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的意义范例(3篇)

时间:2024-07-25

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创客”;中学教育阶段;作用

“创客”作为近几年新兴的教学方法,从广义上来说,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客”精神,从狭义上来说,它是以培养学生“创客”素养为最终目标,而产生的教育方法。“创客”的内容不仅有正常的学习,还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非正常学习,也就是说,“创客”的意义主要在于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B。

一、“创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创客”逐渐踏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创客”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解决。第一,现阶段,“创客”虽然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开始有中学针对这一趋势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由于“创客”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尚且不具备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第二,在对资金进行投入的方面,想要确保“创客”的发展和完善,必须具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以此保证学校的设备购买力,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旧存在一定比例的中学无法负担该费用;第三,对大部分中学教师来说,“创客”是新兴的教育方法,因此,在对其进行应用时,无法保证将“创客”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1]。

二、“创客”所具有的教育作用

(一)提高综合能力

在对“创客”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想要保证其所具有教育作用的完整呈现,最关键的核心内容在于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做能够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运用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实践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实践能力进行提高[2]。当然,对不同科目的内容进行整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做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掌握的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转变学习方法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转变的方面。而“创客”所奉行的课堂内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将学生灵感的激发、其自动手实践,以及将所创造出来的产品进行应用的流程作为一个整体。和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对知识进行被动接受的方法不同,“创客”学习法的发起者和实践者都是学生自己,这不仅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还能够通过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让学生主动对新知识进行构建、学习和应用,最终达到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与强化的效果。

(三)完善评价内容

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之前相比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价时,大部分中学教师仍旧将考试成绩最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想要使学生身心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教师需要将评价重心转向学生所具有的各项能力、学习过程和态度等方面,实现将总结评价向发展评价进行转变的目标。将“创客”与中学教育进行融合,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将自己所具有的创意思维付诸实践的平台,还能够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提供观测的平台[3]。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相以及自我评价,这样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结果所具有的公正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创客”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阶段,中学教师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对“创客”的合理应用,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创客”在我国仍旧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在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中学教师通过实践,对“创客”进行不断完善,达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钟柏昌.学校创客空间如何从理想走进现实――基于W中学创客空间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06):73-79+86.

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篇2

“创客教育”进入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划

创客教育的兴起,源自于全球的创客运动热潮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也符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现实需要。

2015年1月4日,总理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盛赞“创客”充分展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迅速引发了全国性建设创客空间的热情。在创客运动席卷全球的影响下,创客教育融合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创新教育变革新潮。创客运动作为一项人人可以参与、鼓励将创意变成行动的创新活动,以融合、开放、实践、分享等为显著特点。创客与教育的结合,将学生带入“创客”式学习的新时代。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教育事务总监朱文利表示:“如果学生在一个很自主、很开放的空间里学习和创造,加上技术支撑和老师支持,他可以充分发挥创意。这样的环境还能更好地激发他的兴趣,培养他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此外,这个过程也培养他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些创客教育先行地区和学校也纷纷行动。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在2015年底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中小学校实现创客教育“五个一”工程,即每校开出一门创客课程、建设一个创客空间、聘任一位创客指导师、每年组织一次创客教育活动和每生每年完成一个创客作品;提出到2016年温州各县(市、区)校园创客空间建有率达到20%,按照每年20%递增,到2022年实现全覆盖。深圳市提出了3年内,所有公办学校都建有至少一个创客工作室,对每个工作室每年资助30万元。

2016年1月20日,由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倡议,全市首批30个学校(单位)自发组成的重庆市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宣布成立。

4月15日,中国创客教育联盟成立,成为不断升温的创客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由“创客运动”引发的“创客教育”热潮,正式进入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划。

走入实践的创客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2016年2月22日,中国电子学会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经过众筹式的讨论,得出了相对权威的定义。

随着创客教育的迅速流行,有些学校纷纷创建创客空间。创客空间的创建需要一定活动场所、设备配置、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前面两项条件可以通过资金的投入迅速解决,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培养则需要长期踏实的行动。

浙江温州中学资深创客教师谢作如认为,中小学应当鼓励以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为核心,汇聚科学、艺术、数学等学科教师以及校外专家组成指导团队,对学校创客活动进行全面指导。从全国层面看,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尚缺乏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又没有找到合适的有价值的内容,创客教育刚好可以弥补这一尴尬的局面。

只要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认识到创客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普惠教育,建创客空间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特色教育,而是填补了传统教育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缺失,那么创客教育的发展后劲将是迅猛的。

互联网+创客教育,连接未来与创造教育新生态

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

在谈到创新教育时不免要提到人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主体---人及其思维和行为的综合形式。没有人主体意识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教育。在认可人的受教育能力以后,进一步面临的问题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这同他们作为教育对象的属性有关。问题在于受教育者是有能动性的人,施加的教育影响需受教育者内化才成为影响。这种内化的过程可能是定义水平上的,也可能是机械水平上的(如死记硬背、盲目服从),其条件在于个人是否发挥自主性。主体意识是一种意义水平上的内化过程,而内化的过程是人的思维和行动的较高形式。一切创新活动都孕育在主体意识的母体中,只有具备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前驱动力,其创新能力便随着分析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捷性中表现出来。但是,主体意识所表现的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的。笔者认为应该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1.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深层次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其实质就是创新教育。有人说:“创新教育可以把素质教育推上一个台阶。”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人在受教育时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磨合期,所谓的“德才兼备”就是人在接受教育时经过长期磨合而形成的标准件,创新的结果必须是这种标准件作用的结果。也许有人提出质疑:标准件之说可能会遏制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说成是被动的只会做工的机器。其实不然,标准件的意义是一种规范的人格力量,就像有人认为的,有德有才之人其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有才无德之人,其能量越大,对社会的危害越大。2.创新教育与应试教育。创新教育从狭义上说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改革性教育。人们对应试教育的界定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劳动技术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单纯重视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创造人才的培养。更有人把应试教育说成是:扼杀儿童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泯灭了儿童天性中的好奇心与创造的火花,使教育成为一种单调的记忆知识与答卷能力,使充满创造的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模式化、简单化代替了教育的丰富性及过程的复杂性。其实,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应试教育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能一概否定其成功经验,应该保留其中的某些有利于受教育者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因为发展创新教育同样离不开基础教育的掌握。3.创新教育不是自我意识的任意发展。前面谈到,主体意识包含主体的受动性与客体的主动性在内的双重主体,也就是说,主体意识不是孤立的个体意识,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综合效应,是在设定的条件下所设置意识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经过观察、思考、有选择地、能动地接受教师的信息的主体。但教师作为一个设定的条件传授给学生的信息,受教育者绝非游离教育者之外的自由个体,是以施教者为依托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个体。与此相反,自我意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是游离于施教育者之外的自由个体,是未入师门的浅层次的思维活动。我们所要探讨的是主体意识而非自我意识。

创新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与通常所说的教育主体并非同一概念。主体意识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其实,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论的,它们都是关系词。无客体则无所谓主体。人们对主体的认识各有见解。主体到底是什么?王坤庆教授认为:“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人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的特性。”创造教育的实质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发挥教育者以新的思维和教法给受教育者传授信息;一是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展现。

教育是以人作为主体的教育。究竟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是主体,抑或是二者都是主体的“双重主体”?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解释为:1.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动与影响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动作用。2.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过是指导者,辅导者。3.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认识与作用的客体,二者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的客体。这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层次上的不同。以上三种解释最具有说服力的是第三条:“二者都是主体意识的人”笔者前面所说的主体意识包含主体的受动性与客体的主动性在内的双重主体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综合效应与此解释的精神是一致的。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无论是他们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他们所涵盖的精神实质都是“创新”。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用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发现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的思维定式。针对这一特性,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一)主体意识≠自由教育。这里所说的“自由教育”并非全指通常所称的“自由教育”,而是针对主体意识而假设的一种行为方式。通常所指的自由教育包含两种含义:(1)即“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以一般文化修养课程为主要内容来促进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等多方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创始人是亚里士多德。(2)提倡尊重儿童、促进儿童天性自由发展,使其成为自由人的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有人把自由教育说成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由性”,认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是一个永恒开放的历史进程。”并把应试教育说成是“不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要求教育必须赋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权利,包括对学校、班级、教师、课程等方面的合理选择权利以及与教师对话的权利,自由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的权利。这无疑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内容,但也有失偏颇。笔者对自由教育的理解是:1.思维方式和想象力的自由。教育者如何诱导引发受教育者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而并非指受教育者行为方式上的自由。过分自由往往让受教育者误入歧途。2.创新活动的自由。人作为主体意识的地位只有在他从事自由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中得到确立和表现。自由地想象是一种超越,同时也是一种限定。“超越是自由主体的主体性不可或缺的重要规定之一,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看成是自由主体的主体性中最重要的规定。超越是相对限制而言的,没有限制就没有超越,超越是对限制的突破。在一定意义上,超越性就是创造性。”林剑博士的精辟论述说明了自由的主体是受限制的主体,限制就是超越,也是创造。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