城区读小学,暑假也来到宝德书院学习。

“像这样义务教课的,不大好找了。”单既海说,书院成立后,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乱跑乱窜,在书院里热不着渴不着,还能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乐器、武术,对孩子的将来肯定有好处。

匡家庄村的单联梅有个八岁的孩子,以前放学后就在家玩。如今,孩子到书院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家长总算放心了。

妇联主任跟村书记那些事范文

揣着村官梦,回到村里面

1990年出生的陈月菊,家住洛河镇淮建村。她是一个恋家的姑娘,高中毕业时,志愿书填的都是本市的大学,最后上的是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离家不过20里地;2012年夏天大学毕业后,经过考试考核,她回到洛河镇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在王庄村做村支书助理,这地儿离她家就隔了一条马路。

其实,做村官这事儿对陈月菊来说,多少有点机缘巧合的意味。大四下学期,为期半年的代课实习刚结束,她就一门心思地扎进当年的公务员省考准备当中。毕竟,对于女孩子来说,教师和公务员都是不错的职业选择。可是,一次朋友聚餐却打乱了陈月菊平静的备考生活。即将大学毕业,一堆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好不意气风发。性格不温不火的陈月菊,本来对大家的“高谈阔论”没多大兴趣,可是一位凑饭局的师兄却搅乱了她原本波澜不惊的心。这可不是什么一见钟情的浪漫桥段,是那位师兄谈起的工作经历勾起了她的好奇心。师兄在市里一家事业单位上班,日常工作中,与各村的大学生村官接触得比较多,村官精彩丰富的工作、生活经历被他描述得美不可言。陈月菊心里多少有些不屑:她自己就来自农村,农村是个什么光景那还不是一清二楚?当村官有什么可美的,绝对是忽悠人。

不屑也好,质疑也罢,可这事却像颗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了她的脑海里。回宿舍的路上,春风轻柔拂面,万千思绪也似被这春风吹斜,一下一下动摇着她做教师和公务员二选一的初衷。校园里的路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点亮了,朦胧的夜色泛起了微微的橘黄,她的心忽地就被触动了,那橘黄一下子让她想起了母亲在厨房忙碌时,头顶上孤独陪伴她的那盏也是橘黄的灯。父亲常年在外,弟弟高中毕业准备去参军,只有母亲一人在守护着那个叫家的地方。“大学生村官”这个职业对她来说突然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于是,一回到宿舍,陈月菊就在网上搜索了许多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消息,并且毫不迟疑地报了名。

笔试、面试、体检,一直到通知她被正式录取,陈月菊才把自己要回农村当村官的消息告诉家里。这次的轰动效应远远超过了她考上大学那会儿,七大姑姨都闻讯赶来,愣是没一个人支持她。可是,二十来岁的姑娘本就是任性的,这一次,她要潇洒“转身”,扎根农村的信念无比坚定。

家人是她的软肋,陈月菊知道,要想潇洒走一回,还得先说服母亲。那天晚上,陈月菊拉着母亲的手,促膝长谈到深夜,这在她们家可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其实,陈月菊要做村官可不单单就是任性那么简单,作为家里的长女,父母的辛苦,她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到农村,她要利用自己学得快、点子多、有知识的优势,推广新型农业技术,让和爸妈一样辛苦劳作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女儿的一席话让母亲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女儿的成长更是让母亲欣慰不已。

村官不是官,干好不简单

2012年8月27日,是陈月菊到村任职的日子。这个日子,陈月菊每每都觉得就在昨天。

那天,镇里的分管领导领着她来到王庄村村委会,村支书的欢迎词特别到让陈月菊想哭――“我希望你今年国考就考走,越早走越好。”这么一句话让陈月菊如坠云里雾里,毫无心理准备的她不知道支书这唱的哪一出。陈月菊沉下心一想,这不对啊,自己一个刚刚毕业的小女孩,鼓足勇气,兴致勃勃地来到农村,还没一展手脚,甚至连句话都没说,怎么就被下了“逐客令”?任性姑娘的那股子劲头又上来了,陈月菊毫不示弱地说:“我来这里不是想镀层金就走,我来是要干事情的。”嗬,这小姑娘才来第一天居然就跟支书叫起板来。没想到,支书不但没生气,反而高兴地乐了起来。

大学生村官这股新鲜血液加入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只是大家都抱有怀疑态度,担心这些有知识、有学历的年轻村官们只是走个过场,图个新鲜,时间干不长。陈月菊的硬气表态算是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基层工作并不清闲,刚到村,就遇到市里领导到村检查工作。王庄村这几年在各项工作中一直成绩突出,市妇联就想助推一把,有意将王庄村建成省级“新风文明示范村”。陈月菊就拿着本子跟在领导后面,领导说需要什么材料,要组织什么活动,也不管懂不懂,她都给逐条记下来。遇到不懂的名词术语,她就在网上查;需要录入电脑的材料,她就搬出档案记录,整整几大盒资料,她硬是在其中抽丝剥茧般整理得条缕清晰;过去村里办过不少培训和文艺活动,可是都没有生成记录,她又挨个去找当事人回忆,然后再形成文字材料。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所有材料经过反复修改、删除、补充,最后终于通过,王庄村评示范村的事也最终实现。陈月菊到村的第一战总算圆满结束。

看见小姑娘工作起来那股子踏实劲,村里的干部们总算放下心来。支书还私下里向陈月菊传授“武功心法”――“一要两不许”。一要,见到村民要先打招呼;两不许,不许穿高跟鞋,不许穿裙子。刚开始陈月菊还很不理解,以为这是支书给自己下的“紧箍咒”。可渐渐地,主动打招呼让她和村民的关系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洽,朴素简单的装扮不仅方便了她走村入户、东奔西跑的工作需要,也为她赢得了村民的赞许。这时的她才明白,有一种美叫“朴实”,有一种力量叫“热情”,而在基层工作,这两样东西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有力法宝。

在村里工作,几乎是没有休息日的,群众利益无小事,所以一旦有人找她办事,哪怕是周末,只要一个电话,陈月菊也会二话不说骑上车就往村里赶。入村2年多来,她走村入户600余次,开展政策宣传讲解52次,帮助180余户家庭解决困难,累计为民办事375件。

2012年,王庄村成为安徽省第一批美好乡村建设中心示范村,先后修建隔离带5000米、绿化带1200米,栽种冬青、香樟和各类花草42000余株,改造垃圾房28座,并建起了660米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完成1670米的支路延伸工程。此外,陈月菊和村两委班子一起,还为村里12户五保户、困难家庭争取了危房改造,新房子虽不宽敞,但是总算给了大家一个安身之所。

2013年村里举办了两次“有奖批评大会”,作为活动策划者,陈月菊熬了几个晚上起草活动方案。最终,大会完满举办,群众们提出的20余条代表性意见很快得到解决,大会的奖品有节能灯、控油壶、图书卡等,不贵但是很实用。“有奖批评大会”还被当作典型基层工作经验受到省市媒体的关注。“有奖批评大会不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因为在美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民既是参与者,又是监考官,更是打分者,我们需要听到他们的声音。”陈月菊说,“比如,如何让村民敢于挑刺,让意见辣得够味;奖品怎样设置既让村民喜欢又能宣传文明新风理念。”

每年夏秋季节,是农村秸秆禁烧工作的重要时期。陈月菊这么个柔弱姑娘就跟着村干部们一起,戴着草帽、挂着毛巾,顶着炎炎烈日奔波在一望无际的洛河大湾里,巡查、听意见、送水送饭、联系收割机主、报送禁烧信息。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脸也晒得黑黝黝的直蜕皮,可是无论多辛苦,她都咬牙坚持。

干部好不好,老百姓心里那是明镜一样。2014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们高票选举陈月菊任王庄村党总支副书记。

世界那么大,这里挺好的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女教师的辞职信引发网络热议好多天,也触动了很多人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可是对于陈月菊来说,陪伴家人、顺利开展工作、能为村民们办点实实在在的事,她就觉得无比开心。而只要是开心的,哪里都是精彩世界吧!

陈月菊用心为村民们办事,村干部和村民们也真心把她当作自己的家人。美好乡村建设验收考核那阵子,村干部们几乎是每天24小时连轴转。可就在那个时候,陈月菊的母亲生病住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父亲和弟弟都在外地,担子一下子全压在了陈月菊的肩上。几乎是带着命令的口气,支书让她回家照顾母亲,验收的事不要多操心。可陈月菊怎么也不忍心耽误工作。于是,白天她请姨妈和表姐轮流在医院看护,晚上下班之后,她就把电子材料拷进U盘,带上参考资料和电脑到医院。做完手术的母亲行动很不方便,陈月菊要伺候完她洗漱让她睡觉后,才能开始工作。为了不打扰母亲和病房里其他人休息,陈月菊在医院的水房里找到唯一一个公用电源,终于可以用上电脑。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多修一米路,老百姓就少走一趟泥水路。陈月菊说,为大家办好每一件事不是为了博夸奖、求表扬,而在外人看来,帮助别人似乎是她的一种兴趣爱好。

2014年12月的一天,陈月菊在QQ群里看到一则网友求助:妻子在淮南市妇幼保健院生产,需要Rh阴性B型血。陈月菊得到这个消息后,立马向领导请了假,从王庄村打车直奔妇幼保健院。原来,早在2009年的一次无偿献血中,陈月菊意外得知自己是Rh阴性B型血,属于稀有血型,随即就加入了稀有血型联盟。

这已经不是陈月菊第一次帮助别人了,2012年,她就曾为淮南的一位准妈妈输过血。

到村工作后,陈月菊继续发扬这种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精神。她加入了《今晚800》大通志愿者服务点,重阳节里,给桃源居老人送过糕点、打扫过卫生,组织过精彩的文艺演出;大年初五,她和淮南摄影爱好者一起赶赴大通区孔店乡,为那里的留守儿童拍摄全家福。“爱心不是简单的付出和给予,而是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倾听他们真实的需要。”

她还发动40名热爱文艺的村民,组建了“巾帼腰鼓队”,与健身舞蹈队、合唱团、锣鼓队一起组成了“王庄村民间艺术团”。她和村两委利用省妇联奖励的3万元活动经费,为艺术团购置了演出服装和道具,并动员50名妇女组成“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节能环保、文明创建、科普宣传、关爱弱势群体等宣传教育活动,既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又有效地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工作中很多时候,陈月菊会被村民的淳朴深深感动。秸秆禁烧后不久,一年一度的村官考核又到了。那天天气很热,她吃完饭正在录入失地保险信息,楼下传来了喳喳的说话声。陈月菊下楼一看,只见是村里的几位老党员坐在走廊里,毒辣的太阳把他们的脸晒得黑红黑红,衣服也湿透了。她赶忙问:“这么热的天赶来,是不是有急事啊?”其中一个老大爷乐呵呵地说:“小鬼丫头,听书记说今天要来考察你,我就让你大娘早些做饭,吃完就来了。呵呵,怕赶不上给你说好话啊。”冒着近40℃的高温,几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提前一两个小时赶过来,就怕错过给她这个“小鬼丫头”说上话。陈月菊鼻子一酸,眼泪不由得就掉了下来。

妇联主任跟村书记那些事范文篇3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经历肯定很难忘,能说一说吗?

申纪兰(以下简称申):1954年9月,我骑着毛驴走出大山,到了县城再坐大卡车到太原,赶了几天路才到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时山西代表团有26人,除了我之外,还有歌唱家郭兰英、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基层干部李辉3个女代表。当我知道这次代表的任务是选举国家主席时,最大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把选上!去北京开会前,我每晚都要认真练习画圆圈,决心要在的名字下把圈画得大大的,圆圆的。在中南海怀仁堂,我和1210名全国人大代表审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出了国家领导人,使国家领导机构全面建立起来。最让我感到幸福的是,我见到了。在旧社会,一个农民是不可能见到国家领袖的,妇女连自己的主都做不了,又怎么能关心国家的大事?

记:您是全国唯一连任12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哪一届人代会印象最深刻?

申:印象最深的是197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届人代会上,带病作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他老人家身体虚弱,还坚持站在台上作报告,我和许多代表都流下了眼泪,不断鼓掌,总理也感动得坐下又站起来。我记得当时的报告只做了一半就没能继续下去,大家只能含着泪去讨论。我曾受邀去过家,向他汇报西沟村荒山绿化的战果。总理很高兴,还鼓励我多植树,说树多了可以保持水土。多少年来,的话一直激励着我。

记:您从一个不识字的劳动模范,到现在成为一个履行职责的楷模,是如何做到的?

申:我上过扫盲班,也跟孩子们一起上过学堂。学会认字后,我听新闻、看报纸,领会党的新文件、新精神就轻松多了。这么多年,我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2007年,我还花了40天时间,每天早起,一字一句地抄写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前开人代会,我只会画圆圈儿。现在,每次开会前,我都会走访周围群众,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带到会上。开会时,我认真审议各项报告,庄严地按下表决器,还要就我所关心的“三农”问题和山西的发展问题提出议案。让我高兴的是,现在人代会越来越规范,我提的每一件议案都得到了回复,哪些落实了,是怎么落实的,哪些还没有落实,问题出在哪儿,今年落实不了的,明年还可以再提,很多问题就这样逐步得到了解决。比如我提出关于尽快解决山西农村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议案后,山西省下大力气采取措施,很快解决了农村的饮水困难问题。

记:60年来,您觉得咱们国家的人大制度都有哪些变化?

申: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形式到内容变化都很大,以前是举手表决,现在是按键,电子计票。现在的人大代表素质也越来越高,就拿去年来说,有九成代表受过高等教育,还有1000多人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代表们的履职水平也越来越高。现在开人代会虽然会期不断缩短,但民主气氛越来越浓,需要审议的事情越来越多,代表们也都能畅所欲言。每参加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提高。

记:您是德高望重的全国人大代表,向您求助的人很多吧?

申:每年我都会收到很多外省市老百姓的来信,有的是反映他们的冤屈,更多的是反映迫切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除了来信,还有许多老百姓千里迢迢来找我反映情况。对每个来访者,我都耐心接待,安排他们吃住。有一年,一位60多岁的妇女来找我,一进门就给我跪下了。我赶紧把她扶起来,让她有话好好说。她说她来自四川,女儿被县领导的儿子霸占了,丈夫上访却被活活打死。这样的事情让我很气愤,全国解放都这么久了,怎么还有这种欺压百姓的恶霸?我一定要过问。后来,我把她的告状信转给了有关部门,事情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坏人终于被绳之以法。前年有一位山西其他地方的老人找到我,说他的儿子在一家企业上班,遭老板诬陷被判了刑。我对他说,你有冤我一定过问,并专门到检察院了解情况,最后为他儿子洗清了冤屈。与时俱进带领乡亲闯市场

记:您曾担任过10年的山西省妇联主任,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申:1973年,我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我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位置,因为我文化水平低,没有机关工作经验,在村里比在城里更能出上力。我如实向组织汇报了自己的想法,但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决定,带着行李去了太原。到任后,我很难进入角色,不习惯坐沙发,也不习惯坐办公桌后面的大椅子。每天打开办公室的门,总有走错门的感觉。省妇联的日常事务都有分工,几个副主任各管一头,我主管全面工作,除了偶尔参加会议,在文件上签字、画圈外,几乎没有别的事情。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就找事情来做,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办公室,打扫完自己的办公室,再打扫公共的。第二件事是打开水,灌满自己的水壶,再把别人的水壶灌满。后来,就连打扫单位厕所的活也被我承包了。在机关食堂吃饭,我吃完饭还会留下来帮炊事员洗碗刷锅。有人说我不像个厅级干部,倒像个打杂的。我觉得有事情做心里舒坦,别的就没管那么多。

记:当年您为什么不把户口迁到省城呢?

申:当时人事部门要为我转户口,我想,户口一转我就不能算农村人了。为此,我回了趟西沟村,向几个知己讨主意,她们都说:“你天生就是个出力气的人,受人领导行,领导别人不行,你这样整天没事干,像个摆设,长期下去非弄出病不可!”这些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也拿定了主意。回到太原后,我向组织声明:不转户口,不拿工资,不要住房,不坐专车,我仍要做西沟人,反正在西沟村比在省城更能出力气。组织上对我的决定很不解,我诚恳地说:“我是长在地里的庄稼,离了土就活不成,何况我向保证过,要把西沟村的荒山都绿化了。离开西沟村,我还怎么绿化荒山?”组织上最终同意了我的请求。我当了10年的省妇联主任,每年在西沟村至少挣150个工分,最多的一年挣了250多个工分。我一年的生活费用,基本上靠在西沟村的这部分劳动收入,省里给我的职务补贴,大都花在路费上了。1983年,我从省妇联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省委领导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啥要求也没有,只请领导让俺回西沟村。”

记:现在您还担任着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也不拿工资吗?

申:从省里回来后,组织上又安排我当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我一再向组织声明:“当人大副主任既要有德,又要有才,俺识字不多,本事不大,当不好这个主任,对不起人民。”可组织上还是决定让我来当这个副主任,还要为我转户口,定级别,配专车,我又回绝了。我说:“我的岗位在西沟村,户口在西沟村,级别也在西沟村。”市人大几次换届,我都当选副主任,但这些年,我一直住在西沟村。我知道,我就像是一棵树、一株庄稼,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土地。

记:这么多年,听说您外出办公花的也是自己的钱?

申:我外出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价格很低的小旅馆,吃的也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办事,我每年的车票、住宿费少说也有几千块。但我从未在村里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花的都是国家每月发给我的生活补贴。我当了30多年厅级干部,每月只拿村集体150元补贴,这两年才拿到300元补贴。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把自己攒下的15800元钱捐了出去。

记:虽然您年纪大了,但带领西沟村的乡亲办了不少企业,很不简单!

申:时代在变,观念也得变。1984年冬天,我带着几名村干部一路南下,考察了许多先富起来的地方。在河南新乡刘庄村,当时的老支书史来贺对我说:“老申,光靠种地富不了,赶快上工业吧,西沟村石头多也是资源。”是啊,刘庄村光企业就有20多家,让我羡慕不已。考察回来后的几年内,西沟村陆续办起了铁合金厂、磁钢厂,还利用山里盛产的核桃加工成饮料。1998年,西沟村成立了山西纪兰产业公司,公司下属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西沟人家”相继在太原开了6个分部。这些年,很多人想借我的名发财,都被我拒绝了,但对群众有利的,我同意。西沟村办厂,党支部考虑到我的知名度,决定把“纪兰”的名字用到产品上。我说:“只要对群众有利,怎么都行。现在是商品社会,要把东西卖出去就得做广告,咱也得跟上形势啊!”孝敬老人是做人的根本

记:能说说您的家庭情况吗?

申:我和老伴张海良早年是娃娃亲,他在抗美援朝时就是连级干部,回国后又到南京炮兵学院进修,后来被提拔为营级干部。为了家庭,他转业后回到长治市工作,在城建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休。我有3个孩子,从小我就对他们要求很严格。孩子们很懂事,也很努力,大女儿靠自己的努力走上了大校军医的岗位。二女儿先是修马路,后来凭自己的业绩,调到了单位公安科。儿子从部队转业后,先是在长治市市政处工作,后来通过考试,成了一名乡镇武装部干事,再后来又成了一家市直单位的纪检组长。3个儿女所经历过的单位,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我的孩子。为了事业,我对家里照顾得很少,尤其是对老伴,我没能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让他受了不少委屈。1996年,老伴因病去世,我觉得这一生亏欠他太多了。

记:听说当年您在十里八乡还是孝敬公婆的榜样,能讲讲吗?

申:孝敬老人是做人的根本,不孝顺更不配做一名共产党员。在外面工作再忙,回到家我都抢着干活儿,做饭、洗衣、收拾房间,见什么干什么。有一年,我公公病重,丈夫又在外地工作,里里外外都靠我一个人,我守在公公床前,喂水喂药。公公病逝后,为了照顾年迈的婆婆,我和她吃住在一块儿,睡在一个炕上,精心侍候。婆婆患青光眼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为她梳头、洗脸、洗脚、洗身子,变着法儿做好吃的,给她改善生活。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活到93岁,是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

记:您在20世纪60年代建的房子里住了30多年,对老屋很有感情吧?

申:我是从苦日子中熬过来的,觉得有地方住就行了。当年在省城工作时,组织上要分给我一套房子,我看到单位一个想结婚的年轻人没房子,就主动让给他了,我一直住在办公室里。前些年,组织上考虑给我分一套房子,我也拒绝了。大儿子在市里没房住,只好在他爸爸办公室里住了7年。我对村里那个住过多年的老房子很有感情,那套房子里只有一张旧桌子、一个旧式小柜子、一张老式木床,这几件老式家具陪伴着我过了好多年。让我最骄傲和自豪的是那个老屋的墙上,挂满了我与、朱总司令、、总书记、总书记、朱F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房子里连个沙发也没有,但那条长凳子却是我最爱的宝贝。因为当年总理、朱F基总理、总书记先后到西沟村来看望我时,都坐过那条凳子。2006年,村里人全都住上了楼房,我才开始盖新房子。搬家时,那些老家具我一样都舍不得扔,尤其是那条长凳子,我要保存到老,将来放到村史博物馆去。

记:生活中您有什么爱好吗?

申:平时,我最喜欢端上一碗饭,进东家、出西家地和街坊邻居聊天,谁家婚丧嫁娶、满月生日,我都出面张罗。闲下来的时候,我还会打打扑克,只是年龄大了,打着打着就犯瞌睡。年轻时,我喜欢唱歌、编歌,现在没人时也哼两句。当年开人代会时,我和郭兰英一起住,她教给我许多歌,像《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南泥湾》等,我都喜欢唱。当年村里举办拉歌比赛,我还是主力歌手呢!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还编了好多歌:西沟妇女真是行,赛过宋朝的穆桂英,事事不离场场到,每次战斗是英雄。我还编过植树歌,有这么一句歌词我一直记得:走一山又一岭,小花背上去播种。那个时候,唱得最来劲的就是《修地歌》:红彤彤的太阳,蓝盈盈的水,照耀我们来修田,不分女来不分男,300亩河滩要修完。现在年轻人唱的流行歌曲我不太喜欢,软绵绵的没劲儿。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