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三伏天”的说法?三伏天的起止时间(精选6篇)
时间:2023-08-01
时间:2023-08-01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
所谓三伏;,是指夏至后第三个、第四个和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少在秦朝时,三伏;已遭特别对待。《史记》说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古人认为酷暑是厉鬼作怪,人们需在邑中杀狗祭祀并将其分食,方能过关。此俗或源于上古,与后来狗肉性燥,不宜夏天食用;的观念截然相反。三伏;亦因此得名,所谓厉鬼行,故昼日闭,不干他事;,静而不动,故曰伏;。
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那时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北京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最初称馄饨;。据史载: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一书中就记述一种馄饨食品:今云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近年在吐鲁番一个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发现了十多个饺子,其形状跟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到清代时吃饺子旗人称为煮饽饽,《燕京岁时记》上云:每届初一,无论贫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谓云煮饽饽。;以上可见老北京人吃饺子历史之悠久。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馅有一个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芦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腻韭菜馅的,还有用鲜藕、木耳、鸡蛋、口蘑制成的藕馅饺子。小时候家里还喜欢制作瓜馅的锅贴饺子。锅贴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吉祥富贵之意。六十多年前,那时我家人口多,每到夏天就在小四合院中用砖垒搭个小土锅灶,灶下点燃着劈柴,灶上放着个大铛,母亲在铛上抹层油后,把包好的饺子码满大铛,盖上个盖儿,先用旺火再用微火,只十几分钟就烙熟一锅,将那饺子蘸些醋一吃,那黄焦酥香的锅贴可真馋人呀!当年在院中帮助擦瓜丝吃锅贴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如今高低档的饺子品种多彩多样,头伏之时,如不愿动手自制,还可以去买各种冰饺或去饺子馆吃,当然,那味道是不如自家的吃得香爽有味啦。
二伏天已是暑天最热之时,老北京的主妇们都爱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古时把面条叫汤饼;和不托;。在张岱写的《夜航船》一书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面条就是由汤饼逐渐为面片汤后发展而成。古时做面汤时,用一只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形成片儿汤;,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这种制汤面方法类似现在的山西刀削面。到了晋代人们才使用上了案板、擀面杖和刀,不再用手托着做了,所以此时面条也叫不托;。北宋时期已制作成长条面,称为索面;,待到明清时面条的品种花样更多。解放前后制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机器切面和挂面以及白面玉米面两样面条等多种。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么又为什么大热天本来就酷热难耐,还吃让人淌汗的热汤面呢?南朝时有书论述是: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因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另外二伏时正值夏收刚结束小麦丰收之际,人们素有尝鲜儿;的习惯,用新小麦做成汤面吃上两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这就是二伏时吃面的原因吧!老北京人二伏时不但爱吃过凉水的猪肉炸酱面、小碗干炸面、麻酱面,还喜吃配上花椒油、黄瓜丝、小萝卜丝、青豆、青蒜末等菜码儿的锅里挑的热炸酱面、麻酱面。那时还常吃肉片鸡蛋黄花木耳勾芡的打卤面,还有现在鲜为人知的荤油腌汤面;和羊肉氽面;。所谓荤油即熬制好的猪油,腌汤是将头年腌咸菜剩下的汤加花椒大料经火上熬制而成,此荤油腌汤配些菜码儿拌食,非常滑润好吃爽口,那可是旧时伏天的美食呀。羊肉氽面;则始源于宋代,元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中就有用羊肉蘑菇等浇面,以胡椒、盐、醋调汁能补中益气的记述。老北京人多选羊的胸脯、腿腱子肉加水先炖七八成熟,然后切成丁加入已泡发好的干虾米、口蘑、黄花、黑木耳与姜片、花椒盐、酱油、料酒、味精煮熟,用此氽汤浇面再撒上些香菜、胡椒末、醋,食之清香不腻,补气补血,食后出一身汗,周身皆舒服。
三伏天时节老北京人还要吃烙饼摊鸡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后,气候已比中伏凉了一些,主妇们完全可站在炉前为家人烙饼了。饼在古时是谷物、面粉制成的食品统称。至唐宋代后,饼才开始成为以面粉制成的圆形面食,出现了多种配料带馅的饼、千层饼、酥油饼、家常饼及薄饼等。老北京时街市上到处都有饼铺,以制作千层饼为主,供应平民百姓买食,持家的主妇们一年四季经常要烙制葱花油饼、发面饼、馅合子、脂油渣饼、麻酱糖饼等作为主食。在三伏天时多爱烙脂油饼、大荷叶饼,再煮锅绿豆粥,摊上几个鸡蛋,买点酱猪头肉,拌个蒜茄泥,拌个凉粉或拨鱼,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
酷热消耗体力,适当补充营养,合乎科学道理,老北京吃饺子、面条和烙饼摊鸡蛋,也是这个道理,即《民社北平指南》所称初伏水饺,二伏面条,至三伏则为饼,而佐以鸡蛋;。伏天吃面,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荆楚岁时记》称: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古代的汤饼;,犹今之面片汤。到唐代时,面片汤升级为凉面,但需拌蜜吃,这个古怪的吃法一直延续到宋代,皇上赐面,皆加赠蜜糖一罐。
其实,三伏;的民俗非常丰富,即以食俗论,也并非只有饺子、面条、烙饼之类。比如明清时,京师六月流行吃新莲,内河者嫩而鲜食之益寿;。此外,还有暑汤;,即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
《清稗类钞》记录了冰果;:京师夏日宴客,饤盘既设,先进冰果。冰果者,为鲜核桃、鲜藕、鲜菱、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其凉彻齿而沁心也。其后,则继以热荤四盘。;但冰果;价格较高,非寻常人家可用,只能官宦独享。清代宫廷每到三伏;都会赐冰,惠及所有官吏,由工部按官职高低发给数量不等的冰票,凭票自行领取。因古代官员三伏;时仍要上班,所以才有这等额外待遇。
除了吃,三伏;还有更丰富的民俗,据溥杰先生介绍,老北京在头伏、二伏、三伏这三天需洗澡,水中放入马苋菜,马苋菜又叫吉祥菜;,因为放入热汤中从不变色枯萎,古人认为可以增加人体的抗炎热能力。
此外,农历六月六需晾晒衣物和沐浴,明代沈德符曾说:六月六本非令节,但内服皇史宬晒曝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诸大函,则每岁故事也。至于时俗,妇女多于是日沐发至于猫犬之属,以俾浴于河。;
再有就是天灸;了,即以麻黄、白芥子、甘遂等辛温散寒的药为主,研成粉末贴于穴位上。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此法可以截疟;即提升阳气,冬病夏治;。
可见,三伏;中的老北京生活,依然丰富多彩。
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素有“夏补三伏”之说,民间也有“夏令进补,冬天打虎”的谚语。饮食进补是夏季养生的重要一环。
三伏天,人体出汗多, 应常吃一些利湿消暑、养阴益气的食品,如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等。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迟钝,如果过食肥甘滋腻之品,则致损伤胃脾,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应多食荷叶、山药、薏米等健脾利湿的食物。此外,苦瓜、苋菜、丝瓜、西红柿等性寒凉,有清暑降火功效,宜适量进食。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祛火。西洋参性凉味甘,具有补气养阴、清火除烦、养胃生津的功效。石斛定神定志、滋阴清热,平时可以煮水代茶饮。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贪食生冷,更要注意饮食卫生,以免发生肠胃疾病。
总之,三伏天的饮食应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的调养为主。
起居养生
盛夏要避免大汗淋漓后突然进入温度低的空调房间,谨防得“空调病”。
这个时节防治“暑湿感冒”也很重要。比如出现类似头疼、发热、四肢无力、舌苔厚重、没有胃口、腹泻,冷热交纵等,可选用藿香正气水来解暑祛邪。
运动养生
三伏天,我们应停止一切剧烈活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尤其是老年人。不宜贪凉久居空调室内,要常走出家门,做适当的运动。比如练太极拳、游泳等,都能使机体在盛夏维持健康状态。“动而中和”是运动养身的原则,所谓“中和”就是要适中,要平和,过度和不足都无益于养身。言之“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疗法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制定的我国中医传统特效疗法。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皮毛开泄,此时顺时就势,摄取阳气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以鼓舞正气,驱散阴寒,调节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伏又称伏天、伏日,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故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时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开,故为臧伏,因名伏日也。;
在医药文化里,三伏天;的伏;也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三伏天作为这样一个独特的时令,形成了不少习俗活动。大体说来,不外冰、饮、食、洗、息。冰是指用冰、颁冰;饮指饮酒喝茶;食指吃东西;洗指洗濯沐浴;息指休息。
冰
先说用冰及颁冰。《周礼&天官冢宰》载藏冰之制,冬藏夏用。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夏颁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
晋《邺中记》说,十六国君王石季龙曾于井台藏冰,三伏之月冰赐大臣。;从此这种宫俗流传不息,同时按地位高低赐冰镇食物。唐代时长安有冰盘;、冰瓜;等,豪富们甚至会举行冰宴;。据《天宝遗事》记载:杨家(杨贵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围于宴席间。;
到清朝,宫廷三伏赐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据清《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顽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清嘉录》对民间的三伏凉冰作了记载,江浙一带的农人会三伏担卖凉冰,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
饮
每逢三伏,古人以清凉饮料避暑,并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据《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饮酒聚会。在农家亦有伏日斗酒会;。
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浙南民间一直有着喝各类伏茶;的习俗。取夏枯草、淡竹叶、荷叶等煎汤代茶饮,有解暑、止渴的功效。在一些廊桥、凉亭里、码头上、街道边,保留免费供应伏茶;字样的小摊,亦彰显出行善是福;的纯朴民风。
食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荆楚岁时记》中解释: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在我国古时,人们视五月为恶月;,六月也沾有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中也记载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除了民间,宫廷也同样有伏日赐肉的宫俗。《汉书》中的《东方朔传》就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年的三伏天,汉武帝赐肉与众人。众人到了,可奉诏主肉的官员却迟迟不到。等了好久后,东方朔就拔出剑来,自己上前割了一块肉,对大家说:三伏天肉容易坏,大家快割了拿回去吧!;说完,自己捧着肉回家去了。主肉的官员得知后,便上奏了武帝。第二天早朝时,汉武帝问东方朔:昨天赐肉,你为什么不等奉诏主肉的官员到来,就擅自割肉回家呢?;东方朔脱下官帽,谢罪说:臣罪该万死。;武帝说:那你就先说说自己的罪过吧。;东方朔拜了拜,站起来,说:东方朔啊东方朔啊,你受赐不受诏,为何如此无礼?你拔剑去割肉,为何如此鲁莽?你只割了一小块,为何如此廉俭?你拿着肉回家献给妻儿,为何又如此仁爱?;汉武帝听了笑起来,说:我要你批评自己,你却表扬起来了!;随后,又对他作了些赏赐,让他回家交给妻子。
洗
伏天出汗较其他时节要多,洗浴亦是情理之中。初伏,浴于河,谓之‘洗百病’。;六月六日,童叟浴于屈产泉,末伏乃止,谓之洗百病。;初伏洗头去风,以杏仁炒麦子,食数粒,一年不头病、心无呕。;这里所谓的洗百病;是上古祓禊风俗之承袭。
除了人于伏日进行洗浴外,对动物也要进行洗浴,特别是六月六日。明清时,皇宫中例于三伏日为畜养之象洗浴,届时遣官以鼓乐引导,监浴。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象次第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耳昂回,鼻舒纠吸嘘出水面,矫矫有蛟龙之势。象奴挽索据脊。时时出没其髻。观时两岸各万众。;
息
人们为了战胜酷暑与疾病,遂有闭伏;之说。《后汉书&和帝纪》说:六月己酉,初令伏闭尽日。;俗话谓之歇伏;,即人们呆在家里不随便出门以防晒。晋&程晓在诗中说: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当然,朝廷官员在三伏天还可以休假。人日、中和、二社、上巳、端午、三伏、七夕、授衣、重九、四立、春秋分及每旬假各一日。;(《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六》)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病菌瘟疫流行,高温令人中暑,所以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死也必稀。;为躲避高温,人们纷纷避暑;、纳凉;。正所谓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山中、林中、池畔、泉边、树下、洞中都是很好的避暑场所。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白居易有诗《消暑》,应是心静自然凉;的最好注脚。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大暑前后,衣服溻透
大汗冷水激,浑身痱子起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夏至无雨三伏热
夏至无云三伏烧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_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夏九九歌》)
不热不冷,不成年景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栽白菜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人在屋里热得燥,稻在田里哈哈笑。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六月连阴,遍地黄金
伏里多雨,囤里多米
伏天雨丰,粮丰棉丰
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
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
遇到伏旱,赶快浇灌
伏旱伏旱,并不少见
要旱要旱未真旱,准收棉;要涝要涝未真涝,粮丰产
九月里的雪,伏里的雨,收了麦子存了米。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伏邪;所指六邪;是古时人们的一种说法,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
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
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
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
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合称。
每年初伏、末伏各占10天,而中伏则为10天或20天不等。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每年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结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结束,就是40天(中伏20 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上一篇:纪律作风心得体会(精选7篇)
下一篇:三伏天的习俗优秀(精选2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