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能源的利用(6篇)

时间:2024-07-26

环保能源的利用篇1

关键词:节能环保技术工民建施工重要性运用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新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建筑行业迅速崛起。然而,经济发展与建筑行业的崛起需要的代价是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使我国面临者严峻的资源形式和环境危机。为缓解资源紧张的局面,国家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环保技术的出现使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成为现实,它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随着节能环保技术的深入以及工民建施工的广泛运用,资源浪费情况大大减少,并且有效地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2.节能环保技术

2.1节能环保技术的概况

节能环保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节能环保技术在逐步深入发展。建筑企业可以根据使用能源情况,采取相应的节能技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当前,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建筑的采暖、空调等方面,能耗较大,节能环保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状况。

2.2节能环保技术的重要性

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施工成本,较大程度提升建筑质量。第一,节约施工成本。建筑行业的节能意识随着社会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突破了传统建筑材料的限制,可以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与传统材料相比,新型建筑材料成本相对较低,质量较好,利用率较高,进而大幅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提升建筑质量。新型建筑材料要求节能、环保、耐用,它的出现将各个施工环节环环相扣,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实现能源材料的高效利用,大大提升建筑质量。总之,节能环保技术的广泛应用存在着诸多意义。

3.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的运用

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被广泛运用,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建筑的节能型、绿色性、环保性,因此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应坚持几点原则。

3.1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的运用原则

首先,节能建筑在施工前要综合考虑与环境的协调性。注重施工地区周围的环境、地质等因素,使节能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显得和谐。

其次,对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选择新型的节能建筑人才,确保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的节能、环保要求,将节能环保理念落到实处。

最后,选用节能环保型材料。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选用节能型环保材料很关键,节能技术贯穿整个运输和加工环节,实现材料的循环利用。

3.2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的运用重要性

目前,我国能源形势较严峻,能源需求远远大于能源的供给。特别是建筑行业,工民建施工需要消耗诸多能源,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在工民建施工采取节能环保技术以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第一,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广泛运用,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新型节能材料可以循环利用而且成本较低,节能技术的利用还可以促使施工技术进步,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缩短施工周期。

第二,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广泛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节能技术可以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此同时,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促使相关单位研发新型能源,促进绿色、环保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三,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广泛运用,可以有效推动节能技术在其他行业的普及与发展。建筑行业涉及的领域跨度较大,在工民建施工运用节能技术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逐渐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3.3节能环保技术的具体运用

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种:太阳能技术、采暖节能技术、采光节能技术等。

太阳能集热器技术即太阳能节能技术,太阳能具有无限的能量,是发现最大的能源。太阳能技术已经基本普及,该技术主要是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供需要的物体使用。工民建施工采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运用该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传统能源天然气的需求。

采暖节能技术是工民建施工常用的技术措施,可以运用水源热泵系统,将外界的热能引入室内或者加入控制阀,实现能源的节约。在北方建筑中,供暖通常采用依靠热力供应的集中供暖与多样供暖,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诸多问题,采暖节能技术的应用恰好能达到采暖、节能的目的。

采光节能技术就是利用光能,将光能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能源。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它可以突破侧面采光的限制,大范围的进行采光,提高采光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利用太阳光。

4.结语

把节能技术运用在工民建施工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浪费的情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节能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提高工民建施工的整体水平。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的运用要求相关行业引进和培养新型节能型人才,加强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发新能源,促进新型节能能源的普及与运用,适应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范吉,沈中林,试析现代工民建节能施工技术.《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年4期.

[2]殷德智.浅析工民建节能施工技术.《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10期.

环保能源的利用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阐述了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应用的原则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设计应用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产品-废物”为特点,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其发展的基础和后劲。人类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呈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技术特征,即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理念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生态设计的目的是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良性循环,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理念只有运用和体现到生态设计之中,才能在生态保护设计过程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生态设计之中,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最大限度地将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物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为了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在生产和消费系统中引入生态保护环节,使工农业生产、消费系统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作为所引入的生态环节的资源加以再利用,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切实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2.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生态设计中,能够实现社会、环境、经济的共赢。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能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社会、经济、环境造成重大损害。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对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生态设计中,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引入生态保护环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通过生态设计,拉长生态产业链条。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00年德国废物循环利用率已为50%,废物回收利用年产值约400亿欧元,就业人数24万,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就业的新动力。

3.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在不同层面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目前,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产生(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的应用,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调整产业结构,用新的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通过生态设计,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线形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上,要求生产、消费系统纵向延长产业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理。在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跨产业循环利用。在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

1.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

物资条件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在生态设计过程中依据物质条件本身的特性,结合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提出合理的再利用途径促进物质的良性循环。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是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必然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过程中,紧密结合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实际,促进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使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最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鲁北企业集团的成功,正是以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产业为基础,依拖当地的资源优势,通过科技公关,在系统内引入生态环境保护环节,而形成了三条独具特色而又相互联系的生态产业链。

2.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要求消耗较少的原料和能源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实施减量化原则是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与破坏,通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或者更多的产出,可以避免对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的开采利用,从而减轻和防止环境破坏。通过以较少的废弃物排放来获得同样的产品,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3.再使用的原则

再使用的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而非一次性用品。再使用原则是循环经济理念的必然选择,是生态设计的方向所在。通过对生产、消费系统的生态设计,使生产、消费系统中的产品、副产品等延长使用时间,减缓产品转化为废弃物的速度,降低消费过程中对该类产品的消耗量。从而减少因消耗而带来的资源和能源等的重复投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再循环的原则

再循环的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经过消费(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后,能重新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和能源而不是垃圾废物。再循环原则是生态设计过程中对物质循环的必然要求,是生态环境保护设计优化的最终体现。在对生产、消费系统的生态设计过程中,通过再循环原则,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个生产系统的资源,生产出可再生的产品。即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闭环循环的生产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以尽可能小的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的目的。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敏.论循环经济.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

环保能源的利用篇3

关键词:环保;节能理念;建筑设计

1环保节能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原则

1.1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建筑工程整个实施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能源很多,造成的能源浪费也非常多,因此提高建筑材料资源利用率对于建筑节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利用的资源有水、土、能源和建材等,实现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节约成本,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1.2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新建和改建的建筑对建筑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以下几个方面尤其需要注意:(1)新建或者改建时,应注意因为道路而破坏周围的绿化带等自然环境;(2)在建筑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对水和土壤造成污染;(3)注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4)提高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加强建筑材料后期的回收、再利用;(5)提高建筑项目的寿命。在建筑设计中应以人为本为原则,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同时满足人类对建筑的外观等要求。

2环保节能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环境保护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环境的生态平衡与建筑设计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住宅的选址方面需要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等自然环境。由于人类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都存在物流和人流,因此在选址上最重要的是考虑交通,而道路的建设则需穿过自然区域,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在住宅选址的时候就应该避免新建道路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建筑的内部环境可以由人类自主选择、自主建造以达到住户想要的效果,但是更高品质的生活还是必须依赖于照明和空调等高耗能的家电产品,这种高品质的生活大大提高了能源的消耗量,更加加剧能源危机。

另外,每一个新建或者改建的建筑都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导致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建筑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协调建筑设计与环保节能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3环保建筑的前景

随着现代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我们不得不更加强对环保节能的投入,加强对环保节能的探索。近年来,环保建筑越来越流行,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环保节能理念得到大力推广,并且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内,一些不合理的设计、不好好的利用,都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但如今,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都非常大,我国的能源储备也有限,因此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建筑的环保节能日益重要。在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中,建筑的设计首先必须符合环保节能要求,这要求建筑设计师树立起环保节能的理念,并且讲环保节能贯穿建筑设计始终。建筑的施工也必须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

4环保节能建筑设计的措施

4.1建筑设计上的环保节能。(1)建筑的朝向。建筑的朝向选择原则是冬季能避开主要风向的同时够获得充足的阳光,夏季则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主要风向获得通风并且能避开太阳的强烈照射。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建筑的朝向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选地的地理位置、城市规划以及气候条件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达到环保节能的理念。(2)建筑的间距。建筑间距的主要参照因素是当地的日照时间、日照方向以及日照标准,并且要与环保节能理念相配合。建筑的间距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得到足够的日照时间,符合住户对建筑的日照要求,同时可以保证建筑获得一定的通风效果。但是,如果建筑的间距过大,会造成严重的土地浪费;反之,则不能满足人类对建筑的要求。因此,建筑的间距是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师必须重视的问题,需要建筑设计师找到能平衡合理间距和节约土地资源的方法。

4.2建筑选材上的环保节能。(1)室外建造的材料。根据我国民用建筑的设计标准,居民住宅的外型设计尤为重要。建筑的墙体需要达到一定的热工标准值。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同时,建筑在使用环保节能材料后的本体还要达到规定的指标要求。因此,民用新建筑的设计最好同时考虑节能环保,老建筑翻新则保证节能环保贯穿老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的时候鼓励住户使用白色或者浅色系的涂料粉刷墙体,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的传热效果,增加建筑外墙的隔热保温效果。(2)室内装修的材料。室内装修可以根据住户自主选择其装修风格,但是在选材上一定要注意环保节能的材料。环保的材料主要由以下几种:①材料的毒性较低,排放量也较低。此类型材料指的是经过人工加工技术,控制材料中的有害物质缓慢释放,并且该材料的毒性小,对人类健康构不成危险。例如我国建筑装饰普遍使用的含甲醛人造板材,甲醛释放量被控制的较低。②基本无毒无有害物质的材料。此类型材料指的是纯天然的,本身没有有害物质或者其有害物质少、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并且未被污染,只经过简单加工的装修材料。

在室内装修的过程中,不同的装饰材料对能源的消耗也是不同的。比如房间的墙壁是深色的壁纸或者刷深色的油漆,那么该房间的照明灯就要选择高亮度的,如此,这房间的耗电能是浅色装修房间的两倍以上。因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应该科学的选择装修材料,同时鼓励住户选择浅色系,选择节能灯,利用安全、环保的材料。这是一种环保节能的表现,也是建筑设计与环保节能相结合的体现。

4.3建筑设计全面绿化。人们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很少考虑对其本身进行绿化,认为绿化主要是周边环境上的事,没有全面绿化的意识,而对建筑物本身加入绿化设计恰恰是环保设计重要手段和内容之一,这对美化环境,提高人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居住环境人均绿化面积很低,城市的高速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再加之每天都有大量有害气体产生,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污染者周边环境,建筑设计的全面绿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5结语

在人类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美观、坚固,更多的是考虑到环保节能的问题。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外加政府时时倡导的环保节能理念,因此,在建筑过程中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符合生态要求,同时还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美观和舒适度,是现代建筑的最主要目标,也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还能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马长新.绿色节能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4).

[2]闫伟.基于环保节能理念下的建筑设计探讨[J].低碳世界,2014(07).

[3]张顺,段念.基于环保节能理念的景观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14(24).

环保能源的利用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目前已经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代价却是污染的日益加剧、资源消耗的加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9-201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589.7亿吨、617.3亿吨、659.2亿吨、684.8亿吨和695.4亿吨,呈逐年递升趋势;2009-2013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2214.4万吨、2185.1万吨、2217.9万吨、2117.6万吨和2043.9万吨,未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1-1吨、2337.8万吨和2227.4万吨,未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注:2011年之前未统计废气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2009-2013年废气中烟(粉)尘排放总量分别为847.7万吨、829.1万吨、1278.8万吨、1234.3万吨和1278.1万吨,呈较快增长趋势,且近三年增长迅速加快;2009-201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为20.4亿吨、24.1亿吨、32.3亿吨、32.9亿吨和32.8亿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

2013年,国内外环境专家对中国的大气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大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的估算相当于国内GDP的1.2%,基于支付意愿的估算则高达国内GDP的3.8%.报告列举的另一个重要事实是,在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

以牺牲环境、耗竭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着实使现代人享受到了各种产品物美价廉的实惠,但环境故障成本的发生也使人们逐步意识到这种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吃子孙粮、断子孙路的不归之路,更可能是导致人类很多重大疾病的重要诱因,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着名经济学家樊纲(2004)提出了环境成本合理承担原则,探讨了环保付费中的利益冲突及对策,并提出了环保利益相关者应当共同参与环保付费,由政府对环境利益进行协调等重要观点[2];聂倩(2014)分析了国外生态补偿实践并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我国对国外生态管理付费方式的政策借鉴[3];李国平和石涵予(2015)对国外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目标、要素与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系统可以分为政府支付与使用者付费两种机制,并分析了每种机制的运行机理[4].社会公众作为重要的资源与环境利益相关者,既是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最终受益者,也是资源与环境破坏的最终受害者,理应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中承担重要角色。

要求资源与环境实现有利于人类的良性结果,主动防止、发现或纠正环境故障的发生,必然需要付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预防成本,这是经济领域的不变规律。社会公众作为环境权益的最终承担者,其态度与行为决定了环境与资源结果发生的方向--付出环境预防成本,收获环境利益;透支资源与环境,则收获环境污染。为此,本文提出通过环保付费形式实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观点。

环保付费是指特定主体为获取环境权益而付出的成本,是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终实现方式。当政府作为环保付费的主体时,可能的付费方式包括对企业等资源与环境使用主体进行的奖励支出、政府对企业进行的环境保护投资支出、政府对企业与公众进行环境教育支出、政府为了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基础设施投入支出、政府提高资源与环境价格,等等。但无论政府发生何种形式的环保付费,其本质上都属于财政支出,社会公众作为纳税人是这些支出的最终承担者;企业为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必须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并取得环境管理认证等相关的环境友好型标志,直接生产成本与间接管理费用都可能会因此上升,并要求通过产品的销售价格得到补偿,社会公众将通过选择购买环境责任履行企业的产品而进行环保付费;社会公众作为环境费用的最终承担者,其可能的环保付费方式除了承担资源与环境税负的提高等被动方式,还包括购买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产品、进行资源与环境保护捐款主动方式。研究社会公众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实现方式的了解以及公众当前能够接受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实现方式,关乎相关的公共管理政策出台的时机、节奏与政策出台后的可行性。

社会公众作为环境保护的最终受益者,是否愿意为环保事业付费,如果必要,能够接受何种形式的付费方式?本研究小组以合肥市为例,对社会公众关于环保付费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政府针对环保付费的应对措施。

二、研究方法和样本特征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应用调查问卷方法,随机选取合肥市包河区、蜀山区等共265位公众进行了调查,收回问卷252份,回收率达95.09%.本次调查从被调查者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及环保付费的认知两个方面进行,问卷编制了12个题目,具体见表1所列。

(二)样本特征

表2显示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性别比例为男性42.06%、女性57.93%,比例适中。由于问卷的发放主要在高校进行,因而,年龄结构主要以中青年人为主,19~30岁的被调查者占比为63.10%.文化程度方面,77.77%的被调查者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一般城市市区

、城乡交接区和农村地区占被调查者的比例分别为71.03%、14.29%和14.68%.从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调研人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三、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分析

(一)公众对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

本部分设计了三个问题,如表1所示,分别用于了解公众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概念的理解、公众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观念的认同、公众对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环境利益的态度,调查结果见表3所列。

对于第一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71.03%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这说明随着目前我国对资源可持续利用概念的大力宣传,很多社会公众已经了解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这是我国实施资源可持续利用国策的基本前提。

对于第二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4.54%的被调查者选择“希望资源与环境得到可持续利用”,这说明,社会公众非常认同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概念,且这个比例高过了表示了解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概念的人群。这也充分说明如果能够对公众进行正确引导,其支持环保的观念就很可能会变成行动。

对于第三个问题即“您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环境权益之间的关系”,问卷设置了三个选项,分别是“为了后代的利益,经济可以放缓速度”、“后代人有后代的生活,现在不必考虑未来”、“希望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统筹处理当代经济发展与后代资源使用之间的矛盾”.仅有4.76%的被调查者选择“后代人有后代人的生活,现在不必考虑未来”,选择“为了后代的利益,经济可以放缓速度”的占30.95%,“希望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统筹处理当代经济发展后代资源使用之间的矛盾”占比最高,为64.29%.这说明绝大多数社会公众能够从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益的理性角度认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利益,有相当大比例的社会公众认为政府在资源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应当充当主要角色。

从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统计结果看,公众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有较强的认同,并能够从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益的角度,理性接受资源与环境可1会公众参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基础。

(二)公众对环保付费的认知

环保付费是公众参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既期望得到环境利益,又不愿意支付任何形式的环境预防成本的社会公众不是成熟的环境行为参与者,更不会成为真正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政策的支持者,如果政府不对环境管理政策进行社会调查,则即使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也会因为政策得不到社会公众的支持而增加政策的执行成本,甚至会使政策无效。

为了调查公众对环保付费的认知,本研究设计了9个问题(问题4至问题12),如表1所示,了解公众作为消费者身份(问题4至问题9)、纳税人身份(问题10和11)与捐赠者身份(问题12)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支持的程度,调查结果见表4所列。

第4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了解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后,其产品售价会提高并转嫁给消费者”的公众占比为65.87%.这说明社会公众对于促进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环境责任后果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程度不够。不了解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后果的消费者难以以消费者身份进行环保付费。第5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46.06%的被调查者不关心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与我们前期其他调查的结果是相吻合的。说明我国社会公众的环保觉悟不高,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提高产品售价从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在我国尚未有效形成。

第6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0.56%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ISO14000等环境质量认证,69.44%的被调查者则表示自己并不了解环境质量认证,这说明,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企业环境质量认证,但该结果显示部分消费者对环境质量认证有一定的了解,这个调查结果远高于调查组之前在对超市产品销量进行调查时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被调查者普遍接受到高等教育的缘故。事实上,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认证的认知可能会远远低于这个结果。

对第7个问题即“您购买商品时最主要考虑产品的哪一方面特征”,问卷设计了6种选择,分别是:售价、质量、性价比、是否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13.8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售价因素,这说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部分消费者依然会进行低价消费,如果企业履行了环境责任由此提高了产品售价,消费者的购买欲会下降,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会萎缩;30.9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质量,38.8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性价比,两者之和占被调查者的69.84%,说明人们能够从产品质量与性价比的角度理性消费,但这种消费往往也只是出于对自我利益的关注;5.9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否名牌产品;只有3.17%选择了生产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结合第5个问题即“购买商品时,您是否关注企业的1定程度上可能会关注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但如果由于这种履行提高了产品的售价,消费者还是不会购买。这说明,社会公众对于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环保付费的方式缺乏支持。

对第8个问题即”在产品质量相似的前提下,您更关心产品的哪方面特征“,主要考察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之外特征的关注,共设计了5个选项:是否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是否本地产品、广告宣传和其他。结果显示,43.6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是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因素。这说明,现阶段社会公众在心理上对于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持支持态度,之所以很多情况下选择将产品售价、性价比等因素作为消费时的首选因素,可能是由于其收入水平不高、发展中国家长期的低价消费惯性等。结合问题7的调查结果,公众作为消费者身份支持环境友好型企业可能还处于潜在状态,公众消费行为中的环付责任意识需要唤醒。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公众收入水平、对公众进行环境责任教育、对公众消费过程中的环境参与行为进行奖励等形式促进公众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承担更多实质性责任。

对第9个问题即”您认为谁应当为企业的环境友好行为买单“,设计了六个选项,分别是:政府财政支出、消费者、企业自身、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地方政府筹集的专项资金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由企业自身承担的比例最高,占47.62%;选择由政府财政支出和由地方政府筹集的专项资金分别占21.43%和10.71%,说明公众对政府抱有较强的希望;而选择由消费者承担的仅占12.70%;选择社会性公益组织与其他的占比最少,分别为4.76%和2.78%.对问题10即”您是否认为我国现有的财政收入能够满足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成本补偿“,问卷设计了”是“和”否“两个选项,51.59%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的财力足够维持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成本补偿,而48.41%的被调查者选择”否“.这说明,对于政府是否有财力支持企业的环境友好型行为方面,社会公众存在较大的分歧。

第11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61.9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有必要提高资源环境税收。这与我们其他调查的结果不相符合。调查组曾进行过口头询问,发现大多数公众对于提高资源环境税收持排斥态度,但这次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多数被调查者赞成提高资源环境税收。这可能是由于被调查者多数是正在接受或曾经接受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社会公众,其环境觉悟较高所致。

对于问题12即”您是否愿意进行环境捐款表达您对环保事业的支持及对子孙利益的维护“,问卷设计了”是“和”否“两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58.73%的被调查者选择”是“,但仍有41.27%的被调查者选择”否“.这也说明公众对于环保捐款的分歧是较大的。

四、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研究发现:①多数公众对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有较强烈的积极态度;②公众能够

从当代人与后代人关系的角度理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概念;③大多数社会公众对于其在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中的角色担当缺乏了解;④公众对于通过自身的环保付费参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总体上持消极态度;⑤更多的社会公众希望政府与企业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贡献;⑥公众对于企业等经济组织承担环境责任的知识储备不够,社会公众不了解企业环境质量认证等与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有关的常识。(二)启示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不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愿望或者一句说说而已的口号,而要求环境资源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共同做出各自应有的努力。随着技术的改进、社会的进步,资源与环境的改善存在着零成本付出的可能性,但通过环保付费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则更会是大概率事件。况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随着人们对资源的不断开发使用,很多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会越来越少,其价值量会越来越高,无论公众愿意与否,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而发生环保付费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不同的是,如果环境利益相关者能够早日意识到通过预防性环保付费、在遵循资源与环境使用规律的前提下控制资源与环境使用的速度与节奏,则将来可能发生的环保付费会大大降低;相反,如果资源与环境利益相关者不能够早日觉悟,并按照可持续利用的规律使用资源与环境,则将来会发生更大金额的环保付费,且这种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最终可能导致人类无资源可用、无环境可生存的悲惨局面。基于此,本文以合肥市为例调查了我国公众对通过环保付费方式来实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接受程度,根据样本调研结果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我国应逐步完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对于公众缺乏环境责任承担心理等问题以及资源环境外部性特点,国家可通过逐步完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制度,约束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齐超认为,要实现对事物的系统管理则必须建立健全制度[5],资源与环境的管理也不应当例外。目前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尚不够健全,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于2015年1月1日实施,此虽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但正式制度出台后还缺乏相应的实施机制进行保障,与之相关的非正式制度也不够健全,无法与现行的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响应。我国应当重视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非正式制度,形成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文化氛围,并加强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组织管理,以有效保障正式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二,渐进式推进资源与环境提价制度和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对于公众对环保付费承受能力不足等问题,政府应采取渐进式推进资源与环境提价制度和资源环境税收制度。

从制度产生的原因看,制度分为诱致性制度与强制性制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必须推行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制度的观点,这就要求对制度的社会基础进行调查了解。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环保付费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但多数社会公众暂不能接受较大程度的环保付费,如果政府目前加速推进资源环境提价制度并出台大范围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则有可能使政策推进困难,导致政策的执行成本提高,甚至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消极对抗心理,更有甚者还可能产生机会主义倾向[6].因此,本文提出缓慢地、渐进式地推进资源与环境提价制度和资源税收制度的政策建议,其目的是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在环保付费方式的承受能力,随着公众对环保付费承受能力的提高,政府可以逐步提升资源与环境的价格,扩大资源与环境税收的范围,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对于公众对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中应当承担的角色了解不够、公众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储备不够、公众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缺乏担当、公众不了解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方式以及不了解企业的环境质量认证等问题,本文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首先,政府应当加强公众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机理的认识,使公众明确其在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中的角色定位。根据调查,公众对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心态并不成熟,一方面,非常希望资源与环境得到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自身发生环保付费,这种矛盾的心理不符合经济规律。政府应当对公众进行教育,使公众明确要想得到环保收益,则必须进行环保投入,这种投入不光政府有责任、企业有责任,公众个人也有责任。而且,政府的投入资金也源自于公众缴纳的税费,企业的投入必然要求从产品的售价上得到补偿,因此,公众才是最终的环境责任承担者。通过对公众的教育,使公众调整心态,明确其在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中的角色定位,才能促使其通过环保付费的方式自愿承担环境责任[7].

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公众生态文明观念的调整,使公众能够真正从整体视角理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并自愿通过环保付费的形式实现自身的角色承担。可以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公众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理想与目标,以民族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履行环境责任的力量源泉,主动、自觉地以环保付费的形式履行资源与环境责任[7-8].

环保能源的利用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存在法规、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三)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四)主要指标。力争到2010年,我国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十五种重要资源产出的GDP比2003年提高25%左右;每万元GDP能耗下降18%以上。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3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控制在4.5亿吨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注:上述有关指标将根据“十一五”规划作相应调整)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

(五)重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六)重点环节。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五是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

三、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

(七)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十一五”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对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状况作出分析,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统计局、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建立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

(九)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发展改革(经贸)、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

(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发展改革委要抓紧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的企业要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四、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

(十一)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十二)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十三)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

(十四)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五、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十五)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各类金融机构应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

(十六)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发展改革委要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按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供热体制和供热价格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

(十七)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适时出台燃油税,完善消费税制。积极研究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研究完善限制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政府采购目录要优先考虑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

六、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十八)加强法规体系建设。要结合我国国情,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

(十九)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十)依法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环境友好企业活动,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

七、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确定一位领导同志负责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二十二)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项目领域,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思路,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

环保能源的利用篇6

1.1节约能源

在近代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将把一些新型的技术,流量以及节约能源的设备运用到其中去,非常有效地控制了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问题,而且建筑设计师为了有效的保障建筑能源的利用率,使更加增强建筑物的节约能源这一特性,将低碳技术和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在设计发展中,应该树立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该采用适合当地气候变化的形式和布局,建筑围护结构应该采用节能环保的,设置空调应该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最好减少空调的使用,尽量采用自然风,经过多重方法在不失美观的情况下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还应该考虑的就是能源的优化组合,比如:应用天然气改造燃煤的锅炉,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资源来减轻大气污染等等。

1.2节约资源

在低碳建筑物中,设计师主要通过优化其建筑空间和建筑结构材料,充分利用像岩棉保温板,聚氨酯板,生土材料,氩气中空玻璃等环保节能的材料,增强它的利用率。还要考虑资源的科学处理和利用,水资源的利用率要得到提高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行为,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要选用对人体无害的绿色建筑材料,必须严格检查建筑中所用的石灰,木材,油漆,等等,以确保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1.3美化环境

对民众而言,传统的建筑项目一般和自然环境不会合理融合,也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低碳建筑的风格,一般都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气候进行调节,通常都是内和外的双向联通,长时间下来,人们居住的环境好了,身体也越来越健康了。

2我国低碳建筑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然而对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建筑业的设计师们对建筑物的设计理念也发生了改变,不断的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建设低碳建筑物,低碳建筑物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和能源的应用,注重环保材料的使用,以降低建筑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的伤害。可是,我国的建筑业中对此的认识是错误的,我国的建筑师比较注重的是建筑物的外表和功能,而建筑物的节能功能却被忽略,他们认为建筑物采用低碳技术后成本较高,后期的直接效益会受到影响,还怕房价的稳定受到影响。然而,近些年,国内有很多低碳建筑物都取得了成功,建筑设计师们也从中看到了低碳建筑物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3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3.1规划设计理念

作为新世纪的一员,我们都要有超前的意识,为了满足建筑智能化的要求,要选用新技术,新材料。还要有创新的意识,创造新的建筑风格,是我国的建筑物成为带着时代气息的标志。要有文化意识,使建筑物富有文化气息,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成为文化的延续。要有环境意识,要注重建筑物生态环境的统一,为了有利于形成开放空间,要具有通透的开放形象和开放意识。

3.2低碳节能设计中把握建筑环境

低碳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的了解工程项目周围的环境现状,从而实施研究分析。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建筑以及周围环境有效的统一,为了令相应的环保技术发展比较迅速,确保低碳建筑物目标的实现,应该利用建筑物环保且节约能源的作用和影响演变成推动周围的环境改变的主要动力。在设计阶段的实践中,建筑工程的绿化面积应该扩充到最大化,建筑环境中种植的植被总体密度要有效地增加,尤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该科学合理的布局调节,做好环境的处理,科学的规划交通线路,还要促进自然环境和人工绿化环境的合二为一,推进低碳建筑的有效发展。

3.3建筑的材料选择

在建筑施工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建筑材料,建筑材料也是建筑物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根源,如果建筑材料使用不恰当,便会对人体的健康有巨大的伤害,比如人造模板中含有甲醛,而甲醛对环境和人体都会产生很大的伤害。所以建筑材料的选择关系很大,应当选择可再生循环材料和工业化成品,为了有效减少在建筑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在使用新材料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它的地域性和生态性,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能源高的材料。

3.4建筑物的形体设计

建筑物的形体和形式要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可以促进空间内的空气流通,随之供暖或者制冷所消耗的能源也就减少,低碳建筑理念才能够落实,不同的地方,建筑物的体层系数也不同,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当中,体形系数对环保的影响要充分的考虑,提倡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建筑体系要选择高性能、低材耗的,这样比较利于建筑施工时所消耗的资源,施工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可以降低。

3.5建筑物的选址

建筑选址要利用城乡的自然生态风光,构建山水建筑,目前在对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中,设计师要遵循将自然风光和建筑物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通过对植被的分析研究,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将自然环境融入到人的生活中去,这样可以使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得到改善。从个人的角度认为,在区域建筑环境的整体发展中,碳的排放和城市的形态结构是有关系的,应该提倡城市紧凑空间的发展趋势,目前人类研究出了碳的排放量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对土地利用管制的越严,碳的排放量就越低,而在拆除旧的建筑物时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现在的建筑材料的可回收利用性非常差,导致碳的大量排放,因此为建筑物选址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尽量使建筑物的自然寿命更长一些。

3.6建筑物的保温设计

(1)承载材料和保温材料相结合的设计,在这种设计中,耐久性强,导热系统小的保温材料是最佳的选择。可以在墙体内侧用珍珠岩砂浆做保温层,然后再做装饰层,这个方案比较适用于外墙为承重墙的保温设计。(2)建筑单一材料的保温设计,这种保温设计所采用的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比较高,然而保温材料不用承重,所以适用范围也比较大。

4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建筑的设计当中,整个建筑的使用周期问题是需要考虑的,所以资源的再生利用是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考虑的,可再生资源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这些可再生资源和建筑设计都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在低碳建筑中经常使用这些能源,在目前整个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就是科学合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当今社会资源非常紧缺,所以要科学合理的去利用这些可再生资源。加强资源的合理运用是低碳建筑的核心问题,所以在节能的设计中,能源的使用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能源的特征进行合理设计,将可再生资源技术和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我国的建筑中,大多都在使用垃圾资源来进行筑造,新能源的注入比较少,目前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材料和能源,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5结束语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