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腊八节作文字(6篇)
时间:2024-01-25
时间:2024-01-25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对于冬天而言,最冷的便是大寒这个气节。吃腊八粥便是这个节气特有的习俗。古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了欢庆丰收,祭祀祖先和神灵,民间流传吃“腊八粥”或“腊八饭”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腊八粥是一种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冬天,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吃腊八粥。每次到了这个节气,妈妈都会和外婆一起去超市里买各种米、各色的豆子和佐料。把采购的各类食物倒进紫砂煲里,再倒入一大瓶的水,用筷子搅匀,将紫砂煲调至自动煮粥的模式,一夜煮到天明。隔天起床,便能闻到扑鼻的香气,那是一种摄人心魂的谷米香。盛在碗里,红的、紫的、黑的、白的……可谓是五颜六色。大的、小的、胖的、瘦的、可谓是各型各态,看着就非常有食欲。一口下去,红豆沙软、莲子清香、小米饱满、黄米软糯……各种食物的美好都被收入口中。当然,如果能吃到桂圆的话,就可谓是一级棒了。每次,外婆和妈妈就只放三只桂圆,家里总共有六个人,所以能吃到一只桂圆就是福中增福了。
这就是我们家大寒节气的习俗——吃腊八粥。想到那迷人的味道,我就忍不住口水真冒。“吃腊八粥啦!”“来嘞!”屋里回荡着我和外婆的声音……
笑声是生命的点缀,而美食是点缀的色彩。丰衣足食的人一般都是身心健康的,因为厨房里锅碗盆吹成了一首洗涤心灵的交响曲。我今天要讲述的就是令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一绝——腊八粥。
许多的食品做法都很令人恼火,因为太烦了。奇异的美味腊八粥却是个例外,它的味道香甜可口,令人陶醉。做法却极为简单,只要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杏仁、桂圆合并在一起,煮成一锅,让它们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股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勺大勺朝口里灌呢!
所谓的人靠衣装,树靠皮,现在应该添上一句“食靠相”了。腊八粥的样子就好似一个粗鲁的大汉,脸上长满了大豆子,这有白色的斑点,那有黑色的大豆,这样子的确使人不堪入目啊!
虽然做法简单,一看就会。可吃起来时,还是有点讲究。我的吃法主要是先吃枣。那大的枣的样子可不怎么样,想想都知道,在锅里泡了那么久,又叹息了那么久,能不大吗?但吃法讲究的就是枣越大越好。因为这样一来,枣子里面的甜水也越多,轻轻咬上一口,香甜的口感快速充满你的味蕾,浓郁的气味在口中久久不舍散去。再狠狠地吸一口,温暖的汁水缓缓从咽喉里划过,灵动得像朵花儿,优雅得像只蝴蝶......
关于腊八粥还有一个遥远的传说。在安徽凤阳,小时候的朱元璋家境非常贫穷,为了维持生计,到富裕人家放牛,却因犯了错,被关到了一间小破屋里,还被打了一顿。当被关了两天两夜时,朱元璋非常绝望。忽然,有一只老鼠跑了出来,钻进了一个洞里。朱元璋心想:抓只鲜?充饥。他找来一个破铲子,顺着老鼠洞往里掏,却发现老鼠没了,却又大米、豆子、栗米、红枣、芋艿,这应该是老鼠的粮食包。朱元璋喜出望外,连忙捧起来,装在破锅里,又想法子弄了些水放进去一锅煮。结果煮成了一锅乱七八杂的粥。朱元璋一口吃下一碗,味道香极了!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有味道的东西,并呼呼大睡了起来,并在心里将粥取名为“腊八粥”。
我爱你,甜美的腊八粥!你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活化石”。我爱你,简易的腊八粥!你的身体已融入我的心扉。我爱你,腊八粥!
你们谁知道腊八粥是用什么组成的吗?我知道,是用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枣等煮制的,有的还加进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红糖、葡萄等作点缀,使腊八粥更精细可口。
我还知道关于腊八节的传说:佛祖迦牟尼原来是印度的一个王子,他后来出家修道。一次他来到一条河边,因饥饿劳累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五谷杂粮和野果熬成粥,一口口喂他。释迦牟尼得救后,觉得这粥十分香甜可口。他在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坐在菩提树下修行,在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后,佛教徒们把这一天叫做“成行节”。每年的这一天,寺庙僧侣就举行诵经活动,并仿效牧羊女用五谷和果子煮粥敬佛。这个习俗慢慢传到民间,就成了腊八节,把这一天煮的粥叫做腊八粥。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我省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叫腊八的人,他自幼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习惯。后来他成家娶了媳妇,这媳妇和腊八一样好吃懒做。腊八的父母去世时,教育他们要勤劳劳动,勤俭度日。可是他们没听父母的话,还是不喂鸡,不种田。这样坐吃山空,没多久,就把父母留下来的粮食吃光了。
到了腊月初八这天,锅里没米,灶下无柴,腊两口儿只好把囤底扫了扫。凑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粮食,煮了一锅粥。在这寒冬腊月,他们后悔没听父母的话。为了记取腊八的教训,以后人们每逢这天就煮杂粮粥,以勉自己勤劳简朴过日子。现在,河北民间仍然保留这一节日风俗。人们吃腊八粥,不再是供佛,而成了个单纯的节日风俗。
腊八节(阴历十二月初八日),中国老百姓有吃腊八粥的传统习俗。
“腊八粥”又叫佛粥、福寿粥、五味粥和七宝粥。据《辞海》“腊八粥”条中云:“十二月八日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实造粥以供佛。其后民间亦相沿成俗。”
相传中国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是传自印度。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北部(今尼泊尔),见到众生受尽生、老、病、死痛苦的折磨,复不满神权(婆罗门)的统治,因而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这一天,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和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难,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造粥,当日吃粥作为纪念,故“腊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各地佛寺的浴佛会、诵经等仪式,也都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用香谷、或麻、米等造粥供佛,称“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门徒及善信分享,此后,腊八节吃腊八粥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载,中国有的寺院在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金本盂,到处沿街(途)化缘,将收集的米、粟、枣、麻、果仁等材料造成腊八粥,分发给民众,吃了据说会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人们叫它做“佛粥”。南宋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而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一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寺僧每日把化缘得来的剩饭曝干,积一年到腊月初八煮粥,供信众享用,称为“福寿粥”。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粟等做粥,谓之‘腊八粥’。”从此,民间也称它为“五味粥”。
古时有些地方,偏僻穷困,民间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加,才加入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或百合等,故又称为“七宝粥”。
至今,中国东北、西北、江南等地区,人们仍保持着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记忆是一朵花,每年都会开得不同。腊八时节,家家都该吃上一碗粥吧。虽然,在我对粥的回忆里,这朵记忆之花起初是那么的孱弱而迷离,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被迷雾给遮离住了。可是,再对往事的渐渐追溯过程中,它却慢慢的盛开了。
确实,湿冷的寒夜,吃上一碗腊八粥是再好不过了,那温暖,是会从心底笃笃实实的漾出来。
可,最初知道腊八粥,是从冰心的一篇怀人文章中。她说:腊八粥中须有十八种干果,代表十八罗汉,是纪念先人的一种祥和食品。她的母亲是1930年腊八逝世的,所以,每年要熬腊八粥以示缅怀。从老人那冰清温婉的笔调叙述中,我似乎能品咂出那份香甜与回忆之美。
其实,即使不用十八种干果,腊八粥的主料和辅料也甚为复杂,包括大米、糯米、小米、黄米,赤豆,粟子,红枣,粥成后还需有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葡萄干,这样丰富的搭配,在小时的家里,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寻觅得到的。即使现在,做这样一碗粥也常需费一番心力。
当我提起腊八粥时,是站在一种别致的角度,置身于一个完全笃实的环境之中。于是,一时间,我的记忆里弥漫着一股甜糯的香味。其实,印象中,家境清寒,似乎从没有过过腊八节的。所谓的粥,就是最简单的白米粥,而那米,过来人都知道,得经过好一阵挑拣,慢慢挑去里面的砂子、石子,洗净,才会上锅。所就菜,不过是一些咸菜、酱菜之类的。再好一些,不过是粥里加些红豆、赤豆之类的辅料,调节一下。但是这种简单,却是能见出寒苦度日的功力。
落日的余晖,褪尽了晚霞的后一朵嫣红,六年前和奶奶一起做腊八粥的场景,又再一次地浮现在了眼前……
腊八,腊八,顾名思义,腊月初八,在这一天,按照古时候的习俗,会把家中所剩的各式各样的豆子,干货,混着米煮成一锅粥。
那年腊八适逢周末,我们一家便回到了老家与爷爷奶奶一起过腊八。
经过一路奔波,终于到了家门口,此时已是傍晚,也是该做晚饭的时候。我便进了厨房,与奶奶一起制作具有节日特色的腊八粥。
取一杯米,把绿豆,红豆,小野豆,黄豆一股脑儿地通通倒在一起反复淘洗,再往锅中加入适当的清水,这第一步,算是做好了。那时家中还是老式的灶头,上面架着两口大锅,下面烧的是麦秆、木柴。奶奶负责烧火,据说极为讲究,但我观望了三四年,仍然不知道要再怎么烧。
米下锅后,要用大火烧上一个小时,再此期间,我时不时地打开锅盖搅和搅和,防止溢锅。除了这个动作之外,我也在食柜中翻翻这个,翻翻那个,看看有没有能用到的食材。不负众望,我找到了一大袋红枣。打开水龙头将大枣身上的淤泥清洗干净,这时,他们已从破破烂烂的乞丐变成了皱皱巴巴的小老头,放入熬了近半个小时的粥里,加点水,继续搅和。
等半小时后,再掀开锅盖,枣已经一个个浮上水面,被涨得滚圆滚圆的,犹如初生的婴儿般光滑,细腻。我舀起一个,塞入口中,轻轻一咬,汁水迸发而出,一股浓浓的枣香溢满鼻间,一股浓浓的甘甜弥漫舌尖。然后,才后知后觉地烫得直吐舌头。
等自己平静下来,再来看,粥已经开始冒泡,奶奶将火势减小些,粥仍在冒泡,冒出来的泡会膨胀,膨胀,到不能承受它的张力后,“噗”的一声,沉入锅底,煞是可爱。
粥出锅了,奶奶,盛起两大碗,往邻居家走去,还没走到,门开了。邻居王奶奶走了出来,手里端的,也是两大碗腊八粥。两位老人先愣了一下,然后对视一笑,那是相处多年的默契……
上一篇:年装修监理个人工作总结(6篇)
下一篇:小学二年级学生评语(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