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精选2篇)
时间:2023-07-15
时间:2023-07-15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和切实可行的实践举措,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都作出了精辟的阐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第一次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的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讲清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他还特别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几年来,我们认真学习、领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取得了显著成绩。《意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概括总结了几年来的宝贵实践经验,为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南和(www、)实践举措。
应当说,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总书记,我党的领袖们都一再强调对从孔子到孙中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珍视、要总结、要传承、要发展。但是100多年间,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上,确实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简单的一概否定;一种是笼统的全盘肯定,这是抛弃传统的全盘西化;和守陈守旧的复古主义两种极端取向。《意见》站在时代思维的制高点上,准确把握世界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贯穿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因此,《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即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全面分析、辩证取舍,这是区别原则;二是要在传承发展中古为今用,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是实践准则;三是要在传承发展中推陈出新,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终极目标。这从哲学思维上厘清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防止了上述两种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倾向。
《意见》精辟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3个重要方面概括了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精神资源。从核心思想理念上,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民本意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主张;从传统美德上,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道德主张;从人文精神上,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所有这些,都言简意赅、凝炼节制地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思理念、思想智慧、人生气度、审美神韵,具有何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足以令我们倍升文化自觉、倍增文化自信、倍感文化自豪。
《意见》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进行了全面部署,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尤其是第9条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第10条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第11条滋养文艺创作;、第12条融入生产生活;、第13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第17条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和第18条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相当周全地从各方面为营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郁的社会氛围作出了部署。譬如,《意见》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要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意见》对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都与时俱进、联系实际作出了周密的创新性部署。可以预期,只要认真贯彻执行好《意见》,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净化环境氛围,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我们就一定能开创亿万人民共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生动局面。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晚年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价值;时曾精辟指出:中国新文化应是中国优秀传统与西方先进成果的综合。马克思主义学说是西方文化精粹的汇集。所以,中国新文化的主导思想应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的正确思想的综合。;《意见》贯穿始终的正是追求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思想的综合。惟其如此,其真理性一定能征服广大人民群众,而真理一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又必然会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我们热切地期待着!
为期7天的中华传优秀统文化学习,作为一民教育,让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本次学习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教育者;全国暑期班主任培训为主题。培训过程中,诸位专家从孝道; 入手,抓住当前普遍而在的社会问题根源,围绕《论语》、《大学》、《中庸》、《弟子规》、《孝经》、《诗经》等国学经典剖析中国古代感恩、谦卑、敬畏的三种教育方法,从仁、义、礼、智、信角度对什么是教育、如何去教育等方面作了详细诠释,并结合身边的典型例子,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教育、德性的本源问题作了全新的解释,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活学活用,令在场所有教师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现场多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许多教师感动的泪如雨下。下面是自己四天培训学习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精彩课程。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5篇范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