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文化室的作用范例(3篇)

时间:2024-07-26

村级文化室的作用范文篇1

[关键词]村级图书馆;村级图书室;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于新的发展实践,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农民素质的提高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村级图书馆(室)作为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创新村级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更是方便、有效地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传播经济信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资金与人才的双重瓶颈压力下,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才能有效地推进村级图书馆(室)的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和智力支持,值得深思。

1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思路与模式

首先应该看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是一个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工业发展到中期阶段、城市化加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提出来的。而当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般都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个时候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会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都有这样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以国家财政所带动的投资为主,来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社会制度建设,保持农村风光秀美的原貌。对于日本、韩国、台湾等小农经济国家(地区)来说,这更是非常普遍的情况。所以,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既是国家战略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是我们政策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说已经具有必须的财政基础。到2004年,国家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总和已经占到GDP的近20%,如果把预算外财政算进去,那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有30%左右了。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占GDP30%的时候,就有条件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品的开支。所以说,我国新农村建设,是在财政相对增收、达到一定比例、有一定财政能力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来化解农村公共品开支不足的问题。因为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连发达国家都不是纯粹指望市场来调节,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增加投入。所以,政府加大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更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尤其是村级图书馆(室)建设成败的关键。而国家扶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的拨付和图书的支援;二是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支持,两者不可或缺。除了加强已有的物质支持外,还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和立法,唯有获得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村级图书馆(室)建设才有可持续推进的保障,不再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老路。

在强调政府主导性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农民建设图书馆(室)的主体地位。农村图书馆设施的差距,实质是经济力量、领导理念的层次和农民文化需求水平的差距。农民需求是根本,领导认识是关键,经济支持是保障。体现农民的主体性,就是要根据农村的具体经济条件,农民的意愿和领导干部的决心等真实的需要和可能,研究各乡村实力与潜力由高到低的梯度排列,遵循梯度推移规律进行图书馆设施的建设,先发展实力强、条件成熟的地区,再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以热情宣传引导,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但要坚持自愿办馆、自主管理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只有这样,村级图书馆的发展才可能会比较符合各地的情况。

2联合共建的思路与模式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每一个社区都至少有一所小学或中学,有的农村社区甚至分布着一些大中专院校、部队、大型企事业单位等,这些机构大多数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室),但由于我国一般按不同行政区划设立图书馆,各图书馆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封闭、各自为政、协调困难的局面,他们都只对本单位服务,拒绝对外服务。许多生活在所属社区中的农民群众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村民们却不能与之共享,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J·萨巴拉特南姆根据新加坡的经验,指出图书馆需要建立一个密切的包括其他组织和社区在内的伙伴关系以发展图书馆规模。因此联合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图书馆(室)不是没有可能的,就目前我国国情而言,应当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模式。因此,政府部门应理顺体制,打破壁垒,协调好各方社会力量,使之协同互补地支援农村图书馆(室)设施建设。采取公办公助和公办民助形式积极扶持建设村级图书馆(室)。

村级图书馆(室)作为公共图书馆系统在农村的延伸和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强管理,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在政府注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村级图书馆(室)可利用文化扶贫、文化下乡政策,主动与各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企事业单位结成帮扶对子,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捐赠和技术上的指导。也可作为定点服务单位与之联合办馆。在联合办馆的过程中,这些企事业单位应当处于主导地位。由于他们不仅拥有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而且他们还可利用他们已有的资源、技术等优势,给村级图书馆提供部分图书资料、场地等基本设施,以及帮助培训村级图书管理专业人员,还可以派专业人员对建馆工作及平时业务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使村级图书馆(室)的各项业务工作尽快步入正轨,确保村级图书馆(室)的各项业务正常、顺利地开展。

联合共建的模式还有:构建图书连锁服务体系,即由所属区域较有影响和实力的市、县图书馆作为中心馆,行政区域内各村级图书馆(室)协商自愿加盟合作,所有权、财务核算互相独立,分散服务,共享服务与资源,将区域图书馆资源整合成相对联合的整体,显现图书馆整体和联动服务效益,以带动地区图书馆网群的共同发展。其特点是总馆不需直接投资,即可达到迅速复制式发展,低成本扩张;各连锁分馆能充分发挥场地和资源优势,减少运行环节,降低管理成本,发挥规模服务效益。与总分馆制相比,连锁制更具协调便利、形式灵活、操作性强等优势。可实现政府投资不变,而服务得到有效延伸,惠及百万农民。

此外,还可争取个人捐资、赠书,社区居民集体出资以及将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相结合的办法,或把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紧紧结合起来,把图书室作为资源共享的基地,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都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3国家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思路与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村级图书馆(室)建设基本上是沿袭公办公助的模式,即政府和村集体投资、文化部门主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种公办公助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但毕竟我国农村地区十分广大,发展又极不平衡,图书馆(室)在许多经济落后地区还是一片空白。我国财力有限,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及企事业支持的形式是不够的,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必须采取国家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思路模式。图书馆(室)建设虽然是公益性事业,但市场运作,如图书出租与公益性并非水火不能相容。收费不等于改变图书馆(室)的公益性质。城市的市政建设,如自来水、煤气、公共交通等,那样不是公益性质,又有哪一样不收费?而基层文化建设体制能否走出新路子,关键在于是否正确使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大力提倡民办公助、个体承包、集资人股、个体租书户等形式兴办私营图书馆(室),真正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村级民间图书馆(室),推广建设文化中心户、个体租书户为主体的民营图书室。民间图书馆系非官方文化实体,它扎根于民众之中,直接服务于最基层的农民。它的出现,有利于繁荣我国农村图书馆事业,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供有力的帮助。但对于农村文化中心户、个体租书户为主体的民营图书室的发展,一是要制订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采取措施,提供便利,做好培植发展工作,如提供馆舍、设备,争取减免税费,允许搞多种经营等等;二是做好引导协调工作,引导和帮助个体民营图书室尽可能多收集入藏农村适用的科技类书刊,并力所能及地开展一些信息服务,注意及时帮助他们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同时还需要加强管理,及时总结经验,使其进一步完善,使之走上“集体支持,个体发展,规模效应”的发展道路。同时,村级图书馆(室)要开辟发展新的路子,如以文补文、以书养书,或通过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有效连接原材料与企业的需求,从中实现图书馆流动资本等,努力增强自身活力。

4公共图书馆开设分馆的思路与模式

由省(市、自治区)、市、县(区)公共图书馆与农村社区合作,根据地理位置和服务范围需要在农村社区设置若干分馆(室),由各农村分馆(室)为所属农村社区内的全体农民群众提供各项图书服务。公共图书馆总馆把村级图书馆(室)的服务视为自身功能的延伸和补充,在村级图书馆(室)建立图书流动服务体制,定期更换图书、杂志、报纸,共同合作开展读者活动,把本图书馆的服务送人农村社区的各位读者手中。分馆是总馆的派出机构,分馆与总馆可以资源共享。这种模式是较好的选择。它既能发挥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协调和中心作用,又能接近读者,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有文化和信息需求的广大读者。这种分馆模式一般由公共图书馆统一管理,设立分管体系,将村级图书馆(室)纳入以公共图书馆为骨干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中。这种模式通常由省(市、自治区)、市、县(区)公共图书馆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农村社区内设置分馆或阅览室,广大农民群众在自家附近就可以借阅到公共图书馆的藏书,这实际上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延伸,比较简单易行。

5流动图书馆的思路与模式

村级文化室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农村牧区图书室;规范管理;稳步发展

随着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国家部署了农村牧区图书室的建设,是一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文化建设工程,各级图书馆(室)发展的春天来到了,由于有了上级政府的支持,全国各地区的农村牧区图书室建设如雨后春笋,发展的形势一派大好。

但是,我区图书馆的建设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牧区图书室的建设更加不规范,半数以上的图书室在创办之际,因种种原因,在缺乏必要的条件下,匆忙创建而成,又因为社会资源供给不足,难以支撑其运行过程中的收支平衡。因此,我区部分农村牧区图书室现阶段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难以维持下去,基本上发挥不了作用。笔者从事图书馆工作多年,现就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谈点看法。

一、农村牧区图书室建设的完善管理

1、农村牧区图书室的建设要规范。首先在选址上要将图书室设立在绝大部分农牧民能够方便借阅的地段,图书室要设置在村委会。文化站、图书室最好为二合一型,农村牧区图书室最少要30平米,并设置一个独立的资源共享视频室。要有书架、书桌、椅。室内环境尽可能地做到高雅、整洁,让村民感受到在图书室阅读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2、农村牧区图书室的管理。管理人员应该来源于农牧民,可以自愿报名,也可以由村民推荐。基本条件应有,有阅读能力,对工作认真负责,具备较强的社会沟通能力和适当的文字能力。图书室应建立基本的规章制度,特别是业务规范,借阅制度等各项条款向农牧民详细解释。农牧民作为图书室的使用者,同时又是评判和监督者,要有意识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完善图书室工作。

3、相关部门要重视完善图书室管理人员素质。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牧区图书室的发展,支持图书管理的工作,要重视管理员业务能力,图书室工作人员源于村民,对本村及其村民有足够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便于工作发展。但还应学习专业管理知识,逐步提高服务质量,保证长远发展。为此,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可以参加市、区图书馆举办的专业知识培训班,也可以邀请市、区两级图书馆经验丰富的馆员下村辅导业务。以提高图书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文献信息能准确、快速、全面地送到农牧民手中,为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信息支援。

4、提供适应社会与农牧民发展变化的的需求。农村图书室的藏书应适合农牧民的需要,要详细的了解农牧民的实际情况,更多的征订农牧民喜欢阅读的一些可以帮助农牧民科技致富的相关报纸、杂志和书籍,少订名著以及农牧民不喜欢阅读的图书。随时关注并本村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变化,及时地添置相关的图书。市、区两级图书馆要经常性地联系举办科普文化讲座,农村牧区图书室可以根据时令的变化,实时地组织和邀请农牧业技术人员为农牧民讲授相关的科技知识。或由市、区两级图书馆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整合的科普知识、农牧业技术等资源传播到农牧民群众中去,让农村牧区图书室真正地成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成为获得科技文化知识信息的场所。

5、充分发挥上一级图书馆的作用。由于乡镇图书室建设初期,室内图书资料少,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对乡镇有业务指导关系和扶持县级图书馆的藏书中,农牧业科技图书占有一定比例,但因距乡村较远,不便农牧民借阅,致使这些书籍利用率过低,如把这些图书提供给乡镇图书室,既可提高图书利用率,又可扩大图书馆的读者队伍。近几年来,我区图书馆在搞好阵地服务的同时,主动走出馆门,开展送“科技图书下乡”活动,吸引了广大农牧民的参与。但由于我区图书馆经费少,人手紧,常年坚持送书下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各乡镇应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利用开会或培训的机会到市、区两级图书馆定期更换图书,使老少边远地区的农牧民也能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又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享。

二、完善的资源配置是农村牧区图书室吸引受众的硬件设施

1、建立新的资源共享机制。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等,印发关于《农村牧区图书室工程实施意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村牧区图书室”工程。农村牧区图书室建设是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2010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覆盖全国100%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将整合的科普知识、农业技术等资源通过网络传给全国广大农牧民群众。我区共享工程中心设在我馆。该中心将形成有梯度的人员、技术、服务保障,并能切实担起对乡镇基层中心、村、嘎查服务的指导和辐射作用。基层中心要积极开展共享工程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数字电影放映”等项目的合作,实现设备设施、数字资源、人力资源的共建共享。

2、提高音像资源的配置数量和质量。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农民对音像制品的喜爱有加。除了因为它是声、像并茂的传播媒介外,还因为农民更容易理解通过这种渠道传递的信息。虽然农民更加信赖报纸上刊登的信息,但是相比而言,报纸是一项需要受众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才能消费的媒介,它在购买时投入的费用与收音机、电视机相比,最为低廉,但它对消费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提出的要求较高。因此,当一个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时,该地区的报纸消费肯定相对降低——当然这种文化程度的要求不是无止境的,只要受众具备了阅读及理解的文化水平即可。

3、加强对各类资源的妥善管理。笔者从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牧区图书室的报纸和音像资源存在大量流失的现象。报纸的流失源于村民传阅后留在家中,造成资源回收困难,而且,因为报纸是分页资源,经过多人传阅后难免会缺失。同样,部分村民在将音像制品借走后,故意不予归还,或者因为丢失不能归还,造成资源的大量流失。这些现象的存在造成农村牧区图书室管理员不愿将此类资源进行外借,从而给农村牧区图书室切实发挥作用造成了困难。因此,需要制定规范的农村牧区图书室管理制度。比如建立借阅登记制度,这包括对农村牧区图书室资源进行详细统计,明确农村牧区图书室该类资源的数量;再就是对农民的借阅记录进行登记,从而明确资源被何人借走,如果不能按时归还,也可进行催还;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牧区图书室管理员素质的培养,使其明确自身的重要责任,对管理农村牧区图书室的工作进行认真对待。

4、保证农村牧区图书室的开放时间。农村牧区图书室需要具备固定的开放时间,从而能避免出现农民来借书却遭遇“闭门羹”的情况发生。首先,可以模仿学校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制定统一的开放和关闭时间,从而可以保证农民能及时借到所需图书。其次,给予农村牧区图书室管理员一定的经济补偿。保证农村牧区图书室正常运行、开放的前提就是能有妥善的管理。

5、以往的农村图书室的建设,相关部门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大多数图书室都是昙花一现,造成大量的文化资源的浪费。农村图书室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可能的利用好有限的文化资源。作为农村牧区图书室的直接管理人,管理员关乎农村牧区图书室的正常运行。现在农村牧区图书室的管理员多是兼职,而且大多没有经济补助,因此难以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农村牧区图书室的完善管理需要聘任专职管理员,并提高管理员素养,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确保农村图书室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可持续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农村牧区图书室健康与长远发展

加大可持续资金投入力度,从上述分析看,无论是解决农村牧区图书室资源配置问题,吸引更多受众的问题,还是完善农村牧区图书室管理、保证农村牧区图书室的正常开方等问题,都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农村牧区图书室”的建设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仅依靠政府投入资金是不够的。通过社会捐赠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牧区图书室的暂时困难,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探索多种经营机制,保证农村牧区图书室的长效发展。

1、开展多种经营的方式目前我区农村牧区图书室的主要服务内容仍然是无偿向农民借阅图书,这是农村牧区图书室公共服务的社会功能的体现,然而,因为只是局限于这种社会功能的提供,因此农村牧区图书室目前并不能创造经营性收入。而为了保证农村牧区图书室的长远发展,发展适于自身具体情况的经营机制尤为重要。现在许多其它省份已经开始探索此种方法的可行性,而在保证农村牧区图书室公益特质不变的前提下,不再仅仅依靠单一的政府投资,吸纳多种投资主体来发展农村牧区图书室,保证后续发展能力。

2、以农村牧区图书室为依托,增加多种便民服务、通过对农村牧区图书室与文化站现有设备和场所的综合利用,添加图书销售、邮政、移动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既可以解决一些相对落后的村镇缺少新华书店、邮政局、移动业务办理点等的状况,为当地群众提供方便,同时也是对农村牧区图书室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充分利用,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为农村牧区图书室带来极高的人气,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效益,从而为解决农村牧区图书室管理员的待遇问题提供了保证,从而真正让农村牧区图书室“用起来”“活起来”。

现今,我区基层图书室共计45家,100%覆盖我区乡镇、村、嘎查,我区更应紧抓历史机遇,实施好、管理好农村牧区图书室这一惠民工程,为基层图书室物质资源的积累添砖加瓦。我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农村图书室必将会得到农牧民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他们的文化乐园。

参考文献

[1]图书馆杂志刘钟美农民图书室建设探索(200610)

[2]图书馆杂志李露芳农村图书馆事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20065)

村级文化室的作用范文

新农村规范建档工作扎实开展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桃城区新农村规范建档自2010年开始,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子,形成了“政府主导、乡村统筹、建管并重、致力创新”的思路,逐步完善了“区―乡―村”一体化档案管理体系,强化乡、镇级档案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了“村档乡代管”和“1+N”管理模式,基本实现农村档案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按照建、管、用“一体设计,重点建设”方针,除满足农村一般性档案服务外,对项目重点村、文化特色村进行重点关注和文化发掘,使农村档案更好地发挥了“服务中心,资政惠民”作用。2013年10月,衡水市桃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区)顺利通过部级验收,成为河北省首家通过此项验收的单位。

“美丽乡村”建档与新农村档案工作一w衔接。2014年,按照省、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统一部署,桃城区开始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桃城区档案局以新农村规范建档为基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把抓好“美丽乡村”建档,翔实记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和成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衡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16年档案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桃城区邓庄镇北苏闸村、河东办东明村等“美丽乡村”都很快建成了集“档案-图书-村史”为一体的综合档案室,其中邓庄镇北苏闸村是桃城区的模板试点村。随后以北苏闸村为“美丽乡村”规范建档模板,在全区“美丽乡村”中全面开展了集“档案-图书-村史”为一体的综合档案室建立工作。北苏闸村综合档案室总面积100平米,保存了自1965年以来五十余年的757卷村级档案,内容涉及党组织建设、村务管理、村级建设、农业、水利、计划生育及财务管理等。档案保存完整、内容详实。图书室,有书柜20个,报架1个,图书4000册,音像制品200余张,涵盖了种植养殖、计算机、政经、文化等多领域的书籍,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美丽乡村”档案,提升了基层档案的服务功能,为城乡发展与文化提升提供优质服务。北苏闸综合档案室(村史馆)迎门是百姓墙,全村425户人家,每家一个笑脸,这425张笑脸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展示,是对党的政策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村两委班子的最大肯定。桃城区北苏闸村是农业特殊产业村,也是政治文化村,先后有、等多位中央领导和省市领导到北苏村闸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村史馆布置有“前言、历史溯源、红色记忆、当家做主、宝闸光彩、改天换地、致富之路、绿色革命、文明新风、亲切的关怀、大事记、辉煌前程”十二个版块的展示墙和十余个展柜。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闸”字柜,存放着北苏闸村1965年以来的村级档案,一卷卷档案,真实反映出了北苏闸村几十年来历任村级干部为官清廉、一心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作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闸文化”。近年来,桃城区把北苏闸村的“闸文化”建设作为独具特色的“自选动作”,成为全区党员干部教育的专用“教材”。东明村、北苏闸村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档案-图书-村史”综合档案室(村史馆),也促进了“衡水溯源”“安乐秧歌”“闸文化”等等农村传统文化被发掘、保护和宣传。为了方便群众查阅档案,北苏闸村综合档案室,对室藏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共电子录入403卷,扫描10934幅,为群众实际生产生活需要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服务。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